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9年6月22日 星期二

無悔與執著 嘉惠殘障教養院的故事

【生命力記者/阮怡瑜報導】在嘉義水上鄉三界村的一棟兩層樓的房子裡,志偉坐在床鋪的角落,頭低的很低,不發一語,只是靜靜的坐著,十二歲的他是個視障兒童,由於缺乏適當的教育機會,志偉幾乎也喪失說話的能力。

志偉是嘉惠殘障教養院收容的院童,目前收容了二十七位身心障礙者的教養院,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仍舊咬緊牙關,照顧這些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


嘉惠殘障教養院的創辦人呂賴怡靜,年輕時生了一場大病,篤信佛教的她立下心願,只要自己的病好起來,一定要努力的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民國七十五年在台南縣的永康鄉成立嘉惠殘障教養院,收容來自全省各地的身心障礙者。當時已經五十多歲的她,由於兒女都已長大成人,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全心投入教養院的工作,全省來回奔波籌募經費,探訪需要幫助的家庭,這樣的奔走,也將她累倒,終於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因二度中風病逝。

呂賴怡靜去世後,她的兒子呂嘉來及媳婦呂錢忠華扛起了嘉惠教養院的重責,然而,缺乏經費卻始終成為教養院最力不從心的問題。由於要成為合法立案的財團法人,除了要有屬於教養院的土地之外,還要有上千萬的基金,這對缺乏外來資源的嘉惠教養院而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呂錢忠華帶著無奈卻堅定的語氣說:「雖然不容易一下子籌募這麼多資金,但我們還是要努力的想辦法,因為沒有立案,我們將有更多事無法完成。」

嘉惠殘障教養院收容的孩子裡,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已經很久沒有家人來探望關心了;而三分之二的孩子,家長每月會給予教養院三到五千元的補助費用,「其實這些孩子的家庭狀況是怎樣,我們也都知道,所以能給就給,不能給我們也不會勉強。」呂錢忠華接著提到,「家境富裕的,可以請褓姆照顧孩子,但貧困的家庭,常因照顧殘障子女而無法工作,因此,教養院以免費收容貧困家庭的子女為優先。」

由於經費的拮据,目前院方只能聘請兩位全天候的褓姆來照顧院童,而沒有辦法作更進一步的教育工作。因為沒有立案,無法向政府申請補助,也無法對外募款,除了靠社會人士的捐款外,就是靠呂嘉來的公司及院童家庭給的補助,來支付整個教養院的費用,「我們也很想多為這些孩子做一點事,也希望除了消極性的照顧他們外,還可以積極的教育他們。」呂錢忠華無奈的說。

五歲的小宇是教養院內最小的孩子,輕度智障的他,對於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智殘障的月燕始終笑著臉,靜靜坐在輪倚上,看著周圍的人。在偏僻的三界村中,嘉惠教養院默默的為這些孩子建立一個溫暖的家,二十七位孩童們,靜靜的在自己心中建構自己的世界,他們是無聲的一群,也是需要被關懷的一群。

私立嘉惠殘障教養院\n 電話:(05)2390069,2304115 住址: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十鄰三界埔218-9號   劃撥帳戶:呂錢忠華\n

劃撥帳號:30989521

1999年6月16日 星期三

社區體育 讓社區更健康

【生命力記者/尤念敏報導】「社區體育」是一個很新的名詞,或許你根本沒想到,「社區」和「體育」會連在一起,而「社區體育」又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民國八十六年,經由台灣師範大學教授許義雄、教授王宗吉發起於開設了「社區體育」這一門課程,由師大體育系老師徐耀輝授課,今年已經是第二個年頭。

徐耀輝說,社區體育這一門課,主要是希望透過理論與實務的配合,而達到身體與精神各方面的健康。對社區而言,透過社區體育活動的實施,建立居民的向心力,發揮社區守望相助之美德。也跨出一般人對體育這名詞的了解,其實,體育不單單只是田徑上的跑步,也可以是趣味競賽、親子活動和籃球比賽。這些都可以視作是社區體育的項目。


在課堂上,徐耀輝除了教授學生一套理論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實際運用到社區裡,他會讓學生五、六個人一組,然後尋找一些他們認為適合的社區,再直接到社區裡作訪談和相關調查,目的是要了解當地的社區民眾的需要。徐老師說,了解居民不同的需要,從而設計一套欠缺並且合適的活動,因為很多時候,社區所辦的一些活動,只著重居民的互動溝通,或是沒能迎合到社區裡的需求。而社區體育則是希望在互動溝通之外,也能讓居民注意到健康的訊息,並依據社區的特性設計適合的社區體育。

學生們會在課堂上提出他們的心得或是困難,徐耀輝說,由於社區體育還是一個很新的東西,了解的人不多,所以學生們所碰到很多問題。就好像跟社區居民作訪談或是作問卷時,很多時候因為配合度不高,活動場地或是經費的問題,而使得工作不順利。徐耀輝總是教導學生,要對社區有務服的心來面對困難挫折,假如沒有為社區服務的心,只是為了學業上的交待,工作將會更艱辛。

徐老師希望,社區體育這個概念可以讓更多的社區認識,同時也希望未來能在社區大學開設課程,為真正的社區經營者提供相關的資訊,徐耀輝表示,在師大所開的課程,是讓學生有學習的機會為主,可是若真的有機會在社區大學開課的話,所面臨的是要如何將知識應用在社區裡,並更落實的把社區體育這一概念應用在社區上,讓民眾受惠。

1999年6月9日 星期三

憾福聯誼會 開創手足「心」天地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憾福聯誼會(Hand & Foot),是由「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簡稱智總)發起,國內第一個專為智障者手足成立的團體。

「智障者的兄弟姐妹所遇到的問題,與家長的問題性質上必有所差異。」智總公關主任孫一信表示。智障者手足中有些需求沒有被滿足;而為了照顧有身心障礙的兄弟姐妹,有些手足可能失去一生的幸福;在父母親年老或離開後,照顧他們的擔子更是自然而然的由手足來負擔;其實這些責任其實不應轉嫁到他們身上,手足並沒有承擔的義務。可是父母本身的觀念,社會的壓力,以及同儕的異樣眼光,使手足在接受這個擔子的同時,在生活與心理各方面都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所以,「我們希望成立正式的手足團體,讓有類似經驗的手足,也有一個分享彼此成長經驗,相互鼓勵的園地。」孫一信說。


基於這個理念,智總在一年前即著手籌備「憾福聯誼會」。可惜的是,由於人們對這個全新的團體並不瞭解,再加上成立之初其對象僅鎖定在智障者手足,能夠克服重重壓力參與者,寥寥可數,以至第一次的聯誼會即因人數太少而取消了。

今年三月,智總改變方針,在「不要刻意突顯手足」,以及希望這份心能擴散到各大專青年,尤其是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及各服務性團體,並改以培訓志工營隊的方式,終於完成第一梯次的志工初階訓練。孫一信表示,希望透過在培訓中的角色扮演、與智障者家長的經驗分享,以及座談會的方式,讓學員能體驗身心障礙者家長在養育及生活上所遭遇的問題,從而更懂得如何照顧智障者與關懷手足。

雖然目前的參與對象沒有限制,孫一信重申說:「我們仍希望智障者手足能踴躍參與憾福聯誼會,來共同開創手足心的天地,因為這是為你們而設的園地。」

正視唇顎裂患者 從家庭關心開始

【生命力記者/謝錚誼報導】一個唇顎裂的寶寶,是多少父母心中難以言喻的心酸。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社工師陳怡伶就輔導過一個讓讓她這輩子難以忘懷的個案。「我曾經看過一個唇顎裂的寶寶,他好小……,原本該是圓圓的可愛小臉卻有了一道裂痕,他緊閉的眼睛根本不知道他的命運,而他的父母一臉無助的抱著他焦慮、脆弱、疲憊不堪的神情。看到這個個案,我心裡好沈重……。」這是她所經歷的最難忘的故事。 

陳怡伶表示,在與他們詳談之後,才瞭解到原來寶寶的父母是普通的小家庭,兩個人的收入並不富裕。孩子的媽媽除了要照顧小孩之外,同時也要兼顧家計,對於唇顎裂的小寶寶不知道怎麼照顧,小寶寶又不肯進食、半夜哭鬧,這個媽媽一天幾乎只睡三個小時。在花蓮,小孩的父母根本找不到可以求救的管道。後來醫院的輾轉介紹之下,知道有這麼一個基金會能夠提供協助。



陳怡伶指出,在台灣這樣的個案其實是很常見的,但是在以前醫療技術不發達,對於唇顎裂的知識不足的情況之下,很多孩子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醫療與心理照顧。基金會的成立就是希望能夠幫助這些家庭,這些孩子,不要讓他們的生命留下陰影。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走到今天快十年的時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處理經驗,由這些經驗中發現這些患者與家庭的心理問題才是日後適應社會環境的主因,因此基金會努力的籌募款項希望能夠為唇顎裂家庭建立一個更為健全的心理環境。

在基金會中,陳怡伶負責的部分是為唇顎裂家屬所成立的「得福家長聯誼會」他表示,對唇顎裂患者而言外觀上的問題是很容易修復的,但手術後的疤痕以及影響說話的情形,在他們心裡都是揮不去的陰影。他們最需要的莫過於大眾的接受與支持,而家長的態度是最為重要的;因為家庭是他們心裡最大的支柱,讓他們不覺得自己是異類、是不被接受的孤立者。

得福家長聯誼會成立的目標就是在於輔導個案的家屬之外,也提供這些家屬認識其他家長的機會,藉此分享彼此的教育經驗以及心路歷程。這段路要走過真的不容易,因為唇顎裂治療的療程長達十年之久,有些併發顎裂的患者需要不斷的進行牙床、軟顎、顏面的修補,對這些小患者而言,接受這麼長的治療過程是需要相當的勇氣,而家長四處奔走的辛苦、心酸有能有多少人真正體會。所以當社工師聯絡了其他得福媽媽們告知小寶寶的父母遇到的狀況之後,得福媽媽馬上主動聯絡小寶寶的父母,協助他們處理狀況。

有一位住在台北的媽媽甚至專程到花蓮去探視小孩的父母,教導他們如何照顧唇顎裂寶寶與餵食上可能遇到的狀況。在手術之後,小寶寶的復原情形相當的良好,當陳怡伶再見到這對父母時,他們臉上的幸福的光采讓人打從心裡為他們高興,這個家庭從此成了基金會的常客。

唇顎裂引起的問題不只在於患者身上,許多家庭也是無辜的牽連者。在無助的時候別忘了有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和得福家長們,隨時隨地的提供幫助。

台東基督醫院擴建 造福弱勢族群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台東基督教醫院,一直是台東山地與離島原住民健康的守護者,肩負起照顧台東原住民的使命。民國五十八年設立醫院,經過三十年後,醫療設備老舊了、吸引不到更多醫護人員來此服務,使得位居偏遠的台東,醫療資源更顯貧乏。台東基督教醫院為了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造福更多弱勢族群,規劃了醫院整建計劃。卻因經費嚴重缺乏,使得整建計劃遲遲無法動工。

散居在偏遠山地與離島的原住民佔著台東三分之一人口,許多無依的老榮民更是常居在深山中。一群遠渡重洋來台的宣教士在台東地區默默奉獻愛心,一直看顧著這群弱勢居民,提供他們許多的醫療協助。這一群無私的醫生,因為偉大的付出而得到多次的醫療奉獻獎,其中譚維義醫師更是在八十三年獲李登輝總統親頒紫色大綬景勳章,是民間獲此殊榮的第一人。也正因為東基這一群醫師的奉獻,使東基在原住民同胞心中,成為一個最溫暖的堡壘。


東基為符合醫療的發展趨勢,提供原住民同胞更好的醫療服務,規劃了醫療大樓急性一百一十床、慢性及護理之家二百床。地下二層和地上七層之綜合醫院,預計工程費須花費五億元。但發展室主任張淑芬小姐表示,東基所募得之基金,距離五億元著實有一段遙遠距離,尚不及目標的五分之一,而募款期間最大的困難,就在於知名度的不足,以往宣教士只求默默付出,而社會大眾卻不知東基早已在台東地區為弱勢同胞奉獻了三十年。

為了能讓擴建計劃早日動工進行,台東基督教醫院急需各界伸出援助,張淑芬主任說,許多的網路族朋友都是藉由東基的網站直接捐獻愛心,為東基整建計劃付出心力,她感謝這些溫暖的網路族朋友,並表示,雖然大部分的新聞一直對網路使用者進行散佈色情、散佈病毒的負面報導,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網友們都是相當熱情的。

除了有溫暖的網友,一些有愛心的企業與團體也正準備為東基奉獻心力。福華飯店自六月一日起製作「愛心磚塊蛋糕」,民眾只要購買一塊,福華飯店即捐贈兩百元,目標四百萬元以做為東基擴建的基金;韻友合唱團在李月美團長的帶領下,也將在六月十三日於台北濟南長老教會舉辦義務演唱會,幫助東基募款,希望早日達到募款目標。

台東基督醫院\n 網址:http://dongi.yahoo.com.tw

潛能發展中心 讓傷友再出發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謝明錦,小兒麻痺患者,因為車禍的緣故,脊髓重複受傷,造成下半身癱瘓。在今年五月之前,謝明錦除了定期參加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的活動外,並沒有任何的工作。對於單身的她來說,只要能養活自己就足夠,但是卻沒有任何工作機會可以提供給行動極度不方便的她。但是現在,她已經是個快樂的上班族。此外,其他的傷友也有了相同的機會。

長期以來,脊髓損傷患者由於行動上的不便,直接或間接地使他們無法踏出社會,而被迫成為陰暗角落中的一群。今年五月在台北縣五股工業區內成立的潛能發展中心,就是要解決傷友在尋求職業時所遭遇的困難。



中心秘書長簡明山說,中心預計要招收約五十位脊髓損傷者,並且和醫院合作給予傷友職能評估,在中心的工作是由工業區內各個廠商所提供,每天正常上下班,並且能夠領到固定的薪資,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

「除了教授工作技能之外,輔導傷友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習慣,增進人際關係,養成正確的職業倫理觀念,以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這也是我們中心工作重點之一。」他特別強調。「或許是因為剛成立的原因,宣傳不夠,傷友來參與的程度並不熱烈,現在大約只有七到八名的傷友在中心工作。」提到這裡,簡明山的語氣似乎帶著困惑。

在市調部任職的專員謝明錦一語點破:「很多傷友都不願意走出來,這個才是大問題。」謝明錦家住汐止,每天早上都要包計程車到五股來上班,再包車回去。「這樣來回一趟就要花掉快一千元,有的計程車司機嫌路途太遠,我行動又不方便,而不肯載我,所以每天都得要六點多就起來叫車。但是我願意這樣做,也希望也藉此能鼓勵更多傷友勇敢站出來,面對現實,讓自己能開朗的過下去。」市調部是目前中心人數最多的部門,然而卻也只有四、五人而已。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輔具行銷部。原本由傷友來從事輔具行銷,是再適當也不過的事了,但是有兩位已經答應的傷友,卻都以交通不便為由,婉拒了潛能發展中心的工作。因此這個部門陷入「有器材,沒人賣」的窘境。

另外,在軟硬體的擴充方面,原本在工業區內的一家電腦廠商,願意資助中心內電腦部的所有電腦,可是因為這家公司最近正要上櫃,財務上吃緊,所以臨時決定中斷這項贊助計畫。在找不到廠商贊助的情形下,電腦部甚至連成立都有了問題。

雖然前途多變,但中心的每個人仍舊抱著樂觀的態度:「只要能夠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加入我們,潛能發展中心及傷友的未來,相信是充滿光明的。」簡明山和謝明錦不約而同的表示,在他們身上,看見了耀眼的光采。

五股潛能發展中心 地址:台北縣五股鄉五權路7巷10號 電話:(02)2290-3030,(02)2290-1155 傳真:(02)2290-2390

劃撥帳號:18755302

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 為殘友服務

【生命力記者/朱立人報導】打造一個完全無障礙的空間是身心障礙者的期待,但是台灣在這方面才剛起步。台北市政府在無障礙空間的建設上算是做得比較好的,然而身心障礙者遍佈全省,各地都需要建設無障礙空間;在高雄市,就有一個專門服務身心障礙者以及推動無障礙空間建設的「中華民國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為南台灣的身心障礙朋友謀福利。

三年前,曾經擔任某立委競選助理的林俊福,由於本身罹患小兒麻痺,行動不便,於是決定成立一個機構督促政府重視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推動無障礙環境的建設。然而剛開始的時候並不順利,整個「中華民國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的成員只有兩個人,後來在林俊福大力奔走之下,加入一些熱心人士,現在已經增加為七個人,其中還包括了兩位殘障朋友,擔任會計與電腦技術的工作。



除此之外,協會在南部還陸陸續續招募了許多義工來幫助身心障礙的朋友,這些義工大多是家庭主婦、上班族以及學生,包括屏東科技大學、永達工商專校、高雄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以及輔英技術學院的同學,協會的工作除了敦促政府建設無障礙空間,請立委重視殘友福利,推動相關法案之外,還提供許多諮詢服務幫助身心障礙的朋友,包括身心障礙朋友的福利諮詢以及法律諮詢,甚至是心理方面的輔導等,並且協助他們就業;日前協會就在高雄市舉辦了「職業媒合」的活動,幫助身心障礙者找工作。有時候協會也會舉辦一些戶外活動,讓身心障礙的朋友走向人群,體驗生活的美好以及人們的溫情。

雖然協會常常舉辦一些活動,但是實際上協會本身的資金並不充裕,除了舉辦活動時政府會補助部份經費之外,其他如辦活動不足的經費、行政支出等,全靠社會上愛心廠商的捐助,像是高雄企銀、世華銀行、遠東航空、台電、中油等,但是最近募款也有些困難,在協會擔任企畫專員的李明鴻表示,一方面可能因為經濟的不景氣,一方面是因為協會的名氣並未打開,許多廠商寧願捐款給比較有名的社會福利機構,可以藉此建立企業的形象。另外,協會的人手也還是不夠,除了一些大型活動之外,服務的範圍只侷限在南台灣,李明鴻說:「目前登記的義工約有一百八十位,但是由於資料的錯誤,或是義工本身的問題,真正能動員的義工可能只有三分之二,距離協會的目標——兩百位義工,還有些距離。」

協會計畫在未來轉型成為基金會,以發展科技輔具為主,提供無障礙電腦,讓身心障礙朋友也能夠享受高科技的便利,並將建設大樓收養或收容身心障礙者。李明鴻說,由於協會的經費不足,可能須要較長期的努力,才能慢慢達成這些目標。

雷念慈 重殘路上用心走

【生命力記者/陳建文報導】新莊市公所民政課裡,有一位重度殘障者,雖然她沒有雙腿,只能靠輪椅行動,上下班也以特製的機車代步,但是她創辦新莊數個殘障社團的熱情與對殘障者的用心,卻讓她在殘障福利的發展上跑得更快、想的更遠!

雷念慈出生滿週歲時,感染了嚴重的小兒麻痺症,從此失去了雙腿。六歲就住進廣慈博愛院的前身「台北救濟院」,十六歲時右眼視網膜剝離,十八歲得了癲癇症。直到現在在民政課服務,一路走來,可以說是相當辛苦。「因為肢體的障礙,我在國中的三年,上不到二十次廁所!」雷念慈感慨地說,因為當時的沒有所謂的無障礙空間,使得她在學校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困擾。雷念慈說,「有些人會埋怨父母,但我覺得有哪一位父母願意這樣,他們照顧子女其實是更辛苦的!」



因為國中三年,家裡都住在四樓,行動很不方便,生活都靠家人幫忙。畢業後,她找了三、四所學校,但都覺得無障礙空間太差,只好放棄,於是她國中畢業後就沒有繼續升學了,一方面是因為環境的因素,而另一方面則是她覺得現有的殘障特考,即使通過了,對於重殘人士的出路仍是沒有保障,因為企業在「定額僱用」殘障人士方面,較傾向於聘用輕度殘障者,而重殘者的工作能力卻一直受到質疑。她說,像她這樣的重殘者,如果有機會工作,就會在崗位上盡心盡力,畢竟這份工作得來不易!而外界企業對於任用重殘者的態度保留,實在應該檢討。

後來,她以殘障者的身分剛進入新莊市公所服務時,真的還不太習慣。市公所裡的員工活動她也都沒有參與,因為她知道這樣會帶給大家麻煩。有一次,一位里幹事帶著大家到冬山河出遊,里幹事問她要不要去,她半開玩笑的說:「帶我去很麻煩耶,還要背我喔!」里幹事後來也說:「沒關係呀!」出發時,里幹事親自將她背上遊覽車,但是到達目的地後卻忘了要背她下來,大家都各玩各的去了,只留下雷念慈一個人在車上哭。雷念慈說,其實殘障者在就業時應該要做好心理建設,畢竟不能以志工人員對待自己的方式來要求同事們也要做到。

雷念慈說,剛到市公所服務的時候,因為沒有殘障專用廁所,她只好都不喝水,以減少上廁所的機會,但是同事勸他這樣會搞壞身體,所以同事們就幫她在廁所裡加裝一道簾子,裡面再放個桶子,就這樣,在新莊市政大樓完成以前,雷念慈在舊的市公所裡解決了她的「民生問題」。

雷念慈覺得她自己是「天生的雞婆」,不是她負責的業務,她不厭其煩地替民眾解答。為了更貼近民眾,她志願請調到樓下的櫃檯,那一段忙碌不堪的日子,也使她得了高血壓,有一次還導致癲癇症的大發作呢!因為身體不堪負荷,只好回到民政課室工作,負責一些較輕鬆的業務,她的身體狀況才比較好轉。

信仰基督教的雷念慈說:「我告訴上帝,如果我有機會服務,我就要盡力服務!」這樣的信念讓她能積極的走入社會,也讓她的人生因此增添了色彩。

善牧基金會 受虐婦女的棲身所

【生命力記者/賴雅淳報導】還記得這支公益廣告詞嗎?「女孩心中的痛,女性知道的最深。」這是善牧基金會於民國八十四年推出的系列公益廣告,其目的是呼籲社會正視雛妓、婚暴、亂倫等問題。廣告雖然不再播放,但善牧基金會救援受虐婦女、兒童的工作卻不曾停歇。

善牧基金會於民國七十六年成立,至今已有十餘年的歷史了。從創立至今,善牧基金會最大的成就是在幫助受虐婦女和不幸少女。在救援受虐婦女方面,善牧基金會自民國八十一年起成立了多處婦幼緊急庇護中心,讓受虐婦女得以暫時脫離受暴的環境,療養受創的身心。善牧基金會社工員蔡蕙婷表示,由於孩子是受虐婦女心中的牽絆,所以受虐婦女通常都是帶著孩子住進庇護中心的。而善牧基金會除了提供住所,另一方面也進行婦幼的心理輔導。


蔡蕙婷表示,有些孩童因長期生活在暴力的環境下,所以常會做出一些偏差行為的舉動,例如:有個小學五年級的孩童和媽媽一起住進庇護中心後,常常在半夜被惡夢驚醒,然後又哭又叫、搥打牆壁,有時甚至會搥打自己,他媽媽也只能無助的抱著他痛哭,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有言語發展遲緩的問題。蔡蕙婷表示,針對這樣目睹暴力的兒童,輔導員通常會藉由遊戲治療的方式,讓孩子的情緒和反應趨於平緩,然而要完全改善卻要經過很長遠的輔導治療,才能讓孩子的身心恢復正常。

雖然在庇護中心得到了關懷和照顧,有些受虐婦女最後還是會選擇回歸家庭。蔡蕙婷表示,二度就業對這些受虐婦女而言有其困難度,因為她們都是當了好幾年的家庭主婦,和社會脫節很久了,加上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只能從事一些勞力的工作,因而經濟問題成為她們回到原生家庭的主因。另外,也有一些是因脫離不了丈夫的騷擾而被迫回家的。蔡蕙婷說,有個受虐婦女離家後,到處躲躲藏藏的,但都還是被他先生找到帶回家去,現在還在進行法律訴訟,還沒脫離她先生的糾纏。

蔡蕙婷接著無奈的說,雖然六月二十四日家庭暴力防治法就要實施了,只要婦女申請保護令,警察就可以強制施暴的先生離開家,幾公尺內不得靠近,然而這卻不能真正的讓受虐婦女的身心安全得到保障,唯有政府、社會、以及民眾共同重視婚姻暴力,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除了設立緊急庇護中心保護受虐的婦幼,善牧基金會也成立少女中途之家,保護、安置以及輔導那些被押賣、亂倫、受虐或從娼的少女,以家庭生活的形式提供少女規律而溫馨的住所,並協助就業、就學,提供諮詢與輔導,使受創少女得以重新度過平穩、正常的生活。

善牧基金會宣導企劃部的蔡宓苓表示,有些少女從娼的原因之一,是被父親強暴而一步錯步步錯;有的則是在離開中途之家後無處可去,所以又重操舊業了。中途之家的少女平均年齡在十四到十九歲之間,而進住原因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是自願從娼。蔡宓苓說,對於每個來到中途之家的少女,基金會一律採取完全接納的態度,不看她們醜陋的過去,只看她們美好的一面,並且用愛關懷、開導這些不幸少女,讓她們走出過去的陰影,重回正途。

十多年來,除了在援助受虐婦女、不幸少女方面有明顯的成效外,善牧基金會也拓展服務範圍,將青少年、原住民列為服務對象,目前並積極籌設中輟生諮詢服務專線,讓中輟或可能中輟的學生有個抒發情感的管道。善牧基金會一直稟持著「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惟愛完成一切」的宗旨,不畏艱辛,不畏困苦,無止盡的幫助不幸少女、婦幼、以及青少年,為的是給予他們復原力,讓他們勇敢的、堅韌的走過生命中的陰影。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電話:23815402 地址:台北郵政8- 310號信箱 劃撥帳號:18224011

游媽媽 被社會福利遺忘的孤兒 

【生命力記者/郭姝敏報導】傍晚時分,游媽媽冒著大雨一路從醫院騎車回來,在門口掛上雨衣之後就拎著便當獨自回房間吃晚餐。由於身體不舒服加上勞累過度,顫抖的雙手使她拿不穩便當,一個不小心便當全打翻了,但她靜靜地將地上的飯菜撿起,重新裝進便當後又若無其事的吃起來,「反正都能吃,就不要浪費了」她淡淡的說。

原本住在公館一帶的游媽媽,由於之前所居住的區域經常淹水,在前任市長強制拆除房屋之後,她唯一的棲身之處沒有了,再加上她也沒有親友可以投靠,於是就靠著政府發給的拆遷戶補助款維持了一段日子,直到日子真的快過不下去,才輾轉經由一名大學生幫她到社會局申請,以「拆遷戶」的身份住進安康社區,她才得到一個固定的棲身之所。



不過,一九九九年三月才住進安康社區的游媽媽是社區中的「特殊人口」。因為通常經過社會局安排而住進安康社區的居民,只有低收戶及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兩種,游媽媽目前是以拆遷戶中的低收入戶住進此社區,雖然每個月可以領到約五千多元的低收入戶補助款,但由於她今年只有六十三歲,也不符合獨居老人的資格,所以即使她住進了這個社區也得不到其他老人領有的老人津貼,也因此她還得到外面找工作以維持生計。

跟她住在同一戶的獨居老人張媽媽表示,由於每位社工員要負責的個案有兩百多個,實在相當忙碌,每天除了例行性的到門口打聲招呼之外,也很少有機會能看到他們。因為游媽媽目前不符合獨居老人的資格,不但得不到補助也不屬於社工員的「照顧範圍」,所以她等於是這個社區的「拒絕往來戶」。除了住之外,其他的事情或是生活方面的問題都得自己料理。

現在,每天清晨五、六點,游媽媽就必須騎著機車,到臨近的大樓去幫她的固定客戶洗車,平均每個早上都要清洗超過二十部車子。由於車子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洗完,因此游媽媽說她是「拼了老命在洗」,長期的過度勞動,對於原本就患有嚴重糖尿病的她而言,更是苦不堪言。除了走路出現問題之外,視力也逐漸衰退,她說:「為了要生活,我就必須工作」即使生病了還是得咬緊牙根去工作,直到工作完畢時,才獨自一個人騎車到醫院吊點滴。

「我一個人過慣了,我覺得凡事還是靠自己比較好。」而游媽媽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出賣勞力以養活自己,她說:「我不奢求會有更好的生活,現在有一個地方可以住就算很好了。」雖然如此,對於身體逐漸衰弱的她而言,能否負荷現在的工作仍是她要面臨到的問題,除非是得到社會局額外的補助,否則她還是得拖著虛弱的身體工作下去才能生活。

對於這個現象,安康社區社工員葉昭宏表示,由於要負責的案例實在太多,社工員們無法一一的深入家庭去了解他們的需求,除非是他們確實提出需要或是要求,社工員才會特別的去關注這些獨居老人。另外由於有些獨居老人相當不習慣與人接觸,所以社工員被一些獨居老人拒絕在門外的情形便經常發生,因此他們也只能在外面問候這些獨居老人,覺得沒有任何問題時才會繼續探訪下一戶。

葉昭宏也表示,由於游媽媽目前的身份並不屬於獨居老人的範圍,所以社工人員也只能以低收入戶的情況去看待他們,盡量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游媽媽最妥善的照顧。除此之外,如果游媽媽有需要的話,她還是可以向社工員提出需要協助的要求,這樣社工員也會盡全力的去幫助她。

紅心字會 用電影作教材深入鐵窗

【生命力記者/楊方儒報導】「我們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感化受刑人,不管是心理教育課程、還是利用更多元化的教學媒體,我們是由衷的希望他們能從中看到人生的光明面。」中華民國紅心字會受刑人家屬服務社工員翁欣如說,「這次讓電影到監所中播放的活動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我們不期待受刑人在看了電影之後就能夠大徹大悟,只希望他們能夠藉著電影來反思自己人生的道路。」

由紅心字會邀集「春暉電影」、「社會再生文教基金會」、與「台灣更生保護會」,共同舉辦的「來去看電影──各監所電影欣賞及經驗分享巡迴活動」,預計從六月中旬開始,連續一個月在全台灣十一家監所,播放由春暉電影所提供的「甦醒」、「天明破曉時」、「星星的旅程」三部法國電影。



這次活動,以三部內容生活化、真摯反映人心的電影做為教材,電影的情節更隱含了法律觀念以及相關受刑人在家庭中所遇到的困境,讓受刑人能正視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扮演,以及出獄後將面臨的切身問題。同時為了打破以往單向傳播的教導模式,電影欣賞後還增加了問答與心得討論時間,透過社工員與專家學者的指導,用這種經驗分享的方式來加強受刑人與外界的溝通。

社工員翁欣如指出,由於監所內的資訊少,受刑人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因此長久以來,有很多機構默默在從事受刑人心理輔導、就業輔導、以及家庭教育的工作。同時因為大多數服刑期間的受刑人,都認為「蹲苦窯」只是徒然浪費生命光陰,少有人做一些真正對生命有意義、有幫助的事情。因此像是「更生保護會」就積極推動受刑人人生規畫、就業輔導,而「社會再生文教基金會」也鼓勵受刑人重新面對社會,但這些更生教育工作的推動過程都十分艱辛。

紅心字會社會資源組何自嘉也認為,家庭的失落,比貧窮這類的犯罪誘因更容易使人踏上犯罪之路。受刑人更生教育的工作除了針對受刑人,更需要受刑人家屬的支持與加入。因為受刑人的價值觀往往有所偏差,對家庭角色的責任感也很薄弱,再加上社會對於受刑人的歧視,造成他們在對外界失望且無助的情況下,回籠率極高。而更生教育的重點是要讓受刑人能重新認識自己、面對現實、不再活在自我的世界中,這時候如果有家人積極的參與,雙管齊下來帶動受刑人的改變與成長,他們在監所內服刑的這段時光將變得更有意義。

翁欣如最後強調,這次用電影當講義的新嘗試,具體成果可能在短時間內看不出來,只希望能藉此觸動受刑人的心靈,讓他們多想想未來的人生。

老人諮詢服務專線 提供貼心服務

【生命力記者/潘杏轉報導】耕莘醫院在老人福利的推行上一直不遺餘力,為了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在今年成立了「老人諮詢服務中心」,專門為老人的家屬、老人照護服務者及老人本身提供相關問題的諮詢服務,讓民眾感受「一通電話,服務就在耳邊」的溫馨與便利。

耕莘醫院共分為六個小組,詹浚煌是隸屬於「社區社服組」,也是「北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電話專線」的負責人,從事社會工作這個行業已經兩年多了。他表示,創辦這個電話專線的目的是,由於目前有關老人的服務流於片面和重覆,資源未被妥善利用,或者某部分人士過度利用服務資源,而那些真的需要幫助的人士卻求助無門,導致民眾尋找適當資源的過程中,徒勞往返於各機構間,最後仍未獲得適當的協助。



因此,耕莘醫院創辦了「北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電話專線,其主要諮詢內容包括老人心理復健方面的輔導,如老人心理諮商、對家庭社會的調適、人際關係諮商輔導等。醫療方面,如老人傷病就醫、醫療優待、醫療補助事項之諮詢。除此之外,還有老人安養、養護事項之諮詢和老人保護及法律諮詢服務事項之諮詢等。

詹浚煌回想起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在某醫學中心被竊,非常傷心,而且沒有可以抒發的管道,於是打電話到「老人諮詢服務中心」,向專業工作人員傾訴,不僅心情獲得紓解,也讓他們有機會與相關單位聯繫,加強年節期間的防範措施。

詹浚煌表示,來電諮詢的對象包含老人本人、子女或其他家屬以及老人照護相關單位,他們大部份都是詢問有關安養、療養或其他長期照護的醫療訊息。「北區老人諮詢中心」除了提供醫療諮詢服務之外,並且根據諮詢的問題,依個別需求提供有效服務。

目前服務中心正努力整合區域內之社政與衛生、中央與地方及政府與民間的資源,藉由統合各相關服務點之老人服務諮詢中心提供整合性之服務,避免民眾於尋求資源的過程中徒勞往返,而延誤問題處理之時效性。

北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 電話:(02)22192585

張媽媽 只求健康快樂的獨居老人

【報導生命力記者/尤念敏報導】今年七十五歲的張媽媽是一名越南華僑,移民到台灣己有三十多年了,頭髮都已斑白的她,動作卻一點都不遲緩,愛整齊,總把家打理得妥妥當當。與另外一個獨居老人同住在安康社區的一個小小的房子中。

操著一口廣東腔的張媽媽,在越南的時候可是一間學校的校長,在她年輕的時候,家裡的環境也算是不錯,因此,她讀書的機會比別人多,除了懂說越南話、國語、廣東話、英文之外,還懂得一點點的法文,在當時,女孩子可以唸書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更何況懂那麼多語言,生活無憂的她,在約三十歲的時候,下嫁了她做生意的丈夫。



可是,由於戰爭的關係,被當時的越共沒收了全部的財產,一夜之間,原本富足的生活變為零,而她的丈夫更因為是國民黨的身份,而被通緝,在那時候,要離開越南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而身為校長的她,就利用她僅剩的力量,讓她丈夫先離開越南,逃到台灣來。

幾年後,她終於得到了來台灣的機會,她本著能跟丈夫一家團聚的心情到台灣來,誰知道,在她到台灣之前沒多久,她丈夫就已經去世了。她說:「如果讓我早一點知道他已死的消息的話,我就不會到台灣來,而會跟我妹妹去瑞典,怪就只能怪那時的通訊不發達。」無兒無女的她,就這樣開始了一個人在台的日子。

她知道,一個人在異鄉,必須努力工作,她做過管家,也做過幼稚園老師,多年來,省下的錢也有三十多萬,心想,也該讓自己好好的活下去吧,誰知道,卻在一次交電費的路途當中,三十多萬存款全被人騙了。她說:「那天去銀行繳款,沒多久有一陌生的男子跟她說話,之後的事情,全都不曉得了,清醒的時候,就已經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看到身旁的儲金薄和印章,才知道錢都被別人拿走了,可是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到現在還不曉得。只記得上了那些陌生人的車,他們還恐嚇著她不能把事情說出。」清醒後的她立刻報警,後來警察告訴她應該是遇上一群專門以不法手段詐騙的人,就這樣,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全都沒了。

她的人生當中,在每一個不錯的階段的時候,就會遭到一些突然的變故,雖然這樣,張媽媽卻沒有怨天怨地,努力地生活著,現在的她,被安排在安康社區的一個獨居老人的單位內與另一個獨居老人同住,靠著每月的老人津貼金生活。她覺得,既然自己還能動,就不必再去麻煩其他人,所以,在她生病時,如果還能動的話,她都會自己去醫院看病。她也會注重個人健康,知道老人家要吃一些清淡的菜,她就把以前喜歡吃的煎炸食物都戒掉了。精神好的時候,更會參加教會的活動,在教會中,認識了不少的年輕人,她還會做一些越南小吃,請他們品嘗。雖然在台灣並沒有親友,可是她並不孤獨。

前一陣子,她作全身檢查的時候,發現生了膽結石,可是她沒有打算動手術,她表示,一是怕動手術後的第一天,還不能動的時候,沒人照顧,二是自己年紀也不少了,怕承受不了手術的痛,反正現在也沒有什麼問題,也就先不去管它了,「我們這些獨居老人,很多都像我這樣,若不是病發,也不會去管它。」她說。當每一次感覺得到身體有什麼毛病的時候,她都會禱告,主就會聆聽她的話。

她說:「現在,也沒有什麼特別需求的了,如果沒生病,不用花費額外的醫療費的話,那份老人年金其實也夠用,其實只要生活得開心,健健康康也就已經是很好的恩賜,我真的沒什麼所求了。」現在的她,由於年老的關係,就只剩下幾顆牙齒,現在她最希望的是,能快點獲批牙齒健保的津貼,讓她能早點裝一套假牙,方便進食。她笑著說:「裝一套新的牙齒,到時候就可以美美的出去見人了。」

耕莘老人照護中心 老人白天的家

【生命力記者/鐘慧敏報導】從前是國小老師的李爺爺今年八十幾歲了,彈風琴是他生活中最大的娛樂,體貼的耕莘老人日間照護中心特別幫他準備了一台風琴,放在他的床邊,「那可是李爺爺個人專用的喔!」護士鄭宛宜輕聲的提醒著。

耕莘老人日間照護中心的座落於天主教耕莘醫院的一角,環境非常幽靜,遠離了醫院的喧鬧,必須穿過一個小花園才可以看的到。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三年七月,附屬於耕莘醫院,主要照顧對象為慢性病、行動不便及失智的老人,目前裡頭收容的老人共有二十四位,鄭宛宜表示,日間照護中心並不收容可以完全自主的老人,至於重度病患的老人也不收容,而轉至醫院的「護理之家」照顧。



她接著表示,照護中心會將每天老人們的時間分段,讓老人的生活有規律性,譬如每天的十點到十一點時是團體活動的時間,護理人員會帶著老人一起練香功、包水餃、或打麻將等等,有時候也會有一些記憶治療,透過治療讓老人回憶過去,對過去的記憶作一些重整。另外,照護中心也很注意人性化的照顧空間,中心內的裝潢及環境安排都很單調,色調也很柔和,為的是避免老人產生視覺障礙,每個老人的床前都貼有他的照片、名字,讓他們方便認床。

「爺爺,時間還沒到,不要亂跑出去喔!」當王爺爺望著外面的交通車,直想開門往外走時,護理人員馬上親切的制止他。鄭宛宜笑著說說,「相處久了,由於互相依賴,我們都像一家人了,有時候中心很忙,護理人員走來走去,老人也會跟著走來走去,那一天的中心氣氛便會很不安。」她接著說,中心老人很怕護理人員流動,因為適應環境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王爺爺的書包裡永遠放著一把特別的扇子,扇子上有三個卡通人物太空戰士,只要有人撒嬌著跟他說:「爺爺,你的扇子呢?」他便會興奮的跟你說起扇子的故事,包括太空戰士如何登陸月球,為什麼沒看到嫦娥,最後又如何帶回一些石塊給他的「往事」,他是照護中心內的開心果,往往為照護中心帶來很多歡樂。

鄭宛宜表示,老人照顧面臨最大的困難是現實的大環境,老人照顧應該不只是限制在封閉的照護中心,而是一個健全的社區照護體系,利用其便利性,子女在附近上班,休息時間便可以就近照顧。「我們面臨最大的衝擊是一般子女對照顧老人的觀念不正確」,她表示,照護中心只是符合中國人的孝順觀念,以為只要有人陪老人,就是盡到責任,但是一個完整的活動空間及傾吐的對象也是老人迫切需要的。

平常白天,小小的照護中心必須容納著二十幾位的老人及看護人員,或許他們可以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是老人的內心世界卻是照護工作所力不從心的死角,「天倫之樂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如何讓他們活的有尊嚴、有價值,恐怕才是為人子女該注意的。」鄭宛宜最後表示。

社區大學推動 落實念理念是關鍵

【生命力記者/黃君鼎報導】社區大學熱潮蔓延全國,目前除了台北市文山及新竹市青草湖兩所社區大學已經成立之外,台北縣政府已預計在今年九月時一次推出五所社區大學,台中縣預定九月成立公民大學,台南市也正積極發展,另外包括高雄市、宜蘭縣、台南縣、彰化縣、甚至馬祖地區也都躍躍欲試,各縣市對成立社區大學都表現出高度的興趣。

推究這股社區大學的風潮,雖然上溯至台大教授黃武雄提出社區大學的理念,以及有一群對教育改革懷抱夢想的人來推動,但最終能造成一股風氣的原因,還是在於有許多希望能得到更多知識的民眾。



空中大學學生陳佳楓表示,對於已步入社會工作,但又有心再進修的人來說,一般大學的門檻還是很高,空中大學的修業內容與年限,也不一定符合需要,週遭朋友當中,很多人都有心向學,卻有對大學不得其門而入的無奈。社區大學沒有條件限制的入學資格,滿足了這些人的願望。

乍看之下社區大學資格沒有限制似乎會降低素質,但其實相反,社區大學教師成令方提出她的看法,社區大學的學生由於聊解自己需要,更能把握上課與老師的互動。他認為,與一般大學相較,不僅本身可以主動學習,老師更可從中獲得不少心得與樂趣。

而地方政府多大力支持,也是社區大學迅速發展的原因。雖然中央政府以及法令對於社區大學仍有許多限制,並不影響社區大學在各地的發展。台南市社區大學召集人林孝信指出,只要地方政府有心辦學,一年約一千萬的經費並不算太多。

雖然社區大學有地方政府及民眾的共同支持,但目前的教學走向,似乎偏離了原來的精神。台中公民大學的成立,說明了偏離點在何處。

「從開課經驗發現了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只要課程名稱上有『社區』二個字的,鐵定票房不好,招不滿學生。」台中公民大學籌備主任阮小方指出問題所在,一般人對於「社區」的概念仍不夠完整,造成了課程發展的阻礙,因為在台灣「社區」的用法常會讓人在地理上的鄰近概念上作聯想,而非真正地落實於社區共同體的想法。「這樣的走向明顯地會與當初我們所願意的發展:『培養一般民眾的批判思考與公眾參與』漸行漸遠。」公民大學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中作了變化,將課程類型改為人文、社會、自然三類,在每一類之中都加入公共精神實踐的設計。

阮小芳說,社區大學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希望在台灣特有的歷史社會環境考慮下,進行一種更為普遍性與草根性的民主運動,造成台灣社會徹底的質變,並藉此啟動公民社會的成形。

林孝信也表示,社區大學的重要理念在推動「社會重建」,講究生活與教育結合,同時也是是傳統大學以外,高等教育的第二管道;它不是一般大學的補充教育,也不以技職教育為主,而是一種深化民主、重建社會、培養現代公民、鼓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新型態大學。

社區大學或許在法令制度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在階段性的目標上,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就像台南市教師會促進會召集人朱慶慶所作的詮釋:「就教育的普及面而言,社區大學成立有其必要性,但是否能夠將理念落實是重要關鍵;社區大學可以提供現行體制下無法進入大學、卻又擁有強烈求知慾及自我提升者,一個很好的機曾。」

台南社區大學 著重文化傳承

【生命力記者/黃君鼎報導】越來越多的縣市正積極推動社區大學,一向號稱是全台灣文化最為豐富的台南,目前也加入這個行列,朝「知識下放」、「終身學習」的目標共同邁進。

日前台南市教育改革協會以連署方式催生社區大學,並召開說明會指出,府城豐沛的文化資源最適合終身教育的推行,希望台南市能儘速成立,最好在今年九月就能順利開課。



台南社區大學籌備召集人林孝信指出,社區大學中的生活藝能課程強調的是民間文化傳承,台南擁有的豐沛文化資源最適合不過,不論是聞名全台的古蹟或是小吃,豐富的文化背景,都是生活藝能課程的的絕佳教材。例如在課程設計上會有古蹟巡禮,由專家帶領學員深入探訪並了解其歷史文化。

而在學術及社團課程方面,林孝信認為,台南本身的大專院校就不在少數,要在台南推動社區大學,最主要的關鍵在於原本就存在的法源問題,包括教育部不承認社區大學認證的問題,對於求知慾望強烈而不在乎沒有正式文憑的民眾而言,什麼時候成立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社區大學的設置,市長辦公室主任黃美幸說,在國外社區大學普遍設立,她個人也深覺得有其必要,至於學歷認證的問題將與市議會合作取得地方政府率先認證,而她也相信市長張燦宏一定會全力支持。

赤崁文史工作室負貴人鄭道聰表示,社區大學對於完成現代國民的「生命歷程」學習及提高公民素質而言,有其設置的必要性,台灣社會愈趨多元,現有成人教育也有必要彌補過去學院教育之不足。「像府城這樣多的文化資源,更應該透過管道傳承,社區大學無疑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式。」他說。

林孝信也談到,雖然各縣市的社區大學都是由縣市政府協助推動,但是台南市政府對於社區大學的內涵的認知,恐怕還不夠,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溝通;找市府辦社區大學,是因為公家部門有此權力,也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希望市府對此事不要太被動、消極。

「社區大學不是一般高等教育的補充,而是民眾對高等教育的第二個選擇,」林孝信表示,以少量的花費即可推動高等教育,對地方縣市長是最好的選擇。他說:「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希望能獲市府大力支持。」

1999年6月8日 星期二

淡水河水質網站 培育環保小尖兵

【生命力記者/韋奇宏報導】夏日的基隆河畔,台北市大佳國小的小朋友在上自然科學課時,由老師的陪同下,正在揮汗舀取河水進行水質測試,只看見他們一會兒將試紙以及化學試劑放進試管,進行測驗酸鹼值的工作,一會兒又埋頭記錄檢驗的結果,這份精神儼然是環保專家的模樣。於是,這群小朋友就在以「親水愛水」的觀念下,實地瞭解河川生態,成為淡水河保育的「先鋒」。

去年,正是行政院環保署自民國七十七年推動「淡水河系污染整治計畫先期工程」以來,整整的第十個年頭。根據統計,目前淡水河系除了大漢溪外,各河段的溶氧量皆大於每公升一毫克,達到各河段不缺氧的目標。



於此之際,為了持續監控淡水河的水質,並落實環保觀念從小做起的精神,環保署計畫與淡水河沿岸各學校合作設立「水質監測告示網站」。未來學童可以在上自然科學課程時,由老師帶領實地測驗淡水河的水質狀況,並將檢驗結果迅速公佈在網路上,從而使學童在過程中,體驗河川保育的重要性,並獲得河川保育知識。而首站於五月中旬成立於位在基隆河畔的台北市大佳國小。

大佳國小教導主任邱春堂表示,「水質監測告示網站」的成立相當富有教育意味,不但使教育和環保相結合,並且無形中促使學童更加瞭解河川生態。因此當環保署洽詢合作關係時,該校也欣然同意成為全國首站的水質監測網站;而網站成立以來,學童的反應相當高興。

事實上,環保署在全國各主要河川皆設有河川水質監測站,而淡水河沿岸就有六十五個測站,每一個月進行水質檢驗,並將結果更新在環保署的網站上。而這些由學生做出來的水質報告,專業性以及代表性雖然都比不上專門技術人員,但邱春堂認為環境教育正是水質監測告示網站的精神。

負責帶領學童測驗水質的大佳國小老師楊志莊表示,學童測試水質的儀器其實相當簡單,主要是以試紙以及化學試劑作為測量的工具,而測量項目也不過是水中含氯、氨、鐵、溶氧量以及酸鹼值而已。專業性雖然不足,但對學童而言,自然科學課以戶外教學的方式上課不但前所未見,相當新鮮,對於環保知識的印象也更為深刻。

目前大佳國小在四、五、六年級實施水質監測的課程,上課的地點不限於校外的基隆河中游,最遠曾至上游的山貂嶺一帶,藉著不同地點的監測,讓學童瞭解河川整個的生態轉換。而戶外教學的時間也不止於平常的自然科學課,如果前往上游,就會利用假日以二天一夜的時間進行觀察,並有家長隨行。目前校方正計畫利用暑假期間,再次舉辦營隊,前往更上游進行深度觀察。

邱春堂談到,現在學童接觸大自然的時間愈來愈少,而且也無處可去,因此校方選擇上課的地點,避免到負面印象的高污染河段,而大多以低污染的河段為主,讓學童體驗清澈水流之美,對於河川保育的感受也比較深刻。甚至,在戶外教學期間,帶隊老師也順便教育學童以後到了別處河川,都可以運用上課所得的生態知識,進而檢驗該處水質,作一個小小的環保專家。

在大佳國小成立首站的水質監測網站之後,第二站也將於六月二十四日在台北縣坪溪國小成立。環保署也有計畫推廣至淡水河系沿岸各學校,讓親水愛水的觀念落實在學童的教育上,並為河川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

鄭凱芸 體驗生命的社工師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二十七歲,她選擇在「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擔任社工師的工作,並打算把這份關懷癌症病人的工作,當成一生的事業來經營。鄭凱芸說:「我知道我的力量很微薄,無法幫助所有的癌症病患,也無法給他們真正想要的-健康的身體,但我願意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他們一些支持,讓他們知道,只要他們需要,我會隨時在他們身邊。」

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是由一群專業的醫護人員、社工師、心理師,及受過訓練的志工組合而成的機構,目的在幫助癌症病人及家屬度過生命的難關。鄭凱芸就是機構裡的社工師,專門輔導癌症病人如何面對癌症的打擊,並指導他們怎樣得到其他社會有用資源的幫助。從去年拿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歸國後,她就立即進入基金會,投身服務癌症病患的工作,服務的歷程雖短,但心志卻十分堅定,鄭凱芸說:「在我從事社工服務以前,我的生命中從來沒有病痛或死亡的經歷,總覺得這些事情與我無關,但現在疾病與死亡經常發生在我輔導對象的身上,我知道我這一個健康的人,應該利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把握時機,盡全力幫助他們。」



今年三月時,她在基金會籌組了一個為期七週的「病友團體」活動,以每週讀好書、看好電影並互相分享心得的方式,幫助病患及家屬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癌症。她說:「在這些病患身上,我驚訝的發現,原來他們可以這麼另類、幽默的面對癌症。有個病患在一次心得分享時說,幸好我快死了!社會的亂象我就不必再面對了,留給活著的人去弄吧!我想,他們藉由這個團體,彼此幫助,發展出疾病適應的好方法,而我也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面對癌症的新生命。」

在談到目前的工作時,她說,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並沒有專業的「腫瘤社會工作」。也就是說,對癌症初期病患的社會工作服務並不完整,只有讓病患到了癌症末期,轉到安寧病房時,才有較專業的社工服務。就這點而言,她認為是個十分大的缺失,所以希望藉著自己更多工作經驗的累積,與其他社工人員分享,來為病患服務。

鄭凱芸最後說:「我想,面對這個社會,現代人有太多的抱怨和不滿,年輕的一代,容易跟父母鬧情緒,或嫌父母錢給的太少。但我們應該有一個體認,在我們抱怨和不滿的同時,有人正在生命的邊緣掙扎著,更有人正在為呼吸而努力……。」

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

網址: www.cancer.org.tw

電話:(02)8773-1261

地址:北市復興南路一段一百二十七號十五樓之三

延伸閱讀:

1.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

終止童妓協會 讓色情污染倒會 

【生命力記者/謝佩芳報導】阿芬、小青原本是住在泰國鄉下的清純少女,為了幫忙家計,她們一起到曼谷找工作,眼尖的人口販子,立刻盯上她們,要介紹她們到海外工作,單純的阿芬和小青就誤上了賊船,被迫到印尼、新加坡等國從娼。最後,她們來到了台灣,直到被警察發現,才結束了她們的惡夢。

今年三月甫渡過五歲生日的「終止童妓協會」(End Child Prostitution Association,簡稱ECPA),是國內目前唯一關注跨國性剝削的國際性組織。由於人蛇集團彼此連結,人口販賣的模式逐漸邁向跨國性、企業性、集團性,不僅如此,性產業的消費也因海外買春團的盛行而模糊了界限。


祕書長李麗芬說,協會成立的宗旨是要阻絕任何可能殘害兒童身心發展的色情機構或組織,包括要檢視大眾傳媒的內容,以減低未成年的孩童受色情污染的可能性。她同時欣慰的表示,由於社會大眾對於防止兒童性侵害的工作投入的力量逐年增多,各項立法也能得到立委們的支持,的確和以前只能私底下默默談論童妓問題有很大的差別。

終止童妓協會有三個主要的工作方向:終止童妓、終止兒童色情、終止跨國性剝削。雖名為終止童妓,協會所要服務的對象並不僅限於十八歲以下的受害者,而是包含了許多成年、跨國性被迫從娼婦女的救援。

根據社工員徐素月表示,協會並非直接面對個案,而是從事「間接性」的工作,例如,「終止童妓」就是致力法案推動和監督警政單位的執行成效。今年協會更擬定「反兒童商業性剝削政策白皮書」,期望透過對立法和行政部門的遊說工作,使政府能夠通過及執行更嚴格的法令來杜絕童妓的問題。

而終止跨國性剝削方面,協助的對象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案例,一般都是被人口販子販賣來台的婦女,目前警政署在三峽設有外國人收容所,協會會定期派專人前往輔導這些等待遺返或判決的婦女。李麗芬說,在收容所中問題最大的是來自泰國的婦女,因為言語的障礙,常使得泰國婦女「有口難言」,針對這樣情形,收容所已經另請專門的國際翻譯員,以協助她們渡過這段過渡期。

另外,在終止兒童色情的部份,協會今年所要推行的重點是「網路547」活動,也就是「網路無色情」的活動,並預定在七月六日舉行記者會,成立一個檢舉色情的專屬網站,讓全民都能參與防堵跨國界的網路色情氾濫的工作。

在協會擔任監看網站的社工員周瑞德指出,中華電信(HiNet)也是站在反對色情網站成立的立場,但是基於ISP用戶與中華電信間的契約關係,中華電信並沒有權力任意砍掉這些網站,而是要由各個ISP業者自行處理。

周瑞德說,將來成立的檢舉網站除了要促成網路分級制外,還要擔負起監督政府和網路業者責任,經由大眾自動自發的參與檢舉活動,讓業者都能感受到民眾「反色情」的決心,不再讓色情上站,也期望大眾這股壓力讓少數喜歡架設色情網站的不肖份子都能知難而退。

五年來穿梭在立法及修法過程以及協助跨國從娼婦女重建心靈的終止童妓協會,人手不足,經費短缺固然是問題,但是要喚起民眾對兒童人權的尊重及對兒童福祉的重視,恐怕才是他們真正所要努力的目標。

E-Mail:ecpattwn@ms12.hinet.net 電話:(02)2365-8510 傳真:(02)2365-8515 地址:台北市泰順街2號4樓之2

劃撥帳號:17927432 延伸閱讀: 終止童妓協會

林清德 催生秉宏基金會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兩年前,有一位年僅六歲的林秉宏小朋友在從安親班徒步回家的路上被歹徒挾持之後以鈍物重擊致死。兩年後,在社會都已漸漸淡忘了這件駭人聽聞的擄人勒贖案件的同時,林秉宏的父親林清德先生仍為了成立「秉宏兒童基金會」而在各個機構來回奔走。

在林秉宏發生不幸之後,林清德發現林秉宏的基本資料如血型,指紋,DNA檔案都並沒有資料留下,進而發現台灣兒童安全福利的不健全。便開始以兒童人權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在為兒童的安全防護及監督進一份心力。


全球呼籲保障人權的今天,兒童的權力卻如此被忽視,林清德於是萌生成立「秉宏兒童基金會」的念頭,獨自摸索籌備成立基金會的過程中雖然有高雄市市長謝長廷以及「彭婉如基金會」的洪萬生教授幫忙,但是資金的籌募困難,加上社會大眾反應的冷淡,使得基金會的成立一再延期。

「健忘的社會沒有公理存在」林清德先生痛心地說著。當大眾在媒體上看見不幸的事件發生後,社會的反省與事後的改進都是有限的,很快地,兒童安全問題就不再被廣為討論。在最近的一場為兒童福利局催生的公聽會上,由於社會大眾對於兒童安全議題的漠視,及政府並未予以正視的情況下,並未獲得廣大的支持與重視。

 林清德先生回憶當時的事件後感慨地說:「我沒有辦法保護秉宏讓他能夠獨立保護自己,這是我的過失,所以我們想要廣為宣導的是兒童應有基本的權力。」林清德表示,兒童並不只有生存權,從一呱呱落地開始兒童就是要與社會一同成長。兒童沒有投票權,無法推舉代表去爭取他們所需要的權力與福利,只能默默地接受大人們所建構的世界。兒童安全的範圍並不只於預防綁架,更包括兒童虐待,性侵害,家庭暴力都是兒童安全所關心的。

 基金會即將著手進行與賢志基金會合作「壞野狼」兒童安全錄影帶的推出,以推廣兒童安全的方式預防不幸事件的發生。並籌畫「兒童環境全總體驗」、「兒童安全資料庫」的推動。將來計畫成立服務大隊,招募志工,將兒童安全的工作向下紮根,配合「社區認輔」的活動企畫聯絡社區資源應用。

「秉宏兒童基金會」將與首創、靖娟、婉如、勵馨、賢志等基金會,及兒童福利聯盟等各團體連成一線為兒童福利工作進一份心力。進一步將兒童基本人權法推向國際化加入國際兒童人權組織公約,讓台灣的兒童福利法能夠得到良好的監督與品質。

秉宏兒童安全基金會籌備處 電話:(02)2681-5991 傳真:(02)2681-6976 住址:台北縣板橋市大觀路3段97號2樓 劃撥帳戶:林清德\n

劃撥帳號:19117309 捐款帳戶:林秉宏基金會籌備處 捐款帳號:017444000040-4 聯絡人:張秘書

1999年6月7日 星期一

幸水龍 為智障孩子愛的奉獻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這是一種奉獻……。」

輕輕的一句話,就這樣帶過了幸水龍在財團法人新竹市私立天主教仁愛啟智中心走過五年的歲月。言辭間,有著淡淡的笑意與無限的滿足。


幸水龍原本是在台中的一般國小任教,身為天主教徒的他,五年前受到教會中匈牙利籍葉由根神父的感動,本著一顆回饋的心,決定獻身於智障教育,為啟智中心默默耕耘。

剛開始面對這些智障的孩子時,幸水龍常常會無所適從。由於孩子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和平常小孩不一樣,他不曉得孩子的行為到底是要表達些什麼,所以很容易判斷錯誤。在經過五年時間的揣摩後,他已經對孩子的喜、怒,哀、樂有了基本的掌握。在面對種種挫折下,他從未曾輕易低頭。「退縮?為什麼?」他納悶。「孩子們需要我們呢!往前衝啊!」輕快的語調中透著堅定的執著,這份信念,讓他越挫越勇。雖然曾經受到家人的不諒解,但他從未否定過踏入特殊教育的堅持。

每天早上八點,幸水龍便開始了一天的教學。身為體育老師的他,平均每天有三個小時是在上課,其餘的時間除了忙中心的行政事務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孩子在一起。「智障的孩子都很會黏人,很愛找人陪他們玩,」外表嚴肅的他很喜歡與孩子們打成一片,陪他們遊戲,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孩子們的歡樂笑聲成了他最大的欣慰。

除了在中心任教的老師外,不乏滿懷熱誠的義工們,他們多是附近的居民、大學的學生等,假日時偶而會帶孩子們出外散步、遊玩,他們並沒有以異樣眼光看待孩子們。在一群伙伴的陪伴下,特教的路他走得並不孤單。

在決定與智障的孩子伴其一生的人生路上,縱然幸水龍與異於常人的他們在相處與教學時,承受著壓力,但他從來不曾打退堂鼓。現在,他已經可以勝任,家人對他的熱忱亦有所瞭解,不再反對。

「中心的老師們都是很有愛心、很快樂的。」他欣慰的笑著說:「看著孩子們一步步的成長,我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因為,他們的成長是非常的可貴的。」

普仁之友 讓愛與關懷延續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普仁之友會是由一群中原大學慈暉社的學生,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之後,為延續學生時期的服務情懷,結合社會人士,共同推動慈善工作、提倡服務觀念,促進社會的溫暖與祥和所成立的團體。

獻身公益活動二十四年、從大學時代就加入服務性社團到現在,普仁之友會理事長楊意孟對公益活動的參與和推廣仍樂此不疲。他在學生時代做社區服務時,曾到雲林縣褒忠鄉建立當地第一支地方服務隊;在桃園景仁鄉智力殘障機構服務時,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看到有小朋友離開人世。這些經歷是楊意孟在致力公益中難忘的回憶,也是後來推廣公益活動的動力來源。


普仁之友會所從事的公益活動範圍廣泛,主要為急難救助和社會服務兩方面。急難救助的範圍包括生活困難,急需醫療補助者、單親家庭或全戶內有殘障人士及成年人無生活能力者、弱勢團體之關懷及資助、家庭陷入困頓,確有急需者。社會服務包括慈善園遊會和勸募活動之參與及支援、孤兒老人和殘障機構的探訪、原住民在學學生之獎助金及各級學校績優服務性社團支服務獎學金等。

普仁之友會並成立公益基金委員會,對於急需救助和請求支援服務的案例會先派會員到場視察,若案例不符事實或已獲得解決,委員會則不會予以救助,而把注意力花在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在問及創會過程中,是否有碰到什麼困難,楊意孟說,普仁之友會運作過程中,曾面臨到轉型和傳承的問題。由於普仁之友會的會員大都是中原大學畢業的校友,會員之間大部分是學長姐或學弟妹的關係,這對外界的社會人士在剛加入時可能無法適應,另外不同時期加入的會員也有世代之間的意識差距;而隨著社會價值觀轉變、個人主義抬頭、網路時代增加人際間的疏離等,在傳承上也面臨斷層的危機。

對於這些問題,楊意孟希望在西元二千年來臨時,能加強向下紮根的工作,讓會員能帶著孩子們親自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增長兒童公益服務的觀念,並透過這些活動的共同參與,進一步促進親子關係的良性互動,讓會員認為公益活動同時也可以是親子活動,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此外,由於普仁之友會目前仍為社團法人,屬於廣泛的公益性團體。在不久的將來,普仁將另外成立各種專職的公益基金會,細分各種服務性質,讓關心不同公益議題的會員有更多的選擇加入服務,也讓從普文之友會卸任的幹部,能有伸展的空間。

1999年6月5日 星期六

青年社會服務 喚起學子感恩的心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有了這筆獎金,終於可以為部落的孩子註冊了。」握著社團獎勵二獎的獎座,耕莘文教基金會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副總幹事陳克奇代表社團說出了他們回饋的心。

第七屆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頒獎典禮,已於五月二十九日在聯合報第二大樓第九會議室舉行,輔大醒新社二度獲社團獎勵首獎十萬元,社長王雅瑩感謝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的鼓勵,表示醒新社將秉持「以耶穌基督愛的精神喚醒仁靈、服務社會」的宗旨繼續為社會服務。她表示,輔大醒新社已成立三十年,共有港安、愛盲、愛愛、勵德等六隊一會,服務的對象從盲人、問題青少年到原住民,在社團活動中看到每個人都很有活力的為不同對象付出、看到人與人間彼此真誠的交流,是她參加社團最大的收穫。



獲社團獎勵二獎的耕莘文教基金會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副總幹事陳克奇則表示,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創立於民國五十六年,為新竹尖石地區泰雅族部落的孩子做課業輔導、替部落辦理醫療巡迴、農產運銷,近年來更亟思舉辦如戲劇營、原住民青少年成長團體等活動,以促進山地服務轉型。他並感性的說,有了這筆獎金,「終於可以為部落的孩子註冊了。」其他獲得社團獎勵社團還包括台大慈幼會社會服務團、政大指南服務團、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大專青年聯誼社、朝陽科技大學救助傷患災害服務隊;活動贊助社團則有文化大學華岡同濟社、華梵大學親青社等五十個社團獲頒獎狀及一至四萬元的獎金。

聯合報董事長王必成在致詞中表示,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為了鼓勵社會青年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從民國八十一年起辦理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分為社團獎勵和活動贊助兩個項目。本屆社團獎勵項目共收一百八十五件申請,在七十五個社團中選出六個得獎社團;活動贊助項目有一百一十個社團提出申請,遴選五十個社團,共頒贈一百五十六萬元。

評審代表救國團文教服務處北區大專中心總幹事馬震歐說,本屆參選社團競爭激烈,評審委員重質也重量,不但重視參選服務性社團的原動力,也重視送審的服務計畫,因為全年的工作計畫要清楚,對服務的對象才有效。他指出,「服務不只是施捨、憐憫、工作,而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同為評審委員的中山大學學務長蕭庭郎認為,一般服務性社團多欠缺指導老師及經費,但沒有經費也有沒有經費的作法,服務性社團應該讓更多人對積極服務社會「有一樣的感覺」,並起而參與。

本屆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和創世基金會合辦「讓愛沸騰台北城」義賣活動,王必成表示,創世基金會董事長曹慶在只有一張病床的逆境下開始服務社會,至今已在全台開設六家安養院、照護過四百餘位植物人和五百餘位遊民,因此他希望學生能為善不落人後。會中發表三地義賣金額最高的社團,分別是世新社會服務團、台大醫學院社會服務團和輔大醒新社,王必成並代表捐贈義賣所得二十萬元予創世基金會。

推廣無障礙 讓殘障學生行動自主

【生命力記者/潘文仁報導】士林高商在六月五日舉行二十一世紀校園無障礙設施改善座談會,士林高商校長許勝哲在致詞時表示,校園內的無障礙設施本來就是應該的義務,所以他希望士林高商起一個示範的作用,使得台北市的其他學校跟進設置無障礙設施,讓身心障礙者回歸主流教育之後,能在校園中暢行無阻、快樂學習。

參與座談的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秘書簡明山則表示,身心障礙者進入社會之後,常常會適應不良,而這樣的問題在身心障礙學生回歸到一般教育時,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解決。因為學校不僅提供給技能教育,也提供了與同學相處的環境,讓身心障礙者逐漸融入社會當中。而簡明山強調說:「一般人不僅要理解到身心障礙者的存在,同時要尊重身心障礙者的自主能力。」在身心障礙者進入校園之後,學校應該提供安全無虞以及自由進出的無障礙環境,讓身心障礙學生擁有行動的自主權。


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理事長李殿華,在座談會上針對士林高商的無障礙設施提出建議,他說,他很高興見到士林高商有升降平台設施的啟用,對身心障礙學生上課有很大的便利性,但是相關的細節部分則應該更加強,像是校園中行政大樓的坡道上就有溝蓋孔,對於使用輪椅的身心障礙者來說,就會擔心是否輪子會卡住的問題,所以在相關的無障礙設施完成之後,應該更細緻的規劃,讓身心障礙者行的方便。

而後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秘書簡明山說,台灣很多關於身心障礙者的設施尺寸標準不一,而且相關的研究工作太過缺乏,像是國內的許多設施的止滑度不夠,有相當的安全顧慮。而台北市無障礙環境審查委員林敏哲則贊同這樣的說法,並且表示無障礙設施不應該只是抄襲國外的一些規格,應該研究出適用於國人尺寸,他也表示,無障礙設施不僅是政府推行而已,民間企業也應該共襄盛舉。

美門福祉事業的劉宏彬則表示,他以身心障礙者和廠商的角度來看,其實無障礙設施的管理上才是最大的問題,他說,像是有的百貨公司花了八十萬的經費建設了無障礙的廁所,但是廁所裡面卻堆滿了梯子、拖把等等,實在是很大的浪費,所以他強調說:「落實無障礙設施的維護與管理是相當重要的,而不是只花錢去作建設而已。」

最後士林高商校長許勝哲表示,他相當樂見於身心障礙的學生回歸到主流教育來,因此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深切的體認到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環境,而這些身心障礙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深深地感動了他。許勝哲說,像是家住萬華的肢障學生蔡溎涓,來學校就讀之後,相當的活潑、開心,在學校的啦啦隊表演時,她的班上同學還特別以她為隊形的設計中心,來呈現表演,這樣融洽的相處讓許勝哲相當感動。

許勝哲表示士林高商相當願意盡這樣的義務,讓身心障礙者能在校園的享受無障礙設施。也希望在士林高商在克服校地高低落差過大的困難之後,能將經驗給其他的學校,讓台北市的其他學校跟進設置無障礙設施,同時為台灣的身心障礙者盡一份心力。

無障礙階梯 讓殘友在校園更方便

【生命力記者/黃偉達報導】台北市立士林商業高級職業學校在五日,舉行了一項無障礙階梯升降台贈送的啟用儀式。在兩位坐著輪椅的肢體障礙同學按鈕下正式啟用。這個價值約四十萬元的升降台,是參考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升降平台設計,是由輝肯實業所贈送。這個升降台的啟用,是希望建立一個校園無障礙的示範,讓身心障礙學生們,有行之無虞的學習環境,並且將無障礙環境的觀念,落實在學校的教育與生活之中。

這個設置在士林高商和平樓前廣場的階梯無障礙升降平台,適合在有明顯空間落差的環境下使用。士林高商目前有三十八位身心障礙學生,其中十二位是肢體障礙生。由於士林高商的新舊建築物分別在不同時期蓋成,當時為克服淹水問題,在無障礙設計上有很大的落差,造成障礙學生的不便,所以學校也因此急於改善環境。


校長許勝哲說,第一期的改善工程,是著重於譬如扶手、坡道等「平面移動」設施的改善,這些大致上已經沒有問題,第二期的改善措施就是要改善如升降台等設備的「垂直移動」,目前這些改善雖已進行,但略顯不足。「對於身心障礙的學生要做到零拒絕,要讓他們有好的設施、好的資源、好的關心、好的照顧。」許勝哲說,無障礙空間為的是讓學生的學習方便,除此之外,也要喚醒社會的關注,希望大眾能一起參與及推廣特殊教育。

研發這座平台的輝肯實業董事長黃子章說,去年他到新竹參加一個「輪椅上的風箏手」的活動,看到了許多坐在輪椅上的朋友,他們在偌大的廣場上滿心歡喜的放風箏,其中一位不但沒有腳,連手也沒有了,但他還是用嘴巴咬著風箏線讓自己的風箏在天空飛翔。這個情景至今讓黃子章難忘。「其中一個朋友告訴我,在街上很少看到他們,因為這個世界太崎嶇,太多障礙讓他們寸步難行,因此許多人放棄了就學,也無法就業,只能待在家裡。」對於第一次看到那麼多坐在輪椅上的朋友,黃子章很驚訝,因為他從來不知道台灣有那麼多需要靠輪椅行動的人。「這個經驗讓我深深的感覺,一位身心障礙者,最需要的不僅是社會物質上的支援,更重要的是一個能讓他們暢行無阻的空間,因為他們應該享有和常人無異的生活。這也是促使我投身無障礙設備研發的動力。」

對於這座無障礙升降平台的設置使用,該校夜間部會計事務科二年級蔡溎涓當場作出示範。「它的操作非常簡單,只要一把鑰匙啟動階梯升降平台,再按照按鈕旁邊的說明就可以了,而且之前我也有一本說明書看。」蔡溎涓活潑的說,以前要到教室上課時,要經過超過約一百公分的樓梯段差,需要勞動同學幫忙抬輪椅,再搭電梯上樓,現在只要動手指按鈕,升降平台就能完成她上下階梯動作,不再需要麻煩同學。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秘書長簡明山表示,傳統時代的父母認為障礙者不需要學習,影響了無障礙空間教育的發展,但是現在一切講求科技與資訊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學習和教育,否則將影響未來的生活。因此,「期望未來所有的學校教育單位,都能有無障礙空間,讓身心障礙生,安全進出,自由學習。」黃子章也說,校園無障礙環境的改善刻不容緩,因為教育才能賦予肢體障礙者真正的謀生能力,教育是他們的希望,因此他不但敬佩障礙者不向環境屈服的勇氣與毅力,更覺得自己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

1999年6月4日 星期五

自然步道「升格」 正式成立協會

【生命力記者/韋奇宏報導】為了因應組織規模日益擴展,原本附屬於「主婦聯盟」之下的「自然步道推廣委員會」,昨日正式獨立成立社團,未來將以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的名義運作。由於昨日是「環境日」,舉行成立大會也特別有意義。該協會並宣示,未來仍將持續推廣自然步道以及環境教育的工作。

「自然步道推廣委員會」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附屬於「主婦聯盟」之下。當時是因為許多的義工媽媽親眼看到現代人的環保觀念日益消失,環境破壞日趨嚴重,而且對周遭的植物莫不關心,於是在台大植物系教授郭城孟的指導下,成立了「自然步道推廣委員會」,以「推廣自然步道,落實生態教育」為宗旨。這十年來,已經陸續在台北市完成了六條自然步道的規畫工作,包括芝山岩、圓通寺、仙跡岩、軍艦岩、虎山以及象山等地的自然步道。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發言人楊維楣表示,台灣多山,尤其山中又不乏許多的自然步道可以引領居民觀賞豐富的山區資源,但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壓力下,不但鮮少走入山中,連對於周遭環境有哪些動植物資源、特殊地質,也一無所知。因此,該組織成立以來,主要是在自然步道設置自然解說牌、出版生態解說刊物,並舉辦自然體驗營活動,向民眾解說樹種以及地質特性,並鼓勵人們瞭解環境,以及親近大自然,從而使身心獲得調劑。

楊維楣也表示,這十年的推廣下來,會員人數以及組織規模日益擴大,因此才有「升格獨立」之舉。她表示,目前該組織共有近千位的會員,規模之龐大已不再是「委員會」的名稱所能運作得來。因此在今年一月,由三十四名資深義工聯名發起,以「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的名義,申請成立社團,隨後在二月經內政部社會司核准成立籌備處,正式脫離「主婦聯盟」。

「主婦聯盟」常務董事翁秀綾在致詞時表示,對於「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的成立,她很高興社會上又多了一個環保團體。她也期盼,未來雙方能夠呼應協助,共同推廣環境教育。

楊維楣表示,升格之後,協會的目標仍將持續推廣自然步道,並將範圍逐步推廣至全台灣,而不再僅侷限於台北市的範圍,使自然生態與市民生活的結合更加緊密。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117巷5號1樓

電話:(02)2363-8959

宣導環保觀念 載歌載舞做活動

【生命力記者/韋奇宏報導】昨日是「環境日」,在中正紀念堂有一場環保園遊會,有將近來自全國社區、學校以及環保團體的六十個攤位,以及多位藝人,共同宣導環保觀念以及資源回收的工作,天空雖不時飄著細雨,仍然吸引了近千人參加。而活動在由一群年輕學生組成的直排輪鞋隊伍以勁爆的溜冰表演下揭幕,隨後並將「環境日宣言書」遞交給部會首長簽署,表達了對改善環境品質的期盼。

這場名為「疼惜環境、造福子孫-環境日活動」,是由教育部、農委會以及環保署共同舉辦,活動於上午九點半舉行。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大洲、環保署署長蔡勳雄、農委會主委彭作奎,以及教育部次長楊國賜均前往參加。

黃大洲在致詞時表示,去年十二月十七日,行政院通過「環境保護基本法草案」,為了配合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的作法,特別在草案的第三十三條明訂每年的六月五日為我國的「環境日」。他也提到,行政院目前已經通過一系列的環保法案,包括「污染法」、「自然水質管理法」、「噪音法」以及「廢棄物清理法」,目前已送至立法院審查,為的就是顯示政府推動環保的決心。活動中,黃大洲並與蔡勳雄以及彭作奎共同簽署「環境日宣言書」。

昨日活動現場共計六十個攤位,規畫的單元有環境之旅、環保遊戲大贈獎、保育DIY現場教學、資源回收處理,以及廢棄物利用等活動,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導環保觀念,以及從日常生活作環保的方式。此外,環保署也結合了廠商,在現場放置了新型的電動機車,推廣電動機車的好處,並有參加民眾試騎響應。

此外,現場並進行頒獎典禮,表揚推動環保有成團體以及人員。計有十四所中小學得到「推動環保有功學校」獎項;二十三位教師得到「推動環保有功教師」獎項;十處社區得到「全國十大環保模範社區」獎項。其中,堪稱為國內最高榮譽環保獎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專業獎章」,主要是表揚歷年來於環保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有重大貢獻者,歷年來僅四位受此獎項,包括三位曾擔任環保署長的簡又新、趙少康、張隆盛等,而今年擴大表揚,共有包括產業界、學者、民間人士以及政府人員,共計九位接受表揚。

活動在下午進行演唱會,雖然細雨一直下個不停,但在陶晶瑩、王力宏、蔡榮祖、高慧君、曾寶儀以及田家達等人的熱歌勁舞帶動下,現場氣氛熱烈。藝人並與參加民眾分享自己廢棄物利用、騎電動機車等做環保的經驗。而活動最後在藝人的表演結束下,於下午五點半落幕。

關懷與努力 讓翁平更穩健成長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其實,唇顎裂的小孩子,除了外表以外,他們的智力與各方面都是與正常人一樣的,甚至有不少的孩子是蠻優秀的。」翁平的父親翁政鴻這麼說。 

翁平,現在就讀於台北市古亭國小四年級,他本身也是唇顎裂的患者,他是在二個月大的時候動第一次的手術,接著在六歲時動第二次的手術,現在如果不仔細看的話,是很難發覺他原來唇顎裂的情形。
他並不因為唇顎裂而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困擾,相反地,他充分地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證明了唇顎裂的孩子不僅不會比正常的小孩差,可能還更為優秀。

翁爸爸說,翁平在學校裡人緣還蠻不錯的,從他在低年級時就當過班長,而且還獲得同學的推薦當選模範生,便可略知一二。另外,他的個性也是蠻活潑、開朗的,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執行秘書徐麗雪表示,從他和翁平接觸的過程中,她也覺得翁平的個性是蠻隨和的,而且人緣也是不錯。

除此之外,翁平在美術繪畫方面一直有著優異的表現。舉例來說,他以一幅「熱鬧的叢林」獲得八十七學年度台北市兒童美術展中年級組第三名,接著又以同一幅畫作,榮獲八十七學年度台灣區美術展覽中年組第一名。就連翁平自己的臥室,也是由他自己設計,再由翁爸爸和翁媽媽協助著色上去。

另外,從翁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野生動物的熱愛勝過其它。甚至因此,他與父母還一起參加了台北市野鳥協會。翁爸爸認為,藉由與孩子一起去玩,一起去學習的方式,彼此間的親子關係會顯得更加的融洽。

翁爸爸更進一步的說到,家長應該趁孩子還小時,多親近、了解一點,不要只顧著賺錢,要不然的話,等錢賺到的時候,小孩子也學壞了,這麼一來,一切的辛苦不就都白費了。

翁爸爸說,把小孩照顧好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當自己的孩子有唇顎裂這種情況時,更加希望能照顧的更好,至少他是這麼認為的。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E-mial:ncf54708@tpts1.seed.net.tw
電話:080-012378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四段57號7樓708室
劃撥帳號:13741685

新莊立德里 打造網路社區新視界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立德里社區服務網──新莊市第一個社區服務網站,為社區的活動資訊與文化導覽邁向了新的里程碑。

新莊立德里的涵蓋範圍包括部分的新泰路、安寧街、和興街、公園路及整個運動公園,是一個居民人數達四千多人的大型社區。已連任立德里第二屆里長的朱至誠表示,會興起建立社區網路的想法,主要是有感於資訊時代的發達,電腦資料處理以及網際網路的應用,勢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其次是可節省必須不斷更新的里民通訊手冊,使立德里社區的服務項目及活動訊息,能以更快速且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交流、傳達。

立德里的社區服務網中,最重要的公佈欄內有屬於立德里的台北縣立新莊體育場活動參與表、配合八十八年新莊文化醮的「舞足融合、新新莊」及新莊藝文活動等社區共同結合的文化系列活動公告。另有社區與市公所結合輔大社會工作學系的「木棉花專案」線上諮詢服務與輔導,並且額外結合附近社區的福利措施,如社區托兒所近期以低收入戶為優先的有限名額招生通知。因此立德里的網站設立不僅以社區為主軸,更廣泛地連結社區以外的資源與推廣在地的文化活動。

立德里里長朱至誠說,為了加強居民間的密切交流並團結社區力量,因而特地增設了意見交流區--意見箱,主要是針對社區的缺失來進行監督與改善。就立德里內的運動公園而言,經過社區居民反應每逢球賽而導至公園四周交通混亂的情況後,里長即採取適當的因應之道來加以防範,如事先通知交通隊進行交通疏導、嚴格執行違規停車的拖吊管制,使社區繁榮所帶來的負面問題減到最低,同時也讓居民的意見得到實質的交流。

立德里的初步網站規劃得以實踐,鄰長辜揚正豐富的網路資訊架設能力及背景,實乃一大助力。鄰長辜揚正表示,配合資訊的趨勢,社區網站的架設是值得肯定的;但從八十七年五月正式架設至今約三千八百人不到的上站人數顯示,其社區真正使用網路的普及率仍屬偏低,居民多半表示不知該如何上網,或是找不到網址,使得社區網路僅由少數有心人士的支持推動。辜揚正表示,因為居民本身對網路的學習需求並不顯著,使社區的交流難有更廣泛且深入的推廣,再加上立德里行政區的瑣碎分佈,想要建立緊密聯繫的社區生命共同體,著實不易。

為了克服網路社區概念的匱乏,針對社區服務網的推廣,里長也提出資訊課程配合社區網站推廣的初步想法,藉著網路資訊教育,使立德里居民對網路使用的普及率能大幅提昇。雖然目前立德社區礙於設備及經費的不足,但立德社區仍將計劃向市公所爭取經費或配合民間學校的資源設備、朝結合其它社區資源並擴充合作對象的方向持續邁進。

1999年6月3日 星期四

郭色嬌 身心障礙學童的領航者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這是個自我成長與實現的園地,更是一個真善美的境界」,從事特殊教育廿三年,中山國小特教班的郭色嬌老師持續以過人的耐心與毅力為特殊教育的孩子與家長,擔任起導航與扶持的角色。

在班上義工媽媽的眼中,郭色嬌除了是特教班小朋友生活與學習上的導師之外,更是學童家長與親友在心理上的輔導員。誠如郭色嬌所說的,特教的孩子,除了在學校必須要接受專業與妥善的教育之外,家長與親友的協助,對於特殊孩子的進步與發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多時候由於家長觀念與心態的不正確,造成小朋友在初步學習上的延誤。所以,郭色嬌總會透過每次戶外教學或是訪視家長的機會,為他們進行心理輔導與機會教育,並且與他們相互勉勵。

現在,郭色嬌任教於台北市中山國小六年級特教班,班上像小峻(化名)一樣是自閉兒的學童就有五個。小峻是個對「認字」有特別敏銳力的孩子,除了這件事,其他的事情都幾乎完全無法引起他的注意力。郭色嬌與義工媽媽們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打入小峻的世界,但是很多時候還是要忍受小峻無理取鬧的情緒發洩,可能是拳打腳踢,也有可能是摔東西。自閉症孩子很難與外界溝通的情形使得郭色嬌不得不說這是她踏入特教界以來最辛苦的六年。

一整班的「自閉兒」,對於郭色嬌與其他義工來說,著實增加了許多輔導上的困難。郭老師表示,依據特教法的規定,中小學的特殊教育班級對於想要就讀的身心障礙學童,必須做到「零拒絕」,也就是說,一旦申請入學,即不分情況與程度納入學制中。因此,特教工作者也就必須面臨到學童情況多樣化的困境。

善於運用社會資源的郭色嬌,於是發起了志工的活動,讓中山國小普通班的家長加入服務的行列,以暫時解決特教班人手不足的情況。從一開始,郭色嬌就與幾位熱心奉獻的義工媽媽們一同努力,試圖打進五位自閉學童的生活,經過這六年來的經營,不僅看到了學童的成長,更培養了彼此之間相互學習與扶持的情感。陪著郭老師一同走過六年的義工媽媽們,不僅在接觸特教服務的過程中與學童一起成長,更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了另一番的體認。

但是,對於這些身心障礙孩子的未來,郭色嬌仍舊感到憂心的表示,現今的國中小特教系統,在教材的銜接上,有很大的困難,而且這些孩子,在社會的競爭力上,也可能比不上聽障或是視障的族群。一旦面臨踏入社會,這些孩子就註定要走上失業與沒有前景的人生。

針對這樣的困境,郭色嬌認為應該在職業訓練上多所努力,或是可以設立「庇護工廠」,以確保這些孩子的工作權與生活安全。更或者應該多設立一些像「社區家園」這類的組織以利用社區或是團體的力量協助照顧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與工作,進而減輕家庭的負擔。

走過這漫漫的廿三年,郭色嬌面帶笑容地說到,這份工作,絕對是良心的事業,只要用心去耕耘,就可以在孩子們一點一滴的小小進步中感受最大的快樂。而也只有持續的努力與加倍的耐心,才能夠領會這樣外人眼中吃力不討好工作究竟有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的單純與家長的感謝都讓他們與郭色嬌從結緣開始,就成為永遠的朋友。

1999年6月2日 星期三

恆愛 幫助心智障礙兒找回新生活

【生命力記者/林揚程報導】安安在烘焙室裡專注的為每一塊點心加上奶油、全心全力地製作自己最喜歡的點心。一旁的小志則不斷地檢查剛剛做完的代工,對自己努力的成果,露出滿足的笑容。在恆愛中心裡的孩子,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努力去抓住自己的人生與希望。

台北市恆愛發展中心教學組長黃靜香表示,看到孩子們可以獨當一面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是她最喜悅的事。黃靜香說:「輔導心智障礙孩子有生活自理的能力,進而培養一技之長,更是恆愛中心的目標。」透過這樣的輔導希望有一天恆愛的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融入社會,開創自己的新生活。

恆愛發展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六年九月,是台北市社會局委託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的心智障礙孩童的教養機構。恆愛中心招收十五歲至四十歲的心智障礙學員為主,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多重障礙等類型的孩子。黃靜香表示,這些孩子從國中畢業後,往往沒有更進一步的教養機構來輔導他們,恆愛就是為了持續照顧這群孩子而成立的;更期盼藉著恆愛的教養和輔導,讓孩子有更大的生活空間。

恆愛中心教學特色是依學員的程度來訓練,目前有生活訓練組、職業訓練組、就業輔導組三組。智能障礙較嚴重的學員先被安排到生活訓練組去訓練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自己照顧自己。狀況好轉後,再安排到職業訓練組,學習烘焙、做便當、代工等職業技能,開始在中心裡的庇護工廠模擬工作情形,為將來就業做準備,等技能成熟後,再由中心輔導就業。此外,恆愛也成立機動式清潔隊,由輔導老師帶領學員到社區、公園內打掃、做清潔工作,讓學員有更多的工作經驗,同時也培養他們工作的精神和自信心。

除了職業技能的培養,恆愛更鼓勵學員與社區產生互動。黃靜香說:「社區適應是讓孩子更接近社會的好方法。」因為照顧心智障礙的孩子不能只是將孩子安置在機構裡,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多接觸外界。也因為如此,恆愛經常帶領孩子到社區公園去玩耍,一方面讓孩子接觸外在開放的空間,教導孩子認識外在環境;另一方面也讓社區居民去接觸孩子,瞭解孩子、接納這群孩子。

「 給孩子吃冰,不如教他們如何去買冰」黃靜香表示,社區適應就是要培養孩子認識環境、運用環境資源的課程。輔導老師帶領孩子到超市、圖書館等地,讓孩子熟習這些環境,進而教導他們去使用這些資源,現在當學員想吃冰時,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到超市去買冰吃,不像以往都得依賴他人的協助。

黃靜香表示,很多心智障礙的孩子國中畢業後,還是被安置在家中,並沒有良好的教養單位協助繼續輔導。其實心智障礙的孩子需要更多後續的輔導,她鼓勵心智障礙孩子的家長應該讓孩子有更多接近社會的環境,讓孩子繼續學習自立,不用完全地依賴家人,這樣他們才能融入社會生活中。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病友的諮詢站

【生命力記者/賴雅淳報導】一如往常的,在每週四下午的例行門診結束後,蔡世澤醫師習慣用歸心似箭的步伐,走到位於台大景福館三樓的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看看有沒有特別的電話求診,以及關心一下基金會最新的動態。「平常工作繁忙,所以只能利用下班的一點時間來基金會走動。」身為基金會執行長的蔡世澤醫師略帶無奈的口吻說。

才剛坐下,蔡世澤醫師就迫不急待的拿出口袋裡的壽桃,交給站在一旁的李碧雲,囑咐她說:「待會血糖低時,可以吃這個。」蔡世澤醫師接著解釋道,李碧雲是基金會的幹事,同時也是糖尿病人,所以很需要隨時準備吃的在身旁,以防低血糖時不致因沒東西吃而昏迷。提起糖尿病,蔡世澤醫師便轉而述說基金會成立的動機和經過。

一九九六年,一些任職於糖尿病相關產業的熱心公益人士,有感於糖尿病對國人的威脅愈來愈大,於是集資組成了糖尿病關懷聯盟,不定期的邀請醫療專業人員從事宣導活動,地點從迪化街的年貨大街、國父紀念館的法鼓山、一路到天母的誠品,一場場的免費血糖檢測及醫療諮詢服務就此展開,而累計參加的人數超過三千人。「還記得迪化街那次的活動,是在寒風細雨中進行,卻絲毫未減大家的熱情,排隊檢測的人潮不斷,但我們發現一些血糖偏高的人還不停的嚐試沿路商家所販賣的糖果餅乾,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有糖尿病了。」坐在一旁的李碧雲憂心的回憶道。

幾次活動下來,讓這些專業醫療人員深切的感受到,一般民眾對糖尿病根本就毫無概念,對於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更是一無所知。「因此,我們體認到,糖尿病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醫院、診所裡,應該推廣到整個社會。唯有加強對大眾的宣導,才能讓民眾有正確的認知,讓糖尿病患得到更好的控制及照顧。」於是,糖尿病關懷聯盟就在衛生署、企業界以及醫界的鼓勵與支持下,於一九九七年擴大成為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基金會成立後,協同糖尿病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致力於提醒民眾:關懷血糖、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期望經由大家的注意,減輕糖尿病所引起的個人傷害,從而降低整體醫療及社會成本。」蔡世澤醫師誠懇的說出基金會成立的初衷。

蔡世澤醫師接著說:「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除了定期舉辦活動之外,還特別設立免費的醫療諮詢服務專線,隨時解答民眾有關糖尿病的種種疑惑。」平日負責接聽諮詢電話的李碧雲,則感同深受的說起專線成為熱線的經過。去年年初,基金會曾請吳大猷博士現身說法,拍攝一則呼籲民眾關懷血糖的宣導短片,播出之後,基金會的叩應電話不斷,有人痛哭流涕的訴說自己的病情;有人感謝基金會提供諮詢的管道,她則應接不暇的進行溝通、協調、轉介。「這個專線不但讓糖尿病患家屬得到更多的相關資訊,同時也讓我們發現許多擅自停藥、相信偏方的糖尿病患,及早糾正錯誤觀念,並延長了他們的生命。雖然我常有接不完的電話,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李碧雲說道。

「儘管基金會要走的路還很遠,但我相信我們走得並不寂寞,因為我們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做後盾,更有來自各界的關懷、鼓勵及支持。我們自我期許在改變國人對糖尿病的態度,以及培養大眾養成健康的習慣方面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此外,我們也歡迎大家人力、財力、物力、心力的投入,讓基金會更茁壯、服務更多人。」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最後說出心底最深沈的呼籲與期許。

糖尿病不阻斷李碧雲結婚生子的夢

【生命力記者/賴雅淳報導】李碧雲是個糖尿病的護理師,同時也是幼年型糖尿病患。這樣身兼護士與病人的雙重身份,讓李碧雲每當面對感情受困的病人時,總是要提醒自己理性、客觀的面對問題,指點迷津;然而,當她自己的感情翩然乍到時,她卻躲得遠遠的,甚至用最決裂的方式,企圖斬斷初萌芽的愛苗。「那時之所以選擇逃避,是因為我不想讓我的糖尿病成為他的負擔和包袱。」憶起和先生婚前那段刻苦銘心的愛戀,李碧雲感慨萬千的說。

讀護專的時候,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李碧雲是個健康、活躍的好學生,不但是網球校隊,棋弈高手,更是保送三軍總醫院的高材生。因為要在三總工作必須有個保人,所以她的朋友就到軍中,找了當時正在值班的軍官幫忙,而這位軍官憑著助人的義氣,毫不考慮的就在契約的保人下簽了字,然而他卻萬萬沒想到,這張契約後來會變成結婚證書。「我先生常開玩笑說:我保你就是保一輩子!」李碧雲甜蜜的說。

一張小小的契約,因緣際會的牽起李碧雲和他先生的紅線。剛開始,李碧雲和她先生只是普通朋友,直到她因糖尿病住院時,他先生出於關心,到病房探視她,兩人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我媽聽到我得糖尿病時,第一句話就問醫生:我女兒還會生小孩嗎?」媽媽的問話,以及發病的衝擊,讓李碧雲原本低落的心情跌到谷底。

他先生當初看到李碧雲從一個原本健康的護士,變成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病人,便決定天天來照顧她。在朝夕相處的照護下,很快的,愛苗就在他倆的心中慢慢的滋長。病房的醫生看在眼裡,於是便決定找他先生約談,把所有最重最重的話都丟給他,因為李碧雲得的是幼年型糖尿病,她必須終生施打胰島素,這個病會遺傳、會有許多的慢性併發症,不容易懷孕……,為的就是要讓他知道,和糖尿病患者談戀愛要考慮清楚。「我先生聽了之後真是嚇壞了,但他每天還是來看我,就是不說話。」李碧雲清楚的感受到他先生的改變,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病是他倆感情上的屏障,於是就在不忍心牽累對方的痛苦下,她選擇用逃避、疏遠,來結束這段剛萌芽的情絲。

病好之後,她想盡辦法迴避他先生,不接他的電話,把他的信件原封不動的退還。她先生因為她這樣的絕情,感到萬分的沮喪,於是請了一個禮拜的假,放逐自己遊台灣。他們倆雖然用盡力氣斬斷情絲,卻切不斷早已註定的姻緣。他的家人想盡辦法找到李碧雲,要她鼓勵頹喪的他,於是他倆就在很多人的撮合下,終於面對面的坐下來聊一聊;後來他們又聯絡了,又變得像以前一樣無話不談。

於是,他倆就在親友的祝福聲中,踏上紅毯的另一端,讓這段崎嶇波折的情感,畫上圓滿的句點。婚後,糖尿病不但沒有為李碧雲的新生活帶來困擾,更可貴的是,因為她努力的控制病情,把自己照顧得不需別人多費心,讓她成為婆婆疼、大伯誇的好媳婦。「雖然我不會刻意在家人面前打針,但是我在房間裡測血糖、打胰島素時,我都不會關門。」也因為她用這樣健康、自然的心態面對家人,使得家人對幼年型糖尿病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瞭解。「有一次,我在炒菜時發生低血糖,幸好嫂嫂意識到我不對勁,立刻拿冰糖給我吃。這小小、迅速、立即的動作,卻是救了我一命。」

嫁到這樣一個肯接納她的病,且氣氛融洽的大家庭,李碧雲直說是她最大的福氣。然而,總有一個小小的缺憾困擾著她,那就是他們不生小孩,這是她們夫妻兩人共同的默契,同時也是家人之間心知肚明的秘密。「懷孕對糖尿病婦女而言,是最大的挑戰,因為要擔心遺傳和併發症的問題,所以在婚前我們就說好不生小孩的。」李碧雲用遺憾的口吻訴說著,不過,她接著又無奈的說:「唉!人算不如天算,現在我已是兩個孩子的媽了,這都要歸功於避孕失敗。」

懷孕初期,因做身體檢查時多照了幾張X光片,讓她考慮把小孩拿掉;而為了蘊育健康的下一代,她忍受懷孕使血糖大亂的不適,努力的把血糖控制到完美值;懷孕期間,她又碰到胎兒過大、或可能胎死腹中、或產下畸形兒的衝擊,讓她花加倍的時間檢查胎兒的問題;生產完,她要忍受因胎兒過大,造成小孩手臂骨折,以及小孩一出生就要打點滴等種種的心疼……。終於,她還是勇敢的熬了過來

如今兒子上小學,女兒唸幼稚園,美滿的婚姻到此也總算是真正的開花結果了。

曾經,談戀愛、結婚生子是李碧雲不敢奢望的夢;如今,她擁有愛她的丈夫、兩個可愛的稚子,以及一個和樂融融的大家庭。李碧雲以誠懇的語氣說出她的期盼:「幼年型糖尿病人,一樣有資格談戀愛、結婚生子,只要你能照顧好你自己,那你擁有的權利和幸福就不會別人少。」

烏鶖劇團 社區營造的翅膀

【生命力記者/尤念敏報導】「社區劇場劇團」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新的名詞,你可能會想它只是一個普通的劇團,跟其他戲劇團一樣,或許聽到「社區」兩個字,你會認為它的觀眾以社區民眾為主,才多了「社區」這兩字。可是你會想像的到一個劇團不以表演為主要工作,也沒有年度公演與團員作品發表,而是一個以教學、主持戲劇工作坊為主的團體嗎?「烏鶖社區教育劇場劇團」就是這樣的一個劇團。

一年多前,幾個志同道合的女生,機緣巧合湊在一起。原本在報社工作的烏鶖團長賴淑雅因為當時報社的內部運作問題而離職,就這樣,隻身走到台南,與在當記者期間認識,現為烏鶖藝術總監的許麗善,共同開始計劃社區劇場劇團,並在一九九八年四月登記成立「烏鶖社區教育劇場劇團」。
他們這個劇團的概念,主要是來自了巴西導演奧古斯多.波瓦(Augusto Boal)的「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當中「壓迫」的定義,是指任何一種建立在單向獨白而非雙向對話的權力,也意味著一種支配、命令的關係,抑制被壓迫者做他們自己,抑制他們行使最基本的人權。

而烏鶖就是希望把表演的權力留給民眾,讓他們透過一些肢體語言的表達,開發自我。就如其中的一個訓練「雕塑」,他們會要求學員做一跟權力和關係有關的一些動作,通過這些動作,讓學員們了解強者與弱勢,再引發他們去想,要怎樣做才可以扭轉弱勢的狀態,及如何把問題提出來。通過他們自己去定戲碼,去當演員,演出自己的故事、社區的問題,可說是作為社區意識表現媒介之一。

賴淑雅表示,她覺得過去很多的戲劇表演都集中在五十年代白色恐佈運動等的政治問題上,這種戲劇,對現代來說,無疑與平民已有點距離,也與生活上沒多大的關聯,其實在國外,已經出現很多有關於社區的戲劇,透過戲劇去引起平民對自己的地方的關注。她不一定是一套完整的戲劇,而是一些可以透過戲劇表演的過程去領悟自己本人的權力以及如何去運用,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協調。在烏鶖所安排的一些活動中,就是希望各參與者知道自己本身的定位與意識的存在,對其他的人作出信賴,清楚自己的重要性。

曾參加過劇場課程,現任教於國小的洪玉卿表示,她覺得這樣的一個社區戲劇很棒,透過戲劇,把一些不被看到的權力和弱勢挖出來。同時,在一些訓練當中,會得到一些體會,好像說在一個活動的運作當中,不去參與者可能會有罪惡感,這使每一個人都會主動的參與,她認為這樣的一個表現方法,對她自己表身的教學工作也幫助很大。另一位學生楊桂華說,每個活動所提供的空間,都讓他們可以得到發展的機會,而遊戲增進各學員的互動,讓人了解該如何去相信別人。

對於烏鶖來說,能開發社區民眾離開觀眾席,站出來說自己的故事,不單單只是對自己身邊不滿意的事情抱怨,更要懂得說出來,與其他人一起找尋解決方法,打破了觀眾跟演員的界限,也就是把民眾與社區工作者的關係拉近,為社區工作注入了新血。就如同許麗善所希望的,改造現在台灣民眾的觀念,讓他們對自己的社區作出認同,從而去反思,去關懷面對他們自己的這一片土地。現時,烏鶖的足跡已「飛」遍南、中、北的多個地區,慢慢地以社區劇場的工作,落實社區營造,令社區慢慢的「起飛」。

林松正 視障教師為殘障生領航

【生命力記者/林育珊報導】民國七十三年,一場急性腦膜炎奪走了林松正雙眼的視力,那年,他十七歲。當時,他在高雄中學唸高二,正是人生中振翅高飛的階段,突然遭逢失明的打擊,對林松正而言,那是一段黑暗時期,不但世界是黑暗的,他的人生也是黑暗的,林松正說:「我只想問,為什麼要是我」。

失明後,林松正休學搬回屏東老家,接下來的四年,他的父親帶著他遍尋名醫,但是,他的雙眼仍舊只有光覺,感覺得到光和影以及模糊的物體輪廓,卻看不到具體的影象。面對這樣的結果,林松正的心情很複雜,他說:「因為從小就失明的人,只有一個黑暗的世界,或許只會感歎『少得』;但是中途失明的人,卻擁有『光明』與『黑暗』兩個世界,『得』與『失』兩種人生。」林松正說,他也不知道是該感謝上帝,讓他經驗過光明的世界,還是該哀悼自己,從此將面對黑暗的人生。

在他休學求醫的期間,他深刻的體會到,家人給他的支持與愛護,尤其是他的父親,從來不曾放棄過他,林松正說,他不想再成為家人的負擔。原本,在沒有視力的日子裡,林松正認為自己最後就是從事按摩師或算命師一類的工作吧!直到有一次,他的鄰居告訴他報上報導一位盲人老師時,為他的世界開啟另一扇窗,他決心繼續走完他的求學路程,林松正說:「我從哪裡來的,我就要從哪裡出去;我在哪裡跌倒的,我就要在哪裡站起來」。

復學的前半年,在父親友人的介紹下,林松正向「視障巡迴輔導員」惡補了半年的點字觸摸;再次回到校園,他已經廿一歲了,他由雄中轉回屏東省立潮州高中,一方面離家近,二方面升學壓力沒那麼大,但是這一次,他清楚的知道,他要什麼,因為這樣的衝勁,他在兩年內複習完三年的課程,同時參加殘障甄試,並以當屆第二高的成績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

林松正現在在明正國中帶的是腦性麻痺啟能班,他說,這些有殘疾的孩子,比較貼心,比較關心老師,也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態,所以他們也心有戚戚焉,比正常的學生更能體諒老師的視力不良。林松正說,他希望他當年所受到的不如意和不平衡,在這些孩子身上,能降到最低,並為孩子做心理建設,讓他們知道他們將要遇到的難題會比平常人更多,要把自己的不幸,化成另一種力量。

八十七年剛甄試上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腦性麻痺生劉偉文,就是林松正在明正國中的學生,當時,腦性麻痺生的升學管道狹窄,但是,就是在林松正和他太太的努力下,終於爭取到腦性麻痺的考試權,以及腦性麻痺者考試時間的延長,他不希望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因為自己的殘疾而無法接受教育。

身為一個中途失明者,林松正說,剛開始,他很容易感到沮喪,常常想如果視力還在,很多事可以做的更順利;他曾經寫過一篇「成長的喜悅」,裡頭描述──「當我眼前美麗的世界我雙眸中逐漸消失時,我曾為了以後再也不能打我最喜愛的籃球,而半夜裡哭泣」。但是,現在他已經能夠準確的投球,林松正說:「投球有時候不太需要依賴眼睛,用心靈去感覺它就可以做到了。」

林松正說,要關懷身心障礙者,不單單只靠愛心,更需要專業的幫忙,除了愛心,還要靠技巧;他希望用他的經驗,影響和開導更多和他一樣的孩子,鼓勵他們走出身體的限制,同時他更希望能藉由他的力量,能夠推動社會對殘障者的重視與福利。

障礙者協會 幫身心障礙重建希望

【生命力記者/謝佩芳報導】小芳是一位弱視的女孩,二年前經協會的輔導到速食店上班,但個頭嬌小的她,在內場工作時無法輕易操縱過高的機器,於是協會向雇主提出了職務再設計的方案,希望雇主幫她添購腳踏墊以利工作,最後協商的結果,雇主很溫馨地做了職務上調整,讓她到外場服務客戶。

這是中國障礙者就業協會輔導成功的個案之一。成立將近三年的就業協會,是由一些熱心公益人士所發起,當中更有幾位本身就是身心障礙者,或許是這個緣故,協會更能掌握身心障礙者的狀況,也更能查覺他們的需要。

中國障礙者就業協會就業組長葛文祥表示,為了定位協會的方向和路線,他們一開始就根據有關身心障礙者的民調,發現將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身心障礙者需要就業方面的協助,包括職業訓練、工作輔導等,為了讓協會有效的達到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進而充分發揮其就業的潛能,協會會依據就業的個別條件,將他們輔導安置到適當的職業,甚至還透過職前訓練等課程,協助他們就業。

目前協會輔導的對象是十五歲到六十歲間的身心障礙者,身心障礙共有十四個類別,而協會服務的對象的大概就包含了九類。協會輔導的重點也將隨個案條件不同別而異,例如,肢體類個案多採取晤談方式,經過輔導員深入了解個案的病史、學歷、能力、工作史以及家庭背景的狀況後,再針對個別的需求評估、媒合,安排適當課程或是職業。

目前已經有超過二百五十位的身心障礙者參加協會各類的職訓課程,在台北市更輔導了一百八十四位學員成功的就業。葛文祥欣慰的說,這都要歸功於學員自己的努力和社會大眾的支持。

就業輔導員陳君安表示,對於身心障礙者完全不收任何費用是協會的一大特色,但是經費問題卻也成為協會亟欲解決的難題。協會的經費大多來自民間的募款,如果希望政府補助就必須向政府提出企劃案,像之前協會所提出的福利早餐店,是在獲得台北市政府的補助才成立的。

不過,陳君安也無奈的說,雖然一直都有公司行號的贊助,有的直接捐款,有些則是捐贈公司的商品,但是協會如果不能藉由適當管道將團體所捐贈的商品銷售出去,往往只會帶給他們負擔。換句話說,東西堆在協會裡,經費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此外,葛文祥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協會目前急需做的是整合資源,包括結合網路、社會資源,成立不同於政府機關的完全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網,有效的發揮輔導身心障礙者的就業問題;再來就是加強媒體的宣傳以提高協會知名度,使更多的社會大眾能加入他們行列,畢竟協會二十四小時都急需義工們的加入。

中國障礙者就業協會 網址:http://www.navsd.org.tw E-Mail:navsd@www.navsd.org.tw

電話:(02)2759-2462 傳真:(02)2759-9611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虎林街242巷72號
劃撥帳戶:社團法人中國障礙者就業協會
劃撥帳號:19276410

何敬歐 身心障礙的領航者

【生命力記者/阮怡瑜報導】「我沒有什麼比的過人家,我有的只是『毅力』,比別人更強的毅力 。」憑著對理想的堅持,領航弱勢族群創業暨就業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何敬歐,為身心障礙者的就業開啟新希望,也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存在的價值。

民國四十九年出生於新竹的何敬歐,在八個月大時因罹患小兒麻痺及感染日本腦炎併發腦性麻痺,而造成下肢扭曲中重度殘障,及語言能力輕微障礙。
然而,身體上的殘疾並沒有讓何敬歐從此封閉自己。民國七十年,何敬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民雄高中畢業,並考上文化大學食品營養系。在那個升學率不高的年代裡,加上位處偏僻的民雄高中讀書風氣並不盛,但何敬歐始終堅定自己要上大學的意念。

腦性麻痺的患者在智力及理解力上和一般人沒有太大差別,甚至更好;不過,在記憶力及表達能力上卻是腦性麻痺患者求學上的最大障礙,「人家背一篇課文,可能只要唸十次就背起來,而我們可能要唸一百次才背的起來。」因為本身的學習障礙,何敬歐得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從小學開始,每天早上五點父母就叫醒他,讓他起來背課文。長期的訓練下來,讓何敬歐在學業上一直有不錯的表現,也才能以身心障礙者身份順利擠進大學宰門。

在求學的過程中,何敬歐曾經很希望可以當老師,無奈當時的師範院校不願意收殘障生,於是,何敬歐改變自己人生的方向,立下決心要為和自己一樣的身心障礙者,爭取更多福利,更多工作機會。

於是從大學時代,爭取成立炬光社開始,何敬歐始終堅定自己為殘友爭取更多工作機會,更合理生存空間的理念。大學畢業後,何敬歐在劉俠的邀請下,到伊甸基金會工作,而這一待就是十年,在伊甸基金會裡,何敬歐有更多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於是他東奔西跑,幫助伊甸在南北許多地方成立分會,並執行策畫許多義賣活動。

不過,當伊甸基金會越來越具規模後,何敬歐決定離開伊甸基金會,且有了自己創辦一個協會的念頭。於是三年前,在幾位友人的共同幫忙下,何敬歐以向政府貸款的方式成立了領航者弱勢族群創業暨就業發展協會。

成立領航發展協會的初衷是因為,何敬歐想更全心的投入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或創業的工作,「 我覺得對這些殘友而言,最重要的是民生問題,是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求得溫飽。」在堅持這樣的理念下,何敬歐不在乎機構的大小,只求一心一意為殘障朋友尋求更多就業機會。

「 我始終相信,唯有我們自己來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才會知道身心障礙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何敬歐表示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專心投入身心障礙者輔導就業的工作,「而為殘友尋找更多獨立工作機會,則是我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許是對這份社會工作的認真投入與熱情,何敬歐對於協會所遇到的困難,始終坦然的接受不以為意,倒是他最在意的是身心障礙朋友的態度。

許多身心障礙者自己根本無法走出來,想法很消極,一遇到事情老是往壞處想,這樣的心態常造成在殘友的輔導工作上的一些挫折,他說:「

很多身心障礙者,他們總是在等機會,可是卻沒有做好準備,機會來了,他們卻還沒有準備好去接受機會。」

曾經,何敬歐的母親與哥哥希望幫他開一家超商,讓他經營,過著簡單平淡的生活,可是何敬歐拒絕了,他告訴自己:「我現在的存在,就要有現在存在的價值。」曾經,為了協會的經費拮据,他靠五十元過一天,他堅持再苦也要走下去:「為了理想,再苦也要繼續走,而我也相信只有走下去才會成功,縱使走到底時已不支倒地。」  

經費不足 無障礙空間仍然受限

【生命力記者/朱立人報導】隨著身心障礙者回歸主流教育,每年有越來越多的身心障礙學生,進入大學就讀,根據教育部特教小組統計民國八十五年有七百五十名、八十六年有八百七十一名,到了八十七年高達一千一百五十三名,然而校園裡針對特殊學生而設置的無障礙空間並無法趕上學生的需求,教育部也因為經費有困難而無法適時的給予補助。

教育部特教小組專員陳清風表示,由於法令的制訂趕不上特殊學生的增加速度,所以教育部遲遲未處理校園內無障礙空間的問題,到了前年和去年才陸續給予全國各公私立國中小學建設無障礙空間的補助,而今年則是補助部份的公私立大專院校,陳清風說:「因為教育部的經費不足,所以無法補助所有的大專院校,只能依照各校身心障礙學生的人數來分配補助款,也就是身心障礙的學生越多的學校,越優先給予補助。」至於高中無障礙空間的問題,教育部目前沒有經費編列預算,所以無法給予補助。

今年受到補助的公私立大專院校包括了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台中商專以及建國工商專校等三十六所,然而教育部的補助並非針對所有無障礙空間的相關設備,今年補助的目標在於盥洗室的無障礙設備,將廁所空間加大讓使用輪椅的肢障生可以更方便的使用盥洗設備。教育部規定每一間盥洗室給予六萬元的補助;但是教育部的補助實際上並不夠用。

以輔仁大學為例,目前輔大共有四十三位身心障礙學生分散在各系所,有部份的學生必須住在學校宿舍,所以不論是教學大樓或是宿舍都必須設置無障礙的盥洗室和扶手,因此當時輔大向教育部提出申請補助二百多萬元,但是因為教育部的經費不足,到最後只給予八十四萬元的補助,也就是只補助十四間無障礙盥洗室的費用。

輔仁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楊寶珠表示,當時提出兩百多萬元的申請是打算將所有的無障礙設施都做好,除了盥洗室以外,連走廊的扶手、教室號碼牌的加大和點字設備,以便利視障生,以及方便讓輪椅可以上下樓梯的斜坡道等,都考慮在內。但是由於教育部撥款太少,只能先做宿舍和各教學大樓一樓的廁所,儘管如此,八十四萬元的補助仍然不夠,根據每一家投標廠商的估計,要完成所有計畫中的無障礙盥洗室總工程款都超過八十四萬,楊寶珠說,剩下不足的費用只能靠學校來填補。

對於教育部無經費給予全面的補助,楊寶珠說,因為無障礙空間牽扯的範圍太廣了,不同的特殊學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只能以身心障礙學生共同的需要為優先,例如扶手,不論是肢障生或是視障生都相當需要,至於個別的需求只能逐步的改善。

教育部每年也會編列預算,依照學校的情況給予補助,但是教育部特教小組廖淑貞表示,依據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規定,每個機關都有義務必須設置無障礙空間,因此教育部只是站在宣導者的立場才編預算補助,實際上每一所學校都必須自行建設無障礙空間,廖淑貞說:「特別是國立大學,教育部在編列所有對國立大學的預算時,就希望這些預算也能用在無障礙空間的建設上。」至於私立大學,廖淑貞表示,希望私立大學也能自動自發建設無障礙空間,不要因為有政府的補助,才開始建設。

提供書籍文字檔 滿足盲胞求知心

【生命力記者/劉家凱報導】「由於盲用電腦和網路的發達,讓視障者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而擴充文字檔資料庫是我們正努力在做的。」本身也是視障者,目前負責台灣省視障教學資源中心等多項視障電腦業務的黃阿平認為,電腦科技是幫助視障者突破學習障礙最好的工具,但缺乏電腦文字檔是現在最大的問題。

由於視力的限制,視障者無法和常人一樣的閱讀,雖然有點字書和有聲書幫助視障者學習,但能夠接收的知識訊息還是比一般人少了許多,黃阿平說:「點字書做了三十年,只做出三千多本,可是台灣每年出版的書籍雜誌,總共就有兩萬冊。」黃阿平特地舉了幾個他知道的視障者為例,有的是台南師院的教授,有的擔任社工師,表示視障者除了視力不良外,其他能力不會比一般人差,主要是社會沒有提供他們足夠的發展環境,才限制了視障者的能力。直到盲用電腦的發明,才真正拓寬了視障者學習的空間,讓視障者可以像一般人一樣進入資訊時代,有機會「閱讀」到同樣多的資訊。

所謂盲用電腦,指的是普通電腦加上點字視窗、語音輸出、點字印表機組合而成的一套系統;其中最重要的點字視窗,已經由國內自行研發的「金點點字觸摸顯示器」,代替了以往從國外進口的昂貴產品。由於省府的補助,目前總共有一百三十九台的盲用電腦,供應給全省的視障生使用,視障生可以依照個人不同的視力程度,放大螢幕上文字的倍數,方便自己閱讀,也能自由地在網上接收各種資訊、交朋友、發表文章,還可以從事研究和尋找就業機會。

另外,以前花費許多心力和時間翻打點字書,打好了也只有一份,現在利用電腦科技,一張磁碟片約可儲存一千五百張點字紙的資料,還能大量複製流傳;如果想要收集國內所有的點字資料,不用半小時就能完成,更可以隨時隨地在網路上取得所需的資料,如淡江視障BBS站目前即有提供點字圖書服務。黃阿平說:「以往幾年才能打好一本點字書的情況,現在可以用科技來克服。」

和硬體器材的發展已經稍有規模相比,書籍的文字檔是目前視障教學最缺乏的資源,特別是學生的參考書。除了因為包括出版業者在內的大眾,許多人並不知道視障者有這樣的需求外,主要問題在於著作權和可能被翻印盜賣的考量,黃阿平解釋說,透過轉譯程式的處理,原來的文書檔會變成點字檔,從正常人看來,顯示的是亂碼,只有視障者透過觸摸顯示器,才能顯示成點字,了解檔案的內容;他特別強調,如果出版商不放心,他們可以簽下切結書,保證出版社所提供的檔案,只會轉譯成點字檔,提供視覺障礙者閱讀,絕對不作商業性的活動。

目前視障生使用電腦閱讀書籍檔案,是以教科書和參考書為主,但黃阿平曾經偷偷將金庸的全套小說放上電腦給學生看,他記得學生看了之後好開心、好興奮!他希望出版商或個人能夠提供書籍、完整著作的電子文字檔,滿足視障者對各類知識的渴求,意者可與台中啟明學校教學資源中心聯絡。

省立台中啟明學校教學資源中心 電話:(04)5578-804
聯絡人:黃阿平先生 hyp@mail.cmsb.tcc.edu.tw

蔡美華 為殘燭老人點一盞燈

【生命力記者/謝敏芳報導】

「社會上大部份人都在幫助有希望的孩子,對於老人,他們只想到生命的結束,但我所看到的老人都抱著希望活下去,即使這個希望單純到是吃一餐飯或睡個好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社工蔡美華,與老人作伴的時間已有兩年,在這段話中可以聽出她對老人的一份憐愛。

蔡美華,民國八十六年加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目前擔任北部服務處主任。蔡美華坦言,她對社工界最有興趣的領域是醫療和老人,「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老人家,看到路邊的老人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們的過去和未來,想著想著就流淚了」,蔡美華認為當社工是很有福氣的,從付出與投入當中,可以知道老人們的故事,領悟生命的意義,也看到自己的價值。

在此之前,蔡美華先後在東海大學幸福家庭中心推廣兩性教育、台中基督教女青年會負責未婚聯誼和補習教育,以及廣三建設中的人事管理工作,但這些都與她東海大學社工系、東海社工研究所的學歷背景沒有直接相關。蔡美華說,畢業之後一年換一份工作,做得都是間接服務,這是因為內心對社會工作存有懷疑與害怕,除了對接觸弱勢的心態調整沒有把握,也懷疑自己是否真能帶給他們幫助,更害怕得不到成就感而無法支持下去。

而後,在學校老師的善勸與同學的引介下,讓蔡美華選擇以弘道基金會出發。作為社工員,訪視個案、督導志工,辦理老人在宅服務、日間託老服務、急難救助等都是例行的工作內容,其中又以推動老人在宅服務為基金會的重點工作,而蔡美華的角色就在扮演老人與志工的橋樑。「除了以身作則,給志工心理建設,我常常是拜託老人給志工服務的機會」,蔡美華指出,老人和志工都會有戒心,而她就努力用專業與經驗來解開它。

此外,蔡美華必須到個案家中做訪察,她回憶說,「有時會被惡狗追,有時是被案主兇出門,看到特別髒亂、黑暗的環境心理更是恐懼」,蔡美華承認這樣的工作對女孩子而言是很辛苦、很危險的,但她不曾想要離開,尤其是在門打開、走進去之後,那份快樂最是難得。由於自小跟爺爺奶奶同住,所以她自認和老人相處不成問題,只是老人普遍都有強烈的灰色思想,除了要把持住不受影響,蔡美華總是苦思如何將他們拉回來,「上帝、佛祖都不許你走,好活、壞活都要活著」,這是她常用來打消老人厭世念頭的話。

今年三月間,蔡美華隨北部服務處的成立來到中和市,一方面要管理包括宜蘭、基隆與台北縣市的業務,最重要的是拓展這些地區的志工站,招募更多志工加入,「我們基金會有一群很棒的志工,他們是支持我走下去的動力」,蔡美華強調,這些志工都不是有錢有閒人,甚至有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但他們主動且熱心的付出,與老人建立的深厚情誼最令她感動。

蔡美華對老人的關注,可以從她不時為文投稿談老人問題上看出。「老人不是問題,是社會認定人老了就是問題」,蔡美華認為,老人的異質性很高,他們並非是一般大眾刻板印象中的可憐、可怕或一無事處,相反的,有很多老人是相當堅強、樂觀、可愛的,但他們同樣需要被瞭解、重視與疼惜,「心靈的苦悶是最大折磨,老人家最需要的是兒女親情與關心陪伴,我們要帶他們走出來。」蔡美華希望不僅把溫暖送到老人家中,也幫助他們出外尋找陽光。

與老人相交,讓蔡美華看到人世情愛殘酷與溫馨的兩面,從老人身上,她也看到生命的希望、找到存在的價值。「給與付出是一種福氣」、「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責任」是蔡美華的座右銘,也是她一路走下來堅持的信念。

培育民主 公民大學創新理念

【生命力記者/黃君鼎報導】在全台灣造成一股熱潮的社區大學,也將在中部生根落地,位於台中縣的大里市預定九月將開辦「公民大學」,但是與現有社區大學不同的是,公民大學更為強調「培養公民意識」,作為辦學的出發點。

這是繼台北文山社區大學、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以及台北縣新莊、板橋、蘆洲、永和、汐止等五所即將成立的社區大學後,又一所正式宣佈將開班授課的社區大學。

公民大學的全名是「社區公民大學」,公民大學籌備處主任阮小芳表示,強調「公民」的原因,是觀察台灣社會轉型過程所獲的心得,社會急劇變遷造成社會脫序亂象與民眾集體焦慮,一般人透過對於公共事務參與以解決自身關切問題的能力遠為不足,因此社會上四處充滿著無力感或是暴力性發洩。所以在教育方面最急迫需要的就是培養具有關切公共事務、公共參與能力以及批判思考能力的現代公民。

與其他社區大學公辦民營的形式一樣,公民大學由縣政府委託,由台中人本教育基金會負責推動。台中人本教育基金會表示,在基本精神上與其他社區大學相同,都是推動終身學習、知識下放,但是從過去的經驗中發現,社區大學在「公共參與」的課程上似乎無法吸引大多數學員,公民大學在這方面的課程必須作更深入的設計。

阮小芳表示,目前的構想是將課程分為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類,但是每一門課都必須落實公民意識的啟發與實踐,同時也兼顧到學術及生活藝能。她舉例說明,假設開一們課叫「人與符號」,預計為三十周課程,則前八周安排學術性課程,從哲學領域談人與符號,再來八周希望學員從公共領域尋找一些符號及它們的意義,如國民黨中央黨部建築設計所隱含的符號意涵,最後再安排一些充滿值得玩味符號而且與生活相近的唱遊課。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但同時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她說,公民大學以不同的教學方式更明確標榜「公民意識」的辦學理念,以避免落入技藝式或推廣教育式的成人教育模式,並以公民大學作為台灣公共參與的新起點。

1999年6月1日 星期二

葉明如 拯救迷失靈魂的聲音

【生命力記者/劉潔穎報導】小明在感情破裂和精神不佳的情況之下,打電話到「生命線」求助,在電話那頭的他,情緒非常的不穩,諮商員發現他似乎有想要自殺的跡象,幸好,「生命線」馬上查詢他的下落,在他未停止呼吸前,救了他一命。

防治自殺是生命線跟其他諮商機構的不同之處。「當有自殺個案打電話給我們的時候,諮商員會先了解他的狀況,當確定他有自殺行為的時候,不管是以說服當事人告訴我們他人在哪裡,或是透過電信局的查詢協助,我們都會請一一九趕快去救他。」在生命線服務了十六年的葉明如表示。

諮商員多半都不會直接判定當事人有想自殺的傾向,因為既然打來就是會有些情緒,所以諮商員得學會如何用同理心接納和回應當事人的情緒,說服他們把事情的經過說出、進行開導、進而降低自殺的念頭。很多時候,諮商員甚至要從當事人微弱的聲音裡去判斷他是否有自我傷害的行為,所以諮商員的敏感度要很高,要是敏感度不夠高的話,也許原本得以挽救的悲劇就會因此發生。

「大家在這機構的共同語言就是『同理心』,且彼此接納對方」,在生命線服務許久的葉明如以前雖然是讀不相關的科系,但是進了生命線後,開始和大家一起上課,也閱讀廣泛的書籍來提昇自己的溝通能力。在這邊的工作同仁很多都曾經接受過協助,因此也樂意獻身於幫助別人的工作,她表示,若諮商員來這裡工作只是為了得到自我滿足,而不是出於無私奉獻的精神,通常會很容易灰心,而無法服務很久。

問葉明如是以怎樣的心態面對那些想自殺的人時,她吐了一口氣,緩緩的說,通常案主都是認為沒有人了解他們才會打電話來,心靈受創的他們總是以自己的觀點來看事情,所以往往只會把事情想的更糟,而這些會打電話來求助的人,就是希望藉由諮商員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以獲得心靈的抒發和解答,這時諮商員不僅要扮演聆聽者的角色,更要以關心的態度開導他們。 

除了關心外,諮商員所要做的就是鎖定案主的困擾以及了解事情發生經過,再視個案情形、如個性、當時狀況、還有案主的自殺意願等,給予不同的協助,讓案主知道他們並不孤獨,還是有人關心他們。葉明如說,個性比較樂觀的人也許把心中的話說出後,自己就會想開了,問題是那些個性比較倔強和悲觀的人,說出問題後還不能化解自殺念頭時,諮商員就必須花更多的心力去開導他們、直到讓案主都能感受到他們的關懷。

這些年來,葉明如從這份工作裡看到社會價值觀不斷地改變,社會從保守到開放、開放到事事以自我為中心,都是一個過程,沒有一個固定的定點能說明以後的社會是怎麼樣。但是樂觀態度的她,認為以後的社會仍是有希望的,她相信所有情都有失去和得到的時候,這樣的信念不但幫助了許多迷失的靈魂,更在一路走來中得到自我的成長。

西比亞 點燃阿根廷貧民區的光芒

【生命力記者/劉潔穎報導】「VILLA」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諾斯周圍最貧困的鄉鎮。社會上許多找不到工作的人都聚集在那邊,而房屋是用鐵皮勉強蓋成的,裡面的生活品質非常差,許多人都靠偷東西過生活。然而,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西比亞,一位從事醫療工作的女醫師,持續八年每天前往「VILLA」幫助那些需要幫忙的人。

西比亞目前是個三十三歲的小兒科醫師。當她還在讀書的時候,她觀察到小兒科醫師因為工作需要,與小孩的互動關係非常密切,於是使得原本想當外科醫師的她,毅然決定轉而從事小兒科的醫療工作。所以在八年前,她放下原本收入不錯的私人診所,而每天到難民區替兒童看病。

西比亞在那裡的主要工作除了替難民區小朋友看病以外,還會與孩子的父母親談天,順便教導他們如何用心去關懷孩子的需要,同時也請父母們多花些心思在孩子們的營養健康上。因為她發現,小朋友有很多病,其實都是因為缺乏父母親細心的照顧與關懷而造成的。 由於當地居民貧困的情況普遍,而且完全缺少交通工具,再加上當地沒有診所設備,所以西比亞只好以雙腳陷在泥巴裡,一個一個幫那些在她面前大排長龍的可憐孩子看病,而且孩子大部分都沒超過六、七歲。她有耐心的對小朋友付出關懷,並且利用簡單的工具替她們做身體檢查,量量她們的脈搏,也提供一些基本的藥物為他們醫治。

由於這個地區的居民長期被社會忽略與歧視,所以通常得不到社會上公正的對待,甚至連公車都不敢規劃直達這個地區的路線。「那裡的情況真的很遭,淹水的時候,整個地區都無法進去,而且交通也是個大問題,去任何一個健康中心的交通費一個人最少也要五塊美金,而這個價格這些人都是付不起的。」儘管如此,西比亞卻似乎已忘了自己每天坐車及走路到難民區的麻煩。

「能與小孩子在一起生活是最美妙的事。這是一個很慎重的工作,如果一個曾被你看過的小朋友死了,你會非常難過;但如果救活一條小生命,那種喜悅是無法描述的。」西比亞很清楚去那種危險的地方對她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但住在那裡的人卻早都已熟悉她,而她也樂在其中。不過由於每天聽了一整天的抱怨、看見一大堆的問題與貧困情形後,晚上回家與家人一起渡過一天中剩餘的時光,是西比亞最大的安慰。尤其,在這其中又有一個體貼與完全支持她的先生。

每一天當西比亞在難民區出現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圍著她,抱著她親吻,西比亞在他們中是很受尊敬的。個性開朗、面帶笑容、從不化妝、並且每天穿條牛仔褲的她,每天僅帶著一些食物去那裡付出她的愛心。她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就在這些貧窮的人當中,「我對社會其他階層的人並不能提供什麼,但在這裡我卻能付出更多。」

本文摘錄自阿根廷CLARIN報

中山慈幼社 陪伴育幼院的小朋友

【生命力記者/秦綾謙報導】對於位在天母「聖道兒童之家」的所有小朋友們來說,星期四是他們最期待盼望的一天;因為在這天晚上,會有一群溫柔親切的大姊姊,來到兒童之家陪他們唸書、陪他們遊戲、陪他們聊天,就像自己的親姊姊一樣。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晚上,卻讓他們感受到幾乎不曾擁有過的親情溫暖。

這一群大姊姊,就是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慈幼社的社員,他們利用一個禮拜唯一一天,放學後不用第八節課留在學校,也不用補習的晚上,到育幼院陪陪那些沒有家庭、內心孤單的孩子;希望能夠用自己一點點的力量,讓那些小朋友們感覺到,雖然他們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有爸爸媽媽的疼愛與照顧,但他們還有這麼一群大姊姊在關心他們,願意帶給他們歡樂。

社員張佩涵說,每次一踏進兒童之家,那些小朋友就會很熱情的向她奔去,張開雙臂歡迎她,有時候還會黏在她身上,向她撒嬌、要她抱抱;如果告訴那些小朋友下個星期有事不能來,他們就會用很哀怨的表情對她說:「姊姊!姊姊!為什麼妳下星期不能來?妳來好不好?來陪我說說話嘛!我會趕快把作業寫好的!」一想到他們會有這麼失望的表情,張佩涵說:「即使明天有一大堆的考試,即使從育幼院回家都要十一點多了,但我還是捨不得不去陪他們,因為他們真的好可愛,能被他們依賴的感覺真好。」

社長陳孟筠也說:「記得有一個星期天,帶聖道兒童之家的小朋友到兒童樂園玩,大家就在兒童樂園的廣場上,玩遊戲、跳舞,那些舞步對於我們這些大女生來說,實在有些幼稚好笑,四周還有一大群民眾圍觀,更讓我們覺得不好意思,但看到每一個小朋友都圍著我們一起跳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們就什麼都不在乎了!」回憶當時的情景,她覺得他們的快樂似乎也感染了周圍的群眾,有一些父母還帶著孩子到場地中央和他們一起跳舞。陳孟筠說:「那天的我們覺得好驕傲,因為我們有能力讓育幼院的孩子快樂,讓所有的人快樂。」

回想參加慈幼社這兩年來的點滴感動與收穫,張佩涵說:「雖然我們不到十八歲,能做的事畢竟有限,又有升學的壓力,可能還得面臨父母親不贊成我們花時間在社團上的責難;但看到那些小朋友那麼喜歡自己,而我們又可以給他們課業上、心靈上一些些的幫助,就覺得很有意義,壓力也就不再是壓力了。」另一位社員吳玫玉則說:「也許我們還不夠成熟,生活也必須以課業為重,所以,作善事對我們高中生來說,或許有些過於嚴肅,但在高中能有這麼一個以服務為主的社團存在,是一件好事。雖然我們不是作什麼大善事,只是到育幼院陪陪小朋友唸書,輔導他們的功課、和他們聊聊天,但它卻讓我們在書本之外,學到了如何去幫助別人,也讓服務別人的概念往下紮根到我們高中生心中。」

對於這些即將升上高三的慈幼社社員們來說,大學聯考的壓力越來越沈重,慈幼社的經營與維繫也必須交給高二的學妹了;也許有一段時間他們無法再到育幼院陪陪那些小朋友,也無法再帶他們出去玩,但慈幼社對這些小朋友的關心一定會有一屆屆的學妹們延續下去。

育仁 混合教學打破學習障礙

【生命力記者/林揚程報導「左三圈、右三圈,脖子動動、屁股扭扭、大家一起來做運動!」育仁啟智中心裡的小朋友們都興高采烈地隨著音樂節奏而起舞,平日安靜的小文也高興地參與活動,手足舞蹈地大聲唱歌,一旁的老師和家長看到智障兒小文開心參與活動的情形更是高興與欣慰。

民國六十八年成立的天主教育仁啟智中心,以輔導三到六歲學齡前心智障礙兒童為主。教育方針是以生活教育為核心,加強生活自理能力為目標。課程上更設計個性化教學,有音樂治療、語言治療、感覺統合治療等課程,增進智障兒的認知學習能力,為他們將來就學做充實準備。

育仁啟智中心輔導老師蔡依蓁說,音樂治療的課程幫助很大,透過音樂舞蹈的訓練讓孩子能活動身體,增加感官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更適應團體生活。另外安排智障兒和一般學生一起學習,不但能使智障兒和他人建立互動關係、更能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

同時蔡依蓁也表示,安排智障兒和普通兒童一起學習,提供智障兒更多的啟發是育仁啟智中心努力的方向。「混合教學」目標在於給予智障兒一個正常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學習到正常的社會行為。育仁啟智中心上午將智障學生安排在幼稚園中與普通小孩在一起學習,下午再轉回到特教班來做認知教學、生活訓練。

透過這樣混合教學,智障兒小文從不會吃點心、隨時需要人照顧的情況,進步到已經可以和普通兒童一起上課,可以自己吃點心,自己照顧自己。小文的媽媽表示,混合教學讓小文封閉的個性改善很多,現在小文還會主動要去找朋友玩。

蔡依蓁說,啟智教育的起步越早越好,對智障兒而言,幼兒時期的啟智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環,這個基礎打得好,以後教育的過程才能順利。而智障小孩的個別差異相當大,每一位都是相當獨特的個體,因此更要重視個別化的教學。

「正常的眼光和接納的心」是蔡依蓁照顧心智障礙兒童後的感觸,她說要讓孩子在正常環境中學習,而不只是在一個被隔離、受保護與寬容的環境中。過度的保護反而會讓孩子有固執、不能變通的行為,而育仁啟智中心的混合教學就是為打破這種隔離。

唐氏寶寶的母親 陳淑芬有信心

【生命力記者/朱國溢報導】板橋市三民社區的義工媽媽陳淑芬,原本在新莊輔仁大學擔任中國通史的講師,但因為她生下一位唐氏症寶寶之後,為了照顧她的小孩尹呂而辭去教了九年的老師一職。「為了照顧他的生活,只好把老師的工作給辭掉,才能全心地照顧寶寶。」陳淑芬說。

當初在小孩剛出生的時候,醫師並沒有看出來尹呂是唐氏症寶寶,一直到在第十三天小孩長出紅斑疹去看醫生後,陳淑芬才從醫師們的談話中才聽到這不幸的消息。她說:「他們是用英文交談的,也沒有告訴我,只因為我聽得懂才知道。而之後是因為我姊姊叫我去幫小孩做抽血檢查,才證實。」

她表示,其實她是因為自己是個樂觀且敏感度遲鈍的人,所以剛開始並不會覺得她的小孩有什麼不同。她回想當初就笑著說:「天才與白癡只是一線之隔,我都叫他作『愛迪生』第二呢!」她也表示,她的先生很支持她,就連很多事都是她先生在處理的,「所以我會很樂觀、很遲鈍,可能就是因為我先生照顧著大部分的事。」所以當初陳淑芬並不覺得有什麼不一樣。

她還舉出一件尹呂很聰明的事,她說她家的洗手檯很常漏水,所以都是關底下的總開關,然而就有一次在她小孩三、四歲的時候,馬桶的水一直流不止,而在她正覺得煩惱時,尹呂竟會自己去關馬桶底下的開關。她滿臉笑容地說:「他一定是之前看我們在關洗手檯的總開關而學起來的,他是不是很聰明呢!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對他很有信心。」

在辭了工作之後,由於時間變多了,除了照顧小孩之外,她也不想閒在家裡,所以她就聽了朋友的建議在她家開中、小學課輔班。此外,她還表示,她收費很低,除了可以貼補家用之外,也可以讓自己的小孩與社區的小朋友多接觸、多交流,而並不是為了賺錢。她說:「我都會讓他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上課,因此他們可以藉此互動與學習,這樣他才不會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

她提到,她的小孩非常的好動,所以常常會偷偷地溜出去,而在她出去找尹呂時,社區的小孩不但不會排斥,還會幫忙她。她笑著說:「社區的小朋友都會幫我找,或者告訴我他在那裡呢!」。而當初她也是因為覺得環境的因素很重要,而且要照顧小孩才離職的。她表示,她不是很喜歡串門子,再加上現在的鄰居都不相往來,所以才會開課輔班來讓小孩們互相交流。

不過,在尹呂漸漸長大後,陳淑芬才覺得有點擔憂。她語重心長地說:「小孩長大後,才發現他的智能只能提升而不能突破,才會真正去面對它。也會有點擔憂,而想為他的將來鋪路。」所以,之後她就投入了社區服務的工作。

她表示,有人會覺得她是在做善事,但是她在聽了她姊姊的幾句話──『不是做善事,而是做社會人做社會事;不是做功德,如果是做功德的話,就不會做了。』──之後,才覺得:「有生之年能做多少就算多少,這是福氣!」

現在最令她頭痛並不是生活的問題,而是小孩的教育問題。尹呂已經十五歲了且唸海山國小五年級,但是,政府卻規定小學只能唸到十五歲就要結業,就得直接唸海山國中一年級。她覺得這樣會使得她的小孩脫離現在的班級,而跳一年級到新的環境,這會使尹呂的學習環境變得不熟悉,反而會對他不好。她憂心地說:「目前正和校方溝通,希望能破例唸完小學六年。不過,現在仍在協調中......」雖然擔心,但是她也表示,為了小孩她會努力以赴的。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