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4月25日 星期一

竹師少輔 輔導國中生用心良苦

生命力記者/黃瑜文報導 

「我希望可以陪伴行為偏差的國中生們,讓他們覺得有人關心,而不要再繼續壞下去。」新竹師範學院少年輔導社活動組長潘姮伶說。少輔社已經成立了七年,社員們在社團中共同增進輔導相關知識,並在國中小學以法律劇場的方式宣導法律常識;更與社會結合,由通過輔導員檢定的同學,協助需要輔導的青少年。


少輔社與新竹市少輔會合作,對於入社條件,只限大二以上的學生參加,並需曾經在服務性社團服務過一年,或是修過輔導的相關課程;還須通過筆試、面試等輔導員的檢定,才有資格和青少年做一對一的輔導工作。被輔導的對象以國中生為多,大多是由學校輔導室或少輔社選出行為較偏差的同學,進一步與少輔社的輔導員進行每個禮拜一次的約談。


社長陳佳琪表示,國中生大部份常見的行為偏差是抽煙、喝酒、打架和翹課等,是由學校的輔導老師評估學生的狀況而定。而在與個案約談之前,少輔社的同學會先與其輔導老師或班導師談話,加上學校提供關於個案的情況與家庭背景等資料,讓他們在與個案見面之前,有大概的認識。


「其實一開始要輔導別人時自己都會很緊張,有時候會不知道要說什麼,而且訪問對象也會不太配合,不是敷衍回答,就是會放輔導員鴿子。」陳佳琪說,經過經驗累積,由生活閒聊慢慢開始讓輔導對象打開心房,在建立彼此的關係後,自然就比較容易輔導了。「我希望可以在每週與輔導個案的見面中,多少給他一些正面和正確的價值觀,並與他成為朋友一般的關係。」
潘姮伶輔導的對象是一名國二的女生,因為交友複雜,常常會蹺課,有一次甚至為了和朋友出去,半夜還會從五樓高的家裡爬消防梯出去。潘姮伶表示,其實她並不壞,只是因為家長比較少管教,才會行為偏差。上一次的段考,輔導對象的總分進步了一百多分,「她的成績不差,只是懶得念書而已,我都會一直鼓勵她,我們還約好下一次成績進步的話,我要請她喝飲料呢!」


因為少輔社都是透過學校來與個案接觸,所以如果個案休學或是畢業的話,就沒辦法再繼續與他們約談了,也算是輔導關係結束,學校會再給少輔社一個新的個案。但也有與個案互動不錯的同學,會使用信件繼續與他們聯絡。

參加少輔社的同學,大多都是本身對輔導方面很有興趣,經過輔導相關課程的學習,以及小組與老師的團體討論,可以將學得知識學以致用,還可以幫助別人。社員林暐翎說:「團體討論的老師曾經告訴我們,身為輔導員一定要先被輔導,才可以知道輔導對象的感受,而用同理心去幫助他們。」

2005年4月17日 星期日

解鄉愁 內門電子報縮短時空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由南海紫竹寺主辦的內門宋江陣又要表演了喔!」、「你知道『總舖師』辦桌文化是內門的土產嗎?」為了發揚內門鄉特有文化藝術,「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自二OOO年八月創辦《內門鄉社區電子報》至今,已發行一千多期,訂戶人數目前高達七百多人,期盼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將內門文化傳遞到各個角落。


位於南台灣高雄縣的內門鄉,舊稱為「羅漢門」,開發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地居民認為內門鄉雖然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與古蹟,但由於管理不善以及缺乏宣揚,使得許多古文物漸漸被世人遺忘。為了發揚本土文化之特色,成立了「羅漢門文史尋根工作室」,目的是要讓內門鄉的人文古蹟、地方文物以及民俗技藝,藉由演講、座談和導覽等形式宣揚出去,喚起居民重視本土文化資產,進而營造出社區的全體意識。住在內門四十多年的王叢泗說:「內門一直是個富有人文素養的好所在,可惜青少年都往大都市跑,對家鄉文化一問三不知,幸好有羅漢門這個工作室將文化重新推廣出去,不然再過幾年,連在地人都不知道『總舖師』文化發源於內門了。」

為了傳承內門鄉的人文技藝,並且使在外的遊子可以一解鄉愁,在第一時間了解故鄉所發生的大小事,從二OOO年開始,工作室開始不定期發行電子報,內容包羅萬象,從內門鄉社區學子金榜題名考上好學校,到中秋節聯歡晚會或是羅漢門的民俗文物展等和社區居民息息相關的事情,都藉由電子報傳播出去,期盼將社區打造成一個大家庭。


此外,工作室也不定時在電子報中傳達健康等要聞,包括教導民眾氣喘病的成因、老人的居家安全到酗酒的害處等,都是電子報的內容,有時候,電子報也會轉載一些大眾媒體所報導的訊息,讓居民可以不用看報紙就知道生活上的事情,譬如報紙報導高雄地區計程車要調漲7%,還有火車票預定延為十四天等民生消息,電子報都會在第一時間將新聞轉錄,讓社區民眾馬上知道政府的新政策。

在內門鄉住了二十多年,三年前上台北來打拼的鄭文端表示,每回看到信箱中有最新一期的電子報,總會立刻打開來看,藉由電子報的內容,可以讓他了解最近故鄉所發生的事情,「我一個人隻身在外,可以看到『內門』這麼有熟悉感的字眼,真的讓我大解鄉愁,希望電子報可以一直發行下去。」



延伸閱讀:

1.內門鄉社區電子報

2005年4月15日 星期五

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 還海洋乾淨面貌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

海邊向來是休閒遊憩的好去處,許多人在海邊留下了寶貴回憶,卻也遺留了不屬於海洋的東西─「垃圾」。曾幾何時,海洋已成了一個大型垃圾堆積場,這些來自於陸地或海上的廢棄物,可能隨著洋流漂到其他海域,對海洋生態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有鑑於此,美國環保署委託民間團體「海洋保護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在一九八六年開始進行對海灘廢棄物監測,由各地志工團體,每月一次到固定海灘監測,記錄廢棄物種類及數量,並將海灘清理乾淨,希望能建立海灘的基礎資料,並試圖從廢棄物的根源著手,徹底解決海洋污染問題。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說:「海洋廢棄物已經不再只是各個國家的問題了,因為海洋垃圾將會隨著洋流,造成國際性的污染,因此身為海島國家的我們,在這個議題上是不能缺席的。」

張泰迪表示,台灣從前舉辦過多次淨灘活動,但淨灘之後,海灘只是恢復暫時的清潔,經過漲退潮之後,又會受到各種廢棄物污染。於是黑潮文教基金會從兩千年開始,號召各界團體,開始進行海灘監測工作,希望能建立台灣海洋廢棄物的基礎資料。但限於經費問題,僅有少數地方完成為期兩年的完整監測,其餘皆提早結束。


二○○四年,黑潮文教基金會再次找來沿海社區、地方團體和社區大學等單位,以認養海灘、舉辦活動的方式進行監測,並預計在今年年底舉行海洋廢棄物研討會。「我們要讓大家瞭解海洋污染的嚴重性,與保育行動的刻不容緩。」張泰迪說。

張泰迪表示,廢棄物主要來自人們在海邊遊玩時製造的垃圾、海上船隻作業時拋棄的廢棄物,和陸地上隨風、隨雨水沖刷入海的垃圾。尤其台灣以往大量地將垃圾掩埋場建在溪邊、海邊,經過颱風雨水沖刷後,許多垃圾便被帶入海中。


「更誇張的是,許多的建築廢棄物、醫療廢棄物也被不肖清潔公司胡亂傾倒,許多我們以為可以眼不見為淨的垃圾,最後都由大海來承擔,而造成的污染也隨著海產海鮮,回到人們的肚子裡。」他說。

廢棄物對於海洋生態的影響,絕對比想像中更嚴重、涉及的範圍也更廣大。除了近海生物,它們也傷害到許多遠距離外的海洋生物,包括魚類、海鳥、海龜、海豹及鯨類等等。在國外監測的經驗中,常可以發現許多枉死的生物。張泰迪說:「可悲的是,在台灣我們很少有這樣的發現,因為海洋資源的枯竭,許多生物已不復見,當然不容易發現枉死的生物了。」


進行監測活動,依海灘大小需要動員五至十人的人力,可邀集親朋好友組成團隊,認養海灘,每個月監測一次,每次大約二到四小時。進行的工作除了用記錄表記錄、統計廢棄物的種類及數量,更要準備手套及垃圾袋,盡可能將海灘清理乾淨,並拍照存檔。最重要的是全年都必須按月前往,不可中斷。

到目前為止,進行監測的地點有台北三芝麟山鼻海灘,以及花蓮北濱海灘;參與團體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舟遊天下獨木舟俱樂部、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花蓮女中以及花蓮農工等單位。雖然到目前為止,海洋生態並沒有明顯改善,但卻對人心造成影響。張泰迪說:「由於這是一個監測計畫,所以表示污染問題並不是撿撿垃圾就可以解決的;但是,參與過的人,心中都有了一些改變-『我自己就開始認真執行垃圾減量』。」


張泰迪在親身參與活動後發現,撿垃圾其實很容易,費心力的是垃圾紀錄與分類工作。他說:「撿垃圾只需要身體肌肉與大腦的配合,不需要思考太多,只要重複著撿丟撿丟的動作就可以了;但分類我們必須去判別這是什麼東西,有時候會難以決定,這一樣廢棄物應該登記在哪個種類下,深怕登記錯了會影響統計的結果。」

漸漸地,張泰迪對分類越來越熟悉,也逐漸瞭解廢棄物來源,他開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不經意製造了這些垃圾,成為扼殺海洋生態的幫凶。「因為開始檢垃圾,我對垃圾有了更多的情感。」他說,「蹲在沙灘,想像著手上垃圾的旅程,有時候像個寶物般的將它收藏,開始了解人類是該死自傲的大笨蛋!為了方便,我們竟浪費資源,用完即丟。因為這個計畫,我看到問題,了解情況,開始反省思考。」


「只要少用一支吸管、少用一個垃圾袋或免洗餐具,都是對環境友善的第一步。」張泰迪說。



延伸閱讀:

1.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廢棄物長期監測網

2005年4月13日 星期三

伊甸讓弱視者 從螢幕看世界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
使用電腦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很普通的事情,打打鍵盤、動動滑鼠,一份作業或是文件就完成了;但是對於眼睛不方便的弱視者,卻一點也不簡單。


爲了讓弱視者能夠擁有一技之長,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視障服務中心,舉辦了「弱視中文電腦班」,從今年一月開始,為期半年的職業訓練課程,幫助弱視者學習基本的文書處理和簡報製作,未來,在課業或是就業上,希望他們都能夠好好利用電腦。

「如果有個人坐在我旁邊,我的臉一定要正對著那個人,要不然我看不到他在做什麼」參加電腦班的陳嘉晏說,自己是因糖尿病導致視覺缺損,造成半側偏盲,眼球有一部份的視力範圍是看不到的,對於字體的粗細和色彩的敏銳度也不夠。因此,她上課時要使用其它的輔助工具,例如導盲鼠,螢幕上的滑鼠箭頭點到的地方,就會自動以語音告知她內容;擴視軟體則可以幫助她將電腦的字體放大,甚至變色,以幫助她更容易辨別電腦螢幕上的字體。


陳嘉晏當初報名電腦班,滿懷抱負要用電腦做許多的事,「學習沒有我想像中的簡單」,縱使有時真的很力不從心,進度也很慢,陳嘉晏笑笑地說,她現在一點也不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因為她的確學到了東西,也覺得上課很開心,感覺很充實。電腦班中的班長莊明德,每次使用電腦,眼睛都幾乎貼著螢幕,回想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很氣餒也用不習慣;但讓他覺得很貼心的是,跟不上進度的時候,老師會停下來指導並個別加強,他現在已經會處理一些基本文件和使用網路,覺得很有成就感。

視障服務中心的重建組組長許進發說明,這個班級的學生幾乎都不會使用電腦,為了讓他們能夠有效學習,學員進來之前,伊甸會先針對每一個學生做「功能性視覺評估」,了解每一個學員的視力狀況,依據他們不同的特殊需求來調整電腦,讓字體放大或是加上底色,以方便讓他們學習。


電腦老師廖偉沉,也曾經是伊甸電腦班的學生,有肢體障礙的廖偉沉能以同理心來對待他的學生「他們走過的路我也走過,現在我只想好好回饋他們」,對於班上同學,他依照個人能力不同給予不同的習作,在課堂上讓他們大量練習,廖偉沉也提到,教導學生並不困難,但學生的個性不一樣,卻會影響學習狀況。

有的人樂於接受別人批評;有的人則是比較內向不敢表達,面對不同的學生,廖偉沉盡量依照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去調整進度快慢;許進發表示,學生的學習狀況固然重要,心理建設也很重要,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自卑和氣餒,這也是為什麼電腦班除了有電腦老師外,還有諮商老師、導師、社工和個案管理員,多方的資源介入,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心靈上,各方面都有健全的成長。


目前,班上使用的許多軟體大部分是伊甸自己下載的試用版,有三十天的限制,廖偉沉希望,除了社會多給弱視者一份關心外,政府也能在教學資源上給予多一點補助;許進發也說明,政府通常將身心障礙的職業訓練,委託民間專業的機構來辦理,但是就像目前的中文電腦班,一年也只有一個班級,如果政府可以多開設不同時段的課程,讓想學習電腦的視障者,有更多機會可以報名上課,相信會造福更多想學電腦的人。

2005年4月12日 星期二

水噹噹大地關懷社 打造濕地樂園

1090308  【陳映竹報導】台灣為了經濟發展,犧牲了環境保育。在我那一代新店溪清澈見底,與今日的臭氣沖天是截然不同的。社團現在所努力的目標,就是要還給河岸一個清新的面貌。」永和社大的水噹噹大地關懷社負責人潘增鑑說。成立兩年的水噹噹大地關懷社,致力於溼地與水生植物的復育,為新店溪的生態保育默默地付出心力。去年更獲得「福特保育暨環保獎」的肯定,奪下首獎的榮譽。


水噹噹社團最大的特色在於永和社區大學生態實驗農場的經營和新店溪左岸的各個濕地管理。二○○二年,來自台北縣永和市的一群社區人士於中正橋下完成六千坪濕地生態農場,二○○四年四月,更以社區全民參與的方式,在福和橋下打造濕地生態池與市民實驗農園。這個結合社區共管機制的計畫,結合新店溪沿岸十一個里共組經營委員會,並整合了各項社區資源、舉辦各種工作坊,規劃出新店溪左岸的一片生態新天地,還成為許多教學單位的課外教學場所和教學輔導案例,包括福和國中等學校,皆利用水噹噹的濕地園區來輔佐生物課程的教學。



為何成立水噹噹呢?「濕地經營是一個生態保育的趨勢,目前台灣原生種的動植物都瀕臨絕種。」潘增鑑說,當初社大設有九門自然科學課,其中生態保育課對於生態保育十分感興趣,學員們常利用課餘時間採集野生植物。當初身兼義工社社長的潘增鑑便想到,何不成立一個農場,讓各個學員能身體力行野生植物的復育,水噹噹便於二○○二年正式成立。社員利用假日時間到野外採集野生的水生植物,移植到實驗農場復育,之後再移植到新店溪左岸的溼地園區栽種,讓已經瀕臨絕種的物種能在大自然繼續繁衍。實驗農場以復育台中以北的水生植物為目標,希望能成為北區水生植物復育中心。

水噹噹的努力也獲得了國際的肯定,在全球最大的民間環保保育獎勵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獎」以「新店溪左岸濕地生態園區」提案,奪下二○○四年第五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首獎,獨得新臺幣一百萬元獎金。「福特保育暨環保獎」設立於一九八三年,是一項全球性獎項,在台灣已連續舉辦第五年,每年評選出優秀環保與保育相關計畫給予補助。

未來水噹噹將著手於「福和橋生態教學園區」的開發。這個由台北縣政府水利局規劃二公頃的園區,預計將會撥出五百坪成立「親親草原在左岸」休閒園區,以觀光和生態保育作為營運目標。目前水噹噹已培訓出五十個園區解說員,未來園區落成後,便可為民眾解說園區內生態的常識。

「從找地、整地、水生植物栽種,每一個過程都要投入相當的心力,許多人都不看好濕地園區的設立,都認為一個颱風淹水,便會把之前的成果毀於一旦。但幾個颱風下來,濕地不但沒有覆滅,去年還有多達三、四百隻的雁鴨來這棲息,這表示此區域的生態已經重建了,可以克服大自然的變化。」潘增鑑驕傲地說。但政府部門的奧援缺乏和缺乏專業人才的投入,都是水噹噹社團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甚至是台灣濕地復育需克服的困難點。 

2005年4月8日 星期五

焦土之春 看見青年的焦慮

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我看到廣場上的人,拿國旗當旗桿互相攻擊;我看到台北人在捷運上進進出出,臉上的表情就像生活在電影『28天毁滅倒數』中那樣的恐懼,我清楚的看到他們的焦慮。」吳易叡在《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新書發表會上,說出他在去年三二○國親抗爭所觀察的現象。


《 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是由一群青年,以去年總統大選後三二○台灣社會混亂局面為主題,蒐集近一年來相關報刊資料,分述國親廣場抗爭、重現野百合的學生靜坐、媒體觀察、槍擊事件等發展,編輯「後三二○大事記」,並透過網路串連十多位年輕寫手的文章集結而成。由年輕詩人吳易叡、成大台灣文學所學生周馥儀與陳南宏、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吳易澄主編,由正中書局出版。

編輯吳易叡說:「在去年三二○那幾天,我清楚的感受到台北人的焦慮,我一直在想,到底我們年輕人要用什麼姿態發聲,讓社會大衆感受到我們的焦慮的心情。」吳易叡網羅了一群年輕人一同來出焦土之春這本書,並將其定調為「一群年輕人對台灣社會文化的觀察、批判與願景」,企圖用惶恐又期待的心情,對二○○四這樣一個關鍵的年份,在歷史上提出新的詮釋。

吳易叡表示,這本書所觀察到的現象包括國親廣場抗爭運動、學生靜坐及媒體觀察。發現在選舉過後,政黨對選舉激情未減,並將一切拉高為藍綠對立,讓很多事情失去對話空間,因為一切都是在政黨對立下來運作的。編輯周馥儀說:「我們也觀察到在那段期間的大眾媒體,在學生提問總統陳水扁問題時,劈頭就問學生是屬於哪個黨派的,而沒有深入瞭解學生的問題。」而對於學生靜坐,他們發現,靜坐的學生也許是想重現野百合學運,但他們沒有深入得瞭解自己到底為何而戰,不懂自己靜坐所要的是什麼。


作者王貞文,則以她在德國居住的觀察來思考台灣社會,「在德國經驗中所看到的族群問題,發現不是捐棄意識型態就可以解決問題,而是有族群生存空間的問題。」她說,這麼複雜的族群生態,豈是政黨可以在選舉時隨意炒作煽動就可以解決。
針對這些問題,他們用書寫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想法。作者謝一麟表示,他希望可以從自己身上開始,例如不滿藍綠的政治操弄,可以不附合他們;不滿媒體的報導,可以不去收看,藉此抵制媒體。另一位作者李立偉說:「台灣的社會應該要教會民眾,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盲目的去遊行、去抗議。」

周馥儀說,在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他們這群默默無名的學生仍會想出版這本書,是想在三二○之後用本土、年輕人的觀點來記錄過去的一年所發生的一切現象,希望年輕人能說出自己的觀點,不是藉由媒體炒作,也不受藍綠政黨的操弄,「將解讀一個時代的權利還給人民。」而他們不只把讀者群定位在年輕族群,「我們希望老一輩的人也能看這本書,中高齡的人大多不會上網,我們希望能用講故事的方式讓他們明白台灣另一種聲音。」

吳易叡說,出版這本書,只是希望藉此表達年輕人的看法,希望三二○不只是一個事件,而是可以成為一個多元的對話空間,各種不同的意見可以藉此交流,作為歷史的見證,而不是只有政黨、媒體的意見。


這本書的編輯群與樂多公司合作,將有一個專屬的blog,在新書發表會後,這些作者也會繼續以blog網路日誌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看法。


延伸閱讀:

1.《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

2005年4月7日 星期四

「客家意象」保存遺忘的文化影像

生命力記者/鄭東寧報導

「人的歲月是跟時間在賽跑,而影像也是,身為一個影像藝術創作人,想要為土地盡一份力量,而用影像將它們保存起來。」在台北市政府台北客家文化藝廊展出的「『客家意象』-紀國章影像藝術展」,會場展出多張和客家文化相關的影像創作。在這次展覽當中,紀國章想要「用影像來紀錄保存這些充滿歷史、文化意義的客家建築以及人文活動」。


「台灣是個多災多難的環境,地震、颱風等等天災不斷,這些現象很容易就能摧毀一座古蹟,像是客家莊的三合院、四合院等等的建築。」基於這個立場,紀國章想用影像將這些帶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古蹟用影像保存住。他表示:「客家人與原住民是台灣社會一種遺忘的存在,在社會上是比較不被重視的。」一些帶有客家意義的文化,像是在新竹北埔的曬柿子、或是一些客家莊的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築,都是有可能絕跡的。


這次的展覽是由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聯絡紀國章希望他展出的,但是在六、七年之前,紀國章就已經在拍一些客家、原住民消失的文化了。他說:「原本就會紀錄這些比較被遺忘的文化的影像,而這個概念,在經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則更為強烈明顯。在九二一地震當中,許多一級到三級的古蹟都被瞬間瓦解,摧毀殆盡。」這些能夠保留一些人類生活過的痕跡,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如果不能夠用影像保存下來,會讓一個文化徹底消失,「在這次展覽當中,其實沒有想要特別表達什麼,只是用一個影像藝術家的立場去拍攝,去保留這些充滿意義的文化。」

在花蓮縣壽豐鄉度過童年的紀國章,曾於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三年年間在法國巴黎留學,並取得國立巴黎第八大學視覺影像藝術研究所碩士文憑,在出國之前,他曾擔任過聯合晚報攝影採訪記者的工作,並獲得了一九八八年的台灣年度最佳新聞攝影獎等獎項。對於藝術,紀國章表示:「藝術家是不會因為自己是什麼人而影響創作。」而是要站在一種藝術家的立場去看待、去體會。


「『客家意象』-紀國章影像藝術展」,現場展出的照片影像,包括了桃園客家村當中帶有鮮豔色彩的陶甕,表達出客家村熱情的景緻;以及在新竹湖口老街,日治時代改建的巴洛克式建築-紅色磚牆的外表以及拱形柱的建築方式,帶出了一種古典的氣息;還有新竹北埔曬柿子的農人辛苦勤勞的身影,顯示出了客家人百年來賴以維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以及苗栗通霄馬家村祭祖時的畫面,呈現出一股熱鬧的景象等等充滿客家文化的影像。

「『客家意象』-紀國章影像藝術展」,於即日起到四月三十日每週一到週五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在台北市政府六樓東南區的台北客家文化藝廊展出,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正宗表示:「辦這次的展覽,是希望能夠開發新的客家意象,也就是開發客家文化新的意涵,而在這台北客家文化藝廊展出,則是希望能夠推廣客家文化,不限族群地開放這個地方,讓大家都可以來參觀。」

2005年4月6日 星期三

「媒」事來哈啦 有話大聲說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都幾點了,還在看報紙啊!暫時把電視關了吧!」每週一到週六晚上十點,把收音機轉到中廣流行網,吳若權和富邦文教基金會邀請所有聽眾一起來仔細看媒體,用活潑有趣的方式,為聽眾分析最近發生的新聞時事,將媒體素養的概念輕輕鬆鬆地帶到每位聽眾的心中。

《「媒」事來哈啦》是富邦文教基金會所企劃執行的廣播節目,開播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有別於內容較為艱澀的教科書,節目一開始即是定為『將「媒體素養」用生動好玩的方式呈現』,開播到現在一直廣受好評,節目製作人黃秀玲表示,期待可以讓每位聽眾了解什麼是媒體素養,並且將它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就是這個節目一開始製作時的最大初衷。


這個節目的誕生主要是來自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靄玲的意見,陳靄玲有一次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紹,當中提到現今兒童和青少年的傳播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興起想要將媒體素養觀念傳播給青少年的念頭,於是才開始企劃製作此節目。黃秀玲說,「希望讓青少年與兒童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聽我們這些大人,或者是主持人所講的。」因此今年開始,《「媒」事來哈啦》也提供一個讓青少年發聲的平台,未來更希望讓青少年有機會到電台來自己主持節目,讓他們決定他們自己要的是怎樣的節目內容。

從節目開播主持到現在,每天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吳若權會先分析一個最近較為引人注意的新聞事件,可能是感情方面的話題,例如周侯戀、劈腿事件,希望藉由大眾媒體所報導的新聞切入角度,以及聽眾Call-in一起討論,讓青少年了解應如何看待感情,對愛情的得失心不要太重,以及剖析媒體處理新聞的方式是否合宜,由於討論是雙向、互動的,再加上對話內容輕鬆,在不知不覺中,青少年對於自己週遭所發生的事情,都有一套良好的應對方式。


節目一開始所設定的收視族群,主要是以青少年為對象,第二目標聽眾則是老師與父母,媒體素養與正確觀念的培養,是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黃秀玲說,希望藉由老師及家長的力量,更幫助孩子們可以建立正確的觀念。家住大直的李銘達說,每晚他只要有空一定會陪小孩一起聽節目,因為這種節目所帶來的實質效果,比他單方面說教式的和小孩講道理,效果還要好,他同時也說,「現在的電視節目充滿太多暴力與社會亂象了,很開心有這樣一個節目可以傳遞正確的觀念給我們的下一代。」

《「媒」事來哈啦》除了新聞時事的討論以外,每天更有不同的主題,以多樣化且全面性的節目內容,幫青少年打造一個優質的成長環境。例如週一的「成長悠遊卡」單元,主要是在分享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為生命地圖提供方向,如主持人在節目中探討在青少年間流行的「阿魯巴」文化,並且藉由與聽眾討論的方式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在對談的過程中,主持人會告訴大家自己的想法,例如要小心安全以及不可玩得太過火等。

節目目前擁有穩定的收聽族群,在眾多聽眾中,黃秀玲說除了接到來自德州、紐約聽眾的來信以外,更收到台東監獄的受刑人寄信過來,表示聽了節目以後,讓他們對於人生、心靈上都有了很大的幫助,使他們有了向善的心,這些聽眾的來信,往往帶給製作單位相當大的感動。
未來,節目將繼續秉持著為青少年發聲的理念,繼續製作下去,並且會努力和流行做結合,帶給大家不只是娛樂而已,更希望聽眾可以從中獲得不同的觀點,目前製作單位也計畫在五月時舉辦聽友會活動,期待用另一種方式將節目的精神散發出去。

2005年4月5日 星期二

新社七分窯 捏出十分好陶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
台中縣新社鄉近年來以庭園咖啡屋聞名。但是在新社另外一邊海拔六百公尺的崑山村,還有個可以遠眺中央山脈、觀雲霧、聆聽蟲鳴鳥叫,甚至是享受燒陶、捏陶樂趣的地方,那就是七分窯。


創立七分窯的張笠夫、李春美夫婦,早年從事廣告業,當時碰上台灣的經濟奇蹟而收入頗豐,享受過奢華生活的他們,決定要回歸到簡單淳樸的生活。李春美說:「我自己也想過那種簡單樸實的生活,嘗試過之後發現其實要拋棄都市的生活並不會如想像中困難。」於是張笠夫在三十七歲的時候決定退休,而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台中縣新社鄉的崑山村,七分窯的位置就在張笠夫以前唸的崑山國小附近。從當初約二十八坪的小屋,擴展到今日的兩百坪陶藝作品展覽區、四百多坪的玩陶教室活動區。

一到那裡,就可看見寫著「七分窯」的大柱子在外面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進入陶瓷藝術館,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陶製品:小如茶杯、咖啡杯、餐盤,大一點像是有著古代人物彩繪的精巧茶壺,還有約一公尺高,穩重華麗,具有細膩釉彩的大花瓶。另外還有張笠夫獨特的「台灣小調」,一種特殊的藝術字體,紀錄著台灣本土寫真風情、童年記趣、生活點滴等等;另外像是國畫、油畫,昆蟲標本等等,在這裡你能欣賞到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


張笠夫的太太李春美說:「以前我們進入這個陶藝創作的領域完全是靠自己摸索,我先生三十七歲才拿毛筆開始學國畫,而我就接觸陶藝。我也沒有老師教呀,就是多看多學。譬如說陶藝製作使用的釉,就要記錄配方,天然的材料如金、銀、銅、鐵、鉀、鈉、鎂、鈣,比例上的分配,燒製的溫度幾度,稍有不同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成品。雖然這樣測試很辛苦,但是配方一旦給你試出來會很有成就感喔﹗」李春美第一次在台中舉辦個展,就是以難度甚高的「釉裡紅」拿出去展覽,古時有人說:「最難拿捏是深淺,千載難逢釉裡紅」;然而她在當時並不出名,也沒參加過團體展,居然第一次就以「釉裡紅」參展,可說是一炮而紅。所以李春美非常鼓勵年輕人多方嘗試,沒有什麼好怕丟臉的。她說:「年輕人就是要多衝嘛,怕什麼,我們這樣老一輩的人都沒在怕了。」 


張笠夫、李春美夫婦在全省都有辦過展覽,其中以中南部居多,台中市尤其是他們的最愛。李春美說:「台中市離這裡比較近,所以也比較常去那裡,去那邊辦展覽讓我感覺很開心。北部比較少去的原因是因為鶯歌陶瓷在那邊發展較大。並不是說我們在那邊沒有市場,而是說風格的不同。鶯歌多以華麗風格取勝,且技法上以灌模為多,像是瓷娃娃之類的藝術品;我們中南部則是以手拉胚居多,走的是傳統古樸的路線,各有各的收藏群,並不衝突。」


李春美同時也在七分窯開班授課,強調終生學習。她認為來這邊就是放輕鬆,享受捏陶的樂趣,而要是有學生能學到出師,她也毫不吝嗇協助他們創業。李春美說:「基本上我們不擔心有人來競爭,畢竟我們也不是靠收學費維生的。」她認為,台灣的藝術水平仍不高,要是能讓大家多擁有一項才藝、多一種生活的樂趣,也是為提升社會做一份貢獻!李春美也提到,比起開班授課,她還是喜歡販售自己的作品,因為那是自己的心血成果,能有人欣賞是件開心的事。她也不諱言,在這邊的陶藝品販售的對象多是企業或生活條件小康以上的人士,畢竟手拉胚陶藝品的價格並不便宜,一般人比較負擔不起。問她有沒有最滿意的作品,她斬釘截鐵的說:「沒有!」她認為,藝術創作的領空是寂寞的,永遠沒有滿分,一定會有更令人激賞的作品出現。唯有自己不斷持續創作,才能更精進自己,達到另外一個境界。

繁忙的都市生活,擁擠的街道,快步的人潮,如果你已經習慣如此生活,下次有時間不妨可以開車前往台中縣新社鄉。不管是喝咖啡,森林浴,或是到七分窯捏捏陶,呼吸新鮮空氣,與張笠夫夫婦泡茶聊天,閒話家常,放鬆一下自己的身心,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地址:台中縣新社鄉崑山村崑南街崑崙巷1號
電話:04-2582-0717
傳真:(04)2581-9214.
網址:http://leif-art.myweb.hinet.net/index_00.htm

救世軍街友關懷中心 溫暖街友心

F  【簡維慶報導】每逢星期三、四晚上六點半,會發現在台北車站北一門外總是大排長龍,仔細靠近一看,有的人蓬頭垢面,有的人衣衫襤褸,他們都是流落街頭的街友們,正在等著領便當,而這些便當,都是由基督教救世軍所提供。「救世軍街友關懷中心」的李德峰中尉以及義工們,總是用他們親切和藹的笑容,為街友們親自煮菜、包便當、發便當。


救世軍街友關懷中心的負責人李德峰中尉說:「充分應用社會資源,來協助弱勢,是我們的目標。而一旁義工的付出,更是社會資源的表現,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對街友們施以異樣眼光,而是投入關懷。」

救世軍是一個國際性的宗教及慈善公益組織,創立於一八六五年的英國,以獨特的軍隊形式,作為其架構和行政的方針,因此在救世軍裡面,皆以軍階互相稱呼對方。救世軍是普世基督教會之一,教義跟主流基督信仰相同,但成立的目的,除了宣傳福音以外,也培養信徒從事公益、教育事業、扶助困苦等善行,以造福社群,因此組織內分為宣傳福音以及社會服務兩大主軸。

在日據時代,救世軍就已經在台灣投入社會關懷。一九七三年正式立案,在台北、台中、台南、南投、彰化設有分部,以針對特定族群的服務為社群服務單位,附有埔里青少年服務中心、彰化兒童中心,並且在二○○三年七月成立「街友關懷中心」。

位於台北市太原路一三三巷十七號一樓的街友關懷中心,距離台北車站步行約十分鐘,主要服務聚集於台北車站的街友,在這裡每天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為街友免費提供了盥洗、理髮、就業轉介的服務。此外,在提供食物方面,除星期三、四在台北車站發送便當外,每個星期五在關懷中心內還有例行性的聚餐晚會,促進街友們的相互交流。而一切設備、以及食物的經費都是經由救世軍教友捐助,以及台北市勞工局、台北市社會局的補助。

平時都會有十幾個街友在關懷中心聊天,彷彿成為街友交流天地。李德峰回想創立的過程說:「社區居民從一開始反彈很大,到後來慢慢接受,甚至投入關懷。」一開始社區居民多對於遊民有所排斥,認為他們會造成社區的髒亂、環境衛生堪慮;後來經過李德峰的努力,街友們慢慢從外表蓬頭垢面到煥然一新,生活習慣和人生觀也從消極改變為積極。

此外,加上李德峰每天早上帶領著街友們整理、清潔社區,居民已經對街友的印象大大改變,甚至提供資金資源,進而投入義工的行列,使得現在在關懷中心內工作的義工超過二十個人。「關懷中心只是其中的橋樑,使街友能夠與社區結合、互動是最難得的。」李德峰欣慰地說。
「包容、愛和關懷是獲得街友互相尊重的基礎,而且會感受到這種尊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李德峰說,要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行為和習慣,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與耐心,所以從社會最重視的形象問題開始改變,再透過慢慢的灌輸街友們人生的理念,讓他們在日後在社會上或者面對人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未來一年內,街友關懷中心已經計畫擴大服務的範圍。除保有原本的服務工作外,希望能提供就業技能的訓練,並積極的尋找適合的地點,成立工作坊、工作室等能夠提供職業訓練和工作機會的地方。但資源畢竟有限,仍然無法提供街友住宿問題,會在未來慢慢地實現。李德峰說:「這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的,在工作穩定之後,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只要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住宿的問題就解決了,因此讓街友們習得技能、轉型是當務之急。

2005年4月2日 星期六

光智夜間門診 關心青少年

W  【陳敏如報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個簡單的想法,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創立了全國第一間,私人設立的心理衛生夜間門診。

創辦人陳珠璋,在台大醫院精神科任職的時候,發現一般來看精神科的個案,多半是成年人,追溯及探究其背景,卻發現早在青少年的時候,就有一些症狀可循,只是自己都沒有發現。有鑒於此,陳珠璋在光智設立青少年心理衛生夜間門診,希望及早發現青少年的問題,給予治療或輔導。


光智夜間門診服務的時間是,每週一至五,晚上五點半到八點半,選擇在夜間做門診服務,陳珠璋表示,社會大眾普遍有一種錯誤的偏見,對於去看心理醫生的人,總覺得一定是精神上有問題,投以一種歧視的眼光,而門診設立在晚上,給人較隱密、較私人的感覺,可以免除個案在心理上的擔憂,也讓父母方便在下班之後,親自帶他們的小孩前來就診。

在診療上,如果是第一次前來諮商的青少年,通常光智會要求全家人一起出席作家族診療,除非是高中以上學生,自主性較國小、國中生高,光智才接受獨自前往諮商,否則,至少要其中一位家長能夠陪同。因為,青少年的問題有許多是跟家庭因素有關,了解家中背景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快回到軌道,過程中,家人的協助是不可缺少的;進行會談時,家人彼此談一談今天來到光智的理由,是不是發現家中有某些問題存在?藉由家人的分享,發現問題並找尋解答;結束會談後,經由心理師和社工師作完評估後,會再安排青少年其他諮商的時間。

社工莊惠玲提到一次印象深刻的經驗,在諮商當中,父親提到孩子偏差的行為,因為越講越激動,當眾就責備起兒子,造成諮商的中斷。其實在諮商的過程中,常常就可以反映家中家長與孩子互動的情況,莊惠玲說,孩子的心靈很脆弱,發生問題他們也不願意,家長千萬不要一味指責孩子,建議家長,以「我們一起來面對問題」的態度陪孩子一起就診,而不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病人,否則會造成排斥就診的反效果。

光智的個案來源,很多都是學校老師轉介,莊惠玲說,許多學生在學校的行為偏差,老師沒有辦法作長期的諮商和家族診療,所以才將學生介紹到光智;而青少年普遍以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為多。根據光智的統計資料,有一些症狀是女生多於男生的,像憂鬱症、強迫症等,而在男女比例上,可以發現早期是男生就診的比例較高,但近年來有女性增加的趨勢。

陳珠璋說明,由於男性的外顯行為比較容易發現,像是暴力或是偷竊;而女性多半是內心情感問題,家人通常會以想太多或是過幾天就沒事為理由,忽略女兒的問題,但近年來,國人對於心理衛生概念越來越普及,已經比較容易發現情緒層面的問題,因此女性個案有增加的趨勢。


不同於一般付費諮商診療,光智的夜間門診諮詢服務採取辦理會員制度,收費狀況採會員年費制,想成為會員者,需要繳交年會費一千兩百元,成為會員後的一年中,可隨時尋求諮商,並且使用各種活動教室和閱讀書籍。若個案是經由學校或特殊機構轉介,並特別註明其個案家庭經濟困頓,光智仍然會提供服務,且暫時不收取費用,社工莊惠玲說明,等到個案家庭有餘力的時候,可以再以自由捐獻或是參與志工活動來回饋光智;但如果是一般自行前來諮商的經濟拮据者,則需要出示相關的文件證明,審核過才斟酌會費的收取。


探訪大安森林公園 大自然近在咫尺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

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園,一直是都市人休閒遊憩的好去處;園內豐富的生態體系,更是為它贏得「都市綠洲」的美名。荒野保護協會定期於每月的第三個禮拜日,舉辦「探訪大安森林公園」活動,教導民眾如何觸摸、傾聽園內的生命,探索近在咫尺的大自然教室。

大安森林公園是台北市第一座以森林公園為目標而規劃的都會公園,面積二十五點八九四公頃,是目前台北市中心佔地最廣的公園,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啟園。而荒野協會自一九九五年六月成立以來,即在此處進行自然定點觀察與親子活動,一方面可藉此訓練解說員,另一方面也方便民眾參與。


探訪公園的活動以分成小組的方式,由荒野受過培訓的解說員們分別帶開進行觀察;觀察的對象則是依據小組成員對園內生態系的瞭解程度來決定。觀察一開始解說員會請大家作自我介紹,一來增加組員間的互動,二來藉此瞭解各個組員參加活動的次數以及平日接觸大自然的情形。

從和平東路的入口走進大安森林公園,觸目所及的,盡是台北市的市樹─榕樹。正榕、雀榕、斑葉榕、島榕、垂榕、琴葉榕、象耳榕、稜果榕…大安森林公園裡栽種的榕樹種類之多,令人驚奇。


「大家知道榕樹的三個特徵嗎?」解說員陳瑜玲帶著組員走到一棵榕樹下說,「榕樹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隱花果。」她撿起地上一棵小小的果實剝開,裡面有著密密麻麻淡黃色小花朵,榕樹的果實「隱花果」因而得名。陳瑜玲繼續解說:「隱花果的上方有一個缺口,是為了讓『榕果小蜂』進出。」原來這種叫「榕果小蜂」的蜜蜂會飛進隱花果,幫助榕樹將花粉帶出、傳宗接代。「生物為了生存總是會衍生出一套機制。」她說。

這時陳瑜瑾撿起地上的榕樹葉,對折後,只見樹葉滲出些許白白的汁液。「這就是榕樹的第二個特徵。」陳瑜瑾說,「榕樹有乳汁。」榕樹為桑科植物,乳汁為重要特徵;受傷時樹枝及樹葉都會有乳汁滲出。


「第三個特徵就是『脫葉遺痕』。」陳瑜瑾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摸著榕樹枝上一節一節的痕跡。她說:「當榕樹葉脫落的時候,樹枝或樹幹上會留下節狀的痕跡,所以叫做『脫葉遺痕』,是榕樹的第三個特徵。」不過這時另一位解說員謝淑勤在一旁補充:「其實有很多植物都有『脫葉遺痕』,所以這個特徵並不是辨認榕樹的絕對特徵。」

走到水柳區,忽然一陣風吹過,滿樹柳絮如同雪花般隨風飄落,引起眾人一陣讚嘆。「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陳瑜瑾這時唸出了這段在《世說新語》中,謝太傅與兒女用鹽與柳絮比擬白雪的內容。去年四月左右,有一群中正大學的學生因老師的要求來參加活動,就在同一個地方,同樣的美景,他們唸出了這段相當應景的高中國文課本內容。對於古書中的場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陳瑜瑾覺得很不可思議,特地去找出了完整的出處和全文。「他們唸出那段課文時,我彷彿置身於文章之中;看著柳絮飄落,真是無限幸福啊!」

除種類眾多的榕樹,及因風而起的水柳外,大安森林公園內還有許多值得觀察的植物,像松樹的松葉蕨,遠古時代即存在;花形上小下大的通葉草,因為能夠利尿而得名;外來種的阿勃勒,果實難聞有如瀝青;俗稱「紅雞油」的榔榆樹幹橫切為紅色,材質多油可做上好木材……為數眾多,一時不可盡數,得要靠持續的探訪方能知其奧妙。荒野協會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在此舉辦免費的導覽,便是希望民眾能充分利用這個大自然教室,傳達大自然近在咫尺的概念。


陳瑜瑾表示,他們當初投入荒野的活動,沒有想過要得到回饋;但在這過程中,許多事都讓她覺得難得與感動。「有一個帶著孩子一起參與荒野活動的家長,把我們進行自然解說的活動帶進自己任教的小學。」她說。「她不但自己訓練一批學生擔任解說人員,也自己在校園進行導覽活動。聽到這件事,我心裡就想:『原來我還有徒孫!』。」

「參與荒野活動,真的會讓你人生大不同。」陳瑜瑾說。


延伸閱讀:

1.荒野保護協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