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0日 星期三

中寮巧手 染出一片天

【記者呂嘉鴻/生命力報導】 位於臨時搭建的中寮鄉公所前面的組合屋,是巧手植物染工作坊的所在。每天早上八點就可以看到中寮鄉二十位左右的媽媽們開始動手製作植物染布。從採取植物到設計染布、剪裁、行銷全都是出自這些媽媽之手。

巧手工坊是民國八十九年災後進駐中寮災區的中華民國社區資源交流協會提出「中寮植物染生活產業」的構想,邀請台灣工藝研究所共同合作,在同年五月申請文建會補助通過後成立的。當時共有十位媽媽報名參加植物染的訓練,經過一個半月的密集訓練後,在九月自組為「中寮植物染巧手工作室」正式走向植物染布之路,也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選擇。

這些農村媽媽們,年紀最小二十出頭,最年長的已六十歲。地震發生後家庭都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惡劣景況。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之下,她們從廚房走出來,開始從事植物染布的工作。

植物染的過程看似簡單卻花時花力。媽媽們主要是把當地主要植物如檳榔、芒果樹的枝葉剪裁過後,先經過淘洗後,分三次放入染缸萃取染液,再把染布及染劑放進去染色。在這過程中,加熱降溫及染液重量的斟酌都必須十分準確。而每種植物都有不同的顏色,譬如果樹多半為黃色,檳榔樹則多為藍色。

從最先開始做的昏天暗地,到第四個月每人依總收入平分下來才各有八千元的薪水,即使現在收入仍然不甚穩定,卻做得越來越有信心的地步,媽媽們回想起來,雖然辛苦,卻覺得十分值得。「在這裡做的都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工作起來不會覺得乏味無聊」負責裁縫的張媽媽說。而這些媽媽們會到全台各地展覽擺攤,如此來往奔波,除了多賺點錢之外,更是因為自己對這工作的喜歡及認同。有的媽媽總是下班回家後,還縫布縫到半夜二三點,有的媽媽則是在回家路上撿到新的植物,便馬上回家就開始先試染了起來;有的媽媽則是把工作坊看的比家還重要,生病了還是要趕過來看工作室,這裡可以看出她們對自己的工作室有多在乎。

在工作室裡,大家都各有所職,有些媽媽在房子後方負責熬枝葉染布,有些媽媽負責設計圖案,有的則負責會計及對外開會聯絡事宜。沒有如企業的上下班打卡制,同是女性的身分,讓整個工作室的氣氛十分溫暖沒有一絲緊張。而且因為都具有為人妻、母的角色,媽媽們在身份上的相同點,讓彼此能更加了解對方處境,許多生活上的問題,她們也都相互幫忙解決。譬如還未就學的小孩,有的媽媽就會帶來工作室,忙的時候,其他媽媽們就會幫忙彼此照顧,或是跟公婆相處上的問題,生活上的煩惱,都會在這裡找到解決,得到安慰。

協助工作室運作的工作者,現為中原大學研究生的楊金燕就在文章中曾提及:「透過巧手工作坊,她們彷彿重新找到了一個可以自主、可以傾聽,可以相互依賴的情感空間。」在工作室裡,媽媽們親切的招待來訪者,並且拿出設計完成尚未上架的作品要來訪者幫她們估價,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告訴來訪者哪些植物會染出什麼顏色等。在這過程裡看到的不是工廠女工疲累的身影,而是一群視「工作即是遊戲」的女性身影。

現在工作室雖然每個月有來自台灣工藝研究所購買產品的固定收入,但是經濟問題還是十分吃緊。尤其是勞委會職訓局提供的永續就業工程基金將在今年五月停止補助,對收入不算好的她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現在工作室正努力轉型,除了繼續努力尋找客源之外,媽媽們也走入社區去學校教植物染,或是教導來訪的遊客DIY植物染,除了賺取收入之外,更在這些講座中找到了以前身為家庭主婦沒有的自信心。而工作坊也在今年農曆年參加台灣社區重建協會提出的「春節災區好禮促銷專案」,五月也會繼續參加協會規劃的母親節促銷專案,努力找尋新的客源。

從中寮巧手工作坊的成立到現在,除了讓我們看出災區民眾如何自立自強之外,更讓我們看出農村婦女如何脫離純粹的家庭主婦身份,找出個人的自信心及主體性。以前她們總覺得走出中寮就覺得遠,現在足跡遍及全台灣正是因為她們這一年多來藉由植物染跨出了身為災民、家庭主婦的界線,染出一片新的天空。


延伸閱讀

中寮巧手工作坊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