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陳姿君 奉獻一生蓋養護院

Dscf8753 【記者宋燕旻/新店報導】「那年我從軍中退下兩年,進入印刷廠跑業務,行經地下道時看見有個被報紙覆蓋住的人躺在地,涉世未深的我很害怕,以為他死掉了,回公司告訴同事此事,卻被笑說怎麼連遊民都不知道,萬華、公園有一堆。心裡一陣難過,原來台灣還有這麼一群人。」鴻德安養院董事長陳姿君不捨的表示。

一九八O陳姿君便將原本承租給資源回收業者使用的新店碧潭橋下土地收回,改建成為鴻德養護院前身私立佳昇仁愛之家,成為收養遊民、身心障礙、智能障礙者為主的私人機構。

「那時候我們不是什麼人都收,窮我們救不了,但我們救急」資深員工彭勝煒說,曾經有父母犯了罪必須入監服刑,佳昇可以替他照顧孩子,等到出獄後再把小孩接回。還有以前社會若家中出現一個智能障礙的小孩,大多家庭母親會辭去工作專職照顧小孩,並且耗盡財產四處尋醫治療,債務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苦。這時候佳昇就會自願將智障孩子接來照料,讓雙親都可以出外工作還債,平均大概需要花三到五年時間,不過也有留院十年的例子,但救窮沒辦法。
佳昇仁愛之家創立初期是以收留六十五歲以下年齡等不符合政府收容養護救助條件的遊民為主,但系統化的規定如門禁卻讓流浪、享受自由成習的遊民們不能適應,於是院中遊民越來越少。彭勝煒說:「那些曾經在這居住過的遊民現在也會回來,但那就是當他們生病的時候,我們也只能帶他去看醫生,病好了他又走,不過他們也很聰明,遇到節慶也會回來過節,特別是在春節享受團圓的感覺。」

後期因社會局體制較完善,遊民之家普遍,佳昇轉向以收容遭人棄養或孤苦無依的老人及小孩為主。並不定時的前往偏遠部落分送糧食,並給予金錢救助。

二OO一年政府法令的規範兒童與老人不能養護在同一個生活環境,幾經思量的陳姿君便決定將重心放在老者照顧,「目前高齡化是趨勢,我們便全心朝向老人養護發展。」為此陳姿君便尋覓了宜蘭縣員山鎮成為鴻德養護院的位址,投入畢生積蓄六千多萬元及靠政府補助的四千萬,打造一個照顧老者及年邁僧伽的養護院,提供六十五歲以上貧苦民眾免費養護服務及自費養老服務,於今年三月十八日落成,佔地四千三百坪,內含一百九十二個床位

從佳昇到鴻德三十餘年來,陳姿君表示雖然期間遭遇挫折或資金不足問題,但她從未萌生放棄念頭,未來更準備朝向獨居老人的居家服務發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鴻德養護院的志工行列,給予繼續散播溫暖的助力。

2007年8月30日 星期四

自閉症的天堂 小貝殼工作

【記者陳建中/生命力報導】小華(化名)是一個輕度自閉兒,早上在麥當勞打工,下午就在小貝殼工作坊訓練,之後參加了專科考試,也順利了考上專科,甚至唸到了二專畢業,畢業後,透過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到休閒小站負責內場準備工作,不幸,小華工作的休閒小站遇到火災,再次透過協會尋找新工作,現在,小華在高科技公司擔任清潔員,靠著自己的力量,小華可以在社會上抬頭挺胸,自力更生。

像小華這樣的案例,在小貝殼工作坊裡不勝枚舉。小貝殼是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附設的社福機構,早期比較針對自閉症早期治療,之後也漸漸增設年長療護超連結。現在協會下分為庇護工廠、工作隊和社區化支持性就業三個部份。小貝殼就是屬於庇護工廠的一環,輔導老師帶領自閉症病患到職場上陪同就業是工作隊的主要工作內容。社區化支持性就業則是在兩個星期內一對一短期訓練病患,輔導他們到正式的職場上就業。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輔導就業員范廣慧表示,在訓練自閉症病患時,必須把動作一步一步的分解給病患看,再讓他們學習,小貝殼裡主要的工作內容是製作肥皂,「所以我們就必須把原本作肥皂的三個動作解剖成十個動作,這樣他們才會學得會。」范廣慧說。

「但是有許多很棒的小朋友,已經可以用模型做成一朵花,再把它包裝好。」范廣慧說,單朵花的製作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很有困難的,但是很多病患可以訓練到這一步,已經算是很不錯的,「剩下組裝成一束上市販賣的花朵對他們來說就真的太難了!」所以組裝的工作都是由小貝殼裡的就業員幫忙完成,再拿去銷售。

在訓練的過程中,當然也會讓范廣慧遇到一些狀況,范廣慧說,自閉症的青春期會比正常人晚,也會持續的比較久,甚至到三十歲都還是青春期的階段,最近阿民(化名)就遇到青春期的問題,分泌的賀爾蒙讓阿民出現強迫行為。前半年,阿民在包膜工作表現都很好,之後因為青春期的關係,讓他晚上都睡不好,來上班也因為睡不好而打瞌睡,甚至出現遲到的狀況,而且是越來越嚴重。

范廣慧發現情況不對,馬上通知阿民的家長,請他們帶阿民去就醫,後來醫生開了放鬆的藥給阿民吃,服藥後,阿民的病情也比較好轉,晚上可以入眠,但品質卻不好,早上來上班還是一樣渾渾噩噩的,再次就醫後,阿民不僅晚上睡覺前要吃藥,白天也必須服藥,服藥後的效果也不盡理想,「到現在,阿民上班的品質還是會因為青春期的關係影響,不只是工作效率,連情緒方面也出現障礙。」范廣慧說。

除了青春期的問題,另外自閉症本身的病狀也會讓范廣慧在訓練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范廣慧說,小貝殼裡不時會有新成員的加入,新成員加入的第一天,就業員都會介紹給其他比較資深的病患認識,有些病患會選擇性的接受新成員,「看起來比較斯文容易欺負的就會被欺負,他們也很聰明的不會去打那些看起來彪形大漢的。」

范廣慧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元輝(化名)第一天進入小貝殼,忽然被智原(化名)拿水灑在他的頭上,突發性的行為讓范廣慧嚇了一跳,之後范廣慧為了讓智原知道做錯事,也拿了一杯水從智原的頭上灑下去,「舒不舒服?」范廣慧問,「不舒服」智原快哭的說。范廣慧說,讓他們感受一下對方的感覺,這樣他們以後就不會再犯了。「適當的體罰是應該的,當然前提是要觀察他們當時的狀況。」范廣慧說。

范廣慧表示,小貝殼和其他的庇護工廠一樣,是要培養身心障礙人士擁有就業的能力,所以在小貝殼裡的職場規則的訓練是很重要的。要求病患不能遲到,必須服從指令,還要訓練他們擁有工作技能,另外也要訓練他們的工作耐力和體力。「因為小貝殼的訂單不多,所以在工作的速度上是我們比較不足的部份。」但范廣慧自信滿滿的說,其他的工作職責小貝殼可是有品質保證。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用現代語彙 重建客家文化

78 【記者吳苡辰/生命力報導】「我用不同的媒材,把客家語彙表達出來,讓不同族群的人,認識客家,了解客家,喜愛客家」這樣的一句話,是由一位道地的客家人,也是一位努力推動客家文化的藝術工作者──黃子環口中說出。她,有感於客家文化的快速流失,認真地使用自己的方式,積極推廣客家傳統文化。

談起客家文化的流失,黃子環感嘆地說:「這是大環境的問題」。一來是因為地域性的關係:他認為北客家居山,不易與外界有較多接觸,但在內埔等屏東平原一帶的南客家,因為常與閩南及外省族群接觸,傳統文化早已因族群融合而流逝。
二來,也因為客家民族不知道自己文化的可貴,而把客家文化都「丟」了,黃子環舉例:像是客家的傳統建築「伙房」,大概在四O、五O年代時,便被新式建築所取代,能拆幾乎全被拆了。「母體養分在現代化的快速轉變之下,幾乎都被遺忘了」她說。

她認為,政府政策,也是造成弱勢民族文化難以保留的原因之一。在過去,客家學生在學校裡不敢講客家話,對自己的文化也沒有認同感,黃子環說,六堆這個地區,甚至在這四、五十來,都不敢說這裡是客家人。

整個屏東地區只有三間客家文化工作坊,其中一間便是由黃子環設立,「我比較不怕死」她笑著說,推動客家文化本來就很困難,工作室設立了三年半,營收直到今年才開始平衡,剛開始的前兩年,她幾乎投入所有的收入來支撐這間工作室。

儘管工作室一開始,經營的很辛苦,但她依然決定用她的方式推廣客家文化。黃子環說,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用的到的東西,像是提袋、包包、項鍊,為的就是將客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若有人提著客家風的包包走在街上,其他看見的人便會知道那個包包是客家風,這也是推廣文化的一種方式。

此外,黃子環也是知名版畫家,她在創作的時間外,還會到社區作版畫教學,在她的作品中,常會出現客家傳統用物。她藉由一幅幅的版畫,將濃濃的客家風情傳遞出去。

「我們從母體養分裡面,尋找一些東西,在用現代的語彙重新呈現」黃子環說,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何謂客家文化,而他們現在正在做的事,便是從已知的母體養分中,重新找尋並建構。黃子環說她並不擔心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會有衝突,因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語彙,「能夠溫故,就能知新」。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李明珠 從當義工中賺取快樂

【記者何怡薇/生命力報導】「我不喜歡上班賺錢,我喜歡到處去當志工。」樂活村志工李明珠說。這樣的想法與現今一般汲汲於名利的人很不同,連李明珠自己都說,「我朋友都知道我有一點另類。」

李明珠從年輕的時候就有做義工的習慣。十八歲的時候在馬偕護專附近賣房子,因為招待所很大很涼,有些醫生和護士就會去聊天,久了熟識以後,那些醫生護士介紹就李明珠去八里樂生療養院看看。李明珠說,三十幾年前,痲瘋病比較嚴重,那個時候大家覺得痲瘋病很恐怖,不過院方有幫他們把比較嚴重和比較不嚴重的分開,他們就去唱歌給病友聽,因為李明珠自己也是窮苦孩子出身,很能感同身受,對比較不嚴重的病友還會去跟他們握手,「那個時候我覺得好快樂你知道嗎,我就跟我爸說我想去當志工,結果被我爸爸罵了一頓,因為他覺得我會得痲瘋病。」


李明珠說,她們讀書的時候有「青年守則」,其中一條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可是那只是一個口號,當你真的去幫助人的時候,那個快樂真的是很快樂,是錢買不到的。」後來李明珠就到處去做義工,人在哪,就在哪裡做義工。像是在羅東,她就去羅東愛兒園;兒子去念哪個學校,就去那裡當導護媽媽;後來兒子大了,有去上課外輔導,她就去急診室當急診志工。

李明珠也有在野鳥協會當志工,她說,其實台灣很幸福,全世界總共有九千多種鳥,台灣就有五千多種。因為台灣的地形環境很特殊,低中高海拔都有,有很多外國的鳥友都來台灣看鳥。她那時候訪問一位南非野鳥協會的會長,那位會長說他在南非開車開了四個鐘頭,連一隻鳥都看不到,覺得台灣人很幸福,去哪裡都看的到鳥。「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這麼幸福,所以我就加入鳥會當義工。」

在野鳥協會裡做了十八年,成立了關渡國家公園。李明珠表示,那個時候關渡有很多人倒廢土、蓋豬舍,可是那個地方很多鳥類停留,是絕對不能被破壞的地方,為了保護那一塊地方,所以她就加入志工,後來又成為理事,然後協會又欠總編輯,所以李明珠就成為協會月刊的總編輯。「我們一直去請命,後來關渡公園終於成立,我就覺得我可以功成身退了」,接下來李明珠就去醫院當志工。

李明珠目前在老農夫樂活村當志工,因為老農夫樂活村現在是草創初期,組織、章程、條款什麼都沒有,所以也兼任執行秘書。李明珠表示,雖然做的很累,有時候也會不想做,但是很贊成他們的理念,所以決定要幫他們。「今天還好,我來的那天被蚊子咬了三十幾個包,所以當義工就是要克服。」

問她等到老農夫樂活村建立完善之後有什麼打算,她表示,會辭退在樂活村裡的工作,另外去找一個需要她的地方。李明珠說,雖然當義工可能還要自己倒貼錢,但是她覺得很快樂,「因為心靈上的那種富足、快樂,是錢買不到的。」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陪牠到最後—台灣動物安寧

1 【記者陳佩靜/生命力報導】人類與動物之間,從最初的獵食關係逐步轉變為家人時,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位不會說話的家人,尤其是當牠們在經歷病痛甚至是走向生命的終點時,相信這無助的狀況是許多飼主都親身體歷過的。

有別於一般動物病房,「動物安寧」是為了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病畜所提供的一項醫療服務。理念與人類的安寧病房相似,以減緩疼痛、延長病畜生命作為首要目標。

在台灣「動物安寧」曾經被提倡過,但因當時台灣對寵物家人的思想不普遍而告失敗。仁愛動物醫院院長朱建光說:「那時動物安寧病房的收費是一天兩千五百元。」他歸咎原因,也許是費用昂貴的問題,曾經就有飼主對他說:「醫好牠的錢夠我再去買一隻新的。」讓他十分的無奈,而這樣的人還不在少數。

朱建光接著平反「動物安寧」費用昂貴的原因,獨立的病房、進口的恆溫設備、氧氣裝置、特殊藥品及生理監控設備等幾乎等同於照顧一個植物人所需的設備,此外必要的全天候看顧護理,所耗費的人力與關注都是一般病房不可比擬的,更何況「動物安寧」所追求的是金錢也未必能換得的時間與安寧。

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的富裕與否的確決定了部分動物的待遇,多數的飼主無法負擔病房的費用,此外當家中的寵物即將病終時,是否要讓牠待在醫院迎接最後一刻,也是讓人難以決定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家中作「動物安寧」是否可行,也成了飼主心中的問號。

Rose’s動物流浪花園的義工蔡雅欣表示,由於經濟上的因素,他們只能在這些孩子的性命危及時才能送去住院,但是若是有獸醫協助,在家中看顧病犬或是老犬其實是沒問題的。更何況貓、狗都是十分念舊的動物,若能在牠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迎接最後的路程,對牠們而言就是最好的方式。義工又強調,他們會評估過後再做決定,若是待在醫院對牠們來說比較好,即使心中十分不忍,還是會送去住院。

「動物安寧的目的在於減緩病畜的痛苦,並延長牠的生命。」朱建光不斷重申此點,但相對於延長病畜的生命,這段苦痛的時間也隨之延長,對牠們而言這是牠們要的嗎?還是這單單只是飼主的不捨呢?對於親密的寵物是否也想爭取時間和主人道別,現今仍沒有合理的證據證明,但義工蔡雅欣說:「我讓牠在我的懷中作安樂,看著牠的流眼淚,看著牠閉眼睛,那時候我感覺到牠懂,我知道牠在跟我說再見。」

「動物安寧」在台灣目前仍鮮為人知,更有多數獸醫院將「動物安寧」與「動物安樂」混淆,但「動物安寧」的觀念在台灣有所進展,卻也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對此朱院長也表示,目前重視動物權益的觀念逐漸風行,也許現在推廣「動物安寧」更易被大眾所接納。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最簡單的音樂 最深刻的感動

【記者盧一伶/生命力報導】「土地、文化和我們做出來的音樂關係是很緊密的。」大大樹音樂圖像黃婷儀表示,大大樹認為音樂不可能脫離音樂家成長的那片土地跟文化,像是近年來較為人知的林生祥,將傳統客家音樂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從早年的交工樂隊至今,生祥一直堅持在創作中延續客家傳統,獨特的音樂風格培養出一群忠實的歌迷,也拿走超過二十座的金曲獎,幫自己和大大樹建立起品牌知名度。

鐘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從小就愛好民族音樂,在英國讀完書回國後,幾經考量仍決定要做唱片,因為她覺得台灣人聽音樂的視野實在是太狹隘了,因此在一九九三年她成立了大大樹,在她的堅持努力下,大大樹屹立不搖的走過了十四個年頭。
大大樹自製的音樂專輯向來好評不斷,最大的原因就是鐘適芳對音樂的堅持用心,在錄製專輯時,大大樹堅持不把音樂人從他們的土地中拔出來,所以,生祥的《種樹》是在故鄉美濃所錄製的,而阿美族檳榔兄弟的專輯錄製時,適芳就往台北花蓮兩地跑。

另外,大大樹非常強調音樂與土地文化的連結,所以推廣專輯時,都要花很大的篇幅說明音樂家的背後環境、生平、創作所想表達的意念等,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透過詳細的背景說明,才能讓人被音樂所感動。

「種給離鄉的人,種給太寬的路面,種給歸不得的心情……」悠揚的吉他聲,配上林生祥清新的歌聲,這首歌叫做《種樹》,是生祥二OO六年所推出的專輯。而種樹的背後其實有個小故事,在美濃有位不想被人知道的早餐店老闆,每天下午就騎著摩托車四處巡,小學的校園看來需要整理,他就自己默默的去整理;颱風過後,樹木被吹的東倒西歪,他就靜靜的去扶樹;公路旁新種的樹苗被人偷挖走拿去賣,他就再找其他樹苗回去種。這些故事讓生祥和鐘永豐很感動,因此寫了種樹這首歌。生祥說:「我們台灣現在需要一種『安靜的力量』,一種像『種樹』這首歌神祕男主角這樣的精神,靜靜去做事情、去幫助別人的精神。」

今年,大大樹與生祥因《種樹》這張專輯入圍了六項金曲獎,入圍固然高興,但還有很多比得獎更重要的事,大大樹入圍最佳年度歌曲的感言是:種樹的故事或許孤單,種樹的故事或許微弱,但安靜的力量比政治的喧囂對決來得強壯許多。就像大大樹的音樂理念一樣,他們默默的播下音樂種子,靜靜的沒有聲音,當我們驀然回首時,台灣的音樂已多了另一種簡單的風貌—大大樹的土地音樂。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志工王秋琴 甘願做歡喜受

Dscf0019 【記者陳慧盈/生命力報導】「大姐,大姐,同學找你哦!」一踏入新莊市中平派出所,就看到警察志工王秋琴在忙著清洗廁所,一旁的值班員警許振輝笑說:「我們都叫她阿嬤或大姐。」王秋琴結束手上的工作,滿臉笑容的說:「不好意思,正在洗廁所,我都把這裡當自己家。」

把派出所當自己家的王秋琴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會自己找事情做,抹地、擦玻璃、洗廁所,她通通自動自發,即使志工的工作內容不包括這些清潔工作,她已然甘之如飴。難怪,中平派出所的警察們也都沒把她當外人看待,「大姐、大姐的稱呼她。」

本身有經營飲食與運輸業的王秋琴,將事業交給員工來打理,自己選擇當一個全職志工。「我以前工作賺錢的時候,每天都有很多的煩惱,看見別人當志工竟然可以那麼快樂,就想要當一個志工。」從新泰醫院的宗教志工,到現在中平派出所的警察志工,王秋琴一直堅持著志工的專業倫理,她強調:「做志工不能牽扯政治、宗教和商業行為,要完全出於奉獻的精神。」

在派出所裡當志工,王秋琴自然見過許多奇奇怪怪的事,當然也看過許多感人的故事。她說,最讓她感動的是曾經有一個中輟生,與母親起了口角,無論如何都不肯向母親認錯,最後鬧到派出所來。當時王秋琴就以一個母親過來人的身分,講了許多道理給這個中輟生聽,終於讓他知道母親的辛苦,當場向母親跪下認錯。

「做志工每天都很快樂。」平時,王秋琴除了在派出所裡協助調解糾紛,也常常探訪獨居老人、派送麵包給貧戶,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我全家人都很支持我,我對我兒子說『媽媽沒有甚麼特別的興趣,就是喜歡當志工幫助人』。」獲得家人的支持,讓王秋琴做志工沒有後顧之憂,更讓她成為家人的驕傲。

身為中平派出所志工隊的隊長,王秋琴從來不開除志工。「我就像一個後母,別人交托給我的孩子,就算不乖,也不能不要他。」強調相識就是緣分的王秋琴認為,希望通過以身作則,慢慢帶領志工隊員成為合格的志工。「如果他們沒辦法來值班,我就要來,做志工要甘願做。」

已經五十九歲的王秋琴散發著一股自信、活力的光彩,看起來像才四十幾歲,她笑說:「只要心情愉快,根本都不需要保養。」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防空洞內的文物館

【記者沈欣漢/生命力報導】眷村的拆遷可說是近幾年來政府一直在執行的政策,拆遷對大家來說可能只是一個過程,但是對於那些居民來說可是擁有重大的意義,不僅僅是長期居住在那的情感而已,而是一種讓人無法訴說的感覺。

台北縣三重市是個典型城鄉移民都市,長期以來被認定為台灣民主聖地或是黨外運動大本營,但是位於正義南路底、同安東街、大同南路底,早期即設置的空軍三重一村卻鮮少人知道。

空軍一村將在今年底搬遷到板橋市文化路「建華新城」,到時三重市的眷村終將走入歷史,但是為了不讓大家遺忘了三重眷村的文化內涵,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董俊仁發起推動「三重市眷村文化公園與眷村文化館」計劃,目標將空軍一村改造成為富有移民城市歷史與眷村文化記憶的公共空間。

而董俊仁的專業與熱情,激起了眷村民眾的關心以及參與的動力,使得社區又有了新的活力,並且也凝聚居民的向心力,董俊仁說:「希望能把這打造成一個文化園區,留下不一樣的歷史記憶,發展未來的無限可能。」

空軍一村的地景指標 大型防空洞與防砲設施基座,是日治時期日軍鎮守台北總督府與台北大橋的防砲陣地,在二OO五年八月六日象徵性敲開封閉已久的防空洞磚牆,跨入型塑「眷村文化公園」的另一個新階段,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也結合三重市公所與文史社團共同辦理「打開防空洞」和「歡送三重鄉親到板橋」活動,以期匯集更多支持和協助的力量,共同解決可能遇到的難題,促使「三重市眷村文化公園」計劃順利推展。

目前防空洞將建成眷村文化館,裡面所收藏擺放的都是一些居民所遺留下來的物品文物,眷村文化營造園區的人員陳美玲說:「這些東西都是村民留下給她的,基於對她的信任,期望她能夠替他們保存這些文物,希望雖然他們搬走了但這些東西依然能夠保存在這。」而這些東西有許多都是很特別的,像是木製的醫藥箱以及推車等等。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原住民部落大學 振興原住民文化

【記者許劭睿/生命力報導】在宜蘭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的課室裡,傳出有規律的木雕聲響,只見學生一個個專注在原住民傳統木頭雕刻上,學員老蔣說:「這裡有別於一般大學教室的沉悶氣氛,展現的是一股和樂悠閒的氣息」。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表示,原住民部落大學的成因是,希望以多元文化觀點取代同化觀點,並且支援部落社區本位教育,發展部落文化,立基於「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發展地方經濟,成為部落社區總體營造的參與者,並實踐終身學習、營造部落學習型態組織。

部落大學研究者張德永說:「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兩大主旨就是終身學習和文化傳承。」以原住民固有的文化結合經濟產業,避免注重文化發展,卻失去其經濟產業,部落大學的文化課程讓原住民不只可以保留其文化,產業經濟課程更可以填飽肚子。

部落大學的教學方針,主要是由建構部落知識系統出發,讓族人得以在符合原住民文化與習俗的環境與氣氛中,學習和傳承祖先的知識與藝能。並彰顯部落的主體性,促進部落組織與發展,將可使原住民意識到部落總體營造的可能性,可以使部落的發展更有潛力。這是以部落觀點出發的部落教育,並以原住民傳統的師徒制與現代對話的教學模式教學。

部落大學是一個具有行動能力的教室,強調在地服務,巡迴於部落間進行基礎的部落組織教育,讓部落的人不用舟車勞頓到平地教授教育,也可讓師資實地到原住民部落,並結合就業與發展。

部落大學課務組組長李文璋說:「宜蘭縣部大的課程分為五大學程,幾乎都是與成人教育和原住民文化有關的,開放宜蘭縣有志願修習的人士參加。」五大學程結合原住民文化與社會產業課程,主要是輔助原住民保存自己的文化,並且可以用自己的文化,謀求生技。

在五大學程中,文化學程,所教授的是原住民部族的文化,例如:泰雅傳統舞蹈、阿美族語之類的文化課程;社群學程裡提供有關醫療、法律、家庭照顧、個人成長等,有關部落社會與家庭個人課程的學習;產業學程傳授個人生技相關的課程,以原住民工作產業有關,例如:餐飲學習與餐飲認證;自然資源學程教的是,自然資源的保育與經營,而部落研究學程則是一項回饋性的課程,將以導論的方式,開放對部落議題有興趣的人。

在各部落社區大學的招生人數,平均一年約在兩百人至一千人之間。張德永表示,大部分縣市的部落社大都表示他們出現教師人力資源不足的現象,而且工作者很多都是兼辦人員,例如宜蘭縣部落大學,從校長到老師都是兼任的。學生人數也較一般大學稀少,原因是在傳統的部落裡,部落組織和人脈關係仍是招生的主要管道,以致於在偏遠的部落地區,由於資訊不足,其學員數也稀少。

經費與人力資源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部落大學的發展,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和教育部表示,補助原則是中央政府分攤百分之八十(教育部百分之五十,原民會百分之三十),地方政府和承辦單位自籌百分之二十。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人間雜誌 報導文學的搖籃

【記者林佳蓁/生命力導覽】一九六八年七月,陳映真遭國民政府以「組織聚讀馬列共黨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及為共產黨宣傳等罪名」逮捕,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被關進綠島。在一九七五年陳映真出獄之後他的筆風有很大的改變,由現代主義的浪漫、憂鬱轉向現實、冷靜,主題並轉向資本主義對第三世界的侵略。

陳映真入獄期間對自己走過的道路進行了認真的反省,對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自此開始由一個市鎮小知識分子走向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的知識分子。

出獄後陳映真在前往美國愛荷華參與寫作班時被紀實攝影大師尤金‧史密斯的作品所震撼;體會到「文字枯竭、圖像統治」的時代已經來臨。回台灣後他跟一些年輕的攝影家及文字工作者聚餐,興起了辦一本以紀實攝影與報導文學為基調之雜誌的構想。

陳映真在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在創辦以關懷被遺忘的弱勢者為主題的《人間雜誌》,在解嚴前創刊,《人間雜誌》不畏懼政治勢力以一張張黑白照片及犀利但飽含感情的文字反映中下階層的生活。從創刊號的人間報告「我不是小丑,我僅僅是一個矮子」探討少數侏儒族群及特集「三留理男:飢餓」。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人間關懷的筆觸。

在《人間雜誌》創刊號創刊的話中陳映真自問自答-《人間雜誌》是一種什麼樣的雜誌呢?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明,《人間雜誌》是以圖片和文宇從事報導、發現、記錄、見證和評論的雜誌。透過我們的報告、發現、紀錄、見證和評論,讓我們的關心甦醒;讓我們的希望重新帶領我們的腳步;讓愛再度豐潤我們的生活。

擔任總編輯的陳映真提出了兩條「牴觸則無效」的「人間憲法」:《人間雜誌》是以文字與影像為語言,來從事紀錄、發現與批評;《人間雜誌》是站在社會弱小者的立場去看,去認識社會、生活、人、大自然、歷史;他曾說過:「我們報導的都是沒有臉的人,被主流媒體所不屑一顧的社會真實。」
自《人間雜誌》創刊就開始擔任攝影及撰稿工作的李文吉表示,《人間雜誌》的採訪籌備期常常長達一兩個禮拜,材料的扎實及完整是其他媒體遠比不上的。李文吉說:「陳映真就曾對他們說-《人間雜誌》的每ㄧ篇報導拿去做碩博士論文都沒有問題。」也因為《人間》做採訪認真勤快的態度,讓他們除了現象的描述之外,也能夠藉由照片及文字提出疑問加以批評,甚至提供解決方法。「最重要的是找出問題的癥結,而《人間》做到了。」李文吉說。

藍博洲、李文吉、關曉榮、鍾俊陞等攝影及文字創作者走訪台灣各角落,發掘為人忽視的議題,像蘭嶼原住民與核廢料、原住民湯英伸在城市被欺負,憤而殺死老闆,最後被槍決事件、流浪狗議題等,他們試圖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個事件,激起許多人的注意。藍博洲:「八零年代人間揭發的議題,許多到現在還存在著,《人間》的精神,需要延續下去。」
儘管受到矚目,但是《人間雜誌》平均每期還是虧損約二、三十萬元。發行了四十七期,至一九八九年因財務拮据,於九月吹起熄燈號,走入歷史。「四年已經夠,因為這是和社會背道而馳的,不可能有這樣的雜誌出現的。」陳映真在接受《誠品好讀》訪問的時候感傷的說:「很傷心,這孩子生不逢時,不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雜誌。」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職災再就業 新事了解你心事

P1010871

【記者李明潔/生命力報導】專門針對職業傷害、職業病勞工提供再就業,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台灣北部推動十年之久。新事社服中心職災組社工員韋珊說,原本只單純為職災勞工提供法律扶助,後來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察覺職災者除了法律介入協助,更需要回歸基本技能、經濟來源的生活,於是獨立出職災組特別為職災再就業者服務。

除了勞工局轉介的個案,其他社服團體也會介紹個案,另外,也是有勞工個人主動與新事聯絡,韋珊談到個案來源、開發的問題,她表示以前也曾經主動到工廠尋找職災個案,但經常在雇主方面碰一鼻子灰,列為不受歡迎戶。於是,新事也曾經嘗試在地下電台播出節目,藉由與勞工生活最接近的地下電台,教育勞工行使自我權利,並且宣傳新事社服可以提供的相關協助。

說到職災者最需要的協助,韋珊認為信心的建立是必要的,進而才有信心重回社會職場。韋珊表示信心回復經常從職災者家庭著手,職災者的家人經常不了解職災者的心理變化、情緒;另外,就是藉由團體治療,讓曾經經歷職災的人分享心情,個案心理才能感覺被了解、接受,而不是被拒絕在社會外。

職災者就業的部份,新事社服會依照職災者身體勞動力的情況,上半身與下半身受傷就有不同職業適性,另外就是個案個性特質,為職災失業者積極尋找職缺,韋珊說曾有一位女性勞工,工廠工作壓碎脊椎,下半身不遂,經過新事社服協助下,現在從事彩券銷售員。韋珊也說到職災者找到的新工作經常是基本勞動,工資都不及原來工作,而且現在主動提供殘障職缺的雇主很少,連政府開辦的全國就業e網也不多,職災者可以選擇的職業空間真的很小。

在職災輔導到成功轉介工作,這段空窗期,職災者經濟來源怎麼辦?韋珊表示新事中心會藉由蘋果日報新聞版面,讓社會大眾關懷的捐助幫助職災者,另外其他像是富邦基金會,或是各大型醫院醫療基金申請等,政府雖然也有相關補助可以申請,但是手續繁多,通過時間又要很長,且補助的金額千元為單位,根本無法實際給職災者生計上幫助。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三重眷村不捨的過去回憶

3 【記者許劭睿/生命力報導】在傍晚時分,眷村居民們開心的在小公園泡茶聊過往,談到小時後與同伴偷香腸,鄭大哥的嘴角不禁露出一抹微笑。他看著自己的家說:「這裡以前常常淹水,所以大家對自己的房子投注的心力,真的已經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心中的感覺真的只有不捨啊。」

在三重市公所、國防部與眷村文化園區代表協商開會時,三重市長李乾龍笑著對文化園區代表說:「當然,我們不會完全拆除空軍一村,會讓它成為一個眷村公園。」這是市公所表達的立場,但是這和眷村文化園區的目標卻相差很多。董俊仁說:「市公所想把眷村剷平成公園,保留兩棟建物,和我們的目標差太多了。公務員就是怕事、怕麻煩,直接剷成公園最方便了。」

三重空軍一村的土地問題一直是個燙手山芋,國防部將眷村土地標售四億,而三重市公所將眷村土地規劃成公園預定地,沒有能力支付四億元的價格,在三方協商會議後,國防部將土地交給市公所託管,市公所也承諾文化園區代表將妥善規劃土地利用,董俊仁說:「承諾到現在還是一點消息也沒有,文化園區小組還是自立救濟吧。」

三重市公所陳秘書表示,居民們大家都很樂意搬家,而且眷村土地本來就是公園預定地,我們之所以沒公佈告示的原因,是怕公佈了會對尚未搬走的居民,造成生活上的影響。眷村居民陳美玲說:「我們也知道新國宅很漂亮,可是這裡是大家投注幾十年心血的家,真的很捨不得以前的回憶就這麼消逝。」

工程噪音不絕於耳,挖土機正在三重空軍二村進行拆除的工作,只見一間間低矮的平房倒下,原本生活在眷村裡的人呢?「二村的人全部都搬走了啦,三重、板橋的眷村居民幾乎都搬到健華新城了。」三重空軍一村的居民李珏熒說。

健華新城位於板橋,地近捷運站,建物富麗堂皇,國防部擬將板橋、三重地區的眷村住戶遷居健華新城,但三重空軍一村裡卻尚有部份住戶未拿到國防部的補助款,更有人得不到住宅的配給,只好繼續居住在眷村裡,等待國防部給他們一個答案,眷村居民鄭大哥說:「我們不是不願意搬家,是實在沒有能力搬家。」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老師也在Blogging

【記者胡梓筠/生命力導覽】不是只有學生會寫部落格,現在部落格運動也在教師界形成旋風,許多教書的人寫起了部落格,一方面抒發教學心得,另一方面也分享教學方法,學生也可以透過網路,和老師交換意見。

想知道屏東萬丹的泥火山為什麼會起火嗎?任教於屏東來義高中的地科老師謝隆欽在「用教育 捍衛地球」上告訴你,原來隨著泥漿冒出的天然氣可能自行燃燒,或是被當地人給點燃,除了台灣,謝隆欽也很關心地球其他各國,所以也常轉載全球氣候的新聞,希望大家能注重氣候變遷的議題。

藥師丸的數學天地」是由高中數學老師藥師丸所架設的部落格,許多人看到數學艱深的公式就頭痛,但藥師丸利用簡單的証明、計算,讓數學變的不再恐怖,像是大家對於民調的信心水準與機率常常搞混,藥師丸便用取白球的例子來說明,網友teamnow就表示,逛了這個站之後,比較不討厭數學了。

另一位米格魯在高職任教,他教導的是一群有輕度身心障礙的學生,所以「米格魯的隨想隨記」記錄著一個特殊教育老師的心得,雖然這些學生學習進展可能不是很快,但米格魯告訴自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能力不夠、沒用對方法的老師。」同時也記錄班上學生的故事,像是得獎等好事,便藉以讚揚,若是翹課等壞事,就希望學生能夠藉此警惕。

UEPlay游藝館」則是一個教人玩遊戲的部落格,由張世宗教育工作室成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張世宗有感於現代兒童的玩具不是機器人就是電腦,因此決定利用部落格教人如何親手製作童玩,希望現代兒童能回到過去的農業時代,童玩取材來自大自然,並利用個人創意與巧思來完成自己的玩具。

行動圖書館」雖然這不是由職業老師所架設的,但格主COBRA卻也肩負著老師的責任,因為COBRA開著一台由貨車改裝的行動圖書館,到全台各地偏僻的小學去說故事,幫部落裡的小孩做課後輔導,這個部落格除了有COBRA說故事的心得外,還有COBRA紀錄全台各部落的特色,聽過COBRA說故事的小孩,也會到部落格上留言,在在都說明了COBRA對行動圖書館的用心。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樂活村裡 享受快樂生活

55_2【記者何怡薇/生命力報導】「以前人都希望五子登科、逐名逐利,但是在這裡我們不強調這些,我們只在乎你健康嗎?你快樂嗎?」老農夫樂活村村長李洺展說。

今年三月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在台北縣三芝鄉設置了「老農夫樂活村」,以傳遞愛與幸福為目的,邁向非營利永續自足的綠色組織,希望營造一個充滿愛與幸福的快樂天堂。李洺展說,台灣的社會體制對於身心障礙人士只照顧到高中,畢業後就沒有一個好的安置場所。

李洺展說,台灣目前的現行體制,庇護就是庇護、安置就是安置;也就是說工作就是工作、住就是住,樂活村則是把這兩種概念跟生態有機結合在一起,提供輕、重度障礙者及其家人免費吃住,目標安置四十位障礙者及其家屬,但是障礙者也必須參與樂活村的工作內容,像是有機耕種、打掃園區等等,以工代酬。如果障礙者無法從事這些工作,可由家人代替。

老農夫樂活村原為「老農夫休閒農場」,去年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帶了身心障礙的旅遊團來這裡玩,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此就開始改造建設這塊地以服務身心障礙人士。李洺展說,他們以前都是服務個案,因為每個個案的情況都不一樣,必須到處跑,像千手觀音一樣同時處理很多繁瑣的事情,因此一直想要找一塊地,可以讓被服務的個案住在那裡。

樂活村才開始營運三個月,李洺展表示,目前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人手不夠,工作人員只有他一人,還有幾位志工。志工李明珠說,現在都是草創初期,組織、章程、條款什麼都沒有,做的很累,雖然有時候會感到不想做,但是很贊成他們的理念,「我來的那天被蚊子咬了三十幾個包,所以當志工就是要克服。」

李明珠原本有工作,現在是留職停薪到樂活村當義工,她笑著說,「雖然我還要倒貼油錢,說要給我便當也沒有,然後我還要買東西請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很忙。可是很快樂呀,因為心靈上的富足那種快樂不是錢買的到的。」李明珠說,她以前看過一本書裡面寫到,有的家庭很重視出去玩、買名車、出國旅行等等,從這些活動裡得到快樂,算一算這個「快樂」大約要花七百五十萬台幣才能夠得到,「我覺得我在這邊做了這幾天,這些快樂就像賺進了十萬塊。」

李洺展表示,樂活村歡迎大眾以資金認養的方式加入村民的行列,除了給予身心障礙者幫助,還可以隨時到園區玩並且享有其他福利,「樂活村總共四千多坪,這個地方就是你家的後花園。」其他還有很多方式,像是加入志工、會員、參與活動、成為創村長老、企業認養等等。一起在樂活村裡,透過共同生活、學習、工作、歡樂,共同傳遞愛與幸福。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職災勞工 台大幫助您

E79bb4e781bde58b9ee5b7a5
【記者江詩筑/生命力報導】雖然電視新聞常常會出現有關勞工受傷甚至喪命的工安事件,但是仍然有許多勞工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面臨到職業災害的問題,一直要到職業傷病找上自己時,才赫然發現求助無門。現在,有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為職業傷病患者們服務。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職業災害組的社工員韋珊提到,新事與北台灣許多醫院例如台大醫院、長庚醫院等合作,當收到醫院通報或是政府單位的轉介時,新事會開始介入服務輔導職災勞工。在輔導職災患者的心理層面部份,韋珊說,新事約二到三個月會舉辦一次活動,邀請職災朋友來參與分享經驗,每一次會應個案需求來訂定主題,並有心理輔導師在旁邊輔導。

韋珊也說,在她的經驗裡,個案的信心重建是最為困難的部分。很多職災患者多會封閉自我,所以新事在這個部份也會配合家庭成員輔導,輔導的對象以受災勞工本身及主要照顧者為主,他們會替個案擬定「職業重建計畫」,透過面對面的深度訪談、與個案建立關係後進行電話訪談,之後可以依個案的情形適時調整重建計畫的內容。她說,擬定計畫後,這樣可以讓勞工們有比較明確的目標來進行輔導,但韋珊不諱言,「找到工作,受災勞工的信心恢復最快」。

職業災害有兩大類,一個是職業傷害,另一項是職業病。職業傷害大多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因為操作機器時受傷、截肢等,都算是職業傷害。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郭育良說,職業病比較難以界定,是因為工作環境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不明,除非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工作環境裡的什麼物質引起了疾病,例如鉛中毒的話,因為症狀明顯,可以馬上對症下藥,讓病患接受治療。但有些個案,如果勞工無法準確描述工作環境裡可能接觸到的化學物質,醫生可能就無法進行判定是否因為接觸到某些外學物質,然後進行治療。

郭育良提到,有些職業傷病除了當下治療之外,是需要休息的,例如,他有案例因為暴露在化學物質下,得到肝炎,他就會建議患者可以以工傷假的方式來請假治療,並利用勞保而非健保來看診,這樣一次看診只需要付約一百元,不需要額外的花費。當然也有個案除了治療、休息之外,還需要復建的,郭育良建議,這部份可以使用勞保來看診,減輕勞工的金錢負擔。

建立勞動安全的概念及推動職災救護的機制也是十分重要的。郭育良說,他遇到一個病例是一位罹患小兒麻痺的裁縫工,在工作時摔斷了健全的那一條腿,但因為不了解復健的重要性,導致傷腳萎縮,從此無法回復原來的工作能力。郭育良說,「遭受到職業災害時,要越早處理、早點就醫、早點復健,才可以恢復工作能力並回到工作上」。

現在政府有在各大醫院推動職業傷病的診治機制,其中除了台大、榮總外,預計還有林口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學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大醫院、高醫及慈濟醫院等將投入這個領域,為勞工服務。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安置販運人口 用心溫暖他們

P1020192 【記者鄒家彥/生命力報導】「你願意來台灣,那你知道你來台灣要做什麼嗎?」許多人口販運受害人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不知道該回答什麼,因為他們只被告知來台灣可以「賺」很多錢,但是卻不知道是怎麼「賺」。而面對這些越來越多的人口販運受害人,相關單位到底該如何安置,才不會侵害到他們的人權?

這些人口販運被害人大多遭到以買賣、質押人口或性剝削等目的,被施以強暴、監控、詐術或不當約束等強制方法,被運送或藏匿在他國。除賣淫外,其它剝削行為還有強迫勞動與服務、奴役或者摘取身體器官。

社會局在民國九十四年提出要求台北市受理「假結婚,真賣淫」的求助案件,社會局可以依性侵害防治法給予被害人收容安置,但該案件須經過相關單位通報家暴中心,並且為性侵害案件成立者。如果被害人因為被迫賣淫的事實證據難以確認,導致社會局無法協助安置,則可以再針對此個案進行評估,提供當事人經濟上的援助。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安心家園主任林雅玲說,這些人口販運的受害人在安置過程中常會面臨生理、心理或社會層面的適應問題。在面對暴力脅迫時,受害者的反應包括順從、求饒、逃開或反擊,而長期接受這種心理壓力,對生理的衝擊是很大的,輕者失眠、拉肚子或頭痛,最嚴重的則是出現自殘或自殺的情形。在安置過程中,這種情況如果不能改善,受害者會出現一些反社會化的行為,他們變得自卑、被動,社會交際能力降低,情緒也因此容易失控,沒有安全感。

林雅玲說,在準備安置協助這些人口販運的受害人時,並且積極表現傾聽的意願,去發掘受害人最需要被關心的是什麼;而陪伴受害人時,了解與接納他們是最重要的基礎。人口販運受害者服務講師吳若瑄談到了美國安置這類受害人的經驗和例子,她說,美國針對十八歲以下的兒童所採取的安置包括「隱密庇護」,杜絕人蛇集團藉機控制受害兒童;提供不同安置方式的庇護所,並由政府委託非營利組織承辦。

吳若瑄說,美國對受害兒童的安置做法很周全,他們會在庇護所實施類似學校的教育課程,另外也會有美國在地的合法監護人與其同住,相關單位會持續追蹤監護人是否善盡監督與照顧的責任,兒童福利部門會定期審查,確保受害兒童的人權受到尊重與保護。之後,若確定受害兒童無法定監護人或有危害社會安全之虞者,就會將他們遣送回母國。

林雅玲說,台灣的庇護家園目前有不少問題,包括「請款困難」、「服務內容受限」、「健康管理困難」以及「個案情緒難安撫,生活管理不易」等收容困境,這些困難都需要相關單位去學習國外經驗並制定政策解決。

2007年8月12日 星期日

三重空軍一村 眷村文化重造

4 【記者許劭睿/生命力報導】「多放點醬油」、「不對,要多放點醋啦」,參加三重社區大學美食課的媽媽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文化園區小組發起人董俊仁說:「和三重社區大學合作,將授課地點設置在眷村內,就是要吸引外人多來眷村走走。」

三重空軍一村與全台各地的眷村一樣,都面臨著拆遷的情況。一群深愛眷村文化的志工和不捨眷村回憶的居民,靠自己的力量延續眷村的文化,三重空軍一村文化園區的計畫就由此產生,以保留三重空軍一村的眷村文化為目標,並希望可以以眷村為聚點,將文化的影響擴及整個三重市。

身為三重人的董俊仁了解外界對三重的印象,「深綠、髒亂、流氓多」。他表示成立眷村文化園區的原因,就是要讓大家了解,三重也可以成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地方。文化園區工作小組的設立,吸引了許多對眷村有所期望、理想的工作者,面對著眷村拆建的情況,他們要在挖土機的破壞下,搶救出過去的眷村文化。

其中文物蒐藏者陳美玲搶救出許多代表眷村歷史的文物,她邊擦拭著文物邊說:「這些東西就這麼白白破壞掉多可惜,就像自己的童年回憶被打碎一樣。」小從手工製的藥箱、私釀的酒,大到自製幼兒學步車、私藏的砲彈,眷村的文物千奇百怪,在將來文化園區設立後,所有人都有機會可以進三重空軍一村一睹眷村過去的回憶。董俊仁說:「園區內將設置一個將軍府,完全呈現過去標準眷村家庭的情況,讓只是從圖像中了解眷村的人,可以親身的經歷和感受。」

三重空軍一村裡特殊的防空洞、砲台、三階級眷舍這些特殊歷史建物,都顯示出眷村文化的與眾不同。世居村內的李珏熒說:「防空洞與砲台是日軍為防止美軍轟炸,保衛台北橋、總督府而設。三階級眷舍是因為將軍入住眷舍之後,其隨扈等人也一起入住較低階眷舍,方便將軍使喚,形成將軍宅、校官宅、士官宅的差異。」

「這個角度不錯,可以拍出好照片」,社區大學攝影課老師李俊賢正在指導學員們拍照。身為工作小組志工的李俊賢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入空軍一村拍照,沒想到喜歡上了這個地方,他說:「我希望一張張的照片,可以向大家宣揚眷村美麗的一面,而不是過去刻板印象所表達的,那些生人勿近的形象。」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藝術音樂與功能無限大

【記者陳建中導覽】大人可以很容易的用語言溝通,但是小朋友對於害怕的事情不敢說出來,語言也不是他們最容易表達的溝通方式,所以現代發展出許多不同於以往的心理治療方式,藝術治療和音樂治療就是其中一環。

林口長庚醫院黃俊彰醫師在「何謂藝術治療」一篇中有寫到,根據美國藝術治療師協會之定義:「藝術治療提供非語言的表達與溝通機會,在藝術治療之領域中有二個主要取向:一、藝術創作即是治療:透過創作的過程,緩和情感上的衝突,提高當事人對事物的洞察力或達到情緒淨化的效果;二、把藝術作品應用於心理狀態之分析,對作品產生的一些聯想,有助於個體維持個人內在和外在經驗的和諧,使人格獲得重整。」


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反應每個人的內在想法,和淺意識的內容,所以在治療的過程、方式、內容就變的比較重要。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除了詳述藝術治療的優點外,像是藉由藝術治療,兒童們提升了他們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接納,負面的情緒獲得了宣洩,所以增加了學習能力。也介紹了許多藝術治療的用途與內容,例如在歐美國家中,藝術治療被廣泛的應用在教育與復健的領域。

透過藝術治療,讓小朋友重拾自信心或是鼓起勇氣面對內心極度討厭的事物,藝術治療師和小傑的實例中,小傑的父親一年前才車禍去逝,現在,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又不幸得了肝癌,已是末期,住進「安寧病房」。母親因為疾病而變得不成人形讓小傑不敢靠近媽媽,藝術治療師透過特殊的藝術治療,完成小傑媽媽的最後心願:在過世前再看小傑一面。故事不僅感人,也讓人更了解藝術治療的用意與優點。

如果你對藝術治療有興趣的話,台灣藝術治療學會裡有提供許多資訊,包括許多演講的時間,和藝術治療最新的資訊,有問題的話也可以透過此網路與學會溝通。再者,你也可以加入此學會,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為藝術治療盡心盡力。

國外已有許多臨床數據可以證明,經常受到音樂薰陶,對增強神經系統,調節大腦皮質有益,可促使人體分泌有益健康的生化物質,加速腸胃蠕動,增強消化機能,還能讓血壓和心律維持正常。

透過音樂也可以治療身心障礙的人士,大多也是針對小朋友,音樂治療被定義為,有計畫、有組織的將音樂使用在生理、心理、社會、疾病或功能障礙的病人,藉由治療者的音樂素養及音樂的知識,同時,還必須配合行為治療、行為科學的觀念,運用治療教育的模式,把音樂治療當作一種處方,有技巧的施用在有需要的病人身上。

音樂治療的發展很早,早在古希臘畢拉格斯就曾以特殊的音樂來提振精神,到一九五O年第一個音樂治療組織「全美音樂治療協會」的成立,不久後,「英國音樂治療協會」在一九八五年也在英國成立,之後,一九七一年的「美國音樂治療協會」及一九七六年的英國「專業音樂治療師協會」陸續成立後,這四大協會便在世界音樂治療發展為居領導的地位。台灣亦於一九九六年成立「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積極的推動音樂治療相關事宜。

音樂治療的功用很廣,包括精神疾病和戒毒、安寧病房、生理殘障、兒童復健、青少年、老年人和一般人,當然也有專業治療。關於音樂治療的資訊不僅可以在「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中找到,也可以在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找到其他的內容。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陳璟民:要的是雪中送炭

【記者蔡妏雪/生命力報導】陳璟民得到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的那篇作品,當初在跑時上頭要求對象不要是已出名的,要的是那種名不見經傳,卻有所作為的慈善公益團體或個人,陳璟民說:「不要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多報導已出名的幫助不大,就像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效果並不大,要找不為人知、不出名的才好。

陳璟民畢業於東海大學,先前待在民眾日報一年多,專跑省政府、議會,一九九九年考進自由時報,調派到嘉義當地方記者,而後申請調回台北。陳璟民表示,記者選擇區域與路線就和大學指考分發一樣,採用選填自願方式,筆試各項所得加起來比較高的就優先獲得決定權。

陳璟民得到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是還在嘉義當地方記者的時候,當時是由自由時報中部中心總策劃,要求每個轄區內的記者至少要有一篇稿,剛好陳璟民所跑的嘉義縣市內有這麼一個溫馨動人的故事,標題是「愛在人間蔓延」,內容敘述有一群農夫,有的種稻,有的種水果,所得都不多,但仍願意付出他們的愛心,連續一、二十年集資救濟中低收入戶、受災戶,或是有特殊處境的人,給予金錢和物質上的幫助。

甚至有些人窮苦到連幫家人處理後事的錢都沒有,這群農夫還會買棺材給予處理後事,就是俗稱的「施棺」,陳璟民表示,為了啟發社會向善、與人為善、關懷弱勢,中心才會策劃這樣的專題,其實這樣的故事各地都有,只是表現的宣傳手法不同,像嘉義這個故事,就是民間口耳流傳,從居民那得知後,輔助過去資料以及實例完成的。

現在的陳璟民雖然調到台北市,大多跑機關單位的市政新聞,不過他表示,記者不只是「文抄公」,不僅僅是紀錄而已,還要思考它的來龍去脈,自行發掘對社會有幫助的題材。二OO七年陳璟民曾報導有一位北投區的民眾,他會關心公共議題,進而去改善地方不合理之處,像是路面標線不合理,造成駕駛人猶豫,有時還釀成車禍,影響交通安全,或是停車場積水,成因是地下水設備排水不良,這些問題他都會向相關單位反映改善。

陳璟民表示,認為這位民眾好管閒事也好,但有時是必要的,因為這些問題不僅是關係到個人,還關係到整個社會大眾,像還有天母的運動公園,中文標示牌是對的,英文卻是錯的,造成外國人的恥笑,民眾反映改善後對台灣的形象也會有所幫助,而這也成為陳璟民的獨家新聞。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社大難為無米炊

【記者王翊亘/生命力導覽】社區大學自從一九九八年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向台北市長陳水扁提出構想後,成立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至今已將近十個年頭。然而發展至今,社區大學仍然有其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尚未解決,有些是從以前就存在,有些是新產生的,值得我們去了解到底是什麼問題阻礙了社區大學的發展。

一所社區大學的成立,必須要有經費、場地及師資等必備條件,經費的危機大概是每所社區大學最頭痛的問題,因為經費是一切的根本,沒有了經費就很難取得場地、維持水電等開銷、甚至是找尋更好的師資。以永和社區大學來說,其經費來源除了學生所支付的學分費之外,最大的來源就是台北縣政府的補助。學生所支付的學分費,僅僅剛好能夠支付給教師的鐘點費,而社區大學的其他開銷如場地租金、水電費、活動費等,除了靠台北縣政府的補助之外,就必須要向外界募捐以補其不足。

社區大學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結合社區的民眾,打造一個屬於社區的學園,並且能夠啟發民智,達到終生學習的目標,因此社區大學並不是補習班,除了一般的才藝課程之外,也需要有如「公民論壇」、「文化夜市」等活動來達成其目的,而這些都是需要經費的支持。台北縣政府對於社區大學的補助為新台幣六百五十萬元,平分給縣內十所的社區大學,相較於其他縣市來說是特別的少,而且縣議會最近還作成決議,社區大學必須要設立在高中職以內,所以對於目前校址為福和國中的永和社區大學來說,又是另一項難題。

澎湖縣研議社區大學設置與否的內文中表示,目前的社區大學經營方式,大多為實用生活藝能方面的課程,而這類型的課程總是班班爆滿,反之若是公民素質養成與社區參與方面的課程,則總是乏人問津。所以有些社區大學在經費的考量之下,完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甚而引起了當地補習班業者的不滿。
社區大學的成立層級,並不一定是在於縣市層級之下,像員林社區大學為例,便是在鄉鎮市的等級之內,因此對於經費的補助來說,若地方預算有所缺不足的話,就有可能移作他用的危險。
社區大學無法自給自足,除了仰賴縣市政府的預算補助之外,還得去爭取其他公家部門的補足,如苗栗社區大學為例,其歷年來的補助有中央部會級的教育部、內政部、文建會、勞委會、青輔會、客委會、原民會等,縣市政府層級的文化局、教育局、民政局、社會局、建設局等,以及縣內部分鄉、鎮、市公所。其中大部分是實質的經費支援,也有部分是以行政資源或是專案委託的方式協助。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陳志成三十年記者經驗談

【記者蔡妏雪/生命力報導】 坐著計程車剛到某家日本料理餐廳,餐廳裡正在舉行「生命線記者會」,這位將自己一半的歲月都奉獻給報社的資深記者陳志成,從法律系轉戰新聞地方記者,一待就待了三十年,在假日仍盡忠職守地跑新聞,他說:「不要嫌無聊,看似無趣的場合,仍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一九七三年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的陳志成,大學時期其他人都窩在法學院圖書館用功讀書,只有他被圖書館內的成堆雜誌所吸引,他說或許那時候正在為當記者做準備吧。畢業後曾在保險公司短期待過,一九七九年考進《中國時報》,因為家住彰化就近選擇到彰化當地方記者,不知不覺中,已待了快三十年之久。

幾年前《中國時報》中南編裁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問到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陳志成表示,報社一直在裁員,就要讓報社覺得「物超所值」,付你薪水是值得的,對報社來說,物美價廉的記者最好。他還表示,記者是很窮的行業,賺不了什麼錢,即使要賺也是賺黑錢,有些比較小型的報社在像是彰化等比較鄉下的地方,記者根本就沒有薪水,甚至還要自己買車、相機、電腦等配備,就好比當兵要自己買槍一樣,「沒有熱忱根本就幹不下去。」

離開餐廳前往下一個採訪地點,一路上陳志成分享著他當記者的經驗,他說不喜歡跟人交朋友、不喜歡人多熱鬧的地方、不喜歡應酬,這些人不適合當記者,記者有記者的尊榮,地位是靠自己建立的。曾經有一位政大女學生跟她媽媽來找陳志成,她表示想當記者,陳志成並沒有說些什麼,先丟了報社的每日檢討給她們看,讓她們知道當記者沒有想像中那樣好玩,壓力其實很大。

兩個月前,陳志成為彰化女中學生推甄做模擬口試,非常多人想要當記者,覺得記者很光鮮亮麗,對主播有著無比的憧憬,他表示記者可以得到其他行業得不到的機會,像是可以跟縣長接觸,其他人可以嗎?有辦法到國外參與奧運,其他人有辦法嗎?不過記者是個冒著生命危險的行業,像之前有一次颱風來造成水災,《中國時報》黃俊銘地方記者為了救《聯合報》女記者,車被沖走,人差點也被沖走,後來報社買了台新車當作補償。

聊著聊著已來到下一位受訪者的家,對象是吳晟,有名的鄉土詩人兼散文家,問到怎麼會來採訪他,陳志成說:「想採訪吳晟想很久了」,記者採訪有分兩種,一種是報社指派的,另一種就是自己去挖掘的,這次採訪吳晟和他的兩位兒子,主題是吳晟和兒子的小樹林。看著他和受訪者的互動訪談,彷彿朋友一般,將近四小時的採訪過程真實地呈現在眼前,讓人大開眼界。

最後,陳志成說,每天早上起床的心情取決於昨日的採訪報導有沒有見報與自己和別人的新聞報導比較,不要等報社來檢討你,自己要先檢討自己,「擦乾眼淚,重新振作」。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愛心會 引領精神官能症病友

11 【記者江詩筑/生命力報導】踏進「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的辦公室,輪值的電話志工林武雄是愛心會的常務理事,他擔任組織內的副執行長的職務,也負責編輯愛心會的會訊,他是位恐慌症、憂鬱症的病友,現在投入了志工的行列,為其他病友們服務。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於西元一九九三年由當時市立療養院院長簡錦標教授發起,當時稱之為「恐慌症知友會」,建立病友們互助及彼此關懷的平台,後來更擴大服務的對象,包括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重大創傷症候群等精神官能症的病友。秘書張嘉榮說,因為愛心會的工作關係,讓她更了解什麼叫做「精神官能症」,在實際接觸過一些病友過後,她發現這些病友們並非向媒體所描述的那樣,媒體有污名化這些疾病的傾向。

常務理事林武雄認為這些精神官能症者,多半是傾向情緒障礙,就像當時他生病了,可是同事們都不知道,這個病是看不出來的。生活調適愛心會所想要做的,是讓其他正在病中或是發病的病友們知道,「這個病不會瘋不會死,這個病是會好的,就像我們一樣」。

愛心會主要的工作是在推廣森田療法和團體治療,以林武雄為例,他就是經歷過團體治療的病友,目前他也在振興醫院擔任團療志工,服務其他正在接受團體治療的病友及病友家屬們。團體治療像是一般門診的再延伸,由醫師帶領多位病人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及談談病人間的壓力來源,但由於健保制度的關係,愛心會目前較以推廣森田療法為主。

森田療法則包括了認知行為治療。森田療法是源自於日本的說法,其觀點認為中西方的文化對於疾病的認知並不相同。愛心會提倡在面對這些精神官能症患者時,可以用我們的文化來思考病因並考量如何治療,例如在團療中病友之間的同理治療就是森田療法的一種,因為團療是不分年齡、階層的,透過森田療法理論中提倡的「說」,可以看見不同面向,給病友帶來新的領悟。林武雄說的,生病的人才知道生病的苦,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彼此了解,「愛心會主要想要告訴病友們說-我們並不孤單。」

張嘉榮說,愛心會除了推動團體治療的部份外,還會在「民生教室」舉辦各類活動。「民生教室」位於民生東路上,愛心會希望舉辦活動讓病友們參加,可以增進彼此互動,例如「心靈花園座談會」、「心靈花園卡拉ok、歌唱班」、「讀書會」等,而其中最特別的是,「民生教室」是由愛心會的病友提供,以便於嘉惠更多人。愛心會並於今年六月開辦了「心靈成長課程之女性工作坊-姐姐妹妹站起來」,希望提昇女性在工作與自我的認同和對自己生命的期望,有興趣的女性朋友可以報名參加。

林武雄說,「愛心會大概是在精神官能症部份,全國唯一的病友互助會了」,因為所有的志工本身都是病友,有需要的病友不管是到他們的辦公室或是打電話來,接觸的都是一群經歷過疾病的過來人,他們希望可以以自己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病友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及希望,讓他們知道這裡有一群從疾病裡走過來的人。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三級防治 杜絕校園性騷擾

E4b889e58f8ae998b2e6b2bb 【記者謝瓊元/生命力報導】「二十年前的台灣,強暴這兩個字是禁忌,不能說出口的!」報告人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所長羅燦煐說,當時大家都以「那個」這兩字來代替!顯示過去性騷擾是被藏起來的話題。今非昔比,性別意識已經逐漸被重視,性騷擾也成為被關注的議題,性別事件不單指性騷擾問題,必須從校園開始推廣性別平等教育,培養學生的性別意識。

為期三天的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第三天議程「校園性別事件之預防與處理」之一的「三級預防之再出發-學校作為校園性別事件防治社區」,報告人羅燦煐累積自己研究性別議題二十多年的經驗,再加上最近與幾位學者一同撰寫教育部的「性別教育白皮書」的心得,跟現場來賓分享她的看法與經驗。

所謂的校園三級防治:第一級是教育宣導,是性別教育宣導,建立學生的性別意識;第二級是介入處理,指的是透過學校的輔導單位或調查小組等的處理,保護被害人,解決性別事件;第三級是追蹤輔導,為事後的追蹤評鑑,包括被害人及加害人的心理諮商、創傷後輔導等。羅燦煐說,目前台灣做得最具體、最有績效的是第二級介入處理,而一、三級還有待加強。

羅燦煐說,第一級教育宣導做得好,可以防治很多不幸的悲劇發生。之前宜蘭有間小學輔導主任播放性教育宣導影片給小朋友看,有位小朋友看完嚎啕大哭,詢問之下發現,原來她從小就被父親性侵,卻因為年幼不懂,直到看了影片後才知道自己被侵犯。而且父親的魔爪現在正要伸向年幼的妹妹,輔導主任知道後立即通報社會局,將父親繩之以法,讓她的妹妹可以免於經歷同樣的遭遇,因為教育宣導使妹妹不會經歷她的悲劇,由此可見校園教育宣導有多重要。

台灣第二級防治介入處理做得比較有成效,但因為中國人總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因此讓調查人員常感到無奈,報告人之一台南大學輔導中心主任呂美枝說自己曾處理一個個案,男學生的手都放進女學生的褲子裡,已構成性騷擾要件,但校方態度卻是:「她說停止,他也停止了啊,這樣不就好了嗎?」讓她感到無力;而且校方的性騷擾調查員培訓依舊不夠,所以對於被害人的隱私及權益也不夠重視。

第三級的後續追蹤主要是對於受害人後續追蹤與協助,維護受害人和加害人雙方的人身安全及權益,最重要的是要發揮校園性別事件的教育意涵,這點會回歸到初級的教育宣導,像是從個案去教導如何防治約會強暴,這些追蹤的資訊能否成為教育的資源。

三級防治還需要如何改進?羅燦煐的建議是,首先教育宣導部分,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年齡和文化背景課程來研發相關課程,建立校園性別預防事件教育人才庫,把相關資訊議題及解決方法等資訊整合成資料庫,強化宣導效果;第二級介入處理層面上,要提升處理過程校內外相關資料之整合及協調、保護雙方的人身安全及法律責任,及事件處理方式更多元化;第三級追蹤輔導方面,要落實對雙方的後續協助、確保處理程序的合法性及處理結果之公正性、獎勵校方調查員處理的績效。

羅燦煐說,校園是最好的公民場域,應該要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讓他們不單不會成為性別事件中的被害人或加害人,而且還能培養道德感及見義勇為的精神,放棄「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勇於告發、給予被害人協助,如此便能杜絕校園性別事件的發生。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在部落大學找回固有傳統

【記者胡梓筠/生命力報導】傍晚,對上班族來說應該是個可以喘口氣的時候。然而有些人,上完了班,仍然提著公事包來到輔仁大學校園,準備繼續奮鬥。他們就是台北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學生。

在政府過去的政策下,講母語的原住民被迫要說國語,政策逼得他們成長在主流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下,造成原住民文化的流失。為了找回原住民固有的傳統,台灣由南到北相繼成立十三所原住民部落大學,這些學校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部落以後能夠自動自發的學習。

台北縣政府表示,台北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成立宗旨是想提供原住民更多學習機會,培育原住民人才,所以招生對象以原住民為主,課程規畫以落實「終身學習」及「文化傳承」目標為前提,包括族群、藝能、生活及統合等學程,為期三個月左右。

日前由台北縣縣長周錫瑋、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擔任學校正、副校長,在原住民部落長老的祈福下,共同揭開校碑,並宣佈開始上課。

輔仁大學認為,由輔大承辦第一屆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可以利用優良完備的教育資源及辦學經驗,提供台北縣原住民更多元、更豐富的學習機會及環境。而課程內容從部落的觀點出發,聘用部落長老或精英來進行知識的傳遞,正在上課的年輕人就很認真的說:「這是我們的傳統,本來就應該要會的。」

台北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課程還出現了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的母語教學,另外還有編織教學、傳統祭儀歌舞甚至還有製作茅草屋模型的課程,透過這些多元發展,帶領上課學生重新學習前人的技藝。

雖然在剛開始學習時,都一定會有挫折感,但這些學生仍然很努力的花時間在課程上,即使很辛苦,但只要能夠讓他們認識自己族裡的文化和傳承,大多數的原住民都還是很願意接受的。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在印度體驗生命的感動

【記者胡梓筠/生命力報導】一九五二年,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成立了「垂死之家」。在這裡,罹患重病卻沒有地方可去的人,能在愛與關懷中離開人間。二零零六年八月,輔大老師一行共二十三人來到「垂死之家」,親身體驗德蕾莎修女所做的事,並將其精神帶回輔大。

輔大耶穌會使命室嚴任吉神父是此行的發起人,八月底一行人來到「垂死之家」做志工服務,替病患擦藥、換衣服、餵飯,就像德蕾莎修女所說的:「用我的雙手,治癒你的創傷。」

嚴任吉說:「因為有愛、因為有付出,讓貧窮的人變得不貧窮了,付出的人也變成心靈富有的人。」這是因為在沒有現代化設備,甚至連洗衣機也沒有的「垂死之家」裡,義工們需要做許多粗重的工作;但他們的大愛,與即將消逝的生命相互留下一個美麗的畫面。

其實來做志工,輔大老師也學到很多,法律系老師陳昭華說,停屍間上寫著:「謝謝你帶我上天堂。」令人不再覺得停屍間是恐怖的,「到那裡服務,越能放掉自我,收穫越多。」他說。

輔大織品系的羅麥瑞修女非常同意陳昭華的說法,所以認為「垂死之家」應該改名為「生命之家」。在那裡,人們不分種族、語言,全都一心一意為病患服務,令人感動。臨床心理系老師陳美琴也說,「能夠用雙手與愛心幫助苦難的人,讓我感到愛的力量。」,因此會感謝媽媽對自己的付出。

而織品系老師陳貴糖、闕碧芬、羅麥瑞修女等人的雙手除了治癒創傷外,還讓病人有尊嚴的死去。他們用最傳統的縫紉機,替垂死之家的病患,縫製出人生的最後一件衣服。陳貴糖表示,病患甚至說,這是他們這一生中穿過最漂亮的衣服。

為了讓沒去印度的學生也能感受到助人的快樂,陳貴糖等人決定給織品系學生一項作業-那就是為「垂死之家」的病人製作一件衣服。對此,織品系學生胡佳君表示:「很高興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幫助別人。」

輔大護理系主任陳惠姿,利用專業技術在印度幫了很多忙,所以決定明年要帶護理系的學生前進印度,讓更多專業人士能在垂死之家幫忙,也希望學生能夠體會垂死之家的大愛精神,並且將它帶回台灣,造福台灣病患。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都市農園樂 學生種稻趣

【記者胡梓筠/生命力報導】綠油油一片青菜從土中探出頭來,柵欄後方的三隻公羊低頭吃菜,還不時發出咩咩的叫聲。這可不是在台灣的鄉村,而是台北縣新泰國小的實驗農場。

台北縣新莊市新泰國小校長張信務與家長會長吳明坤,在校門左側一片三百坪土地上,規畫作新泰國小教育實驗農場。農場有水生植物區、蔬菜栽培區、水稻培植區、香草花園區、可愛動物區與綜合探索區。

新泰國小學生表示,以前大門旁邊的空地雜草叢生,想說可能就這樣荒廢下去,但沒想到居然可以搖身一變,變成生機盎然的農田,也從此改變了新泰國小小朋友的生活。

在新泰國小農場中,發現西裝筆挺的新泰國小校長張信務在各個農田間耐心的指導小朋友種田拔草的秘訣,「今天其實要開會」,張信務笑著說:「不過我還是忍不住來農場看看。」張信務小時後生長在農村,常常幫父母種田,因此當他成為新泰國小校長看到校門口的一小塊地時,心中浮現的並不是華美的活動中心,而是實驗農場。張信務說:「實驗農場並沒有什麼遠大的教育理想,我只希望能受讓小朋友有機會可以玩泥土,跟土地親近,即使整身髒兮兮的也無所謂。」

「實驗農場標榜全天然,所以完全不添加任何的化學肥料,蟲子當然就特別多。」志工媽媽李依靜一面跟我們解說,一面用打火機點燃手中的報紙,用火燒死企圖吃掉菜的害蟲。不知道是不是天然的青菜太好吃了,同學們抱怨旁邊的雞常常會跳過大約半尺高的柵欄,吃掉青菜。五年級的藍芷婕笑著說:「每次公雞跑出來,我們大家就合作一人拿一個掃把在把它們趕回去。」

雖然現在水稻區正在休耕,但小朋友可沒有因此閒了下來。水稻栽培區周圍站滿了小朋友,手拿著紙筆,仔細觀察著泥土中的生態。張信務還說,近日內會在水稻區烤地瓜,一方面讓小朋友體驗農村的童年樂趣,另一方面燒過的雜草灰更能成為明年稻田最天然的肥料。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