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用一針一線 溫暖你的心

_1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我喜歡一針一線的感覺。」楊景璇睜大眼睛說。巧克力色的甜甜圈附上刀叉,成為一本書套,用手一摸會發現甜甜圈是「立體」的;色彩繁複的機器人,上面充滿著鋸齒狀的針線痕跡。楊景璇說,無論是在工作或者是休閒的時候,她都會想用手做東西,「是我工作壓力的來源也是休閒的來源」她笑著說。

七十五年次的楊景璇大學原本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但後來因為覺得不適合所以休學。原因是設計類學科都很講究尺寸規格,「我的個性比較隨性,不喜歡量好尺吋。」休學後,二○○五時她開始在網路上販賣自己設計品;二○○六年底,楊景旋提著皮箱在敦南誠品前的街道擺攤。直到去年,她才正式進駐信義誠品四樓的寄賣點。

不織布的開始,起於變形金剛上映的那年。因為變形金剛的魅力,讓楊景璇做了一系列金剛的不織布做品。「看了想說乾脆自己也擁有一隻。」之後,她在有空的時候也會以男友的樣子做機器人,成為她自己的變形金剛。

由於販賣剛開始的兩三年,楊景旋沒有固定的寄賣點,也因此吃了不少的苦頭。「網拍的缺點是客人考慮的機會增加。」楊景璇說。但擺攤的生活也沒比較好,剛開始她在敦南誠品擺攤的時候,曾有一位年紀較長的「大哥哥」說,這裡有「先來後到」的觀念,剛來的攤販只在誠品門口後面比較偏僻沒有燈光的地方擺。

_2經歷了挫折之後的楊景璇,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家願意讓她寄賣的手工店,認識了一位在同家店寄賣的設計師,在二○○八年底找她一起進駐誠品分攤櫃位。「我覺得我很幸運,可以有機會進百貨公司設櫃。」但在邁入百貨公司後,就是金錢的壓力。畢竟還是要過生活,所以有些商品就可能採用大量生產的方式。「總有部分的商品需要商業化。」

楊景璇認為,有時候做商品做久了,就容易自我迷失。她常想很多工廠也做得出很精緻的東西,大家憑什麼買手工品?有天在誠品信義店的四樓看到了阿原肥皂的專櫃,看到了一塊不規則型的肥皂,原來它是用手工捏出形狀的,所以肥皂的邊不是大家熟知的四方型,而是帶有手捏形狀。「我握著的時候,好像真的可以感覺做的人的溫度一樣。」這也讓她理解手工作品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瑞比手作

臺灣不織布產業資訊網

最新科技情報網不織布新聞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有機風潮 席捲校園

DSC094141.JPG
【記者劉崇如/台北報導】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地區出現氣候異相,提醒大家全球暖化的嚴重性。「全球環境議題中,地球暖化為首」綠色陣線協會的吳東傑於世新大學的社會發展講座上說,另外例如臭氧層、生物多樣性、酸雨和汙染等,都名列十大問題之中。

為了愛護地球和土地,有機的概念已被許多人倡導,「有機是有生態性、文化性的,」吳東傑說,有機農業不但低碳,也是新型態的飲食習慣。例如綠色陣線協會一直致力推廣「校園有機日」,目前已與包括新竹縣和興國小在內的十所學校合作,一週選定一天提供有機的營養午餐,讓師生認識有機的飲食,同時支持社區農業的發展。

校園有機日也讓學校做到零廚餘,吳東傑笑著說,「校長會提醒小朋友今天是有機午餐,『要吃光光喔!』,小朋友也都很聽話,成效很好。」

「校園有機日是真正的農村再生」,吳東傑說,校園有機日帶來的效益不只是讓學童吃的健康,認識有機的飲食習慣,同時因為食材來源皆來自當地,減少食材的運送,一方面減碳,一方面因為少了中間商,緊密結合農民和消費者,有公平交易的精神。
吳東傑在講座上提到盛行於歐美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進一步強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吳東傑解釋,社區支持型農業可以建立出一個網絡,有了支持有機農夫的管道,消費者和生產者就可以有更深入的關係,消費者甚至可以協助農場的勞務工作。
有機的話題在國際間燃燒,歐洲已有類似校園有機日的政策,「德國還有有機旅館咧!」吳東傑說,「我們政府的政策實在太慢了,讓這個社會對有機的訊息落後了,也失去興趣和支持。」

吳東傑說,從傳統的慣行農法轉型至有機農業,農民勢必會經歷產量與收入的震盪,此時就須仰賴政府政策了。他建議,政府應發展出綠色補貼政策,先讓有機農業的生產端得到支持,才有辦法培養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另外如校園有機日,若能變成政策去推廣,將更有助於有機農業的在地化。

延伸閱讀
合樸農學市集"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上)by Elizabeth Henderson

合樸農學市集"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下)by Elizabeth Henderson

形塑永續價值,開創在地農民市場

「1839當代藝廊」扎根攝影教育

1839_6_.JPG
【記者林昱君/台北報導】從台北東區的敦南誠品一直到國父紀念館,這裡是台北市藝廊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幾乎都是以繪畫、雕塑為主要展覽品的藝廊中,「1839當代藝廊」以攝影作品為展覽主題顯得與眾不同。
「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邱奕堅十五歲進入協和工商就讀時接觸到攝影,便從此愛上了攝影。「其實當時就有想辦藝廊的念頭。」他說,但當時這個念頭還無法赴諸實行。因為台灣一直沒有完整的攝影課程,邱奕堅便在退伍後先後到美國及日本學習攝影,一九九五年回國後陸續在文化、世新及輔仁大學教課。二○○○年他開始從事畫作的裝裱工作,一步步的希望將心中的理想完成。終於在二○○九年三月,他買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成立了「1839當代藝廊」。
台灣的攝影藝廊極少,而多數的人想到藝術都會認為是繪畫、雕塑,邱奕堅表示這是因為台灣沒有完整的攝影課程,「大學有新聞系、廣告系,但就是沒有攝影系。」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接觸攝影,數位相機、各種照像手機都可以攝影,「但攝影普及不代表大量的人將攝影視為藝術。」他有點激動地說,「你看,為什麼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攝影展總是在三樓而不曾在一樓?」

邱奕堅舉了亞洲的例子,日本很早之前就重視攝影藝術,而大陸、南韓也先後在一九八○年代設立攝影系,「二十幾年的時間已讓一個孩子長成大人,他們現在這個世代已經將攝影理所當然得視為一種藝術,這也是我們落後的地方。」缺乏攝影教育的情況下已使得多數對攝影有興趣的人缺少自信,「常常會有人說他在『玩』攝影,可是你沒有聽過有人說『玩』畫畫。」邱奕堅說,這就是因為台灣攝影教育不足及攝影創作者對本身的認知不夠堅定。

這樣缺少完整攝影教育及希望能讓攝影被正視為一種藝術作品的情況下,使得邱益堅更希望能推動攝影藝術。「目前希望以辦展覽的方式來讓更多人接觸攝影。」他說。「1839當代藝廊」執行秘書呂尹琳表示,他們藉由朋友間的口耳相傳、發e-mail宣傳展覽,現在也有許多老師帶著學生們來「1839當代藝廊」參觀,「我們希望能從年輕一代開始推廣,將攝影藝術往下扎根。」

「1839當代藝廊」的空間並不大,但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三十坪的展覽空間,還放有許多攝影書籍可供參觀者參考。地點雖位處在鬧區裡但走進藝廊卻顯得舒適寧靜。參觀者黃小姐說,雖然是第一次來「1839當代藝廊」參觀,但整個展場空間很舒服,「在這裡欣賞作品很自在,以後會常來。」

談到未來規畫,邱益堅表示,目前他還在努力推動在大學設立攝影系,將攝影從科系的某一個課程提升成一個專業的領域。而過去在大學教書的時候發現,各系之間的攝影資源無法交流,「自己系上的資源都不想跟別系分享。」他說,希望能夠推動攝影中心,來整合各系的資源。「這樣大家的資源都可以集中,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延伸閱讀

1839當代藝廊

影像視覺藝術中心

台灣攝影學會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用音樂溫暖八八水災災民的心

P10100692.JPG
【記者張添強/台北報導】「你是否感到疲憊,這旅程太過遙遠,但別讓臉上的灰,禁錮你的笑臉,別禁錮你的笑臉... 」這是Castaway樂團為八八水災作的歌─「微笑」,為的是給孩子們信心,鼓勵他們勇敢走過災後的悲痛。跟著新生活較會南下賑災,Castaway樂團用歌聲撫慰災民受創的心。
在電影浩劫重生裡,主角流落荒島,生活唯一目的就是尋找出路,即使是一個人也不輕易放棄,這樣努力不懈的精神感動了Castaway是團長兼吉他手川崎,也促使他決定在當兵前組成樂團,一圓自己的音樂夢。但是川崎的音樂路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他抱著「能辦個表演就很不錯」的想法來經營一個樂團,久而久之發現其實自己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因為「來看表演的其實都是自己認識的人」,直到加入New Life教會開始,一切都不一樣了。

參加新生命教會舉辦的創意大賽可說是Castaway的轉捩點,因為在創意大賽中得獎,開始接觸到教會的人,也開始感受到被鼓勵的感動,「以往在玩音樂,遇到挫折時時常還會被罵」,川崎表示,教會的人都會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鼓勵他們。受到了教會的感染,Castaway開始想要為社會做點奉獻,這都是川崎當初想都沒想過的,「從來沒想到自己的樂團可以幫助別人。」

P1010006.JPG在七月初時,Castaway與其他歌手發行合輯「信心地圖」,為了替八八水災盡一份力,他們決定用行動支持公益,把專輯全部所得捐獻給八八水災的救災戶,作為災民的重建教育救難基金。主唱路飛表示,「我們用音樂帶給他們心靈上的幫助,看見孩子們堅強的笑容,被鼓勵的反而是自己。」

除了發行合輯外,Castaway也有到災區賑災。「他們缺乏的不僅是物資,還有信心」,Bass手芭樂表示,家園被摧毀,與家人的分離,對災民的創傷太重了,導致他們失去了信心,「我們去是要帶信心給災民,和跟他們建立關係,而不是帶著憐憫同情的心去對待。」


延伸閱讀

Castawayband 官方網站

Castawayband 官方網站2
八八水災賑災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到蒙古當農作志工

1271448342_【記者陳詩穎/台北報導】就讀政治大學企管系一年級的陳豫儒,今年七月參加了由願景行動工作網協會所舉辦的蒙古國際工作營,到當地孤兒院服務。她表示,「這次擔任志工的經驗讓我更了解蒙古。」
陳豫儒說, 自己國中就一直想參加願景的國際工作營,可是規定要滿十八歲才能參加,只好作罷。考上大學後自己再次看到工作營的網頁,又重燃那一股服務的熱忱,就決定去了。她說,「選擇蒙古,因為蒙古是一個地理上離自己很近卻又完全不熟悉的亞洲國家。」
志工團共有十九人,服務的地方是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四十五公里遠的布汗市(buhug)。陳豫儒說,「在當地是以陪伴育幼院童和協助當地農民耕作,像是除草、澆水及採收等工作。」

志工們在行前就開始分組,每組負責不同的企劃,陳豫儒是活動組的,負責策劃當地孩子的暑期康樂活動和體育活動。她說,行前策劃活動其實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志工們來自四面八方實在很難排在一起練習,很多活動都是到蒙古當地才排練的。」

「剛到布汗市和育幼院的孩子溝通時,是一件很挫折的事」,陳豫儒表示。蒙古的孩子很有個性,不太想理人,再加上當地的孩子英文能力普遍不好而自己又不會蒙古話,溝通不良讓她以為自己被討厭了。後來有一個英文能力還不錯的蒙古小女孩Jimbure,會找她一起玩,才讓她比較釋懷。

陳豫儒和她的組員共同策劃了「台灣DAY」活動,總共設計了闖關遊戲、帶動唱和戲劇。因為在當地煮東西不方便,所以晚上舉辦台灣食物派對讓蒙古孩子也能吃到台灣食物,品嚐台灣味。讓當地的孩子們可以更了解台灣,也藉此拉近和孩子們的距離。

體育活動方面,本來志工團要教的是躲避球。可是孩子們好像不是很喜歡,反而跑去玩足球。「剛開始有點難過,因為當地的孩子好像都不喜歡策劃的活動。」她說。後來發現其實是當地的孩子很直率,要或不要都會很直接表達出來自己就比較釋懷了。加上因為在足球比賽中需要團體合作,讓自己和孩子有並肩合作的機會。

到了當地另一個服務就是幫忙農務。陳豫儒表示,「當地的農作技術很簡單,就是播種澆水」而且蒙古的農田很大,不只志工要幫忙拔雜草其實育幼院的孩子也會幫忙除草。她說,自己也會趁這時候和孩子聊天拉近彼此的距離。

十四天的相處,孩子們變得和志工比較熟,自己也能夠和他們打成一片。陳豫儒說,離開的時候,孩子們都彌漫著一股不捨的情緒,她收到很多 孩子親自編的手環。而之前和自己不錯的Jimbure到現在都還有用MSN連絡。
陳豫儒表示,十三天沒洗澡的記錄,是在蒙古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她說:「在蒙古當志工,與其說自己去服務,不如說在蒙古學習的一切豐富了我的人生。 」


延伸閱讀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
國際工作營
我在蒙古天氣晴 夏季農作國際工作營

茶農轉型 發展特色茶

19323
【記者劉崇如/台東報導】「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台東鹿野的茶行老闆林妍慧為客人倒茶,忙著講解不同茶種的韻味。林妍慧接觸茶已經有十年的時間,現在有自己經營的茶園,產茶、製茶到銷售全都自己來。

林妍慧說,台灣茶在一九九○年間到達鼎盛時期,被視為國內高經濟價值作物,時至今日,台灣茶在世界上仍名列前矛,甚至有大陸的集團包下一整座山,認購台灣茶。


雖然台灣茶葉的品質備受肯定,但自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進口產品大增,本土茶受到的衝擊,林妍慧說:「雖然不嚴重,但是或多或少有影響啦!」她說,台灣的茶葉市場供不應求,所以仍有一部份依賴進口,進口茶有優勢也有劣勢,越南、泰國等地產的茶價格便宜,但是品質不如台灣茶;而如日本煎茶品質雖好,但是口感難被台灣消費者接受,因此市場有限。

「進口茶不是最大的問題,」林妍慧皺起眉頭,「氣溫節節上升和農村人口老化、青年種茶意願不高才是最大的危機。」全球暖化會影響茶的收成,農村青壯年人口的外移,使得未來「想喝茶還不見得有人種」。

保護茶業,林妍慧認為應該要落實「自產、自製、自銷」,讓茶農種茶、製茶,自己控制利潤,「賺來的錢再投入茶園管理和品質提升上,才是良性循環。」若茶農只負責種茶,收入隨茶菁市場波動,茶農很容易因為收益不好,改種其他作物。
政府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將茶區結合各種活動,期待把鹿野打造成觀光茶園。觀光帶來的成效如何?「只推廣觀光,對茶農是沒幫助的,觀光人口也不如預期。」她說,政府應該要推廣喝茶文化,讓民眾對茶的喜愛度更高,並且發展特色茶,建立地區品牌。

台東鹿野茶葉改良場去年研發了「紅烏龍」做為特色茶,帶有熟果香,是冷泡、熱泡皆適合的茶種,「從『生產型』到『知識型』的高品質特色茶,是現在要轉型的方向,」林妍慧說,「台灣的製茶技術一直是世界頂尖,發展出地方特色茶,就不必擔心低成本進口茶的衝擊。」

為了幫助紅烏龍的推廣,政府已撥七百萬元的預算,作三年的規畫;其中包括紅烏龍料理比賽,並舉辦研習,將紅烏龍的製茶技術介紹給茶農和茶商。


延伸閱讀

台東縣鹿野鄉公所
台灣特色新興茶─紅烏龍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高台飛行傘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ER零錢包 不「紙」這樣

ER1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人來人往的天母創意市集一角,一個攤位上放著各式各樣花色繁複的包包,這些包包多半是零錢包的大小。「看看喔,這些都是用紙做的。」ER老闆許伊瑩與鍾有岳一邊招呼客人一邊說著。手一摸發現,雖然錢包是用紙做的但外表呈現的塑膠質感跟「紙」原本的觸感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ER用唾手可得的材料做成大家意想不到的作品。
ER這兩個字,來自於許伊瑩與鍾有岳的英文名字EIN與RAY,他們從製作紙包到開始擺攤販賣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兩人原是在同家公司上班的同事,皆是負責設計包包,後來因為不想當上班族而離職。二○○八年底,鍾有岳退伍後,原本想衷於自己所學的服裝設計去做衣服,後來兩人偶然逛了天母創意市集,讓他們興起擺攤的念頭,也就這樣開始他們的創意品販賣。

紙錢包的創意來源,主要是來自於「油紙傘」與國外「異材質」的概念。許伊瑩與鍾有岳認為,油紙傘也是用紙做的,只是因為增加了上油的動作,使得紙不但變厚了,還可以防水。因此以油紙傘的概念轉為研發包包。至於異材質,意思是用大家意料之外的材質作成物品,像是紙包包、紙鞋子等。因為他們先前做包包設計的關係,使得他們在蒐集相關資料的時候得到靈感。
ER3
因為錢包用紙做的關係,所以在研發過程中也有許多要克服的地方。像是紙的厚薄由磅數決定,越厚的紙磅數越高。但由於錢包要摺、打洞、印刷,所以紙不能太薄,不然容易破;但也不能太厚,不然就不好造型。另外,要怎麼樣才能讓紙變得更耐用、如何防水也都是他們需要去一一克服的難題。

許伊瑩說,先前電視節目「食尚玩家」在天母出外景,後來訪問到他們的攤位,主持人莎莎還買了小豬圖案的錢包,造成當時小豬的錢包賣得很好。後來他們索性發明了小豬去旅行系列,主題是去各個地方旅行,再把小豬放在當地拍照做成錢包,「讓牠可以去很多地方。」許伊瑩笑說。

在天母設攤已經快一年了,鍾有岳說,最多的感觸還是做手工很辛苦。秀出右手肘關節上的腫塊,「醫生說過度使用關節,組織液都跑出來了。」即使是很辛苦的在做作品,還是會碰到不懂珍惜的客人。「有些媽媽以為我們也是跳蚤市場,在那邊殺價。」許伊瑩說。當下會有種不被重視的感覺,也很無奈,幸好現在大家對於手工創意品已經漸漸接受並且有尊重的概念,情況也越來越好。


延伸閱讀

ER1983零錢包

日月潭紙紀念品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原住民天籟 《唱歌吧!》唱給你聽

【記者巫奇優/台北報導】一個不懂五線譜、體育專科出身的小學校長,和一群山地部落的原住民小孩共組一個合唱團,會發生什麼趣事?位於南投的東埔小學裡,就有這麼一個合唱團,每次比賽都會獲獎。導演楊智麟將他們的故事拍攝成紀錄片《唱歌吧!》,讓大家看見這群熱愛唱歌的原住民小孩。
東埔國小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部落,當地的居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泰雅族的原住民,部落的環境相當優美,但當地的小孩每天都要走三十分鐘的路程去上學,從部落的一頭走到另一端,漫長的路途上不僅沒有公車,甚至看不見柏油路。

東埔國小合唱團是由校長馬彼得所創立,全校六十六人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合唱團的團員。合唱團的團員並不會經過挑選,只要有興趣,就會讓他們參加,但馬彼得相當要求他們的紀律,一定要準時完成功課,才能參加練唱。

擔任合唱團指揮的馬彼得,是體育科班出身的,然而不懂樂理的他,怎麼會想合唱團?「我認為創立這樣的合唱團可以幫助小孩建立信心。」他深知原住民小孩和都市小孩成長資源的不同,於是希望透過練唱讓他們正常發展。
這些合唱團的小朋友第一次到外面參加比賽時,聽到都市小孩的合唱後,發現彼此的歌聲相異,有團員說「我們的聲音是錯的,他們的才是對的。」馬彼得認為,這就是因為原住民小孩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而他也藉此教育團員,要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也欣賞自己的不同,馬彼得說「而事實上,我最後得到了第一名。」

片中雖然也拍攝了原住民小孩家裡的生活,但是對於他們隔代教養或是生活困難的問題,在片中都只有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的探討。楊智麟認為,一方面他並不是社會運動學家,所以他不想深入的探討,甚至提供觀眾觀點;另一方面他則是站在保護小孩子的立場,如果這部片開始放映時,勢必會有媒體追蹤這些小孩的故事,而這並非他所樂見。
現在,馬彼得校長已經轉任他校,但在他的努力下,創立了「原聲音樂學校」。原聲音樂學校是一個類似補習班的學校,在假日上課,每次上課前都會有老師親自帶小朋友到學校上課,不僅學習音樂,並輔導課業和供餐,讓他們有妥善的照顧。而導演楊智麟也透露這是他現在所拍攝的第二集的內容,也希望能透過紀錄這間學校的創立,讓大家了解更多原住民小朋友的生活狀況。




延伸閱讀

《唱歌吧!》官方部落格

新莊報導:「原聲有聲」 紀錄東埔國小合唱團天籟之音

台灣立報:東埔國小合唱團 獲金曲獎肯定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性工作不是罪 要人權也要工作權

IMG_15820.JPG【記者詹昀穎/台北報導】販賣「性」犯法嗎?為什麼性工作要除罪?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夏林清引述美籍公娼Victoria Schneider的話:「我們不是被害者,我們對自己負責任,這個工作讓我有能力來照顧自己,也讓我更能面對自己接納自己。」夏林清說,性工作不是一種剝削,而是生存的工具。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在二○○九年十月十日舉辦「性工作:勞動/性權」系列論壇,邀請來賓針對「性工作」一題發表論見,無非是希望「性工作」能儘速合法化。

夏林清以過去輔導雛妓少女轉業的歷程為例。她說,一九七八年起,她做了為期一年的雛妓輔導工作,在雛妓收容所內輔導未成年從娼少女。夏林清說這些少女們多半是因為家境清貧,才走上雛妓一路;而所謂輔導,是一堂堂的技術訓練課程。收容所希望培養雛妓們除了「身體」以外的技能,以便未來轉業之用。但夏林清說,我只遇見了麻木漠然的眼神和哈欠連天的抗拒。

夏林清認為,對少女們進行「糾正式救援」,指的是「學習轉行走向正途」,不如給她們三個月身體休息,這是最實質的利益。

另一也參與過雛妓救援,現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的陳美鈴也表示,當時她所輔導的課堂上,有少女對她提出質疑:「妳這個年輕輔導員到底能輔導我什麼?」讓陳美鈴啞口無言。

對於訓練課程,性別人權協會國際組召集人倪家珍說,那時候的課程內容是「使用電棒燙燙頭髮」,但這可難倒她了,因為連她也不會。倪家珍說:「我根本沒用過電棒,而且當時流行的是離子燙,這項技藝根本不合時宜。」

雖然雛妓救援目前已經絕跡,但是另一波性權運動─公娼抗爭還沒消失,日日春秘書長王芳萍說,日日春的成立就是要延續公娼議題,而目前的狀態是,立委提案不罰娼、行政院同意修法搬上政治議程。

王芳萍以自己從事妓權運動十多年的經驗表示,從一九九七年對抗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掃黃政策開始,到現在仍持續與政府抗爭,這些年與政府拼鬥得辛苦,但也有許多沉痛,尤其是當跟著婦運團體與政府對峙,身分為公娼的官秀琴跳海自盡時,更讓多數婦運人士不捨,但也更激起他們「全力拼鬥」的決心。
而白蘭昏迷事件,也是讓王芳萍及婦運人士在性權運動上衝刺的動力之一。夏林清表示,白蘭因為家裡貧窮,加上父親與哥哥都發生工作傷害,不得已的情況下,在萬華綁約從娼。後來因政府的掃黃政策,使白蘭沒了工作,想轉行又因為沒有其他技能而處處碰壁;二○○五年,白蘭昏迷,雖被救醒,但因小腦萎縮大腦基底核損壞等原因,至此行走不便及無法辨認方向。

今年五月份,有立委提倡「罰嫖不罰娼」,漸漸將「娼妓問題」搬上議程,王芳萍認為,過去辛苦的抗爭已成為花朵,而政府的行動是妓權運動十年以來小小的進步,她表示,從公娼抗爭、日日春所打的『勞動/性權』運動,到對抗無論藍黨或綠黨在位者的權威,王芳萍說:「我將拿起屬於我的土壤位置的政治性與運動性,轉化壓迫,一路長征下去。」
陳美鈴則說,妓權運動難獨活,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必須要有年輕人接棒,一棒傳一棒。」才有可能在政府把「娼妓問題」搬上議程之後,進而修法、制定相關配套措施等,達到「妓權等於人權」。

延伸閱讀
三陪小姐:白蘭回家
妓權運動10年後的台灣

妓權會議整理綱要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李天祿的人生 台灣歷史的戲夢

_【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海水雖闊,船頭也會相抵,總有一天一定要出頭天。」這是從小跟著父親學戲的李天祿,在十五歲那年立下重誓,將一生奉獻給布袋戲與傳統藝術。身後留下的豐富文化資產,隨著時間而凋零、損壞,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與師大圖文傳播系合作,共同執行「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記錄他傳奇的一生。

李天祿於民國前二年出生在台北市北門口一帶,祖父姓何,父親姓許,長子姓陳,四代四姓,反映當時社會老舊的傳宗接代和入贅觀念,讓他自嘆身世淒涼。這位擁有複雜背景的布袋戲一代宗師,在戲台上掌著偶頭,搬演他人的悲歡離合,他人的喜怒哀樂,一生與戲交織相容。


談到李天祿對於布袋戲的貢獻,隨著社會背景的變遷可分為三部分。一九三二年正值布袋戲興盛時期,李天祿自組「亦宛然掌中戲團」,他不拘泥型式的表演,將京劇更緊湊的武打配樂與傳統布袋戲結合,成為「外江派布袋戲」的開山始祖。李天祿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李俊寬說:「他雖然堅持傳統,但吸收不同的元素,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在基礎不變下,擷取其他文化精彩的地方。」

後來布袋戲逐漸沒落,直到五、六○年代有許多外國弟子特地前來拜李天祿為師,李俊寬說:「這群外國學生的舉動引起大家的好奇,為什麼台灣人不學布袋戲,反而是外國人願意大老遠跑來?」,加上當時興起的鄉土文學熱潮,台灣人才開始重新重視布袋戲。

一九八四年,莒光小學創立「學宛然掌中劇團」,正式將傳統文化與布袋戲帶入校園,引起大批媒體報導,再次掀起布袋戲熱潮。接著李天祿與侯孝賢導演合作,參與電影「戲夢人生」演出,率領亦宛然赴法國坎城影展表演,此片還獲得評審團大獎,這齣「李天祿的人生,台灣歷史的戲夢」,將布袋戲和他本人再推向另一波高潮。

身為李天祿的孫子,李俊寬看著爺爺一生致力於傳統藝術的推廣,對於爺爺不藏私的態度印象深刻。李俊寬說:「很多人都會留一手,傳子不傳外,但爺爺不會。」當時李天祿不顧文化界的反對,將布袋戲傳授給外國弟子,他記得爺爺說過,「有人願意學為什麼不教,台灣大學生只會來問問題,這些法國學生是真心想要學的。」

當這些法國學生學成歸國後,演出時便在舞台前掛著一塊牌子,上面用中文寫著「老師李天祿」。李俊寬表示,對於當時陷入中美斷交和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危機中的台灣而言,「這算一種文化外交吧,藉此讓大家認識布袋戲,也認識台灣。」

李天祿的一生影響著布袋戲文化的興衰起伏,師大圖傳系王健華教授認為此文化具有寶貴的典藏價值,先前的保存僅限於制式化的照片呈現,於是決定與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合作,展開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並將計畫分為三步驟:文物資料數位化、傳承與資源共享、口述歷史和推廣文化。

王健華表示,第一步是將這些瀕臨消失的照片文物,和受到腐蝕的偶頭數位化。接下來會將重點放在傳承和資源共享上,希望把二十年前李天祿親自演出的影像,配上傳承弟子的重新配樂,用現代設備結合,拍成高畫質影像,「就像當初把貓王和披頭四的歌聲抓出來,和樂團重新演奏結合,用原汁原味的聲音呈現,把歷史文化保存得更好。」,並拍攝製作戲偶的過程給後人欣賞,透過影片了解從福建、泉州遠遠流傳過來的優良文化。

%E6%9D%8E%E5%A4%A9%E7%A5%BF%E8%88%87%E5%85%92%E5%AD%90%E6%9D%8E%E5%82%B3%E7%87%A6%E7%A4%BA%E7%AF%84%E5%81%B6%E9%A0%AD%E8%A1%A8%E6%BC%94至於資源共享方面,建立網頁是首要步驟,藉由網路將資料分享出去,設立一個互動平台,讓民眾把自己所收藏的文物歷史與大家分享。王健華說:「文物館的東西不一定完整,布袋戲有太多分支,李天祿有太多弟子,沒有延續傳承的資料到哪去了?我們不知道。所以希望透過民眾互動的力量,找到更多寶貴的歷史。」
最後則是口述歷史與文化推廣工作。希望透過口述歷史,找到布袋戲或文藝界耆老,口述李天祿的事蹟和文化地位,呈現一個不僅只有影音資料的數位典藏,還包括有內涵的生平記錄和貢獻。並將李天祿和布袋戲文化向國外推廣,讓全世界都知道台灣的文化驕傲,也喚起年輕人對台灣傳統文化的興趣。

李俊寬表示,雖然布袋戲是傳統,但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因為從未接觸而產生新鮮感,且布袋戲擁有豐富的文化,連日本音樂、爵士樂都融合其中,「如果只用傳統兩個來定型,那就太狹隘了。」李俊寬建議大家,可以透過看戲開始了解布袋戲文化,透過在音樂和感官刺激上的吸引,加上詼諧有趣的內容,即使知道什麼是布袋戲,也會想要進一步認識。


延伸閱讀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繪本服務學習社 「 說」出生命教育

_.JPG
【記者朱培滋/台北報導】「到最後,小女孩才明白,要珍惜身邊的家人和朋友…….」陣陣的讀書聲從豐年國小傳出,來自輔大繪本服務學習社的大哥哥大姐姐正唸出故事的結尾。
繪本就是故事書,自己是兒童家庭學系的社長李明潔說,藉由唸故事來傳達生命教育的意義,「告訴小朋友生命很重要,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別人的生命,都要好好珍惜」,繪本服學社的社課時間是禮拜二晚上,當天早上八點到八點四十,和禮拜六的下午,豐年國小和新莊、大安運動公園都是他們常去唸故事的地方。


李明潔表示,小朋友一開始都很怕生,有些社員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互動,開會時就會提出來討論,要想辦法改進這樣的狀況。社員之一的許茜雯說,他們會用遊戲或是道具來輔助,加上聲音的起伏和說故事的技巧,生動活潑的方法來「演出」故事。「我們會用誇張,漸強漸弱的方式,兩個人互相配合,之前花婆婆的故事,我們會扮成婆婆的樣子,學老年人說話的聲音,小朋友看了都很開心」。

此外,在活動中,小朋友和社員培養了好感情,會告訴哥哥姐姐秘密。李明潔說,曾經有一個小女孩家中有家暴情形,社員知道後,利用社課時間幫她想辦法,並和老師討論,一起協助她不被家暴侵擾。後來,他們透過連絡導師、社工和家長,彼此互相溝通,並定期關心小女孩家裡狀況。

「妹妹,有我們陪伴,你不孤單的!」社員們不斷地安慰小女孩。李明潔說,幾個月後,小女孩笑著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已經比較少打她了。那時候,社員們聽到都快哭了!

許茜雯說,自己在社團裡學到很多經驗,不只是社員間的溝通,和小朋友相處也讓她學到如何適應不同年齡層的差異。雖然花很多時間備課、找教材,「但很喜歡小孩,為了他們,再辛苦都沒關係!」

雖然每個禮拜二早上都要去服務,真的很辛苦,尤其到了期中期末考,大家不但有課業上的壓力,還必須要劃分時間給社團。李明潔說,但「大學未必有很多人了解什麼是生命教育?很多人很驚訝,講故事也可以傳達這麼多意念,其實我們想告訴大家生命是很有價值的!」


延伸閱讀


實習改變心態 醫學生經驗談

_
【記者徐璽淳/台北報導】「在實習時學到對於『生命』新的想法,也跟教科書上很不相同。」高雄醫學院畢業的的準醫生小馬這麼說。「在醫院,面對的是人,當然也有更多的挑戰性。」
目前正在當兵的小馬,二○○八年中旬開始在高醫實習。想起那段日子,他說,「在書上看的,跟實際去做,是真的差很大 。書是死的,而病人是活的。」而在實習過程中也遇到形形色色的病人,其中,有一位七十幾歲,胃癌復發的阿伯,讓小馬印象深刻。

這位住進加護病房的阿伯,因為術後併發了嚴重的敗血症,還有肝衰竭跟肝腦病變。「雖然給予插管及各種抗生素來治療,阿伯的病情依然每況愈下。在跟家屬討論後,他們也同意並簽下了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小馬說。而在加護病房撐了近兩個月的阿伯,於某個中午邁向他的生命終點,憑經驗,阿伯恐怕度不到夜晚,而小馬和其他醫護人員也通知家屬,希望他們做好心理準備。但病人家屬卻堅持阿伯要在某時辰內回到家,所以小馬開始了「送行」的程序。

送行,就是讓病人依靠著呼吸器,留著最後一口氣回到家。這樣的步驟,小馬做過許多次,但這次卻讓他鼻酸。因為在過程中,阿伯似乎醒了。「那雙黃黃的眼珠,仍眷戀地望著四周,似乎不肯瞑目;腫漲變形的五指,還是緊緊握住手邊的管線。彷彿不許我奪去那賴以維生的點滴,彷彿跟我們這些白衣死神拔河比賽」,小馬說。他更進一步想,「阿伯真的想死嗎?」、「試問誰又有資格提早結束一條生命?」他談起以前的他,很熱血,想要早點使用所學。但到了真正跟死亡面對面的時候,才覺得自己這麼脆弱。

而其他時候,很多專業與家屬意見間的拔河,更是時常上演。「在學校的時候,理論上來說,成功率太低的,是不太會救的。但真的去面對時,其實決定權還是在病人家屬的身上。」小馬又說,「即使我們醫生都知道,久病無孝子。」

在危急的時刻,很多病人家屬一心一意想讓病人活下來,就算醫生說可能會只剩一口氣,或成為植物人。「可是,不去拼拼看,怎麼會知道?我們也很為難,不過也只能盡本分了。」
想起這些經驗,和在醫院遇到的生死問題,讓小馬深深體會到什麼是「現實」。大學時曾經羨慕牙醫的他,甚至還想過要重考,但這樣的念頭,在實習之後卻是大大的改變,他認為,「大學念了四、五年,總算在醫院時學以致用,也才知道,這就是醫生。以前也會覺得當醫生很累啊,工作時間這麼長,但在實習之後,才發現那才是真正的挑戰。」對於未來想要選擇外科或是麻醉科的小馬而言,這一年的實習生活是個重大的轉折,小馬說,「藉由實習,肯定自己的志向,更找回了自我。」


延伸閱讀
小馬部落格
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支付標準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綠色揪團正夯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打開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共同購買」部落格,「我們是一群善待土地、支持有機小農所組成的共同購買學員,歡迎認同我們理念的好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幾段文字,訴說出他們的綠色信念。
一股綠色消費的揪團行動旋風,正悄悄地展開……。

一九六○年代,日本首先出現「生活者俱樂部」,結合知識份子和家庭主婦,將消費者力量團結,要求使用更安全無毒、耕作方式對環境土地更友善的農產品和生活用品,展現了不可漠視的綠色消費力量。

與主婦聯盟一同在台灣推廣共同購買的洪友崙,將「共同購買」更清楚的解釋為,把「販賣」與「購買」兩端,從過去「對立」的情況,加以改變為「協和」的關係。不再只是相互爾虞我詐的臆測、惡性競爭下的黑心,而是展開可以對話合作的互利平台,達到生產者與購買者正向循環與環境永續經營。

談到共同購買部落格的建立,高雄第一社大課務專員劉孟佳笑稱:「一切都是偶然」。二○○五年,社區大學開始將農業課程拿到城市開課,城鄉交流之下,學員開始提出:「何不向搭配的產銷班農民團購蔬果?」

眼看時機成熟,劉孟佳把「共同購買」四個字寫在黑板上,並請長期推廣共同購買觀念的主婦聯盟人員一起座談,彼此腦力激盪,進而促成第一社大共同購買機制。
每個禮拜,農民會先將蔬果產銷狀況回報給社大,社大便在「共同購買」部落格上清楚刊登本週蔬果的品名、農民的名字與單價,學員只要以e-mail訂購即可。劉孟佳認為,這樣的運作方式,比較彈性,要吃再訂,也不用擔心這禮拜要出國,家中卻有一籃菜沒人吃。
除了蔬果訂購,他們也安排「共同購買」學員到農地和農民共學,或是請農民來學校開分享會。劉孟佳說,在市場上,有機小農的蔬果,外觀上可能比不上一般農法蔬果,而被消費者嫌棄,常使得小農們心情低落;在分享會上,他們「創造一個讓生產與購買雙方直接對話的機會」,使彼此聲音被聽見,一同討論解決。


延伸閱讀

高雄第一社大共同購買部落格
三重社區大學幸福合作社部落格
主婦聯盟共同購買宣言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湯英伸故事登台 看見原住民問題

P1010143
【記者王湘綾/台北採訪報導】當舞台拉開序幕,湯英伸死刑的最後審判在觀眾眼底展開,湯英伸的公設辯護律師對他說「孩子,我會把你寫成悲劇英雄的」,於是死刑定讞,使用這樣的開場,陳彥斌藉著「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質問「當下」原住民受到的社會待遇。

二○○九年台北藝穗節,「一番玩藝自製體」推出了舞台劇「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編劇陳彥斌,以諷刺和批判的角度改編作家張娟芬的專欄「殺戮的艱難」,以湯英伸的故事為主軸,綜合自身對原住民社會現象的觀點,要用原住民的角度看待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問題。
湯英伸事件發生在一九八五年,這位原住民青年隻身到台北找工作卻遭雇主欺騙,每日工時長達十七小時,不願加班老闆還會動粗並直罵他「番仔」。湯英伸欲離開,老闆付的薪資不但不到當初約定的一半還扣留其身分證,爭執中湯英伸打死老闆夫妻和其女兒,被以強盜殺人罪移送地檢署,經過三審最後被判處死刑。

「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這一齣舞台劇便是依照這樣的背景,陳彥斌表示,劇中還使用湯英伸和同樣是死刑犯的陳進興、王文孝、陳金火等刻意傷害他人的人做比較,「湯英伸他不是真心做錯事,而是誤殺」,審視湯英伸的案子,就像是在審視整個社會對待原住民的方式。

為什麼以「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為題?陳彥斌表示,台灣指的是本土,也就是原住民,外國指非原住民的外來者,不管是漢人、日本人、或外省人,「這些外來者用自己的各種角度,批判和審視原住民」,湯英伸雖然只是一個事件,但這樣的意識和原住民問題一直都存在社會中。
而許多描寫湯英伸的故事都不忘提及,他是位天性樂觀的青年,陳彥斌說,整部作品的象徵就是不斷地變動,用充滿原住民弊病的劇情,藉此質疑外來者對原住民天性樂觀的刻板印象,「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但是這樣的說法,卻已經成為每個人從小灌輸的觀念。

陳彥斌說,題材雖然很嚴肅,但都使用趣味的手法處理,劇中有一幕是運用快問快答方式,題目的答案都是以世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為正解,例如:當問到: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棉花哪個比較重?原住民會回答棉花,因為在原住民眼裡棉花較多,就會比較重,這也諷刺著,原住民在世人眼裡純真、不用腦袋思考的刻板印象。
面對自己在劇中使用的嘲諷手法,陳彥斌表示,說起來很難過,「原住民這樣取笑原住民」,但不這樣做也沒有辦法,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光憑自己無法解決原住民的問題,不過他期許自己成功不忘本,未來自己在社會上擁有地位,一定會為改善原住民社會問題努力。


延伸閱讀
「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演出資訊。
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
王光毅的《原住民死囚湯英伸》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性侵離開校園 給學生無憂空間

【記者游美慧/台北報導】花蓮某國小體育老師從○○二年起至○○八年間,陸續性侵四名校內女童。「我以為這件事會隨著我進棺材!」不幸遭性侵的其中一名受害者表示。本案經花蓮地方法院審理,判處有期徒刑五十四年,執行刑期十八年。

財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於十月十二日舉辦座談會,邀請人本教育基金會南區主任張萍、教育部訓委會專責委員傅木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焦興鎧、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楊心蕙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教師伸狼手 校園卻封口」之議題。

楊心蕙以花蓮老師性侵學生一事為例表示,受害女童上國中之後,如何向學校揭露國小老師的獸行?。首先,國中輔導老師可以向學務處報告,並且通知校安單位。然後,國中學務處以「公文」通報國小。如此一來,可避免國小為維護校譽而吃案,因有底稿為證。「通報並不可恥」,楊心蕙說,有些學校擔心因通報太多會影響校譽,選擇隱匿。待及無法隱藏時,事情通常已造成極大傷害。與其最後造成憾事,不如一開始誠實面對、解決,將傷害降至最低。
然而,校園性侵案件不只是發生於花蓮,張萍表示,高雄某國立高中校園內共有五匹狼,包含學務主任及教官在內。台南某高職亦發生老師性侵學生事件,最開始的受害者如今已三十歲,由此可知性侵案件發生之久遠。然而,諷刺的是,兩所高中皆獲選為「優質化學校」。南部某高中則是在發現老師不當行為之後,經校評會決議停聘該師兩年,兩年之後,仍可繼續任教。

在這些不幸事件中,張萍認為值得追究的是「共犯結構」。是誰縱容老師的行為?是誰未善盡通報之責?當學校知道老師的不當行為之後,只決議「停聘」該師,表示該師可不必上班卻領半薪,所採取的措施是否正確?「為什麼他們做錯事,我們納稅人還要付他薪水?」九月十號記者會過後,花蓮縣性侵事件的通報數量增加,「因為不敢再吃案」張萍說。

專責委員傅木龍則表示,教育部積極建立「不適任教師資料庫」,避免他校聘請到較不適任教師。之後計畫修訂教師法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將停聘改為解聘。在校園內,成立性別平等委員會,負責處理相關案件,並確實落實預防性之教育。同時,加強校園安全環境建置,傅木龍希望「讓孩子在校園都很安全」。
針對性平會,專門研究性騷擾的焦興鎧認為,性平會可以通報案件、輔導被害人,但不應做調查,調查應由檢調執行。若是校內發生性騷擾、性侵案件時,學校的調查委員會選任,應以外部委員為主,「避免校內委員官官相護」。最後提及,防制性騷擾的根本是「教育」,包含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從根本做起,便可降低不幸事件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台灣防暴聯盟
人本教育基金會

教育部性平會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私‧處」把藝術變親切

_
【記者林昱君/台北報導】一個晴朗天氣的下午,走進「私‧處」,純白色的空間搭配著簡單的桌椅,還有一點陽光的斜射,牆壁上展覽著這一次的主題「Time after time」 林燕秀個人創作展。

「私‧處」的老闆 Chris當初從電子業轉到設計公司,因而接觸到藝術。因為希望藝術不再只是高高在上地放在美術館,關起門來等待想看的人,「人最喜歡的就是吃啊,所以就決定把藝術和食物結合,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人接觸藝術。」Chris說,「這樣也能替藝術家們增加知名度。」而把空間設計成純白色也是為了與各種類型的作品結合,「因為白色沒有特定性。」

在「私‧處」負責企劃文案的小必說,因為「私‧處」的展覽是不收費的,也曾帶著滿腔熱血替沒有什麼經費的藝術家作免費的作品佈置、場地租借,「就這樣傻傻的啊,結果去年九月的金融風暴就差點撐不過來。」小必笑著說,「不過還是希望能讓這樣的空間繼續下去。」
「私‧處」的展覽類型沒有限制,也曾有過裝置藝術,「作品從牆壁延伸到客人的頭上,是有點突兀啦!但客人也還是很喜歡啊!」店長Brand笑笑的說。談到最難忘的展覽,Brand說今年一月的「犬幸福」畫展讓他至今想到都還是印象深刻。「是作者王安迪接觸到流浪狗之後所畫的,當時也受到很大的迴響,還有客人說看了很想哭。」
因為想要打造一個完全適合女性的空間,因此取名為「私‧處」。門口的牆壁上畫著三個女生的的畫像,小必說這是「私‧處」虛擬出來的三位女主角Eddie、Vito和Noriko,當初是為了不想讓大家知道老闆是男生而虛構出來的三位女老闆,「我們還替這三位主角寫了一部小說。」
Eddie是典型的時尚都會女子,俐落、獨立自主、時尚、工作能力強。而Vito是不切實際的文藝青年,生活裡只要能盡情追求夢想、藝術、靈魂,其他並不是那麼有所謂。Noriko則是溫柔,包容性強的日系療癒系女性。「每位女主角都代表了不同的特質,各象徵了女性的美麗面貌。」 小必表示,這也是「私‧處」想要表達的,女性有各種不同美麗的特質隱藏在不同的面孔裡。
未來「私‧處」也希望能更增加多一點類型的藝術,像是音樂,位於公館的「海邊的卡夫卡」也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如果店內也能有像是他們那樣的不插電音樂也很好,因為我們希望帶給客人更舒適、自在的空間。」

延伸閱讀

「私‧處」部落格

台北東區美食藝文空間

犬消費/Côte à Côte 私‧處 發現犬幸福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回首棒史一百年 台灣人的驕傲

_-1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隊打敗同年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調步隊,創造「紅葉神話」。隔年,金龍少棒隊美國威廉波特拿下少棒冠軍,捧著錦旗凱旋歸國,那一年的風光時刻開啟了許多人對台灣棒球的記憶,但早在之前,台灣棒球史已經悄悄進行五十年。

台灣棒球史早從日治時期開始,當時日本政府藉由棒球教化人民團結,強調三族共和精神(日本、漢人和原住民)。這些記憶只能透過零星的報導和口述歷史得知,因此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展開「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重新整理台灣近一百年來的棒球歷史,找回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回憶。

計畫主持人林信成博士表示,當初有成立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的想法,是因為棒球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都反映著台灣階段的歷史,無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近一百年的棒史和台灣近代史息息相關,「透過棒球了解歷史,也透過歷史了解棒球。」

一九○六年,日本在台灣成立第一支棒球隊,正式開啟台灣棒球的發展,直到一九三一年,由日本人、漢人和原住民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奪下日本甲子園大賽亞軍,被賦予族群融合的政治意涵,更營造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象。從現在來看,當時曾受日本殖民的台灣和韓國,現都躋身為棒球勁旅。林信成說:「台灣棒球的歷史發展都是有脈絡可循的。」

反觀從棒球看歷史,可以知道其反映著社會的變遷。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將體育發展重心放在籃球,因此有句話說:「外省人打籃球,本省人打野球(棒球)。」但在一九六○年,台灣遭遇與聯合國斷交等外交重大危機,當時全民把這群小國手視為抗日、抗美英雄,他們背負著民族興亡的責任出國比賽,最後拿下世界少棒冠軍,中華台北隊也陸續奪下奧運銅牌和銀牌,台灣棒球在全民期盼下於一九九○年達到顛峰。

林信成說:「我不是棒球迷,只是個單純的觀眾,透過書籍和新聞才漸漸了解棒球的歷史,才有建立計畫的想法。」「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共分三部分: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數位資料館台灣棒球維基館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

其中最為特殊也最具困難度的子計畫為「台灣棒球維基館」。林信成認為,除了新聞資料的集結,也希望開啟一個共同寫作的平台,集結大家的力量,呈現完整的棒球歷史,因此使用與維基百科相同的技術,建立棒球維基館,讓球迷、網友和研究者共同創作,提升棒球歷史能見度和豐富性。
棒球維基館成立至今四年多,全站點閱數更超過一億兩千萬次,已經成為台灣棒球交流的最大平台,但在製作過程卻遭遇許多困難。林信成表示,管理棒球維基館相當地耗時、耗力,因為開放共同寫作就必須確保內容的正確性,目前連維基百科都無法做到,只能靠使用者自動自發的修改和驗證,「但這都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因為不是學術研究,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查證的工作。」
要林信成推薦一段最值得典藏的棒球歷史,他表示:「大家不知道的更要典藏,越早的歷史需要花更多心力!」例如在日治時期的萌芽階段,「就像人的童年一樣」,只能靠著棒球耆老的口述歷史記錄,「現在是在跟時間賽跑,沒有在他們有生之年建立資料,這些歷史就隨風而去了。」
從棒球歷史的典藏來看,林信成認為大家應該更關注文化資產的保存。他說:「棒球只是運動的一種,而運動也只是人類文化的一環,連棒球歷史都做不好,怎麼保存人類文化?」林信成表示,現在沒有專責單位負責保存棒球文化,棒協或球迷重視的是比賽當下的輸贏,沒有多餘心力在保存工作上,但歷史文化傳承工作是相當瑣碎且繁複的,需要更多人力和單位的合作才能成功。
_
於二○○四年展開的「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的架構已大致完成,無論是數位新聞資料館、棒球維基館和數位文物館都會持續更新內容,讓更多人窺見台灣棒球歷史的風貌。林信成說:「早期的風光對於現代人不是回憶,因為他們沒有參與過,只能靠新聞資料追憶,一一重建需要更多的心力。」研究助理洪明禪則表示,在口述歷史的訪談中,看著棒球耆老回憶過往,但許多記憶已經模糊,必須依照逐字稿驗證人名和年代等,才知道保存文化的辛苦。

計畫不僅以三個數位資料館呈現,研究助理黃文彥更架設3D虛擬實境棒球博物館,他表示,棒球文物散落在各個角落,且都是靜態呈現,很難把全部集結展覽,希望透過虛擬立體的環境,集中所有資料提供大家做參考。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醉心花草 退休生涯志工十年

IMG_6261(1)
【記者游仁汶/台北報導】「這棵樹來摸摸看,滑滑嫩嫩的感覺,阿伯摸了會很快樂,所以它叫『阿勃勒』。呵呵呵」。陽光和煦的週日早晨,在大安森林公園一隅,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導覽員陳華光,正用著詼諧的語氣為民眾介紹植物。

陳華光自職場退休後,作為志工投入導覽員服務至今已逾十年。以往也曾在台北植物園以及台北賓館負責導覽服務,而今重返大安森林公園,於週日上午擔任解說的志工。陳華光表示,到大安森林公園為民眾介紹植物樹木,雖然是無酬的服務,「但是看到大家笑笑地就很愉快。」

對於一般民眾想要學著了解大自然的生態,陳華光指出,有四個要點是需要注意的,Touch(接觸)、Understand(了解)、Enjoy(享受)、Protect(保護)大自然。陳華光提到,以往曾有寺廟舉辦放生活動,將許多市場買來的班鳩直接在大安森林公園內放生。「這樣並不代表就是做功德,其實那些鳥無法適應籠子外的自然環境,到最後只是加速牠們的死亡。」

他並提到,在植物園擔任志工的那段期間,常也有許多民眾往蓮花池內隨意放養烏龜、吳郭魚、垃圾魚等生物,「結果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到後來蓮花的根全都被啃光光了。」儘管如此,他認為,即便台灣的民眾有許多環保的意識與觀念需要再教育,但其實對自然生態還算很友善的。
問及對於民眾的環保意識應該如何加強?陳華光認為,從年輕一輩甚至從兒童就開始教育起,效果才會好。「那如果要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覺得就得尋求企業贊助了。」他表示,有許多民間的環保協會,都是憑藉著志工的熱情,並且自掏腰包從事環保工作,要是能夠有企業的贊助,金錢的來源不是問題的話,對於環保方面的活動才有機會大力推廣。「連導覽活動的講義,還都是我自己印的呢!」他說。

IMG_6272(1)在當志工的這些年,曾經有讓陳華光印象很深刻的回憶。過去還在台北賓館擔任導覽員時,有一天早上結束了導覽行程,向遊客預告下個週日,在大安森林公園還有他服務的導覽活動;而一週後,在台北賓館聽他解說過的遊客又出現在大安森林公園,還買了豆漿燒餅給他當早餐,「我覺得好窩心,也很開心!」

「當志工這麼久,和年輕人接觸多了,感覺自己心態也變年輕許多。」陳華光笑著說。在十年的志工生涯中, 除了教導民眾認識植物以外,陳華光表示,自己也從中學習到很多,「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很認真,而且要做什麼像什麼!」
導覽活動結束,陳華光帶著參加民眾一起唱唱歌,接著要大家跳起來在空中拍手,喊聲「福氣啦!」。陳華光說,只要自己有能力,就會繼續當志工為民眾服務,「看大家開心地一起唱唱跳跳,就能感到很開心!」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大安森林公園簡介

台北賓館簡介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履行性別平等 由女奉祀官開始

E8a5e58b
【記者詹昀穎/台北報導】年度祭孔大典在今年教師節再次展開,不過今年孔廟內外的風景卻大不相同。因為不滿「奉祀官」只由男性擔任,有矮化女性之嫌,婦運團體因此在當天舉行抗議活動,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組主任趙文瑾說:「這根本是開性別教育的倒車。」

「奉祀官」是自古至今僅剩的「世襲制」職位,由一位孔姓後裔擔任奉祀官,政府每年還會發給十多萬元薪俸。而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上任奉祀官孔德成的長孫─孔垂長接任今年的奉祀官職務,「不過照順序排的話,應該是由長女孔維鄂來接任才對。」趙文瑾說。

趙文瑾表示,在今年七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內政部頒布了一項規定:奉祀官改為「無給職」,而且女性也可以擔任奉祀官,但前提是在孔家「僅生一女」的狀態下。趙文瑾說:「這是把女兒當備胎,對女兒來說一點都不公平。」

對此,內政部表示,已在今年十月一日修正相關議案,已於「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奉祀及紀念要點」中的第二點規定,「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由孔子後裔承襲。前項承襲之奉祀官須為孔姓,由本部報請行政院轉呈總統聘任之。」不再排除女性承襲。 不過趙文瑾認為,即便如此,政府仍未釋出最大善意,因為關於「奉祀官」的討論都還只是「規定」而已,並沒有納入「法律」之內。

她認為,在倡導性別平等的現今社會,不該還固守嫡長子的觀念,若是還照著過去的傳統行事,那麼對現今的性別教育是樹立了不正確的示範,「我們應該把這個議題拿出來討論,而不是黑箱作業,因為女兒也可以。」趙文瑾並提到,在教師節前夕,有孔姓女子與基金會聯繫,表示自己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傳人,也想參與奉祀官的選拔。

至於今年奉祀官人選,為什麼由孔子第七十九代子孫─孔垂長擔任呢?內政部表示,因為頒布新規定的時間為十月一日,而在制度變革前,內政佈已有儲備奉祀官之人選,於是,基於歷史文化傳承,並兼顧孔故奉祀官家屬意見及考量海內外華人情感之認同,今年奉祀官人選為孔垂長先生。
而在推動女兒也加入奉祀官選拔的過程中,其實並不那麼順利。除了要抵制政府頒布的規定外,民間也有反對聲浪。趙文瑾說,有些人認為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是她們抱持太深刻的女權主義;或者有人說,太小題大作;就連孔家人也認為,這是背棄傳統的做法,「孔家是古蹟,不能動,傳統也是。 」

但趙文瑾說,反對奉祀官讓女性擔任的人,只是習慣這些行為模式,若我們把這些問題當作公共議題般探討,就不會覺得奇怪。而在倡導性別平等的現在,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現今社會應該配合時代,適時的改變傳統,而非傳統不能被撼動。」
她並舉出「孔令和葬孔林」的例子,藉此說明制度並非僵化不變。孔令和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子孫,她八十五歲時提出死後想要葬在孔林陪伴家人的想法,但因為她已出嫁,所以不被視為「孔家人」,但在她積極爭取下,中國大陸政府正視她的要求,開始討論此議題。後來兩年間在親人、朋友的幫助下,她終於如願入孔家族譜,在孔林也有了她的位置。

趙文瑾表示,雖然目前大多數人對於「女兒也要選奉祀官」的議題抱持不認同的態度,但她認為,藉由不斷的與社會溝通,並把此議題當做公共性議題一起談論,思想仍有改變的彈性。「我們應該不斷的與制度對話,與社會對話,與人民對話。唯有談才有可能改變。」趙文瑾說。
她又說,要將議題從公共議題,逐漸深入到私領域,才有可能讓人開始反思,進而影響社會。最後趙文瑾舉例,就像家暴防治法,當初也有許多人認為不重要,但當有越來越多人的聲音出現,我們便開始思考,終於制定了法律。


延伸閱讀

女人不是奉祀官的備胎!

張小虹:孔子的女兒不姓孔

制度變革/奉祀官改無給職 可有女官

小兒痲痺老照片 走進舊時光

【記者劉倚萍/台北報導】泛黃的老照片裡面,孩童們穿著學校制服戴著帽子,但他們不是撐著柺杖就是腳上穿著鐵鞋,這些人都是小兒麻痺的患者。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推出一系列的老照片展覽,希望藉由募集小兒麻痺老照片,讓大家一起回顧那段時光。

在西元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期間,衛生條件與保健系統皆不發達,使得許多傳染病大為流行,小兒麻痺就是其中之一。進而造成許多孩子半身不遂,終身必須與柺杖或鐵鞋為伴。台灣雖然在西元一九九七年已將小兒麻痺從流行傳染病中除名,但是這些刻板記憶畫面仍在國人心中。
「大家都有共同的經驗和回憶。」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表示,會舉辦這個活動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很珍貴,無論在家庭方面或是社會參與,還有如何走出小兒麻痺的陰霾。
「募集到的這些照片,對於小兒麻痺的病友來說,就算沒有機會回到當年相聚的醫院,或是與當年的朋友再相會,但透過照片一樣可以勾起回憶。」許朝富說,回憶當年的那些朋友與同學,重塑當年的生活,並期望讓參與的朋友也能透過照片訊息的傳達,連絡到更多當年的好友們;而對於社會大眾,也希望能夠透過照片看到那段時間的這一群人,一起省思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
同時,為了募集到更多的照片,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已經拜訪過許多相關單位,如彰化喜樂保育院屏東勝利之家振興醫院,都有提供照片。但也由於照片大多為機構所提供,因此在文字敘述方面較缺乏,許朝富表示,「希望未來能夠強化每個人的故事,也希望能夠拍攝一部紀錄片。」

這個活動預計到今年十一月,目前所收集到的照片只能在網站觀看,但是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正在計畫明年能夠用這些照片舉辦展覽、或是舉辦巡迴的講座,談談小兒麻痺患者老化的問題,分享這些人的故事。

許朝富說,「雖然小兒麻痺已從流行傳染病中除名,但是當年的這群人現在正面臨老化、、小兒麻痺症候群等問題,需要更多的準備與協助。」他們期待這些照片除了找回過去的記憶,也能夠幫助大眾了解這群人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像是提早老化、完全的失去行動能力等。最後再更進一步的推廣一些法案,或是增加社福團體的資源來協助這群人。



延伸閱讀

那段小兒麻痺之友閃亮的故事

小兒麻痺與疫苗
邀您翻箱找出記憶中小兒麻痺老照片活動內容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一人一籃菜 災農尊嚴復耕

_-1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風雨無情,人間有愛。一場風災浩劫,雖然吹毀了我們的家園,卻也吹出民間50多億的善款;但是,長期支持有機小農的高雄第一社大則認為,農民並不希望向社會大眾「伸手要錢」,而是希望用一種更為平等的方式,獲取重建田園所需的資金。

因此高雄第一社大課務專員劉孟佳在風災第一時間發起「一人一袋米,支持農民站起來」活動,替農作、農具幾乎全毀,沒有現金卻有庫存米的農民,利用社大網絡、部落格等媒介,短短四天募集全台三千多袋米的訂單。如今他們與微風市集合作,再推明年整年度三千籃菜的預購活動,希望向社會大眾以「無息貸款」的方式,實質地幫助災民重建。

談到「一袋米」計畫的初衷,第一社大發起人劉孟佳說,風災過後,「農民沒有菜,只剩下米了」,如何建立農業重建機制,挹注有機小農復耕是他們推動「一袋米」認購行動最簡單的想法;透過社大網絡,全台許多關心農村議題的朋友、公司、廟宇等機構,在二個多禮拜時間內,湧進五千多筆回響,「這個數字,也多到讓我們一時無法負荷。」 劉孟佳回應。
劉孟佳描述交貨前夕,儘管電視新聞中鼻酸的哭喊聲仍於耳畔迴盪,但是每一筆的訂單背後都是大家的支持與鼓勵,社大合作的鳳山有機米產銷班與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約十多位農民,收起無語問蒼天的無奈,繼續回到工作崗位,碾米、包米,暫時忘卻受損的農場,工作到凌晨。

米賣完了,下一步呢?「一人一袋米」活動是針對米農,但種菜和種水果的農民,卻在一袋米計畫中被排除了,「不可以這樣」劉孟佳語帶堅定地說。因此第一社大再與微風市集合作推出認購復耕計畫—「一籃菜計畫」。

_
在風災田園重建急迫,需要較龐大資金之際,「一籃菜計畫」向社會大眾發出認購訊息;計畫中明文表示:民眾所預購的一籃菜費用,扣除運費及行政(理菜等人事費用)後,每一分都會實質運用在農民重建田園或農家重建過程中緊急的生活支應上,待半年或一年後農田復耕,菜也收成了,民眾就會陸陸續續收到產品,以達到向社會大眾「無息貸款」尊嚴復耕的效果。
然而當復耕計畫持續正向前進後,劉孟佳卻將「一袋米計畫」的對口單位直接交給產銷班班長,「一籃菜計畫」也推由微風市集主導;開始思考社區大學在復耕之路角色定位的她認為,重建之路上,社區大學應該回歸扮演「平台」的角色,也就是農民與消費者間的橋樑,以協助代替主控,期望復耕復建之路更加穩定。


延伸閱讀

<八八災後 美濃有機米產銷班>文/古文錦

<持續讓一袋米發揮重建力量>文/ 劉孟佳

微風市集

高雄第一社大部落格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高砂族的建築記憶 千千岩助太郎

【嚴瑞蓉 陳怡君/文】你可曾知道?在我們成長的土地,曾經有一位日本人,憑著執著的筆與鏡頭,為日據時代的原住民建築留下了寫實的剎那。他,日復一日,深入部落考察研究;年復一年,紀錄當下建築面容,歷經二十幾個溽暑寒冬,直到最終被迫離開。而這一段段的勾勒記憶,卻也已讓他對這塊島嶼產生感情,即便遠在北國,即便遙望著不如昔日為人所關注的研究心血,他仍舊持續地,在建築這領域、替台灣,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潛入山林,竹木成群矗立,片片林葉交織日光灑落下,有木材、石版等最天然的資源打造而成的原住民住屋,相互輝映。這是這位執著於高砂族住屋研究的日本人──千千岩助太郎,一生中的雋永場景……


台灣高砂族建築研究先驅

西元一九二五年,日本在台灣殖民邁入了第三十一個年頭,千千岩助太郎,在廣島縣立工業學校老長官的邀請下,來到台灣。二十八歲的他開始在這塊新的島嶼上,揮灑建築專長,一面擔任教職,一面展開高砂族原住民住屋的考察研究,一點一滴地,直到被遣返日本。

時光走在一九三四年的冬天,千千岩助太郎,步履於大武山及霧頭山山林,喜歡登山的他再次邁上台灣的山岳,於此之前他也曾多次在當時任教的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裡組登山隊。然而此次,從大武山縱走霧頭山的所見,讓千千岩助太郎驚訝、佇足:排灣族部落與周圍環境所呵成的風景。這一幕令千千岩助太郎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他決心為高砂族原住民建築付出。

千千岩助太郎對於原住民的考察研究,以高砂族住屋建築為主,有別於當時社會所側重在原住民風俗習慣的紀錄,或是台灣總督府對資源的舊慣調查等等。千千岩助太郎是以一種測量、繪畫記錄的方式,來描繪原住民的建築風貌。

這些調查測繪而成的資料,有相機捕捉的照片,有千千岩助太郎使用鉛筆所繪畫而成的圖樣,呈現了以前原住民使用茅草與竹木,搭建而成的圓錐式榖倉與住屋;抑或達悟族的干欄式建築倉庫,甚至拼板舟。此外,千千岩助太郎也精確地勾勒出它們的平面圖與斷面圖,「前室」、「寢台」、「大梁」、「物置」等住屋內的組成元素歷歷可見。
每一個考察,每一次深入部落,從拍照到記錄住屋型式,從觀察結構到測量尺寸,千千岩助太郎將每一棟住屋的外觀與格局,仔細工整地描繪下來。高砂族的部落裡,有千千岩助太郎徘徊與穿梭其間的身影。

這樣地毯式的測繪調查研究,也許一間住家得花上好幾天、幾個月的時間,也許需留心和當地頭目的交涉與來往,也許需要好的體力,與一股執著的心意……在那一張張已泛黃的紀錄紙上,千千岩助太郎為原住民留下了早先的建築記憶。
然而,時過境遷,千千岩助太郎當年在山上見到排灣族用石板拼砌成的房屋、泰雅族人用竹枝紮實緊密圍成的住屋,那些從前原住民運用自然資源打造的建築,在台灣邁入工業社會的一九八○年代已經逐漸消失,石板、竹木等天然建材在鋼筋水泥的打壓下,使得因地制宜的建築智慧,逐漸埋沒在鋪天蓋地而來的現代化洪流中。
因此,千千岩助太郎於一九三○到一九四五年之間手繪的建築圖稿、攝影寫真顯得彌足珍貴,九族文化村便以他的研究成果作為原住民建築復原的重要參考資料與佐證素材。千千岩助太郎甚至受邀來台,親自主持樣本屋的搭建,當一棟一棟傳統原住民住屋重現眼前,千千岩助太郎不禁落下了淚水。


民族的擁抱 成就價值之光

當時在九族文化村陪伴在側的是台灣知名美術家顏水龍,他搭起居間橋梁,九族文化村得以邀請千千岩助太郎指導建築樣本的建造,兩人的情誼造就原住民建築的重現,台灣民眾因而能再次見到這些已然消逝的傳統文化。

當年,千千岩助太郎與顏水龍因同樣熱愛高砂族文化,有聊不完的話題,甚至曾比鄰而居,天天生活在一起,而結為至交。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千千岩助太郎被迫倉卒離台,他將自己研究高砂族建築的心血交付顏水龍保管,十一年後才以觀光客的名義來台訪問,取回這批無價的作品。
當今享譽國際的台灣知名建築家郭茂林,日據時代時就讀台北工業學校,因表現傑出而受到老師千千岩助太郎極力栽培,力薦他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深造,在當時台灣人能夠受高等教育的已是少數,到日本唸書更是極端困難。然而,郭茂林沒有讓恩師失望,憑藉自己的努力與才能,在日本建築界大放光采。
不同於當時日本統治階層對台灣的規劃調查大多出自利益所需,台灣人被視為二等國民,千千岩助太郎做為一位日本人,擁有尊榮地位,卻不以民族優越感自居,而真切地貢獻所學,深愛這片土地,疼惜台灣人才。在他返回日本之後,和顏水龍、郭茂林始終保持聯繫,遙遠的距離與政權的更迭,沒有消退他們之間的情誼。


結緣台灣 情牽台灣
台灣處處留有千千岩助太郎的足跡。蘭嶼達悟族部落,有他蹲在拼板舟旁專注觀察結構、仔細記錄的身影。台北今日人群熙來攘往的大安區,曾經矗立著他設計的寧靜安和、綠木扶疏的住宅。台南赤崁樓迴廊之間,迴盪著他求好心切指導整修工程的音頻與神情。他也帶著孩子在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今國立成功大學)的操場,與台灣的小朋友一起體驗打野球樂趣。他脖上掛著相機到處拍建築、拍人,拍下一張張台灣的記憶。

二十八歲抵台,五十歲離台,千千岩助太郎在台灣度過青壯歲月,當初為工作而來到了陌生之地,他以一名外來者之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踏遍高山平原,從北到南,從本島到離島,遊走觀察,窮盡精力,發揮所長,為台灣的建築文化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與鏡頭。二十年過去,千千岩助太郎與台灣有了無法割捨的連結。
於他,台灣絕非僅是單純來去匆匆的工作之地,而成為他的第二家鄉。來自北國的千千岩助太郎,在這塊南方島嶼展現了高度的熱情,從原本登山時望見原住民建築衍生的好奇心,而後投入大量心力研究的實際行動,結出的是滿盈美麗回憶的豐碩果實,最後轉化為對台灣深深的眷戀。二十二年的生活,台灣有他一切熟悉的人、事、物,甚至使他渴望留在台灣,而非登上返回故鄉的船隻。

他對台灣的惦念也感染了他的兒子:千千岩力。儘管當時年紀尚小,離開台灣時並未有同於父親及兄長般的離情不捨,然而當千千岩力再度踏上台灣土地,從前生活點滴在腦海中清晰起來,台灣到處有他可撿拾的童年回憶,這份柔軟的記憶在心中蔓延,直到六十歲他仍記得這句台灣話:「我嘛是台灣囡仔」(我也是台灣小孩)。

千千岩力承襲父親遺愛,一九九三年創立日本國台灣原住民族交流會,邀請原住民到日本表演傳統歌舞、匯集台日原住民研究專家定期集會、出版原住民刊物等等,積極推動台灣、日本文化交流,也象徵著父親與台灣感情的延續。

研究數位化 典藏台灣情
除了九族文化村的實體建物,千千岩助太郎遺留的珍貴資料也將躍上數位典藏的舞台。負責此項計畫的台北科技大學黃志弘教授,小心翼翼地從無酸盒中拿出一疊厚厚的資料,泛黃的紙頁有明顯的歲月痕跡,少數照片、圖片不堪存放已經幾近毀損,但大部分千千岩助太郎細膩的筆觸所勾勒出的建築型態仍清楚可見。

黃志弘並非本就專精於原住民住屋研究,但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卻意外牽引出他自己的童年回憶。幼童時期的他,有時候會到山林之中玩耍、甚至打獵,對於當時不同於漢人建築的原住民住屋也在心中留下模糊的殘影,千千岩助太郎的原住民測繪清晰了他的記憶。

他回憶道,南投水里過去曾是一整片枝椏覆天的茂密森林,如今卻是車輛熙來攘往的公路,看著千千岩助太郎的資料,彷彿乘坐時光機,墜入童年在林地中嬉戲的場景。
千千岩助太郎的心血結晶以數位的形式展現在台灣人眼前,而那份深厚的台灣情也將跟著被恆久地典藏。每個人都能透過電腦螢幕,藉由觀察千千岩助太郎的研究心血,體會傳統建築工藝與智慧的結晶。
本文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共同合作,期為數位典藏提供更多元的觀點。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回顧九二一 「一起走走看」

1004%E7%94%9F%E5%91%BD%E5%8A%9B.JPG
【記者巫奇優/台北報導】九二一大地震至今十年,有許多影像工作者都利用了攝影機記錄了當時的景象,致力於紀錄片交流的民間組織CNEX也在最近舉辦了「2.0放映式:撼動生命——【地震】主題紀錄片展」回顧這些作品。日前在此放映展中,再次播放了林宏杰導演的紀錄短片《我們一起走走看》,重看了這部紀錄片,主角范喬雅說:「直到現在還是對地震會有恐懼。」

《我們一起走走看》以一群台中縣石岡鄉的國二生為主角,故事描述他們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參與了當時為幫助當地學生而舉辦的攝影班,這群學生也藉此機會學習使用攝影機,紀錄了九二一地震後他們家園的改變。這部紀錄片忠實地刻畫了當時居民的生活,也帶觀眾看見了他們面對災難後的內心變化。

主角之一的范喬雅現在已經是成年的大人了,再次看到這部紀錄片,她說「一開始其實不是看得很懂,直到這一兩年才比較知道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她認為這部片是她的一個重要回憶,現在有朋友拜訪時,也會放給朋友看,讓大家笑笑當時清湯掛麵的自己。她表示,那時候在攝影班的學習引發了她對這影像工作的興趣,她現在還是從事相關工作。

對於九二一地震的回憶,范喬雅說:「其實在九二一發生的當時並沒有被嚇到,只是覺得停電了就繼續睡,直到後來被叫醒了逃到戶外,才被旁邊傳來的救命聲嚇到。」那時候她的父親為了避免傳染病的發生,將她們送回山區的老家,而在地震後山區的土石崩落嚴重,讓她感覺好像每天都可能被土石砸到的樣子。她表示「直到現在還是對地震會有恐懼。」可見九二一地震對當地災民來說,都是難以抹去的深刻記憶。

面對影片完成八年後,重新看了這部紀錄片,讓林宏杰導演回想起了九二一地震發生時期災區的現象。他認為當時的媒體在災區造成了一種氾濫。「我在這裡拍,其實在那個街角還有一台攝影機,而且我的後面其實還有攝影機。所以這樣的狀態讓我覺得說,我不知道這樣要去湊什麼熱鬧。」也就是因為這樣,當很多人邀約林宏杰去拍攝八八水災相關紀錄片時,他就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拍攝紀錄片對我來講,只是留下當時的一些狀態,我覺得它是珍貴的。它是我活在這個當代的人,我應該幫後面的人留下些什麼東西,至於其它的,我沒有再多想。」這段感性的話表達了林宏杰對於紀錄片的看法,而導演也認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原因,沒有刻意要傳達什麼理念,只希望能讓大家最真實的看到這些災區居民們的故事。


延伸閱讀

2.0放映式:撼動生命——【地震】主題紀錄片展影片簡介

生命力新聞:到石岡鄉 「我們一起走走看」
林宏杰導演專訪

傳承快樂 快樂傳承

【記者陳曼薇/台北報導】在台北縣新莊國小「小小西園布袋戲」社團裡,最重要的事就是「快樂的學習」,每個小朋友都是自動自發的合作搭戲台、照顧戲偶,用一百分的熱情學習傳統藝術─「布袋戲」。

新莊國小從民國八○年開始與「小西園掌中劇團」合作,成立「小小西園布袋戲」社團,社團成員多半是五、六年級的學生,並定期從三、四年級招募新血。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練習,由「小西園掌中劇團」派老師到學校教學,雖然一週只上課兩小時,但都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學生連午休時間也想練習。

當別的同學下了課要趕去補習時,讓「小小西園」成員著迷的卻是一個個布袋戲偶,讓他們引頸期盼的是下一場公開演出,讓他們興奮的是當自己的小手套上戲偶、打擊樂器的那一剎那。這是一般人眼裡已經「不流行」的布袋戲,但卻也是小小年紀的他們最愛、最與眾不同的特殊才藝。

這天是三、四年級的「學弟學妹們」第一次來練習的日子,有些小朋友是因為父母要他們來學,也有小朋友是自己覺得「看起來好像很有趣」所以來學。放學後,大家一起在一般的美術教室,教室內四周還堆放著各種雜物、練習用的戲台、近二十個戲偶、基本的樂器。就在這裡,他們開始布袋戲的第一堂課:認識戲偶。

老師和大家圍坐在一起,教怎麼保護戲偶、怎麼幫戲偶穿衣服、戲偶怎麼打哈欠。突然有小朋友舉手問:「為什麼戲偶是這樣走路?」「小西園掌中劇團」洪啟文老師回答:「從以前到現在,走路就是這麼走。就像戲偶的身高、腰圍可能會被改良,但有些精神是從古至今都不變的。」

操作戲偶的第一個特殊動作是「跳窗」,也就是要讓戲偶跳過前台上的小窗口,跳進後台。一開始小朋友當然都「挑戰失敗」,洪老師說:「操縱戲偶時,不僅頭腦要用心,手更要用心啊!把跳窗當成投籃一樣,再多試幾次吧!」練習時,這種「邊玩邊學」的方式,教室裡充滿小朋友的笑聲,布袋戲偶在小朋友的手中也更顯得栩栩如生、充滿活力。「跳過窗」的小朋友開心歡呼:「跳窗我會了,我每次都有跳過去喔!」
這裡教的是傳統布袋戲,沒有聲光特效,甚至許多道具都舊舊破破的。但這裡卻像一片豐饒的布袋戲土壤,孕育著二十幾顆潛力無窮的種子,也用另一種方式讓珍貴的傳統布袋戲文化能傳承下去。洪啟文老師說,其實來這裡最重要的,不是教他們什麼多難的技術,而是至少能為布袋戲播下一顆顆種子,或許小朋友長大後會忘記怎麼操縱戲偶,但不會忘記在這裡練習布袋戲時,那種「沒有壓力的快樂感覺」。
洪老師笑著說:「談不上什麼傳承,我真正想傳給他們的是那份快樂和溫馨的感覺,還有一個能接觸布袋戲的機會。」對於未來,洪老師說,曾有一位顏老師說過,「這些種子裡,只要有一顆發芽,一切就都值得了。就算沒有投入布袋戲團的工作,如果能在求學路上成立布袋戲社團、辦些活動就夠了。」

一頭栽進布袋戲的洪老師說,布袋戲迷人的地方是那「原汁原味的掌上功夫」,那可是「能文能武」的。另一位也是由「小西園掌中劇團」派來的謝耀明老師則說:「布袋戲裡有很多文言文,這是獨一無二的,卻也是讓它不容易打進年輕市場的地方。」許多小朋友剛來時,連一句台語都不會講,經過訓練,到畢業時不僅會講台語,也都了解那些文言文的意思,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面對布袋戲的未來,洪老師說,能將傳統結合數位是最重要的。當傳統與數位接軌時,能夠保留的除了有形的道具與數位典藏計畫長期努力累積的相關資料外,最深刻的還是我們共同的記憶。小朋友對布袋戲的那份熱情和投入時的快樂,就像是當年坐在戲台前的我們。

記得那段拿著小板凳到廟口前,期待著看戲的時光嗎?我們總認為戲偶是有靈魂的,情緒也被戲台上的一舉一動所牽引著。一起生長在台灣土地的我們,交織著同樣的快樂回憶。現在,我們也一起把這代表台灣精神的布袋戲,繼續傳承下去。
本文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與中央研究院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共同合作,期為數位典藏提供更多元的觀點。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簡吉與台灣農民被遺忘的時光

_2_
【記者劉崇如/新竹報導】一九二○到一九五○年代的台灣,有一位為農民發聲的革命家─簡吉,目睹農民生活的困難,率領農民向政府抗爭;但是這段歷史卻鮮為人知。簡吉原先在公學校擔任教職,後來因為察覺農村生活的困難、農民被壓榨的處境,自覺不能坐視不管,否則自己的工作只是「領月俸的盜賊」,於是然辭去教職,組織「鳳山農民組合」,開始為農民的權益奔走。
大眾教育基金會、國家文化總會和交通大學舉辦了《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展》,大眾電腦董事長、簡吉的第五個孩子簡明仁說,希望藉由展覽「尋歷史真相,還前輩清白」,激發年輕人對歷史的熱情與關心,更加了解所有可敬可佩的人物。


一九二六年之後各地的農民組織陸續成立,一九二八年,簡吉和謝雪紅、林木順結識,共同促成台灣共產黨成立。當時正值紅色革命席捲全球,台灣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說,浪漫情懷如簡吉,「是位藝術家,但是身處革命的時代中,所以也被捲入革命之中。」

_
一九二九年的「二一二事件」,農組遭到鎮壓,簡吉等人受到逮捕,但是一年的刑期並沒有減弱他的鬥志,出獄後立即投入重建農組的工作。二二八事件發生後,許多青年轉向認同赤化的祖國,而有共產的思潮。簡吉有著農民組合的群眾力量,加上左傾的思想基礎,遂擔任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山地工作委員會書記,一九五○年,簡吉在白色恐怖下被捕判處死刑,隔年遭槍決。
但是簡吉的這段歷史,卻因為其左派思想而刻意受到忽略。簡明仁回憶,「我的童年好像有汙名罩著」,父親欄永遠是「殁」,家中從來沒人敢提起。「我們有責任找出歷史的真相」,於是長大後,簡明仁開始收集關於父親的資料,了解到父親原來是位替農民發聲的革命家。
《簡吉與台灣農民運動展》的介紹這麼寫:「西半球有騎著摩托車的切‧格瓦拉,東半球有騎著腳踏車的簡吉」,同樣看不慣社會的不公不義、同樣抱持著左翼思想,簡吉就像台灣版的切‧格瓦拉,踏上革命的路程。
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蔡石山認為,簡吉的貢獻在台灣歷史代表的意義,不只限於農民運動,更代表了爭取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的歷程。他說,「對於台灣現在的自由,和農民應獲得的權益,簡吉是pioneer〈先鋒〉。」是簡吉提醒了農民,「儘管我只是個小小的農夫,我們也有應得的權利。」

延伸閱讀

台灣農民運動的領袖─簡吉

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
簡明仁花三十年找回消失的父親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走入 林田山的過去與現在

【記者陳怡如/花蓮報導】


一張在火車地下道老照片的共鳴

二○○三年,東華大學的許志堅老師剛來到花蓮任教,在經過火車站地下道時,被一張林田山的鐵道照片所迷住,「原來花蓮也有這樣的地方」的想法開啟了他對林田山的興趣,也成為林田山數位典藏的契機。

林田山位於花蓮縣鳳林鄉,是一個遺世獨立的山林小鎮,日治時期開始探採紙漿原料,也開始了當地林業的發展,成為台灣四大林場之一。林田山曾經因林業的興盛而有「小上海」之稱,而在產業轉移後,目前則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之一,其豐富的林產資源與優渥的生活機能,昔日曾創造出一段經濟榮景,如今山城殞落,繁華不再,遺留下的是件件記憶的延續。


每木:林田山逝去的歲月

林田山林場成立於日治時期一九三八年,保存了台灣早期林業伐木的文化歷史,當年稱為「森坂」,日語發音唸為「摩里沙卡」。民國五十年代是林田山伐木的全盛時期,這裡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在這個小山鎮,設有學校、市場、車站,還有接送員工上下班的老式瓦斯火車,熱鬧非凡。當年風光一時的「蹦蹦車」,滿載著林田山人的回憶;偌大的中山堂,在熱鬧的日子總是萬頭攢動;接送員工上下班的老式瓦斯火車,是村中最熟悉不過的聲音。

林場裡堆積如山的原木,散發淡淡的檜木香氣瀰漫著整座山谷,山區伐木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鱗黑瓦房,濃烈大和風味的建築,這種日式木造屋舍將杉木板一片片重疊釘在外牆以防雨水,重疊的方式就好像魚鱗排列,歷經時間的洗禮,別有一番風味。

居民就地取材利用林木搭建住宅「康樂新村」,為了林場員工子女的就學需要,也在當地設立森榮國小及林田山幼稚園,其他像是福利社、火車站、醫務室、攤販市場、冰果店、洗衣部等設施更是應有盡有。

隨著民國七十八年政府禁伐林木的政策後,林田山洗盡鉛華、回歸自然,如今有兩百多位居民居住。但民國九十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使康樂新村三十多幢檜木房舍都付之一炬,地面上只剩下一塊塊焦黑的水泥地基,徒留記憶的嘆息。


伐木:山間迴響著伐木工人的吆喝

描寫林場生活寫照的《林田山之歌》是這樣唱的:「嗨荷嘿、嗨荷嘿,林田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事業在這裡發展,我們的兒童在這裡生長,啊~我愛林田山……」。在林田山聚集了許多專業且認真工作的伐木工人,流著汗水在山間吆喝,林間規律又穩重的伐木聲,都是為了照顧妻小的努力。
「林田山是個很特別的地方,看似和西部有聯繫,卻又獨立於東部。」許志堅說。繞行林田山四周的鐵道,每天運送新砍下的樹木運往山下,周而復始辛勤運轉著,不僅是維持林場生計的重要道路,也是家家戶戶最期盼的丈夫、爸爸工作歸來的途徑,鐵道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切不過。

林田山文史工作室莊明儀說,林田山最特別的就是這群伐木工人,他們為了謀這口飯吃,遠從各地前來,這些人本來都不相識,只是為了從事山林的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就這麼過來了,到了年老的時候卻都要離開,雖是過客卻付出了人生中最黃金的歲月,即便後來遷居他鄉,居民心中還是念著想著林田山,那段山居歲月。


裝材:林業文化園區的保存

園區內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的特色建築與設施,如:日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住宅區」、運輸產地的「森林鐵道」、景致優美的「旭東亭」、原為放置林場工作機具倉庫的「林業文物展示館」等。林田山依山而建的木造日式宿舍建築,環繞四面青山,當初為了伐木建造的森林鐵路,是園區內四處可見的特色之一,更是過去林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臣。

林業文物展示館有林田山林業發展史的介紹、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柑仔店、早期的消防器材、五十年代的電影、唱片海報等,讓人彷彿墜入時光隧道,重新融入那時候的林田山。

檜木建造的中山堂,過去是居民精神寄託及文化活動的場所,興盛時期每週放映二至三部電影,免費供員工欣賞,也常有外地人騎著腳踏車來共享難得的娛樂盛會。現在的中山堂在牆上掛著許多畫作及攝影作品,依稀透露林田山過往的蛛絲馬跡,室內舊式的放映機也正低語著往日風光。


貯木:在地人傳承山城文化

林場後代的莊明儀,經歷林田山的盛衰起落,他知道林田山的好、林田山的珍貴,林場的文化資源亟需傳承,得讓更多人認識林田山,就這麼一個念頭,林田山有了重新再生的開端。

「當初就是一本初衷,只想把林業文化保存延續。」莊明儀說,民國八十七年當地居民成立文史工作室,開始蒐集林田山的珍貴過去,起初先整理出一個醫務室當展示館,居民自動輪班當導覽員,一步一步慢慢做,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透過當地居民共同打造林田山文化園區,傳達林業歷史與當地生活情境的味道。在懷古的幽情,撲鼻的檜木香氣中,漫步其中彷彿走進歷史的迴廊,沉溺在這種氛圍裡,讓人捨不得離去。

由國立東華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楊維邦主持的數位典藏,透過數位技術保存過去與現有的照片,一一記錄歲月流逝為林田山帶來的改變,喚醒花蓮舊有記憶,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源有系統地呈現,讓更多人分享「摩里沙卡」跨時代的歷史意義與林場故事。


本文為輔大新聞系與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共同合作,以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數位典藏觀點

另類志工旅行 到迦納玩行銷

P1030289
【記者陳詩穎/新竹報導】到西非迦納做行銷志工。迦納真的有廣告可以做嗎?林端玉,筆名好端端,在二○○八年五月一日到五月三十日,到西非迦納的ADSTYLE廣告公司擔任為期一個月的行銷志工。
林端玉擁有六年的行銷經驗。在二○○八年五月以前,她是一個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粉領新貴,長時間超時工作讓她漸萌生出走的念頭。到去年她知道是自己離開職場的時間到了。林端玉說,「當時的自己想要遠走他方,來釋放這三年工作的壓力。」


林端玉當時想過很多出走的方法,最後選擇志工旅行。她表示,自己是被I to I志工旅行服務社服務計畫清單上寫的到西非迦納廣告公司上班所吸引。她當時告訴自己就是西非迦納了,她想去那裡當行銷志工。

剛進ADSTYLE報到的前幾天,林端玉首先要適應工作上的時差。在迦納人們生活和做事的步調都很隨興,對於已經習慣台灣做事效率的林端玉而言,她決定利用空閒的時間多觀察,多和公司同事聊天,記錄自己眼中迦納的行銷環境。

112
林端玉說,「迦納的外牆廣告到處都可見」。在迦納道路的兩旁和民宅外牆處處可見手繪的戶外廣告和印刷精美的印刷廣告。就她觀察,戶外廣告比電視廣告製作成本低;又比網路廣告更能接近消費者。再加上主要道路的通車,交通運輸量大增,為戶外廣告創造了最好的表現舞台。
在ADSTYLE她總共參與了四件案子,分別是酋長會議、石油卡促銷活動、adstyle公司簡介的改造和vega食品烹飪競賽。其中酋長會議可以算是最特別的一項企劃。

酋長會議更是公司的CEO艾瑞克交給林端玉和另一個同事吉地恩共同負責。在提案之前,她必須先去了解當地的酋長制度。為此,她和吉地恩還特地跑到政府的「酋長與文化部」去了解。原來當地酋長制度依階級分有大、中、小酋長。小酋長參加小酋長會議,小酋長的領導人再去參加中酋長的會議,以此類推。
林端玉說,酋長會議的提案,她從五月初做到五月底,當時一度憂心提案沒辦法在離開之前完成。剛開始,她擔心企劃案太綜藝不適合迦納當地,當初來這裡的目的不就是想為當地帶入一些新的行銷點子。最後自己還是決定企劃案拿給吉地恩看。

酋長會議的案子,是怎樣設計呢?林端玉,針對活動內容特別設計的金酋獎和酋長的星光大道外。活動前自己設計了主題曲、雕刻藝術品和官方網站;活動中要配合歌舞表演、部落文化展、慈善拍賣競標。活動後要發行紀念特刊、電視專題節目、廣播節目、DVD;VCD。

「迦納教會了她許多許多事,尤其在景氣蕭條的現在,從迦納人那學來的陽光樂天,是另一種形式的光明燈。」林端玉說。因此,她回來之後,把在迦納的所見所聞和特殊的行銷志工寫成《酋長大人的星光大道》一書和大家分享。


延伸閱讀

I to I志工旅行服務社
好端端部落格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屬於你我的戲夢人生

【記者劉瑋婷/台北報導】三分鐘,是一首布袋戲配樂的長度;三十公分,是傳統布袋戲偶的高度。這個三十公分高的戲偶,在台灣歷史上踏著或快或慢的步伐,傳唱的歌曲也已在這片土地上迴盪了上百年。從小村落的酬神慶典,到在電視上奔跑著要買特產的素還真,布袋戲的舞台逐漸現代化,戲偶的設計與高度也早已和過去不同,但在四五六年級生心中,布袋戲對他們而言,不僅僅只是一個傳統藝術,還是生命記憶的標點符號。

那是五、六○年代的童年,父親說:「阮細漢的時陣,攏會圍在柑仔店看電視上的布袋戲!」那時的台灣,物資缺乏,一切正在起步,對布袋戲的狂熱不下時下年輕人對於韓劇、日劇的瘋狂,布袋戲之於人們,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與人之間拉近距離的溝通話題。

「那時候沒有錢買布袋戲偶啊,只能夠用毛巾、不要的碎布綁在手上,假裝自己是演師。」父親一邊說,一邊用手揮舞著動作。那時候的孩子,就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學著戲台上戲偶的動作,嘴裡念著「走哪裡去!」台上的戲偶揮舞著大刀,台下的觀眾看得入神,那一刻,戲台並不是隔絕表演者與觀眾,而是一個交會的平台。

台中二十號倉庫的駐村藝術家李俊陽也深受布袋戲吸引,一九九二年開始創作戲偶,戲偶的衣服也都是自己親手縫製,更曾為了「西螺七崁」的故事,親自到雲林考據。他稱自己的戲偶都是純粹的藝術創作,並不屬於哪一個劇團所有,但布袋戲偶對他而言更是一種自我了解的介面,看著周遭的人,將自己的觀感轉化在戲偶身上。從小時候看到布袋戲會感到恐懼,直到喜歡這項藝術,再轉型成為一名創作者,每一個喜愛布袋戲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憶,或是創造自己與布袋戲的回憶。

「其實最希望給觀眾的感受是驚喜、精彩、驚豔。」李俊寬坐在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內,緩慢卻肯定地說著亦宛然的堅持。身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的他,看著爺爺李天祿、父親李傳燦在這項表演藝術中耕耘了一輩子,雖然他並未參與演出,卻仍對布袋戲有著特殊情感,也無法割捨,更堅信這項藝術必須傳承下去。

一九八三年,亦宛然在因緣際會下,受邀到台北縣板橋莒光國小開課,這個開端,成了往後亦宛然在校園中開枝散葉的起點。三芝國小音樂老師周靜怡認為,布袋戲的前場、後場,以及精緻的扮相和動作,都是值得珍惜並發揚光大。周靜怡本身也參與三芝國小學宛然的運作,看著學生在布袋戲上下的功夫,學習的過程也相當辛苦,但這並非只是學習一項表演藝術,還有一種濃厚的使命感,「就因為這份使命感,所以大家才會堅持下去。」

布袋戲另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是配樂與口白,口白的編寫將漢文的押韻與文字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配樂更是一場布袋戲成功的關鍵。「後場的音樂真的太奧妙了,你以為是固定的,但其實是現場隨著戲碼和鼓佬的指揮做演出。」周靜怡的這段話,說出布袋戲配樂有趣並且極具變化性的特點。
一般民眾都以為,布袋戲的配樂都是固定搭配的,但負責配樂的「後場」一共有四個人,主導整個後場的是負責打鼓的「鼓佬」。每一場戲,前一段的曲目尚未結束,樂師聽著鼓佬的節奏就知道下一首的曲目與節拍要做更動,即使是同一齣戲碼,都可能因為鼓佬的「搭配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

「要用藝術感動人心。」這是李俊寬在談起爺爺和父親對布袋戲表演方式的堅持時,所下的結論。亦宛然幾次到國外演出,演的戲碼幾乎都是英雄救美,整部戲都沒有對白,但國外的觀眾卻可以直接並且清楚的感受到這一尊尊不到一尺高的「小木偶」所傳遞的情感。

面對時代的轉變,未來的布袋戲在發展上,必須考量觀眾的喜好,以及表演空間與方式的轉換。李俊寬提到,亦宛然因為長年在這項藝術上的耕耘,能夠擁有較豐富的資料,為了讓民眾可以更了解布袋戲,各種資訊的數位化也成為未來的發展重點,必須考量的還有人才的培養、技術的傳承及更充足的發展空間。

一個三十公分高的木偶,一群站在布幕後表演的藝術家,一個代表台灣的藝術,一段只屬於我們的回憶。「戲夢人生」其實不僅僅只是刻畫出李天祿大師的一生,也代表著那一段你我曾經參與過、或只能靠影像紀錄「回溯」的台灣精神,在每一個戲偶的跳躍與轉身之間,布袋戲的美,等待更多人去發掘。

本文為輔大新聞系與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共同合作,以提供更多更豐富的數位典藏觀點

平民大使 印鑑雕刻揚名海外

%E5%8D%B0%E7%AB%A02
【記者嚴敏毓/台北採訪報導】「我們也是在做國民外交啦!」老闆宋雲光笑著說。不一會,一群人推門進來並不時用日語低聲討論,「等我一下。」老闆娘張良雲轉過身去用流利的日文招呼客人,不到十分鐘,客人邊道謝邊走出去,成交。印章,是生活中稀鬆平常的物品,但曾幾何時,印章也成為一種具有台灣特色的紀念品。
篆刻論壇 負責雕刻的師傅宋雲光,是台灣的「四年級生」。一九五四年出生在鄉下的他,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的原因,選擇了去學習刻印。「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宋雲光邊移動刻印台邊說。國中畢業後,當年十五歲的他便在中壢當學徒,即使在十八歲入伍當兵,他也在閒暇時就練習各種字體的書法,像是正楷、篆字、隸書等以便讓自己的基本功夫能夠熟透。


到了一九七九年,宋雲光在錦州街上開了店,當時正值日本來台觀光的熱潮,因此宋雲光做了五年多日本觀光客的生意,原因是他的手工。 「讓你看看我怎麼刻的。」宋雲光說著便打開了刻印機。刻印機上有著一根細金屬針,他手握著機器,在木頭的印材上直接雕刻。沒有事先構圖,也沒有多加思考,五分鐘不到,一顆篆字的印章就好了。

「曾經有一次,一個日本的印章公司,特地包團來看我怎麼刻的。」宋雲光說。因為對日本人來說,刻的章還是以漢字居多,因此刻印的程序還多了一道---打稿,以確認字能正確無誤。但宋雲光卻直接下筆雕刻,此舉讓日本印章公司人員意外,甚至還邀請他去日本刻,但為了小孩,他寧願留在台灣繼續做下去。
印章1_~1
抬頭看看店裡櫥窗,裡面放著各種顏色的寶石。有玉、瑪瑙、琉璃等等許多特殊材質,而這些特殊材質印章的雕刻也是受顧客喜愛的原因。張良雲拿起了一個咖啡色的石頭說,日本人相信某些石頭會帶來好運。「像這個虎眼石和青金石,是日本人相信會帶來好運及招財的石頭。」

談起專門的刻印店越來越少,張良雲說,大部分的刻印店都是鑰匙店或是文具店兼的,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跟著老一輩的師傅當學徒,所以會的也不多,而且大都是用電腦刻字,因此字體固定沒變化。「但用手功刻的,有深有淺,就不容易被仿冒。」這也是他一直以來堅持手工的原因。


延伸閱讀

易文堂刻印店

哇客滿全台刻印商家列表
篆刻論壇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我手寫我家 永和社區報溫馨發行

DSCN2035-2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 「你可能知道台北有什麼好吃好玩,但卻不知道你家巷口的咖啡店老闆其實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編採班成員黃議霆說。由永和社區大學講師劉虹風指導,這個近十人的編採班,是一個以台北縣永和周邊為核心,創編一本屬於永和社區雜誌的編採團隊。
催生這門課的劉虹風,曾任職於出版業,因心中一直有個開書店的夢想縈繞,創立了今日許多愛書人造訪的後花園—「小小書房」。而這間位於永和時而安靜時而喧鬧菜市場巷弄中的書店,也自然成為每個星期五晚上編採班成員聚會討論的最佳場所。


DSCN2036-2
從採訪、編稿到印刷、美術完稿、下印、甚至是刊物發送的地點,及印量多寡,都是由這不到十人的團隊相互討論、分工而成。在這裡,沒有老師與學生的對等關係,取而代之的是總編輯與記者、編輯們的默契互動。

藉由採訪,學員在找資料與實地走訪中,重新認識自己居住的社區。手裡握著企劃書,已是第二次參與編採課程的蔡念辰說,這十六頁的刊物,從永和傳統戲院的專題企劃開始,到永和秀朗路上百年米店的專訪、市場百態及垃圾隨袋徵收的議題觀點、甚至是細到連地圖上都沒有的永和特色小角落等都是他們這一期預備出刊的內容。

談到編採班的發想,講師劉虹風說,當大家太習慣連鎖商店之後,一些最原始的感動反而很容易被忽視,因此她開書店,表達對書的「愛情」;開編採班,表達對社區的「親情」。



延伸閱讀

小小書房網站

編採班資訊

劉虹風永和社大課程資訊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