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亞洲最美百合花 陳聰明復育成功

【記者陸政錡、葉智豪/新北市報導】被譽為亞洲最美百合花的艷紅鹿子,早先因為人為的過度摘採,使得其生態面臨相當大的危機,嚴重瀕臨絕種,不過在淡水退休教師陳聰明的努力之下,以組織培養過後的球莖進行復育,加上使用竹竿固定花莖以抵抗強風,成功的讓它們再現生機。



.
記者葉智豪、陸政錡/製作


陳聰明說,艷紅鹿子是台灣的原生百合花,原產地是在新北市的一些低海拔山區,如石碇、平溪等地。「要有水但又不能積水」是其生長的主要條件,平地較易積水並不適合,因此它多長在多雨山區的山壁或岩縫之間,對環境的要求是相當嚴苛,加上它本身的繁殖株數又少,野外岩壁上常常一次只能見到兩三株,授粉相對來說就更加困難,生長環境加上繁殖特性,讓艷紅鹿子相對於其他百合花更稀少、也更難培育。

不過,艷紅鹿子會瀕臨滅絕不光只是它本身嚴苛的生長條件,更是人為的過度摘採所導致。陳聰明說,艷紅鹿子除了稀少之外,它的鱗莖更具有藥用價值,許多人會到野外摘採,然後回家熬煮當作藥材來使用,加上它的外型相當漂亮,有更多人是想要摘回家去栽種。在如此過度的採集之下,艷紅鹿子也漸漸的在台灣的山中絕跡。

在三年多前,陳聰明收到友人「台灣百合同好會」創立人駱明永所贈送的兩顆艷紅鹿子百合球莖,因為本身對於培育植物相當有興趣,又得知這是瀕臨絕種艷紅鹿子的球莖,激起了他想復育此物種的決心。於是,他開始上網搜集資料,慢慢研究如何培育艷紅鹿子,經過他的一番調查,發現位於淡水的楓樹湖山區,各方面條件都非常適合艷紅鹿子生長,於是他開始從全台各處收購球莖在這邊種植、復育。

陳聰明主要先從盆栽開始種起,將艷紅鹿子的球莖埋入盆栽土壤中,施以其生長必要的水分及養分後便讓它自然生長,等艷紅鹿子生長到一定階段,對環境適應力較強之後,再將它們移至楓樹湖山區的土壤中,並用竹竿固定以抵抗山上的強風,在他每天上山的細心照料之下,艷紅鹿子在一年之後成功繁殖到四百多株。

現在,陳聰明不僅在楓樹湖山區有種植,連自家後院也可見到此花的身影。不過楓樹湖因為之前集中栽植的關係,艷紅鹿子被不肖人士偷走了幾十株,為了防止盜採的情形,陳聰明甚至在山中的祖墳上種下了許多株艷紅鹿子,他認為想採花的民眾應該會有點忌諱摘取墳墓上的花朵,果真,此舉到現今的成效相當良好,還沒有一株艷紅鹿子被偷,算是一個很另類的栽種方式。

對於目前的復育成果,陳聰明表示滿意但還可以更進步,他認為種植艷紅鹿子的株數還可以再更多,但一個人的能力有限,於是,陳聰明相當歡迎有心復育艷紅鹿子的民眾來跟他拿種子,同時他也會提供栽種的教學,希望有更多人能一起來幫忙復育這瀕臨絕種的美麗植物,讓這被譽為亞洲最美的百合花能在更多地方綻放。


延伸閱讀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歌聲傳遞希望 唱出「美好年代」


【記者吳季璇、朱啟瑜/新北市報導】「慵懶的午後,有你陪我,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陽光灑落在我倆無邪笑容,時光也停止轉動。」身處在喧囂嘈雜的你,是否想念綠油油的草原及徐徐吹來的微風呢?在羅沛文的音樂裡,她用清新純淨的聲音,將微風「唱」給你聽。羅沛文運用民謠、搖滾、爵士等不同的曲風,搭配具有生命力的歌詞,帶給許多朋友希望與感動,是值得一聽的好聲音。

記者朱啟瑜/製作


羅沛文是一個看似平凡,卻有著許多想法的女生。二OO七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她,因為研究歌舞劇的關係,進而引發對音樂的興趣,開啟了她的創作生涯。羅沛文的音樂創作主題,多為尊重生命、愛護地球與療傷勵志等,是一股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羅沛文說,雖然世界混亂,但她相信,還是會有一群人,默默的在做促進社會進步的事情。

「當我們,生下來,成為最幸福的小孩。有人愛,不操煩,有吃有住不會孤單。」相較於流行音樂較為市場趨向的創作,羅沛文的作品主題,都是從她的日常生活發生的芝麻小事,或是對這個社會的觀察,以及寄予社會改變的希望所創作出來的。身為客家人的她,也會在她的創作中,加入自己的母語,無論是用唱的,或是運用口白述說的方式,羅沛文用客家話傳達出心中的意念。

近年來,科技、經濟的進步,人們擁有的越來越多,但這樣的生活,製造了更多的垃圾與汙染,進而傷害生活的環境與萬物。羅沛文看見了這樣混亂的社會,有感而發,二OO七年,第一個作品《美好年代》誕生:「小小的眼神望呀望,有好多的希望在前方,天真去相信這是好天堂,人間的天堂。大大的貪心挖呀挖,人們要的勝利是什麼樣,心裡面在流血在受傷,天堂在何方。」歌詞中,深刻的描寫社會是如此的現實,孩童卻相信未來的美好。「許個願,美好年代,不再欺騙上天的愛。慶幸在,美好年代,珍惜前輩人給的愛。」歌曲的最後,也用她清新且溫暖的歌聲,傳達希望。

「嘟嘟嘟嘟嘟!北極熊的家,牠緊急電話說快要融化。嘟嘟嘟嘟嘟!藍鯨的海洋,牠call 119說沒有警察保護牠。」平常也非常關注動物保護的沛文,常常因為流浪狗注射疫苗、找尋寄養家庭等事情忙碌不已,也從幾年前開始吃素。在數年前,因為身體不適,一度停擺了她的創作之途,她選擇居住在距離台北市中心較遠的鶯歌,她說,周圍都很寧靜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想法跑出來:「靈感就像貓咪一樣,想抱牠就跑掉,不理牠就來報到」羅沛文就是這樣一位心靈豐富且可愛的女生。

羅沛文的作品,大多發布在她的StreetVoice音樂平台。當一首新的作品完成,沒有誇張的大眾媒體宣傳,只是放上她的專頁跟大家分享,一些和她有共鳴的朋友或網友,都會給予她許多鼓勵與回應。一位名叫Eric的網友表示:「雖然你年輕,但在歌曲中傳達出來的意念,勝過成熟的大人。你的旋律雖然柔和,但意義卻深遠,我能感受到你心中的力量。」

羅沛文說:「在接觸音樂創作前,我只想領一份普通的薪水,過一般人的生活。但現在,我想利用自己的才華,為改變社會盡一點點的心力。」


延伸閱讀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希望基金會充實癌症病患生活


【記者許夢芸、古佩安/台北市報導】希望基金會面對的大部分是癌症初期、剛面對自己得了癌症的病患,他們主要是協助這些人能夠與志工們藉由心靈層面的互動,進而抒發患者在精神上與心理上的壓力以及情緒,並促使他們儘早恢復社會角色和功能以回歸社會。這個基金會特別的是不單單只有提供病患心靈上的輔導,他們還會舉辦許多活動來鼓勵這些病患勇敢站起來對抗病魔,而且他們所舉辦的活動是能充實癌症病患生活的,讓癌症病患在這場生命的戰役中不只活的更久,更能活的好。

照片由希望基金會提供/記者許夢芸、古佩安製作

希望基金會在成長團體的活動中會規劃「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和「團體工作坊」等分享性團體活動,團體工作坊的活動是屬於經驗與心得的分享,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過去罹患癌症的志工會以聊天的方式分享他們的經歷與心情,利用這些心得去鼓勵現在患有癌症的病患勇敢面對病魔,在分享的過程當中,有的病患因此找到知心,有的在聆聽經驗時因感同身受而落淚,得到心理上的舒壓。希望協會北區服務組許主任表示:「癌症病患在面對疾病所帶來的不安時,可以藉由同質性的分享與支持,或投入音樂與繪畫領域,將會讓病友更有勇氣去面對,而且情緒上也有個出口。」

「團體工作坊」、「音樂治療」與「藝術治療」都是屬於精神心理上的治療,而有別於治療癌細胞的化療,癌症病患從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再經歷癌症治療的過程,一直到癌症受到控制都會面臨心理上的壓力與感受到受病魔纏身的挫折,因此整個物理治療的過程一定要加上心理的輔導才能完整。音樂治療是藉由讓病患聆聽一些輕音樂和水晶音樂放鬆心情,透過音樂的旋律紓壓後進而能敞開心胸與輔導員分享心情或想法,另外在音樂治療過程中,病患也可以透過學習直笛、陶笛等簡單的樂器,利用樂器來抒發自己的情緒,達到紓解壓力的效果。藝術治療的方式也是類似的,就是利用病患的作畫,去了解病患的心境和內心潛藏的意識,使輔導員能針對病患的想法做心靈上的輔導。

基金會為病友安排一系列周期性的課程,像是瑜珈課、八段錦運動班、畫畫課等課程,這樣性質的活動使罹患癌症的病人不因為自己生病就自暴自棄,反而讓這些病友更加能夠善用時間去學習充實自己。另外他們也會以月份為單位,定期舉辦像是胃癌學習營、大腸癌學習營等癌症營隊,目的是要讓癌症病患更加了解癌症的情況。現今患有癌症的平均年齡逐漸下降,所以希望基金會除了為病患個人安排活動之外,也安排了親子的夏令營,讓癌症病患與他的家人共同參與活動,更加提升對於癌症的認識。

一位罹患胃癌的陳先生在前些日子參加希望基金會在北區舉辦的胃癌學習營講座,他說當他得知自己患有胃癌第一期的時候相當驚恐,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病情,他是家庭的經濟來源,家裡有兩個小孩,二兒子才剛出生不久。不過他透過朋友介紹來聽了學習營的講座後,他不只提升了對於胃癌的了解,同時也欣慰的表示:「雖然患有癌症,但我仍然可以豐富我的生活」,之前他以為只要得了癌症後生活中就是不斷得接受治療,沒有其他的樂趣可言,沒想到希望基金會提供了一個治療與充實自我兼具的環境。這樣的活動讓病患及家屬了解疾病、治療方式,進而提升他們自我照顧的能力及面對病情的因應態度。

希望基金會會址/記者許夢芸、古佩安製作

病友服務中心 北區 /記者許夢芸、古佩安製作

病友服務中心 南區/記者許夢芸、古佩安製作



延伸閱讀

癌症子女獎學金

團體治療

音樂治療

藝術治療

1001個希望~父母罹癌家庭之子女關懷計畫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廢物利用 公平貿易打造新價值

【記者陳希寧、陳長忻/台北市報導】位於台北市天母商圈的「L'Alchimiste奇幻之旅」是一家販賣歐洲公平貿易團體設計、生產的商品,用不到或是想要丟掉的原料,經由公平貿易團體的設計,配合當地生產者的傳統工藝技術,變成實用的產品,例如老芒果木雕刻成的廚具、受損古木雕刻成的相框,改善弱勢生產者的生活條件。

 
記者陳希寧、陳長忻製作

奇幻之旅成立於二○一一年,創辦人王慧穎表示,最早接觸公平貿易是三年前在法國看到公平貿易非常的普遍並深入生活,「我很喜歡這個理念,回來之後就想做這個東西。」法文店名「L'Alchimiste」的意思是煉金術士,而公平貿易團體就像煉金術士點石成金一樣,重新塑造廢棄素材,再度賦予利用價值。店內的商品來自世界各地,消費者一邊逛一邊認識公平貿易,就是在體驗一場驚奇旅程,兩者結合起來便成了「L'Alchimiste奇幻之旅」。

「公平貿易商品強調的是設計的概念。」王慧穎表示,公平貿易團體把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舊物,像是回收碎玻璃熔燒成燭台、回收輪胎內裡和印度舊紗麗布裁縫成包包,「都是用原料設計改造的。」

店內最受歡迎的商品是芒果木製品。王慧穎說,芒果採收後,必須砍掉芒果木,才能結新的果實,因此芒果木的下場往往是被丟棄,而肯亞小農回收堅硬的老芒果木,經由公平貿易團體設計,製作成耐用的碗、杓子、砧板等。

目前商店的運作方式為向公平貿易團體進貨、銷售,並配合推廣公平貿易概念,王慧穎說,期待消費者是先喜歡商品,進而認識它,了解公平貿易商品背後的理念,也讓消費者知道他的消費行為是更具有意義的。

除了公平貿易商品之外,奇幻之旅也陸續販賣紐約、法國設計的有機棉時裝、台灣的有機棉T-Shirt、文創商品以及來自小農的農產品,例如南投魚池鄉以公平貿易方式運作的百岳珍紅茶、台中大甲小農生產的隆安米。

「成為公平貿易團體是我最早設定的計畫。」王慧穎認為,現以實體商店營運是最基本的條件,未來計畫不只販售歐洲公平貿易商品,更成為公平貿易團體,直接與第三世界或是台灣弱勢的生產者接觸,並自己設計、生產,同時銷往國外,達到一個循環的模式。

記者陳希寧、陳長忻製作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身障瑜伽 化缺憾為圓融

【記者朱啟瑜、吳季璇/台北採訪報導】「中華勇者瑜伽服務協會」顛覆了大眾對於身障者的看法,讓身障者也可以自在的透過瑜伽來達到運動效果。患有小兒麻痺症的連欽發老師,根據自己學習瑜伽二十五年的經驗,發展出一套適合所有人學習的瑜伽技巧,幫助許多病友找回快樂生活的方式。

吳季璇/攝影、朱啟瑜製作

從不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個阻礙,連欽發老師從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後,考取了藥師執照,收入雖豐厚,卻一直無法得到心靈上的滿足。三十七歲那年,他決定辭職,去追求自己內心的快樂,因為持續接觸瑜伽,對瑜伽興趣濃厚,便踏上了瑜伽發源地的印度之行。直到現在,連欽發已經去印度不下十五、六次了,還為了翻譯有興趣的經文和詩歌,學習了孟加拉文。

回台後,連欽發一直希望,可以推廣瑜伽這項身心靈都可獲得平靜的運動,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便和幾位同樣喜好瑜伽的朋友們,在二OO五年開始,推動身障者瑜伽靜坐協會,一開始的規模不大,只能在朋友家固定聚會,但隨著病友們「好康逗相報」,參加的人越來越多,終於在民國二OO六年成立「中華勇者瑜珈服務協會」。到現在,固定的會員已經高達兩百多位,一開始有著相同理念喜好瑜伽的元老們,也成為了難得的師資,運用他所改良的身障瑜伽,在台北各地方開課,讓所有想學瑜伽的身障朋友們都可以參與。

目前連欽發,每周五晚上都固定在永和的福和國中上課,因為上課的特殊性,地點的挑選並不容易,一度也讓連欽發傷透腦筋,通常協會上課的地點,都是挑在社區大學,因為經費有限,沒辦法擁有一個固定的教室,現在除了福和國中的社區大學外,還有在台北市的身心障礙福利中心開課,連欽發說:「我們最缺的真的就是場地了。」除了場地的問題外,師資也是這個還未上軌道的協會需要努力的地方。連欽發表示,自己還在學習如何經營一個協會,經驗不足的地方只能更努力克服,現階段希望可以培養多一點身障的師資,讓他們也可以加入老師的行列,以便幫助更多的人。

但連欽發崇高的理念已經得到相當多身障朋友的認同,上課的人數有增無減,來這裡學習,除了得到身體的解放,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有一個地方可以交流,不要加深自己的孤獨感。連欽發老師說:「太多病友還是把自己關在家裡,沒辦法好好寶貝自己。」瑜伽就是一個同時可以鍛鍊心理身體的運動,來練習瑜珈的病友們,也可以參加協會舉辦的各項活動,增加和大家交流的機會,連欽發希望,協會不只是瑜伽上課,也可以幫助大家找回快樂的生活方式。

在課堂中,每個學員的臉上,都不時露出愉快的神采,按時練瑜伽,不只是改善了身體的狀況,也讓他們的心靈充滿了更多喜樂和正面的力量,學生吳文仁說:「練了瑜伽之後,筋骨的痠痛情況好轉。」對他們來說,只要一點點的改善,都可以讓他們樂觀面對未來。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百歲豆花伯 五十多年的手工滋味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台北市報導】藏身在水源快速道路旁不起眼的小巷,裡面住著的是網路上及媒體討論百歲豆花伯,豆花伯在自己的家擺攤賣豆花,一賣就是五十幾個年頭。雖然伯伯現在行動不方便,但還是每天早上七點準時開店,熱情的對待每一位客人。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製作

大家常叫的豆花伯伯其實有個好聽的名字,王紹義。對於豆花製作的堅持,認為東西要好吃就必須實在,不可欺騙客人。每天晚上六、七點左右收攤,會將隔天的料預先備好,並在隔天早上四點起床製作,在早上七點就開始上午場的販賣,中午休息,在下午三點的時候進行下午場的販賣直到晚餐時間。

王紹義在民國三十八年的時候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談起往事他笑著說,是被騙來的。在來台灣之前就已經結婚了,在大陸的家庭生活穩定,兒子也已經結婚生子,而且還有大坪數房子,過得還不錯。

來台之後,王紹義在台灣也有了新的家庭。目前與兒子同住在公館。當時來到台灣,經濟並不富裕,為了生計去學如何製作豆花。他說,偷學別人的功夫,也有向朋友討教豆花的製作方法,期間曾與別人合夥做跟礦坑相關的生意,但是經商失敗讓他把心思更集中在賣豆花上,就這樣一賣就賣了快要一甲子。

王伯伯以前並不像現在在家裡擺攤,而是挑著擔子邊走邊賣,從水源路與汀洲路附近開始,最遠還曾走到萬隆去賣。以前也遇到過很多地方惡霸,吃了豆花卻不付錢,甚至還動手打人,得意的說有個地痞流氓大約三十幾歲看他當時六十歲好欺負就打他,之後他還擊打了那個流氓兩次,之後流氓就搬離了。

之前兒子生病所以他必須靠賣豆花維持家庭的開銷,現在兒子打臨工,時常不在家,不過有許多人會主動關心,並且常常到他的攤子幫忙,他還說,每天都有人送很多東西像是衣服來…等等;煮飯的時候也會想到他,幾乎天天都會收到像雞腿、滷肉,或是一些蔬菜水果。

面對許多人在網路上的關心以及討論,王紹義感到十分的感謝。天氣漸漸轉涼,生意沒有夏天那麼好,媒體報導的熱潮也只是一時,他說,雖然他現在身體沒那麼好了,但他還會再繼續賣下去。

延伸閱讀:

公館豆花伯 日賣20碗過活

公館百歲「豆花伯」 日賣從200碗剩20碗

一人一杯幫幫99歲豆花伯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健康橘子酥 行銷「興」地方

【記者朱仲文、林允中/台中市報導】台中石岡是水果天堂,椪柑是石岡地方特產,但是盛產時卻成為浪費,為此石岡區文化協會和農會分別為滯銷的橘子找尋新出路,正是行銷新概念的「橘子酥」,有別於其他水果酥,橘子酥在石岡是一鄉一特色的文化小點心。



台灣的農業困境,在於產量與價錢上的波動。在訪問當地橘子園時,文化協會理事長呂理全表示,鄉下的農民看天吃飯,也看價格決定種植的作物,台中石岡鄉的橘子就有這樣的問題,當價錢好的時候,所有農民都種植橘子,造成產量過剩,橘子賤價甚至乾脆不採收,任由果實成熟掉落爛在地上的情況。

因此,石岡區農會運用盛產的橘子生產橘子酥,解決過盛問題也帶動地方特色,另外,在石岡區文化協會理事長呂理全的概念發起下,研發製造健康橘子酥,有別於農會出產的橘子酥,文化協會的橘子酥是採用無毒橘子,並手工製造,是屬於文化協會自產自銷的小點心,收益全歸文化協會運作的維持。

文化協會的金碧橘子酥,採用的橘子是和羅望子休閒農場合作,使用無噴灑農藥的的橘子,也同時強調環保,配合橘子的盛產期,解決農產過剩的好概念,是行銷在地特色的好宣傳。

無論是農會出產的橘子酥,還是文化協會強調的健康橘子酥,都是在為地方的文化做行銷,並帶動地方產業,同時也為農產品開創更多可行的新出路,為此除了解決最根本的農業產銷問題,也利用果酥,結合地方觀光。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台北小花劇團倡女性議題

【記者陳俊文、陳亮吟、賴穎蓁/台北市報導】台北小花劇團在今年七月上演了第一部作品《Take Care》。戲中,「Take Care」是一間在台北的動物醫院,分別由獸醫王淑儀和高中國文老師謝寶芳,這一對女同志戀人共同經營。寶芳是高中的國文老師,在學校與自己的學生產生感情,發展師生戀。在淑儀發現後,兩人因為這件事情爭吵,並開始對彼此的愛情產生疑慮。這部戲劇主要想表達的是英文Take Care的各種涵義,有照顧、保重、當心等,並把劇中主角設定為女同志,從她們的互動來看現今社會中女同志和伴侶的生活,並把take care運用在其中。 

 小花劇團/提供


台北小花劇團是以女性力量為創作動力的新劇團,在去年十月二十三日由戲劇導演徐堰鈴成立。會創立台北小花劇團的原因是因為在台灣,只有很少劇團的宗旨是以女性力量為創作的靈感來源。而近年來,女性議題不斷的被提倡,從性別認同、男女公平問題到與女性傳統角色的衝突,這些議題都是大眾值得關注的。

導演徐堰鈴藉由劇中獸醫這個角色,表現出當與戀人產生爭執時,其照顧(take care)在動物與戀人上有何差別,並且如何去面對和處理。而老師的角色更是特別,在傳統觀念中,「老師」的角色所代表的就是學生們的榜樣,但劇中的老師卻有點在挑戰傳統,她的戀愛傾向不只與傳統老師的刻板印象,更和學生展開大眾認為的禁忌—師生戀,背負著「老師」的責任與壓力。這兩者都描述了現今社會女同志戀人如何互動和處理感情生活。

經過這次《Take Care》戲劇後,台北小花劇團經理莊菀萍表示,在未來的發展和目標上,目前還是會以女同志的議題為創作來源,因為台灣還是有很多人對女同志有不好的刻板印象,甚至對她們有不平等的舉止行為。「但是其實同志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不應該去忽略或是排擠。」莊菀萍說。導演徐堰鈴希望在未來,台北小花劇團可以跟不同的藝術創作家合作,並在表演的場地和形式上有更多的創新和突破,與傳統劇場的表現方式不同。

 
延伸閱讀

徐堰鈴介紹

徐堰鈴部落格

台北小花劇團 Facebook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台大圖資系深耕蘭嶼閱讀環境

【記者陳宣尹、黃佳涵/台北市報導】蘭嶼服務隊是由台大圖資系的學生組成二十人的團隊,利用暑假期間,前往蘭嶼為蘭嶼鄉立圖書館、椰油國小和蘭嶼中學協助圖書編目,並安排營隊活動,培養當地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風氣,讓離島的蘭嶼一樣能有豐富的圖書資源可培育出愛看書的孩子。

台大圖資系推廣蘭嶼閱讀環境。
台大圖資系/資料提供,記者陳宣尹、黃佳涵/製作。


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蘭嶼服務隊成立於二○○二年,至今已有九年歷史。當初是因為蘭嶼中學發起「給蘭嶼知識及力量--送書到蘭嶼」募書活動,當時募到相當多的圖書,急需相關領域的人力資源協助圖書編目及建檔,而台大圖資系系友,台北市立圖書館東園分館繁運豐主任在得知此事之後,將消息傳回系上,在他的推薦之下,圖資系吳明德教授便籌組一支蘭嶼服務隊,在每年的暑假帶領大一到大三的同學前往蘭嶼,協助蘭嶼中學圖書資訊的編目及建檔。
由於服務隊已成立多年,蘭嶼鄉立圖書館的整理工作已幾近完成,因此目前台大圖資蘭嶼服務隊將重點放在椰油國小和蘭嶼中學,將國小裡的書籍複本統一貼上條碼,再登錄至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而蘭嶼國中的書籍則有許多尚未編目,因此服務隊也編排、整理了圖書館書籍的基本資料。在服務隊的努力之下,蘭嶼島上的書籍逐漸系統化,也更有利於民眾閱讀。

而除了書目的編排與整理外,蘭嶼服務隊更安排了國小暑期閱讀營隊,透過各種活動如繪本閱讀、圖書館利用教育和戶外活動等,幫助學童了解閱讀的好處並養成習慣。在營隊當中,服務隊的成員也和蘭嶼的孩子培養起感情,而島上小孩的天真活潑,更讓大學生感到難忘。
蘭嶼服務隊在營隊中教導小朋友如何利用圖書館資源使用
圖鑑。台大圖資系/提供
「去蘭嶼是帶著做服務、交朋友的心情。」今年剛從台大圖資系畢業的方瑋安,從大二開始總共參與了四次服務隊,對於蘭嶼小朋友的熱情感到印象深刻。「這些小朋友都很黏人,在有空的時候還會幫忙整理書本。」方瑋安說,這些小孩甚至會在一大早就到宿舍前等他們,期待大哥哥大姐姐能陪伴他們。即將接任下屆總召的陳怡鈞也表示,小孩子沒有心機也樂於分享,並且容易滿足並懷有感謝的心情。「他們的認真對我們來說就是種鼓勵。」陳怡鈞說。
蘭嶼服務隊結業式。台大圖資系/提供
提到蘭嶼服務隊未來的發展目標,方瑋安表示,目前服務隊的活動內容重複性太高,加上島上小孩的年齡有所差距,因此無法有一套完全適合的活動內容是他們所遇到的瓶頸。然而他仍希望蘭嶼服務隊能持續下去、莫忘初衷,繼續幫助離島上的圖書資源,讓蘭嶼的孩子也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曾擔任過服務隊幹部的方瑋安(左)與下任總召陳怡鈞。記者黃佳涵/攝影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台北四騎士 緬甸服務行


【記者李冰瑜/新北市報導】從事海內外志願服務工作並且在輔仁大學授課的王晧璞老師, 在今年七月六日到二十三日期間,帶領她「騎士俱樂部」(Knight Club)的三名學生許晉 嘉、張庭瑋和陳璿安,造訪緬甸村莊,向當地的小孩教授英語,捐獻書籍藥物,幫助當地建立水利設備。Knight Club是一個由英語愛好者組成的互助協會,同時也通過公益活動培養成員的責任感和世界觀。

騎士俱樂部/提供

王晧璞老師帶領她的三名學生,來到緬甸西保市的一個村莊服務當地村民。這是王晧璞老師第二次來到這個村莊,說起教英文日常用語的緣由,她談起了去年在緬甸觸動她的一件事情。「當時我們遠遠看到一群小孩向我們走過來,他們很高興地跟我們揮手」,她說,「可是他們卻一直喊著Goodbye !Goodbye!」。因為發現村莊裡的小孩很少接受英文教育,村裡的英文老教師也已經九十高齡,儘管之前有國際支援來到這裡,但只是致力於醫療方面的改善,這讓王晧璞老師有了來這裡教英文的想法。

這三名大一的學生在緬甸的主要任務是協助老師開展教育課程和社區建設。而他們出發前也曾擔心過生活環境和安全問題,連父母也有反對的聲音,但是「想去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世界」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堅定了出發的決心。完全陌生的環境,讓他們經歷了很多考驗。剛到達村莊的第一天晚上,老師就命令他們必須用一天的時間找到翻譯,否則他們就無法開展活動。他們在語言完全不通的情況下,想到去年老師自己來村莊的時候也應該找過翻譯,通過這樣的線索,他們就去找認識老師的村民,把老師的照片給村民們看,最後順利找到翻譯。
騎士俱樂部/提供

在緬甸的行程中,給當地的小孩上日常英文課程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活動,有大約四十位小孩接受英語教育,同時王晧璞老師還帶來了身邊朋友捐贈的雙語讀本,幫助當地小孩學習。

三位大學生表示,在緬甸的日子,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是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卻異常難忘。孩子們學習積極性都非常高。通常下午兩點的課,在一點半的時候孩子們就 已經早 早到場。每一次他們按時到達教學地點的時候,小孩們都已經在等待他們的「小老師」了。張庭瑋說:「回來最大的感觸就是,緬甸村莊的小孩,他們的生活很簡單 但是卻很開心,而我們擁有很多卻不珍惜。」當問到對緬甸的第一印象時,「茅草屋」,這三個少年紛紛說,「在溪水裡洗澡啊」。在緬甸的最後一天,他們和孩子 們紛紛下水嬉戲,孩子們把野花當做最漂亮的禮物,爭相插在王晧璞老師頭上。


騎士俱樂部/提供
依靠臺北一名張醫師的捐贈,他們還帶去了一些日常備用藥物,分發給當地家庭。因為語言不通,還需要請當地人翻譯以便在藥物上做相應的標記。他們還聘請當地工人挖井和架設水龍頭,保證全村六十戶村民每三戶平均能共用一個。最後離開前他們還留下資金,作為孩子的獎學金和培養聘請當地中英文教師的費用,希望在離開之後,當地的教育事業依然能夠持續發展。在這次服務中,捐獻的書籍和藥物價值約台幣三萬元,聘請當地工人以及直接留下的現金約十二萬。目前服務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王晧璞老師私人所得,接受朋友的捐贈, 同時協會製作並售賣手工蠟燭、衣物以籌集資金。

說起帶領學生開啟緬甸之旅的目的,「不僅僅是給緬甸的村民帶來生活和精神上的改善」,王晧璞老師說,「更因為臺灣的學生很少主動關心別人,不瞭解國際事務, 視野漸漸變得太狹窄,走出去看世界能夠幫助他們培養國際觀。」所以在這次緬甸之旅中,老師也很關注臺灣年輕人在活動中的成長。對於未來的發展,王晧璞老師 希望借鑒各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案例,探尋Knight Club最好的運行之路。


延伸閱讀: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黑暗對話視障者轉優勢 創造就業機會

【記者陳希寧、陳長忻/台北市報導】在隔絕所有光源的「黑暗對話工作坊」中,視力正常的參與者靠著視障培訓師的引導和協助,逐步完成培訓任務,例如團隊必須用積木重新組成一個完整物件,但是每個人拿到的積木數量、形狀、大小都不一樣,在看不見的黑暗環境下,只能用聲音溝通。這裡不再是明眼人主導一切,而是由視障培訓師帶領大家體驗黑暗,認識視障者的世界,更創造不同於現今一般視障者的工作機會。

記者陳希寧、陳長忻/製作
「對話社會企業」一九八八年於德國成立,以減少弱勢族群差異,並改善視障者工作環境、發揮所長為目標。目前分為工作坊和體驗館兩種運作模式,工作坊為培訓課程,藉由多人在黑暗中共同完成視障培訓師的指令,重新調整日常生活中的溝通方式;體驗館則提供一個二百五十到三百坪的體驗環境,設計許多生活環境,例如碼頭、捷運站、十字路口和市場等,讓社會大眾在黑暗中探險。

二○一一年愛盲基金會獲得對話社會企業正式授權成立「黑暗對話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台灣引進黑暗對話工作坊。董事長謝邦俊表示,工作坊有領導力和溝通力為主的課程,參與者大約二十四人至三十人,每場時間為三個小時,兩個小時在黑暗中活動,一個小時在光明中檢討,參與者很可能發現最後完成的結果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
「在黑暗當中,常讓人產生一種自我反省,並擴大個人的疆界。」謝邦俊說,一位科技公司中高階主管曾經來參加工作坊的課程,平時的他自認思想快捷、善於分析,在活動中卻不知所措,無法融入團隊運作,等離開黑暗開始分享的時候,他表示在這兩個小時中腦袋像一團漿糊,「這時候他才發現原來之前工作中的銳利、能幹、領導者的感覺都是權力賦予的。」在沒有權力的黑暗中,促使這位主管重新面對自己重視的其實是環保,而科技工作帶來的只是名利,於是參加完課程後,他向公司請辭,現投身無毒農業的產銷。
謝邦俊說,黑暗對話的視障培訓師都是具備定向好、能與人溝通、高EQ、積極正向等條件。經過專業的訓練後,熟悉課程中每一個細節,能夠在黑暗中帶領人,並且從中觀察,「把視障者最大的弱勢轉為優勢」,才能獲得對話社會企業的視障培訓師的合格認證,成為一名正式的視障培訓師。
引用自網路


延伸閱讀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酷米音樂 引爆高校Teen Power


【記者吳季璇、朱啟瑜/台北市報導】酷米音樂工作室,創立於二○○五年,和一般的工作室一樣,會接受許多業界錄音後製的製作,但特別的是,他們致力於幫助台灣的高中生,能夠發行自己的音樂專輯。他們認為,台灣的高中生很有想法,對於音樂也有很大的熱忱,但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一直沒辦法發揮。而透過酷米舉辦的熱音大賽,高中生能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錄音和發專輯的機會,一圓音樂夢。


(朱啟瑜攝影/製作)

位於永春捷運站忠孝大廈的地下一樓,有個不起眼的音樂工作室,時常傳出些許的樂器聲,這裡,完成了許多高中生的夢想。

「你說男人天生比較強,就該踩在女人頭上,所以你的動手動腳都該被原諒。你說君子遠庖廚,大男人怎麼能夠進廚房,你又說男人就該出門去把名字打個響亮。But I don't think so我不這麼想,憑什麼女人就要為你待在家。」這是由北一女中錢佩恩同學在Senior Rock第二章專輯中作詞的歌曲,歌名很有趣,叫做「女老大」,充分表現出女生當自強的力量。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高中生逐漸對音樂有相當的認識,也不乏出現具有創作力的人才。

有著一顆熱愛創作的心,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這些高中生們卻缺乏經驗和可以運用的資源。酷米音樂的創辦者,也是在台灣唱片界工作多年的專業人士,有華研音樂的宋圭璋老師,華納唱片的楊鈞兆老師,福茂唱片的王志秦老師,大聲音樂的呂康惟老師,AVEX的游政豪老師,發現了台灣樂壇這塊不足的地方,決心要運用他們自身的經驗和專業,來培養更多有想法的年輕人。「但是台灣的價值觀還沒辦法接受玩音樂做為一個人的正業。」本名為宋圭璋的小龜老師說。

一開始,工作室的老師們,直接派人到各大高中熱音社的成果發表會,發名片給他們,詢問他們是否有自行創作的作品可以錄音,但之後發現,這個辦法的可行性比較低,高中生半信半疑,不太敢相信有工作室會完全免費的幫他們錄音。酷米音樂室開始改變手法,舉辦全台灣的高中熱音大賽,並和一些知名的音樂教室合作,拉高獎金,也利用網路來增加宣傳。酷米的執行人員蔡亦芸妞妞說:「我們在Facebook、部落格,還有街頭音樂的大本營StreetVoice,都有設立自己的專頁,邀請一些藝人來造勢,可以增加高中生的參賽意願。」

酷米音樂表示,出輯之後的銷售量,不是那麼的重要,不像流行音樂專輯,當然沒能夠帶給他們多大的收益,但是大家開心和學到東西就好。學生們提供想法和內容,他們幫忙製作出來,專輯完成後,同學們每人都可以免費的拿到專輯,但是後續的收入,就歸酷米音樂所屬,如果以後同學們要拿同樣的創作出輯也沒關係,版權是共享的。曾經錄製過Senior Rock第二輯的吳玟葶同學就表示,出專輯只是一個經驗,拿到唱片那一刻很有成就感,一定會好好收藏,能賣多少張,能賺多少錢,完全沒有放在心上。

現在的酷米音樂工作室,已經出了四張全自創的高中生專輯,而現階段的目標,就是把搖滾高校熱音大賽Teen Power推廣到全台,讓這個比賽變成高中生的一個指標,像是廣為人知的海洋音樂祭或是春吶,讓想玩音樂的孩子們,可以得到正確的幫助。小龜老師嚴肅的說:「現在的高中生和以前比真的很厲害,很有想法,音樂的風格也很多元,但是最擔心的就是沒辦法堅持下去,到了大學或是出社會,因為現實的考量,還是放棄了創作。」

不過,酷米音樂還是會繼續堅持下去,希望能夠幫助更多有夢想的高中生,只要任何人有音樂上的問題,需要幫忙或是尋求諮詢,來到酷米音樂,他們都絕對幫到底,妞妞說,只要同學們認為有在這裡學到東西,也很享受當下錄音的感覺,他們就很開心了。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生命藏寶圖 發現生命的寶藏

【記者黃約瑟、陳鷖人/台北市報導】導演許豐明拍攝紀錄片「生命藏寶圖」,紀錄罹患先天性肌肉萎縮症患者張守德的生命歷程。以往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關注不足,許豐明希望透過這部影片讓大家關心身心障礙同胞的福祉。

許豐明/提供、黃約瑟、陳鷖人/製作

「生命藏寶圖」是許豐明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拍攝完成的作品。影片中的主角張守德,是一位肌肉萎縮症的患者,張守德的父母親在他小時候就過世了,現在張守德住在叔叔家,張守德叔叔一家都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靠著補助金生活,日子並不富裕。

一開始許豐明受到肌肉萎縮症協會的委託,希望拍攝宣傳片為協會替募集採購咳痰機的經費。當時,張守德是台灣唯一一位咳痰機的使用者,在這樣的機緣下,許豐明認識了張守德。

在和張守德接觸之後,許豐明漸漸了解張守德的身世,張守德家境並不富裕,每天還需要使用咳痰機抽痰,以維持呼吸順暢,但是卻依然用很樂觀的態度過生活。在使用咳痰機抽痰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張守德卻依然用很樂觀的態度過生活,並不會覺得他會因為他的病而被其他人瞧不起。許豐明被張守德的態度感動,因此決定將張守德的故事拍成紀錄片。許豐明說這個故事如果被拍出來,可以讓更多人關心肌肉萎縮症的患者,而這也就是他想要的。

「對身心障礙者而言,陪伴很重要。」許豐明說。因此,在正式開始拍攝之前,他花兩年的時間和張守德接觸。希望能更了解張守德的生活,也因為這兩年的陪伴,漸漸讓讓張守德對許豐明產生信任感。

拍攝過程中,張守德一度開始懷疑拍這種片子是否有任何意義,想要停止拍攝。但是正因為許豐明之前的陪伴,讓兩人之間有了信任,所以經過許豐明的勸說之後,張守德了解到片子拍出來後能讓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更加了解,才讓張守德重燃熱情。

在拍片的過程中,影片還一度因為申請補助的經費還沒發放而面臨停拍,但是,許豐明覺得這個故事是自己辛苦找到的題材,而且如果真的拍出來,可以讓更多人重視肌肉萎縮症的患者。所以許豐明決定自掏腰包繼續拍攝,拍攝工作才能順利地繼續進行。

「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肌肉萎縮症是什麼。」許豐明說,介紹肌肉萎縮症給大眾認識,改善患者的生活;並且藉由這個機會,呼籲政府重視無障礙空間的改善,是他對這部影片最大的期望。

「這故事真的很感人。」台北商專的陳佳微說,影片中的主角很樂觀也很勇敢,他不畏懼現實的困難,勇敢的面對每一天的挑戰,看了讓人很感動。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眷」鳥的差事 準備返巢囉

【記者陳俊文、陳亮吟、賴穎蓁/台北市報導】《眷鳥返巢》,差事劇團今年六月的新戲劇,內容是有關一群住在老舊眷村裡住民的故事,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住了好幾十年的家園,即將因為政府的政策而搬離?這齣戲劇特別的是,故事內容和台詞都是出自眷村住民發想,並親自說出口,而劇內角色皆由素人演出。

記者陳俊文/製作

您是否一聽到《眷鳥返巢》會以為眷寫錯了?這其實是差事劇團故意為戲名取為眷村的眷而不是倦鳥的倦。因為《眷鳥返巢》這齣戲是在描述眷村住民心聲的故事,反映出現在台灣許多的眷村問題。

劇中角色有眷村里長和眷村住民李伯伯、張奶奶、王媽媽等人。某一天,三位台大的研究生因為對於眷村的保存和文化有興趣,所以到了中心新村來做研究。在與住民訪談的過程中,看到了眷村住民對於政府規劃的無奈與恐慌。這些人已經在他們的家園生活了好幾十年,習慣了身邊所有事物,要他們一時搬到新建的公寓對住民來說有大大小小的疑問。「我們搬走了,難道要把這裡的空間遺跡和歷史記憶也都消除嗎?」戲裡的王媽媽問著。

在這齣戲的最後,由三位研究生的對話帶到眷村保存和改建並與在場的觀眾互動。「我看吶!就目前的狀況而言,能夠做的,就是多聽、多尊重村子裡或這附近其他公寓眷村居民的想法…。在場很多觀眾,都是我們最可貴的詢問對象。我們來問問他們的想法吧!」研究生說著。接著,所有演員謝幕,主持人與現場觀眾討論對於眷村保存和改建的想法與意見。

差事劇團透過《眷鳥返巢》,用演戲的方式並融入眷村聚落,開啟眷村住民與公眾對話的空間。他們透過家庭訪問,把眷村住民的心聲記錄成「市民筆記本」,為住民提供戲劇藍圖。素人演員是劇團向外招生,只要對於這個議題有興趣或熟悉的人都可以爭取到角色。差事劇團在市民劇場扮演著輔助的角色,與住民討論劇本和台詞,並訓練素人表演戲劇的技巧。

何謂「市民劇場」?也就是民眾劇場。表演者是由一般民眾演出,這些民眾與戲劇內容密切相關,通常是戲劇的發聲者。差事劇團團長鍾政瑩表示,當初跟台北市文化局合作,發展市民劇場,為的就是讓當地居民可以把自己對於在地歷史和生活經驗的想法透過市民劇場表現出來。不只如此,也讓居民思考自己是怎麼看待社區公共議題並學會關心週遭事物。


差事劇團團長-鍾政瑩。陳俊文/攝影
對於差事劇團來說,往後幾年的發展還是會著重在「眷村」這個議題上,除了寶藏巖、北投的中心新村這兩個眷村外,台北還有很多其他的眷村。這些眷村的建築物擁有多年歷史,居民也有著不同的故事和心聲,都是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我們對於眷村這個議題是深化發展,不是一表演完《眷鳥返巢》這齣戲就不再深入眷村議題。」鍾政瑩說。

差事劇團期待在未來也可以多跟國小合作,把不同族群的百寶箱裝滿故事,透過市民劇場這個平台,讓民眾知道他們的心聲和故事。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小樹的家 享受圖畫、文字與美食

【記者陳宣尹、黃佳涵/高雄市報導】溫馨舒適的空間裡,除了幾張小巧可愛的木質桌椅,一旁的書櫃裡更擺放了各式各樣的繪本,讓來到店裡的客人除了能夠享用美食,更能閱讀色彩繽紛的書籍。位於高雄市苓雅區的「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打造出一個溫暖的空間,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能夠藉著瀏覽一張張美麗的圖片,得到不同的啟發,看見不同的故事。


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提供美食與繪本,讓來到這裡的
人無論在生理或心靈上都能獲得滿足。記者黃佳涵/攝影

店內提供各式各樣的繪本可讓顧客自由翻閱。
記者黃佳涵/攝影

店長許瓊文原先從事業務工作,在一次工作中等待客戶的時間裡,突然興起「若生命只剩幾分鐘,還有什麼事情沒做?」的想法,讓許瓊文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為對與人接觸充滿興趣,再加上認為和小孩子極為投緣,於是決定「試試看,不管做到什麼狀態,只要努力過了都可以接受。」許瓊文毅然決然辭掉南部的工作,在二○○六年時,北上到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就讀。在就學期間,因為學習的正是自己所愛的領域,因此得到許多啟發。

小樹的家店長-許瓊文。記者黃佳涵/攝影

在輔大就學的期間,原本對兒童文學就相當有興趣的許瓊文,更加了解到相關書籍,例如繪本的有趣。再加上參加過相關活動後,更加深她不只想要幫助小孩,也希望對大人有所影響的念頭。「大人現在是什麼模樣,和小孩從小是如何被對待有關。」許瓊文體認到這個道理,決定以咖啡館而非書店的方式推廣繪本,讓顧客不只是為了購買書本給孩子閱讀而已,而是能夠透過咖啡館的環境,讓不同年齡層的所有人都有機會看到繪本,即使只是單純進來休息、喝杯咖啡的人,也能藉由這個機會接觸繪本進而放鬆心情,重新出發。許瓊文說,一般人容易認為繪本是給小孩子看的,但如果大人願意閱讀,也會從中得到快樂。

開店至今兩年多,小樹的家一直與客人保持親近、良好的互動,與一些常客的相處就如同家人一般,從說故事給孩子聽、到孩子找繪本自行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孩子的成長。而許瓊文也相當樂於見到有心情不好的人經過、在來到小樹的家,品嚐了美食、繪本後,開心地離開。「小樹的家就像是家人、朋友,陪伴大家度過低潮、一起生活。」許瓊文說。

除了經營咖啡館本身外,小樹的家也會不定期地舉行繪本講座,邀請繪本的創作人,以及研究繪本的人來分享。另外也會舉辦一些藝文相關的展覽活動。這些活動並不只侷限於親子間的關係與互動,只要是對人有幫助的,小樹的家都會在地下室舉辦活動,或是藉著移動店內的桌椅,騰出活動空間,與大家同樂。許瓊文提到,小樹的家曾舉辦過「生活旅人說故事」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她請到一位在西班牙學跳舞的女孩,來到店裡說她不輕易放棄夢想的故事,並在移開了桌椅的店內隨性跳舞。無論是類似如此的活動,或是各式的繪本講座,「在聽故事的同時都能夠讓人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在回到生活後多了份勇氣。」許瓊文說。

在店內輕鬆悠然的氣氛裡,所有來到店裡的客人一邊吃著餐點,一邊看著繪本,而許瓊文也會利用工作的空檔,向每位客人推薦認為適合他們的繪本。「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在繪本中也會看見不一樣的東西。」許瓊文說。小樹的家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多元的繪本,讓顧客能夠徜徉在豐富的圖片與簡單的文字裡,細細品味繪本所要傳達的訊息,滋潤讀者的心靈,並且擁有重新出發的動力。

小樹的家希望藉由溫馨舒適的空間,讓無論是大人或小孩,
都能藉由繪本得到啟發。記者黃佳涵/攝影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大宅院友善市集 小農帶你認識土地

【記者李冰瑜/宜蘭縣報導】以強調有機耕種和與消費者互動的宜蘭大宅院市集首次走出東山鄉,與文化局合作在宜蘭演藝廳舉辦。果蔬稻米、茶葉、有機棉以及農產加工品,市集上的農產品種類繁多。現場還有紫米作坊,讓家長和孩子能親手體驗食物製作的樂趣。這是第一次在社區舉辦的市集,發起人阿寶希望,這次能夠藉助社區的在地經營以及民生採購,使有機農作從概念型轉變為經濟民生型。

  大宅院友善市集一覽    記者李冰瑜/製作


用有機南瓜烘焙的蛋糕。
記者李冰瑜/攝影
阿寶自己在梨山經營著一片園地,堅持尊重土地和有機農耕。十一年前發現臺灣的土地已經受不合理的農耕傷痕累累,她毅然放棄了城市生活走上梨山,在適合農耕的土地上種梨,在土地肥力不足的地方實行休耕。朋友們都不理解她的行為,怎麼會有人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還原一片森林。可是她卻一直堅持自己的理念善待土地,也影響了更多人開始認同友善農耕。

爲了走出一條自有銷售的通路,阿寶整合了宜蘭的小農們,成立友善小農聯盟。但是由於市場還未能接受有機農產品相對高昂的價錢,於是他們和慈心華德福小學合作,在家長聯盟中找到在地消費力量,一起舉辦友善市集,希望發揚友善農耕的方法,也希望消費者能對農友和腳下的土地有更多的友善和溝通。
市集上的各種有機農作物。
記者李冰瑜/攝影

不施加化肥,不使用除草劑,參與市集的十九個攤位個個堅持著有機健康的耕種方式,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特別的故事。三星鄉行健村的陳美女士,今年六十三歲,從自己擔任村長時身體力行改種有機大米到說服了村裡十七名農夫改變耕種概念,經歷了一段不被理解的辛酸歷程,到現在曾經嘲笑她的老農也加入了有機耕種的隊伍。「這一代人一定要做好給下一代人看」,她笑著說,「讓消費者吃好米是我們快樂的原因」。

慈心華德福小學的家長社群也在市集擺起攤位,義賣家長和
小孩的陶瓷作品。華德福小學不以成績要求學生,上課不用書本也沒有考試,學生每天只需要完成手工作品和繪畫作品來反映自己的學習程度。學校和家長合作,孩子家裡減少接觸電視和網絡,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這次售賣的作品是以家長的陶瓷作品為主。

友善市集從二○○九年年第一次舉辦以來,名聲漸漸為更多人所知。但是由於人們看待有機食品時並沒有計入農夫們的有機成本,很多人並不能接受相對高昂的價錢。因此這次的市集更添加了演講的環節,阿寶親自講述「如何耕一畝友善田」,推廣有機耕種的概念給群眾。每一位農人也藉由這次機會向更多的消費者闡述友善農法。


大宅院每月雙週會在冬山鄉定期舉辦,
十一、十二月的單咒在宜蘭演藝廳舉
辦。大宅院友善市集/提供





延伸閱讀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新莊青年公園 登山客打造的生態區

【記者陸政錡、葉智豪/新北市報導】新莊青年公園,新莊區內唯一的生態保育公園,走進園內,登山步道蜿蜒其中,沿途鳥叫蟲鳴,美景盡收眼底,但不說你可能不會知道,這座公園正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最佳寫照,假如當初沒有登山客自發性的在每次上山提一桶水灌溉植物、搬一些石頭來建立步道,我們可能看不到今天的新莊青年公園。

陸政錡、葉智豪/製作

新莊青年公園位於新莊西區,地處林口臺地東南方的牡丹心山系,公園最高處約為海拔二百公尺,北鄰十八份坑山,南接白匏嶺,東與新莊丹鳳地區相鄰,整體園區依據其自然山勢所建,景觀優美,非常適合民眾假日前來遊玩。

擔任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隊長的洪桂山說,在三十多年前,新莊青年公園原本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因為此處地勢較為高聳,且位於東北季風的迎風坡上,強勁的季風讓高大植物幾乎無法生長,於是整片山坡長滿了芒草和許多矮小植物,大樹並不多,且種類只有一種,也就是能承受強風生長的相思樹。如此情形再加上缺乏人為的管理,在當時,這裡實在很難稱作是一個生態區。

雖然稱不上是一個生態區,當時還是有許多民眾會趁著假日的時候上山健行、運動,他們認為沒有路,就自己走一條出來,久而久之,常常來登山的民眾已經走出了幾條路,並且他們漸漸覺得,這個地方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自然環境,讓大家都想要來這邊遊玩,於是這些人開始自發性的在每次上山時都提一桶水去灌溉山中的植物,搬一些石頭來建立步道,這就是新莊青年公園發展的開始。

等到提水灌溉和搬石頭已成為上山的例行公事後,登山客之後更一起相約來山上種樹。這些自發性運動漸漸的讓這片原先荒蕪的山坡有了生機,樹木開始越長越高,景色越來越優美,並且在大家的口耳相傳下,提水搬石的風氣越來越興盛,此舉動也引起公家機關的注意,於是在一九七九年,新莊市公所開始闢建青年公園主體園區及環山道路,這也是政府首次介入這片土地的開發。

洪桂山說,新莊青年公園之開發,總共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但開發的初期因為經費有限,進度也較為緩慢,所以還是有許多民眾會趁假日時繼續提水上山、搬石鋪路,幫助政府開發這片土地。漸漸的在政府及民眾的努力下,這塊山坡越來越像是一座公園,最後終於在一九八九年元旦,新莊青年公園正式落成啟用。

一九九八年新莊市公所開始招訓生態保育團隊,主要推手是現任新北市景觀處處長的陳淵泉。本身是獸醫的他,為了推廣新莊青年公園及生態多元化,開始招集志工來幫助公園物種的培植及綠化園區,於是在隔年,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成立,並且在每月單週的星期日,他們就會幫前來公園遊玩的民眾做生態的解說及導覽。現在園區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生態季饗宴,保育團隊也會配合園內物種特定的生長季節舉辦特別的活動。洪桂山說,雖然政府的協助開發相當重要,但新莊青年公園能有現在的樣貌,還是要感謝最先提水上山的那群人,假如當年沒有他們自發性的提水種樹,政府可能不會協助開發這塊好地方,也就沒有今天的青年公園了。

跟三十多年前雜草叢生的山坡相比,如今的新莊青年公園已是一個頗具規模的生態區了,園區內景色優美、生態豐富、步道規劃完善,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只是一片荒地。隊長洪桂山說,雖然新莊青年公園已是一個很棒的生態園區,但許多新莊居民還是不知道這個好地方,反倒是外地的遊客,因為景點的規畫會來公園遊玩,甚至還較許多當地人認識這座公園,因此他們保育團隊往後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能讓更多在地人可以前來欣賞並了解這座公園。

除此之外,新莊自然保育團隊也在規畫,將新莊青年公園與鄰近日據時代就有的水源地做一個連接,形成一個環狀的聯結系統,目前正在改善兩地間年久失修的道路,希望不久之後就能完工,讓生態區範圍更加擴大。

新莊青年公園,一個人為努力過後的生態區,下次有機會來此遊玩時,除了欣賞園中的美景之外,也別忘了感謝先人的努力,因為有他們一步一腳印的付出,才會有今天美不勝收的新莊青年公園。



延伸閱讀

戀戀牡丹心 新莊青年公園

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

新浪休閒新聞-「天下第一山.雙鳳朝牡丹」新莊青年公園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輔大遠距教學 為偏鄉注入教育希望

【記者陳宣尹、黃佳涵/新北市報導】在每週二及每週四的晚上,擔任課輔老師的大學生利用放學時間,與偏鄉中小學生進行線上一對一教學。大學生拿著觸控筆在桌上的手寫板書寫,電腦上出現的是偏鄉孩子認真聆聽的畫面。遠距教學不僅能讓偏鄉的學生獲得課輔的機會,也能藉由直接的互動,感受來自電腦另一端的關懷。



偏鄉遠距教學計畫不僅輔導孩子,也幫助大學生品德方面的成長。
記者陳宣尹、黃佳涵/製作


偏鄉遠距教學計畫是教育部在二○○六年為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而發起,輔仁大學在二○○七年開始參與計畫。運用線上科技,分別在輔仁大學及參與計畫的中小學校的電腦教室統一進行作業,將大學生和中小學生進行集中管控,每個星期二和四都會在電腦教室進行教學。

參與遠距教學的輔大學生在電腦教室裡與偏鄉學生進行一對
一的線上教學。記者黃佳涵/攝影
課輔老師透過電腦指導偏鄉學生課業。記者黃佳涵/攝影

管理學生和老師上課品質的輔導老師郭宸雨提到,每一個班級都設有課輔日誌,會記錄老師和學生互動的情形,還有評估教學的進度與狀況 ,大大增進了學習的成效。「聽到自己輔導的學生考上當地第一志願,每個大學生都覺得像是自己的小孩考上了一樣。」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師、資訊中心主任林宏彥說。
輔大資訊中心主任林宏彥。記者黃佳涵/攝影
與學生教學、交流的過程中,在大學生的關懷之下,學生與課輔老師之間也會建立起情感。呂慈涵說,曾經有一位輔導老師,指導、陪伴一位學生到他升上國中,甚至在這名輔導老師到了外地讀研究所,仍然持續的關心這位學生,並且將自己的二手衣贈送給這位學生。「大學生在當中學會承諾、學會紀律、學會超越自己。」呂慈涵說,這些都是品德教育的根本。

中華電信基金會在二○○八年十一月開始與輔大合作遠距課輔計畫,透過數位科技,縮短城鄉教育差距。執行長林三元也提及,在觀看課輔內容的紀錄時,會發現學生會與課輔老師聊未來、聊夢想,他們不向學校師長,而是選擇對年齡相近的大哥哥、大姊姊訴說,正是在遠距教學的過程中,雙方彼此信任的實現。

偏鄉遠距教學計畫發展至今,目前全國共有二十八所大學、八十四所中小學參加。提到遠距教學計畫的未來,林宏彥和呂慈涵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未來能找到更多人,願意將這個計畫持續下去,讓這樣的教學與關懷不會間斷。

擔任課輔老師的大學生也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無形間達到了對自身品格的教育,藉由種種與自己學習背景不相符的文化碰撞,讓大學生體認到人生活的處境、社會的結構、資源的分配還有人的存在價值和終極關懷的意義。

延伸閱讀:

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畫網

中華電信基金會

輔大偏鄉遠距教學團隊facebook

原愛工坊 讓失業原民找回自信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台東縣報導】前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在職期間成立了原愛布工坊以及原愛木工坊。女性們創作各式手工布包,而男性則是製作家具,並讓失業的原住民家長可以有所發揮,並有經濟收入,穩定家庭的功能也帶來經濟效益。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製作

在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鄭漢文擔任新興國小校長的期間,發現學生的家庭環境並不是很好,時常繳不出學費,間接影響學生的就學表現。老師們在進行全面訪視之後,發現有許多家庭問題,像是嚴重的隔代教養或是父母長期失業…等。雖然設有清寒補助,但是無法解決家庭問題以及間接在學生們身上造成心理上的挫折。

一開始鄭漢文從校園環境營造做起,引進了社區文化及永續校園的概念,並且推出「原愛布工坊」。由原民媽媽獨力創作布包,當孩子回家看見媽媽工作的辛苦,積極正向帶動孩子一起努力,老師們發現,家長有穩定收入,學生在學業上也有很大的進步,讓學校的老師都感到十分振奮,對這樣的理念更有信心。

在二○○五年,原愛布工坊穩定了一些家庭的經濟後,開始了有木工坊的想法。先請一、兩位家長幫忙做家具。使用自然工法,利用颱風或者是大水過後的漂流木與一些枯枝來製作,並請失業的爸爸們幫忙,打造自然教室、自然學校。桌椅、花架都使用自然工法來製作,此外這項工作也為一些家庭增添了穩定的收入。

鄭漢文表示,「原住民們流著大自然的血液,木工坊的創作者個個都是好手。一塊塊木頭在他們手上,變成了一件件不可思議的手創木製品,流露濃濃樸拙的手工味,一看就會讓人愛上。」提供工作給原民,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並留在家鄉不必遠行去工作,也讓他們擁有尊嚴與自信。

在沒有補助金的推動下是困難的,因為原委會、勞委會等認為木工坊是在學校體系之下的單位,因此在經費的方面只能向教育部申請,最後因為鄭漢文的推動,讓文化局看到努力,因此得到文建會的社區營造補助金,之後職訓局也將木工坊納入多元就業的體系當中。

永續校園的概念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也讓許多人特地遠道造訪,讓木工坊及布工坊的作品被看見,這些訪客也為他們帶來經濟。木工坊以及布工坊的商品大多是由觀光客親自到工坊選購,除此之外,布工坊的商品在台東機場以及史前文化博物館都有寄賣。

二○○七年,他們也將工坊和學校脫鉤,成立了原愛工坊協會,希望能夠自主經營,持續推動社區營造,並且達到穩定家庭的效果,創造在地就業的機會。



延伸閱讀


魯巴卡茲-原愛木工坊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天然「回家李」 讓災區果農回家

【記者朱仲文、林允中/新北市報導】二○○九年的莫拉克風災後,往高雄縣桃源鄉的道路殘破不堪,兩年來不曾停止斷與修。梅山部落盛產的李子因為缺乏運輸管道,下不了山,成熟的紅肉李就這麼掉落在地,果農們生計告急。上下游網站發現這種現象後,上山與果農溝通,討論方案,合作出「回家李」。

記者林允中、朱仲文/製作


「回家李」產品包含果乾與果醋,由上下游市集推出,從高雄縣桃源鄉莫拉克災區的紅肉李果子製成,標榜天然無添加物,希望借由公平貿易,讓果農能留在山上繼續照顧李子,同時也提供民眾健康的紅李產品。

上下游共同創辦人蔣慧仙表示,交通道路一斷,山上的李子就無法下山,而李子成熟期很短,若是沒有採收很快就會落果在地上,為避免一年的心血白費,只好賤價出售,在這樣的背景下,上下游想到了利用梅山部落紅肉李天然粗放的優勢,開發加工品,並以合理價格公平貿易。

用梅山部落的天然紅肉李簡單加工,上下游找到了豆之家食品公司,用獨家的技術,不需要長時間的糖水浸泡,也不添加人工化學藥劑,經過脫澀、微甜糖漬的程序,製造出鈉含量極低的健康果乾;另外也與杜康行合作推出香醇的李梅果醋。

「回家李」是第一年推出,生產量不多,但是詢問度很高,銷售的情形很好,果乾已經賣到缺貨。蔣慧仙說,希望民眾能因為背後的故事而支持「回家李」,未來還會嘗試推出其他產品。


延伸閱讀:

「回家李」系列開發日記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打造津梅棧道 輪椅族輕鬆穿越河堤

【記者許夢芸、古佩安/宜蘭縣報導】跨越宜蘭河的津梅棧道,是一座附掛在慶和橋邊的人行步橋,它的源頭建築物是宜蘭社會福利館,橋身主建材採用鋼條、鋼架,行走在上面還有蹺蹺板、划船等健身或遊戲器材,就像空中的健身房或遊戲區,走累了還能坐在橋上的椅子上看風景,置身其中,使人很快的就忘了不愉快的事情。

住在附近的洪哲偉表示,津梅棧道是一個人到了不太需要說話的一個景點,非常適合自得其樂。只要安靜的走在橋上,看著宜蘭河以及休閒的人們在活動,心情不知不覺就會好了起來,曾經看過一個兒子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媽媽到這裡看風景,心中非常感動,這裡的無障礙空間做的非常好。津梅棧道不僅是方便了許多行動不方便的人、那些坐輪椅的人都可以透過這個棧道輕輕鬆鬆的到河堤對岸去散心、看風景,提供了一個能休息的地方,也讓許多人們休息之餘,看看宜蘭河的周邊風景,還能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古佩安、許夢芸/製作
 
宜蘭社會福利館服務多年的陳小姐表示,社會福利大樓原本是屠宰場,入夜之後就很少人,讓人有陰森森的感覺,但是自從津梅棧道落成後,就成為各社福團體的大本營,也讓民眾多了一個能休息和活動的場所。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津梅棧道橫跨了馬路,直接連到宜蘭河堤的屋橋,通往河堤彼岸,可以節省許多時間,使居民的生活能和宜蘭河連結在一起。在棧橋上,不僅可以看宜蘭河的美景,也可以在慶和橋下休息,河濱公園也有設置自行車道造福愛騎單車的民眾。站在中央感覺很刺激,跟站在一般橋上的感覺不一樣,因為棧道所用的建材是很簡單、很簡略的,例如站在水溝蓋上,從上面看下去,是有穿透感的。整體來說,是個讓民眾能有機會親近宜蘭河的地方。



許夢芸/攝影


許夢芸/攝影

許夢芸/攝影
 
津梅棧道是黃聲遠的作品,設計出屬於自己獨特建築風格的津梅棧橋,打著「新舊省道間連接的開放空間」的標語,因為具有創意性而打造的無障礙空間,不但方便社福館的行動不便者,同時也讓欲越河堤的宜蘭民眾節省了許多時間,因此榮獲了二○○二年台灣建築佳作獎。


延伸閱讀:

全縣首座人行橋樑梅津棧橋 發包動工

津梅棧橋---一座可以讓人邊漫步邊遊戲邊賞美景的吊橋

宜蘭河左岸" 津梅棧道"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眷村故事館 與你一起眷戀台灣村

【記者趙以寧、陳怡雯/桃園縣報導】「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志工爺爺鄭惠錫一邊說著他親身經歷的眷村故事一邊高唱著。位於桃園龜山的眷村故事館,保存了大量的眷村文獻與改建時留下的舊時文物,來自各個眷村的爺爺奶奶們也大方捐贈文物及老照片,他們用熱情與歌聲將文化傳承,一個個關於眷村的小故事來自他們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影片製作/趙以寧 照片攝影/趙以寧



位於桃園龜山的陸光三村,是龜山九個眷村之一,興建於一九六六年。一九八一年興建的陸光三村文康中心,解決了舊自治會辦公室空間不足的問題,也成為附近居民共同泡茶聊天的公共空間。一九九七年的都市計畫中,陸光三村文康中心變更為道路預定地,使其在眷村改建國宅後,免於被拆除的命運。

眷村故事館裡的擺設非常古色古香,四周擺飾著老舊的文物,牆上貼滿已經泛黃的陳年老照片,更隨時播送著鄧麗君與一些老歌手的歌曲。眷村故事館的負責人黃敏潔說:「這張照片就是榮譽館長朱文華年輕時擔任海軍拍的,很神勇吧!」除了眷村居民提供的一些舊時眷村文物,像是電話、書籍、樂器、刺繡工具、軍服、餐具等,還有一區專門擺設眷村居民們演唱平劇的照片。小小的空間裡,涼椅與老舊課桌椅的擺設,為眷村故事館更添幾分人情味。

本身常往這裡跑又熱愛眷村文化的館長顏毓瑩,投身於將眷村文化傳承給下一代,他注意到這一塊未被拆除的閒置空間,與榮譽館長朱文華討論後決定創辦眷村故事館。透過地方居民熱心參與、桃籽園文化協會的用心規劃、桃園縣政府及文建會的協助支持,眷村故事館終於在二○○三年成立。

「我每個星期五下午都來給大家講故事。」志工爺爺鄭惠錫笑著說。鄭爺爺的故事有趣且非常多元,舉凡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小故事、中國錢幣的演進史、「家財萬貫」的成語故事、中國近代的歷史故事以及國民政府遷台前的歷史等,除了這些歷史故事,鄭爺爺還會給小朋友說一些伊索寓言和天方夜譚的故事。

談到眷村的故事,鄭爺爺說:「以前住的房子都很簡陋,都用這種竹子當圍牆,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由於竹子搭建的圍牆隔音效果極差,因此少有家裡遭竊的情況,左鄰右舍彼此互相照應,要是有小偷潛入,只要出點聲音,鄰居們便會當場將小偷捉拿。「好處是不會遭小偷,壞處就是不能亂說別人家的壞話。」鄭爺爺開玩笑地說。這些有趣的眷村小故事讓來眷村故事館的民眾能從談笑中了解眷村的點滴、吸收眷村的文化,這就是眷村故事館的特色:從故事了解文化並得到傳承。

眷村故事館這些充滿熱情的志工爺爺奶奶,他們致力於將那些年、那些故事,生動活潑得烙印在後代的記憶裡,於是這裡也成為他們找人聊天抒發己志的好處所。志工奶奶吳招妹說:「我們給大家講故事,講這些照片的歷史,講這些文物的曾經,來到這裡大家能很輕鬆的坐下來聊聊天。」透過文物、照片,透過這些充滿生命力的爺爺奶奶們的故事,眷村的歷史得以傳承,眷村的文化就這樣被發揚光大。



延伸閱讀

眷村故事館 懷念眷村全球資訊網

憲光二村&眷村故事館

文建會 地方文化館 眷村故事館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玉米 化身時尚環保杯

【記者丁曉祥、應佳臻/台北市報導】玉米,也能成為環保原料。由玉米製成的聚乳酸塑膠,能夠完全被微生物分解,回歸自然。PLA Studio設計師曾煒捷便將聚乳酸材質與時尚設計結合,發明了可重複使用的時尚環保杯。

記者丁曉祥、應佳臻/製作


近年環保意識興起,許多店家都會提供顧客攜帶環保杯的折扣,可重複使用的環保杯大行其道,但大多環保杯是由一般塑膠製成,汰換若沒有適當回收便會產生問題。曾煒捷便將這個問題減低至最低。他利用由植物澱粉中萃取出的PLA材質,經由低碳排放的製程,製造出可耐熱且可完全自然分解的環保杯。

PLA就是聚乳酸,又名玉米澱粉樹酯,成分取自於玉米、甜菜、小麥等澱粉植物。一般以石油為基質的塑膠產品會含有對環境造成影響的雙酚A,因為有著耐熱、耐撞擊、高透明度以及質量輕的特性,因此大量的被使用。PLA不同於一般的塑膠,因為材料來自於植物因此不含雙酚A,並且在一定的溼度、溫度條件下可以完全分解。


記者丁曉祥/製作
在製造過程上,PLA也比一般的塑膠在製作中碳足跡減少將近百分之六十,曾煒捷表示:「我們還突破了它材質上的限制,現在耐熱可以達到一百一十度,不僅可以微波,也可以進洗碗機。」

曾煒捷的公司原本就是在從事塑膠射出,但他認為塑膠製品無論從生產、使用到最後汰換丟棄的過程都對環境以及人體都造成太大的傷害。因此他便引進PLA材質,結合自己設計方面的專長,創立了這個品牌。

「我們希望藉由設計與時尚的概念將這個材質推廣出去。」將杯身設計成易開罐的樣子,原本食物上的營養標示在杯子上變成了材質以及二氧化碳的產生量。品牌的宗旨Eco Your Life,希望從生活的小事物開始,改善並讓地球變得更加環保。



延伸閱讀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認養稻田 讓都市人體驗有機農耕

【朱仲文、林允中/台北市報導】凌晨一點,郭登源帶著頭燈,在至善明哲園的稻田中,徒手抓蟲,只因為他堅持不用農藥。「噴灑農藥不是量的多少,到底什麼是在安全標準?有農藥就是不對,我只在乎有還是沒有。」郭登源十年前開始種田,由於看到都市污染嚴重,想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於是改為種植有機作物,並開放民眾來認養稻田,體驗農耕。

記者林允中、朱仲文製作

郭登源堅持他的作物不加任何
藥劑。記者朱仲文
攝影

郭登源年輕的時候從事建築事業,只有高中畢業的他,因為想讀書,進入補習班進修,也因此爭取到管理職,他曾經一次要管理兩百個工人。「我只是工頭啦。」早上的他在工地,晚上有時間就唸書,他對大地有一份熱情,不管是在建築上,還是對他家園的環境。

郭登源不是靠農業營生,當農夫只是
他的興趣。記者朱仲文/攝影
「我爸爸不懂得怎麼用化學農藥,光著腳泡在田地裡,沒幾年他就過世了。」郭登源時常回家幫忙,也暴露在化學農藥、殺蟲劑中,掉光頭髮和牙齒。他看到荒野保護協會,給了他環保的概念,後來他加入農會,認識有機農業,並開始從是有機農業。

因為有了建築概念的基礎,郭
登源理解大地,愛護大地。
記者朱仲文攝影
郭登源的有機稻米,最特別的地方是認養制度。民眾可以用一個月一千元的價格,認養一塊十平的田地,上面種植稻米或是蔬菜等,每個禮拜抽空上來照顧,等到收成後可以享用所有的有機米,每次大約有十五到二十斤這麼多。「收割前我會先通知客人,請他們上山看我碾米。」

郭登源熱心解釋認養田地的制度。
記者朱仲文攝影

「我只是提供一個地方,大家可以來走走,吃吃健康。」郭登源發展的不算是觀光農業,他的貢獻只是不斷的努力進修,堅持他的理念。

記者朱仲文攝影
記者朱仲文攝影
郭登源的農場:
電話:0935611401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370巷76號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清大尼泊爾志工 推廣布衛生棉

【記者葉智豪、陸政錡/新竹市報導】清華大學尼泊爾志工團是第一個把布衛生棉的構想帶到尼泊爾的團隊,希望在尼泊爾無妥善垃圾處理的環境之下,取代拋棄式衛生棉,以當地隨手可得的針、線、布就可以製作布衛生棉。

記者 葉智豪、陸政錡/製作

二○一一年暑假,清華大學學生組成的尼泊爾國際志工團,延續前四年的計畫,回到了位於中亞的尼泊爾,做協助義診和推廣衛生保健觀念的服務。其中布衛生棉教學是去年新創的服務,因為當地婦女因為資源匱乏,沒有使用衛生棉的習慣,普通的婦女多是只用一層布代替,甚至有些婦女就直接放任它流血不管,所以產生了婦女病橫行的問題。

文字記錄陳怡琇表示,在當地尼泊爾鄉村發展協會的引導下,了解當地婦女即使在生理期時也都是使用布作為襯墊,但不如衛生棉貼身適用,造成生理期的不適,甚至感染,在這樣的需求下,清大尼泊爾志工團自行腦力激盪研發出布衛生棉,希望在尼泊爾無妥善垃圾處理的環境之下,取代拋棄式衛生棉。

用居民家中隨手可得的棉布,透過簡單的縫製過程,就可以輕易做出布衛生棉,不僅取材方便,當地婦女使用布衛生棉取代原先使用未經縫製布,在生理期時可以更方便且簡單的處理。

陳怡琇說,對於家務繁忙的村民來說,因為平時居民為了生活都要在田地裡辛苦的工作,上布衛生棉課程時,都有踴躍的婦女們來參與, 因此讓他們了解到在當地進行布衛生棉教學有其必要與實用性。今年看到當地有些婦女已經可以自行製作的布衛生棉,還表達布衛生棉對她們的生活有所助益,在生理期間更能受到照顧與維持清潔。

在教導當地婦女時,婦女們對於手織物品非常熟悉所以製作和學習都很容易就可以上手,陳怡琇說,看到婦女們藉由布衛生棉課學習到如何在生理期更照顧自己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知識,讓他感覺有成就感。


瓶中沙畫 勾勒中東風情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台北市報導】色彩鮮艷的彩沙在瓶中層層堆疊,艾宏柏用沙勾勒出充滿中東風情的圖樣,每個瓶中都裝有一個特別的故事,而「搖一搖不會壞的瓶中沙畫」讓許多人感到好奇,停下腳步來欣賞把玩。這就是瓶中沙畫作家艾宏柏帶給大家與眾不同的異國風情。

鄭孟蕎、陸家豪/製作


瓶中沙畫是約旦的國寶級藝術,是每個人參訪約旦一定要買的紀念品,全世界目前只有四百多個人懂得創作這項藝術,艾宏柏就是其中之一。艾宏柏從十五歲就開始學瓶中沙畫,他說,「別人作畫是用畫筆,由上而下創作;我是用湯匙、筷子,由下而上的創作。」

身為台灣專業沙畫藝術家,在台創作的初期也遭遇到沙質不合的瓶頸,最後決定從家鄉約旦進口沙子。他說,在約旦可以找到很多不同顏色的 沙,很少需要染色,而且粗細、大小和色澤都各有不同。

艾宏柏年輕時在約旦以沙畫創作維生,在一九八六年的時候來到台灣,在師大學習中文後,考上了台大,後來也娶了台灣妻子。在五年前,他一直思考著該如何讓台灣人認識約旦的國寶藝術,更曾經一度想要放棄,憑著不服輸的精神,到現在的小有成績。

記者陸家豪/攝影 

艾宏柏很多作品都和駱駝有關,他說,台灣人很喜歡駱駝,因為看到沙子就會想到沙漠,而沙漠裡面則有駱駝,這種題材對台灣人很新鮮。另外也有很多豐富的創作,有關於歷史的、宗教的,除了中東文化之外,也有迎合台灣文化的作品,像是招財進寶的字樣或者台灣特有風景…等,人物肖像的部分,也接受客製化的訂製。

創作過大大小小的作品,艾宏柏甚至還創作過六面的立體沙畫,除了技術之外,比一般作品需要更多的專注力、耐力、想像力和空間概念,連瓶子的形狀都會影響到創作。對他來說這樣的創作就如同是自我挑戰,精益求精。

目前艾宏柏積極的推廣沙畫藝術,每到假日他就會到西門紅樓擺攤,並且現場創作,時常引來許多民眾圍觀,未來也打算舉辦展覽及沙畫教學,希望能夠將這項國寶藝術傳入台灣,讓更多人能夠欣賞。


延伸閱讀

艾宏柏的部落格

閱讀台北主題網-艾宏柏

部落格文章-約旦先生的沙畫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奇諾 築夢踏實的公民記者

【陳怡雯、趙以寧/新北市報導】在社大學習公民媒體課程,因而走向公民記者的奇諾,不論是地方上、社運團體、弱勢團體的報導,都給讀者一種強烈的親和感,因為奇諾給自己角色的定位,一直都是「公民」勝於「記者」。

奇諾本名陳家豐,大學讀餐飲管理學系,畢業後加入板橋社大培養公民記者的課程,從最基礎的拍片、剪片、後製、配樂等,一步步學習,從社大學員變成助教,再成為講師,一路上邊做邊學。成為公民記者後,家人、朋友,都對他的決定感到不認同,但這些壓力,都沒有讓奇諾產生放棄的想法。支持他做公民記者最大的動力,就是看見自己報導的新聞,被閱聽者重視,讓更多人去關心值得被注意的議題。


奇諾對於土地的關懷,在報導板橋地區這塊他自己居住的土地上,展露無遺。板橋是個極具豐富文化歷史和河岸資源的古城,但因為正在興建的台65線,楠梓溪河道上被厚厚的水泥覆蓋住,楠梓溪已經是板橋地區唯一一條沒有被加蓋的自然河流,為了民眾的交通方便,犧牲了原始及美好的居住空間。有民眾和民間團體呼出口號「用高架橋來換河岸親水公園」。不要因為快那五分鐘車程,而放棄了大自然給板橋居民最好的禮物。



奇諾/提供

對於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流浪貓狗議題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依然沒有適當的解決方法。這次奇諾帶我們到流浪貓狗幸福協會,看到簡陋鐵皮屋中,有許許多多流浪貓狗,協會的義工們,付出大量時間、體力及金錢在照顧流浪貓狗,但屋內的流浪貓狗跟全台灣的流浪貓狗比起來,是一小撮中的極少部分。造成台灣流浪貓狗那麼多的根本原因就是飼主的棄養,而目前政策上的解決方法只有安樂死,奇諾希望透過這篇報導讓民眾知道,小動物的「氧氣」,取決在於我們人類的「養棄」。

奇諾/提供

這篇流浪貓狗的新聞讓奇諾入圍了公民記者新聞獎,這篇報導對奇諾來說,幫助社會大眾看見台灣真實的一面,也喚起台灣人對於弱勢團體的重視,是奇諾成為公民記者後,最讓他感到興奮及值得一件事。

六年後,現在的奇諾成為社大公民記者的講師。他讓我們看見,堅持自己的理想,真的可以美夢成真,也讓更多人對公民記者有好的認識跟期許。

陳怡雯 /製作



延伸閱讀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恩友義診聯盟 為貧者健康把脈

【記者黃約瑟、陳鷖人/台北市報導】以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聞名的恩友診所,因為經費問題停業,轉型為義診聯盟。恩友台北教會傳道許順德說,診所二〇一〇年六月停診後,教會為了繼續照顧沒錢看病的病患,因而構想用聯盟的方式讓義診繼續,在冠泰藥業董事長李志賢的幫助下,終於成功轉型成恩友義診聯盟,現在全台共有七十幾家的診所加入聯盟、提供義診服務。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義診聯盟診所所在位置
目前恩友義診聯盟屬於創立初期,加入恩友義診聯盟的診所,並不是全部免費看診,各診所可以依照診所的狀況,提供免收掛號費、免收藥錢或是完全免費等不同的服務,未來還將繼續招募更多診所加入。病友在經過恩友中心評估後,恩友中心會發放恩友卡給沒有健保或付不起健保的病患,持有恩友卡的病患可以到各地加盟診所免費看病。

許順德說,當初會創立恩友診所,是因為當時恩友教會的牧師李政隆,遇到很多病人因為沒有錢去看病,而死於很輕微的小感冒;現在診所雖然停了,但是替窮人的健康把脈的初衷,會藉由義診聯盟持續下去。

在許順德的印象中,恩友教會對病患幫助是非常大的,當時每天都有許多病患去診所就診。現在有個住在教會裡的教友,原本是街友,因為沒錢看病,導致感冒變嚴重到幾乎喪命,後來聽警察的建議,來到了恩友診所,不僅治好了感冒,現在更在捷運站前販賣《大誌雜誌》,有了穩定的工作。

未來恩友義診聯盟該如何發展?許順德說,義診聯盟是一定會持續下去的,不過它有技術上的缺失,像是病例該如何建檔、建立貧窮名冊,製作恩友卡等問題。而且希望未來經費充足時,還是可以擁有自己的診所,最好可以在每間恩友教會旁都建有一家診所,替弱勢的病患提供更完善的醫療照顧。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