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2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輪椅國標 跳出殘友自信與健康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一般殘障人士進行復健時,可能會覺得十分無聊」伊甸基金會資源處主任、輪椅國際標準舞學員陳美玉認為,輪椅國際標準舞不但有復健的功效,甚至比復健有趣的多。

伊甸基金會在去年九月時,聘請曾多次參加國際標準舞比賽、並獲得多次大獎的施達宗、謝娟娟夫婦指導身心障礙者跳國際標準舞,希望藉此拓展身心障礙者的社交領域及協助復健,期待培訓可參與國際比賽的選手。「一般殘障人士進行復健時,可能會覺得十分無聊」伊甸基金會資源處主任、輪椅國際標準舞學員陳美玉認為,輪椅國際標準舞不但有復健的功效,甚至比復健有趣的多。

陳美玉表示,跳輪椅國際標準舞時,背脊必須挺直,適時運用身體或手的動作,讓有脊椎側彎等身體傷害的學員在跳舞過程中,不自覺達到復健作用。「輪椅國際標準舞學員主要招收肢體殘障的朋友為主」,陳美玉表示,跳輪椅國際標準舞通常是志工和肢障者兩人互相搭配,「因為若由兩名殘障者來跳,根本連手都沒辦法握在一起,更別說是跳舞」。

陳美玉表示,一般來說,肢障者跳國際標準舞時,大都會遇到聽音樂、和身體律動的困難。她說,因為肢障者的肢體萎縮,導致身體平衡和律動通常沒有一般人好,再加上他們不習慣被注視,所以站在舞台上會比較不好意思,大體上還有許多心理因素必需克服。在基金會中擔任志工的李茉莉表示,來這裡和殘友一起跳舞,「像是上了一堂課,體會到殘障朋友的樂觀、認真、開朗、和那種感謝志工的感恩心情,我覺得十分感動」。她還表示,雖然有時練舞太辛苦想當逃兵,不過她仍堅持下來。

陳美玉說,殘友剛開始跳輪椅國際標準舞時,使用的輪椅常常會撞到義工媽媽的腳,有時用力過頭,輪椅甚至會向後翻倒。不過,伊甸日前已從日本引進一台特製輪椅,再由南投的九二一庇護工場重新打造,目前基金會已有十多輛的特製輪椅供殘友使用。

資源發展處社教活動組組長王昭恕表示,伊甸推廣復健運動行之有年,就是希望殘障朋友都能走出來,面對人群。施達宗也說,希望藉著自己參與國際比賽的知名度,能讓更多身心障礙者主動加入輪椅標準舞的練習行列,進而走出自己的天空,擁有更多社交的機會。

漢寶溼地居民 保育候鳥不遺餘力

【記者黃心怡/生命力報導】漢寶、福寶濕地位於台灣西部海岸的中心位置,行政區橫跨彰化縣福興、芳苑兩鄉。歷經養殖業的興起、土地下陷與鹽化,許多農田及養殖場紛紛休耕或轉作,人為干擾降低,因此成為重要的候鳥遷徙跳板以及渡冬地點。

最早發起漢寶濕地保育運動的林世賢醫師說,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由學界、保育界和地方人士組成的「漢寶家族」成立,開始逐步落實將漢寶濕地規劃成生態園區的構想,而「福寶農業生態園區計畫」的主要精神,就是在於利用休廢耕的農地,復育成水鳥可以棲息覓食、甚至繁殖的地方。

林世賢說,過去因為養殖業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土地鹽化,荒廢的魚塭和下陷的土地形成沼澤,難以再利用,於是「漢寶家族」就租下來從事溼地的經營管理,希望將沒有生產力的農地,恢復具有生態價值的土地。此外,能夠跟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同時也能提升當地的經濟收益。

為了要吸引水鳥到漢寶溼地棲息,林世賢表示,居民將牛、羊的排泄物倒入漢寶溼地裡,補充溼地生物的養份,所以溼地的浮游生物及水草慢慢增加,水鳥也漸漸願意到此覓食。不過,林世賢說,也不能讓水草無止盡的生長,讓溼地水質優氧化,導致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浮游生物照射不到陽光,因而一一死亡。

「最重要的是居民的參與」林世賢表示,漢寶濕地居民的自發性令人感動,居民主動除水草,維護水鳥生態環境;另外一方面,利用廢棄的材料搭建賞鳥屋、賞鳥牆,讓人們在賞鳥時不要太靠近,才不會驚動候鳥群。他說,賞鳥者本身就是對環境的一種破壞,不要讓「人們觀賞完了,候鳥也沒了」的情況發生。

「溼地生態保育漸漸有成效了」,林世賢說,漢寶濕地陸續發現彩鷸、黑嘴鷗、高蹺行鳥等珍貴鳥類,更讓居民堅定保育這塊濕地的決心。

福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金龍說,福寶生態園區是全台第一個民間自力推動,並獲得行政院農委會支持的濕地復育計畫,結合居民和社團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工程,現在除了在漢寶濕地種植樹木作綠籬,農委會也同意再補助六百五十萬元,將附近閒置的兵營房舍規劃成攤販與生態市集區,及教育解說中心。

林世賢說,目前正積極培訓三十多名園區解說員,解說員都是當地的老師和居民,講習課程包括介紹當地的鳥類、養殖及植物,以及如何輔導漁業、酪農業轉型,並與觀光資源結合;另外也安排解說員到台灣各濕地參訪,實地了解棲地復育與經營成敗的原因和經驗。

黃金龍說,漢寶、福寶濕地朝生態休閒觀光發展,希望透過這些保護鳥類的措施,讓遊客體會尊重自然的理念,對環境作永續利用。

2002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遠離藍色晚年 重視老人憂鬱症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前陣子藝人林青霞的母親疑似因為憂鬱症跳樓自殺身亡,引起社會大眾對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重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統計,老年人之精神神經病患以憂鬱症最多,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因此老年憂鬱症這個不易察覺的疾病,實在國人值得多加注意。

中華民國醫療諮詢服務協會表示,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病因可分為身體、心理以及社會家庭三個方面。在身體方面,老年人容易產生慢性疾病及身體殘障,日常生活起居都可能必須由他人代勞,使得自尊心很強的老年人,就比較容易產生憂鬱的情況。  

再者如心理方面,協會表示年輕時的個性傾向於追求完美,或是除了工作之外,沒有其他嗜好或休閒活動,到年紀大的時候,也容易產生憂鬱症。因為到了老年,社會資源減少,抗壓性降低,此時對家人及事業的奮鬥目標已達成,而造成生活沒有重心,如果遇到不如意又挫折的事,就容易發生憂鬱症。

最後在社會家庭方面,協會表示退休之後,社經地位也隨之消失,加上環境變遷太快,讓某些老年人無法自我調適,而發生老人憂鬱症。老年憂鬱症的徵狀有鬱鬱寡歡、失去生活興趣及喜樂、食不知味、動作遲緩、有罪惡想法、無法集中注意力、自殺的意念等等。不過陳喬琪說,老年憂鬱症比較難被辨識出來,因為很多老人常見的現象,例如胃口改變、體重降低、失眠和勞累等,常會被誤以為是身體的問題。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一般來說如果按時服藥,一個月就可以減少百分之五十的症狀,持續服用約一年就可以完全治癒。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憂鬱症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如果情緒不佳超過三個月,就必須找醫師診斷治療。

陳喬琪說,根據統計自殺成功的人裡面百分之九十患有精神病,而其中有一半是憂鬱症患者。生活愛心調適會的志工何小姐則表示,老年人自殺成功率常較其他年齡層高,因為他們心意堅決或是身體較為脆弱。和年輕人憂鬱狀況不同的是,老人較不流淚及傷心,有些是掩飾,有些是拒絕,但老人憂鬱常會顯示出對很多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享受的快樂,或是有更多更強的身體不適症狀。

老年人憂鬱症患者常較一般其他年齡層的人更需要了解與關懷,因為他們缺乏自信、過於敏感、容易感到悲傷失落,因此避免獨居、有親友的陪伴很重要,周遭的家人朋友應注意讓老年人盡量保持身心健康,多鼓勵老年人參與多方面的社交活動,或從事不費勞力的工作,肯定自我價值。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資源班 心障學生另一個學習天堂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決定在台北市高中職設立資源班,將中低度身心障礙的學生回歸主流。負責明倫高中資源班的老師陳玫芬認為,在一般的學習環境之下,這些學生更需要幫助和關愛,資源班就是擔任這樣一個給予不同幫助的角色。

小怡(化名)目前就讀於普通高中,跟一般高中生一樣上學、讀書。但很多同學不知道,她是一個患有憂鬱症與暈眩症的學生,在一般的學習環境之下,比一般人更需要幫助和關愛。

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決定在台北市各高中職設立資源班,將中低度身心障礙的學生回歸主流。目前負責明倫高中資源班的老師陳玫芬認為,「因為畢業後的他們還是要踏入社會,所以讓他們適應一般學生的生活是必要的」。

以明倫高中為例,總共收進二十五個身心障礙學生,其中情緒障礙就占有十三個。「現在精神病患的學生越來越多」陳玫芬表示,國三和高中是憂鬱症發病高峰期,很多學生因為升學壓力找不到適當管道抒發的情況下,導致精神方面出現問題。

「在面對這麼多不同的身心障礙學生時,溝通是很重要的」從師大心理輔導系畢業的陳玫芬說,她通常會先與家長或醫生溝通,然後,從書中尋找相關疾病的資料,再實際與學生聊天,了解他們要的是什麼,進而幫助他們在一般的學校中找到適合的定位。

資源班的功用除了幫這些學生做心理輔導,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作課程上的安排。陳玫芬認為,他們不是每一堂課都適合跟一般學生一起上課,例如數學課對於自閉症的學生而言,就是一門很難的課程,「如果沒有經過資源班老師一對一的輔導,他們很可能永遠都跟不上」。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學生小右(化名),一開始根本無法待在班上,一下課就往資源教室跑,不過經過資源班老師的開導與溝通,開始可以慢慢的與同學相處。患有自閉症學生的家長也表示,小孩是個不善言語的人,經由資源班老師的帶領,在班上都可以相處的很融洽。陳玫芬表示,可以看到自己的學生進步、成長,覺得十分欣慰。

「資源班永遠都會是他們最好的避風港。」陳玫芬表示,這些學生主要是心理與情緒上出現障礙的問題,「對於這些心理疾病,我們不是心理醫生幫他們治療,能給他們的是一種溝通、紓發情緒與壓力的好管道。」讓他們在其他同學面前產生自卑時或是有了任何不愉快的事,都可以到這裡得到他們要的溫暖。

陳玫芬老師從事特教工作已邁入第五年,經過這五年的洗禮,她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她表示,「一個生命可以平安正常的成長到成人,真的很不容易,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她也希望,身心障礙的孩子可以獲得這個社會更多的溫暖。

特殊教育諮詢服務專線(02)235646666

荒野保育 以自然回復自然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為了能夠維護、還原生態環境,荒野保護協會希望利用購買、租借和委託等作法,取得土地的管理權,然後讓大自然以自我經營、運作的方式,恢復生機。協會理事長李偉文表示,協會的目的就是希望被人類破壞的自然環境,可以回復本來的面貌。

對於協會採取這種較無為的保育作法,李偉文說:「因為人為的介入、干擾對生態環境會有影響,而大自然本身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有能力自己復原本來的自然生態」,所以協會採用這種保育作為。李偉文也說:「這是有學理上的根據的。」

輔仁大學媒體中心助教林瑩圳曾就讀生命科學系,他說:「大自然這種自我還原的能力,可能和食物鏈有關。」因為食物鏈本身不斷地在循環,如果當中有一個環節被破壞或干擾,就可能會影響到大自然的這種能力。而微生物的分解,在其中有相當的重要性。

李偉文表示,其實這樣的保育方法,並不是只圈畫出一塊保育地讓它恢復,而完全沒有人力的投入,那只是階段性的做法,目的是希望確保回到原來的自然生態。李偉文說,這樣的自然保育方式在國內還非常少見;國外則已經有很多例子,像英國有些大地主,就是採取這種方式。

協會施行保育工作,必須先取得土地管理權,李偉文說:「如果土地是公家的好處理;但是私有的就困難,有時政府要買下都很難」,像宜蘭的雙連埤,就一直存在著地主的問題。另外,協會也會說服政府購買生態遭破壞的土地,以做保育工作。

李偉文說:「人力和經費是目前協會所遭遇的困難」,因為國內有關生態保育的專業能力不夠,人力資源缺乏,法令也無法保護保育工作;而且棲地保育沒有像無尾熊、企鵝等的明星特質,募款的號召力不夠。李偉文表示,協會目前一方面積極訓練義工、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則
教育下一代,為將來的生活環境奉獻。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2.環境教育資訊網

3.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更生人生產事業 開創就業新希望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阿強(化名)在少年的時候因為不懂事而犯罪坐牢,由於本身學歷不高,也沒有一技之長,導致阿強出獄後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但透過更生保護會的「更生人生產事業措施」的幫助,阿強在西門町開了一間西瓜汁專賣店,而且經營的還不錯,收入足以平衡家裡的經濟負擔。

在法務部的指示之下,更生保護會在今年開始試辦更生人生產事業,目的是希望在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裡,能給原本找工作就不易的更生人一個創業的機會。分別由全國十九間更生保護分會分別開創更生人事業,像美容坊、清潔公司、農場、涮涮鍋、碳烤等,都由各分會自己選擇開創。原則上,更生人生產事業有兩種方式,除了可以讓更生人自己當老闆外,更保會也很願意其他企業來投資創業,雇用更生人。

更保會台北分會副總幹事劉宗慧小姐表示,有些更生人在監獄的時候就參加過更保會辦的烹飪、美髮等技能訓練班,但在出獄後都沒有好好運用他們所學的技能。有鑑於此,更保會才會利用此次的機會替這些想創業的更生人圓夢,也順便讓他們學以致用。  「我們還有另一個目的是要創造更生人的共同事業。」劉宗慧說,以前更保會可以貸款給更生人,讓更生人獨自奮鬥創業,但現在的更生人生產事業措施卻是讓更生人組織起來共同創業,讓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努力賺錢,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

目前更保會的更生人生產事業雖然都還在試辦的階段,但有些分會已經做出亮眼的成績來,士林分會選擇開涮涮鍋店,由於生意興隆,已經在考慮繼續開第二家分店;台北分會則是要開一間烹飪補習班,提供免費的名額給更生人,並且計畫在明年增設中央廚房,販賣日式便當;而板橋分會在與教會合作下,預計在明年一月中開一間碳烤店。

劉宗慧則表示,更保會扮演的是輔導者的角色,並不是經營者,所以在開創事業時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但更生人生產事業必須要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成功,更保會能做的就是盡量給更生人更多的工作機會。

更保會板橋分會代理副總幹事陳美霞說,其實更保會能提供給更生人的工作機會遠比更生人的需求量少,但是更生人生產事業的實施是希望能把這樣的事情讓社會上的大眾知道,希望以後會有企業能提供工作機會給更多需要被關懷的更生人。

2002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殘老窮分開做 創世讓服務更落實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秉持著照顧「殘到底」、「老到底」以及「窮到底」的服務理念,創世基金會多年來幫助需要關懷的人。但從去年開始,創世基金會已經在推動將三個主要的服務項目交由不同的基金會來負責,目的是希望能藉此讓各個服務項目做的更確實、更好。

照顧清寒植物人、清寒失智老人和街友,一直是創世基金會服務的主要三個項目,除了照顧植物人還是由創世基金會來負責之外,從去年起,清寒失智老人的服務工作便轉交給華山基金會承辦,而街友服務的部分,也在今年成立「人安社會福利基金會」,也就是以前的創世平安站來處理。

創世基金會公關部的施小姐說,以前這三個項目全都由創世基金會來做,所以可能在服務內容上會做的不夠確實。分別讓各單位獨立的原因,就是希望能藉此讓各項的服務內容做的更落實,更專業。除此之外,有些義工來創世基金會幫忙可能只想服務某些項目,現在分開之後,這些義工就有更明確的目標,工作上更能發揮效果。

華山基金會社工吳小姐也表示,分開獨立出來之後,確實能讓服務變的更落實、比較能統整人力,但更重要的是各基金會獨立出來之後,就可以針對它所負責的項目做更多的努力,甚至開發新的服務項目,以前創世在照顧清寒失智老人的服務項目上有獨居老人問安電話、失智老人之家以及老人保健中心,華山接手後就全心全意的在老人服務上來做規劃,現在還增加了老人到宅服務,讓社工人員定時到老人家裡探望,老人有病痛時還會協助他們去就醫。

施小姐說,其實讓各項目分開獨立經營還只是試驗階段,時間上也才一年多,各基金會都還沒完全上軌道,所以在某些方面,創世基金會還是會扮演領導的角色,帶著華山和人安慢慢去做,一直到它們都完全進入狀況為止。

施小姐指出,以前很多人一聽到創世就只會想到植物人,卻不會想到失智老人和街友,但現在分開之後,就希望要做到聽到人安就想到街友,談到華山就知道是照顧失智老人,這樣才能達到分開獨立經營的真正目的。


延伸閱讀:

1.創世基金會

狗醫師 流浪狗重生新希望

【記者劉靜怡/生命力報導】提起流浪狗,你會想到什麼呢?製造髒亂、污染環境,在大街上亂逛、搖尾乞憐,還是會咬人的不定時炸彈呢,這就是大家對流浪狗的印象。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新地方,給流浪狗一個平反的好機會,它讓大眾看到了流浪狗嶄新的另一面,那就是「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

提起流浪狗,你會想到什麼呢?製造髒亂、污染環境,在大街上亂逛、搖尾乞憐,還是會咬人的不定時炸彈呢,這是一般人對流浪狗的印象。但現在出現了一個新地方,給流浪狗一個平反冤情的好機會,它讓大眾看到流浪狗嶄新的另一面,那就是「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

「只要有人不斷丟棄小狗,就是一種無止盡的惡性循環」台灣狗醫生理事長陳秀宜表示,她以前曾是流浪狗的愛心媽媽,不過,她後來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訓練狗兒成為狗醫生以改善大眾的觀點,讓大家看到狗狗對社會的益處和貢獻,進而提高在這社會上的地位。

經過「台北市衛生動物檢驗所」一年多的評估後,「狗醫生協會」近幾個月也開始和「流浪動物之家」合作,從中挑選出有天份的狗兒來訓練成為狗醫生,目前有三隻狗兒已開始狗醫生的工作,證明流浪狗出生的狗醫生不比家狗差,陳秀宜表示,動檢所所長也曾經對她表示,「狗醫生計畫是在他這麼多工作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了」。

「有些動物檢驗所裡的狗一看到牠,就覺得他有當狗醫生的天分。」陳秀宜說。在動檢所篩選狗醫生的適合「狗選」時,最重要的就是評估這隻流浪狗的個性是否能夠在接納人類,甚至是喜歡穿梭在人群中,因為有些流浪犬曾經遭受人類的虐待,已經沒有辦法再相信人類,陳秀宜表示,這些受過創傷的狗並不是不可能擔當狗醫生的任務,只是培訓的過程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跟精力。

陳秀宜表示,狗醫生的培訓課程並不是要訓練狗會跳火圈作特技,課程的精神從英文翻譯過來便是:「信賴」、「控制」、「預測」、「適合」,從這四個方向來作狗狗跟飼主之間的互動教育,達成基本的服從,畢竟到了陌生環境,動物都會表現出不安的情緒,透過課程的加強狗的穩定性,讓將來狗醫生在執行任務時不會失控,對陌生人也不會做出攻擊的行為。

「狗醫生出診的工作內容不是與病人遊戲、餵食及撫摸而已」陳秀宜表示,他們委託台大物理治療系廖華芳副教授設計狗醫生的活動。狗醫生的任務是經過物理治療師對病人病情的評估之後,做出一系列的目標,以目標導向為原則來設計活動。

對於中風的病人,每次與狗醫生會面的目標就是透過撫摸狗醫生來達到復健功效,撫摸的次數、角度、力道以及持續的時間都是經過計算,活動完畢後,再由物理治療師評估治療成果。另外,腦性麻痺的患者的治療,著重於對生理及行為的認知力的發展。陳秀宜說,因為有了狗醫生這位互動朋友,很多病患都刺激了自我向上的原動力,而且並不覺得是在進行有目的的復健療程,「與狗醫生會面,是一種最不沈重的治療」。

「狗能不能成為狗醫生,是要看狗兒本身的特質和天份」陳秀宜認為,「有些流浪狗就像是天生的狗醫生,連訓練都不太需要就可以上陣了,只是看人們願不願意給牠們機會而已」。

流浪狗愛心媽媽王萍表示,她十分樂見台灣出現狗醫生的機制,因為,像這樣「你丟我撿」的照顧街上流浪狗,畢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根本沒有實際解決流浪狗的問題。

「我家有一隻可愛活潑又乖巧的拉不拉多,可以讓他當狗醫生嗎?」這是台灣狗醫生網站留言板上最常見的問題,陳秀宜說,其實她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改善大眾對流浪狗的印象,又可以減低流浪狗的數量,讓流浪狗找到牠們的社會地位,「只要是能做到基本的服從,每一隻狗都能當『狗醫生』,這就是狗醫生訓練課程的最高指導原則」。


延伸閱讀:


1.臺灣狗醫生

2.台北市狗醫師輔助治療團隊要招募志工家庭

小動物行醫 療效賽華陀

【記者黃名玉/生命力報導】在實際的研究中發現,以動物做為醫療有非常好的效果,不僅是在醫療中,更可推廣至教育,進行人格社會化的重建。如今歐美國家有一種新的意識,認為動物之於人,具有協助及復原人體的效用。這種想法已在全世界形成一種新觀念、一種運動。

「我們經常會發現,人與動物發生互動時,牠們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力量,讓我們的生命展現動物一般自然的生命力。由於對自然生命的愉悅,讓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再生希望與動力。」目前擔任世界關懷流浪動物聯盟德國代表的劉威良表示,到現在許多研究人員並不清楚人與動物的親密關係,為何對一些醫療或需做身心矯正的病患有如此大的助益。

劉威良說,曾經有一位帶狗來陪伴愛滋病的末期病患的義工,每次帶狗訪視病人後,狗也從來不會賴著不走。「但有一次不一樣,那隻帶來的狗,停留在愛滋病末期人的房間,堅持不跟著回家。」

她說,「這隻狗,似乎意味到了什麼。」她表示,在最後一次的訪視,牠多停留的那段時間,一反常態地跳上床,靜靜地就斜躺在他身旁;牠不時地還舔舔他的手臂,給他溫暖,停留了幾分鐘後,狗跳下病床,走出病床外後,才願意跟隨回去了。她說,我們的義工覺得有異,告訴護士,得知他剛走了。劉威良說這是她印象很深刻的一次經驗。 

劉威良說,有一位英國的受刑人Merria(化名)因為反社會化的人格,數十次進出監獄而不知悔改。多年的監獄生活,早已讓Merria以監獄為家,許多親友早已遠離她。自從Merria在獄中養了一條狗以後,她開始感到自己有責任好好對待牠,必須給牠一個安全溫暖的家,使她從此有了與牠建立一個家的想法。為了能早點回到正常的環境與牠重組家庭,因此她在獄中的表現有轉好的跡象。

動物的訪問活動,在瑞士相當普遍,不僅拜訪監獄的受刑人,甚至在精神病房或精神醫院也有直接以照顧動物做為復健治療的方式。劉威良表示,還會帶他們參訪心智殘障的兒童,甚至也帶動物去拜訪臨終的病房,讓終年躺在病床的病患擁有動物同伴的親舔安慰。

她表示,在精神學上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久久一直沒被撫摸碰觸,在心理上一定會越來越低落。但是如果有一隻貓或一隻狗的相伴,可讓一個人滿足被捧愛的感覺。「被貓狗舔的手,讓我們的神經舒活起來,尤其是對於身理上有障礙的病友。」

亞洲首創的動物治療計畫—狗醫師,是由亞洲動物基金會創辦人謝羅便臣在十多年前開始在香港推行。因當時輸入香港的純種狗不斷增加,導致許多狗被任意棄養、流浪街頭,謝羅便臣遂設計此計畫,幫助大眾瞭解狗是如何帶給人們舒適及歡樂。

目前台灣狗醫師大使計畫全由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理事長陳秀宜獨力推動,她說這是義務性的工作,需要更多有心人共同參與,現在也有其他機構想找她合作。她表示現在卻苦於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狗隻,因為活動中,每個地方都是由固定的狗醫師及其飼主訪視,才能建立長久的信賴關係。

「有些動物檢驗所裡的狗,有些第一次看到就覺得牠有當狗醫生的天分。」陳秀宜說。在動檢所篩選狗醫生的適合「狗選」時,最重要的就是評估這隻流浪狗的個性是否能夠在接納人類,甚至是喜歡穿梭在人群中。

當初為了儘快篩選到合適的狗隻,陳秀宜騎著機車一家家詢問獸醫院有沒有拉不拉多犬和黃金獵犬。陳秀宜說:「並不是要挑名種狗,而是這兩種狗的個性最溫和穩定,容易訓練。」為了能打好狗醫師大使的基礎,她煞費苦心,她說,現在期盼更多人鼎力相助。

陳秀宜說,動物輔助治療還有很多開發空間,年底前,協會將鎖定鳥和兔子,發展動物輔助治療,這兩種動物可讓肢體動作不良的患者,透過餵食等活動改善症狀,特別適合在長期照護機構豢養。


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二段208號10F-B

電話:(02)2392-4860

傳真:(02)2395-1517

E-mail:drdogtw@yahoo.com.tw

劉威良Liou,Uie-Laing

TEL/FAX:00249-841-9512293,00249-173-3179916

e-mail:uliou@gmx.net(uliou@metronet.de)

狗醫師大使聯絡電話:(02)27201548陳秀宜


延伸閱讀:

1.臺灣狗醫生

2.「台灣狗醫生」的成效

3.陳秀宜——「台灣狗醫生」的幕後推手

4.動物輔助治療介紹

「社會研究方法」研究遊民問題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由吳素倩指導的「社會研究方法」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的必修課程。課程的目的是運用社會學所學到的科學方法,包括社會調查、實驗法、觀察、參與法等,研究社會現象。「這是一堂是屬於關懷社會、照顧弱勢團體的一堂課,我這次所選定的主題,是對於遊民的研究。」

「『社會研究方法』是一堂訓練學生實際服務的課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老師吳素倩表示,除了在課堂上教授理論外,學生還可經由參與服務的實驗式研究,把理論與實務做結合應用,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回饋社會。

吳素倩表示,在輔仁大學法管學院推動人本計畫之前,她早就有此概念。她說,概念是來源自於到法國遊覽時,與同行的家長實地參訪,發現大多的歐洲學校都有服務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實際參與社會服務,同樣的,日本也十分重視服務課程,「所以,我覺得在台灣的大學也應該如此。」。這就是她毫不猶豫加入的原因。

由吳素倩指導的「社會研究方法」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的必修課程。課程的目的是運用社會學所學到的科學方法,包括社會調查、實驗法、觀察、參與法等,研究社會現象。「這是一堂是屬於關懷社會、照顧弱勢團體的一堂課,我這次所選定的主題,是對於遊民的研究。」

在吳素倩的安排下,這堂課剛開始會先邀請幾位「遊民工作坊」的負責人員來演講,讓學生可初步認識遊民。接下來學生的活動將分成兩部分進行,一是設計問卷,另一部分是分組實際的對遊民服務和研究。

第一步的問卷設計是針對大學生所設計的問卷,希望藉此了解大學生對遊民的態度和認知。在有效的二百零八份問卷中可看出,多數的大學生對遊民的認識相當缺乏,而且以負面印象居多。吳素倩表示,這顯示出大學生的偏差觀念,實在需要多認識「什麼是遊民」。

第二部分的實地服務方面,經由「遊民工作坊」負責人陳大衛帶領下,每個禮拜各有一組同學到中和的遊民收容所進行實地服務。「陳大衛畢業於輔大社會系,也是他們的學長」吳素倩認為,如此一來,學生與陳大衛的互動上可更為直接。

「遊民工作坊」由「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創辦,主要研究遊民等相關的學術研究。擔任中國時報編輯的陳大衛表示,現在的遊民可以很輕易的受到許多公益團體的資助,但卻很難真正的了解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他認為,這堂課從社會結構面的角度和主流社會的產業問題下手,讓學生親自參與研究,可以將學生所學的東西給予遊民最實際的開導與幫助。

陳大衛表示,每次學生去收容所前,都會事先與他溝通,了解遊民在收容所的實際狀況,並互相討論,設計各種節目、遊戲和團康活動,希望藉此讓遊民對人生恢復信心,進而激起他們生活的毅念。「我們把重心放在遊民的『職業重建』,經由學生的角色扮演,讓遊民了解各行各業實際情況,主動說出自己所遇到的工作困難,讓每個人明白到每個工作都會面臨到的各種問題」。

阿旺(化名)當了二十幾年的公車司機,因為公司裁員被迫成為失業遊民。經過這次同學設計的遊戲,他把自己這麼多年來當司機的甘苦談與大家分享,也告訴了其他遊民怎麼當個好公車司機的秘訣與禁忌。陳大衛說,「相信這些活動,不管是對於遊民自己還是參與的學生,都會是一種幫助」。

「這只是一個單元,無法做的太多」吳素倩認為,要能完善的實際服務遊民,是比較難做到的。不過,她說,運用這種觀察參與法來學習,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服務精神,增加他們的實務經驗,不管對學生或自己都相當有意義。


延伸閱讀:

1.輔仁大學「人本與專業知識整合計劃」網站

精神病友走出來 歌唱比賽秀才藝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爲了讓精神病友透過活動強化心理及生理的健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從八十四年起每年都舉辦精神康復病友歌唱才藝比賽,今年於十二月十七日舉行,並由台北市立療養院承辦。

希望強化精神病友透過活動強化心理及生理的健康,讓精神病患也有娛樂休閒的管道,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從八十四年起每年都舉辦精神康復病友歌唱才藝比賽,今年於十二月十七日舉行,許多精神病友和其家人都來共襄盛舉。

本次活動主軸為歌唱組及才藝組的比賽,市立療養院護理督導楊翠媛表示,這個歌唱才藝比賽是對所有精神病友開放的,只要有興趣都可以組隊報名參加。

她表示,每項比賽至少由二人以上參加,就是希望病友們能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培養人際互動,而且上台時有隊友陪伴有可以消除緊張的情緒。

當天參賽隊伍都非常認真賣力的演出,雖然偶爾有小小出錯的地方,像是跟不上節拍、唸錯台詞,但是參賽者不怯場、熱情且精采的演出還是博得台下一致熱烈的掌聲。主持人在放帶子的空檔,跟全場觀眾玩起猜歌名抽獎的遊戲,大家紛紛舉手搶答也炒熱了比賽氣氛。

參賽者準備的比賽項目除了歌唱以外,還包括短劇、熱舞、武術、交際舞等各種表演,一位參加舞蹈表演的病友說,「我對跳舞有興趣,這次老師鼓勵我們參加比賽,覺得很開心。」最後還有市立療養院和榮總的康復病友合唱團表演,優美的合聲爲今天的比賽畫下完美的句點。

會選擇歌唱跳舞等才藝作為比賽的項目,楊翠媛說,音樂治療專家認為音樂對身心障礙者病情具有治療的作用,包括協助集中注意力、穩定情緒、促進互動表達感情。

參加比賽對病友來說又是另一種訓練,要把平時練習的成果展現在舞台上,同時也要克服上台心理障礙。楊翠媛表示,有些病友如果沒有得名會表現出低落的情緒,他說,這時候義工們就要輔導他們,訓練他們處理情緒。

其中以合唱團對精神病友為比較困難的表演,楊翠媛說,因為要合音又要背台詞,一定要比較穩定的病友才能勝任。她接著說,「有些表現好的病友可以進一步到庇護工廠,學習維生技能重新接觸人群,有一天甚至可以回歸社會。」

漫長復健路 顏簡素真陪女走

【記者單明心/生命力報導】顏簡素真因為長年照顧一出生就因為醫療疏失導致腦性麻痺的二女兒顏毓瑾,獲得第九屆十大傑出愛心媽媽。這將近三十年的付出,顏簡素真完全心甘情願,他說:「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子女最好的。」這樣的信念讓他和他的女兒過著充實而快樂的生活。

顏毓瑾是個提早來到這世界的早產兒寶寶,由於在保溫過程中的醫療疏失,他因此成為重度的腦性麻痺患者。一直到九歲都還不能自行走路,但現在的他是代表台灣到葡萄牙參加殘障運動「地板滾球」比賽的選手。「這其中的改變都得歸功於顏毓瑾的母親—顏簡素真。」仁愛實驗學校地板滾球隊老師蕭昌熙說。

顏簡素真的二女兒顏毓瑾,是在出生後沒多久就被判定為重度的腦性麻痺,雖然在三十幾年前的社會對腦性麻痺的醫療常識並不普遍,但是顏簡素真卻不輕易放棄任何一點希望,到處尋訪有關腦性麻痺的治療法。

顏簡素真說:「我和顏爸爸只要聽到哪裡有可以治療腦性麻痺的療法,我們就馬上往哪裡去,只要有一點線索都是一個機會」各式各樣民間療法他們都讓顏毓瑾去做,但是一直都沒有明顯的起色。直到遇到一個推拿師,告訴他們顏毓瑾是因為身上的某塊骨頭移位所以才不能站立,爲了幫助女兒復健更快,顏簡素真開始朝推拿這一方面學習。

顏家夫妻特別到日本去學指壓,希望可以藉著指壓對女兒的病情有所幫助。除此之外,顏家夫妻還特別到中國大陸學習中醫理論、解剖和針灸。在這樣長期的努力之下,顏毓瑾終於在十八歲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

由於顏毓瑾雖然是重度腦性麻痺,四肢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自在的活動,但是他的思緒卻是跟正常人一樣清楚,智力也不比一般人遜色。就因為這樣,顏簡素真相當重視顏毓瑾的教育。從幼稚園開始,顏毓瑾就讀彰化的仁愛實驗學校,顏簡素真就每天從台中開車到彰化接送他上下學。

為了照顧顏毓瑾,顏簡素真辭去了原有的工作;為了接送女兒上下學,他特地去學開車;為了讓女兒接受治療,背著他爬上三樓。很多人覺得照顧這樣的孩子很辛苦,但是顏簡素真說:「我一點也不這麼覺得,因為他是我的孩子,這樣做對我來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在顏簡素真的心目中,顏毓瑾是個貼心的女兒,看到爸媽為了他煩心,他會把安慰的話寫在紙條上拿給爸爸媽媽。他說,「毓瑾不僅完成我和顏爸爸多年來的心願,完成了高中學業,並且還靠自己不穩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上前去領取畢業證書。」

高中畢業後,顏毓瑾在就讀仁愛實驗學校的老師施洽源的引導下,接觸到「地板滾球」這個專為中重度腦性麻痺患者所設計的運動。顏簡素真很高興看到女兒多了一個運動的機會,甚至還特別買了一桶球回家讓顏毓瑾練習。

一般而言,腦性麻痺患者的生活圈總是比一般人狹小,因為他們很少有接觸外界的機會。顏簡素真說,家有腦性麻痺孩子的家長,應該讓他們像普通的孩子一樣,幫助他們開拓視野,讓他們也可以快樂的交朋友,快樂的生活。

一支筆一張紙 展翅翱「翔」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翔翔,一個自閉症患者,一個辦過七場油畫書法陶繪展覽的藝術家。他運用自己擁有的繪畫天份,將原本不完美的生命,彩繪的更美。

給他一支筆、一張紙,他可以給你一張充滿靈魂的畫。翔翔是一個自閉症患者,但他運用擁有的繪畫天份,舉辦一場場的油畫、書法和陶繪展覽,將原本不完美的生命,彩繪得更美。

翔翔在書畫上的優異成果,再加上對於公益活動熱心參與,因而獲得「金鷹獎」,這是傑出身心障礙人士的最高榮譽,主要是在鼓勵身心障礙者對於社會有貢獻或傑出表現者。當年他十四歲,也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位。

「在五歲的時候,我們知道了翔翔是一個自閉症的小孩,當時的我毅然辭了工作。」周爸爸說,翔翔得到自閉症是事實,該面對的就得面對,逃避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因此,周家的生活重新調整,也開始為翔翔規劃適合他的生涯。

在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學校老師發現了翔翔的繪畫天份。「給他一支筆一張紙,他就可以玩半天。」周爸爸說,於是他決定送翔翔到才藝班學畫。當時的指導老師柯淑芬老師很喜歡翔翔,也很欣賞他的作品,並開始專心的教導翔翔。那年,翔翔八歲,開始他的油畫世界。

「翔翔是一個很安靜也很聽話的小孩,他有超乎常人的耐心與專注力」周爸爸說,在練習毛筆的時候,翔翔總是可以不厭其煩地一張接著一張練習,這也是他的書法可以進步的這麼快的原因。「自閉兒的固執執著行為,如果導向正向的學習,很可能有讓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陳玫芬是明倫高中特教的資源班老師,負責翔翔的高中教育。公立高中設立資源班,是為了讓中輕度身心障礙學生可以過的一般的學生生活。雖然翔翔可以和一般學生一起上課,但不一定適合每種課程,她說,「所以,有時還是必須另外幫他輔導」。

「翔翔是一個視覺學習的孩子」陳玫芬說,自閉兒學習過程中,抽象、概念性的東西他們無法接受,必須透過視覺上的接觸才會有所幫助。舉例來說,要跟翔翔解釋什麼是電腦,他會很難理解,不過若給他一台電腦讓他自己使用,再告訴他電腦用來幹麻,他就可以很快的記住。

陳玫芬還說,翔翔的學習態度十分認真,但學習上的困難仍無法避免,像是面對數學的加減乘除時,翔翔都能很快解題,不過,若面對數學的應用問題時,他就會轉不過來,「這時就需要用另一種可以讓他理解的方式來教導他」。

「對於自閉的孩子,你要主動去發現他們的優勢在哪裡。」陳玫芬認為,翔翔的超強記憶力就是繪畫天份的源頭,「只要知道你的名字和長相,他就可以牢記很久」。她說,翔翔靠著過目不忘的特性,運用在繪畫上,「我想這就是翔翔的優勢吧」。

「只要肯教,就會有希望。」周爸爸強調,對於自閉兒的家長,耐心與專心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他們很難教懂,不過,這不一定是小孩的錯。周爸爸說:「他們畢竟跟一般小孩不一樣,試著想想是不是大人的教法錯了,換個角度,從小孩的心態來教他們,可以讓他們學的更好的。」他認為自己和翔翔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為自閉兒表達能力很差,所以要了解他們的內心是很困難的」不過,周爸爸說,「透過翔翔自己畫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他一步一步的在成長」。問翔翔畫畫快樂嗎,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可以看到的是,從他天真的圖畫中,透露出他對於繪畫的一份執著,跟一份屬於他的快樂。

脊髓損傷重建協會 癱瘓者新希望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雖然脊髓損傷幾乎無法治癒,但我們仍盡自己的力量幫助這些受傷的朋友,讓他們慢慢接受事實,慢慢走出來。」脊髓損傷重建協會社工吳靜綺,敘述自己在重建協會的服務目標。

獲得第二屆全國身心障礙人士模範家庭表揚的許宗換、吳靜綺夫婦,都在彰化縣脊髓損傷重建協會,致力推動各項服務工作。擔任協會理事長的許宗換說,脊髓損傷者多為成年後因車禍、工作受傷,造成頸椎受傷的全身癱瘓,和腰椎受傷的下半身癱瘓。「這些受傷的朋友不僅要接受復健,還要調適自己的心理障礙。」

許宗換表示,協會主要幫助這些朋友突破障礙,因此每年都會舉辦活動、聯誼,讓脊髓損傷的會員朋友有機會走出來。舉辦過的活動中,「火車之旅」使得這些癱瘓的朋友有全新的體驗,讓他們留下在受傷後也沒想過還有機會搭火車的經驗,重溫搭火車的回憶。

今年協會舉辦過的宜蘭之旅,是每年會策劃的成長營。許宗換說,以前主要都辦在中南部地區,現在則延伸至北部,由於距離比較遠,活動進行的日期也由兩天一夜增加至三天兩夜,因此必須克服更多的困難,像脊髓傷友在處理排泄的問題是一項考驗。

脊髓受傷癱瘓的人在排便和排尿這方面是很不容易處理的,甚至無法控制,有尿失禁等問題。任職協會社工的吳靜綺說:「有些脊髓損傷朋友突然尿管掉了,灑了地上一攤的尿,真的很糗。」許多不便更使他們不敢輕易踏出戶外,和外界接觸。

吳靜綺表示,脊髓損傷者最常碰到的問題是褥瘡及尿路感染。她表示,曾經協助過一個個案,因為和家人的關係不和諧,在沒有人照護他的情況下,造成褥瘡,嚴重到血流不止。後來送到醫院就診,開完刀沒多久就被要求辦理出院,好不容易說服院方,才要求到一個床位可以留下來住院照顧。吳靜綺提到,「後來要出院時,將傷友從床上抬到椅子上,沒想到才剛坐到輪椅上,他褥瘡的傷口就立刻噴血。」

本身是脊髓損傷者的許宗換說,「我二十歲時受傷,經歷過憂鬱、調適的階段,原本把自己關在家裡,花了兩年的時間才調適好。許多人甚至經過了十幾二十年,都還不一定能走得出來。」許宗換後來接受脊椎重建協會內提供的陶藝技能訓練課程,才從學習陶藝中慢慢找回自我。由於在家的兩年間學習繪畫所奠定的藝術基礎,使得自己在陶藝創作方面有所成就,並獲得台灣省第六屆「金毅獎」的肯定。

吳靜綺表示,很多剛受傷的朋友都不願意接受協助,甚至都不理會社工的訪視與輔導,因此社工們必須常常主動接觸,建立彼此的信任,才能幫助他們接受事實,學習復健。她說,其實也有許多朋友都很坦然面對這樣的事實,和他們接觸時反而不需要刻意關心或幫忙,「以平常心對待這些脊髓損傷的朋友就可以。」

吳靜綺表示,大部分的脊髓損傷者都因身心痛苦有過自殺的念頭,只是有沒有真的付諸行動而已。因此為了避免更多不幸的事情發生,脊髓損傷重建協會還舉辦過「尊重生命拒絕飆車」的宣導活動,讓血氣方剛、四肢健全的青少年了解交通事故造成身體癱瘓的嚴重性。此外,協會還提供傷友醫療、就業等資訊,並加強輔導和心理建設,希望幫助脊髓損傷的朋友重新面對人生。

勤練輪籃二十載 黃振乙毅力不撓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現為中華殘障輪椅籃球代表隊的選手黃振乙表示:「我大概花了三年的時間,才訓練出速度和準度,並真正地習慣坐輪椅打球,和靈活發揮所有的打球技巧。」 
「因為小時候的一場高燒,我得了小兒麻痺。和其他重度殘障者比較起來,我覺得我還算幸運,因為我還可以用自己的腳走路。」現為中華殘障輪椅籃球代表隊的選手黃振乙熱愛籃球。他因為還可以走路,所以在上高中之前,他都和正常人打籃球。直到民國七十二年高中畢業,他加入了中華民國肢體殘障運動協會後,才坐上輪椅,開始接受輪椅籃球的訓練。

黃振乙說:「剛開始坐上輪椅打籃球,我完全無法動彈,因為我完全不能習慣一隻手滑輪椅、一隻手搶球。」他表示,坐上輪椅後不僅高度和原本站著不同,而且打球時不管是控制輪椅的速度和煞車,完全需手動。常常在一場激烈的比賽之後,他的雙手早已破皮甚至起水泡。

雖然一開始坐上輪椅打籃球完全無法發揮原本和一般人打球所練出來的功力,但是黃振乙從來沒有因此而氣餒,放棄他從小喜愛的籃球運動。黃振乙表示,因為他實在很喜歡打籃球,所以他都盡量忍耐這些痛苦。他說:「我大概花了三年的時間,才訓練出速度和準度,並真正地習慣坐輪椅打球,和靈活發揮所有的打球技巧。」

輪椅籃球選手的體位點數可從一級分到四點五級分。肢障越嚴重,分級點數就越少。黃振乙說,他是輕度肢障,所以是四點五級,而重度殘障人士的體位多半是一。一般輪籃用的輪椅速度較一般的為快,且輪子呈外八狀。輪椅的座位高度離地面不可超過五十三公分、腳踏板不可離地超過十公分。殘障者坐輪椅打籃球時,臀部不能離開坐位,以防下半身有力的肢障者利用臀部支撐座椅來搶球或投籃。

黃振乙表示,打輪籃的場地環境、籃框的高度和場地大小都與正常者無異。殘障選手在一樣的距離下做三分線射球。但有很多正常人打球的動作是輪籃選手無法做到的,例如灌籃、跳投、三步上籃等。雖然輪籃的基本規則和動作都和正常籃球沒有兩樣,但有幾項規則是為了輪籃所特別設定的,像是輪籃選手可以抱球在身上滑兩下輪椅,但如果超過兩下就算「抱球走步」。

另外,如果正常人在禁區不小心跌倒,比賽並不會因此暫停。但是輪籃選手的平衡能力比較不好,在比賽時不小心滑倒很可能會被其他的輪椅輾過,所以在保護選手安全的前提之下,裁判會喊暫停,由工作人員進場扶助選手後,比賽會繼續進行,這並不構成犯規。黃振乙說,一般體位點數越低的選手就必須坐底盤較低的輪椅以保持平衡。而且輪籃的輪椅沒有突出的煞車器,就是要避免選手受傷。

黃振乙表示,從民國七十二年加入協會到現在,他已打了將近二十年的球了。他說:「當我克服了打輪籃一開始遇到的種種困難後,我變的更有信心、更強壯,且肯定自己的能力。」黃振乙深深地覺得,坐輪椅跟殘障者比賽比跟一般人較勁起來,自己有更多的表現機會,從而獲得許多鼓勵和自信。

憑著一股熱愛和毅力,黃振乙參與輪籃的訓練至今除了下雨,他很少向球隊請假。中華輪椅殘障籃球代表隊隊長蔡偉政表示,由於籃球是團體運動,所以球員集體練習的時間非常重要,但在政府沒有補助的情況下,有經濟壓力的選手很難全心全意地投入練球。蔡偉正說:「像黃振乙這樣配合度高的球員已不多見。」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總幹事王挽華說,黃振乙因為在公家機關上班,所以他可以請假外出集訓,但在私人機關上班的殘障國手就沒有這種福利,所以平常練習人數不夠,練習效果相對不彰。

黃振乙表示,他的很多朋友們因為無法配合非假日的團體練習,因而轉向著重個人的網球和桌球等殘障輪椅運動。黃振乙希望他能為沒落的台灣輪籃盡一份心力。他未來會積極和球隊參與國際比賽,以加強實力。目前正和廣州隊在高雄進行友誼賽的他說:「亞洲現在最強的兩支輪籃隊伍是日本和南韓,未來我們的政府如果多重視輪籃,球隊素質和人數必定能提昇,將來台灣要打進殘障亞運前兩名、並賦予參加殘障奧運的資格就不再只是夢想!」

音樂舞動「孕」律

【記者盧小輝/生命力報導】孕婦聽優美的音樂,可減輕生產的痛苦;更可以直接使胎兒感受到音樂的律動、節奏,讓準媽媽精神、心情放鬆,心跳規律、安穩,血流速度、血管收縮功能正常,以提供充分的養分、水分,讓胎兒健康的成長。

「音樂治療」用於改善精神疾病、身心障礙,成效已獲肯定。其實,音樂在醫療上的用處不只如此,國內有些醫院試著在產房內全天候播放柔和音樂,利用音樂來減輕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的焦慮及疼痛,並且舒緩家屬的緊張情緒,迎接新生命。

台北新光醫院婦產科醫生林禹宏說,音樂可以放鬆心情,紓解壓力,減少產道的緊張收縮,縮短產程,且有助轉移注意力,例如,聽到喜歡的電影音樂,孕婦可能聯想到電影情節,減輕焦慮及疼痛。他表示,「有些孕婦不知如何用力,音樂節拍也可以誘導她們規律的呼吸,配合使力。」

在歐美國家,音樂治療用於減輕產痛也已行之有年,且發展得相當專業,音樂治療師會在事前與孕婦溝通,了解其懷孕狀況,然後選出最適當的音樂,在生產時使用。音樂治療師陳美玲說:「孕婦在生產過程中,藉音樂可以減輕痛楚,方法之一,是選擇適合的樂曲,然後跟著音樂呼吸。」

在懷孕過程中,多聽優美的音樂,可以讓媽媽心情愉快,增加子宮血流量,且可以幫助胎兒生長發育,刺激其腦部發育,是良好的胎教工具。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鄭博仁表示,胎兒的生理、心理成長,除了仰賴與母體相連的臍帶供輸氧氣和營養外,胎兒自身亦具有敏感的知覺與心智,能感受子宮外的情境。

另一個強有力的溝通管道是藉由孕婦心境的改變,引發體內良性荷爾蒙的分泌,進而強化母親與胎兒之間的親密感覺。這當中曼妙的音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溝通媒介的角色。

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光昭,建議母親在懷孕期間,應該盡量避免聆聽過度吵雜或不當的音樂,如搖滾樂、大編制的交響樂、或分貝太強的音樂。選擇旋律輕鬆、柔和,有規律性的音樂。他表示,古典音樂中特別是巴洛克音樂,因為巴洛克音樂的節奏和母親的心跳旋律相近,所以對胎兒和新生兒有啟發和安撫的作用。

音樂不只有助減少產痛,連安胎也都有效。懷第一胎的廖太太說:「原本一想到要在冰冷的醫院裡長住,心情就更為焦慮,幸好待產室裡有音樂,讓我放鬆不少,且也不會感到無聊。而且寶寶真的會隨音樂節奏踢動小手小腳,胎動增加,活力變的更好。」

新光醫院護理師孫雲琴表示,待產室裡的音樂,以胎教音樂最適合,而最受產婦歡迎的是大自然的聲音,節奏舒緩優美的演奏曲,如理察克來德門的鋼琴,喜多郎的電子樂,甚至柔和的電影配樂等等。

微笑的小天使 唐寶寶們愛音樂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協會」以特殊的音樂治療方式,為唐寶寶進行早期療育。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協會教學組長李麗華表示,有研究報告指出,音樂治療可安撫人類躁動的情緒,對任何身心障礙的孩子都有很好的安撫療效,所以,協會以「打擊樂」和專業的「音樂療育」課程治療唐寶寶的情緒發展障礙。 

協會的理事長李政育說,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唐寶寶都十分喜歡音樂,對音樂的敏感度與一般孩子不同。因此,協會在七八年前決定引進音樂療育,希望幫助唐寶寶有效學習情緒的發展。「如果唐寶寶的情緒能夠穩定,就能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只要是九個月大的唐寶寶就可讓老師評估何時開始專業的音樂療育」李麗華表示,音樂療育分為「歌曲唱遊」、「樂器敲奏」、「音樂遊戲」和「肢體的律動」四項進行,每次課程最多不超過半個小時。另外,想上「打擊樂」課程的唐寶寶必須年滿七歲,因為唐寶寶要對樂譜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夠模仿老師敲打出節拍。

李麗華說,音樂治療課程,大多由媽媽和小朋友一起上課,課程中有觸覺的部分,但仍以觸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居多,藉由拍打樂器的方式,紓緩唐寶寶的心情。另外,唐寶寶也可改善原本音感不佳的問題,「只要在學齡前提昇他們的基本認知,就可以不斷訓練他們」。

「在我們的認知中,看到鈴鼓是去拍它,但在唐氏症小小孩眼中,他們有拍、觸摸、搖動等等不同。」李麗華說,因為唐寶寶生性固執,對於一些沒看過、摸過、做過的東西會有點畏懼並抗拒去接觸,音樂治療可以削弱他們敏感部分,使唐寶寶早期療育課程更加連貫,使他們願意去接觸新的東西。  唐寶寶個性通常比一般兒童固執,所以特教老師也都比一般老師花費許多耐心去教導他們。「你若固執,唐寶寶們比你更固執;但若你堅持,他們便會軟化。」李麗華表示,希望藉由音樂治療的情境模式和唐寶寶溝通,讓他們在往後的學習路上,可以不需要再多跌一跤。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

2002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陳秀宜 推動「狗醫生」的手

【記者蘇瑜棻/生命力報導】聽過「狗醫生」嗎?利用受過特殊訓練的狗和人的接觸,刺激病人的反應及生命力。這是在國外行之有年,在台灣開始漸漸成型的醫療方式──「動物輔助治療」。推動「狗醫生」從名詞成為一個事實,代表的不只是台灣的醫療多元方式又向前邁進一步,更是一個女人夢想的實現,她是陳秀宜。

十二歲時移民美國,二十六歲回台結婚,身為亞洲動物基金會台灣狗醫師統籌,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一頭栽進這個陌生領域的陳秀宜,形容這是一個不在計劃中的意外,「我在大學是念商的,在回台灣之前,甚至從來沒想過自己以後會投身到拯救流浪狗和動物輔助治療的推廣」。十三歲時,因為朋友的喜新厭舊,陳秀宜有了第一隻狗,牠不僅陪伴了陳秀宜的成長,也讓她了解到狗在人情緒低落或沮喪時,所具有的撫慰人心的力量。

高中時,陳秀宜成為老人院的志工,在帶領活動的過程中,看到醫院和社福機構的社工帶著貓兒、狗兒來探望老人們。在和動物的互動中,原本遲緩、沒有表情的老人們臉上漸漸展露出了笑容,肢體動作也漸漸有了活力,這樣的景象讓陳秀宜印象深刻。回台灣之後,陳秀宜發現,台灣的流浪狗多的嚇人,多的讓她心痛,於是她開始收養流浪狗。因為收養,認識了台大附設獸醫院的副教授,副教授告知陳秀宜,香港的亞洲動物基金會要找人在台設立分會,推廣「動物輔助治療」的消息,「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我高中時在養老院看到的,就是動物輔助治療」,陳秀宜笑著說。

「我一直覺得,狗真的是人自古以來最好的朋友、最忠實的夥伴,而且經過訓練,可以成為人類的好幫手,我很珍惜人和狗之間的關係,所以我想做的,是從積極的一面來做,做教育的工作,從思想上做改造」。民國八十八年,在決定接下「狗醫生」的推廣後,陳秀宜返美接受動物輔助治療的訓練,「在美國,動物輔助治療已經很普遍,相關的訓練過程和研究也很充分,我妹妹在美國當內科醫生,她服務的醫院也有這樣的治療活動,所以我決定回去接受完整、專業的課程。」從準備到開始花了半年時間,擬定了組織架構、針對台灣和國外的模式不同做了修正、討論如何將動物輔助治療本土化、以及替狗狗進行嚴格的衛生把關。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狗醫生」正式於台灣面世。

「狗醫生」從草創到目前快兩年,兩年中有困難也有挫折,「困難當然有啊,剛開始的時候從人力、資源、經費到環境接受度,樣樣都是問題,有時候會覺得實在很挫折」陳秀宜苦笑著說,「不過,每當我看到滿街的流浪狗,總會有新的力量去支持我繼續下去這樣的工作。」同時,醫生老公盧立華的大力支持也成了陳秀宜很大的動力,「他對我的支持和鼓勵真的很重要,也因為醫師的身分,可以幫忙我在和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繫和協調的工作,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幫助。」

兩年來努力的成果,「狗醫生」目前已經固定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五個早期療癒學校進行活動,除了將在長庚醫院成立「狗醫生醫療團隊」,長期進行醫療及復健任務之外,國科會也提供資金進行動物輔助治療的研究。現在,已經有三十幾隻的狗狗和主人加入了「狗醫生」義工的行列,但是,陳秀宜想改變的,除了國內的醫療品質之外,還有流浪狗的命運。「我想救台灣的流浪狗,但是光靠收養是不夠的,因為收養的人能力和收養的數量有限,加上人們沒有正確的觀念,丟狗的情況還是會一直發生。所以我想從積極面來做,訓練台灣的流浪狗做動物輔助治療的工作,像我們的狗醫生裡大部分的狗都是流浪狗訓練的。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民眾,其實人和狗的距離可以那麼近,狗狗的生命也很值得尊重」陳秀宜滿懷希望的說。

珍古德寫了「小白醫生」這本童書,說的是狗醫生「小白」的故事。陳秀宜說,這樣的故事是一個理念,而「狗醫生」計劃則代表了理想的實現,她想證明的是這樣理念和實踐的結合,證明台灣可以培養「狗醫生」這樣的治療方式,同時也改變台灣在國際上「吃狗」、「虐待動物」的形象,陳秀宜堅定的說,「今年珍古德來台時,我希望和她會面,並且討論狗醫生在台灣實踐的成果。」

兩年來,陳秀宜和「狗醫生」一步一腳印的寫下了成長史,「我知道,要打破一個觀念,到實踐一個做法中間是痛苦也充滿困難的」陳秀宜說,「但是當你打開心扉的時候,每一天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那種感動真的筆墨難以形容。」自比為草創時好像「做校長兼撞鐘」,一個人包辦所有事務的陳秀宜,不後悔當初接下這個磨掉她家庭和個人生活的使命,「每一天每一天,我都有新的感動,當你看到一個本來怕狗怕到整個人縮起來的腦性麻痺孩子,到最後居然主動伸手去摸我們的狗醫生時,那種感覺真的很棒!」陳秀宜難掩興奮的說,「每一個義工都是一個種子,我希望能將這樣的種子播出去,讓每個人都能夠接受到這樣的感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為『狗醫生』盡一份力!」




延伸閱讀:
1.台灣狗醫生

2002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高失業率 剖析原住民失業問題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學者研究指出,原住民失業率高,除了受到大環境不景氣的衝擊和影響,其他主要原因包括原住民的教育程度偏低、工作不穩定性、從事基層勞務性的工作、酗酒和沒有儲蓄的習慣等等。

根據原民會民國九十年年九月針對原住民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原住民的失業率已高達百分之十四點八六,和同期台灣整體失業率的百分之五點二六比較,高出近三倍。數據顯示,原住民高度失業是台灣社會現況的事實。

學者研究指出,原住民失業率高,除了受到大環境不景氣的衝擊和影響,其他主要原因包括原住民的教育程度偏低、工作不穩定性、從事基層勞務性的工作、酗酒和沒有儲蓄的習慣等等。

大部分的原住民以從事勞務性的工作為主,如戶外的建築工程等。台北都市原住民服務中心社工督導李小姐表示,環境景氣的時候,即使沒有特殊的技術,原住民仍然可以靠勞力獲得五、六萬的薪資;不景氣的時代,原住民在面臨失業、轉業或減薪的過程,通常比較難以調適,所以很多時候原住民寧願選擇辭去工作而不願選擇薪資較低的工作。

李小姐還說,外勞的大量引進,也是造成原住民失業的另一原因。由於原住民的工作性質與外勞相似,在外勞的薪資較少的優勢下,企業僱主提高進用外勞的比率,相對的剝奪了台灣原住民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原住民本身的文化習性也是造成原住民族高失業率的原因。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執行顧問陳美珠說,原住民是喝酒的民族,酗酒之後容易做事不專心並影響進度,甚至耽誤整個團體的工作進度而造成外界對原住民不良的的刻板印象。她還表示,原住民原本只有在特別節慶時才會小酌幾杯慶祝;可是在經濟不景氣,高失業率的情況下,很多失業閒在家的原住民朋友就會聚在一起企圖用酒精麻醉他們自己,可是他們又何嘗願意這樣?原住民也希望社會可以給他們平等的工作機會。」

為了降低原住民失業率,政府除了採取公私機關單位定額晉用原住民外,也根據社會潮流導向和就業市場的需求提供原住民各式的職業訓練,如行銷管理課程、美容課程等等。此外,政府也提供廠商各種津貼以鼓勵雇主僱用原住民朋友,例如原住民就業促進津貼,僱用醬住津貼等等。

本身是原住民族的原委會社工高先生表示,政府在各方面都有盡力的在協助原住民,提高原住民的就業機會和就業條件,可是除了政府的力量以外,廠商和原住民本身也應該調整心態。「即使政府制定了定額晉用制度,但是很多廠商因為本身對原住民的排斥而寧願繳交罰金卻不願意僱用原住民;而原住民本身在看待任何事件上也應該擁有健全的心態,而不應該只懂得抱怨。」


延伸閱讀:

1.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2002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日子難熬 阿逃伯用愛過得精采

【記者黃名玉/生命力報導】中華基督救助協會的九二一專案辦事處主任王美媛說,因為要去幫助受災戶做家園重建的工作,有一兩個星期的時間常去國姓鄉乾溝村幫阿逃伯採枇杷。阿逃伯是一個七十多歲的獨居老人,個頭小小的,每個月靠六千元的老人年金過活。

有人又叫阿逃伯為「一齒伯」,因為他滿嘴的牙都掉光了,只剩下一顆牙齒。也有人叫他修電器阿伯,因為他的住處有滿坑滿谷從舊貨商那裡搜購回來的廢棄電器,包括錄放影機、洗衣機、縫紉機等,王美媛說。

王美媛表示,阿逃伯的房子在地震後被鑑定為全倒,但他捨不得屋裡那些陪伴過他走過大段日子的家具及電器用品被剷掉,於是就懇求政府改判為半倒。王美媛又說,阿逃伯用了幾千塊錢,買了一部九人座車,從地震後到現在,車子就是他的臥榻。

「阿逃伯是一個超級樂觀的老人」,王美媛表示,阿逃伯種的枇杷結實纍纍,總共套了差不多兩千多個紙袋,阿逃伯還說要等枇杷熟了,送一些給總統吃。

王美媛表示,有一次開完會,就跟一位在北港村做居民服務的秋英姊姊一起去阿逃伯那裡,採了半桶的枇杷,秋英姊姊算了五百元要給阿逃伯,但是阿逃伯拒收,阿逃伯說:「你們都在付出災民,我也要付出一些給受災戶。」

阿逃伯說,雖然日子不好過,卻很感謝在震災後,他還能存活。「更幸運的是能靠自己的力量過日子」,他決定還要幫助其他沒辦法靠自己過日子的人好好地過下去。他說,也許自己的力量不大,但是他相信只要有信心一定可以造福越來越多的人。  雖然地震帶給許多人傷害,但是阿逃伯說,「這是天災沒辦法,只有重新站起來,利用現有的資源,幫助自己也可以幫助其他人。他說:「我知道的不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有一天大家都能過好日子,所以就算現在辛苦,他也覺得很快樂。」

阿逃伯說,「我現在都會利用家裡前面的小空地種枇杷,每次我都會把結石櫐櫐的枇杷用便宜的價格賣給需要的居民,他也會將枇杷送給辛苦前來訪視的義工。」他說,他能做的真的不多,只能將他親手種的枇杷送給義工們,以及用實在的價格將枇杷賣給附近的居民。

他還說,有時候附近的居民因為生活有困難,付不起買枇杷的錢,他也不會計較,他說大家都是好鄰居,如果可以因為這樣幫助到其他的居民,他認為很值得。

「當我們從阿逃伯家載著一桶桶枇杷回辦公室,討論著這枇杷可以贈送給誰時,彷彿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社會。在那裡人與人間的關係簡單而單純,充滿了許多趣味和溫暖。」中華基督救助協會的九二一專案辦事處主任王美媛說。


延伸閱讀: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教改e點靈 空中的溝通橋樑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這不單單只是個談話節目。」「教改e點靈」主持人馮喬蘭小姐強調,「教改e點靈」主要以call in為主軸,是一個針對學生與家長的教育廣播節目,提供他們討論與資訊接收的管道。

「教改e點靈」是教育部委託人本教育基金會製作,由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全國調頻網播出。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副執行長、節目主持人馮喬蘭表示,希望將人本教育的想法藉由不同的媒體加以宣導,所以,「教改e點靈」是一個以call in為主軸的教育廣播節目,提供學生與家長相互討論與資訊接收的管道。她表示,經由call in的方式,可以更直接了解現在學生及家長的看法與觀念。

「在廣播裡什麼都可以談」馮喬蘭說,節目依不同的性質分成「學習PDA」和「多元任我行」兩個單元。「學習PDA」是屬於各類議題討論的節目,馮喬蘭表示,像之前全台缺水問題、數學幾何、邏輯概念以及史記論語等,皆可在節目中探討。她強調,這單元是希望能藉由輕鬆的對話,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的體會與認識。

「減少體罰、我希望男女合班、老師太兇了、學校的籃球框不夠。」這些都是學生們藉由「學習PDA」透露出的心聲。馮喬蘭表示,在這個單元中,「最希望學校改變什麼」這個話題往往最受到學生歡迎,學生瘋狂call in進來將他們的想法毫不掩飾地呈現。「雖然有時候聽起來讓人覺得很誇張,但這的的確確都是同學最直接的想法。」馮喬蘭認為,經過聆聽,再給予意見交換,告訴學生可行與不可行的原因,進而改正學生的校園價值觀。

「多元任我行」單元主要針對教育部的政策與教育改革做各方面的探討。包括大學推甄、選填志願及升學問題等教育議題。

「什麼是高中社區化﹖興趣與升學之間的關係﹖明星高中一定適合嗎﹖」馮喬蘭表示,在進行教育問題討論時,節目都會邀請學校的老師及學者給予指導,或找現任的高中職學生現身說法,分享學習經驗。另外,她說,節目也曾請到資深記者談論台灣繁複的教改問題,藉此教導學生如何面對考試、如何選擇升學管道。

「教改e點靈」節目企劃鍾文婷負責「多元任我行」單元規劃。她表示,這單元除了將政府的教育改革做適當的宣導及解釋外,更希望透過討論可以清楚知道家長與學生的看法,了解他們的需要。「其實許多家長對於目前的升學制度仍舊不清楚」她說,「透過call in可以讓我們從家長或學生的角度看升學,了解他們的疑問,用他們可以理解的方式溝通討論,這是最實際的解決方法。」

馮喬蘭表示,除了以廣播形式與家長學生溝通外,聽眾也可透過網路在「教改e點靈家族討論區」將意見互相交流。她說,討論區中可看到聽眾提出教改的觀點以及各類教育演講的資訊,另外,也可查到最新的升學報名須知等。馮喬蘭表示,「其實不單單只是聽聽他們的意見罷了,我們還會不定期將所蒐集到意見、看法,整理給教育部參考,讓觀眾的意見可以發揮到他最大的效應」。

「我們要給聽眾的,是更一個有深度有內涵的節目內容」馮喬蘭說,以前還沒接節目時,對於教育部的政策都不太了解,不過,在接下主持棒後,她總是主動深入了解相關升學政策、教育改革動向等,企圖讓自己面對廣大的聽眾時可以更得心應手。

「教改e點靈」製播至今即將滿一週年,對於未來,馮喬蘭表示,希望藉由人本基金會代辦的活動、座談會以及營隊,拉近與家長學生的關係,增加與學生實際接觸的機會,讓節目可以更多元、更實際,努力讓「教育e點靈」不單單只是個談話的廣播節目。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台北 FM101.7MHz

教改e點靈 每週一至五晚間10:10至11:00

職業病門診 全台僅三十六處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台灣在過去四十年來籍由勞動工作者在國際舞台上創造各種「經濟奇蹟」,可是在經濟奇蹟的背後,超過五萬人因為工作傷害而死亡,二十萬人以上因為職業傷害而終身殘廢。雖然職業災害每天不停的在上演,可是台灣因為種種環境的限制,使得職業病被診斷治療、鑑定的機率偏低。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蔡志杰表示,職業醫學資源的缺乏是台灣職業病診斷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台灣在有將近七百六十萬的勞保人數中,卻只有三十六家職業病特別門診醫院,具有職業病診療資格的醫師也只有上百個。

「具有職業病門診的醫院多數集中在都會的少數大型醫院,因此一般勞工朋友在身體還撐得住的情況下,都只選擇到附近的小診所就醫,而延誤了治療因為工作引起的疾病的時間。」 蔡志杰說。

蔡志杰更以桃園縣作為例子。他說,擁有大約六十萬名勞工的桃園縣目前為止僅有一家設有職業病門診的醫院,六十萬名勞工朋友只有一、兩名職業病醫師負責。蔡志杰還提到,由於醫院的健保是依人頭計費,而職業病診療必須耗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多數醫院都不鼓勵增設職業病的相關門診。

蔡志杰說,由於職業安全衛生議題不被重視,造成勞工朋友對職業病的概念普遍偏低,更不曉得職業病門診的存在。所以勞工朋友只有在聽從門診醫師建議、或經雇主和勞保局要求,才會到設有職業病特別門診的醫院做診斷。一般門診醫師對職業病認識相對不足,也不了解職業病鑑定程序。

針對勞工團體提出有關台灣職業病門診的醫院不足,造成職業病診斷率偏低的質疑,勞委會不表認同。勞委會表示,勞工朋友在到職場工作之前,都會被要求做一份健康檢查,因此要診斷疾病是否屬於職業災害並不困難。

至於醫院不鼓勵增設職業病診斷門診之說,勞委會表示,由於目前每天的職業門診病患個案數量實在很少,在經費的考量下,部份的職業病門診確實已與一般內科業務合併。

雖然於此,勞委會在十一月的時候已根據衛生署的「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辦法」建立了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制度,頒布全國一百卅五名職業專科醫師證書。勞委會相信職業病專業醫師認證,對台灣國內職業病醫師陣容擴大具有正面意義。

職業病是指長期暴露在某種工作環境下,因為身體無法負荷而影響到工人健康,包括各行業勞工之身體、心理等健康狀況。職業病門診指的是由領有職業病專科訓練相關認證的醫師開的門診,和一般門診不一樣的是,職業病門診的醫師對職業疾病有一定的專業認識,並可以斷定疾病是否和工作有關,或因為工作引起的。


延伸閱讀:

1.職業病門診醫院名冊

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3.工殤協會

從遊戲中成長 建立兒童新自信

【記者劉靜怡/生命力報導】「有些孩子可以幸運的一路順利長大,但是有些孩子則可能則困難重重,極需大人的幫忙才能平安過關。」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社工謝小姐表示,對處於學習語言階段、患有唇顎裂或顱顏症狀的孩子來說,語言的理解和表達都不成熟,如果光用說的,大人能幫忙的程度有限,所以,必須找孩子所熟悉的語言來代替,「這種語言就是遊戲」。

「玩遊戲是兒童最拿手的事,所以透過遊戲來和孩子溝通,了解問題,然後進一步幫他們適應生活,就是『兒童遊戲治療』最基本的原則。」謝小姐表示,當孩子在生活中碰到難題時,他們通常很難像大人一樣,可以把自己心裡的感覺或想法說個清楚。

學術研究發現,「遊戲治療」可有效協助孩子處理許多心裡社會適應問題,像是孩子的負向自我概念、情緒困擾、人際問題、部分學習障礙及偏差行為等,都可嘗試用遊戲治療的方法加以改善。

羅小姐說,其實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裡,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像是從一個人單獨享有爸爸媽媽的愛,到要跟其他兄弟姊妹分享父母的階段;從隨意自由活動,到適應學校裡的規矩和課業還有跟別的孩子和睦相處等問題。除了這些一般小孩會遇到的煩惱外,羅小姐表示,患有唇顎裂或顱顏症狀的孩子因為先天性的缺陷,比一般孩子更多了些不利的因素,讓成長之路更加充滿挑戰。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治療師曾小姐表示,「遊戲治療」讓孩子用玩具來表達他心裡的話,藉由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與技巧,協助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成長,然後把良好的習慣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其實要成功發揮「遊戲治療」的效果,羅小姐說,家長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因為前來接受治療的小孩子通常並非自願,「他們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來」,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很重要,千萬別讓孩子覺得是因為自己做錯事,才到治療室接受處罰。

羅小姐認為,家長應用鼓勵的態度向孩子說明「遊戲室是一個很好玩的地方,去那邊跟老師在一起可以讓你更好.…」,以減少孩子的抗拒,讓孩子與治療師建立良好的關係,治療效果也能較快發揮。

謝小姐表示,基金會所提供的「遊戲治療」服務以學齡前以及就讀國小的唇顎裂或顱顏孩子為對象。如果家長發覺孩子有生活適應上的困擾需要幫忙,可與基金會之社工師聯絡,基金會將先對孩子的情形做初步評估,再根據實際需要安排治療,如有疑問,歡迎向治療師洽詢。

家人的愛 讓失智老人不孤單

【記者田芸佳/生命力報導】陳媽媽今年已經高齡八十六歲,罹患老人癡呆症已經有五六年的時間,原本住在澎湖,丈夫早逝,兒女大了都搬到台灣來住,她就一個人住在老家,兒女們逢年過節才會回去探望。陳婆婆的女兒陳小姐說:「誰知道媽媽年紀大了,竟出現了老年痴呆的現象,一開始真的大家都慌了。」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指出,失智症俗稱老年癡呆症,有六成以上都是漸進性神經退化(阿茲海默症),而國內六十歲以上老人,有近三萬名失智老人,即每二十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是失智症的患者,對家人負擔相當大,生活因此受影響的家屬達十五萬人以上。

「雖然我們幾個兄弟姊妹們有點手足無措,但當務之急,也知道不能再讓媽媽一個人住了。」陳小姐說,幾個兄弟姊妹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要二十四小時看顧實在也不容易。曾經想過要把陳媽媽送到老人院,但卻又常耳聞養老院護士虐待老人的新聞,不放心將陳媽媽交給外人照顧。後來,陳小姐還是決定辭掉工作,在家做個全職的家庭主婦照顧媽媽。陳小姐說:「媽媽雖然有癡呆症,但相信我們的愛是給她最好的治療!」

陳小姐說,陳媽媽現在的記憶似乎停留在年輕的時候,她認得女兒跟女婿,但孫女就完全不記得,講了很多次也記不住,每次看到孫女都會問一次,以為是住在隔壁大嬸的女兒。陳媽媽也一直以為自己還住在澎湖老家,完全活在她記憶裡的那個世界。

劉秀枝表示,失智症主要是記憶力喪失,而且會伴隨至少一項的大腦認知功能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有時候患痴呆症的老人會有一些反常或不當的行為,這些行為往往使家人十分困擾。但這些行為其實是一種溝通及表達的方式。就像嬰兒哭了,就表示他可能是餓了、害怕或是身體不適,患痴呆症的老人也會有類似的行為模式。

陳小姐笑著說,陳媽媽現在就像是小朋友一樣,拿到什麼東西就往嘴巴裡塞,跟她說不行她還會發脾氣,真是挺傷腦筋的,一刻都不能輕忽。陳小解說:「說真的!有時真的覺得好累!」但看到媽媽慈祥的臉孔,她又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她也相信這是給她女兒最好的身教。

睡眠障礙是失智老人常見的問題。劉秀枝表示,這時應該要盡量讓失智老人不要在白天睡覺,鼓勵他多活動。睡前不要喝太多水,以及睡前先去小便都可減少晚上容易醒來的狀況。適當的按摩、聽音樂也可以讓失智老人輕鬆入睡。

劉秀枝指出,國內給失智症家屬的社會資源不多,有些輕度患者一開始就擔心龐大的醫療費用,帶給家屬很大的壓力。但劉秀枝強調,雖然照顧失智患者家屬的壓力很大,但根據調查,家人的愛心確實會改善病人的病情,家屬還是要多點耐心照顧患者。用愛來治癒這些可愛的老人。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女人戲「法」 法律問題可以很簡單

【記者楊崴崴/生命力報導】婦女新知民法諮詢熱線的義工媽媽們,在去年七月成立了一個行動劇團,一直以來,她們受邀到各個社區,以戲劇表演來呈現婦女容易遇到的法律問題,也藉此來教導婦女如何正確地處理,希望達到大眾教育的目的。

「女人戲法行動劇團」成立了一年多,目前人數有十五位。當初這群志工媽媽們,對於每天被動地接理一些婦女的諮詢電話,總覺得不夠滿足,她們覺得自己能做的還可以更多。所以,她們決定主動出擊成立劇團,並邀請來自「莎士比亞的趣味的劇團」的徐堰鈴為指導老師。她們將法律問題融入戲劇中,到各個地方社區將法律常識演給婦女們看。

婦女新知基金會的陳瓊芬說﹕「我們認為透過戲劇的方式來表達法律的問題,比較容易被大家接受。而且用日常生活常發生的故事來演出,相信也比較能增加親切感!」她表示,之前劇團到臺中和桃園公演,以離婚和子女監護權的主題演出,都獲得不錯的迴響。所以她們希望未來可以多呈現不同的主題,像是婦女容易遇到的嫁妝、聘金和遺產問題。

陳瓊芬說,每次上課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邀請婦女新知的志工督導們,和大家一起討論法律問題,像是夫妻財產制和婚姻性暴力等;在後半段,就由劇場老師徐堰鈴,在遊戲中教導大家一些肢體動作和戲劇表演。

劇場經驗豐富的徐堰鈴說:「學員中有各式各樣的媽媽,她們希望可以兼顧傳遞法律知識和玩的目的,我除了加強她們肢體和聲音的訓練外,最主要,我還是希望讓她們覺得演戲是一件好玩的東西。」

徐堰鈴表示,劇團的編劇是全體團員,劇團演出的劇本,也來自團員提供的真實故事,她只是將故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串連,以不同的表演形式呈現,像在一齣夫妻離婚爭奪扶養權的戲碼裡,太太每天反覆的機械式動作;又或是先生外遇理虧的口吃講話方式,都能夠突顯婦女無奈悲哀的心情。

這次參加戲劇訓練的學員許玲玉,本身也是新知民法諮詢熱線的義工,她說:「我們希望推廣法律常識,用演講的話太生硬了,所以戲劇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我喜歡專業的戲劇表演帶給我的成就感。還有,演出的時候得到觀眾的回應,也讓我很滿足。」

啟迪高雄女性的「好書店」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好書店」是高雄市第一家女性主題書店,提供關於性別或女性議題的書籍,期望在婦女運動中發揮教育的功能。

成立於二○○○年一月三十日的好書店,是由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所發起,「開書店是婦女運動理想的延伸。」好書店董事長傅孟麗說,進行運動需要教育,尤其是在民情保守、資訊缺乏的南台灣,必須藉由開設書店來配合運動的體制。由於自身的資金不足,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透過聯合報刊登訊息,對外開放招募認同她們理想的股東加入,一共募到五十四位股東,其中還包括了兩名男性。

目前好書店陳列的書籍種類,包括性別、女性成長、生命教育等,針對這些不同議題的書,好書店為讀者進行「選書」的服務,先行篩選各主題中最具代表性、最經典的書籍。此外,書店內也提供許多兒童繪本,讓媽媽來書店看書時,也能把小孩一起帶來﹔然而這部分卻曾受到部分女權主義者的批評,她們認為小孩不應該總是和女人相提並論,照顧小孩不光只是女性的責任。

「女權主義者的說法是一種理想,但是事實上,孩子仍舊跟在女人身邊。」好書店前董事長李佳燕說,給孩子一個好的閱讀環境,對女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此好書店特別為孩子打造了一個閱讀空間。她認為,性別教育應該從小做起,而活潑生動的兒童繪本正是最適合的孩子的教材。

近年教育部在國小課程中訂立了性別、親子、生命教育等議題,然而一般小學老師缺乏這方面的專業知識,無法教授相關課程。因此有許多高雄地區的國小求助於好書店,請她們幫忙規劃一系列主題性的繪本,並安排專人為學童進行導讀。好書店也時常和各校合作,從國小到大學,在校園中舉辦讀書會、親子共讀、導讀演講等活動,同時辦巡迴書展,以「行動書店」作為新的經營方式。

自今年八月起至十二月底,好書店辦了一系列「城鄉接軌-好書下鄉開口秀」活動,到高雄縣市的偏遠地區舉辦女性成長講座、保健養生講座、巡迴書展等,希望能為偏遠地區的婦女提供學習機會。但是卻有部分鄉鎮的協辦單位只想在活動中掛名,不但硬體設備缺乏,也沒有為活動宣傳,甚至發生台下沒有聽眾的窘境。「這樣不僅浪費人力、體力,熱情也被磨損消耗掉」,傅孟麗說,「但是經過這次的摸索和學習,我們會再修正下一步怎麼走。」

好書店坐落於漢神百貨商圈,但是並沒有為書店帶來預期中的人潮。「書店的客群和漢神商圈的人潮是不相干的。」傅孟麗說,她們原本想將書店開在文教區或是大學附近,但因為時間緊迫,需要盡快找到一個獨立空間,因此便選擇了目前這個位於百貨商圈內的獨棟店面。她們原先以為,能吸引商圈人潮,但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想法,目前好書店的顧客多半為學生、老師、婦女運動者等,和逛街民眾是不同的族群。

李佳燕說:「透過文字,是最平靜的運動方式。」好書店除了扮演教育、宣導的角色,也負起「示範」的責任,傅孟麗說,她們向女性證明,只要有想法、行動力和共同目標,團結起來就能成功,這是好書店的使命感。

對於未來,傅孟麗表示,希望能將好書店的網站架設好,並且開放電子交易﹔另外,也希望能整合南部的學者和婦運工作者等人才和資源,出版屬於南部婦女的書籍。

2002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黑面琵鷺有新家 但是有誰了解牠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全球數量不到千隻的世界級保育鳥類黑面琵鷺,一直是野鳥保育團體、人士所關心的。為了讓每年飛來台灣渡冬的黑面琵鷺能夠擁有棲息、覓食的環境,農委會在今年十月公告,將台南七股地區其中的三百公頃土地,規劃為保護區,以保育瀕臨絕種黑面琵鷺族群。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顧問郭忠誠說:「其實這規劃是有問題的,並不是指保護區的設施方面,而是在人才的資源上。」他表示,規劃保護區來保護珍貴的黑面琵鷺的想法沒錯,但是在人力上還不夠,因為真正了解黑面琵鷺的人非常少。

「一般人通常只知道黑面琵鷺很珍貴,盡量不要去傷害牠們。」郭忠誠說,但是大家對黑面琵鷺的習性、其他狀況都不清楚,所以雖然設立了保護區,卻並沒有真正做到保育,只能做到「不去傷害牠」。

郭忠誠說:「我們對生物要先了解,才會愛護牠,最後才能保住牠。現在我們連黑面琵鷺都不夠了解,將來怎麼保得住?國內應該要多去訓練、培養一些保育黑面琵鷺的人才和經驗。」郭忠誠表示,像生物學、黑面琵鷺的棲地環境、習性等這方面的學問和資訊,都應該要加以重視、學習,才有能力深刻的了解黑面琵鷺,並且保育牠。

溼地保護聯盟人士鄭秀娟也表示,目前台灣在保育黑面琵鷺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不夠」和「經驗不足」;一般民眾對黑面琵鷺也是認識不清,只曉得名稱而且稀有。另外,在保護區內,民眾也常會因為隨意丟棄垃圾,造成生態環境的干擾,這也是需要改進、加強的。

鄭秀娟說,雖然能力不足,但因為黑面琵鷺是屬於瀕臨絕種的珍貴鳥類,所以現在她們一方面保護黑面琵鷺的族群數量,不讓牠繼續減少;另一方面則是一邊學習、一邊摸索黑面琵鷺這個族群的生態、習性。


延伸閱讀:
1.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2.台南市野鳥學會

捐書上山 陪原住民兒童成長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聖誕樹下圍了一圈的課桌椅,上面堆了高高低低好幾落的舊書,在聖誕樹的裝飾燈照應下顯得相當溫馨。負責管理捐書給原住民小朋友攤位,世界展望會工讀生蕭善貞說:「放在樹下的書,象徵著是送給原住民小朋友的聖誕禮物。」台灣世界展望會與可口可樂、誠品書店於今年底合辦了「捐書上山 陪他長大」的募書活動,希望藉由各界的愛心,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書本的灌溉滋潤。

蕭善貞說,很多山上的孩子都相當聰明,但是礙於家庭經濟因素、環境因素,讓他們沒有辦法多多接觸課外讀物,真的很可惜。她又說,城市裡的孩子相當幸運,父母通常都不吝惜買成套的童書給孩子閱讀,但小朋友長大後這些書不夠這些孩子使用了,在家裡放著也很佔空間,她認為捐出來給需要的人利人利己,這個募書活動相當有意義。

在媽媽的陪同下,小學四年級的盧詩琳捐出了三本她的課外讀物,她說上學期老師指定每個人要讀三課外書,現在她看完了,覺得這三本書很有趣,希望山上的小朋友也可以看看,「山上好像沒有書店,他們買不到故事書,我可以送書給他們當禮物。」她說。

錢先生提了兩大袋的書前來,他表示他的孩子都大了,上了國中後,這些故事書孩子們都不再翻了,上次經過誠品敦南店時看到了有募書的活動,他就想到家裡堆了好一些舊書,捐出來給山上的孩子也不失為一件善事。

錢先生說,他回家時徵詢了孩子的意見,也順便給他們來一堂機會教育,告訴他的孩子們城鄉差距的問題,以及要珍惜他們的所有,因為並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能接受完善的教育,他說:「偏遠地區的孩子有的要走上好幾公里才能到學校呢。」

蕭善貞表示,因為偏遠地區學童的課外活動方便性不夠,不可能像都市裡的孩子補習英文、學習才藝,藉由書本讓他們拓寬眼界也許可以彌補原住民兒童的學習與發展,讓他們站在與平地孩子同樣的起跑點上。


延伸閱讀:

1.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桃米里民 重建家園不忘生態保育

【記者黃心怡/生命力報導】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深處於海拔四百到八百公尺間的河谷台地,區內有六條清澈的大小溪流流貫其間,擁有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全台二十九種蛙類中,桃米社區就有十九種之多,蜻蜓和鳥類的種類也不少,並有千種的原生植物和螢火蟲、蝴蝶等。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深處於海拔四百到八百公尺間的河谷台地,區內有六條清澈的大小溪流流貫其間,擁有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全台二十九種蛙類中,桃米社區就有十九種之多,蜻蜓和鳥類的種類也不少,並有千種的原生植物和螢火蟲、蝴蝶等。

桃米里歷經九二一地震浩劫,居民以近三年時間重建家園,重新打造社區建築,桃米的居民變得更珍惜身旁的動植物生態資源。桃米里長黃金俊認為,震災以後,激發出桃米社區居民對鄉土的愛,以往被砍除栽種檳榔的原生植物,例如桃實百日青、九芎、春不老和大葉山欖,在居民的堅持下,全都被種回桃米里。

當地居民在社區重建意識下,利用農閒或工作之餘,參加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專業訓練,其中有九位居民終於在去年經過筆試、實地口試等重重關卡,由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頒發生態解說員證書,成為桃米里的生態解說大使,生態導覽員劉明環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在地人的共同心願就是將桃米里打造成「生態村」形式,所以重建後,居民任何日常行事,都會將維護當地的自然生態做為第一考量。

。劉明環表示,原本他在住家後面開闢一個聖女蕃茄種植場。地震前,為了蕃茄的收成與避免蟲害,有時候得噴農藥和施化學肥料,不過,自從上了相關生態課程,更了解大自然後,他改以有機方式利用廚餘種植蕃茄,不噴灑農藥,他認為,即使收成較少也無所謂,因為「如果灑農藥,蜻蜓就不會來產卵了」。

導覽員吳俊卿說,他原本是水泥建築工人,上過生態教育課程後,在搭建當地橋樑、涼亭他都盡量不使用鋼筋、水泥,改以生態工法搭建,用竹子作橋樑和涼亭的主要結構,維護社區生態環境與建築特色。

另外,當地居民還利用濕地和小水塘建「生態池」。吳俊卿說,他們打掉現有水池的水泥部分,在水池四周塑造不規則形狀,並在水池周緣的緩坡地上堆置大小不一的石塊,種植一些濕生植物,例如鴨跖草、水丁香、長梗滿天星等,供蛙類及小型動物棲息、飲水。他笑著說,水池內還放養原生魚蝦,像是馬口魚、蓋斑鬥魚等,增加水池生物多樣性。他認為,往後可以選擇在地物種放養,使生態水池兼具保育功能,更能凸顯它的特色。

吳俊卿表示「『水泥化』是水池生態的最大殺手」,不過,要改變並不十分困難,只要捨棄水泥與粗硬的線條,讓池中生物與泥土、水源充分融合,不需多少時間,就可以擁有一個優質的生態水池。

黃金俊表示,現在的桃米里如果以百分之百的生態村標準來看,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他認為,當地居民在地震後,主動上課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的生態、物種,不斷學習與環境共存的智慧,在這裡可以看到居民努力的過程。


延伸閱讀:

1.如果沒有921

2.桃米社區地震後的思考與行動

3.桃米生態社區 綠色重建

中輟通報系統 掌握中輟生行蹤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多多(化名)騙學校要轉學,辦完離校手續後,卻遲遲沒有向新學校報到。因此少年隊透過中輟通報系統上的資料,找到了多多,讓他完成新學校報到。

依據規定,凡連續三天未到國中、小上課的學生學校就必須向教育局通報中輟。而中輟生通報系統的功用就是只要有學生違反上述規定,學校就會把學生的資料透過電腦網路通報中輟,這些資料除了存檔之外,還會傳送到警政署和強迫入學委員會(鄉鎮市公所),讓這些單位的人去尋找輟學生及他們的家長,勸導他們來上課,必要時以罰款來處理。

台北縣中輟通報中心的負責人郭老師說,中輟通報系統已經實施了很久一段時間,只不過以前是以書面、手寫方式來處理,由於量愈積愈多,加上整理不易,因此,三年前政府全面採電腦化,並且以全台灣各地連線的方式來處理中輟生的資料。只要有學生逃學中輟,全省的警察少年隊都可以利用這個系統獲取資訊,找尋中輟生也變得比較容易。

郭老師表示,中輟通報系統最大的功用,是可以比較容易掌握到中輟生的行蹤,一旦中輟生資料通報上去,相關單位就可以利用這些詳細的資料來尋找中輟生或是通知他們的家長。如果沒有這樣的系統,一旦學生翹家逃學,實在是很難去找到他們。

「知道這些孩子們的行蹤是才能輔導他們。」江翠國中慈輝班楊老師說,假如無法找到這些輟學生,他們很可能會誤入歧途,偷拐搶騙,甚至加入幫派,製造更多社會問題。但是只要掌握到他們的行蹤,除了可以減少社會問題外,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輔導,了解他們逃學的原因,若是一開始沒有掌握行蹤,很多後續的輔導工作是無法進行的。

不過,由於一定要連續三天不到才會通報中輟,所以有學生會鑽漏洞,來一天不來兩天。像這樣的情形因為沒有違反規定,所以無法通報中輟。郭老師表示,換個角度看,雖然這樣無法通報中輟,但至少已經能掌握到這些孩子的行蹤,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學校的輔導工作就變的比較重要。

郭老師指出,中輟通報系統因為三年前才開始藉由電腦來運作,所以還是有許多的地方不夠完善,有時和相關單位在資料傳送上也不夠精確。但基本上,中輟通報系統對於中輟生的行蹤掌握以及之後的輔導工作已經幫了很大的忙,現在能做的就是把需要改進的部分做到更完善,才能關心到更多的中輟生。

心理衛生講座 了解精神疾病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精神病的一般盛行率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五之間,但是實際上會去尋求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的人數卻很少,爲了讓學生能更認識精神疾病,對精神疾病有正確的看法,輔仁大學在十八日下午舉辦了一場「認識精神病」的心理衛生講座。

擔任主講人護理系的講師也是衛生保健組組長尤姵文表示,大學生常見的精神疾病有三大類,思考障礙方面,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症;情感障礙方面,如躁鬱症、憂鬱症;飲食障礙方面,就是一般常見的厭食症和暴食症。

「要辨別自己是否有出現精神疾病,最代表性的症狀就是你的思想沒辦法控制住你的身體。」尤姵文舉例說,正常人在不願意去但又非出席不可的演講中,雖然不想聽但是他的理智會讓他繼續當個安靜的聽眾﹔若是精神病患則可能會發言抗議,或是不發一語就走出會場。

在大學這個年齡階段發生的精神疾病,遺傳的因素較低,通常都是由於外在因素引發病情,例如失戀、頭部撞擊等。尤姵文說,之前曾有轉介過來的個案,在接到資料的時候個案就已經自殺了,連輔導和治療的機會都沒有。她說:「在這個年齡之後發病的精神病患,由於痊癒率差、家人接受度低,更是需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精神疾病的判定的規定是,要經過至少一到兩個月的觀察期,並且要有兩位專科醫師的鑑定才能確認患病。尤姵文表示,精神疾病的治療黃金期是在第一次發病的六個月之內,每發病一次,患者就會有部分功能喪失。若不即時治療,病情就會越趨嚴重,也就越難治療。

大部分輕微精神疾病患者還會有自覺尋求幫助或治療,病情嚴重的病患不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就需要周遭的人多給予關注。尤姵文說:「不要以為天天喊著要自殺的人不會自殺,事實上他每天都在醞釀自殺的情緒。」

尤姵文說,大學生比較容易認為自己知識和自治能力都有一定水準,當有精神方面的困擾時不易向外求援,對此,他鼓勵同學們應該要相信專業,在需要精神方面的幫助時絶對不要怕丟臉。學輔中心的助教說,當同學們有心理困擾時可以到學輔中心,提供個別晤談的諮詢;如果有進一步的症狀,則可以到衛生保健組,提供醫療和轉介的服務。參加演講的邱同學表示,這場演講讓他了解到有關精神疾病正確的資訊,獲益不少。

身障者藝術交流 藝文協會扮推手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身心障礙者只能夠被關懷而不能夠關懷社會嗎?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志工陳莉莉說,協會推翻了這個刻板印象,他們將告訴社會大眾,身障者也能夠用自己的藝術才華來關懷社會。

「身心障礙者的藝術才華常常為社會所忽視,但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卻是有增無減。」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志工陳莉莉說,本著替身心障礙者推廣藝術才華的理念,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在民國八十八年正式成立。

「身心障礙者中不乏才華洋溢的藝術工作者,但他們常會因為社會對身障者的刻板印象而失去演出機會。」陳莉莉說,協會的工作就是替身障者謀取演出機會並且進一步培養身障者的藝文技能。

陳莉莉說:「我們常常推薦視障樂團到全省各地監所、校園、軍隊、社區作巡迴演出,從事生命關懷活動的社會服務。」譬如目前已舉辦完成的「淨化心靈、尊重生命」在監所、校園、軍隊、社區巡迴演唱會約一百五十場的演出,都得到熱烈的迴響與鼓勵。

協會也會舉辦以身心障礙工作者為主的各類藝文性活動,彰顯身心障礙者就業才能及藝術才華,陳莉莉說,十一月份在桃園縣文化局舉辦的「無障礙音樂饗宴」,就是聯合了肢障、視障、智障等藝術團體聯合演出,「跨障別」的音樂呈現,促進了彼此之間的藝文交流。

陳莉莉表示,協會更舉辦了兩岸有史以來第一次的盲人鋼琴家交流活動「第三屆視障藝術週-兩岸鋼琴對彈演奏會」,目的就是要促進國際性身心障礙團體能和優秀的身心障礙者進行跨地區的交流互動。

民國八十九年,協會在各界的幫助之下,協助視障音樂家林景陽和徐雅惠出國攻讀音樂碩士和聲樂博士學位,也替台灣十九位失業的視障樂團團員覓得雇主,讓他們能夠得到企業的進用而從事社會服務。

妙音樂集國樂團的身障藝術工作者,就是在藝文推廣協會的引薦下成為中華汽車和華菱汽車所進用的員工,妙音樂集國樂團長曾宜臻表示,樂團平常會到監所或校園為喜愛傳統音樂的朋友演奏,在工作之中回饋企業,同時也傳遞了音樂。「很感激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進用身障藝術工作者,讓我們能發揮所長,靠自己的能力過生活。」曾宜臻說。

陳莉莉表示,未來協會將籌建「無障礙藝文廣場」,希望能給身心障礙者一個真正無障礙的表演空間,讓他們能在這個空間裡盡情表演,也盼社會大眾肯定他們的演出,給予身心障礙者鼓勵,讓藝術交流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

開發高爾夫 生態誰來顧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開發一個高爾夫球場,需要非常大的土地,台灣屬於高山海島地形,如果要開闢高球場,勢必要將島上的山坡地、丘陵地移除或是剷平。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工作人士陳建志表示,這種開發作為徹底地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景觀和環境,留下的卻只是少數人運動休閒的場所。

「開發高爾夫球場最嚴重的影響,是水土的破壞。」陳建志說,因為高球場的開挖地往往在山坡或中低丘陵地,這些地方在地形上高低起伏,樹木、野草叢生,因此必須將原有的坡地夷為平地、原來的樹林生態移除,才能符合高球場地形平坦的要求。結果丘陵的植被系統遭到挖除、破壞,使得土壤的含水性下降,至後來產生水患問題。陳建志說,水土的破壞具有不可逆性,如果破壞了,就無法再回復。

陳建志提到,過去他曾經在新竹的關西,親眼看見有五個正在開發的高爾夫球場,他描述當時整個山坡地被剷得不見原形、植被也遭處理掉,一片片光禿禿的景象。陳建志說:「當時那裡是全台灣高爾夫球場密度最高的地方。」

另一方面,業者為了要維護草皮,會大量噴灑農藥和殺蟲劑,不讓其他的雜草或昆蟲影響到球場品質。「這些化學藥劑會滲透到地下水、破壞河川水質和食物鏈,最後甚至影響到中下游居民無水可用。」陳建志說,這類有毒物質的影響問題是屬於長期性的、由點到面,由高球場影響到週邊的環境。

陳建志表示,國外的高球場往往是在海邊沙坑地,球場的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衝突不大;而台灣已是地小人稠,球場的位置多是選在丘陵地帶,以人工的方式去改變自然水土,卻使原始生態受到毀壞,他說:「台灣應該要考慮自己的條件,而高球業者也不應只以賺取金錢為目的,忽略了自然生態。」

體委會運動設施處副處長胡啟邦則表示,過去高爾夫球場在山坡地開發主要和農業政策有關,因為當時實施保護農地政策,如果高球場在平地開發,會與農業利用的土地相衝突;後來由於經濟型態轉變,使得休耕地增加,以及保育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所以目前高爾夫球場的開發也逐漸離開山坡地,移往平地,如此對地貌和自然環境的影響、衝擊都減少許多。


延伸閱讀:

1.環境資訊中心

2.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02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杜吉雄愛心開創 盲人也能練柔道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在台北啟明開設了全國第一個盲人柔道社的柔道教練杜吉雄說:「創辦社團之初,我想就算只有一兩個學生來我也教,沒想到後來報名的學生超過百人。

二十年前,當時還是柔道國手的杜吉雄,國家派他到日本的「講道館」受訓,在那裡不僅聚集了從亞洲各國來的柔道高手,也有日本全盲的柔道選手。在道館裡看著這些盲人的表現,杜吉雄第一次深深體會到「連看不見的人也能練柔道」,這是在台灣從來沒有看過的事,因此燃起了他想創辦台灣盲人運動的念頭。

從日本回國後,杜吉雄著手和台北啟明學校的校長聯絡,他希望能在台北啟明開班教學,讓平常沒有什麼運動的盲生能藉由柔道訓練體魄。杜吉雄說:「柔道注重以柔克剛,與人交手時最重要的是憑手感覺對方的位置和力道,所以就算看不見也可以練習。」

獲得了校長的認同之後,杜吉雄在台北啟明開設了全國第一個盲人柔道社。杜吉雄說:「原本我跟校長說,就算只有一兩個學生來我也教,沒想到後來報名的學生超過百人,大家都對這個運動充滿好奇。

原本沒有什麼運動的盲生,在柔道的嚴格操練下體格一個個開始變壯,肌肉開始便得結實。相對的他們的胃口也變好許多。連學校餐廳打飯的阿姨都笑嘻嘻地說:「以前學生飯都吃不完,但他們練了柔道以後,每一個都餓的把飯菜吃的精光,廚房裡都不會有剩飯。」

杜吉雄表示,盲人和正常人練習柔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學習速度和反應。如果一套動作有六個分解動作,教練就必須要和每一個盲生摔過一遍,讓他們大概知道這是一套什麼樣的動作。再來就必須要一個個糾正分解動作。他說:「我必須要一個個將僵硬的手、腳,扳到正確的位置。通常盲生需要花兩個禮拜的時間,才有辦法練會一套動作,這大概是平常人的兩倍。」

盲生雖然看不見,但他們和敵方交手時,可以靠手的觸覺來判斷對方的位置和力道。只要掌握這個訣竅之後,就比較能順利地練習柔道。杜吉雄說,他平常上課時只要先教新的動做作給已經練過兩年柔道的高年級學長,他們會了之後再用盲生的溝通方式,教導學弟們新的動作。比起正常老師的教導,盲生教盲生反而能更快吸收理解。

曾是杜吉雄的學生盧江韋表示,杜教練是一個很有耐心跟愛心的人,他知道盲生除了摸點字書以外,沒有什麼休閒娛樂,所以他有的時候會特別租九人小巴士,帶柔道社的學生去校外的武道場練習,之後還會請大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再送學生回宿舍。

同為柔道教練的吳玉棟說,他和杜吉雄是二十幾年的老同學,當初杜吉雄在創辦啟明的柔道社時就找他一塊兒過去幫忙。吳玉棟說:「盲生練了柔道之後,體格明顯地變強壯起來,走路也比較有自信。我們一路經營了那麼久,杜吉雄真心希望台灣的盲生能有保護自己的基本能力。」

就這樣,柔道社不僅在台北啟明一屆屆延續著,杜吉雄甚至也說服了台中啟明創立了柔道社。他說,這樣台北台中都有選手以後,就能舉辦比賽,這樣比較有意思。杜吉雄表示:「我從來沒有因為教盲生而產生挫折感,相反的,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因為每年我的學生回啟明時都會跟我說:『教練,跟你學了柔道以後,手的抓力很好,現在當按摩師,客人都很喜歡我的服務。』」

從國中開始練柔道的杜吉雄,在二十三歲時就升到了最厲害的四段。柔道從五段以後,國家會評估個人對柔道發展的貢獻,再予以升級。現為柔道七段的杜吉雄笑稱自己段數越高越沒有用,體力早已大不如前了。他現在想要發展將正常柔道選手眼睛矇起來的「目黑柔道」。

杜吉雄說,如果未來以「目黑柔道」的方式讓盲人和正常人比賽,那樣對盲人比較公平,而且正常選手如果平時就戴眼罩受訓,那麼到了正式國際比賽脫下眼罩之後就會變得所向無敵。他說:「我雖然老了,但是還是可以教授經驗,我將會遊說推廣『目黑柔道』,讓它成為比賽時的常設項目。」

走出去!盲友需要「無障礙空間」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請問你跟這位先生一樣,在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下車嗎?」一位小姐一上公車就開始訊問身邊的每一位乘客這個問題,因為她正扶著一位盲友走向博愛座。盲友張先生說,盲人外出的確是相當的不方便:「但是社會還是有溫情,我遇到很多好心人。」

張先生今年三十六歲,三年半前因為工作傷害而造成雙眼失明。焊槍的火星灼傷了他的眼角膜,讓他成了一位後天性失明的盲友。剛開始的時候他也相當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正值青壯年的他就這麼看不見了。

「回家後的日子比在醫院的日子更難熬。」他說,在醫院時,身邊的每個人都是病人,大家都一樣,但是出院回家後卻讓家人操心煩惱,一方面害怕照顧過頭讓他心裡二度傷害,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日後的生活要怎麼過下去:「看不見,幾乎是頓時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

「原本熟悉的家,變得像迷宮一樣。」他說,吃飯上廁所都需要家人從旁協助,自尊心和挫敗感一時湧上頭來,覺得命運捉弄自己,不但給家人添麻煩,整個人已經沒有未來性可言了,脾氣變得暴躁灰暗。「我待在房間裡,足不出戶胡思亂想了大概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吧。」

直到張先生的表哥介紹他和家人加入教會,強迫他一個星期出門一次並且讓接受別人的關心,藉著宗教的力量釋放了他不平的情緒,才慢慢的重新走入人群。他表示,教會的兄弟姊妹告訴了他「眼盲心不盲」的道理。有些人雖然四肢健全但是,卻整天做著為非作歹的事情,但是他就因為看不到而變的相當敏感而且心思細膩,他說:「我的價值比那些眼不盲卻心盲的人高多了。」張先生的家人也因他的釋懷,不再逃避他雙眼失明的這個話題,一起討論他以後的生涯規劃。

目前張先生在所屬的摩門教教會任職吉他伴奏,雖然雙眼看不見樂譜,但是大學時代就開始玩吉他的張先生說,他不用譜,只要聽過一次主旋律就能開始伴奏。「反正玩音樂陶醉時,也是會閉上眼睛彈的啊。」張先生談到了音樂顯得興致勃勃。

他說,其實從事音樂或藝術工作也不失為盲人朋友的出路,並不是每個盲人都只能去幫人按摩。他覺得自己已經算是個幸運的盲人,但不是所有盲人都像他一樣能夠自立更生,還有許多人困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不出來,而且有些人就算有工作也過得不快樂,「因為他們覺得別人是因為同情,才接納他們,施捨他們一份工作的。」

他說,這個社會也沒有好的制度跟心態來接納盲胞。例如他有一個盲人朋友黃先生,聽說他想要報考國家考試擔任公職,但是高普考卻有一項規定「視力0.2以下者不得報考」,「這不是很過份嗎,盲人難道就不能擔任公職嗎,連考試都不准參加。」張先生一邊按押著優待票公車卡左下角的小圓孔一邊評論著。

相較於殘障朋友得到的社會福利措施,張先生表示,殘障比盲胞來得多而且具體。他以最常見的無障礙空間說,盲人得到的,是不曉得在哪裡就會停止沒有的盲人專用步道磚,而殘障朋友進出銀行或者捷運系統都有無障礙便道和電梯,公車也有為殘障朋友設計的升降系統,但他們總是得靠熱心的路人幫忙攔車、攙扶才上得了公車。

張先生說,失明後他經過一年的時間就開始試著自己出門上教會及購物,「能做到自己上街,是因為我多少還記得這些地方的樣子。」他表示他時常在想,如果對從小就失明的盲友來說,自行出門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如果沒有旁人的幫忙,「只靠輔具上路根本是不夠的。」他說,就他所知台灣的導盲犬只有四隻,而且導盲犬協會並沒有政府的補助,完全無法普及化為盲人服務。

他表示,目前盲友最需要的不是怎麼樣學會認點字,因為對後天失明著的用處並不大,除了培訓他們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能讓盲友能放心出門的環境,讓他們也能像平常人一樣自由行動,給他們一個「盲人的無障礙空間」。


延伸閱讀:

1.台灣私立盲人重建院
2.視障服務網
3.台北市立啟明學校
4.視障按摩進入醫院闢生機 創造三贏
5.文薈獎今頒獎鼓勵身心障礙者以文造新生命

2002年12月12日 星期四

九二一災民 投身公益行列

【記者黃名玉/生命力報導】「三年走來,重建區的居民信任我們,讓我們成為他們的朋友,有機會與他們走過生命的關卡。」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九二一專案辦事處主任王美媛女士說,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亮麗外表,但是他們卻教導我們生命的堅韌與樸實的豐富。

王美媛表示,在過去的一千多個日子裏,「家園再造工作室」的同工與哀傷的居民共同哀傷,陪伴罹難家屬從悲傷中得到安慰與釋放,服務窮人、寡婦與孤兒,引導青少年從無知的生活中,看見生命的方向。

目前在「家園再造工作室」擔任家訪員的阿慧說,九二一地震奪走了他的先生,只剩下他和婆婆以及兩個只有八歲、六歲的兒子相依為命。阿慧說,她原本只是一位家庭主婦,但因為家庭的經濟狀況不佳,必須要出來工作。當時工作非常難找,但是就在「家園再造工作室」的幫忙之下,開始自己家訪員的生活,工作內容就是家庭訪視。在訪視的過程當中,她接觸到許多單親媽媽、身心殘障者、以及不少特殊個案。

「本來以為自己已經夠苦了,沒想到在訪視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比她更苦的人。」阿慧說,在低潮的時候,她會告訴自己要堅強,因為如果她倒下去了,孩子會沒人照顧,所以難過的時候晚上會抱著棉被哭,哭完之後恢復堅強,隔天還是繼續工作。她常告訴自己「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如此」。

阿慧說,她賺的錢不多,一萬多塊一個月,不是很好過,但也不會活不下去,在怎麼苦還是要撑下去。阿慧還表示,每一天當她睜開眼睛,只要想到孩子們的將來,就會更努力。「我想看到兒子們的明天,要看著他們上高中、上大學,孩子的遠景是支持自己的力量,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參加青輔會寒暑假大專生返鄉工讀計畫的張朝富也是地震受災戶,他在草屯的家因地震全倒,但他已經參加四次由青輔會所舉辦的「大專生返鄉工讀計畫」,因為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於是今年他也帶著妹妹一起來。

他陪伴那些來自單親以及家境貧困的孩子,度過四個寒暑假,張朝富說,看著這些孩子長大,教導他們學習,不知不覺已經可以把每個小朋友的家庭關係、學習發展狀況倒背如流了。

去年張朝富參與納莉颱風的救助過程,挖了一個月的土石流,協助鹿谷、竹山地區颱風受災戶清理家園。他說,「有時候會挖道動物的屍體或廁所流出來的泥漿,整天工作下來,身體的味道,連他媽媽都不想讓他進門。」

除了課業輔導之外,張朝富還幫助孩子們認識他們所居住的環境,帶他們參觀縣政府、市公所、中興新村、古蹟、書院,還帶團康、打球、學手語等等。

張朝富期望給孩子的不只是知識的成長,還有許許多多的愛,既然付出了,就希望看到他們長大,持續關心他們的發展。張朝富還說,「我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成長,全家人感情一級棒,我希望其他小朋友也能跟我一樣幸福快樂長大。」

王美媛說,「三年走來,重建區的居民信任我們,讓我們成為他們的朋友,有機會與他們走過生命的關卡。」她表示,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亮麗外表,但是他們卻教導我們生命的堅韌與樸實的豐富。


延伸閱讀:

1.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
2.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與921救助專案

一身柔道絕活 摔出盲生自信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盲人柔道選手邱文昇表示:「柔道已經變成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會不斷地挑戰,直到我不能再練為止。」有柔道的技巧在身,對盲人來說連走路都變的比較安全。

「我有先天性青光眼,從小一就被送進了啟明學校,我一直都保有一點視力,直到國三雙眼被門球擊中後,才變得兩眼全盲。」現就讀於台北啟明學校高三的邱文昇,在國中時因為興趣加入了門球社。他過人的防守能力使他脫穎而出,成為台灣最年輕的盲人門球國手。在國三的一場激烈比賽中,邱文昇被來不及攔截的球打中眼部,使他失去對光的任何知覺,從此雙眼失明。

上了高一,邱文昇決定轉換跑道,加入了柔道社。邱文昇表示:「練柔道可以加強手的抓力、走路的穩定性,還能夠防禦敵人,保護自己。」他說,從看不見以後,他對週遭環境強烈地沒有安全感,但是開始練柔道以後,變的比較安心、有自信,性情也比較沉穩。

邱文昇說,有基本定向能力的盲人可以獨立地走路或是工作,這種能力就是靠手的觸摸感覺來培養的。練過柔道後反應會變的比較快,走在路上只要有來車或是路面不平之處馬上就能察覺閃避。有柔道的技巧在身,對盲人來說連走路都變的比較安全。有一次一輛轉彎車擦撞到邱文昇,當時他反射性地做出柔道的幾個肢體緩衝動作,使他至少沒有頭部著地,造成嚴重的創傷。

邱文昇的柔道教練杜吉雄說,一般盲人柔道又分三級,完全看不見的屬於B1級,可以感覺到光的屬於B2級,弱視者屬於B3級。以邱文昇的情況來說,屬於完全看不見的B1級。杜吉雄說,上了高中才開始練柔道算是起步很晚,筋骨變硬以後很難再舒展開來。但邱文昇肯苦練,所以他進步很快,在場上摔人的功夫和學過七八年的學生不相上下。

啟明學校裡有很多學生從國小就開始練柔道了,邱文昇知道他自己一定得加倍練習,才能讓自己的手力臂力,跟上那些已經練了很久的同學。邱文昇說:「我高一的時候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留在學校的地下室柔道場練習,那個地方晚上隊友們都不敢獨自逗留,因此那片柔道場就變成我的天下。」

柔道比賽是以體重分級,靠自己苦練的邱文昇在社團裡認真地表現,獲得教練的賞識。邱文昇說,在前年的全國會長盃五十到五十五公斤的分級賽中,他拿到了金牌;去年的會長盃,他拿到了銀牌;邱文昇很有信心地表示:「這些鼓勵讓我更有自信,我希望未來能夠跟更多對手挑戰,讓自己變得更強。」

啟明柔道教練吳玉棟表示,雖然看不見是盲生練柔道最困難之處,但是他們可以靠手的體會來學習。教新動作時,教練首先會以盲生當對手全部摔過一次,接下來教練會一對一,用慢動作教盲生用手感覺敵人肢體的位置,和力量的重心。

盲生透過不斷地練習和矯正,就能完整地記住一套動作。先天的身體協調和後天的體能訓練是練柔道的兩大要素。吳玉棟表示,就算是平常人,要是沒有練柔道的天份和資質,他們不見得會打得比盲生好。

每次得獎時,邱文昇會將獎盃和獎牌通通寄回台南,讓最親的外公外婆看見自己的努力,讓他們也開開心心地分享這些榮耀。邱文昇表示,被門球傷到雙眼失明,使得他的父母不鼓勵他作任何激烈運動,「但是柔道已經變成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會不斷地挑戰,直到我不能再練為止。」


延伸閱讀:台北啟明學校

觸動含羞草 學障兒的光合運動

【記者王春雅/生命力報導】走進台北市和平東路一處公寓民宅二樓,由一群學習障礙者家長共同組成的社團法人台北市學習障礙家長協會,大家正熱熱鬧鬧的工作、緊鑼密鼓的準備一年一度的「觸動含羞草」畫展。

所謂的「含羞草」,指的就是學習障礙的孩童,他們在學習上產生許多困難和異常。雖然從外表無法判定是否有學習障礙,屬於隱性障礙,但學習障礙者會在聽、說、讀、寫、推理、運算的學習上出現一項或兩項的學習困難。這些困難造成他們在學習上無法跟進,甚至因為社會大眾對學習障礙的認知普遍不足,使學障兒常遭到誤解,被認為是不夠努力而遭到責罰,影響了他們的人格成長和心理健康。

對學習障礙有深入研究了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上帝若關了一扇門,祂會再給你開一扇窗。」她表示,既然學障兒在學業上無法獲得成就與肯定,社會大眾就應該多開幾扇窗,給予其他管道讓學障兒去探索他們的天賦。

因此,由台北市學習障礙家長協會主辦,學障兒一手畫出的「觸動含羞草」畫展,將於本月二十一日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展出。協會常務理事郭馨美表示,每年都由台北市立師院美術系畢業,修過特殊教育學分的何秉慧擔任指導繪畫的工作。

對於教導學障兒繪畫,何秉慧有較不同的看法,她認為教育學障兒繪畫,不同於一般兒童在學畫時互相模仿,也不是要教孩子繪畫的技巧,而是要讓孩子在繪畫的過程中,表達出自己情緒,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大膽的用色,做出自己的創意來,並藉由藝術治療課程,學障兒一起呼吸運動,穩定情緒,享受快樂和找回他們的自信。

歷年來的畫展也有不錯的成績,在上兩屆畫展中,有一位小畫家的作品受到日本美術界的肯定,將前往日本美術學校學習。郭馨美說:「他們不笨,只是需要多一點的愛和關懷。」

協會總幹事胡宜庭說:「其實學習障礙兒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了解和接納,而學障兒的家長大多不知該如何教導孩子,只會將自己過去的經驗和所受的教育像枷鎖般一層又一層的加在孩子身上,使學障兒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學習障礙兒童家長的『再教育』是很重要的。」

為了教育學障兒家長,台北市學習障礙家長協會舉辦了許多活動,不但有「學障家長支持團體」課程、「親職成長研習」,還有為學障兒舉辦的「光合作用夏令營」等。

對郭馨美來說,除了處理學習障礙家長協會事務外,身兼台北市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的她,有時還會到社會局負責鑑定兒童是否有學習障礙的症狀,她憂心的表示,現在社會局將學習障礙訂定為學齡階段的學習障礙,也就是說在學齡以前的孩子若有聽、說、讀、寫、推理、運算方面的學習困難,都不被承認為學習障礙。這個法案使許多學習障礙的孩子喪失了早療的機會,這是她現階段最為擔心的問題。


延伸閱讀

台北市學習障礙家長協會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

超級尋人任務 兒福聯盟幫助你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假如能知道她現在還過得好,她就算不能回到我身邊,我們也心滿意足了。」事隔將近十年,簡太太仍然不能放下她心上的一顆大石。 

簡太太的女兒在三歲半時走失,當時簡太太帶著大兒子與小女兒在公園共度悠閒的午後時光,但是當她正與其他太太聊開時,只見九歲的兒子跑回來,急忙的說:「媽媽,妹妹被壞人抱走了!」心急如焚的簡太太,公園四周和整個附近範圍都找遍了,還是沒有看到女兒的蹤影。

「我們全家跟鄰居來回找了一個星期,體力用盡了,淚也流乾了。」簡太太表示,一開始半夜聽到電話響起,都是一個恐懼的訊號,不曉得是有了女兒的消息,還是歹徒的勒索電話。

簡太太表示,之後簡家雖然又添了一個女寶寶,現在已經上幼稚園大班了,「但是我心裡還是惦記著走失的大女兒。」至今,她還懷抱著一絲希望。她堅定的說:「兒福聯盟有一個案例,一個婦女的女兒十三年後失而復得,所以,我絕對不能放棄一點希望。」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一年開始協尋人口的工作,於今年九月屆滿十週年。在這十年間,結合政府、企業及民間的協助,尋獲了五百六十七名失蹤人口,尋獲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之多。

兒福聯盟公關室專員陳小姐表示,早期的失蹤人口以幼年人口走失及被誘拐為主,這種類型的個案比較難以尋獲。因為年紀小的小孩子難保有清楚的兒時記憶,自動查明身世的機率很小,時間一久,面貌也與兒時相去甚遠,在辨認上有相當的困難度。陳小姐又說,近幾年來的失蹤人口趨勢為青少年離家出走,這與不良的家庭關係有很大的關連。

針對未尋獲的家庭,兒福聯盟的協助是透過大量的海報張貼,期望達到無孔不入的宣傳效果。倪尚余先生因為兒福聯盟找到離家出走失蹤一個月的兒子,就是因為有人看到深夜還在在工地流連的兒子,打電話跟兒福聯盟報備,透過一個星期的追蹤及聯繫,才讓他們家庭團圓。

他表示,他是幸運的一個例子,希望社會大眾能發揮同理心,多留意這些海報上的面孔,「每一張都是一對父母心上的一塊肉,也許這些失蹤人口就在你的身邊。」

目前兒福聯盟設有失蹤兒童少年資訊管理中心網頁,線上就可利用失蹤人的特徵查詢是否有相符的個案,也可以刊登協尋啟事,或者提供發現失蹤人口訊息,也可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帶更多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的路。

對於尋回家人的家庭,兒福聯盟也提供事後的輔導,特別是迷途知返的離家少年,兒福聯盟準備專業的心理輔導課程給破鏡重圓的家庭,開啟他們的第二人生。


延伸閱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失蹤兒童少年資訊管理中心

2002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女遊民性關係複雜 需加強避孕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阿美(化名)從國小三年級就開始在外面遊蕩,由於父母疏於管教,導致她在男女行為上比較不懂得保護自己,常常因為和男性朋友發生性關係而懷孕。小孩生下來後,阿美卻把小孩丟在醫院就跑掉,繼續去外頭遊蕩。

提供遊民暫時庇護的平安居社工員鄭婷月表示,大部份女遊民出現的原因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再者就是在精神上有問題的女性,比方患有精神分裂、幻覺、幻聽等。有些女遊民甚至是因為被先生拋棄後,受不了打擊而產生精神方面的問題,最後才走上街頭。

目前台灣女遊民的數量跟男遊民相較起來算是很少的,平均十個遊民裡才會出現一個女遊民。但因為台灣幫助婦女的團體很多,所以女遊民除非是連基本的謀生能力都沒有,不然多少都能從中獲得幫助。

不過,雖然女遊民屬於少數,但是事實上卻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鄭婷月說,女遊民最大的問題是她們自我保護的能力太弱,常常會和同群中的男遊民發生性關係,像這樣的情形常會讓女遊民懷孕,最後可能會生下一個小遊民。

創世基金會街友平安站社工員陳先生也說,女遊民在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需求都跟男遊民不太一樣,所以在外面遊蕩時很需要男遊民來保護。因此,女遊民會選擇跟男遊民互相照顧,通常也就會和男遊民發生性關係,有時甚至是多位男遊民跟一位女遊民在一起,女遊民懷孕了連父親是誰可能都不知道。

「她們可能自己都養不活了,那有錢養小孩。」鄭婷月說,她們在生完小孩之後因為無力供養,往往都是把小孩們留在醫院就跑走,但是醫院不會一直照顧這些小孩,就算將他們送到孤兒院,等他們長大之後也很有可能繼續在街頭遊蕩。這樣的情形如果一直惡性循環,遊民只會愈來愈多。

陳先生說,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從女遊民避孕做起,政府曾經免費提供保險套給遊民使用,但有些遊民卻覺得戴保險套比較沒有感覺而不願使用,或是認為錢比較避孕重要,將保險套販賣換取金錢。正因為他們都沒有避孕的觀念,所以女遊民懷孕的現象很難改善。

陳先生表示,其實在女遊民的心中,能三餐溫飽才是最重要的,像懷孕生子這樣的問題她們都比較不在乎。所以,要改變她們在性行為的觀念,可能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延伸閱讀:

1.平安居

特殊教育多辛苦 張安娜心甘情願

【記者單明心/生命力報導】「我原來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國中老師,自己也沒想到會走上特殊教育的工作領域」,目前是台北市中途學校籌設工作小組成員的張安娜老師說。張安娜老師在台北市廣慈博愛院裡教了八年的英文課,面對不同於一般國中生的孩子,她更是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心。

張安娜在高師大英文系畢業之後,就一直在國中擔任教職,「這應該是我教書上遇到的瓶頸,每天都為了學生的分數汲汲營營,覺得實在沒有意義」,她後來決定去考啟聰學校的教師資格。一方面是想嘗試不同的教學領域,另一方面是他的姑媽本身也是瘖啞人士,所以對這一方面並不陌生。

在啟聰學校教了幾年之後,又因為在啟聰學校教的是國小部,覺得和自己的所學不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報紙的分類廣告上看到台北市塯公國中招考和廣慈博愛院合作的專任老師,毅然而然的決定投入這份工作。

廣慈博愛院是一個長期的庇護中心,裡面的少女大多是從事援助交際工作,而違反了妨礙性交易條例才來到這裡。張安娜說,面對這些少女,最重要的是用一顆接納的心去關懷他們,並且要教他們「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在院裡接受庇護的少女,大部分的價值觀都有所偏差,而且過早的社會化讓他們非常不相信大人。

「我雖然只是一個英文老師,但還是希望在上課學習的過程中,讓他們接受到被愛的感覺」張安娜說。這些中途少女會離開學校生活不是沒有原因,有很多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是家庭臨時出了意外是大多數的原因。而且國中時期的孩子,容易受到同儕團體的影響,若是老師和家長沒有及時發現,他們很可能就這樣放棄自己。

張安娜認為,在庇護中心的心理輔導只是一個事後的補救,最重要的工作還是落在一般學校的輔導室上。孩子因為種種因素導致行為偏差,導師和輔導室的老師若是能盡早發現,進行輔導的工作,防範於為然才是正確的觀念。

在廣慈博愛院八年多來的教學過程,張安娜遇到形形色色各種不同的學生。他說,學校就像一個小社會一樣,尤其這些孩子太早出社會,往往有心機,在班上也有侍強欺弱的情形發生。在教學的過程上,有時候也會有一些挫折感,曾經也有學生從院裡跑掉又被警察帶回來的案例。

但是也有從迷途中走回正常生活的案例,張安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因為家庭受到意外打擊而沈淪的小如(化名)。小如的哥哥在路上逛街莫名其妙被流氓槍殺身亡,當時就讀國一的他相當不能接受,在心理無法調適又交了壞朋友的情況下,中途輟學並從事援助交際的工作,幸好最後以妨礙性交易條例被送到廣慈接受庇護。在廣慈的他心理漸漸釋懷加上有了與外界隔絕的環境可以安心唸書,最後考上五專回復正常生活。

張安娜說,「走回正途的學生不是沒有,只要有一個就很讓人欣慰了。」她從來沒有後悔從一般正常的教育領域轉到特殊教育的工作。因為在接觸到特殊教育的工作後,張安娜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同時也用愛心去幫助這些需要引領的孩子們。

家庭問題多 年輕遊民日漸增加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平安居」社工鄭婷月表示,現在的年輕人自主性較強,很容易跟家裡起衝突導致離家,在沒有任何資助之下,就會成了無所事事的遊民。她認為,收容所可以給予年輕遊民最好的幫助,就是幫助他們可以回家。

從小父母就離異的阿一(化名),在國小的時候便開始寄人籬下的生活,輪流住在同學家。祖父母過世後,更沒有人管他,也沒人管得動他。十九歲那年,阿一因為不懂事犯下刑案,進入了少年感化院,被放出來後,在沒有地方可去的情況下,不得已成為年輕的遊民。流浪者中途之家「平安居」社工鄭婷月說:「這是一個年輕遊民的例子,也很可能是許多年輕遊民產生的原因」。

「平安居」是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專為老弱殘疾、無家可歸者,提供暫時庇護的中途之家。鄭婷月表示,收容所收過不少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自主性較強,很容易跟家裡起衝突導致離家,在沒有任何資助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成為無所事事的遊民。「家庭問題是造成年輕遊民增加的主要原因」鄭婷月強調,所以,她主張暫時性的先讓這些年輕遊民居住在收容所,再慢慢的與他們尋求解決的方法。

「許多的年輕遊民大都來自求學中斷的中輟生」鄭婷月表示,雖然有類似少輔會這類的機構,適時給予中輟生幫助,不過,許多中輟生往往在缺乏管道接觸,或自認為不需要幫助時,就會寧願選擇在外遊蕩,很可能因此染上毒品或誤入黑道,帶來種種社會問題。

「收容所在處理較年輕的遊民時,會先從心理層面的輔導下手,因為許多年輕遊民都是心理方面問題所導致」鄭婷月表示,收容所就曾收過一個十六歲前來投靠的中輟生,剛開始收容所的社工會先聽聆聽他的想法,試圖給他安全感,與他建立一定的信任後,進而把自己內心的話說出來,了解他不想回家的原因,接著便可實際了解他的家庭狀況。 

善牧學園主任胡玉娟則認為,許多十八歲以下的逃家學生,大多來自於家庭問題。她表示,目前青少年相關福利體制已相當完整,不論是安置的機構或法令保障都十分健全,比較需要強化的反而是社區化的功能。「一旦有完善的社區化功能,收容機構將不再只是個收容的地方而已」。

「善牧學園」屬於處理離家青少年的第二層次機構,輔導對象來自於少輔會或收容所的青少年,除了替他們安排生活起居、幫助他們就學之外,「如果可以,我們會盡量鼓勵並幫助他們回家」胡玉娟說。

一般收容所的遊民的年齡大多四十到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以失智老人和失業中年人為主,年齡層普遍偏大。「如果讓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生活,相信會有很大的影響」鄭婷月認為,「其實,幫助年輕遊民的最好辦法還是讓他們可以回家」。她強調,事實上,社工都很擔心年輕遊民會被其他年齡較大的遊民帶壞,產生更多社會負面問題,所以,除了將他們安置到其他適合的機構之外,社工都還是會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家庭問題,讓他們也能夠和平常人一樣享受家的溫暖。


延伸閱讀:

1.平安居

2.台北市社會局

3.街頭遊民史

4.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流浪街頭 竟是高學歷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遊民問題一直是社會上所關切的,許多機構團體也發揮出愛心,同情心,照顧那些流浪街頭的民眾。但是近來遊民逐漸有高學歷化的趨勢,平安居的社工人員鄭婷月說,「不願屈就」、「空想而不行動」的心態,是這些遊民產生的主要原因。

遊民流落街頭的情形,一直是社會上所關切的問題。民間有許多的機構團體,如創世基金會、平安居等社工,也將愛心化為行動,在物質上提供食物和床鋪,在精神上則陪伴他們聊天、談心,扶助遊民能夠自力更生、重返社會。但是近來卻產生了一個現象,就是「高學歷」的遊民正逐漸增加。

所謂的「高學歷」,創世平安站社工陳鼎勳說,一種是指學歷程度高的,像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等;另一種就是指身分地位高的人,像經理主管級人物。

平安居的社工人員鄭婷月說,高學歷的遊民很多都是已經工作過,經歷許多社會經驗,後來因為某些原因失業或離職,而家庭的經濟狀況又無法給予支持、照顧,最後只好睡在街上。至於學校畢業後,出外找不到工作,而成為遊民的例子則很少。

「其實這些人的心態很多都是無法屈就現實,拉不下臉,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鄭婷月說,這些人會認為自己是高學歷的一份子,也念過不少書,但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或一些環境等因素,使得在求職的過程中並不順利,又不願意低就去從事其他工作,覺得那是委屈自己,因而無所事事,成為所謂的高學歷遊民。

鄭婷月舉例說,過去有一位在校任職的體育老師,本身擁有大學程度的學歷,但是他不滿意,一心想要獲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後來工作和情緒一直不穩定,一會換工作,一會又在街上遊蕩。

「也有些人只在幻想,而不實際去做。」鄭婷月說,他們對於自己的才能很有自信心,覺得自己不應該僅是如此,應該是如何如何,才是他們應該得到的。但都只是在空想,不會確實去行動。

至於高學歷遊民對社會的影響,鄭婷月說:「他們無法自力更生,需要倚賴社會的力量。」陳鼎勳也說,有些遊民想法會比較極端,覺得自己學歷豐富卻沒有理想的職務,因為心態上的不平衡,會去破壞公物,甚至犯罪,造成比較嚴重的問題。

鄭婷月表示,這類高學歷遊民問題,是從個人心態原因、家庭因素、到社會接納度的多層面的問題。社工人員能做的,只是提供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輔導,幫助遊民回歸正常生活;陳鼎勳則表示,如果這些遊民本身是有能力的,社工人員就會盡量幫助他們找到工作,重返社會;能力較缺乏的,就幫助他們重返家庭生活。


延伸閱讀:

1.聖母聖心會平安居

2.街頭遊民史

呂碧文 輪椅網球的推手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推廣輪椅網球碰到的第一個課題不是『如何教導殘障學員打球』,而是要如何讓殘障者『坐』在輪椅上面。」目前擔任台北市輪椅網球協會秘書和教練的呂碧文,週歲時感染了小兒麻痺,導致下肢終生行動不便。

回溯以往的經驗,呂碧文認為,如何能讓殘障者「坐」在輪椅上,是教導會員打球過程中最困難的一部份。她表示,大部分的肢障者和他們的家人往往認為,若能拿柺杖行走,就不該坐輪椅;若能自行行走,就算是一跛一跛地也不願意拿柺杖。她說,肢障者總認為若一味依賴輔具,就像是對外人宣告自己是個嚴重的肢障者,所以,大部分的學員在面對自己要坐上輪椅才能打球時,心中都多少會有些抗拒。

振興醫院的復健師吳先生表示,其實這樣的心態並不正確,因為當身體負荷不了的時候,反而會讓身體更加地容易收到損害,所以適當的使用輔具,才是善待自己身體的方式。

「坐上輪椅只是第一步」呂碧文表示,要學會推動輪椅,並完全掌控輪椅,才能夠追到球、進而「打」到球。呂碧文說,她和別的教練不同,喜歡以遊戲的方式訓練學員。她一邊用手比著、一邊笑著說,她習慣在地上先畫出遊戲範圍,要學員們玩「紅綠燈」等遊戲,藉遊戲過程增加他們推動輪椅的速度及技巧。「愈老的學員玩得愈起勁,畢竟這是他們以前從來沒有玩過的遊戲。」她表示,學會前面兩個步驟後,才能真正進入打球技巧部分。

「當學員的時候可以皮皮的,打不好吐吐舌頭就算了;但當教練的時候就要對自己有自信一點,打得不好也要向學員解釋,剛剛的動作是錯誤的示範。」呂碧文表示,當教練和以前當學員時,心態上有很大的不同。不過,由於她本身就是肢障者,所以,比較能夠體會學員的心情,學員也比較能聽的進去。

呂碧文認為,她不僅只是教練的身分,同時還身兼輔導員的工作,有時必須適時給予學員心理上的輔導。不過,有時令呂碧文覺得沮喪的是,有些學員也許是因為家人或週遭的朋友常給予較多的幫助,所以就會認為別人多幫助他們一點是應該的。她表示,在協會早期的時候,有些學員會將一些器具或輪椅放在原地便離開,甚至要求教練幫他們善後。但是,在呂碧文慢慢溝通下,這種情形已很少發生。

另外,呂碧文說,進入殘網協會初期,學員們的器具皆由協會提供,等到學期結束時,再全數歸還給學會。不過,有些學員到了學期末時,則不太想將器具歸還,讓呂碧文感到相當頭疼。

呂碧文表示,在擔任教練教學的過程中,喜樂是遠遠多過於憂苦的。大部分的時候,她都感到相當的開心,特別當她發現學員和她一樣從運動中獲得很大的鼓舞和自信時,便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她呼籲,殘障人士可以多多參加類似這樣的殘障運動組織,在心靈和健康上都能夠獲得相當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
台北市輪椅網球協會

一身柔道絕活 摔出盲生自信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盲人柔道選手邱文昇表示:「柔道已經變成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會不斷地挑戰,直到我不能再練為止。」有柔道的技巧在身,對盲人來說連走路都變的比較安全。

「我有先天性青光眼,從小一就被送進了啟明學校,我一直都保有一點視力,直到國三雙眼被門球擊中後,才變得兩眼全盲。」現就讀於台北啟明學校高三的邱文昇,在國中時因為興趣加入了門球社。他過人的防守能力使他脫穎而出,成為台灣最年輕的盲人門球國手。在國三的一場激烈比賽中,邱文昇被來不及攔截的球打中眼部,使他失去對光的任何知覺,從此雙眼失明。

上了高一,邱文昇決定轉換跑道,加入了柔道社。邱文昇表示:「練柔道可以加強手的抓力、走路的穩定性,還能夠防禦敵人,保護自己。」他說,從看不見以後,他對週遭環境強烈地沒有安全感,但是開始練柔道以後,變的比較安心、有自信,性情也比較沉穩。

邱文昇說,有基本定向能力的盲人可以獨立地走路或是工作,這種能力就是靠手的觸摸感覺來培養的。練過柔道後反應會變的比較快,走在路上只要有來車或是路面不平之處馬上就能察覺閃避。有柔道的技巧在身,對盲人來說連走路都變的比較安全。有一次一輛轉彎車擦撞到邱文昇,當時他反射性地做出柔道的幾個肢體緩衝動作,使他至少沒有頭部著地,造成嚴重的創傷。

邱文昇的柔道教練杜吉雄說,一般盲人柔道又分三級,完全看不見的屬於B1級,可以感覺到光的屬於B2級,弱視者屬於B3級。以邱文昇的情況來說,屬於完全看不見的B1級。杜吉雄說,上了高中才開始練柔道算是起步很晚,筋骨變硬以後很難再舒展開來。但邱文昇肯苦練,所以他進步很快,在場上摔人的功夫和學過七八年的學生不相上下。

啟明學校裡有很多學生從國小就開始練柔道了,邱文昇知道他自己一定得加倍練習,才能讓自己的手力臂力,跟上那些已經練了很久的同學。邱文昇說:「我高一的時候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留在學校的地下室柔道場練習,那個地方晚上隊友們都不敢獨自逗留,因此那片柔道場就變成我的天下。」

柔道比賽是以體重分級,靠自己苦練的邱文昇在社團裡認真地表現,獲得教練的賞識。邱文昇說,在前年的全國會長盃五十到五十五公斤的分級賽中,他拿到了金牌;去年的會長盃,他拿到了銀牌;邱文昇很有信心地表示:「這些鼓勵讓我更有自信,我希望未來能夠跟更多對手挑戰,讓自己變得更強。」

啟明柔道教練吳玉棟表示,雖然看不見是盲生練柔道最困難之處,但是他們可以靠手的體會來學習。教新動作時,教練首先會以盲生當對手全部摔過一次,接下來教練會一對一,用慢動作教盲生用手感覺敵人肢體的位置,和力量的重心。

盲生透過不斷地練習和矯正,就能完整地記住一套動作。先天的身體協調和後天的體能訓練是練柔道的兩大要素。吳玉棟表示,就算是平常人,要是沒有練柔道的天份和資質,他們不見得會打得比盲生好。  每次得獎時,邱文昇會將獎盃和獎牌通通寄回台南,讓最親的外公外婆看見自己的努力,讓他們也開開心心地分享這些榮耀。邱文昇表示,被門球傷到雙眼失明,使得他的父母不鼓勵他作任何激烈運動,「但是柔道已經變成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我會不斷地挑戰,直到我不能再練為止。」


延伸閱讀:
台北啟明學校

陳錦全 樂觀的輪椅勇士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全台固定參與網球運動的殘障人士約有兩百多位,陳錦全就是其中一員。陳錦全曾是操作汽車升降梯的技工。他回憶,從陸戰隊退伍後,有次工作時,車梯的鏈條突然斷掉,導致車梯從高處摔下,砸中他的脊椎,造成他的下半身從此失去行動的能力。

送進醫院的第一天,陳錦全的母親哭的很傷心,但陳錦全十分樂觀,反過來安慰母親「你不要傷心,我最多也只是坐輪椅而已」。不料之後的兩個禮拜,陳錦全陷入嚴重昏迷,陳錦全的家人還收到五、六張的病危通知,一度以為他熬不下去。

陳錦全從鬼門關前走一回,但卻由活動方便的正常人,變成一切都必須依靠輔助工具才能行走,「已經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陳錦全表示,住院的時候,總是和隔壁床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嬉笑談天,皆不曾想過往後謀生的問題,「反正是既成事實,也就沒有什麼好想的了」。

不過,樂觀的陳錦全也曾有過輕生的想法。他表示,復健時,醫師要求陳錦全練習拿柺杖爬樓梯,光是上下樓梯七階,就花了兩個多小時。「有人說我們很堅強,其實也不盡然,那時候也曾動過自殺的念頭。」,「不過都已經行動不方便了,就是想跳樓都爬不上去」。

「坐輪椅還是會自卑」,陳錦全說,雖然事情已發生多年,但旁人的目光,他還是會感到些許不自在。他表示,雖知道大家不是出於惡意,但過度注目的眼光仍會令他感到不舒服。「不過,習慣後,也就覺得其實沒有什麼」。

陳錦全表示,遇到人生如此重大挫折,能夠這麼快的再站起來,首要感謝的是他的國中生物老師蔡美玲。他說,受傷當天,曾打電話給蔡美玲,本來只想詢問是否有認識較負盛名的醫師,但蔡美玲在接到電話後,便火速趕往醫院,並請假留在醫院陪他走過人生最艱苦的日子。

陳錦全出院後兩個月,蔡美玲仍幾乎天天騎摩托車到他家中教電腦。半年後,恰巧敦化國中一位女職員辭職,蔡美玲就介紹他到敦化國中從事行政工作。陳錦全事後回想起來,認為老師用半強迫的方式,讓他提早回到社會上工作並面對人群,這就是他為什麼能這麼快又再站起來的原因。

陳錦全加入台北市輪椅網球協會約有一年的時間。他說,加入協會的原因,是因為協會總教練陳玉霖不斷推薦陳錦全去協會裡「玩一玩」。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陳錦全曾心想,「坐輪椅怎麼打網球?」但後來就慢慢體會出輪椅網球的樂趣。雖然是新手,但陳錦全和國內排名第三的好手搭檔,曾贏得國內輪椅網球賽雙打冠軍。

陳錦全表示,以前沒有參加協會時,一下班就回到家裡,不會特別再去做什麼運動,所以交遊圈相當封閉。不過,如今每週兩小時的練球時間,讓他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進步,也認識了更多的朋友、心境更加開闊。


延伸閱讀:
台北市輪椅網球協會

蔣榮貴 用輪網打造信心活力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在二十三歲以前,還是會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也有極大的自卑感」蔣榮貴週歲時感染了小兒麻痺症,導致日後腿部逐漸萎縮,行動不便,需以柺杖或輪椅作為輔具。蔣榮貴認為,生命中的轉戾點,反而是出社會後所接觸到的殘障運動組織。

蔣榮貴是台灣的輪椅網球運動發起人之一,目前,不但是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的資深會員,還是國家代表隊的選手。不過,蔣榮貴最早接觸的運動卻是桌球。當時仍就讀國中的蔣榮貴毅然決然加入殘障桌球協會,他希望藉由加入協會跨出原本封閉的圈子,結交身體上同樣有缺陷但卻一樣愛好運動的朋友。

克服桌球後,蔣榮貴決定挑戰輪椅籃球,不過,蔣榮貴笑道,「因為人小手短,先天有些困難,只好改行打輪椅網球囉!」後來,他開始接觸網球運動,慢慢對網球著迷。「從不會到會,這段期間當然是比較辛苦」蔣榮貴表示,以輪椅網球來說,殘障者要能順利操縱輪椅打球,大約要數個月的時間,但要能夠完全上手,則要一至二年的時間不等。

蔣榮貴說,記得五年前首次代表國家到泰國比賽,卻鎩羽而歸,回國後賣力苦練,一週練球日高達五天之多,隔年果然不負眾望,抱回了獎牌,不但為國爭光,也藉此證明自己的能力。

「籃球講究的是團隊精神,而網球便沒有這麼多的限制」不過,蔣榮貴說,與一般的網球規則比較起來,輪椅網球對殘障參賽者並無優待,除了可讓球在地面上彈跳兩次,其餘則沒有不同之處。

協會總幹事陳玉霖表示,學員加入協會,發現網球是個有趣的運動後,便拼命的打球,導致手部酸痛等運動傷害的發生。陳玉霖認為,學員學習打網球時,必須尋求教練的指導,由教練教導正確的姿勢並循序漸進,才能夠快樂運動。

「參與網球運動,不但增強體力與心肺功能,甚至有許多協會的成員也藉由共同運動的喜好結為連理。」蔣榮貴表示,目前他和專業的網球教練搭配,一同教導學員如何推動輪椅打球,希望能在其中尋找有潛力的學員,進而培訓新一代的國手。「就算只是活動筋骨、拓展社交圈也是非常好的。」蔣榮貴表示,不用擔心沒有網球運動專用的輪椅,或擔心花費昂貴的金錢才能參與這項運動,因為協會早已將這些問題一一排除,他笑道,「你只要出一個人就行了」。

今年在亞運獲得銅牌的蔣榮貴表示,台北市輪椅網球協會成立的時間僅七、八年之短,在世界各國推廣的輪椅運動歷史中起歩較晚,不過,每次代表台灣出國比賽時,卻往往履創佳績、為國爭光。蔣榮貴認為,加入協會的目標並不一定要成為偉大的選手,他呼籲,身心障礙的朋友能一同加入協會,藉由運動認識更多人,進一步打開心胸,就可以像他一樣用不同的角度仰望世界。


延伸閱讀:
台北市輪椅網球協會

黑手那卡西 唱出「台灣牛」心聲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由工人、工會組織者與學生組成的工運樂團「黑手那卡西」,今年發表獨立製作的《台灣牛》單曲CD,描述勞工、停車管理員和公娼對工作環境的不滿和辛酸,他們藉著音樂迂迴、溫和的方式,唱出弱勢者的心聲。

今年十一月十日「秋鬥」工人遊行中,「台灣牛」這首歌被改編為「垃圾政府」,成為今年秋鬥的主題曲。在十一月二十三日的「與農共生」大遊行中,「垃圾政府」又被改編更短而有力的版本;同時,國民黨也在中央黨部前播放「台灣牛」。陳柏偉說:「除了對外的宣傳功能之外,一起唱歌的根本功能是認同的凝聚。」莊育麟則認為,歌曲在遊行抗爭中的力量,可以感染、影響週邊的人。

黑手那卡西在一九九六年創作出「福氣個屁」這首歌曲,描寫勞工雖然身為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英雄,卻面對失業率節節高昇的困境。黑手那卡西練習團主唱楊明俊說,他們認為這首歌的內容應該要有後續延伸,因此創作出「台灣牛」這首新單曲。歌曲中將台灣勞工比喻成刻苦耐勞的「台灣牛」,即使任勞任怨也找不到工作,但政府並沒有為勞工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於是由這首歌唱出失業勞工的心聲。

「流浪台北的停車管理員」的創作背景,來自於台北市政府為了人行道整修和市容美觀,將路邊收費票亭拆除,卻沒有為停車管理員提供替代的工作場所,使他們必須在街頭忍受風吹日曬,引起他們的不滿。這首歌的歌詞主要由黑手那卡西練習團吉他手王明惠完成,他目前擔任台北市停車管理處產業工會常務理事,他以自身的經驗創作,這正是黑手那卡西一直努力的目標-以勞工的語言、文字,唱出勞工的心聲。

為工作權被剝奪的公娼們所寫的「幸福」,由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和黑手那卡西合作完成,並邀請由公娼組成的「春夫人合唱團」演唱,歌詞中表達公娼受到社會道德壓迫的處境。「公娼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貧窮的問題」,黑手那卡西貝斯手莊育麟說:「然而,即使同樣處於經濟弱勢的人,還是會以道德的眼光看待公娼。」黑手那卡西團長陳柏偉說,希望透過歌曲,能讓大眾重新認識公娼、改變原先的看法。

黑手那卡西鼓手張智惠說:「在這張單曲CD中,我們嘗試不同音樂風格,希望這些歌曲不只適合在遊行中帶動氣氛,甚至可以在家聆聽。」黑手那卡西不只是一個樂團,也是同時結合音樂和社會運動的社運團體,陳柏偉表示,希望透過音樂能讓沒接觸過勞工議題的人,對此有更多的了解。樂迷Rotten(化名)則說,聽到黑手那卡西將音樂和社會關懷結合,讓他覺得很感動。

家庭照顧者的重擔 關懷總會承擔

【記者盧小輝/生命力報導】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為了關心這群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者,每年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讓照顧者能熟練照護病患生活之技巧、減少壓力,並使慢性病患於居家時仍能獲得良好的照顧,擁有生活品質。同時照顧者還可以分享彼此經驗,共同鼓勵與打氣。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傅立葉表示,家庭照顧者長期隱身在身心障礙者之後,默默付出心力。不僅全年無休,廿四小時照顧家人,有時還得背著家人爬上爬下,甚至使勁挪動身心障礙家人的身體,幫他們擦澡、餵食。除了精神壓力折磨與勞力負荷,家庭照顧者內心不時擔憂經濟與家人康復情況,可是,這樣一群辛苦幕後英雄,常遭社會遺忘或忽略,成為「隱形弱勢者」。

傅立葉表示,傳統觀念都把照顧視為家庭責任,並把家庭照顧者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家中有身心障礙者非但不易獲得社會支持,往往被指為家庭不幸;被照顧者的需求自然被忽略,照顧者的辛勞也未被看見,其實照顧不應被視為私事,尤其台灣已逐漸邁入老年化社會,政府與社會應負擔更加責任。

為體貼家庭照顧者辛勞,家庭照顧者總會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讓照顧者分享歡笑與眼淚,同時為幫助家庭照顧者免於牽掛,家總也提供「喘息服務」的協助,讓家庭照顧者可以輕鬆出席每個活動。

社工楊道惠說,所謂的喘息服務是由受過訓練的服務員到照顧者家中,暫時取代照顧者來照顧被照顧者的服務,用意是為了提供給家庭照顧者暫時放鬆或暫時離開被照顧者,有適當休息機會,減輕照顧者負荷。

「我未曾考慮將母親送到安養中心,除非有一天自己的身體已不能再照顧母親了,更從來不敢有放棄的念頭,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有這樣的念頭,否則照顧的決心就會潰堤了。」家庭照顧者的一員劉先生說道,三年多來,他表示從剛開始不相信母親會一病不起,到今天將母親的照顧已駕輕就熟的過程,自己吃盡了苦頭。

劉先生說:「起初因為母親糖尿病傷口照顧不易,眼見傷口越來越深,又不知該如何求救;又長期插導尿管,以致常常感染住院;在自己摩摹擬想像及家庭照顧者協會的協助下才漸漸懂得照顧的技巧,自己照顧以後才深知照顧病人比想像中還難。」

雖然如此,劉先生說:「我仍有情緒低落及疲憊的時候,希望偶爾有人能代為照顧幾天,讓自己到郊外透氣或找找朋友,在偶然機會知道有『喘息服務』覺得相當貼心,而且興奮地表示要好好把握這機會。」

癲癇症照顧者傅秀嬌表示,照顧者在照顧病患的歷程中,個人對於疾病的認知和照顧態度,深深影響著被照顧者的病情變化。無論是長期照顧或短期照顧,為了能夠將照顧的工作做得更好,尋求病患病情的相關資源來幫助自己解除困擾,是一件很重要且刻不容緩的事。

傅秀嬌去年,也正式加入了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成為永久會員。她說:「在過去她一直把重心放在照顧先生的病症上,卻忽略了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她表示,希望入會之後能多一些參與,為同是家庭照顧者盡些許的心力,「也期待學習到更多照顧自己的方法」,與會互動中透過其他照顧者彼此相互支持的力量,讓自己在照顧的路上能夠好好的走下去。

面臨e世代 婦女二度就業不易

生命力記者/楊崴崴報導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顯示,近年受到不景氣的影響,女性整體的勞動參與率有增加的趨勢,家庭主婦的勞動參與率也高於整體女性的平均值。這些與職場脫節已久的婦女,為了求得一技之長,除了求助各級縣市的職訓中心之外,還會自掏腰包去電腦補習班學習,以迎合各行各業在求才時對電腦操作的基本要求。

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的薛小姐說,協會目前以推出電腦培訓課程為主,來參加的學員大多以三十五到四十五歲的婦女為主。她們透過網路、婦女服務中心、社會局或教會等介紹管道而來。開課除了政府補助的基金外,學員有時候也要自己補貼一些費用。
 其實目前市場上提供給二度就業婦女的工作,仍然以業績性質的工作居多,例如直銷和保險業,不然就是以兼職或短期的勞動工作為主,像是速食店和便利超商等等。薛小姐也說:「因為年齡的關係,二度就業的婦女開始工作以後,薪水都比人家低!」

台北婦展中心的陳瑪琍指出,雖然婦展努力提昇學員的電腦技術,但是就業市場上往往還是期待二度就業婦女提供低技術的勞務。舉例來說,參加電腦課程的學員,她們的求職成功率,遠遠比參加「居家看護照顧」課程的學員低得多。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彭淑芬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的因素外,參加電腦培訓的婦女,因為接受的是短期訓練,出去找工作自然比不上一些資訊科系畢業的學生,雇主的接受率很低。

身為家庭主婦的洪鳳雪說:「身邊參加職訓的朋友很多,但是大家都不認為真的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因為現在連年輕人都失業,何況是一般家庭主婦。不過還是有一些人有找到工作,不過是少數啦!」她也指出,其實很多家庭主婦參加電腦培訓,都只是為了興趣,希望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

彭淑芬則表示:「其實這樣的訓練,對於想要二度就業的婦女來說,不但可以作為就業前的自我調適,也能幫助她們克服對電腦的恐懼,提升基本的競爭力,對她們重新融入職場的生活,很有幫助!」

延伸閱讀: 台灣婦女展業協會 婦女就業,大不易

妾身難明 外籍新娘身分有問題

生命力記者/王春雅報導

根據民國九十年的台灣外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台灣的外籍新娘大多來自大陸和東南亞一帶,令她們最困擾的問題是有關外籍新娘身分認可以及居留權的問題。負責普查外國人生活狀況的警政署外事警官隊涂警員說:「所訪問到的外籍新娘,大多數的人都覺得生活苦悶單調,也擔心自己外籍新娘身分所造成的許多問題。」


對外籍新娘來說,嫁到台灣來的心情是悲喜交雜,悲的是思鄉情緒;喜的是台灣的生活水準比故鄉要好的多。嫁到台灣六年的泰國新娘阿迪拉克(adiluck)談到,大多數的外籍新娘嫁入台灣,都是因為家中的經濟狀況不好,希望嫁來台灣後能有較優渥的環境,她本身也是類似的情形。她表示,因為台灣丈夫答應每個月給婆家一筆錢,她才會嫁給大她二十多歲的丈夫。嫁到台灣後,她所面臨到的種種壓力不只是婆媳的相處問題、孩子的教養問題,甚至還有在台灣的居留權、身分以及工作權的問題。
 依照就業服務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外國人未經雇主申請許可,不可以在台灣境內工作,違者將處以新台幣三萬至十五萬元罰鍰,但大多數外籍新娘不知道這項規定,入境台灣後就擅自工作,被政府機關取締處罰。因此九十年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修訂就業服務法,確定外籍配偶得不經雇主申請,可直接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工作許可,最近甚至進一步放寬規定,同意取得居留證的外籍配偶,不必再申請工作許可,就可以在台灣工作賺錢。

對於修訂的法律結果,多數外籍新娘還是不滿意。阿迪拉克表示,法律規定外籍新娘雖然可以工作,但只侷限在丈夫所經營的公司上班,因此有許多外籍新娘為家中經濟所逼,到加工廠當非法女工,台灣許多商人便看準外籍新娘這個弱點,讓她們的薪資甚至比一般的外籍勞工更為低廉。

在居留權方面,按照「入出國及移民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條規定,外籍新娘最快四年;最慢八年,即可取得永久居留權,大陸新娘則是六年,現在甚至最慢需要十一年。在獲准永久居留之前,大多數的外籍新娘持旅行證或外僑居留證入境,停留期間到期則須出境,再由配偶重新申請入境,且外籍新娘無法享有勞保、眷保,以致生活缺乏保障。

阿迪拉克說:「在台灣不但找不到工作,台灣政府甚至不承認我們的存在和權利!」她表示,自己嫁到台灣已經六年,在這六年當中,為了台灣居留權問題,每隔幾個月就要回泰國一次,每年回國的費用對家中來說就是一大負擔。

阿迪拉克提到經過六年的等待,國民身分證終於將在第七年核發,這對她來說,並沒有感到喜悅。她表示,台灣政府不同其他國家,未設立「移民局」、「移民官」等機構,讓身處異鄉的外籍新娘沒有足夠的資訊管道,去認清自己的權益,外籍新娘只能更努力的去習慣孤單和帶好孩子,其他權利和幸福對她們來說是似乎是遙遙無期。

延伸閱讀: 網氏/罔氏女性電子報

2002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面臨e世代 婦女二度就業不易

【記者楊葳葳/生命力報導】面臨經濟不景氣所帶來的家庭生計壓力,許多婦女紛紛決定重新投入職場。為了增加就業競爭力,她們參加電腦培訓。但是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彭淑芬卻無奈地說:「只接受短期訓練的婦女朋友,想找到工作並不太容易!」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顯示,近年受到不景氣的影響,女性整體的勞動參與率有增加的趨勢,家庭主婦的勞動參與率也高於整體女性的平均值。這些與職場脫節已久的婦女,為了求得一技之長,除了求助各級縣市的職訓中心之外,還會自掏腰包去電腦補習班學習,以迎合各行各業在求才時對電腦操作的基本要求。

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的薛小姐說,協會目前以推出電腦培訓課程為主,來參加的學員大多以三十五到四十五歲的婦女為主。她們透過網路、婦女服務中心、社會局或教會等介紹管道而來。開課除了政府補助的基金外,學員有時候也要自己補貼一些費用。

其實目前市場上提供給二度就業婦女的工作,仍然以業績性質的工作居多,例如直銷和保險業,不然就是以兼職或短期的勞動工作為主,像是速食店和便利超商等等。薛小姐也說:「因為年齡的關係,二度就業的婦女開始工作以後,薪水都比人家低!」

台北婦展中心的陳瑪琍指出,雖然婦展努力提昇學員的電腦技術,但是就業市場上往往還是期待二度就業婦女提供低技術的勞務。舉例來說,參加電腦課程的學員,她們的求職成功率,遠遠比參加「居家看護照顧」課程的學員低得多。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彭淑芬表示,除了經濟不景氣的因素外,參加電腦培訓的婦女,因為接受的是短期訓練,出去找工作自然比不上一些資訊科系畢業的學生,雇主的接受率很低。

身為家庭主婦的洪鳳雪說:「身邊參加職訓的朋友很多,但是大家都不認為真的可以找到一份工作,因為現在連年輕人都失業,何況是一般家庭主婦。不過還是有一些人有找到工作,不過是少數啦!」她也指出,其實很多家庭主婦參加電腦培訓,都只是為了興趣,希望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

彭淑芬則表示:「其實這樣的訓練,對於想要二度就業的婦女來說,不但可以作為就業前的自我調適,也能幫助她們克服對電腦的恐懼,提升基本的競爭力,對她們重新融入職場的生活,很有幫助!」


延伸閱讀:

1.台灣婦女展業協會

2.婦女就業,大不易

身障者陳麗媛 因自信活得更快樂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跪著爬上樓梯後,我哭了出來,但你知道嗎,我哭,是因為我竟然可以不需要別人的幫忙,可以只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樓梯!」陳麗媛分享著自己樂觀面對生活的點滴。

四十三歲的陳麗媛罹患小兒麻痺,五、六年前仍可以不需要使用柺杖行走,現在卻因併發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小時候需要用一支柺杖,現在則需要用兩支柺杖才能行走,健保卡也因病情加重已經用到了「I」卡。

勵殘福利促進會理事長兼忠孝醫院內科醫師陳奇峰說,「小兒麻痺患者神經元受損肌肉萎縮之後,部份患者經過二、三十年,因為肌肉長期負荷過重,造成神經疲乏,導致肌肉再度萎縮、全身疲勞、關節變形,情況逐漸變得更加嚴重,關節退化的情形也比一般人提早到來,行動則越來越不方便。」

陳麗媛談到自己是殘障人士,不會感到自卑,反而比四肢健全的人活得更樂觀、更有自信。陳麗媛提到以前擔任設計師時,公司派她上「卡內基」關於人際及壓力管理的課程,「我每次上台發表簡短演說都有得名,總是充滿自信,大家都很佩服我。上台時甚至都忘了自己是殘障者,有一次還差一點忘了拿柺杖上台。」陳麗媛努力發揚殘障人士超越自己的精神,勇於突破自我,雖然肢體有障礙,卻可以比一般人做得更好。

陳麗媛表示,她二十歲時,有一次在往銘傳大學的地下道裡,要往上爬樓梯的時候四下無人,於是自己跪著一步一步爬上階梯,爬到頂端的時候,卻坐在樓梯旁哭了出來。「我哭的,是自己竟然可以不需要靠外人,而是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樓。」她說自己哭的,不是感到哀怨,而是有多少人能了解的那種靠自己達成目標的喜悅。

以前慘痛的遭遇已經過去了,現在則是放開自己的心胸,樂觀進取。陳麗媛表示自己在小孩唸的小學裡,主動幫忙學校清掃廁所,後來還有許多志工跟進一起打掃,因此受到學校表揚。

陳麗媛表示,自己還常接觸小朋友,讓他們多認識「殘障」人士,告訴他們要多幫助殘障者,灌輸他們不應該歧視殘障人士的觀念。陳麗媛說:「有些小朋友一開始看我走路怪怪的,還會說我是妖怪。但三個月相處下來,他們甚至會搶著拿拖鞋給我穿,我離開的時候還會叫我要再來喔。」她表示,「殘障者只是行動的不方便,但一樣可以做很多事情幫助很多人。」

陳麗媛說:「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這樣走得出來,很多人都很保護自己,很怕受到傷害。」她表示,其實殘障已經是事實,也無法改變。「活在當下,好好珍惜每一天,只希望自己能健健康康地活著,可以多做點事。」陳麗媛表示,一個殘障者在生活、經濟方面真的過得很辛苦,是很需要幫助的一群弱勢者,且會越來越弱,也迫切希望政府能多給予協助。

陳麗媛一直在努力鼓勵殘障人士走出來,也感謝勵殘福利促進會的協助,還幫她先生找到工作。對生命抱持著感恩的心,盡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陳麗媛說:「我覺得自己活得很開心,也很驕傲。」陳麗媛繼續為身心障礙者勸募、爭取福利,也期待社會能多多給予支持。

破裂眼球 有救了!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衣服、鞋子破了可以「打補丁」,現在眼球破損了,也可以利用「異體組織片」進行修補。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異體組織片」就像是零件,能夠直接覆蓋在患者的眼球組織缺損處,保持眼球的完整性。

輪胎破了可以「補胎」,衣服、鞋子破了可以「打補丁」,現在眼球破損的患者,也可以利用「異體組織片」進行修補。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異體組織片」就像是零件,能夠直接覆蓋在患者的眼球組織缺損處,就像衣服破孔打補丁一樣,保持眼球的完整性。三軍總醫院一年多來共替六名眼球破裂患者進行該項修補手術,成功的避免患者發生眼球變形和萎縮,並能順利將視力受損的程度降到最低。  「異體組織片」是將捐贈者的鞏膜或是心包膜組織,經過珈瑪射線消毒殺菌厚移植到患者眼球破損處,這項新技術安全性比較高,可避免肝炎病毒或愛滋病毒…等感染,呂大文表示,以往眼球破裂僅能將其縫合,往往容易導致患者眼球變形、視力受損或是遭細菌感染,利用最新的異體組織片就能克服這些問題。  三十歲的洪國棟為一名音響工程師,今年五月準備利用空氣槍焊接時,不慎被鬆動的空氣槍螺絲帽射中右眼,當時鞏膜、角膜全被削掉一塊,洪國棟說:「當時水晶體液外流,視力完全喪失。」在經過異體水晶片的修補手術以後,植入人工水晶體,現在視力已逐漸恢復到零點一,未來接受角膜移植手術後,視力可能會恢復的更好。

「台灣每年約有一千二百例以上眼球破裂,常見的原因是外傷造成;另有部分原因是青光眼。」呂大文說,外傷造成的眼球破裂以往都是車禍比較多,但自從規定機車騎士要戴安全帽後,外傷的情況已比較少見,現在幾乎都是工作上的傷害居多,有的個案就是在整理房子除草時,被彈起來的硬物割傷眼球,「因此,在操作機器或修理房子時帶上護目鏡是十分必要的。」呂大文說。

台灣於一年多前自美國引進「異體組織片」,中央健康保險局並於十二月核准有條件給付異體組織片的材料費,補助的適應症為青光眼患者的眼球破裂症,而目前眼球外傷的患者仍需自費約一萬五千元。

2002年12月6日 星期五

資源班 心障學生另一個學習天堂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小怡(化名)目前就讀於普通高中,跟一般高中生一樣上學、讀書。但很多同學不知道,她是一個患有憂鬱症與暈眩症的學生,在一般的學習環境之下,比一般人更需要幫助和關愛。

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決定在台北市各高中職設立資源班,將中低度身心障礙的學生回歸主流。目前負責明倫高中資源班的老師陳玫芬認為,「因為畢業後的他們還是要踏入社會,所以讓他們適應一般學生的生活是必要的」。

以明倫高中為例,總共收進二十五個身心障礙學生,其中情緒障礙就占有十三個。「現在精神病患的學生越來越多」陳玫芬表示,國三和高中是憂鬱症發病高峰期,很多學生因為升學壓力找不到適當管道抒發的情況下,導致精神方面出現問題。

「在面對這麼多不同的身心障礙學生時,溝通是很重要的」從師大心理輔導系畢業的陳玫芬說,她通常會先與家長或醫生溝通,然後,從書中尋找相關疾病的資料,再實際與學生聊天,了解他們要的是什麼,進而幫助他們在一般的學校中找到適合的定位。

資源班的功用除了幫這些學生做心理輔導,最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作課程上的安排。陳玫芬認為,他們不是每一堂課都適合跟一般學生一起上課,例如數學課對於自閉症的學生而言,就是一門很難的課程,「如果沒有經過資源班老師一對一的輔導,他們很可能永遠都跟不上」。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學生小右(化名),一開始根本無法待在班上,一下課就往資源教室跑,不過經過資源班老師的開導與溝通,開始可以慢慢的與同學相處。患有自閉症學生的家長也表示,小右是個不善言語的人,經由資源班老師的帶領,在班上都可以相處得很融洽。陳玫芬表示,可以看到自己的學生進步、成長,覺得十分欣慰。

「資源班永遠都會是他們最好的避風港。」陳玫芬表示,這些學生主要是心理與情緒上出現障礙的問題,「對於這些心理疾病,我們不是心理醫生幫他們治療,能給他們的是一種溝通、紓發情緒與壓力的好管道。」讓他們在其他同學面前產生自卑時或是有了任何不愉快的事,都可以到這裡得到他們要的溫暖。

陳玫芬老師從事特教工作已邁入第五年,經過這五年的洗禮,她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她表示,「一個生命可以平安正常的成長到成人,真的很不容易,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她也希望,身心障礙的孩子可以獲得這個社會更多的溫暖。

特殊教育諮詢服務專線(02)235646666


延伸閱讀: 特殊教育諮詢網

2002年12月5日 星期四

運動與溝通 卸下兒童情緒武裝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在心理學上「情緒」是指個人內心瞬間的情感波動,「情感」則是指較長一段時間的情緒狀態。精神醫學上所指的焦慮症、憂鬱症等疾病,通常是指的是「情感」障礙,而非僅是短暫的情緒波動。過度且持續的情緒波動就是情緒障礙,隨著時間往往會導致行為的偏差。

「他才剛進小學,可是常會摔東西、撞其他小朋友,每次老師寫聯絡簿我都好自責。」吳媽媽一邊看著身旁的兒子偉偉說。偉偉今年七歲,外表看起來是個斯文的小男生,吳媽媽表示,也許是她的管教鬆緊拿捏不準,才會讓偉偉變成家裡的小霸王,連他爸爸有時都管不動,打罵都沒有用。

吳媽媽形容偉偉現在像是一匹脫疆的野馬,他們夫婦倆很害怕偉偉的個性再不控制,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以後也許在社會上也無法立足,因此他們相當希望能有方法來改改偉偉的壞脾氣。

吳媽媽說:「感覺現在的小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對於這個問題,八里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畢新慧醫師說:「現在的孩童常常有『小大人』的氣勢,聰明但是難以管教,其實這與現代的小孩腦部開發較早有關。」

畢新慧表示,父母的知識水準就過去提高了不少,除了胎教的觀念越來越普及之外,在孩子的學齡階段送他們去學許多才藝;而且小朋友也很早開始有接觸電視電腦的經驗,這些動作都會使得孩童的的腦部發展活絡,心智都比較早熟。

早熟的結果就是小朋友非常的精力旺盛,追趕跑跳碰樣樣來,不過這至少證明了您家的孩子的身體跟腦部相當的健康;畢新慧表示,針對普通在學校會攻擊其他小朋友的孩子,「抒解他們攻擊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帶他們去做運動,柔性策略往往比打罵式的管教來得有效。」

她也表示,藉由運動來消耗孩子多餘的精力,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如果是團隊運動會訓練出小朋友的協調性,與他人融洽的相處。「現在很流行的直排輪就是一種不錯的形式。」畢新慧表示,直排輪有技巧性讓小朋友去探索學習,老師也會帶學童們跑隊形,增加學童間的互動,家長輔助的角色也是必須的,幫孩子擦擦汗,跟他說聲「你好棒」,都有助於感善小朋友的情緒行為。

大同滑輪社前經理方殷殷表示,他們的訓練員會視小朋友的情況特別留意他們的發展,除了能讓他們學會直排輪外,如果能有心理上的附加效果就更好了。

畢新慧又指出,有情緒問題的兒童不是精力旺盛型的,還有另外一者是情感封閉型的兒童。在社交上有困難、自私不與他人分享的孩子都屬於情感封閉的範圍。他們通常是不適應環境,或是缺乏自信心與認同感。

關於這種孩童解決的方法,畢新慧表示,應多鼓勵他們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感受,這個動作可以從家庭做起。舉凡食衣住行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但是不要常常追問孩子們到他們厭煩了,會得到反效果。畢新慧說,多讓他們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認識這個世界,才不會造成孩子心理成為群眾裡的一座孤島。


延伸閱讀: 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探討與處理

「家庭生活教育」 讓服務也是學習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這不祇是在紙上談兵而已,經由實際的參與服務,可以從經驗中學習更多。」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四年級隋佳諭說,雖然之前曾在服務機關實習,不過這堂實習課程的上課方式卻是前所未有的。她認為,真正參與實際設計活動的過程裡,從事前規劃到活動進行,都是一種挑戰。

「家庭生活教育」是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四年級的必修課程,擔任指導老師的陳若林老師表示,「家庭生活教育」屬於服務人的課程,與人本計畫的服務學習理念相符,所以決定參與輔仁大學法管學院推動的「人本與專業知識整合計劃」,讓學生經由實際的操作,將理論加以驗證,課程不在只是理想化。陳若林上一學期『親子關係』這堂課,已參與過此計畫。她表示,「成果相當的不錯,這也是這學期會繼續參與的原因。」

陳若林表示,「家庭生活教育」主要是讓學生瞭解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知識,經由實際參與設計與執行,使其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她認為,家庭兩大重要關係為婚姻以及親子關係,所以,課程主要也分成這兩個部分。

「許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家長可能顧於事業,導致比較少有時間陪伴他們。經由學生設計的活動,可以幫助提升他們親子間的互動。」陳若林將此堂課規劃出三個實習活動。「攜手計畫」針對單親家庭設計的親子活動。學生針對新莊市豐年國小的單親家庭設計一日遊行程,在一天當中設計許多親子互動的活動,藉遊戲與單親家庭的小朋友實際接觸,從了解到幫助,進一步拉近他們與爸爸或媽媽之間的距離。

「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讀書會」是與輔大輔幼中心一同合作的活動,對象為發展遲緩的兒童,包括自閉症、唐氏症、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以及其父母親。經過參與課程的學生親自設計規劃一系列講座,除了邀請曾帶過遲緩幼兒的幼稚園老師來做經驗分享、患有小兒麻痺的同學來訴說自己的親生經驗談,同時也會邀請發展委員會專員以及輔幼的老師來做各種題目的演講、帶活動,教導父母如何正確撫育身心特殊的孩子。  

另外,學生利用書、繪本以及影片讓發展遲緩的小朋友欣賞、閱讀並與他們討論,進而開導他們,「我們希望藉由簡單活動使他們更開朗,在生活中可以更自在的與其他小朋友相處」。陳若林表示,「其實並不只針對學校的家長設計,我們也邀請新莊地區的家長共同參與」。她認為,雖然校外的家長以及孩子不是非常積極參與,但是看到不少的家長可以踏出這一步,她感到十分欣慰。

「其實在面對特殊兒童時,一開始我也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給予幫助。」不過,隋佳諭認為,在沒有親身的去嘗試,永遠不知道該怎麼做。「如何的滿足他們的需求或是如何應對他們突如其來的情緒轉變,都是課本中學不到的」。

教育部日前舉辦的婚姻與家庭教育博覽會「家園心世界」也是此堂課的活動之一。「家園心世界」由學生規劃不同的闖關活動以及帶動唱的表演,讓參與其中的小朋友能藉此學習到不同於學校課本內的東西。

兒童與家庭學系四年級的林宜君負責「家園心世界」節目表演與攤位規劃。她說,曾參與過社團的活動,但這是第一次設計規劃此類的大型活動,感覺十分特別。她認為,跟同學討論、協調到改正,都是學習的過程。「我覺得這不單單祇是一種服務而已,我可以帶活動經驗中學到了很多」。

人本計畫執行秘書長鄭寶彩曾表示:「服務學習,是運用服務的方法來學習,而將服務與課程的結合,才能真正的落實。」林宜君認為,在「家庭生活教育」這堂課中她看到人本精神的實現。「這堂課以學生為主題出發,我們擁有了很大的討論空間,有更多的自主權可以真正去實踐所學。」

「自己做過的會更清楚,這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陳若林表示,學生經過實際的服務、與人接觸之後,才能有更深刻的印象,更了解什麼是自己要學習的。「相信我們學到的,比當初預期的還多。」這是陳若林實行人本計劃後的心得。

馬術治療 喚醒大腦行走的記憶

【記者單明心/生命力報導】一般人或許不知道,馬匹行走的節奏和運動的狀態和人走路的姿態相當接近,也因此有馬術治療的開始。騎馬對於腦性麻痺、脊椎損傷、自閉症和智能不足的病人都有相當程度的療效。中華民國傷健策進協會,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在台灣落實馬術治療。

八歲的多多(化名),從小就是個只能坐在輪椅上的重度腦性麻痺兒童。第一次跨上馬背的他,由於四肢痙攣的緣故,只能蜷在馬背上連手都伸不直。經過了三、四次的課程後,多多現在已經可以挺直背安穩的坐在馬背上了。

馬術治療最早起源於歐美國家,他們發現,馬匹在行走時背部的波動起伏,和人體走路的節奏竟然非常相似,藉此來刺激及喚醒無法走路的中風、脊椎損傷患者和腦性麻痺患者大腦裡控制行走的中樞神經。同時騎馬是一種和人體相當貼近的運動,對於患者來說,是一種肌力的訓練。騎馬是一種能夠讓患者在接受治療同時又兼具運動和娛樂的休閒活動。

馬術治療也可以用來治療自閉症患者,物理治療師劉金枝表示,很多自閉症的兒童雖然的人際關係有障礙,但是在馬術治療的過程中,他們卻可以和馬匹相處的非常好。同時藉著照顧和撫摸馬兒的動作,讓患者學習和另一個生命體的互動。

目前台灣的馬術治療,正積極的與歐美的的馬術治療取經。中華民國傷健策進協會(RDA)成立於民國八十七年成立,秘書長王挽華表示,馬術比賽已經在一九九六年殘障奧運成為正式比賽項目,成立協會一方面是要培訓殘障馬術隊,另一方面要推展馬術治療。

傷健策進協會的馬術治療課程目前的課程是以三個月為一期,作每週一次,一次一個小時的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一個物理治療師,負責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如果受治療的患者年紀很小,他們也會陪著患者坐上馬背;一個導師,負責患者的安全;一個領馬員,站在前面帶領馬匹前進。

由於很多腦性麻痺的患者往往無法正常的使用他們的肌肉,所以上馬背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如何抬頭挺胸的坐在馬背上;再來就是手部的肌肉訓練,讓雙手能夠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對很多患者來說,也是一大考驗。有些年紀較小的患者,治療師也會讓他們平躺在馬背上,藉著馬背的波動起伏,刺激神經中樞,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在馬術治療的課程中,有很多進步神速的例子。十六歲的仔仔(仔仔),在國小時受傷脊椎骨折後,就再也沒有辦法依自己的力量走路。經過多年的復健也只能藉著助行器吃力的走幾步路。在第三次的馬術治療後,仔仔的媽媽說:「仔仔起身和走路的動作已經順暢很多,他好像已經想起來要怎麼走路了。」

劉金枝表示,目前參加馬術課程的大多是腦性麻痺的兒童,年紀從二歲到十六歲都有,但目前因為人力資源的不足,無法負擔年紀較大的患者進行治療。傷健策進協會裡所有的治療師都是不支薪的義工,他們除了到國外的RDA接受課程的訓練外,協會也積極的邀請國外馬術治療的專家到台灣進行演講。

2002年12月4日 星期三

中國烹飪學會 讓弱勢「煮」出春天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從訓練師資開始到今天被縣政府委託訓練弱勢團體,中國餐飲學會在創辦人沈松茂老師的帶領下,利用鍋鏟,協助弱勢團體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就業機會和事業第二春,讓弱勢團體站起來重新出發。

中國餐飲學會以協助弱勢團體做職業訓練和創業為目標,希望弱勢團體可以從自己烹調出來的美食中,重新出發,讓弱勢朋友可以重返職場,甚至開創自己的事業第二春。「學會裡不只是我,包括其他老師,最大的成就就是看到學生們重新找到工作時臉上滿足的笑容。」中國餐飲學會創辦人沈松茂說。

沈松茂不僅擁有美國餐飲教育博士學位,更獲得由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中華民國補習班教師師鐸獎。他說,成立中國烹飪學會不僅是希望可以協助政府把錢花在刀口上,降低失業率,提高弱勢族群的就業機會,更希望籍由學會向社會播散一些愛心和善意,讓弱勢朋友感覺到社會的溫暖之餘,也可以重新站起來,迎向另一個未來。

成立於民國七十七年的中國餐飲學會位於新莊市仁愛街,由沈松茂老師創辦並親自教授,專為弱勢朋友提供免費烹飪教育訓練的職業訓練中心。當年剛從國外回國的沈松茂發現,台灣的餐飲事業管理雜亂無章、食物中毒事件頻繁,加上服務業在那個時候並沒有納入勞基法中,激起了他對推廣餐飲教育和餐飲職業執照的制度的決心。

從訓練師資開始到今天被縣政府委託訓練弱勢團體,中國烹飪學會為各個弱勢族群,包括失業勞工、原住民、二度就業婦女、甚至身心障礙者和家暴受害者等提供各式各樣烹飪的職業訓練和專業輔導。沈松茂表示,由於學會是屬於免費提供弱勢者職業訓練,協助弱勢的一群可以成功二度就業的善心事業,所以參加職業訓練的學生都必須持有失業勞工證明、身心障礙手冊等證明文件。

學生參加職業訓練之前,學會都會為他們做心理測驗,了解不同個案的想法和需求,再針對不同的個案,提供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我們將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訓練模式和方法,教學困難度最高的應該是身心障礙的朋友。」沈松茂說。

沈松茂表示,由於身心障礙朋友本身的情況比較特殊,所以無論他們參加任何類型的職業訓練,家庭的配合是很重要的。他認為,家長應該讓老師們清楚知道身心障礙者的狀況,這樣才能補足他們不足的地方。

「我們希望身心障礙的學生不僅可以從我們這裡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三餐溫飽,更希望看到他們可以和平常人一樣,在職場中找到屬於他們的位子。」沈松茂欣慰的說,百分之八十的身心障礙學生在學會畢業以後,都成功找到工作,「只要是工作,哪怕只是洗碗,也是一份工作。」。

學會成立十五年來,沈松茂一直以「一技在身,走遍天下」這句話鼓勵學生,讓學生相信只要有一技之長,就不怕沒機會。因此,每年從中國烹飪學會畢業並成功就業的學生都高達三百位以上。不僅提供烹飪訓練,沈松茂更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廚師的專業執照考試。「結業不是結束,而是奮力打拼的開始。」沈松茂說。

學員之一的林媽媽是參加烹飪學會的二度就業婦女。即將參加廚師執照考試的林媽媽表示,她希望在考取執照後可以在新莊小吃街開一攤小吃攤,然後賣從訓練班中學會烹飪的大腸麵線;同樣希望可以從學會中找尋事業第二春的陳阿姨則表示,在訓練班不僅可以和其他學員互相切磋學習,更可以重溫當學生的滋味,充實生活。


延伸閱讀:
職業訓練局 中國烹飪文化網 

憂鬱症防治協會 讓鬱卒不再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憂鬱症防治協會希望從憂鬱防治出發,解除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李明濱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仍然極為缺乏,「憂鬱症」常常會跟「精神病」劃上等號,其實這是一種負面及污名化的錯誤認知,這也使得民眾不知如何面對,逃避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在臺灣自殺死亡的心理研究發現,約九成自殺死亡者曾罹患憂鬱性疾病。」台大醫師李明濱表示,成立憂鬱症防治協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防治憂鬱、減少醫療資源與社會生產力的損失。

「永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理想,以致心情低落」、「心情不安、焦躁、自卑、無法鎮定」、「凡事悲觀、絕望,甚至厭世」等,以上都是憂鬱症患者會呈現的精神狀況。台大醫生李明濱說,憂鬱一般經由悲哀、孤獨、虛無、遠離人群等心理掙扎後,在行動或思考上會備受抑制,明顯地精神狀態會不佳,日子一久,因食慾不振的連帶影響,造成身體不適,漸漸地達到絕望、想死,甚至實際付諸自殺的行動。

憂鬱症防治協會在民國九十年十二月成立,希望從憂鬱防治出發,解除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李明濱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仍然極為缺乏,「憂鬱症」常常會跟「精神病」劃上等號,其實這是一種負面及污名化的錯誤認知,這也使得民眾不知如何面對,逃避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譬如:藥物濫用或自殺死亡,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憂鬱症問題急待解決。

李明濱表示,憂鬱症防治協會提供專業的憂鬱症解答及防治憂鬱症的免費講座,希望能帶給忙碌的現代人完善的憂鬱症診斷,畢竟憂鬱症已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危害著人類的身心健康,所以協會不但希望能事先幫助國人防範憂鬱症,更希望能在症狀出現時提供解決之道。

憂鬱症防治協會就曾在今年的八月分到桃園療養院舉辦過憂鬱症診斷、治療、防治的講座,桃園療養院孫醫師表示,這些講座就像心理治療一樣,其實有些憂鬱症就像發炎、感冒一樣,某部分是能自行緩解的,藉由協會有經驗、接受過完整訓練的治療師的心理治療,能夠使患者獲得某些程度上的紓解,因而降低重度症狀的發生率。

憂鬱症防治協會還設立了一個多功能的網站,可以直接藉由網際網路將病患和醫師連結起來。李明濱說,患者可以在網上提出疑問,專業醫師會迅速的解答,而且網站上不定時也會刊載有關憂鬱症的專文,讓所有關心憂鬱症的民眾都可以從這裡得到專業知識。李明濱說:「設立網站的目的,是希望提供民眾一個可維護自身隱私,又能夠獲得實質幫助的醫療管道。」


延伸閱讀:
憂鬱症防治協會

輔大愛盲隊 盲生的好朋友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我們這些學生也許無法在經濟上幫助盲生,但我們希望能透過親身的服務,做盲生黑暗生活裡的照明夥伴。」輔大愛盲隊活動長蔡宗勳說,愛盲隊一直是以義務服務的方式協助盲人重建院的盲生在下課後的育樂活動。

蔡宗勳說,平常盲生很少有機會能去遊樂園或是郊外遊玩,愛盲隊的工作之一,就是策劃一些戶外活動帶盲生出去走走,呼吸盲人重建院以外的空氣,上個星期日,愛盲隊就帶了好幾十個盲生前往埔心牧場踏青。

「盲生也和一般學生一樣想在學校放假時出去玩,礙於視力的問題無法達成心願,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蔡宗勳說,盲人重建院因為沒有多餘的人力,無法兼顧盲生在學校以外的活動,因此愛盲隊希望,能滿足盲生在娛樂上的需求。

每到星期二,愛盲隊會到盲人重建院陪盲生聊聊天、教盲生彈吉他、協助他們閱讀,或帶盲生去新莊夜市逛逛,這些活動都讓盲生們備感窩心。盲人重建院的盲生馨傑說:「愛盲隊的隊員就像是我們的好朋友,他們教我們閱讀,甚至還會教我們念日文,而我們也能很自然的和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

由於愛盲隊的幹部僅有九人,所以每個人負責的事務相對的增多,女生常常要當男生用,但他們都覺得,能替盲生服務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榮幸。愛盲隊總務蔡心悌說:「我們不怕累,只希望學校能給予多一些補助,尤其在青輔會停止支助社團的情況下。」由於加入愛盲是不需繳會費的,所以團隊的經營更顯得困難,而願意加入服務性社團的學生也越來越少,這些挫折是讓愛盲隊感到比較力不從心的地方。

愛盲隊研訓長蔡明倫表示,從一九九九年開始,輔大愛盲隊連續三年都獲得聯合報頒發的「大專青年社會服務首獎」,這個獎項是特別獎勵一些大專院校的公益性社團。「很高興我們的努力能被肯定,讓所有的疲憊和力不從心的陰霾都能一掃而空,未來我們還是會堅持為盲人朋友服務的理想,繼續努力」,蔡明倫說。

一九一九 愛就在你身邊

【記者黃名玉/生命力報導】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表示協會目前全力推動「一九一九社區服務和急難救助事工」,所謂的「一九一九」,他表示就是「要救要救」,是一支救助專線簡碼。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急難救助部主任的曹聖和表示,與救助協會合作所設置的「一九一九服務中心」是一個急難救助志工中心,也是一個社會服務志工中心。當社區民眾遭遇任何急難事件時,只要撥打「一九一九」簡碼,就會有志工隨即前往訪視救援。其中會優先選擇「高心靈接觸」的服務項目,包括兩性教育、婚姻輔導等等、親子成長小組、讀書會、社區推廣等志工的推展。  夏忠堅表示,這項計畫預計在民國九十四年前,完成一千個服務中心,到時候需要幫助的民眾,可以直接撥打一九一九,就會自動轉接離打區最近的服務中心,他說,「這使任何一個災難事件,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妥善的處理。」

他表示,為了籌募建置「一九一九社區服務與救助網絡」基金,B&Q特力屋公司和健康家庭生活協會將協助救助協會舉辦「一九一九愛走動」募款活動,他說,募款活動將從屏東鵝鑾鼻走到台灣最北部的富貴角。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公關主任牛月蘭說,「一九一九愛走動」的目的是要籌募救助基金。她表示,希望社會大眾踴躍捐款,幫助未來在全台灣每個鄉鎮市區建立一九一九服務中心,並訓練教會與志工協助社區的目標儘早完成,妥善處理每一個急難個案。  曹聖和也對於成立「一九一九服務中心」的幾個關鍵提出說明。他說,關於志工,協會從教會找出對於社區服務有擔當、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並能提供策略建議與相關需求者。他也表示,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藉著寬頻網路、電話、傳真的建置,服務中心可以透過硬體取得較豐富的資訊。

同時透過鄰里長關係的建立,當地相關社福團體的連結,可以適時給予個案協助,也可成為轉介中心,讓個案可以獲得更好的處理。曹聖和說,救助協會將透過一系列的訓練,讓每個志工對整個服務中心的設立有完整的瞭解,他又表示,九二一重建志工的寶貴經驗與各地區有效的社區策略,都將成為救助協會建立「1919服務中心」的重要參考。

曹聖和說,未來救助協會的重大災難救助工作,將會包括協助各地區教會建立地區救災指揮小組、災難救助基本設備、提供並推展救助訓練與演練,並且於第一時間協同教會實施重大災難救助。

2002年12月3日 星期二

殘障家庭 幸福就是彼此包容體諒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五年前因工作過度勞累而中風,左手又失去工作功能,我擔憂若無法工作該怎麼辦?令我萬分感動的是,在我最失意的時候,她卻說:『別擔心,換我去賺錢養你!』」林關生感謝太太陪他一起為生活打拼。

台北市身心障礙者自力更生創業協會常務監事林關生,十一歲還在唸小學四年級時,和作家劉俠一樣,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從疼痛而逐漸硬化,除了雙手,其餘關節已硬化到不能動彈,只能臥病在床。

三十歲前,林關生從沒想過自己能建立一個家庭,娶妻生子,養兒育女。但如今,重度殘障的林關生不但事業有成,經過二十多年的歲月,和四肢健全的妻子感情依然恩愛如初,家庭的幸福美滿,也使得他們獲得第二屆全國身心障礙人士模範家庭表揚。

林關生表示,和太太林靜美認識,是由住在嘉義的「輪椅小畫家」張惠明小姐所介紹。由於林靜美也是張惠明的筆友,又都住基隆,於是在幾次通信之後,便互相見面認識彼此。林關生和林靜美都是愛看書的人,彼此有共同的話題,感情就這樣一點一滴地累積,一切猶如上帝的安排,兩人便從相識、相戀,進而步上紅毯。

兩人的感情備受關注,在一起時,就連林靜美推著坐在輪椅上的林關生到大街上,路人都會以異樣眼光看他們。林關生說:「有一次我很驚訝,她竟然說要帶我一起參加她的同學會,我問她是不是真的確定,而她其實是認真的。」林靜美個性內向,但她的同學們很支持兩人的交往。

由於林關生重度殘障,林靜美四肢健全,當初兩人從交往開始便有阻礙。當時林關生三十歲,林靜美十九歲,相識一年多準備要結婚時,林靜美的父母相當反對。林關生提到,一開始是先說服林靜美的二姊,二姊才再繼續幫他說服林靜美的父母。經過幾個月的波折,林關生表現出自己的誠懇,告訴林靜美的父親:「我已有對未來的人生規劃,不會讓靜美吃苦。」表現出自己的自信,好不容易才獲得同意。

對於林關生做過最令林靜美感動的事,林靜美只是靦腆地笑著說:「我不會說,不好意思說啦!」雙手則不時溫柔地替林關生翻一翻衣領,撥一撥頭髮,臉上總是堆滿甜蜜的微笑,守候在林關生身邊,夫妻倆的恩愛之情,溢於言表。

專長於繪畫、捏面人及浮雕捏面畫的林關生,為了維持家計得常外出擺攤做生意,一切都靠林靜美的協助才能方便行動。「五年前因工作過度勞累而中風,左手又失去工作功能,我擔憂若無法工作該怎麼辦?令我萬分感動的是,在我最失意的時候,她卻說:『別擔心,換我去賺錢養你!』」林關生受到太太這麼大的鼓舞,努力養病復健重新出發。

然而三年前好不容易買到的房子,卻在今年「三三一地震」被震成危樓,儘管如此,夫妻倆仍然相互安慰鼓勵,坦然面對這個挑戰,為籌備重建家園的經費一起打拼。林關生說,除了自己花了不少心血外,更要感謝太太一直陪在身旁,走過這二十幾年,卻始終真情相待無怨無悔地跟著他。

林關生提到,當初結婚時還有人說他們倆維持不了多久,但這二十幾年的婚姻並不是光靠外表,林關生說:「縱使金童玉女也是會離婚,唯有彼此的包容與不嫌棄,才能長久。」兩人的愛情突破了肢體上的障礙,也比別人多了一份體諒。

2002年12月1日 星期日

黑面琵鷺倒下 保育團體追根究底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日前在台南地區曾文溪口,發現五十多隻衰弱無力的珍貴保育類候鳥黑面琵鷺,在經過專業人員的搶救處理下,仍挽回不了大多數黑面琵鷺的生命,剩下存活的十多隻,則仍在積極的治療照顧中。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人士楊秀菁說:「發生這件不幸的事,我們感到很惋惜。」

研究黑面琵鷺族群已有十七年之久的學會顧問郭忠誠表示,對於黑面琵鷺的死因,許多傳播媒體似乎將原因定為受凍或是中毒而死,但是黑面琵鷺本是一種冬候鳥,根本不太可能有被凍死的情形;如果是食物中毒,也不見其他鳥類或是生物有什麼異狀,所以他並不相信這些說法。

郭忠誠表示,就他長時間對黑面琵鷺的觀察、研究,他不認為這次黑面琵鷺的死因和新聞所報導的受凍或中毒有關。他說:「這是存在於黑面琵鷺族群中的一種病源,因為天候的變化影響,使得這個病源爆發出來,最後才不幸導致多數黑面琵鷺的死亡。」

溼地保護聯盟人士鄭秀娟則表示,調查研究目前都正在進行,結果大家都還不曉得,「現在要說原因,一切都太早了。」對於媒體報導出黑面琵鷺的死因,鄭秀娟不以為然,她認為還沒有定論的事實,媒體不應該就這樣報導出來。 

「其實發生這樣的事情,不是我們保育上的疏失,因為這是一個不可預見的狀況。」郭忠誠說,保育團體人士在發現生病的黑面琵鷺時,馬上就向台南縣政府通報,並且第一時間就派人到現場去搶救鳥群、給予治療,全心全力地救助,能盡的責任已經盡量去做了。

鄭秀娟則表示,他們現在沒有時間去思考疏失責任或是保育需要改進之處的問題,他們現階段的任務,仍就是繼續在四處尋找有無倒下的黑面琵鷺蹤影,予以積極搶救、復原。


延伸閱讀:

1.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2.台南市野鳥學會

3.台南環境保護聯盟

4.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

2002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王萍 流浪狗的守護者

【記者劉靜怡/生命力報導】住在新店山區的王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狗人士。十多年來,她幾乎每天都在為流浪狗奔波,家中養的十幾隻小型犬,其中一半都是流落街頭的流浪狗。就是這樣不忍的心情,王萍在山中租下狗舍,專門收容中大型流浪狗,每天到山中定點放置狗食,成為她每日最重要的課題。

王萍說,其實以前的她只是遠遠看到流浪狗就覺得髒、臭,根本就不敢靠近,不過,日前在經由同事的帶領下,王萍漸漸開始了解流浪狗,進而致力餵養流浪狗的事業。

王萍表示,其實台灣的愛狗人士很多,幾乎在每個流浪狗聚集的地方都會有人固定發放狗食,就是希望能讓狗狗吃飽,不要太常出來活動,也可藉此了解小區域的流浪狗數量,進一步將流浪狗送去醫院結紮,減少生育。不過,雖然他們都儘量挑人煙稀少的時間和地點來餵食,卻常引起許多抗議。她說,之前就曾有抗議民眾報警,讓她接獲不少罰單,內容竟是「亂丟鴨肉和麵包」,後來還被縣政府列入黑名單,不讓她再去領養流浪狗。

「其實流浪狗的本性是很溫馴的」王萍表示,雖然,日前不斷發生流浪狗咬傷人的事件,造成社會大眾對流浪狗的誤解,但是,其實流浪狗根本很少主動咬人,它們每天只希望能填飽肚子,只要吃飽根本就不會在街上亂晃。「流浪狗也許反而還比較懼怕人類」她說,路邊流浪狗只要看到人來,大多先夾著尾巴、低著頭跑走,真正會叫、會兇人的狗,反而是那些要保衛主人的家狗,但社會大眾卻普遍有所誤解,對流浪狗非常排斥。

「現在有許多人會覺得領養的流浪狗,會不比自己從小養的狗親近」王萍表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其實有些被丟棄的流浪狗,會因為自己是「被丟掉的」因而喪失自信心,反而會與人類更親近,更希望得到寵愛。不過,她也強調,如果不愛狗就不要養狗,養了就不要丟棄它,不要讓狗狗再次流落街頭。

長春里長陳錦川表示,雖然一直有居民向他抗議山上流浪狗太多,但基於人道立場,他希望能就近找塊空地成立收容所集中管理,不過,卻因政府沒有多餘的經費而暫時作罷,目前只希望能找到民間企業贊助一同推動這個計畫。 

就這樣沒有後盾、沒有組織,王萍靠著自己的力量和家人朋友的支持,默默守護流浪狗,現在的王萍,每天花四個小時去和熟識的商家收集剩餘食物到山中放置狗食,靠著磨練而來的淺顯醫術幫路邊的流浪狗打預防針,治療流浪狗的皮膚疾病,雖然每個月的支出高達四萬多元,她仍甘之如飴。「讓我中一次樂透就好」她笑著說,如此一來,就有經費可成立流浪狗訓練收容之家,不但可以還給這些狗兒一個容身之地,更能夠進一步訓練它們回饋社會。

心臟病病童 運動非夢事

【記者蔡宏杰/生命力報導】操場上,一群小朋友興高采烈的在陽光下跑跑跳跳;樹底下,一個身軀瘦小的孩子,露出羨慕的眼神,渴望與那群小朋友一同玩耍。這樣的畫面,大家一定不陌生。瘦小的身軀、蒼白的面容、不能從事劇烈運動,這是一般人對心臟病病童的認知。因為如此,心臟病兒童總是在備受呵護之下成長。

根據資料顯示,台灣學童患有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臟病的比例為千分之十八。由於心臟病是一種需要長期養護與治療的疾病,一般父母親甚至學校老師對於心臟病的認知並不正確,直覺的認為罹患心臟病的小朋友皮膚嘴唇一定會發黑發紫、身材瘦小、營養吸收不好,並且會影響智力發展;心臟病人無法懷孕生子,壽命不長……,種種錯誤的認知更造成了父母師長因為擔心,而盲目限制病童活動,禁止參加各類運動,妨礙了心臟病童正常的發育,甚至遭受同儕、社會、環境等排擠,失去互動的生活功能。

事實上,隨著醫學進步,心臟病童的存活率已大為增加,更可依心臟病的情況加以指導,給予適度運動量。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去年舉辦第一屆的心臟病童運動會,就是希望透過活動來宣導正確的心臟病兒童運動準則,希望藉此讓病童及家長瞭解,心臟病病童也是可以正常從事體育活動,而不再只是站在樹底下看著其他小朋友開開心心的活動。

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成立三十一年,平常備有專業的心臟病醫師諮詢,每年亦提撥部分金份作為病童獎學金、定時進行全台及離島地區學生心臟病防治篩檢、協助教育部舉辦「心臟病學生體能活動指引」研討會等。

基金會秘書長呂鴻基說,心臟病固然限制了學生的活動程度以及外界互動的能力,但是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許多父母往往會擔心小朋友的運動量是否太少而影響體能發展,或者過多而造成心臟負荷,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基金會特別邀請國立體育學院的專業教練,依照台灣兒童心臟病學會制訂的「心臟病學生活動強度分類建議表」,設計出適合心臟病童的體育活動。

國立體育學院洪得明教務長指出,目前設計的這套簡易運動可以讓所有的家長和老師更加了解,應如何正確的安排與指導罹患心臟病童作適度的運動,並給予簡單的技巧指導,以增加病童活(運)動機會,培養獨立勇敢的自信心與榮譽感。教育部司長吳仁宇說,教育部為了維護心臟病學生身心、社會的健全發展,並使心臟病學生能隨時上體育課,適度的參與運動,編印「心臟病學生體育課程活動強度指引」手冊至各個學校。

然而,很多體育老師對於心臟病學童的體育活動項目及範圍仍然存有疑義;因此教育部特別安排在今年運動會中配合一個小時的座談會,由體育界專家學者與學校體育老師就體育活動設計基準進行交流,並藉由實際參與心臟病童運動會的各項活動,增加實務經驗。

新聞辭典 心臟病學生活動強度分類建議表

家有心臟病患者的父母與老師,常常會擔心心臟病學童的運動是否過量。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指出,依心臟病學童的自覺症狀,父母與老師可以依此評估學童是否能夠繼續從事運(活)動。

學童自覺症狀可以區分為四級:心功能良好無症狀者屬第一級,重度運動財有症狀者屬第二級,中度及輕度運動時有症狀者屬第三級,日常生活及輕度運運動有症狀者屬第四級。

家長與老師除了根據學童自覺症狀,來判斷心臟病童可否從事運動之外,應請小兒心臟科醫生診斷,依心臟病之種類與程度,給予適當的活動建議。一般來說,醫生診斷為A級者,可不用限制活動量,診斷為B、C、D級者,則依序須限制重、中、輕度運動。至於診斷為E級者,則須限制所有活動,並在家臥床休息或是住院接受治療。

心臟病學生自覺症狀分級、活動建議及就醫追蹤分類表 自覺症狀分級
I 心功能良好無症狀者
II 重動運動才有症狀
III 中度及輕度運動時有症狀者
IV日常生活及輕度運動時也有症狀者

活動建議
A 不須治療、不須限制活動量
B 須限制重度運動
C 須限制中度運動
D 須限制輕度運動
E 須在家或住院治療及臥床休息

就醫追蹤
a 不須醫療追蹤
b 須做定期醫療追蹤
c 須做心內膜炎預防 父母須學習心肺復甦術

2002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傳學鬥 鬥陣監督媒體環境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傳播學生鬥陣」是由一群就讀傳播科系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組成的社運團體,簡稱為「傳學鬥」。他們以學生的立場,先後參加了「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和「無線電視民主化」等媒體改造運動,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國內先後被政府、黨派或財團主導的傳播環境。

傳學鬥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當時自立報系正面臨改組,並且受到國民黨勢力的介入,因而引發新聞自主運動。一同參與這項活動的各校傳播科系學生,決定將力量集結起來,成立「進步傳播學生組織」,後來經過討論,才正式定名為「傳播學生鬥陣」。

「對於現在傳播產業惡質化,學生不應該置身事外。」傳學鬥現任召集人張時健說,雖然黨派、政府、軍方這三股勢力已逐漸淡出媒體,然而財團對媒體的影響力卻越來越大,甚至使媒體走向商業化。因此他說:「我們在學生時代就應該想辦法改善媒體現狀,畢竟以後要進入這個環境工作。」

去年初立法院進行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法時,將第十九條「家族持股限制」取消,使得財團得以大肆收購地方有線電視系統,造成壟斷。傳學鬥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將他們的主張整理成一份「有線電視修法政策建議說帖」,到立法院中向立委進行遊說,並且參加公聽會,同時也在網路上進行連署,希望立法院能重新修法。傳學鬥前任召集人盧永山說,雖然傳學鬥的意見最後幾乎都未獲得採用,但是這項活動讓所有成員都投身其中,為改造媒體環境盡一份心力。

今年八月,聯合報系在北美洲發行的「世界日報」工會代表團來到台灣,為他們在工作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請願,希望能得到聯合報的善意回應。當時傳學鬥為他們舉辦了一場「跨國勞資糾紛與媒體工作權」座談會,邀請了學者以及工會代表等人,一同進行討論。傳學鬥後來也幫世界日報的工會代表安排和聯合報主管進行溝通,最後勞資雙方達成共識,為這件事畫上句點。

盧永山說:「進行社會運動,『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是不能忽視的。」傳學鬥早期曾在「寶島新聲電台」開設廣播節目,也曾和台灣立報合作、在其版面開闢專刊,針對當時的傳播議題進行探討和論述。目前傳學鬥主要以每週發行一次的電子報宣揚理念和主張,這份電子報創刊於二○○○年六月,起初只是試探性質。

「電子報可以凝聚成員的共識,也可以發表我們對媒體現象的看法。」盧永山表示,以營利為目標的主流媒體不會接受對於媒體環境的批評,所以傳學鬥必須以自己的方式發表意見。電子報內容主要分為「編輯室報告」、「本週媒大事」、和「傳學鬥論壇」三部份,傳學鬥每週會開會討論當週的媒體大事,擇一主題深入探討,並將看法發表在「編輯室報告」之中。

除了電子報的編輯室會議之外,傳學鬥還會舉辦讀書會來討論傳播議題,不只是針對成員舉行的內部讀書會,也會舉辦對外開放的讀書會,讓各校傳播科系的學生來參加。張時健說:「對外開放讀書會,一方面可以宣揚傳學鬥的理念,另一方面可以認識新朋友、召集新成員。」

傳學鬥曾在校園中辦過多場座談會,像是和「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合辦的「十萬青年救電視,全台校園走透透」巡迴座談會,以及本月和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大眾傳播工作聯合會合辦的「認清你的未來-傳播工作權校園巡迴座談會」,不僅為各校傳播科系學生灌輸新觀念,也是讓更多學生認識傳學鬥這個組織。

「雖然現在國內的學運活動不熱烈,可是傳學鬥還是保持著一定的熱情。」傳學鬥成員許立潔說,傳學鬥關注的不只限於傳播議題,他們同樣關心其他的社會議題,甚至會和其他社運團體結盟。例如傳學鬥曾參與反反盜版遊行、反核、反高學費等社會運動。對於未來,盧永山表示,傳學鬥希望能發揮並擴大影響力,同時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理念。

一人吸兩人害 吸煙寶寶身體壞

【記者盧小輝/生命力報導】吸菸有害健康,對孕婦尤然,如果她們還不戒菸癮,不僅難以「一人吃,兩人補」,更會「一人吸,兩人害」,禍害心肝寶貝。台北市衛生局因而決定為「哈草族」的孕婦及其配偶開辦戒菸班,協助他們及下一代遠離菸害。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是最早開辦準爸爸,準媽媽戒菸班的市立醫院,內容包括吸菸對孕婦及胎兒健康的影響、孕期如何戒菸、戒菸期的壓力調適、孕期戒菸的養生飲食指導及臨床方法幫助戒菸等,並邀請專科醫師一對一個別諮詢。

戒菸成功的李先生說,改變習慣不是容易的事,戒煙講求決心,「藥物和輔導課程都只是一種輔助。」他表示,常常想抽煙到不能控制的時候,就會參加醫院舉辦的一些戶外活動,跟與會人士聊聊天,轉移注意力,不僅可以多交一些朋友,還能藉此慢慢戒菸,一舉數得。

李先生說,要丟棄百弊而無一利的壞習慣,你只能自救,別無他法。為了自己、家人和周圍朋友的健康,請放下手中香煙。他說:「生命沒有Take2,後悔永遠嫌太遲。」

臺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優生保健科林陳立主任表示,懷孕過程中血容量會增加,心臟跳動量會增加二十五至五十百分比,其目的使胎兒與母親維持血液中足夠含氧血的灌流。若吸煙者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導致紅血球難以與氧氣結合,會造成母體與胎兒的缺氧。

陽明醫院黃賢正主任表示,女性在懷孕期抽菸,將使流產、早產、胎兒死亡、生產時危險的機率升高,胎兒出生後將容易造成低出生體重嬰兒、呼吸系統疾病、視力問題及智能發育延遲。男性抽菸將減慢生殖器官的反應、減少精蟲數量及活動力、容易出現性無能。

根據日本對不吸菸的婦女研究分析發現,對於丈夫每天吸一包菸的不吸菸婦女,罹患肺癌的機會是不吸二手菸婦女的兩倍。孕婦吸了二手菸後,會使胎兒受到傷害,胎兒出生後,生理及智力發育可能都有遲鈍的現象,亦可能成為先天性的癌病患者。

林陳立表示,吸菸孕婦生下缺陷兒機會較高,包括兔唇、顎裂、先天性心臟病等,早期破水、胎盤早期剝離的機率也隨之上揚,產後期吸菸會使母乳分泌量減少。為了自己、也為了心肝寶貝著想,林陳立說:「有煙癮的孕婦至少在懷孕前三至六個月就開始戒菸。」

林陳立提供孕婦的戒菸處方,包括運動,意志力及親友的支持。他提醒有意戒菸的孕婦,吃完飯後,最好去運動一下,以免又習慣性地掏出菸來。一發現菸癮的孕婦,不妨到廚房洗洗碗筷,到客廳打打毛線,或動手準備寶寶未來要用的東西,把自己搞得越忙越好,以轉移注意力。

林陳立表示,除了本身的意志力外,配偶及親友的支持是很重要的。為此,這次戒菸班也將孕婦的另一半納入。所有準爸爸都承諾絕不在太太面前吸菸,六成甚至表示將趁太太懷孕的機會,將菸戒掉,回到無菸一身輕的快活日子。


延伸閱讀: 台北市衛生局

愛小孩 從重視兒童保健做起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是健康的起步,健保局針對兒童預防保健服務,配合兒童健康手冊的使用,提供四歲以下幼童六次按照年齡時程免費接受健康檢查,並作為家長建立寶寶健康記錄及生長發育的資料,以供醫護人員參考。

健保局台北分局研考小組劉林義說,「服務項目包含健康檢查,是從外觀檢查判斷兒童是否有生長發育不良的情形,另外也有健康諮詢,像家長可能會問頭圍大小是否發育正常等問題。」身體檢查的詳細內容包含病史查詢、身高、體重、聽力、視力、口腔檢查、生長發育評估等,而健康諮詢包括預防接種史查詢、營養、事故傷害預防及口腔保健等。  內政部兒童局為了使三歲以下兒童獲得適當的健康照顧,促進其身心正常發展,並減輕家庭負擔,於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一日開辦「三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計畫」,補助對象為出生日起至年滿三歲有參加全民健保的幼童,補助其門診及住院部分負擔費用。根據資料顯示,截至九十一年七月底為止,共協助三歲以下兒童就醫七百八十九萬一千餘人次,減輕家長負擔約七億五千八百二十六萬六千餘元。

台北市衛生局為維護兒童身心健康,並促進兒童正常發展,推動許多兒童醫療補助。水痘疫苗一劑的注射費就高達一千五百元,因此特別給予部分年齡層兒童免費注射的福利。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第一科科員王小姐表示,「台北市政府特別提供注射水痘疫苗補助,由於自費注射的費用較高,因此申請補助的比例也蠻高的。」只要戶籍在台北市,領有台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證,且在民國八十五年以後出生年滿一歲之兒童,或領有台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證重字號的小朋友,都可以免費接種水痘疫苗。其餘疫苗施打情形,根據九十年度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生預防接種完成率調查結果顯示,預防接種的實施情形都有達九成五以上的完成率,像B型肝炎和卡介苗則是接近百分之百。

另外,自九十年二月一日起實施「六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補助對象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北市六歲以下兒童,且父母之一或監護人設籍並實際居住本市滿兩年者﹔第二類為凡是設籍北市六歲以下兒童,具市政府社會局認定之低收入戶身分者,或經證明家境清寒確定無力負擔醫療費用,或十二歲以下符合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之罕見疾病患者,或領有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卡的兒童。

衛生局加強宣導符合「六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資格者申請補助,憑證可享有急診、住院之掛號費及部分負擔費用,及九次兒童健康檢查掛號費及健康諮詢費補助,尤其第二類符合資格者,可以獲得的補助內容有住院醫療費用自付額部分,扣除或免除健保部分負擔費用後之其它健保自付醫療費用,補助金額核實給付並以每人每日一千元、全年一萬四千元為上限。衛生局另一位科員表示,「目前每個月約有兩三千名符合條件的新生兒獲得補助,而累計至今衛生局已發出近二十六萬張補助證明。」

冬天氣溫下降後,為了預防小朋友感染流行性感冒,龍江診所小兒專科吳醫師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讓小朋友揉眼睛,因為眼睛不像鼻子嘴巴有保護防衛的功能,揉眼睛的話容易造成病菌侵入。另外,六個月以上的小朋友還可以施打流感疫苗預防流行性感冒。」

肉麻可不有趣 盼建性騷擾防治法

【記者楊崴崴/生命力報導】張小姐在一家外商公司工作,當她工作表現不如主管預期的時候,有位男性主管總是語帶嘲諷地說:「幹麻啊!你大姨媽來啊?」如此隨口脫出的一句話,卻讓張小姐心裡非常不舒服,因為自己的性別,她老是有被歧視的感覺。

根據立委王昱婷上個月公布的一份網路民調顯示,在一千四百七十三位的上班族中,三成三受訪者表示自己或親友曾在職場上遭受性騷擾,其中有近四成三的性騷擾案件都是由老闆或主管伸出魔爪。多名立委也表示將聯手提案制訂「性騷擾防治法」,希望杜絕職場的鹹豬手。

就婦女團體的看法,任何人對他人要求與性有關的行為、具有帶性意味或性別歧視的言詞或行為,對他人造成敵意,侵犯或干擾了他人的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工作表現,就構成了性騷擾。這些定義,都是以受騷擾者的感覺為出發點,也就是說,只要受騷擾者感到不舒服,作出上述行為的人就應該受到懲處。

現行兩性工作平等法對性騷擾防治的規定,僱用三十人以上的雇主,必須訂定性騷擾的防治措施、申訴以及懲戒的辦法。現代婦女基金會的姚淑文說:「據我們的調查,依照兩性工作平等法的規定,在公立部門的部份中,有九成的單位,已經訂立了性騷擾的申訴和懲處制度。但是私人公司行號的執行情形,還沒有相關的統計,不過我相信落實的情形是不夠的。」

婦女救援基金會的企宣周憶如說:「很多的婦女朋友,在遇到性騷擾的時候,常常用消極逃避的態度去面對,她們不會、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處理!一般來說,我們會建議她們向各縣市的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報告。除此之外,像婦女新知和現代婦女基金會這些團體,也都是可以提供她們協助的。」

周憶如表示,遭受性騷擾問題的多半以女性居多。當基金會接獲這類案件時,大多會轉介給專業的社工人員或團體,提供受害人心理、醫療或法律上的專業服務。

姚淑文也指出,雖然在民法、刑法和勞工法中,都有可以用來處理性騷擾的條例,但是性騷擾防治需要的是一個單獨的、完整的立法,所包含的領域也不光是職場,其他像教育、訓練或公共場所也都該涵括在內,性騷擾同時也涉及兩性平權和婦女人身安全的問題,牽涉的層面極廣。

姚淑文說:「性騷擾防治除了需要整合立法外,我們也希望有相關的監督機制被建立。不然,立法的成效和落實情形是很難去確立的!」

婦女新知諮詢熱線02)2502-8934


延伸閱讀: 性騷擾受害人的申訴困境與因應芻議 工作場所性騷擾答客問

2002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大樓美容師 原住民「洗」出未來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是由一群不分男女老少,也沒有年齡侷限,從深山部落遷居到都市的原住民朋友所組成清潔工作隊。他們靠自己的體力和人力,從事清潔服務的工作。他們從不認為清潔工作是卑微的工作,還覺得他們的工作是維護清潔的「大樓美容師」。

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以協助原住民就業為目標,希望可以成為原住民的一種指標。「我希望合作社在往後的日子,可以成為原住民朋友心中的『模特兒』,成為他們就業和創業的一種指標。」來自阿美族的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執行顧問陳美珠說。

多年以來,秉持著「只要做得好,別人看得見」這個觀念,合作社的清潔隊員默默耕耘的努力,不僅從清潔服務的實際工作中累積了專業的清潔知識和技能,更從工作中累積了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漠視的生存之道

。陳美珠表示,原住民朋友從單純的部落生活到大都會的資本主義生活,一定有不適應的地方。「原住民習慣了族群生活,來到大都會很難適應都會主流的思考邏輯,除了社會對原住民原本就有的有色眼光,這也和兩個文化的不一樣有關。」陳美珠說。

為了讓清潔隊的隊員更能適應主流社會的生活和思考模式,陳美珠會為加入清潔勞動合作社的原住民員工提供心理輔導和觀念上的教育訓練。經濟景氣的時候,原住民朋友曾經用同樣的勞力領過較高的薪資;不景氣的時代,他們在面臨失業、轉業和底薪的過程,心理難免無法調適。陳美珠說:「我常用『與其坐在家裡等錢,不如用勞動換錢』的觀念來調整他們的心態。」她更以「部落工作的收穫是農作物,都會工作的收穫是薪資」的比喻來灌輸原住民的工作觀念。

除了原住民外,陳美珠也聘用三分之一的漢人員工。她說,籍由與漢人的互動,除了可以彼此刺激外,更可以讓原住民從這些漢人身上認識並學習與主流社會中的漢人的相處之道。「我希望可以從這個合作社開始,創造與漢人的對話,讓兩個不同文化的族群互相認識,從中創造更多合作的優勢。」陳美珠深信,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有色眼光和排斥,不僅是主流社會,包括原住民本身都有責任。

清潔勞動合作社員工之一的李小姐除了對合作社表示認同外,之前零星的工作經驗,更讓她體驗到,原住民其實一直生活在小型社會中,所以自己一定要學習更多的技術、自我充實,才能跟得上主流社會的腳步。

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於民國八十六年成立以來,從開始零零星星的工作機會,到現在重新整合再步入軌道,突飛猛進的業務,讓他們相信漢人做到的,原住民也可以做到。雖然合作社是由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等公家單位輔導並促成成立的,但是他們堅持不允許任何民代的介入,除了不想要成為民代的傀儡外,他們更相信自己。「我們是靠自己做,而不是靠公部門的補助而成功的。」陳美珠自信的說。

值得一提的是,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的「新馬力棒壘球隊」,是全台灣唯一一支從教練到球員,都是原住民朋友所組成的球隊。他們希望球隊可以成為原住民朋友工作之餘的休閒活動,也期望可以透過球隊「以球會友」,和社會不同階層的人交流,認識彼此的文化。


延伸閱讀:

1.台北市原住民清潔勞動合作社

2.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山地輔導營 原住民小孩不寂寞

【記者田芸佳/生命力報導】參加山地暑期輔導原住民小朋友活動的張恩欣說,當時她忽然有一種很深的感觸,她的成長背景跟眼前的原住民小男孩截然不同,如果不是參加這個活動,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交集。因為這個活動,她所得到的遠甚於她所付出的。張恩欣說:「明年,我一定也不會缺席!」

真耶穌教會在每年的暑假都會招募教會裡的大專生,為原住民小朋友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山地暑期輔導活動。活動負責人李小姐表示,這個活動已經延續有十幾年的歷史了。

李小姐說,當初是因為考慮到很多原住民父母都到外地工作,有些甚至從事遠洋捕魚的行業,更是半年到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就算留在家鄉,大都也是從事勞動階級的工作,像是果農等等,每天都非常的忙碌。平常孩子們上學還有老師們的管束,生活上或功課上有什麼問題也可以請教老師。

不過,一旦放暑假,家裡就只剩下年邁的爺爺奶奶和小朋友,而爺爺奶奶都只會聽講母語,但這一代的小孩對母語都已經不熟悉了,所以除了代溝之外,和祖父母之間更有言語上的隔閡。以至於原住民小孩在暑假這段真空的時期面臨無人照料,甚至無所是事、荒廢學業的情況。

有鑑於此,教會特地在全省開了七個班輔導原住民的小朋友,分別在大溪、東勢、埔里、成功、碧侯、新山和山里,並且今年還為了平地的原住民小朋友在南崁加開了一班,招收國小五六年級到國三的原住民小朋友。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在一個月的時間都必須住在教會裡。

就讀東吳大學三年級的張恩欣今年已經是第二年參與這個活動了,她表示,教會在每年寒假就會為山地暑期輔導招生,歡迎有熱誠的大專同學們報名,但報了名不一定就能參與,接下來還需要通過一連串的筆試面試還有試教,才能擔任老師參與暑假輔導原住民小朋友的活動。

張恩欣說,她被分配到台東成功,和其他九位老師一起輔導原住民小朋友。每天早上老師們會幫原住民小朋友預習學校的功課。接著是母語教學,因為現在的原住民小朋友很少會說自己的母語,為了保存原住民的母語文化,教會特別請當地人來幫小朋友上課。由於成功當地的原住民都是阿美族的,所以每天早上的母語課程就是教阿美語,張恩欣驕傲的說:「我現在阿美語的程度可不輸很多的原住民小朋友呢!」

下午的課程就類似小學的社團,原住民小朋友依自己的興趣分組,張恩欣說,共分為野外求生、紙雕、還有由她自己負責的美勞三組,希望可以教導小朋友學會其他的才藝。除此之外,還有小朋友們最愛的聯課活動時間,他們可以自由的打球、下棋和玩耍。而晚上的聚會時間,除了教小朋友們唱詩歌以外,還會不定期的辦一些專題講座,像是「兩性教育」和「族群文化的認識」,還有像是「升學之路」,他們這些老師也會分享自己的經驗,鼓勵原住民的孩子升學。

「我們的活動,其實就像是一個小型學校的縮影。」張恩欣表示,參加活動的孩子們會在每個禮拜五的中午回家,到禮拜天的晚上再回來,在這期間,老師們就會到小朋友的家裡作家庭訪問,實際了解每個小朋友的狀況。到了活動末期,還會舉辦運動會和親子日,邀請家長們來教會親師懇談,同時也驗收孩子們學習的成果。

提到會來參加這個活動的原因,張恩欣回憶,第一年參加的時候,有一天晚上聚會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不知道為了什麼哭了起來,她帶小男孩到外面聊了很久,小男孩慢慢停止哭泣,後來兩個人坐在草地上,她抬起頭發現滿天的星星,她驚喜的對者小男孩大喊:「你看!滿天的星星,好美喔!」沒想到小男孩卻一臉不解,笑著對張恩欣說:「這有什麼稀奇,每天都看得到啊。」

張恩欣說,當時她忽然有一種很深的感觸,她的成長背景跟眼前的原住民小男孩截然不同,如果不是參加這個活動,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交集。但現在他們卻坐在一起看星星,這是生命中難得的經驗。因為這個活動,認識了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認識的人,還能跟他們一起成長,她認為她得到的遠甚於她所付出的。張恩欣說:「明年,我一定也不會缺席!」


延伸閱讀:

1.真耶穌教會

2.原住民族資訊網

靖娟基金會 兒童交通安全保母

【記者張貴婷/生命力報導】一九九二年健康幼稚園的一場火燒車意外,奪走二十三條寶貴生命,捨身救人的林靖娟便是其中之一。她壯烈的犧牲感動社會大眾,於是立委林志嘉等善心人士與罹難者家屬共同成立「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教宣組組長詹于慧說,「預防重於治療」,靖娟基金會的主旨是宣導兒童安全、提供民眾傷害事件的救助與法律諮詢,並協助相關單位建立安全制度,減少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在初期以文宣或講座宣傳基金會,增加知名度;現在則是積極舉辦遊戲活動,讓家長孩子能從同樂中獲得安全知識。

「悲劇到底要重複多少次才能讓人痛定思痛?」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說,看到尊龍意外的照片,讓人想起十一年前健康幼稚園的火燒車。但是現在,遊覽車設計越來越豪華,但是基本安全品質監督卻毫無改善。幸好這次意外引起政府主管機關對遊覽車安全的高度關切,在事後立刻進行修法,規定明年起不能在安全門上面加裝坐椅,阻擋逃生路線,車內也應設計可活動式的窗戶取代固定式窗戶,以利乘客逃生。

詹于慧說,一般民眾在搭乘或是承租車輛時,也要特別留心,譬如車齡是否過老、滅火器是否過期、逃生門是否暢通等等問題。若是在出發前加以注意,能大大減低意外發生的機率。像台北市教育局就有針對交通安全方面,頒佈一套詳細的國小校外教學要點規範,內容極為詳盡,有需要的民眾可多加利用參考。至於車禍中劫後餘生的孩子,在心裡上一定受到極大驚嚇衝擊,靖娟兒童基金會也為了這些小朋友成立兒童創傷服務,主動派遣專業心理諮商老師進入校園,經由創傷篩檢表等工具治療孩子們受傷的心靈,帶給他們溫暖的安慰。

目前基金會所舉辦的大型活動-「小紅帽安全劇團」,把兒童安全知識融入到輕鬆活潑的戲劇裡,主要是表演給幼稚園與國小的小孩子看,希望藉由戲劇方式引導教育小朋友正確的交通安全觀念。地點並不限於台北,只要是有需要的地方團體邀請,劇團就會去表演。尤其是台東等等一些資訊不流通的地方,更是需要他們帶來這些知識。而觀賞的小朋友也都很能融入劇情,像有一次在台中,一位在劇中扮演壞人賓拉登的演員,在事後還被太入戲的小朋友給偷打了呢。詹于慧說,這個活動很有意義,但目前基金會實在能力有限,還不能大規模的在全台演出,但未來目標希望能籌措到更多款項,幫助所有需要的小朋友。「這已經變成我的使命了,如果不再繼續做下去,會覺得於心有愧。」

2002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輪椅網球 揮出殘障者的自信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最早推動台灣殘障運動的振興醫院物理治療師武而謨說,運動對殘障朋友來說是一種復建的延伸,這種觀念源自德國所推動的「運動治療」。在輪椅上打網球不僅可以鍛練手部、肩部、腰部和脊椎,更可以藉著揮拍建立自尊自信,達到身體和心理上的平衡。

現在是台灣輪椅網球的國手也身兼教練的陳玉霖,是一位從小行動不方便的肢體殘障者,這幾年和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的成員們一起推廣網球運動,讓肢體殘障者認識到:不是只有正常人才能打球,肢體有障礙的朋友們一樣也可以做得到。

陳玉霖說,下肢有障礙的人士,不管是小兒麻痺患者、腿部肌肉萎縮者、甚至是沒有雙腿的人都可以坐在輪椅上打網球。他們必須一手拿著與正常人無異的球拍,一手推著為了打網球而特殊設計的輪椅。

陳玉霖指出,殘障朋友打網球最困難的地方是必須要朝球飛過來的方向用一隻手快速轉動輪椅,而另一隻手則要靈活揮拍。在初學時期,很多人兩手不能同時靈活運用,常常記得要揮拍但是卻忘了要轉動輪椅。他說一般殘障朋友需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越過這條門檻,能熟練地雙手並用。  
很多初學者因為無法順利地一手轉動輪椅,一手打球,而放棄這項運動。陳玉霖表示,雖然坐著打球多半是用上半身的力氣,但其實還需要一點腳的力量支撐在輪椅上。如此一來,殘障者對平常少用的腿部肌肉做了復建。

肢體殘障者有很多都因為心理上有陰霾而足不出戶,長期缺乏運動只會使身體更不健康和導致肥胖。最早推動台灣殘障運動的振興醫院物理治療師武而謨說,運動對殘障朋友來說是一種復建的延伸,這種觀念源自德國所推動的「運動治療」。在輪椅上打網球不僅可以鍛練手部、肩部、腰部和脊椎,更可以藉著揮拍建立自尊自信,達到身體和心理上的平衡。

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的總幹事王挽華說,每年都會舉辦的「國際城市盃輪椅運動會」,和四年一次的亞運會能讓國內外的殘障選手有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輪網不僅讓殘障者活絡筋骨,更可以拓展社交圈。藉著團體練習互相鼓勵的力量,殘障著能更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

陳玉霖指出,政府編列的經費主要是用來培育輪網國手、為國爭光,並不是用來宣導輪網這個運動。陳玉霖說:「輪網應該只是一種肢障人士的休閒活動,而不是政府花錢刻意培育出的競技。」競技之中會有輸贏的壓力,殘障朋友們應該是以輕鬆的心情來打網球,一味地競爭只會造成更多心理上的負擔。

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就是希望以民間的力量,將輪網推廣成為肢體殘障者的普遍化運動。陳玉霖說,目前協會的教練每週六固定在台北市立體育場的網球場教殘障人士打球。未來,協會不僅會多在中南部辦說明會,也會將輪網的比賽移到中南部,以期讓更多的人接觸認識輪網。

創業協會 幫身障者自力更生

【記者陳香妤/生命力報導】台北市身心障礙者自力更生創業協會理事長劉天富認為,一般身心障礙者對自己比較沒有信心,於是才決定站出來成立這個協會,希望能幫助更多身心障礙的朋友擁有屬於自己的事業。

「身體上的障礙不是真的障礙,心理、觀念上的障礙才是真正的障礙。」台北市身心障礙者自力更生創業協會理事長劉天富說,大部分的身心障礙者都對自己沒有信心,於是決定站出來成立協會,希望幫助更多身心障礙的朋友擁有屬於自己的事業。

協會成立兩年多來,舉辦過自立更生創意成果博覽嘉年華會、全國身心障礙人工藝術創作聯展、全國身心障礙人士模範家庭表揚等活動,也會開課程以供身心障礙朋友學習,課程內容包括了經營管理、浮雕創作、編織等,另外也有職業訓練,讓身心障礙朋友除了學習某項技能外,還能多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

自己也是重度殘障者的劉天富表示,跟很多身心障礙朋友一樣,之前他也在街頭賣抹布、面紙,但是後來覺得身心有障礙的人,不一定只能做這樣的工作,只要有足夠的勇氣、願意改變自己的形象,一樣可以有很好的事業。協會成立之後,也曾經面臨許多的困難,劉天富說,也許因為是年輕的組織,沒有知名度,所以必須更加努力,讓政府單位和企業團體知道協會真的有在做事,才能夠得到協助。

劉天富說,協會一直在尋求和企業組織的結盟,這樣企業組織可以創造企業形象,身心障礙者也可以學習到專業,同時還能創造職場,讓訓、用合一,不致流於空談理論。他說,協會目前要加強的,是身心障礙者本身的基礎訓練,先讓自己有好的條件,才會有企業主動來找協會合作。

與萬視通出租連鎖策略聯盟的合作,是協會與企業合作的第一個例子。萬視通萬華門市裡的員工,全部都是身心障礙的朋友,他們必須經過基礎的職業訓練,先學習基本的行銷概念及萬視通的職場訓練,還要參加成長團體、經過評分後,才能成為門市裡的一員。

萬視通萬華門市店長,同時也是協會理事的陳碧蓮表示,在錄影帶出租店裡工作,可以學著面對、接觸人群,算是邊做邊學。門市店員阮正中則認為,現在的工作讓他感覺很好,很喜歡這份工作。陳碧蓮說,目前店裡的狀況已經步上軌道,只需要多注意員工的身體狀況,調配好員工的休息時間,她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好好管理經營這協會的第一家店,讓更多身心障礙的朋友有更多機會,也能擁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身心障礙者自力更生創業協會

2002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義工鄭干溫美 搭起醫病橋樑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不選擇做一個平凡但生活悠閒的家庭主婦,鄭干溫美選擇到醫院做志工來豐富自己的人生,除了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以外,他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到醫院做志工能幫助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我覺得自己活的很有意義。」鄭干溫美說。生活環境不錯的他,是三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到振興醫院去當志工。跟別人所想的不同,在人生到了中年之後,他不是選擇過更輕鬆的生活方式,而是選擇到醫院當志工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以前因為身體不好,鄭干溫美常常跑醫院,「醫院簡直成為我的第二個家了,不過也因為如此,讓我結交到不少醫生護士朋友。」從這些醫生護士口中,聽到關於醫護人員的心聲。

鄭干溫美認為,不管是醫療方面的問題或是態度不好的病患的處理,沒有一個醫生或護士不想把病人醫好、照顧好;同樣的也沒有病患在正常情況下不想痊癒,但是因為彼此之間缺乏溝通的橋樑,導致醫護人員覺得某些病人難搞,而病人覺得某些醫護人員缺乏愛心與耐心。「如果可以由一個局外人來關心,傾聽兩邊的心聲,幫他們傳達彼此真正的想法,說不定就可以解決這個溝通不良的問題。」之後藉著朋友的介紹,鄭干溫美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開始到醫院當志工,當起他心目中病患和醫護人員中間的那座橋樑。

「譬如給病患止痛藥,醫療人員習慣按照規定多久給幾顆,可是對某些病人而言,不管是病情因素或是本身忍痛力比較弱,需要縮短給藥的時間,這些病患不應該被當作壞病人。」鄭干溫美說,志工幫助醫療人員了解病患的想法,讓他們了解病患病不是想找麻煩;也讓病患知道,醫療人員有時候因為工作太繁雜沒辦法照顧好全部病患的每一個需求。

「有些年紀比較大的病患,態度會比較兇,一方面是由於他們不了解現在的醫療制度或醫療政策,一方面身體上的病痛讓他們的情緒比較容易不穩定,這些情況我們都會試著去了解,並且安撫他們的情緒。」鄭干溫美說。另外,有些久病住院的病患,雖然住在昂貴的病房裡,可是家人朋友卻很少來探視他,志工們也會組成特別的團隊,以類似看護的方式,給予這些病患特別的關心和照顧。

「其實來當志工的人,意外的很多都是家庭環境很好的人。」鄭干溫美表示,他們放棄輕鬆悠閒的生活選擇到醫院當志工,憑的就是「愛心」,而且在醫院裡,他們對所有病患一視同仁,絶不因為病患的身分不同給予不同待遇。志工們彼此的感情也很好,很多人也是自己做得很快樂就介紹親朋好友一起來加入志工的行列。

鄭干溫美說,醫院志工的工作除了協助醫院內部行政性和醫療性的工作外,還會不定期的在附近的社區,舉辦慈善性質的服務,「我們最喜歡這種活動,除了可以將我們的愛心傳播到更廣大的地區,還可以認識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我們能看到一些病童們天真無邪的笑容,那份感動更是值得一輩子回憶。」

「當志工當久了,除了有一股使命感推著自己來工作之外,我也很樂在其中。」鄭干溫美說,想到來醫院就是來做善事、來幫助人,心情就會很愉快,「而且在醫院看久了,就會覺得人還是保持健康的身體最好,真的。」

姊妹電台 讓女人暢所欲言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姊妹電台」是台灣第一個專為女性發聲的廣播電台,除了提供女性感興趣的生活、消費資訊之外,更不時在節目中推廣兩性平等、性別認同等觀念,並且以女性的角度出發,重新解讀受到男性觀點扭曲的社會事件。設立在雲林的姊妹電台,目前以雲嘉南地區作為主要收聽範圍,她們以性別、區域雙重弱勢的角色,挑戰長久被都會區和男性主導的主流媒體。

創辦姊妹電台的前立委王麗萍長期關注女性議題,過去便曾在故鄉創辦「雲林縣女性權益促進會」。選擇在雲林縣創辦,除了這是王麗萍的故鄉,她也希望在偏僻的鄉鎮,幫助女性重視自身權益。「鄉鎮的女性身處『邊陲中的邊陲』,」姊妹電台企劃部人員梁瓊丹說,在傳統、保守的環境下,鄉鎮中的女性比都市中的女性更趨於弱勢,所以姊妹電台設立在雲林縣,會比設立在台北市更能發揮功能。

目前姊妹電台所製作的節目種類,除了女性較感興趣的健康、音樂、消費等資訊性節目之外,有些節目則是在進行性別教育、介紹兩性平等的觀念,並且與婦運團體進行電話連線。每逢整點,會播報姊妹電台認為女性聽眾應該知道,或是想要知道的「姊妹新聞」。

其中,引起廣大迴響的「姊妹大小聲」是以女性角度解讀時事的節目,主持人會在節目中以女性觀點詮釋並且批判受到父權思想曲解的新聞事件,並且進行討論,例如檳榔西施是否擁有服裝自由。「姊妹電台不只是一個為女性發聲的媒體,也是媒體的監督者,」梁瓊丹說,姊妹電台正在監督大眾媒體是否以扭曲的觀點看待女性。

姊妹電台不只提供女性專屬的廣播節目,還將電台內部空間做了全方位的規劃,包括姊妹藝廊、女書店分店、販賣女性情趣商品的「夏娃的棒棒糖」等,為的就是營造一個讓女性自在無負擔的環境。

由二○○二年四月開始試播的姊妹電台,頻率為FM一○五點七,目前收聽範圍以雲嘉南、中彰投大部分地區為主。姊妹電台即將在二○○三年三月八日正式開台,屆時可望開放線上收聽,讓全省的聽眾都能藉由網路收聽節目。此外,姊妹電台也將加入「One World Radio」這個國際性的廣播交換平台,這個交換平台網羅了世界各地具有特色的主題性電台,能讓全球聽眾同時收聽。在不久的將來,不只全台灣,全世界的聽眾都將聽見為女性發聲的姊妹電台。


延伸閱讀:
姊妹電台

2002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國際交流 輪網選手開眼界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澳門和香港的幾位輪網選手們一致認為台北人很熱心,也對台北的球場和無障礙空間的規劃表示肯定。澳門選手何樹榮說:「對殘障朋友來說,台北的捷運系統非常地周到方便。」

「國際城市盃輪椅運動會」於週末在台北市立體育場舉行,來自亞洲各國的輪椅選手來台北參加兩天的比賽。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總幹事王挽華說,這是國際間的友誼賽,對各國殘障的選手們來說,是一個互相交流和拓展視野的好機會。

這個國際比賽每年固定由台北、香港、澳門和廣州輪流舉辦。澳門輪椅網球選手何樹榮說,這是他第三次來台灣,每年不僅有國際城市盃運動會可以出國比賽以外,還有由日商NEC主辦的世界巡迴賽(NECTOUR),讓各國的殘障朋友有機會到世界各地交流。」

何樹榮笑著表示:「自己曾經因為是殘障而不喜歡出門,但開始練網球、有同好之後,連自己都覺得變得開朗了起來。」殘障朋友們一般都怕麻煩而不出遠門,但何樹榮說,透過協會,平均一年有兩次去亞洲各國比賽的機會,殘障選手可藉此到國外認識新朋友、並看看這個世界。協會會細心安排選手的食宿和交通問題,團體出國也比一個人來得方便有照應。

香港輪網選手郭永貴、林燕玲表示,香港固然網球場很多,但香港本身舉辦的輪網比賽卻很少。林燕玲表示,在台北已經有好幾個因為比賽而認識的朋友,所以來台北不僅可以和同好互相切磋,也可以順便到處玩玩走走,開開眼界。來台的的幾位選手們一致認為台北人很熱心,也對台北的球場和無障礙空間的規劃表示肯定。何樹榮說:「對殘障朋友來說,台北的捷運系統非常地周到方便。」

但國外的選手們也表示,一般出國比賽,在地主辦單位會準備殘障專用的巴士,這種巴士在車門前附一個小型的升降梯,殘障者可以坐在輪椅上直接上車。但這次的交通工具有部分是普通的巴士,在接泊時出現了讓殘障選手們被正常人揹上車、下車的窘境。

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總幹事王挽華表示,今年政府有撥較多的經費給體委會來辦這個比賽,因此來台選手們的食宿和交通都比往年的好,總體來說是一大進步。但是這次沒有全部租到殘障專用巴士為一大缺失,需要加強檢討。

王挽華也感慨地表示:「外國選手用的輪椅通常都比較先進、設備也比較好,反觀台北為自家選手準備的輪椅,設備較差、且不敷使用。」王挽華說,雖然台灣和亞洲各國一起舉辦的輪網比賽已經有好幾年的歷史,但是台灣還是需要民間的力量來推廣輪網,使輪椅網球成為殘障朋友普遍都可以接觸到的運動。


延伸閱讀:

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
行無礙輪椅網球網
台灣殘障桌球網

2002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淡水紅樹林 漸漸茁壯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淡水的紅樹林生長在在淡水河口海河交會處形成的溼地,屬於「關渡自然保留區」的範圍。紅樹林生態主要由水筆仔、紅樹林和一些潮間帶生物,如水鳥、彈塗魚等所組成。台北野鳥學會研究保育人士何一先表示,經過多年的保育,現在紅樹林的生長情形愈來愈好、數量也愈來愈多了。

何一先表示,目前淡水的紅樹林生長情況很良好,而且擴張的速度也很快,和過去相比,紅樹林在淡水河口的生長範圍愈來愈大,而且也逐漸向上游擴展了。

至於紅樹林遭受到的人為破壞,何一先則表示,其實情況不是很嚴重,因為那些浮流在水上或漂至沼澤上的垃圾和污染物,並不都是在紅樹林生態區內造成的,而是在淡水河上游所漂流下來的。所以就目前紅樹林的生態環境是良好的,並沒有遭到一些人為方面的破壞、干擾。

淡水河口紅樹林是一處天然的生態區,政府本來要將這裡的紅樹林生態開發興建國宅,引起了保育人士的反對,何一先表示,「像這就是人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件事引起保育人士、團體的關注,也起而與當時的政府做溝通、協調。

何一先說:「對紅樹林的保育,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就是放著讓水筆仔自己生長、繁殖,盡量不去影響它,什麼都不做,其實就是最好的保育方法。另外,也要盡量避免讓民眾去侵害紅樹林生態。

「紅樹林有防洪的功能,還有漁產的保護等,」何一先說,紅樹林提供一個很好的棲息場所給魚蝦、蟹貝等水生生物讓其覓食、孵育。另一方面,紅樹林也可以吸收洪水、調節河川的水位。

目前淡水地區的紅樹林在數量上繁殖得很成功,而且迅速,情況似乎相當良好。但是何一先也說:「任何的物種如果數量太多也是不好的,還是需要做一些人為的控制。」他說,如果紅樹林在淡水河口的範圍擴張太大,反而會影響到淡水河,使其河道縮小,最後紅樹林不但失去了其原有的防洪功能,還有可能造成水災。


延伸閱讀:

1.淡水鎮生態保育協會

2.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