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阿金姐工作坊 天然手製醃梅

【記者黃涵逸、陳斯穎╱新竹縣報導】本名康阿金的阿金姐,嫁入客家庄後才開始向婆婆學醃梅子,當初因孩子愛吃所以常做,多做的就分送給鄰居,沒想到卻意外獲得大家好評。也因為執著於婆婆傳承下來的技法,所以一路走來,縱使產量再大也堅持採用純天然食材及不添加防腐劑的方式製作,不僅如此,阿金姐更與當地農友、婦女及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地方特色回饋在地。



一腳踏入梅子的世界
本來是閩南人的阿金姐,因為嫁到客家庄才有機會向客家婆婆學醃梅子和製作桔醬。由於因為老公與家人愛吃,所以經常做各種不同口味的梅子。阿金姐說,每醃一次梅子的量都很大,雖然可以保存很久,但總是會有多做的,她便會分送親友、鄰居。本來醃梅只是為了給小孩當零嘴,但鄰居與親友不斷稱讚他的手藝,不只請她代為醃製、更一直跟她說可以賣,於是讓阿金姐有了做生意的念頭。

一開始,阿金姐只是增加平常醃製梅子的量,擺在自家米店兼售,大部分購買的人都是熟客,但銷量不佳,後來許多客人告訴她,因為客家口味的梅子比較酸和鹹所以有些人吃不慣,於是阿金姐蒐集大家意見後,找出最適合大眾的口味,改變醃梅子的方式。後來,阿金姐會騎車載著自家產品向商家兜售或是到處寄賣,但因為沒品牌、沒名氣也不懂得包裝行銷,所以總是乏人問津或是吃閉門羹。

一九八一年,當時五指山是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阿金姐覺得或許可以藉由寄放產品在風景區的商店,來宣傳自己做的純手工梅子,但一方面是因為純天然的成本高,價格壓不下來大家不願意購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當時國人比較沒有追求純天然和健康的概念,對不知名品牌的購買意願也不太高,所以寄賣的結果常常是梅子都已變色或壞掉被丟掉。阿金姐因此心灰意冷,所以便選擇停下腳步,打消做梅子生意的念頭。


梅子人生的轉捩點
沮喪的阿金姐,歇業了一年,不再做梅子販賣,只願意做少量和家人鄰居分享。在這段低潮期,幸好阿金姐遇到了貴人。這位貴人便是李天正,在旅行社工作的李天正偶然有機會吃到阿金姐的產品,他覺得非常好吃,因此主動開始幫阿金姐大力宣傳。李天正說,他認為阿金姐的好不僅僅只限於梅子讓人覺得好吃,而是因為她的產品經過改良,每一次品嚐都能吃到不同但都屬於梅子特有的風味。他把這些商品當成每次旅行社行前會議的伴手禮,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些美味又天然的食物,這個舉動也達到不錯的效果,許多人嚐過後,便會主動詢問阿金姐的其他產品和訂購事宜, 沒有其他管道宣傳,但透過這種大家介紹大家的方式,反而使得效果更好。這也是阿金姐梅子事業開始有起色的第一步。

一九九六年,阿金姐接受新竹科學園區生活誌的採訪,記者為了確定產品是不是真的沒有添加人工甘味劑或化學物質,便希望阿金姐將商品送到食品研究所檢驗,在檢驗過程中,阿金姐認識了在食品研究所工作的林欣榜,並向他請教健康食品的相關知識。為了穩定產品的品質,甚至還買了測糖器,希望能用更精準的方式,製做出更多健康食品。


循序漸進 步上軌道
一九九八年,阿金姐加入竹東鎮農會的輔導,透過與農會的合作,打開了更多的銷售管道,並重新包裝了商品。當時農會希望能研發在地傳統的客家桔醬,因此阿金姐嘗試用做梅子的方式去改良桔醬,做好後給鄰居及農會的人試吃,結果大受歡迎,從此桔醬成了他們熱賣的商品之一,也因為她的改良,讓原本接受度不高的桔醬逐漸被大家接受。

二○○二年,阿金姐參加農委會舉辦的首屆金梅獎,抱持著「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的心態,沒想到,商品卻意外獲獎了,不僅如此,阿金姐的商品也陸續入選「台灣好伴手」、「新竹縣十大伴手禮」,受到大家的肯定。被肯定的同時也有負面的評價,阿金姐說:「當時有個客人打電話來說桔醬很難吃。」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客人把用沾的桔醬拿去泡茶,因為這小小的插曲,讓阿金姐開始有了研發專門泡茶用的桔汁,而產品「香桔汁」也在不久後誕生了。

在這段期間,阿金姐的子女也都陸續回來幫忙媽媽,次女彭巧嫻是設計師,她說,其實大部分的鄉下農產品都很天然,但是卻經常因為包裝不夠精緻導致賣不出去,因此希望利用自己的專長重新設計商品包裝和外觀,提升產品的質感。阿金姐也自豪地拿著精美的商品目錄,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女兒設計的。


地方特色的結合 回饋在地社區
在研發桔醬時,農會希望使用在地的農產品,但是當地農民栽種的酸桔往往因缺乏銷售管道,寧願讓它掉落也不願意採收,於是他們以契約合作的方式跟農民合作,並且用保證價格向農民收購酸桔,除此之外,也希望他們慢慢改為無毒耕作,讓製做出來的桔醬能讓人吃得更安心。

除了回饋在地農民,阿金姐也與社福團體合作,像世光教養院、家扶中心和竹東的家政媽媽,有些簡單且重複性高的工作,盡量都會請他們來做,例如包裝產品的客家花布袋子,就是請家政媽媽手工縫製的。喜歡與在地人互動的阿金姐說:「雖然沒有賺很多錢,但細水長流的堅持和協助是我們能做到的。」




延伸閱讀

阿金姐工作坊

金桔農莊

北投橘莊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尋找公平的夢 傳遞亞洲社企精神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兩個男生,一場為期四個半月的公益之旅,他們以實際探訪的方式,採集各地以商業模式協助弱勢、推動社會進步的具體方法。由台灣出發,一路行經中國大陸、尼泊爾、印度、到巴基斯坦等地,採訪了近五十個值得學習的社會企業模式,回台後連舉辦近四十場免費講座,並將這一系列激勵人心的精彩故事寫在部落格上,透過轉載與分享,持續傳遞一個個尋找公平的夢。




兩個男孩的社企探險
黃威愷,台灣大學政治系三年級,原本今年應該就讀四年級的他,在大三時決定休學,以四個半月的時間探訪中南亞的社會企業。他的夥伴詹益昇目前則就讀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兩個人在台大不同凡響社團中,大量接觸了社會企業後,決定親身走一趟,到社會企業興盛的亞洲開發中國家取經,讓更多台灣人可以藉由他們的行動,了解社會企業的運作模式。

談起籌備這趟旅程最大的阻礙,兩人異口同聲說道:「錢!」原先估計總花費約台幣三十萬元,為了籌措資金他們努力嘗試各種比賽,然而要不是早已過了報名期限,就是以一名之差飲恨,最後他們找到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將計劃放上網路後大力宣傳,最後總共募集七萬元,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他們當省則省,最後四個半月的旅程總共花費十七萬元,遠低於原先估計,而剩下不夠的部分則是自行吸收。

黃威愷與詹益昇的旅行足跡(尋找一個公平的夢提供)。


勝過千言萬語的具體實證
走訪這麼多個社會企業,最令兩人津津樂道的是大陸深圳的「青番茄」線上圖書館。青番茄是由四個三十初頭的大陸年輕人所創辦,因為有感於一般大眾不愛閱讀,因此努力將閱讀的阻力降到最低,所謂的「閱讀阻力」並非識字率低,而是他們觀察到一般人會因為出門找書、借書到還書這段過程的不便,而懶得開始閱讀,因此只要在青番茄的網站註冊後繳交一筆押金,就可以上網選定想看的書籍,隨後青番茄就會免費將書籍送到民眾家中,看完後再免費到府取書,大大降低這段選書到還書過程的不便。

很多人納悶這整個從選書到還書的過程皆是免費,企業該如何營利?首先,青番茄主要幫企業建立圖書館以獲取報酬,另一方面也會幫忙作廣告。例如民眾在網路上選取食譜相關書籍,極有可能該民眾對烹飪感興趣,因此在過程中青番茄可以主打附近超市的降價優惠資訊,使商家的廣告目標客群更加精準,透過這兩個主要的營利方法,讓青番茄從原先的四個駐點擴增到全大陸二十七的城市,對他們而言,所謂貧窮並不一定是經濟弱勢,更多時候知識閱讀量的貧乏才更加值得重視,因此青番茄線上圖書館致力將民眾閱讀書籍的阻力最低,努力改革知識水平的貧富不均。

談到社會企業,大多數人會想起尤努斯創辦的鄉村銀行。然而相似的微型貸款並非一體適用,在巴基斯坦時,黃威凱與詹益昇拜訪了類似的社會企業金融機構,因為沒有完善的還款制度,讓微型貸款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具有財經背景的詹益昇分析道,尤努斯的微型貸款是因為建立了完善小組機制才能發揮效用,例如同個社區的居民向銀行借款,鄰居或親戚就會彼此當保證人,並拿出一部分的借款當押金,若是其中一人無法還款就以押金抵償,而不還錢的人就會破壞鄰里間對他的信任,有了這層壓力就能讓尤努斯的微型借貸順利運行。然而巴基斯坦的金融機構雖然主動向社區民眾宣導借款,卻因為沒有建立互相監督的還款制度,而較難收回所借出的錢。

黃威愷跳入印度恆河體驗當地生活(尋找一個公平的夢提供)。

尋找一個公平的夢 從台灣發聲
從台灣出發,一路行經上海、深圳、香港、青海、西藏等地,再從陸路前往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博卡拉等地,最後從巴基斯坦的拉赫爾抵達終點站埃及。由於海關與時間的問題,兩人來不及到原先所計劃的以色列,但這趟旅程中,他們尋獲一個又一個獨特的社會企業模式。青番茄圖書館項目負責人秦先生說:「在與他們兩個青年的互動過程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在追求夢想的同時,還能以具體行動實踐。」

與青番茄負責人合影(尋找一個公平的夢提供)。

歸納這些社會企業的成功關鍵,詹益昇與黃威愷不約而同以「堅持到底」總結。黃威愷說:「每個社會企業的重點都不一樣,但唯一相同的是他們都堅持到底,這些產業在『社會企業』這個詞還沒發明前早就在做這類的事情,動輒三、四十年的不在少數,但他們碰到困難時從未放棄,才有今天偉大企業的形成。」台灣的社會企業概念雖然仍屬新穎,但只要堅持下去,相信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學習對象。
卸下旅行裝束,回到台灣後的兩人在完成學業之餘,也逐步將這四個半月所探訪的社企故事寫進部落格裡,此外他們還陸續在各大專院校舉辦免費經驗分享會。有次到台中女中分享時,黃威愷問台下同學是否聽過社會企業,沒想到僅有少數的高三生表示聽過,但經過當天的交流分享後,社會企業的概念對這群高中生而言不再陌生。面對面交流的分享方式雖然費時又耗體力,但他們堅信這是發動大家心中對改變社會的重要引擎。

目前就讀台大社會系四年級,同時也是城市浪人創辦人的張希慈在聽完經驗分享後說:「我覺得他們帶回來最重要的價值是『社會企業家精神』,從下定決心走出台灣開始,那種勇於突破自我舒適圈的精神即是現在大學生很缺乏的部分。」未來,黃威愷與詹益昇還希望能將這段公益之旅出版成書,不僅化作青春歲月中最瘋狂的一抹印記,還能透過文字將改變社會的熱情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尋找一個公平的夢

How to build a Startup

青番茄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馬術治療 兼具治療效果與娛樂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歷史上與人類有非常親密的關係,是人類運輸交通工具,隨著時代變遷,人類把運動和馬連結在一起,形成了在上層階級中,受歡迎的馬術運動,但是對於馬術教練王挽華來說,馬術跟治療身心障礙者息息相關,十五年來,他用馬術治療讓許多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和家長看到一道曙光。



堅定的友誼 是追夢者的後盾
一九五一年出生的馬術教練王挽華,在天母振興醫院待了十五年,主要負責馬術治療,不管是醫院裡的同仁或是病友,大家都叫他「王叔」,年輕時在軍中擔任軍醫官,退伍後在榮總癌病中心當了十五年的技術員,生性善良且愛幫助人的他,從小的夢想是當醫生,王挽華笑笑的說:「只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太會念書」,但他從沒放棄過想幫助人的念頭,被問及到為何這麼執著在馬術治療,他真誠的說:「我們不是有錢的人家,可以用錢幫助別人,但我們有點體力, 就用力量去幫助人家」。

王挽華的高中同學武而謨,在天母振興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負責的物理治療是水療,大家都稱他為「武叔」。武而謨二十六歲來到振興醫院,一直在這邊用水療幫助身障者,很多人會覺得身障人士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他說:「你沒有給他機會,你怎麼知道他不行?」,對於身障人士,武而謨非常有耐心,在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把身障人士當成朋友,或許就是這樣的理念與堅持,他與王挽華才可以從高中到現在,一直維持良好的關係,友情的支持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武而謨除了平常幫身障人士做水療,假日時也會帶著大家出去玩,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樣,王挽華說:「那個時候我沒什麼事,就跟著去玩,每個禮拜六、日,都會一起推著醫院裡的身心障礙人士,從這裡(振興醫院)推到關渡去賞鳥」,從此之後,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為身心障礙的朋友努力著。


一個念頭 點燃了一個絕望
一九九二年的殘障奧運辦在巴塞隆納,那是他們第一次要去參加殘障奧運,王挽華跟著武而謨一起去,到了巴塞隆納以後,殘障奧運有很多比賽項目,但是當時馬術並沒有列入比賽,只是表演賽,好奇的王挽華就去欣賞表演,發現騎馬的都是一些身障朋友,當時的他很驚訝的說:「有這麼多人(身心障礙者)可以騎馬啊!」後來與身旁的外國人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不只有馬術這個運動,還有一種叫做「馬術治療」,王挽華說:「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所以我很不懂,我就問那外國人哪裡可以多了解一點,他叫我去香港,香港比較近」。

從殘障奧運回來之後,王挽華開始大量找有關馬術治療的資料,從頭開始學習,一九九六年開始,從香港到英國,他到各國去接受專業的馬術治療訓練課程,「因為我不是治療師,但是馬術治療需要一個重要的導師,也就是教練,否則治療師他沒辦法控制馬」。

身為台灣第一個將馬術治療引入國內的人,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到各地取經,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卻把這復健的新領域引進國內,一九九八年成立「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希望造福更多身心障礙的人士。


自然的律動 人與馬融為一體
馬術治療的起源很早,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二十四個國家有馬術治療的發展。王挽華說,馬匹的律動,他的整個身體的律動,會帶動馬背上的人一個很自然的韻律,這個自然的韻律在復健的理論裡面,是很多很多的理論支持的,「所以說牠是一個很好的復健工具,但是我們說馬匹都說是夥伴 ,不說是工具」。

現在國小四年級的淳風,是名自閉症患者,從中大班就來接受馬術治療,淳風媽媽說:「一開始是從先生的朋友那裡知道的,他們在國外,他們的小孩也有做,就叫我們也試試看」,因為淳風喜歡到馬場跟馬玩,所以不排斥馬術治療,經過治療後,淳風媽媽開心的說:「現在他會比較有主動性的表達,比較開朗一點。」

王挽華說:「這麼多年來的經驗,我覺得馬術治療對腦性麻痺的患者是特別有幫助的」,對於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說,比起醫院的枯躁感,但又不失治療復健的效果,馬場有更多的新鮮感與刺激感,有視覺上的、有觸覺上的、有聽覺上的,這些都會讓小朋友產生興趣。


地理文化的差異 台灣發展不易
盡心盡力推廣馬術治療的王挽華,被問及到有沒有困難,他無奈的笑著說:「困難是很多啦,除了資金問題,大環境的問題也很嚴重」,台灣的地理環境地狹人稠,除了沒有空間養馬之外,台灣也沒有生產馬,台灣的馬匹都是進口的,或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馬,所以在一般的家庭裡面,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常接觸馬,反觀歐美國家,有些小朋友在自己家裡的後院都養著馬匹,他們對馬匹非常熟悉,相較起來,台灣馬匹的文化比較淡薄。

人才的培訓也是一大困難,因為馬術治療需要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與語言治療師,這些老師拿到證照以後,還要學會騎馬,並且深入了解何謂馬術治療,所以需要長期的培訓,也比較少人願意投入,王挽華無奈的說:「常常一個課程下來,報名的有三十人,留下來的可能不到一個」,因為協會經費不足,工作環境又在馬場,室外馬場要忍受風吹、日曬、雨淋,還要清洗馬的糞便等,「一個人要這樣做,不容易,可能是去體驗一下,但是要留下來投入的,不多」,目前全台灣大概有四、五個治療師,很有興趣的在投入馬術治療。

資金不夠、政府不理睬、馬匹文化薄弱、人才培訓的困難等,都是馬術治療冷門的原因,縱使有這麼多困難擋在前面,但是王挽華從沒想過放棄,甚至想把協會規模擴大,他說,怕麻煩就成不了事,就是因為有他,台灣才可以看到馬術治療,「真正引起興趣的,是它(馬術治療)對小朋友有影響,我就這麼一個想法。」




延伸閱讀

馬術治療

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

馬術治療影片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光腳的愛麗絲 啟動女性內在力量

【記者李妘、林宜臻/新北市報導】累了,倦了,不妨退下鞋,光著腳可能更能感受生命的真實與美好。她們是一群曾受過性方面傷害的女性,期許自己像夢遊仙境的愛麗絲一樣,讓生命有無限可能,藉由演出別人的故事,傷痛不再是瘡疤,而是生命另一個轉捩點。



勇敢面對 傷痛化為力量
「光腳的愛麗絲」是勵馨基金會旗下的劇團,它的前身是勵馨基金會的一個戲劇治療團體,是幾位曾受到性方面傷害的女性與治療師喬色分所組成,在團體中,她們試著將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喬色分會從生活瑣事開始聊起,而在訴說的過程中,她們也發現,其實受過傷害的不只是自己而已,大家都有不能說的祕密,但是都努力的好好活下去,這讓她們互相激勵,讓傷害變成力量。

喬色分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式,希望能讓更多人參與,於是二○○九年她成立「光腳的愛麗絲」劇團。喬色分在英國主修戲劇治療,回台灣後,在勵馨基金會擔任戲劇治療工作者,對她來說,戲劇是一種讓人抒發的方式,讓人可以很真實的表現自己,所以她擔任導演,以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方式推廣性別平權。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即興演出的表演方式,演員沒有事先編好的劇本,由台下的觀眾提供自身的故事,再由台上的演員呈現出來,藉由真實的感受與故事的分享,讓藏在心裡的壓力釋放出來,其他人也可以從別人的故事中得到體悟。


受助變助人 致力於服務觀眾
喬色分說,一開始團員們較難卸下心防,也放不開,所以喬色分會用很多的小遊戲讓團員們暖身,像是大家圍成一個圈圈,一次兩個人到中間即興演出,可以當自己是任何人物,和另一個人互動再隨機換下一個人,這不但能讓她們展開肢體,更能激發她們的靈感。

對團員來說最困難的是說出自己的傷痛,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做到的,受到性傷害時會讓一個人的自信幾乎消失,要將自我的的價值重新建立起來,需要非常多的努力與時間。「光腳的愛麗絲」劇團讓她們有一個轉換心境的管道,在這裡,她們都曾受過傷,所以也不必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能夠很自在的做自己。喬色分說,劇團不只是演出,更是在服務大眾,團員們從受害者變成舞台主角,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為打造性別平權社會而努力。


生命相互激盪 重拾自信
「光腳的愛麗絲」除了她們自己的團員,也讓對性別議題有興趣的人參加。團員蕙蕙原本是勵馨的輔導對象,從治療團體一直參加至今,她說,在這裡她服務別人,自己也感覺心的某一部分被填滿了,傷痛不再是弱點,轉為力量,她現在已經能很坦然的說,她小時候曾遭到性侵害,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她花了好多時間才能說出口的。

團員Angelin現為高職國文老師,因為從小就對表演藝術很有興趣所以加入,她說,「光腳的愛麗絲」讓她不只是一個單純看戲的人,更是一個舞台上的演員,在這裡她們的生命相互激盪,變得更有意義。另一位團員Yang-young同樣也曾是勵馨的輔導對象,她說,在這裡演出是生命的一個突破,一開始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麼,經由演出別人的故事,她能更清楚的活著,喬色分說,團員們現在已經越來越獨立,能把劇本背好,主動綵排與暖身,不用依賴別人就能把事情做好,逐漸找回被傷害前的自信,開始一段嶄新的人生。




延伸閱讀

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協會

光腳的愛麗絲官方網站

光腳的愛麗絲 演繹陰道獨白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改變校規自己來 大學生連署做環保

【記者房業涵、廖芷庭/台北市報導】來自政治大學的五位學生,他們透過學校課程計畫,主張以環保筷取代免洗筷的方式,帶領政大走向環保之路,單靠學生的力量,預計在兩週內,透過擺攤,連署一千名政大師生,向校方申請,將政大改為拒用免洗餐具的校園。



成立環保筷計畫 學生號召學生
「你可曾想過,在邊吃便當邊聆聽講者寶貴的知識傳遞,人生一大樂事啊!但你可注意過一場演講下來,我們製造了多少垃圾呢?」一位政大學生向路過學生說,當你走入政大校園,可以看到有五位政大學生,努力的在向學校師生,推廣使用環保餐具。

配合學校課程,大學生發起政大環保餐具計畫,這個計畫從五月二十日開始,在餐廳附近宣傳,透過實體、網路努力號召,希望政大的學生,可以透過連署的方式,讓學校同意,從此以禁用或是收取費用的方式,來減少免洗餐具的使用,讓政大成為一個環保校園。


在體制內課程 完成環保夢想
企劃負責人,目前就讀政大教育系二年級的鄭洵,在二○一二年時,就完成了撿垃圾環台的壯舉,當時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此壯舉,他完成了環島,卻沒有忘了環保夢想,雖然年僅二十歲,卻對環保有滿滿熱誠,繼續進行環保計畫:「我們雖然力量非常小,但是我們依然盡力做我們該做的。」

透過宣傳,進而贊同想法的師生,會簽下連署單,拿到一副環保餐具,他們的餐具都是大學生自己寫企劃書向環保署申請的,來實踐他們的環保心願。此外,他們還和政大所有餐廳合作,只要沒有取用免洗筷,就可以累積點數,集滿四個點數,就可以獲取巧克力,完成點數的政大新聞系一年級賴心予表示,「其實想要愛護環境很簡單,我們要是能像他們肯做,環境就會因為我們越來愈好。」


達成連署 走向環保之路
「不只是學校,現在社會上的環保意識都蠻低落的,我們只希望能夠改善。」企劃成員,就讀政大外文系的陳顥文篤定的說著,而這樣的信念、不斷的推廣,不到三天,就有將近一百人的連署,估計兩個星期內,達到一千人,很快就能連署成功。

「終極目標,是讓政大禁止使用環保餐具。」鄭洵表示,未來政大若成功,他們將會再推展到各大學去。大學生自己身體力行,正是大學生的最佳學習範本,擺在攤位旁邊的綠色樹木,就是環保樹,所有拿到環保筷的人,會再寫下環保心願,貼在牆上的環保樹,而環保樹,正代表著所有人的團結做環保的心,更是社會青年環保意識的最佳寫照,成為學校走向環保的重大力量。




延伸閱讀

政大環保餐具計畫臉書

減垃圾攜餐具笑盟提倡做環保

用環島減垃圾大學生另類壯遊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找回喪失行動力 輪椅籃球夢發燒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一般人很難想像,坐在輪椅上該怎麼打籃球?在台北有一個成軍半年的勇士輪椅籃球隊,雖然成軍不久,但是他們每個禮拜勤於練習,他們在球場上奔馳比賽的模樣,以及對籃球的執著與熱情,不會輸給一般人,屬於他們的籃球夢正在發燒。


勇士籃球隊 夢想在輪椅上茁壯
每個禮拜三、五的晚上,一走進古亭國中操場,就會被一群認真的背影吸引,「來,傳這邊!」「防守!防守!」球場上激烈的互動與此起彼落的話語,讓旁人看了也覺得熱血沸騰,他們是勇士輪椅籃球隊,雖然他們坐在輪椅上打球,但是那股熱情與專注,可以媲美職業選手。

現在三十二歲的隊長王柏翔,是一名小兒麻痺患者,本身熱愛運動、打籃球的他表示:「因為我是小兒麻痺患者,拄著柺杖在球場上很不常見,更別說是遭到排斥或是歧視的眼光」,四年前自己在家看電視,看到馬總統在玩輪椅籃球,上網搜尋之後才發現輪椅籃球這項運動,一開始接觸覺得很好玩,直到去年去觀摩輪椅籃球國手培訓時,認識了副隊長呂駿逸,兩人一拍即合,同樣擁有籃球夢的他們,在半年前正式成立了勇士輪椅籃球隊。

副隊長呂駿逸在二十二歲那年跟朋友去馬祖玩出車禍,導致脊椎損傷,從小就熱愛打籃球的他,得知自己不能打籃球時覺得很失望,但是他不願意放棄籃球夢,二○一○年,他的女朋友為了讓他走出陰霾,聯絡了成軍許久的高雄巨人輪椅籃球隊。

巨人輪椅籃球隊是由一群熱愛籃球運動的殘障朋友所組成的團體,於一九八三年成立,是台灣輪椅籃球隊的創始隊伍。因此呂駿逸開始了輪椅籃球的訓練,因為台北並沒有輪椅籃球隊,但是為了喜愛的籃球,他每週都從台北去高雄,與隊友一起練習,之後加入了中華隊,接受教練李雲光的指導,成為輪椅籃球國手培訓的人才,自從接觸了輪椅籃球,他找回以前打籃球的感覺,他說:「輪椅籃球應該要好好發展,才會讓身心障礙者跟一般人一樣,找回生活的目標」,並希望有機會能夠參加奧運比賽,為台灣、為所有身心障礙者打開一片天。


身心障礙者 運動社交的困難
身心障礙者不像一般人,容易得到維持體能與社交的機會,而這兩項卻是追求生活品質和就業的基本要件,輪椅籃球就是一個能夠促進人際交流也能運動的例子。在台灣因球隊經營困難,輪椅籃球的發展受到停擺,經營一個球隊除了要球員們的用心投入以外,還有許多現實層面的問題,像是資金問題,因此輪椅籃球隊數量從多年前的十六個隊伍,逐漸縮減為六隊,反觀與我們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卻增加為八十六隊,王柏翔說:「現在只剩下彰化、高雄還有輪椅籃球隊,台北只剩下我們」與台灣球隊不同的是,日本球隊到各處演講、宣導募款交流,還用網路賣衣服募款,一支隊伍除了球員,還有助理及物理治療師,減輕球員的生活壓力。

輪椅籃球很特別,隊員的組成會依大家身障特性不同,將球員分為1級到4.5級的障礙等級,並限制場上球員等數字總和,上場要控制總點數(14.5),換人要維持公平。輪椅籃球使用標準的籃球場地,除了使用專用的籃球輪椅外,也保留了籃球的規則,僅有小地方與一般籃球不同,例如「走步」的定義:持球時,碰觸輪子超過兩次,就必須運球一次,如未遵守則判定為走步;因為需要快速移動與耐碰撞,輪椅籃球也發展出特製的輪椅,但是價錢不菲,有的一台要台幣十三到十五萬,但因為勇士籃球隊才成立半年,資金不足,都是跟殘障協會借的,王柏翔說:「真的很感謝賴淑姬老師的幫忙,讓我們有器材跟場地可以練習」賴淑姬老師是殘障總會的理事,也是古亭國中的退休老師,「我們能在古亭國中練習也是多虧了老師」。


亦友亦敵 溫暖的大家庭
雖然現在球隊只有十二人,但是他們的感情就像家人一般,互相鼓勵,在球場上切磋,在心靈層面給予支持,二○一三年,號稱「防彈玻璃」的曾冠華第一次參加輪椅籃球友誼賽,他說:「這是我從小到大夢寐以求的,因為身為玻璃娃娃,總被認定跟籃球無緣」,王柏翔笑著說一開始用輪椅打籃球的兩大困難就是屁股因為久坐輪椅很痛,第二就是手會破皮,「有時候手會流血,指甲會插到鋼絲但是這就像練吉他手會長繭一樣,是必經的過程」,當一群人都參與其中,那種熱血的參與感讓他就算手流血他也打得很開心。

隊裡除了男生以外,也有女籃球員,謝文蘋在去年十二月底被同事介紹進來,同樣身為脊髓損傷者的她,以前接觸過步槍,認為打輪椅籃球可以讓全身都動起來,還能訓練反應力,不同於步槍只能動到上半身,也從室內活動發展到戶外活動,她說:「一開始抱持著試試看的想法,現在覺得這裡很好,在這裡除了打籃球運動也交到很多朋友,很開心」。


踏出第一步 推動全民運動
台灣的輪椅籃球發展並不蓬勃,勇士籃球隊就是台北唯一專門練習輪椅籃球的隊伍,王柏翔與呂駿逸對於未來發展充滿抱負,他們常遠赴日本觀摩日本球隊的練習狀況,並希望從中學習,把技術、經驗及觀念帶回台灣。

王柏翔說,練習輪椅籃球對身體健康很好,除了可以增進胃腸道的擩動,也可以訓練肌力及平衡感等,心理層面除了增加自信心之外,王柏翔說:「最重要的是走出戶外,現在的身心障礙者多半都躲在家裡,或是家人不放心讓他們出門,很難得會有機會自己走出來」,現階段他們希望能將輪椅籃球推動為全民運動,讓大家都可以一同參與,王柏翔說,輪椅籃球不是只有身障者可以打,只要你有興趣也都可以參與,「只要你踏出第一步,什麼事都可以!」




延伸閱讀

勇士輪椅籃球隊

身心障礙者服務網

巨人輪椅籃球隊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線上遊戲 玩出台灣在地歷史認同

【記者劉潔萱、邱郁茹/台南市報導】一七八六年,這個年代會讓你想起什麼歷史事件嗎?清朝治台時期,屢生民怨,民變、械鬥事件層出不窮。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起事反抗,規模之大並列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除了歷史課本上的介紹,大家還記得多少?點子貓科技公司以林爽文事件南部戰場為背景,設計出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透過-關卡任務讓玩家搭上時光機,回到一七八六年體驗當時古色古香又動盪不安的台灣。




點子貓 打造屬於台灣的「三國」
點子貓科技是一家數位文創科技公司,擅長遊戲製作、數位課程、網路行銷及軟體開發,過去的作品包括曾經替教育部製作「愛學網」、替客委會製作的「好客小學堂」學習網站、「六堆鑼鼓聲」線上遊戲等等。他們將自己定位為「翻新文化元素的煉金術師」,以創意和科技專長將台灣本土文化元素帶入各個作品。

「五月雪的約定」是點子貓以台灣林爽文事件為歷史背景,並以客家文化為主軸,二00八年六月推出的大型角色扮演線上遊戲,此款遊戲為公益性質,登入之後就可以立即免費線上玩。遊戲中融入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元素,包含客家食品、風俗、臺灣南部客家庄地景重現等。

過去大家熟知市場上的歷史線上遊戲多半不外乎以三國、日本戰國為題材切入,遊戲玩家多能藉由遊戲對三國和日本幕府或戰國時期有深刻的認識。點子貓公司總經理邱添枝說,他朋友的孩子曾經對他朋友說明某一場織田信長打過的戰爭,講得頭頭是道,「結果發現小朋友竟然是玩線上遊戲時知道的」,讓他朋友非常意外。但是那些事件發生的場景並非在台灣,也不是台灣歷史的範圍,和台灣民眾的連結度較低;他認為台灣有豐富的史料,何不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三國」或是「織田信長」?因此開始有了製作以台灣歷史為主題遊戲的想法。
「五月雪的約定」入口網站


還原史實 了解文化背景
在諸多題材中,為何選擇林爽文事件?邱添枝說林爽文事件的史料最豐富,遊戲中的劇本、架構參考了「邀功記略」「台灣文獻叢刊」、「台灣詩選」等歷史文獻;遊戲內容除了融合客家元素外,同時還包括閩南及原住民文化的題材,雖然原住民的部分和林爽文事件沒有關聯,他們希望玩家可以因此了解台灣不同的文化風俗。

此外,點子貓研發部經理王子碩提到,當年林爽文抗清被一部分民眾視為正義的象徵,但是並非每個族群都反清,其中客家族群考量到現實和歷史因素,決定和清政府站在同一陣線,間接形成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對立。他說這段歷史背景鮮少人知,在現在的教育下普遍認為抗清才是明智之舉,卻忽略了當時的現實環境;為了重現這段歷史,「五月雪的約定」還原了當年的時空背景,他希望玩家經歷遊戲中的各種情節後,能激盪出有別於傳統角度思考模式。


實地考察 遊戲場景古今結合   
邱添枝說為了打造出和當年地理環境相同的場景,他們參考「康熙台灣輿圖」、「乾隆台灣輿圖」等古代地圖,並透過衛星地圖整合古今街道對比;也參考了舊照片製作出3D立體建築,甚至親自進行地理勘查。此外,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施雅軒老師給予許多專業建議和指導,並結合線上衛星地圖讓玩家不管走到哪都能比對現今的街道。邱添枝表示,雖然種種前製資料彙整與建置的過程很困難,他們卻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甘之如飴,「因為我們覺得有一種使命感,必須要把台灣的文化保存、傳承下去。」

王子碩還提到,遊戲中的許多配樂來自於客家金曲歌王劉劭希的創作,巧妙的是,劉劭希和他們的相遇竟然是在遊戲中!原來是劉劭希上線玩遊戲,剛好碰上點子貓工作人員,線上聊天幾番之後,意外的開啟了合作之路,他認為有了劉劭希的支持,不僅提高遊戲能見度,也為其增添藝術之美。

遊戲場景結合古今地圖對照(點子貓提供)
遊戲人物介紹景點由來以及文化背景


寓教於樂 在遊戲中學習
「現在的孩子多活在影像和影片的世界,文字對他們來說非常陌生。」邱添枝說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歷史,比文字帶給他們的影響更快也更直接;歷史經過時間洗禮後很容易被人淡忘,有必要讓下一代人也了解過去的歷史。

王子碩補充,遊戲內設有答題擂台,考驗玩家的歷史知識;自從答題擂台加入了國中基測相關題目後,常常看到家長帶孩子玩遊戲挑戰,成了線上遊戲中「親子同樂」罕見的奇景。國中一年級的張育瑋表示,無意中在當紅的社群網站上發現了遊戲,好奇的玩了遊戲發現越玩越起勁,媽媽知道後,有時也會陪著他一起破關、查找任務需要的歷史資料。

王子碩說透過擂台答題分析,他們發現玩家透過遊戲,確實提高對台灣歷史、地理知識的了解。 遊戲推出後反應超乎預期的熱烈,不僅玩家主動呼朋引伴,更有學校老師帶著全班學生一起玩遊戲。邱添枝表示能有如此好的迴響,都是當初始料未及的結果,也讓他們覺得成就感十足。


公益優先 營利放一邊
「五月雪的約定」為純公益的免費線上遊戲,玩家也不需額外花錢購買點數,那麼繁瑣製作過程的花費從何而來?邱添枝表示,他們的收益大部分是來自其他承接的案子,以及透過企畫書爭取政府的補助;點子貓製作這款遊戲的宗旨是為了推廣文化,並不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的,所以在營運初期常常捉襟見肘,不過辛苦幾年下來公司的知名度逐漸提高,也因此爭取到不少合作機會。

王子碩說,為了讓遊戲更豐富完整,他們至今已投入七年時間研究台灣文化歷史,從最基本的史料收集、研究到行銷包裝都是公司自己一手包辦,他們期望日後可以在此基礎上,製作出更有靈魂的遊戲和文化創意商品。

至於點子貓未來下一個創意發想?邱添枝說,他們計畫推出以原住民題材為主題的線上遊戲「八載因之戀」,內容以台灣排灣族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帶領玩家一同經歷一場浪漫的愛情同時探索神秘的排灣族文化。

點子貓即將推出的線上遊戲,「八載因之戀」(點子貓提供)




延伸閱讀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推動石花菜文化 發揚貢寮特色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新北市報導】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推動貢寮石花菜文化節,結合當地特產的石花菜,透過行銷活動來提高石花菜的知名度,為當地商家帶來經濟效益,並聚焦於石花菜成長環境的生態議題。他們更為當地店家授課關於部落格經營、繪圖軟體等教學內容,讓店家可以嘗試將自家產品透過網路宣傳,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商品。




推廣在地內在美
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以下簡稱有GO FUN志工團)由真理大學觀光數位知識學系的學生組成,即將邁向第五屆,由簡紹琦教授領隊,他們利用自身科系所學,結合資訊技術結合觀光產業,初期他們為當地建置電子導覽地圖以及開發電子商務平台,之後便為貢寮、澳底等地區協助建立產業形象,為當地的特色產品行銷,拓展銷售管道。

在電子導覽地圖的研究歷程中,團隊發現販售石花菜的店家密度很高,了解到石花菜是貢寮當地具代表性的特產,也是地方店家經濟來源之一。簡紹琦說:「直到第三屆時,我們決定要抓住屬於團隊的服務主軸,並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為石花菜提高知名度。」

貢寮區因為鄰近海域而魚類海產多元,石花菜也是著名的特產,主要生長環境為海岸潮間帶,是東北角海域具有經濟性價值的藻類。經過食用處理後可製成石花菜凍,吃起來類似愛玉的口感。盛產期為每天春季至夏季初期,而在貢寮沿海一帶可以看見沿海居民採摘石花菜以及多戶人家曝曬石花菜的特有景觀。石花菜本身售價低廉,但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並有助於維持消化機能及清涼退火的功效。

雖然販售石花菜並非多數居民的唯一經濟來源,但以往購買的顧客群以觀光客為主,銷售量並不高,加上售價較低,傳統石花菜店家難以有不錯的營收。有GO FUN團隊開始著手於石花菜的研究與創意發想,成為貢寮石花菜文化節的推手,一肩扛下整個活動的舉辦,如規劃活動、活動執行、場地布置、文宣品製作、網站經營等等,都是由這十多位師生集思廣益、互助合作而來 ,連帶地為店家帶來業績的成長。

由團隊親自設計的各項文宣品(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創意結合傳統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每年四月份在當地舉行,活動舉辦為期一整個月,有GO FUN團隊的學生於四月份的星期六、日在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客中心設立攤位,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例如,石花菜創意食譜試吃活動、石花菜DIY手工藝品、分享團隊拍攝的石花菜文化紀錄片等等,結合臉書粉絲專頁的宣傳,讓民眾可以試吃、試玩,還可以免費拿回團隊精心設計的文宣品。

參與DIY手工藝品活動—石花菜小精靈的小朋友,開心地展示自己的作品(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由團隊精心研發的創意口味,讓消費者突破以往習慣的調味方式,像是綠茶、蜂蜜、百香果、奇異果、奶茶等各種創新口味,團隊希望能帶給民眾對於石花菜的口味能有更多的想像,並了解石花菜的營養價值,提高石花菜的知名度。

石花菜凍的創新口味—百香果石花凍(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實際進行石花菜生長環境的考察之後,團隊也發現目前其生長環境不乏汙染,希望藉由拍攝紀錄片來加倍喚起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讓石花菜能有乾淨的環境生長,其文化也能延續下去。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已經舉辦兩屆,有GO FUN志工團第三屆隊長陳憶婷說:「我們會持續進行石花菜文化節的服務,未來會多讓環境保護的部分與活動連結。」有GO FUN志工團幾乎是花上一整年的時間來籌備每一屆的石花菜文化節,活動一結束,團隊就會緊接著進行下一屆活動內容的籌畫,包括一開始的活動發想、店家訪談調查、細節定案、文宣品及道具製作、網站經營、人員配置到活動舉行與紀錄等等,是團隊一整年的工作內容。

團隊分為影片組、活動組、烹飪暨研發食譜組、紀錄組、網頁組,每一周都必須向簡紹琦教授簡報進度,讓成員彼此能交流與彙整團隊進度。簡紹琦說:「學生們是主導活動的一群,我希望能給予他們較高的自由度去激盪創意,透過每周簡報來督促團隊運作,這是我很堅持的。」


資訊技術的協助
除了文化節的規劃與執行,有GO FUN志工團希望能為當地商家做更多的事情,他們發放問卷讓店家填寫,彙整出幾項店家自身希望能進修的資訊技術,並開課授課指導,例如網頁經營、繪圖軟體操作等等。

團隊為當地商家進行資訊軟體教學(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提供)。


陳憶婷說:「我們希望能看見當地更多的需要,所以設立相關課程來讓民眾免費參與,現在有些店家已經有了自己的專屬網頁,開始嘗試編輯照片並上傳網頁,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產品。」團隊十分重視與當地的互動與溝通,透過面對面的訪談與發放問卷調查,在達到雙方共識的前提之下來規畫與執行活動。

陳憶婷表示,雖然店家的接受度不一,但是有了這些嘗試與突破對團隊來說是備受鼓勵的,他們希望服務不只是單向的,更希望讓店家在資訊技術上面有較多的獲得與學習,讓店家能夠自己發想不同的創意與實際執行,結合學習到的資訊技術來推銷自家的產品。


從服務中學到的事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恰逢各大學的期中考舉辦期間,有GO FUN志工團也不例外,注重良好的時間分配是他們兼顧課業與服務的重要關鍵。陳憶婷說:「團隊的溝通也很重要,我自己在團隊合作中,也學習到不少與團隊相處的技巧。」團隊內部的協調與溝通是陳憶婷與第四屆隊長謝千惠共同提到的重點,他們認為完善的交接機制與良好的溝通是團隊能夠有效率進行分工合作的關鍵。

謝千惠表示,一屆一屆的傳承關係到新的一屆是否能有個順利的開頭,學長姐帶著學弟妹一起服務,不只是技術的交流,更是讓團隊目標更加明確。第三屆活動組成員蔡皖臻開玩笑地說:「最難忘的經驗應該就是每個禮拜扛著攤位需要用到的大桌子走很遠的路吧!」她表示,舉辦一個活動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留意,團隊希望能將最好的活動內容帶給前來參與的民眾。接任第五屆隊長的王亭婷表示,新的一屆會把握學長姐傳承的精隨,希望能貫徹團隊的服務精神,不讓大家失望。





延伸閱讀

石花菜的基本資料

貢寮石花菜文化節 臉書粉絲專頁

真理大學觀光數位有GO FUN志工團隊介紹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蘭臺藝廊 傳遞創作者的智慧結晶

【記者李明芸、陳柔瑜/台北市報導】「一本好書就如同藝術品,都是創作者智慧的結晶,蘭臺藝廊願成為一個媒介,把創作者的智慧結晶傳遞出去。」這是蘭臺藝廊店長李紀美的創店理念。蘭臺藝廊除了有二手舊書,更展售許多如陶瓷、金屬工藝品等的藝術品。





轉換人生跑道 實現兒時夢
暱稱為May的李紀美,原本從事地政士及稅務記帳事的工作,三十歲後因為耳疾聽力逐漸退化,許多工作無法勝任,加上當時買了一間小店舖當作投資,因而決定實現開書店的夢想。「天生愛書,加上父親的啟蒙,從小就有機會接觸不少中外名作。在旅遊時也參觀過許多書店,逐漸醞釀了這個想法。」May說。

開店困難重重,資金不足得能省則省,必須用最少的預算做最多的事情。因為要同時展售書和藝術品,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精打細算,一再過濾、挑選展售品。二○○七年,蘭臺藝廊在北投區開始營業,選擇書店是因為小時候的夢想,且銷售書籍無需太多聽力的輔助。後因店面空間不夠,打通隔壁的空間而暫時休業,二○一○年蘭臺藝廊重新營業。

「蘭臺」二字取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


書籍藝術混搭的空間
因為家族中有許多人喜愛藝術,妹妹李紀容更是留美的金屬雕塑藝術家,May從小喜愛美的事物,因為希望書店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很自然就把熟悉的藝術元素加進來。在蘭臺藝廊展售各式各樣的藝術品,有各式古玩、玉鐲、金屬工藝品、畫作等,風格以中國、歐洲和日本為主,除了自己的收藏和李紀容的作品,也有自收藏家家中整批收購、拍賣會購得及與其它收藏家交流而來。

除了書籍,店內也有不少藝術品

店內選書以文學、歷史、藝術、生活類的書種為主,偏愛年代久遠的老舊書,如蔣介石家族研究類書籍、建築類書籍、東方哲學類書籍等,也有許多老唱片、絕版詩集、珍稀版本的書,如日本木刻印刷的《論語》。喜愛書的May說,她最喜歡的是張愛玲的作品。蘭臺藝廊也有不定期的展覽,曾舉辦過「百年瑣具展」、「古契」、「民國老照片」等,未來規劃中的有「名人信札」、「紫砂壺」等展覽。

張愛玲的作品是May最喜歡的書

店員Jane在蘭臺藝廊工作兩年了,喜愛書的她在工作的日子裡認識許多同好,進書店後接觸更多書,對人生觀也有正向的影響力。光顧蘭臺藝廊半年的黃明荃,當時在網拍找書而得知此地,發現很多市面上買不到的書可以在這裡找到,除此之外,真正使就讀中央大學的他常來的原因是,「這裡的氣氛很舒服,擺飾也很特別。」黃明荃說。


遷至寧靜處 盼精緻並永存
隨著蘭臺藝廊的名氣漸廣,每日的客流量也漸大,使得工作人員在店務上花了不少時間,May希望有多一點能自我充實的時間,也希望讓工作人員有更充裕的時間整理書籍,因此蘭台藝廊在八月即將搬家,遷移到附近一個更安靜、人群流動少的空間,希望在環境和空間的遷移後,能給熟客更好的服務品質。

經營六年以來,蘭臺藝廊在網路或實體書店都累積了固定顧客群,大多是大學生、學者、老師、專業研究人員、收藏家等,他們多半有自己專精的領域,此次搬遷也是希望能將書籍分類規劃更完備,讓客人們能更容易找到需要的書,或是提供更精準的意見,給予客人更好的服務。「搬遷後專攻網路拍賣,店面則服務老顧客。」May說。談到對書店的期許,May則希望美好的事物如蘭臺能永不消失,蘭臺藝廊能長長久久走下去,不求大,但求美而精緻。




延伸閱讀

May的夢想書店

主題書店-蘭臺藝廊 堅持像藝廊的書店

蘭臺藝廊-充滿藝術味的二手書店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手造芒草掃把 重現舊路村文化

【記者余子豪、吳詠琳/桃園縣龜山鄉報導】走過農村,不時會看到長得高高、莖葉泛黃,隨風而飄的芒草,感覺平凡,看似沒有任何價值的芒草到底能夠有什麼作用呢?位於桃園縣龜山鄉的大埔國小帶領同學在學校附近舊路村一帶採摘芒草,他們做的並不是破壞環境,而是適量地採摘芒草並以此製作掃把和紙工藝品,讓小學生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恢復舊路村的傳統社區風貌。





結合社區歷史 重建舊路村文化
舊路村早期是以農業為主的社區,物質條件不佳,早期農閒之餘,家家戶戶也會用芒草製作掃把販賣至台北城,作為村民額外的收入來源。可是近數十年,台灣工業發展迅速,工業製成品取代了手製品,加上鄉城遷移的影響,傳統製作芒草掃把的工藝因而沒落。

大埔國小自二○○八年開始推廣鄉土教育,結合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力量,邀請老村民到學校傳承技藝予學生,嘗試重建在地文化與集體回憶。至今製作芒草掃把課程已經進入第五年,成效不錯,因此教務組的郭淑慧主任就於二○一○年相繼引入利用芒草製作紙造工藝品的課程,讓低年級學生也能夠接觸芒草文化。


社區上下齊心 芒草製品重現吧
現在大埔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會製作一些簡單的芒草紙製品,三年級以上的同學則會提高難度,利用芒草紙製作立體工藝品;而五、六年級的同學因為體力較低年級同學為佳,所以製作芒草掃把則交由他們負責。就讀五年甲班的蔡雅妮與陳伊昀同學回憶說,去年她們除了製作芒草掃把之外,還會製作芒草牙刷等工藝品,十分有趣。

蔡雅妮(左)與陳伊昀(右)同學認為製作芒草掃把很難忘
由於製作芒草掃把的難度比紙工藝品為高,校內老師亦需要先向舊路村的老師傅學習技藝並只能擔任輔助學生的角色,因此學校特意請來熟悉製作芒草掃把的舊路村老師傅來授課,讓本地人來傳承當地文化。

而在校負責推廣課程的老師也需要學習芒草掃把的製作過程,以便協助與指導學生和家長。大力推動芒草文化課程的大埔國小主任郭淑慧老師認為,雖然老師需要在暑假或閒時向村內老師傅學習製作芒草掃把的技藝,但對她來說推動這個課程並不感到吃力,因為這並不會干涉到工作的時間。


創意 為本地文化留下記錄

小芒草掃把以及紙工藝品
每逢母親節和聖誕節,學校也會透過課程要求學生製作紙工藝品,作為送予家人的禮物、參與校內比賽或節日的裝飾。而在每年的五月份和暑假夏令營,五、六年級的學生與家長就會齊集學校的地下室,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完成芒草掃把的整個製作過程,並利用數位相機記錄,讓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學會。

大埔國小校長謝繼仁表示:「為了讓這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不受人事更迭影響而終止,因此我們把老師傅與小朋友製作芒草掃把的過程上傳到學校網站上,使這文化得以薪火相傳。」另外謝繼仁校長又認為文字的記錄也甚為重要,因此製作芒草掃把的過程和步驟,也利用文字的方式記錄,讓後人能按表操作。


克服重重困難 只盼文化發楊光大

謝繼仁校長說明小掃把與大掃把的分別
而據謝繼仁校長的回憶說,舊路村一帶原本芒草盛長,以往學生能夠就地取材,可是龜山發電廠的發展日漸擴大,工廠排棄水等污染入侵社區,又因土地利用的改變和天氣的不穩,主材料芒草產量不定,因此只好拜託社區發展協會到外地取材,學生能夠親身採摘芒草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另外學校也要克服製作技術上的困難。雖然老師傅多數達七十歲以上,但憑著他們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力氣,製作芒草掃把綽綽有餘,而小學生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謝繼仁校長與老師傅商討後,決定調整掃把的大小,並把縛緊芒草的原材料換成綿製的繩子,減輕學生在體力上的負擔。

現在社區發展協會把製作好的掃把放到網路上販售,在網路上有不少人會購買。而大埔國小則將掃把視為紀念品和校內擺設之用。





延伸閱讀

採芒草做掃把 龜山鄉大埔國小學童一手包

大埔國小 傳承芒草掃把技藝

芒草花的推廣

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

文面圖騰織成布 發揚泰雅族傳統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桃園縣報導】陳志光與簡愛玉為泰雅族夫妻,結婚後承襲部落傳統,在臉上文上彩虹橋圖騰。為了發揚文面文化,研發出具有文面圖騰的布匹。原本對織布一無所知,尋求管道貸款購買織布機、繳學費,學習不同技巧。經過不斷設計與改良,至今已註冊商標,並具有兩項設計專利。




為樂團找特色 開啓織布之路
陳志光從小學習吉他,熱愛音樂。高中時,曾經想組樂團玩音樂,但是自己喜歡的是原住民曲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這個夢想就一直放在心中。直到與簡愛玉結婚,生了兩子一女,開始培養孩子的音樂才能,並且如願的與妻子、小孩組成樂團,取名為「彩虹精靈樂團」。他們努力練習、積極參加比賽,希望發揚原住民音樂。參加過幾次的原住民音樂大賽,卻感覺這個樂團似乎少了特色。

夫妻兩討論了許久,終於有了頭緒,基於泰雅族的身份,他們決定穿著原住民服飾演奏。然而,如果穿著一般的傳統服飾,又顯得普通,兩人再度陷入苦惱中。經過一陣的思考,終於想到一項最獨一無二的特色,就是「文面」。因為兩人在婚後都有承襲泰雅族傳統文面,希望能夠在衣服上表現文面圖騰,一方面解決樂團特色的問題,一方面發揚文面文化。然而,市面上沒有任何表現文面圖騰的布料,夫婦倆決定親手織布並製做衣服,並在二○一○成立「彩虹精靈工作室」。

簡愛玉到部落找老師學習織布,而陳志光則著手設計圖騰。織布的技術分成「平織」與「挑織」,簡愛玉說,一般而言都是整條布使用同一種織法,即使有兩種混合,也是密度較低的交錯使用。但是他們設計的圖騰較複雜,需要密集的交錯使用,花了一年研究、改良,才完成這樣特殊的布匹。


前瞻性想法 困難重重不放棄
工作室成立之前,陳志光大多靠著採竹筍的零工過活。工作室成立後,陳志光也順利應徵上學校竹木琴老師的工作,生活逐漸穩定。即使一路的過程辛苦,陳志光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他認為不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只看當下,更要重視未來。

經濟問題一直是夫妻倆最大的障礙。起初,兩人的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寬裕,申請創業貸款購買機具。學習技術時,甚至沒有錢買線練習。所以都是讓老師買線給簡愛玉練習,完成的布則歸老師所有。現在貸款尚未還清,他們的收入除了要付貸款外,還有三個小孩學習樂器的學費,一個月就得花上至少兩萬多元。不過,他們還是願意花錢申請專利和商標,保障技術。他們笑說,「那些錢還是先跟大姐借的呢!」雖然現況艱辛,但他們覺得無論在織布或是孩子的教育都不能拘泥於小錢,先學習到技術才能有發展的可能。

此外,從二○一○年至今已經織了八十幾條布,這些布都有建檔在電腦中,包含照片、設計圖還有日期與主題。他們認為,這些檔案不但能記錄過程,更能運用在往後的改良上。


持續創作 延續泰雅文化
通過專利的兩種設計,一種是將文面圖騰設計在布匹上,另一種則是由菱形圖案組成,象徵五族融合的設計。文面圖騰的設計,結合三條、四條、三條的線條排列,與線條中間菱形的祖靈之眼,形成彩虹橋圖騰。在族人的傳統中,文面及代表成年、真誠與一生一世。五族融合的布則是用五種不同的菱形圖案組成,象徵五族融合,又因為正反面的菱形圖案皆不相同,另有十全十美之意。

文面圖騰的設計

五族融合的設計
陳志光與簡愛玉是目前少數保有文面傳統的原住民,許多遊客對於能親眼目睹這樣的傳統讚嘆不已,並表示能將文面設計在布匹上相當具有創意與意義,鼓勵夫妻倆能夠繼續加油,延續台灣原住民文化。目前夫妻倆除了在桃園的原住民文化館擔任駐館藝術家外,陳志光還會到其他學校教小孩打竹木琴,讓收入能更加穩定。預計未來將會創作更多融合原住民文化的布匹,並且推廣「彩虹橋紀念日」等原住民活動。希望可以用特殊服裝增加樂團特色,並靠著樂團名氣帶動夫妻倆的設計,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文化。




延伸閱讀

彩虹精靈樂團部落格

街聲-彩虹精靈樂團

桃園縣原住民文化會館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蜜橘「足柑心」北投桶柑餅

【記者黃涵逸、陳斯穎╱台北市報導】台北市北投區大屯里的里長勤榮輝是土生土長的北投人,從小在充滿橘子環境下長大的他,看到當地農民在桶柑產季煩惱農產銷售不出去時,決定研發一系列相關的食品。雖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他卻不曾想過放棄,最後終於在開始研發後的第二年,成功改良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桶柑餅」。對他來說,這不僅是為了解決桶柑銷路的問題,更是在打造一個屬於北投當地的特色,經營他們的地方品牌,希望有一天大家一想起北投就能想起桶柑。




大屯里 桶柑的家鄉
現在北投的大屯里,曾經在地圖上消失十二年。一九九○年,由於都市更新以及區域劃分的政策,大屯里中和里轄內,原有的大屯里被合併後,里長和當地的居民卻認為「大屯里」這個名字不應該就這樣消失,就算要併里也該採用歷史較悠久的大屯里作為名字,因此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里長到處奔走,舉辦說明會,希望能回復家鄉大屯里的名稱。歷經五年的努力爭取,終於以山區特別條款的名義讓消失的大屯里與中和里再次分開。

里長勤榮輝說北投大約從一九五○年代開始栽種桶柑,因為北投靠近淡水河口,所以種植的農作會隨著當代的經濟考量而不同,從兩百年前種植大青、茶葉、相思樹、挖煤炭,一直到現在種植桶柑,北投換過非常多種盛興的產業。一九八一年,北投成立觀光果園,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地區有這類活動,再加上配合花季,所以當時吸引大批民眾,但因為後來在經營、管理及行銷方面缺乏良好的規劃且其他地區也開始相繼成立觀光果園,導致北投的觀光果園只設立短短的三年便逐漸沒落。


農友的辛酸 促成研發的動機
觀光果園的沒落,對在地的桶柑農造成不小的影響,好不容易因為觀光果園的興起,讓桶柑可以有更多管道銷售,然而三年後卻化為烏有。但就算人潮不再,桶柑還是得繼續種、農民仍需要為了生計而打拼,里長回憶,當時每到了產季,農民們就從山上扛著桶柑下山到附近市場兜售,由於承租不起攤位,只好蹲在路邊賣,因此常常被警察取締,可怕的是被罰一次的錢就比整天賣的錢還多了,里長在幫農民處理這些事時感到非常心痛,尤其大部分的農友都已上了年紀,膝蓋也因為長期背重物下山而磨損。里長表示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讓他萌生了想研發相關產品的念頭。

每年桶柑的產季大概從過年前兩週便開始,產季很長、將近四個月,里長開始向農友收購一些賣相比較不好或掉落的桶柑,回家開始試驗性的自己做做看。里長勤榮輝說剛開始他選擇自己埋頭苦幹、投入研發桶柑相關產品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因為他自己是在地人,從小就在桶柑園裡玩耍,對桶柑擁有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因為農友們大多是老人家,他們都已經習慣種完後販售給批發商或顧客,他們只顧如何把桶柑種好的部份,如果突然要跟他們談轉型,農民不會理會,而且研發需要時間,沒有成果之前,是沒有被法取得農民的信任的。


繁雜的製作過程 桶柑餅的誕生
就這樣,在沒有人協助的狀況下,里長開始自己嘗試,從簡單的桶柑酒、桶柑醋開始做起,甚至做出了桶柑花茶等東西。但一直沒有做出最有特色的產品,有天他突然想到,阿嬤時代,孕婦坐月子時都會吃橘子餅。勤阿嬤說,以前的人沒什麼東西吃,他們把麻油、橘子餅和蛋摻在一起,煎一煎就是以前古早時候的補品。但以前的橘子餅只用糖水醃,份量也太大,為了迎合現在人的飲食習慣,因此必須改變整個作法。從一開始研發不斷的失敗,到目前已經做到可以保存三、四個月,連包裝盒和商標設計都是里長一手包辦。

里長說他每做好成品,就會拿給里民試吃,農友和里民看到他的成果後,逐漸開始主動關心並給意見,幫助改良產品。而里長最自豪的桶柑餅,製作方式最為複雜,從一開始挑桶柑,里長便嚴格把關,採收前一定會去驗是否為無毒作物。而桶柑採收後,兩天內一定要完成去皮和清洗,否則做出來得口感就不會那麼好。之後的步驟如去桶柑外皮的毛囊、外皮用鹽水軟化、汆燙、去籽浸泡麥芽水、回潮數次最後再來回進入低溫烤箱烘乾五次,才能完成桶柑餅,通常每製作一批需耗費十五天左右。

今年里長結合櫻花季和桶柑,在大屯里舉辦第一屆「櫻花情,桶柑心」活動,在民眾上山賞櫻時,與里內農友擺設攤位,向大家介紹北投名產桶柑及桶柑的副產品。一位參與擺攤的農友說,很高興能吸引這麼多觀光人潮,他們也會跟著觀光客多的地方移動擺攤的地點,藉此增加銷量。里長說,目前雖然也一些有機連鎖業者有向他接洽販賣事宜,但他希望能夠從在地出發,讓大家都知道北投的名產是桶柑,為地方建立品牌形象,也希望未來桶柑餅可以作為屬於台北在地的地方特產。




延伸閱讀

北投橘莊

花蓮無毒農夫農業市集

台北有機農業資訊網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奇岩烘焙坊 手作健康好滋味

【記者李奕霆、張詠絜/台北市報導】走進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座落在社區巷弄中的奇岩烘焙坊,除了熱氣蒸騰之外,迎面而來的是社區媽媽們熱情的招呼聲,以及當日新鮮食材所散發的濃郁香氣。烘焙坊所成立的十年以來,都堅持手作不含人工添加物的產品,使民眾不僅嚐到食材本身天然的原味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中對於消費者健康把關的溫暖人情。




社區讀書會 促使烘焙坊成立
一九九二年,奇岩社區發展協會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便相當鼓勵居民共組形式不拘的讀書會,其中包含民眾的興趣交流,以自身所擅長的技能、才藝,引領民眾共同學習,例如社區的紙藝班、陶藝班皆是由讀書會所衍生的課程。其中也設置烘焙相關課程,使得社區中逐漸形成一群對於烘焙懷抱高度興趣的社區媽媽們,成為日後發展烘焙坊的種子。

二○○二年,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進駐奇岩社區,專門販售生產過程嚴謹的健康、環保食材。然而新鮮的食材不一定能立即販售完畢,社區媽媽們為了降低食材過期所耗費的成本,因此突發奇想,結合自身的烘焙專長,將其加工為熟食販售,延續食材價值,於是二○○三年,奇岩烘焙坊正式成立。現今烘焙坊的工作人員由十位左右的社區媽媽所組成,採自由的彈性排班制度。

奇岩烘焙坊是由一群對烘焙懷抱高度興趣的社區媽媽所組成。


克服困難 逐步擴大生產規模
社區媽媽褚明芬回憶起烘焙坊草創時期所遭遇的困難,她表示最大的問題在於烘焙設備的不足及工作場地的動線規劃不良,但這些問題都在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多元就業方案補助後獲得改善。徐卿玲便是經由多元就業方案加入烘焙坊的社區媽媽,她在烘焙坊前後已超過六年的時間,雖然途中有暫時離開到別的行業工作,但最後發現自己最熱愛的還是烘焙,「其中所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可以拿自己親手做的麵包和親友分享,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推動烘焙坊的其中一位幕後推手為負責人邵子容,由於本身具有烘焙相關專業證照,因此在輔導其他社區媽媽時也較為得心應手。「我們也是邊做邊學,才有今天的規模」,褚明芬表示,一開始烘焙坊的產品也不像今日這麼多樣,只有一些簡單的西式麵包,是由於社區媽媽們因興趣而不斷鑽研、進修,才有後來的中式麵點,如花捲、包子、饅頭,或者配合節慶所販售的鳳梨酥等,甚至還研發較為複雜的歐式麵包,以及需要提前預訂的披薩、蛋糕等。

除了西式麵包,烘焙坊也製作種類多樣的中式麵點。


顧及健康 堅持使用天然食材
奇岩烘焙坊所製造的產品絕對不添加人工色素、化學香料與防腐劑。「我們的產品還有一項特色,就是比較不油」,褚明芬一邊切開滿溢起司陷料的麵包一邊說,市售麵包為降低成本,多使用反式脂肪,而奇岩烘焙坊的產品以接訂單的方式製作,因此比較沒有賣不完的壓力,也不需要大量囤積食材,產生食材不新鮮的疑慮。

此外,烘焙坊也與緊鄰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合作,使用他們所販售經由安全檢驗的嚴選食材,如雞蛋、牛奶及肉類製品等。若是主婦聯盟沒有販售的食材,烘焙坊則是親自到上游廠商挑選,或者使用陽明山小農們所生產的新鮮蔬果,像是花捲中所使用的青蔥,正是由烘焙坊裡其中一位社區媽媽的親戚所親手栽種的有機食材。

烘焙坊所有的產品皆堅持手作、不含人工添加物。


展望未來 將推動新生活空間
奇岩烘焙坊與社區緊密連結,時常支援社區發展協會的活動,例如舉辦丹鳳山導覽時,烘焙坊便會準備點心餐盒、手工餅乾,或者製作現烤披薩提供民眾作為午餐。社區媽媽陳婉琳表示,暑假時期,烘焙坊也會舉辦社區烘焙夏令營,提供社區親子一同體驗手作的樂趣,並促進親子及居民之間的互動。

未來,烘焙坊期待能夠秉持手作、健康的原則永續經營下去,並擴大現今的規模,打造一個屬於社區民眾的公共飲食空間。以新鮮沖泡的咖啡,搭配烘焙坊製作的產品,民眾能夠在此自在地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並悠然地度過一段美好的午後時光。




延伸閱讀

奇岩社區發展協會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這麵包,有媽媽的味道──北投奇岩社區烘焙坊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阿嬤的紙飛機 關懷慰安婦

【記者武冠華、楊敦皓/新北市報導】小桃阿嬤(化名)現年九十五歲,在她十八歲那一年上學的路上,她突然被日軍抓去印度的小島做慰安婦,一天平均接客到二十幾次,等到她回台時,她的爸爸都已經過世了。像這樣的慰安婦,在二戰期間有非常多人。「阿嬤的紙飛機」這項活動,就是為了使更多人關注到慰安婦的權益而發起的。他們定期為慰安婦阿嬤們舉行攝影展或募款活動等,希望阿嬤的權益像紙飛機一樣到處飛,直到讓大眾看到。





阿嬤的紙飛機 為阿嬤說故事
在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三年級的學生郭家佑,在看到一篇描述慰安婦的新聞後,心中便有著一股揮之不去的壓迫感,她表示,在聽到慰安婦的故事後,總覺得必須為她們做些什麼,於是從寒假開始找資料,並完成了「阿嬤的紙飛機」的計劃書,並到處開始尋找企業幫忙,其中有些很贊同他們的想法,大方給與幫助,有些則拒絕幫助。除此之外,她也在學校課程中,找到了許多夥伴,共同創辦了「阿嬤的紙飛機」活動。

郭家佑說:「看到慰安婦阿嬤大多年事已高,意識到如果現在不做這件事 以後再做的意義只會越來越小,便藉由台大創意創業學程中的一門課找到志同道合的學生,實踐『阿嬤的紙飛機』慰安婦國際關懷計劃,阿嬤的紙飛機藉由翻譯文章、辦攝影展與講座等方式來達成傳遞、傳播等主要目標,希望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這個議題。」


阿嬤的故事
阿嬤的紙飛機,透過婦女救援基金會的協助,每周都會有一位阿嬤的故事,上一周的劉黃阿桃阿嬤,她在十九歲時,看到徵人廣告上,有一篇出國當看護的,薪水極高,一開始她還很期待開始工作,但一到工作場所,她的惡夢就開始了,原來看護是謊言,其實就是要去當慰安婦,她每天至少要接十幾個以上的客人,她唯一能做的只有一直哭,在回台後,她遲遲不敢結婚,只因為她一直覺得自己是骯髒的。

李溫洪柿阿嬤,當初在以為是進軍隊幫助正在當兵丈夫的情況下,被騙去當慰安婦,但她現在表示,事情過了那麼久,已經不會再恨日本人了,但她卻是無比的希望,人生可以再重來一次。

郭家佑說:「慰安婦阿嬤是一群挑戰極限的女性,當時各地的慰安所中,許多女人都曾嘗試自殺,而她們卻能很勇敢地一路熬過來,並且在回到社會之後,承受異樣的眼光,甚至有許多人因此無法結婚或生小孩,她們也是這樣一路走來。」


關懷慰安婦 沒有標籤的生活
阿嬤的紙飛機活動,希望透過年輕的活動包裝,例如臉書的粉絲專頁,及許多分享會、攝影展、募款活動、拍紀錄片等,加上媒體曝光,希望達成他們的目標,郭家佑說:「阿嬤的紙飛機的最大目標是,能夠透過慰安婦的議題,讓現在正在承受性暴力的人,可以得到出面指控的勇氣,就像這群慰安婦阿嬤一樣,使施暴者被社會譴責。」

阿嬤的紙飛機,總共由十位台大學生經營,途中也曾被一些人認為,將慰安婦阿嬤的故事再次擺上檯面,是二度傷害而拒絕協助活動,但郭家佑認為,當事人既然都已經釋懷,且故事是經過當事人同意才傳布,我們就不用用「他們是受害者」這樣異樣的角度去檢視她們。那些願意公開的當事人,也是願意藉由自己的行動幫其他的姐妹討公道,並且實際上婦援會與媒體一直都致力於傳佈她們的故事,如果這麼多專業人員都認為這是可行的,她們只是加速去做這件事,並沒有不妥。

婦女救援基金會,也是這次紙飛機活動最大的支持團體說:「透過這樣的活動,可以看見現在學生的行動力,而那麼年輕的學生願意花時間在慰安婦的關懷上,是可貴的,希望大家都能更為許多弱勢權益者發聲。」而目前「阿嬤的紙飛機」活動也曾被聯合報報導過。





延伸閱讀

阿嬤的紙飛機| Facebook

「阿嬤的紙飛機」慰安婦國際關懷計畫 - Wix

婦女救援基金會Taipei Women's Rescue Foundation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基本書坊 同志文學的出口

【記者武冠華、楊敦皓/新北市報導】小宇(化名)的日誌裡寫道「因為我是GAY,所以就特別注意擁有青春肉體的大男孩。時間就是去年,那次我返鄉回家,無意間發現他已經轉大人,而且竟然轉得又高又帥。」像這類描寫同志間感情及生活為主題的同志文學,在這個社會中並不常見,而基本書坊,便是以「全方位滿足男同志閱讀和生活需求」為訴求所成立的。




男書遊樂場 滿足同志閱讀需求
基本書坊在二〇〇九年成立,基本書坊的行銷企劃人員郭海棠表示,當初就是希望能將同志文學透過更多管道讓目標對象看到,因此想創立基本書坊,而關於女性同志文學,已經有集合出版社在深耕了,基本書坊於是專門在男性同志文學方面,滿足男同志們閱讀方面的需求。

而基本書坊,除了出版作品以外,也盡力經由協助如彩虹同志大遊行等活動來推廣性別平權意識,並曾與其他團體如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等共同推動同志大遊行等活動,也透過臉書或學校社團等管道,使更多人接觸到同志文學


書本上架 無奈被列限制級
而基本書坊成立至今,碰過最大的難關,就是他們的書本在誠品上架,卻被列為了限制級讀物,郭海棠說:「當初兩本書《大伯與我之打娃娃日記》及《突然獨身》,在出版社完成了自我審查後,送到書店去準備上架,但在上架後,卻無預警的被列為限制級讀物。」兩本書主要都是提及一些同志朋友在認識自己的同性伴侶,及相愛的過程,在與書店溝通後,書店卻還希望未來基本書坊都能自行先將書籍列為限制級。後來基本書坊強烈反應,於是書店最後決議由每間分店自行認定分級。

之後出版的《軍犬》,內容述說男性職業軍官李軍忠,在SM網站遇見了犬主dt,召喚出他體內騷動而堅強的狗性。於是決定跟隨犬主(生命上的主人)。書坊成員決定先自行送至中華民國出版倫理自律協會評議,沒想到卻被評出了超限制級的結果,郭海棠對此認為,一本書會被評到超限制級,多多少少還是含有歧視的主觀性在裡面吧。雖然如此,基本書坊還是盡量地提供同志文學給需要的讀者,盡量不受到被列級的影響。


用出版來做同志運動
在同志圈的阿成(化名)說:「在以前,想要看到描述同志的文學作品是很不容易的,現在透過基本書坊,很多讀者能固定關注基本書坊新的出版品,不只如此,同志文學的作家也有更多地方可以發揮自己的創作了。」。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理事長的陳小班也說:「基本書坊的許多書籍都值得去閱讀,像是《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就具備了同志及老年關懷等多項議題。」書內談及老年同志年輕時的故事,被家人不諒解或是被迫與異性共同組成家庭的回憶。

郭海棠表示,基本書坊本身以同志的小眾為目標,希望能以筆墨,做同志運動背後的支持,像是催動立法的同志團體,就等同於作戰前線,而基本書坊就是背後的後線支援,以筆墨及出版,來做肉眼看不見的同志運動。




延伸閱讀

基本書坊G Books

博客來書籍館>出版社專區>基本書坊

基本書坊 - eBook -【打開一本書】電子書店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伴侶聯盟 連署支持同性婚姻

【記者武冠華、楊敦皓/新北市報導】剛畢業的小希,與她的女朋友新怡,希望未來能夠在一起,共組一個家庭,去了戶政事務所,卻是無「法」承認他們之間的婚姻關係。而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就是為了提出了第一部由民間自主起草的「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家屬制度」民法修正草案,希望將既存於社會的各種親密關係與家庭形式納入法律保障而成立的。而為了使這個草案順利通過,成功立法,於是伴侶聯盟推動了「多元成家,我支持!」連署活動。


各式性別婚姻合法化
台灣伴侶連盟指出,根據統計,台灣現今符合傳統核心家庭圖像的家庭根本不到百分之五十,其他選擇同居不婚的異性伴侶、長久穩定卻無法取得合法婚姻效力的同性伴侶、多位好友同居照顧的朋友家庭,都是現代親密關係多元實踐的型態。但台灣目前的法律,卻是無法保障這些型態的權益。

因此,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喊著「自由戀愛,平等成家」的口號,開始了推動立法之路,伴侶聯盟的理事長,也是這次為了推動立法成功而從二○一二年九月開始的「多元成家,我支持!」連署活動的組長陳小班(化名)說:「會想開始辦這個聯署,就是因為現在的法律並不公平,每次透過一些立委提到同性婚姻及伴侶制度合法化的立法,得到的答案都是要再研議。」而這樣一延再延,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結果,於是「我們決定用連署的方式進行,讓立委們看到連署民眾的願望,並且感到一點壓力。」

因此,伴侶盟歷經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同性婚姻、伴侶制度、收養、多人家屬民法修正草案」,他們目標是讓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乃至不以性關係為基礎的結合,都能夠依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結婚、登記為伴侶或多人家屬,合法地建立自己的家,並且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連署活動 明星支持
伴侶聯盟工作室的之吟(化名)表示,其實許多人都是支持這個連署的,而且許多大明星都會表達關切及支持,例如王心凌、蔡健雅及梁靜茹等不少藝人。因此在伴侶聯盟的官方網站,在每個禮拜都會有「每周大明星」,由這些藝人錄製影片表態支持連署目標。陳小班說:「我記得當初連署開始的第一周(二○一二年九月),就得到了阿妹的支持且參加連署,這讓我們對活動有信心的多。」

陳小班表示,他們連署的活動不少,基本上每兩周會有一次的街頭宣講,也都會與其他一些時事的遊行做結合,像最近的反核遊行,他們也會去幫忙,其實像這類聯盟,常常都是互相幫忙的。而他們在參與活動時,也都會想出不同的標語,希望能讓民眾記住,如「多元成家我支持,速速立法反歧視」或「跨國戀人真甘苦,跨國資本好自由」等標語。


跨越鴻溝 達成目標
帶著推動立法的目標,當初伴侶聯盟設定從二○一二年九月至二○一三年九月,一整年的時間達到連署一百萬人的目標,但是目前,卻才只有五萬多人參與連署而已,面對這樣的情形,陳小班說:「接下來的時間,他們會開放更多模式的連署管道,可能是LINE連署或著是電話連署,以加強民眾參加連署的多元性。」但她也認為,其實對她(他)們來講,數字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透過連署的行為讓大眾看到他們的訴求,及使立法者感到壓力。

她(他)們希望,能夠在今年連署結束後,馬上將文件送往立法院,而目標是在二○一六年立法完成,盼望給所有不同性傾向的朋友,都能擁有自己合法的家庭。紅樓部屋管理志工施中育表示,伴盟推動如此的立法連署,對各式的家庭婚姻合法化都是一大利多。




延伸閱讀

多元成家我支持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連署活動

同志諮詢熱線

博客來書籍館>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

愛的卡車 裝載滿滿的愛

【記者陳敬言、楊兆元/台北市報導】二〇一二年暑假,政大的劉馥睿到了台中東勢區山上的中坑國小服務。在一次校外教學的旅途中,經過了山中的小溪,有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讓自己的拖鞋被吸水給沖走了,劉馥睿看著小朋友站在溪邊看著被水沖走的拖鞋,久久不肯離開,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因為家裡經濟拮据,對小朋友來說,一雙我們日常隨手可得的拖鞋,在他心中是那麼的珍貴。看著小朋友失望的臉,劉馥睿心中滿是不捨,下定決心要幫這些小朋友募集物資。



    捐贈禮物的學生與愛的卡車合照(Love Truck提供)
                       
小朋友的需要
每年的寒暑假,政大的劉馥睿跟他的同學謝尚容都會到距離都市比較遠的鄉鎮小學擔任志工,陪伴小朋友們閱讀或是從事課外活動。就在二〇一二年的暑假,他們兩人來到了東勢擔任志工,已經要升上大三的他們在這次志工服務當中,有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在這個淳樸美麗的地方,一天只有三班公車,小朋友每天上學,都必須先步行幾公里的路程到達公車站,才能夠搭公車到學校唸書。如果錯過了就必須要等到中午才有辦法再搭上車,上學的路這麼辛苦,小朋友們還是為能夠每天到學校上學讀書感到非常快樂、知足。

除了交通不便之外,小朋友們的日常用品也都常常用到已經破舊不堪,還在繼續使用,就因為捨不得買新的,或是沒有錢買。這些看在謝尚容跟劉馥睿眼裡,都讓他們覺得非常不捨,因此開始有了想要更進一步幫助這些小朋友的想法。


爭取贊助困難重重
回到了學校他們向另外三位同學蔡泓、陳孟萱和張祐寧提起了想要幫助小朋友的念頭,在得到其他三位的支持後,他們認為,單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實在很難做出實質的幫助,所以開始有了向企業索取贊助的想法。

他們開始著手企劃,經歷了無數個失眠的夜晚,跟不停地開會討論,他們想出了,要用卡車以巡迴的方式在各大專院校募集物資,再用這輛卡車送到需要的小朋友們手中。但是企業預計贊助的名額只有一個,在經過跟將近五百組的同學在企業舉辦的商業個案競賽中激烈競爭之後,只有他們的計劃是公益計劃,因此他們有創意的想法,獲得了企業的認可,並提供贊助,給了他們一輛愛的卡車,能夠將各地的愛心,送到需要的小朋友們手中。

雖然順利在二〇一三年四月得到了贊助,但是還是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其中一位成員蔡泓說:「最困難還是跟出錢的企業溝通吧!」在面對企業的時候,總是有太多東西是學生不了解的,在不停討論跟磨合之後,才真正能夠將理想付諸行動。目前已經在政大募集過物資的他們,正在他們的粉絲團透過各校的同學票選決定第二個募集物資的學校。

                                      偏鄉學童收到禮物與禮物盒合照(照片由Love Truck提供)
                                            

孩子的笑容是最好的回報
愛心卡車物資募集的第一站就是這五位同學就讀的政治大學,因為是第一站,劉馥睿說:「很怕沒有人來捐東西。」但是這樣的擔憂恐怕是多慮了,雖然當天下著雨,但是整天所募集到的東西,就有四百多件,令他們相當驚喜。

五月十六日是他們第一次將募來的物資送到尖石國小的小朋友的手中,成員們說:「很怕小朋友不理我們,但是他們卻超級熱情。」在一整天的活動當中,五位成員跟小朋友們一起進行遊戲、活動等等,在要離開的時候,每個人都收到了小朋友們親自製作的卡片,小朋友們也都大聲地向他們說「我愛你」,陳孟萱說:「看到小朋友的笑容,就好想一直服務下去,一直看到小朋友們滿足的笑容。」未來愛的卡車會繼續在各大專院校出現,募集大家的愛心,也會在各個需要的小學出現把充滿愛心的物資送到更多需要的小朋友手中。




延伸閱讀

愛的卡車網站

宣傳影片

昇恆昌愛的卡車 開進政大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彩虹家庭電子報 紀錄同志媽媽故事

【記者武冠華、楊敦皓/新北市報導】身為女同性戀的水筆仔(化名),曾經一度踏入與異性的婚姻,並且打算就這樣忘了喜歡女性的這股感覺,但在離婚後,她再度進入同性戀這個圈子,並跟女朋友共同扶養了一個小孩。二〇〇六年成立至今的《彩虹家庭報》,就是記錄這類女同志媽媽的故事為報導主題。


同家會成立 拉媽報正式更名
最初的《拉媽報》,是由幾個在新竹參與「女同志媽媽msn社群聯盟」這個團體的成員,在二〇〇六年共同組成,但在組員一一畢業後,許多人離開新竹,也有各自的工作,於是發布文章的頻率,漸漸地從每個月一次到不定期發布。

《彩虹家庭電子報》隸屬於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簡稱同家會),他們以記錄許多同志朋友口述故事為主,而在理解許多同志故事後,同志家庭的範疇也由原先的女同志家庭開展至男同志、雙性戀及跨性別家庭。而同家會文化出版組組長怡如(化名)也表示,《拉媽報》因此改版為《彩虹家庭電子報》,《彩虹家庭電子報》也將寫作關心的範圍擴大至不論男性或女性的同志家庭。


印象深刻的訪問
怡如表示,訪問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篇,就是在描述一位拉媽丈夫的心情。怡如認為,其實同志媽媽的情況比大眾想像中還要複雜許多,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就是兩個女生在一起,然後領養了一個小孩,但其實很多同志媽媽是已經跟異性結婚,有老公了,但之後發現了自己喜歡女生,便要開始慢慢地與老公溝通,像是一位<拉媽丈夫的心情>文中的主角。

在<拉媽丈夫的心情>文章中提到,故事中的丈夫,最後選擇了放下及原諒,讓那位拉媽去尋找真正喜歡的對象,但這是少見的。其實一般的拉媽與丈夫都是對立的,若決定離婚,則會為了孩子的扶養權等等爭吵,但若決定繼續保留婚姻,拉媽就必須犧牲自己的愛情,委屈自己以配合婚姻中的一切。

一位同志媽媽小夏(化名)說:「在《拉媽報》的成立後,可以在網上看到許多同為同志媽媽的故事,有些甚至會跟自己的情況相近,透過這些故事可以得到許多鼓勵及精神上的支持,這些故事都是讓我印象深刻的。」


彩虹家庭電子報 重要性超過預期
在一次同家會的會員大會上,發生了讓負責《彩虹家庭電子報》的成員,包含怡如在內的人驚訝的事情,當大會上討論對同家會重要的單位時,彩虹家庭電子報竟然被投票選為同家會內重要性第一的單位。

怡如表示,其實在那之前,雖然《彩虹家庭電子報》的每一位成員都為了表達同志媽媽的故事而盡力寫作,但其實沒有想過文章的讀者有誰,成效在哪裡,也因此對《拉媽報》有種好像是自己關在裡面寫的感覺。

而紅絲帶基金會的志工同志朋友阿米(化名)也說:「如果有一個可以讓同志朋友或認同,並有歸屬的報紙在的話,真的會讓同志們另外有家的感覺,也對同家會做的這些努力共同感到開心,希望《彩虹家庭電子報》能持續寫出能凝聚同志朋友的文章。」




延伸閱讀

拉媽報/ LaMaNews網誌- yam天空部落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拉媽報專區-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Powered by Discuz!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防彈玻璃」曾冠華 環台找到新人生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一般人很難把玻璃娃娃和運動競賽聯想在一起。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位自稱是「防彈玻璃」的玻璃娃娃曾冠華,拉單槓、游泳、輪椅障礙賽、網球、籃球、國標舞,甚至鉛球,都難不倒他,他在運動中找到自信也找到自我,十五歲那年的環台活動,更是改變了他的一生,從曾冠華充滿厚繭的雙手上,了解生命的完整不僅止取決於身體的健全,而是擁有一顆不服輸的決心。



飽受煎熬的身心 運動中找到自信
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的曾冠華,因為這個疾病會使骨骼忍受外力衝擊的能力較正常人差,即使是輕微的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這類的病患被稱為「玻璃娃娃」或「玻璃骨」,因此他從小就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注意就不小心骨折。現在三十歲的他說,小時候除了必須面對病痛的折磨,內心更是飽受煎熬。以前不懂事的孩子常取笑他或惡作劇,小學老師都會請同學幫忙揹書包、送他回家,他說:「但是在那個愛玩的年紀,大家都想去玩,哪有人想幫我忙?」同學們拎著他的書包走在前面走很快,他只能在後面慢慢跟著,「到我家樓下時,就發現我的書包在門口地上,同學都不見了」,有時候路人異樣的眼光也讓他不自在。

幼年時,曾冠華在振興醫院接受復健,在復健師武而謨的鼓勵下開始接觸殘障運動,原本就好動、愛玩的他,從此迷上運動的暢快,他笑著說:「推輪椅,比跑步還快!」參加體育活動也讓他結識許多年齡相仿的病友,拓展了生活圈,並在挑戰的過程中找回自信。「玻璃娃娃很少會運動的,我很幸運,還能夠走,要活就要動」他從運動中找到興趣及自信,也有益治療自身疾病,促進身心健康。


人生第一場馬拉松 改變自己
童年的他因為常常要開刀,待在醫院的時間很長,在醫院裡面他認識了很多不同的人,那年他在醫院結識了一群脊髓損傷患者,為支持脊髓損傷協會,致力推廣,讓社會大眾關注殘障者無障礙空間的需求,他決定大膽挑戰一項壯舉─跟著一群脊髓損傷患者以輪椅環島,那年,他才十五歲。想起那段長達十天九夜的旅行,曾冠華仍刻骨銘心,邊說邊比手畫腳,眼中還閃著感動與興奮,「那是一次淚水、汗水交織的旅程,」他形容。

一行人除了必須熬過豔陽、暴雨的考驗,一天平均要推三、四十公里以上,有時候輪椅爆胎或是壞掉,患者就要換與自己不合身的輪椅,不少患者手、腳沒有知覺,發現受傷時,傷口已經鮮血淋漓,慘不忍睹,曾冠華說:「他們身體都很胖,有時候輪胎會磨到肚皮,但是他們下半身癱瘓沒感覺,只會覺得這裡怎麼濕濕的,一看都是血」「但他們還是繼續向前,這對我而言是很重要的激勵,讓我知道只要不放棄,沒有什麼事能難得倒我們」曾冠華是隊裡面最年輕、障礙級別也是最輕的,「因為我至少還可以走路,但我真的覺得他們精神可嘉」。此外,這趟旅行讓從小幾乎只接觸家庭、學校、醫院的曾冠華看到了陌生卻美好的世界,團體生活與夥伴互相鼓勵、安慰,則讓他感受到友誼的珍貴,「我以前很封閉,因為這次經驗樂觀許多」。


音樂中旋轉 轉出自信與迷人
愛運動的他,國中時期就多次拿下台北市身心障礙運動會輪椅競速賽金牌,二○○八年更代表台北市,奪下全國殘障運動會超越障礙賽冠軍。曾冠華表示,由於從小經常進出醫院開刀、治療的關係經常休學,休學時間甚至最長達一年半,因此他的求學生涯比起同年齡的人晚了四、五年。每次都要像個「新同學」般融入團體,加上自己身體上的不便,「被排擠」或「打不進團體」是曾冠華常遇到的情形,他說:「有時候可能是同學不知道怎麼跟我相處,怕傷害到我,所以才會這樣吧」,他沒有埋怨,只是樂觀的一笑帶過表示,「不受歡迎也沒關係,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夠了!」

進入華梵大學建築系就讀後,愛玩的曾冠華又迷上了國際標準舞,「輪椅國標」名人林秀霞老師認為他輪椅技巧也不錯,也有心在這上面,林秀霞說:「當身障者的老師,教他們坐輪椅跳舞並不是最難的事情,最難的事情是要教他們,如何跨越自己心裡的障礙,如何去相信自己」。在林秀霞的一對一指導下,舞藝逐漸精進,獲得全國輪椅國標賽青年殘障組冠軍。後來他林秀霞,從師徒關係變成搭擋關係,也曾在科技大廠鴻海尾牙宴上,萬人面前盡情表演、展現自己。他說,田徑場上的比賽是一個人埋頭苦幹向前衝,「輪椅國標」的舞者則必須延展全身,與舞伴互動,一起帶領觀眾享受美妙的旋律與舞姿,後來曾冠華進入樂扶協會與邱以婕老師合作表演輪椅國標,邱老師說:「我覺得他樂觀進取,很熱心,他很聰明,學東西很快,在舞台上很會表現自己」。


回饋社會義不容辭 挑戰不停歇
曾冠華堅信,身心障礙者也應該回饋社會,除了長年在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擔任志工,曾冠華還加入了「混障綜藝團」,他笑著解釋:「許多人聽到團名都會嚇一跳,以為是罵人的哈哈哈」,其實『混障』兩字表示『混合不同障別』,團員中有肢障、視障、聽障,表演的類型也很多元。「我們共同的理念,是藉由表演激勵大家,把希望帶到各地」。

今年三十歲的他,還想要再繼續挑戰什麼運動嗎?他笑著說,「現在我有我的籃球夢」,半年球前台北輪椅籃球勇士隊成立,他透過臉書認識了隊長,「之後我天天都來打球」,勇士輪椅籃球隊隊長王柏翔用「小小的身體住著浩克的靈魂」形容曾冠華,他說:「冠華是一個很細心、願意付出的人,勇於追尋他的夢想,球隊有他的協助加了很多分」,現在的夢想就是好好推廣輪椅籃球,他說:「打籃球對身體很好,只是目前沒什麼人在練習,希望我可以盡我所能,用力的將這個好運動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輪椅籃球」。




延伸閱讀

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

輪椅國標舞后 林秀霞

混障綜藝團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註書店 為社區服務的書店

【記者李明芸、陳柔瑜/台北市報導】因為想服務社區的客人,一個半開放的空間變成複合式經營的註書店。創辦人Peggy關注土地和小農,店內的樣貌就是她的生活,和大家分享她的日常和所關心的議題,「希望在這個不是太平靜的社會裡,還有個能讓人放鬆,甚至能喚醒大家關心社會的角落。」Peggy說。



從半開放空間變成的書店
Peggy原本在關注小農、土地倫理的新竹草葉集概念書店工作,結束草葉集的工作後,在二○○八年於台北內湖成立工作室,做唱片代理業務和室內設計,二○○九年這裡形成半開放空間,只有活動日才會開放給客人。

來這裡住了五年後,Peggy覺得應該還是要固定開店,「在社區裡面有這個空間,如果開了店可以服務社區的客人。」Peggy說。二○一二年八月註書店正式營運,取名「註」是因為店內也提供友善住宿,「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很多朋友來台北都會來這裡住,主要是開放給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住。」Peggy說。


關懷土地提倡慢食
之前在草葉集工作過,接觸到較多與土地、健康飲食有關的議題,也因此,在註書店裡可以看到關注小農的品牌,如春一枝、山野家、台灣原味,這些分別是幫助台東、南投和部落農民的商家,除了自己喜歡這些小農產品,在製作店裡的餐點時也會用到,Peggy希望將這些分享給大家,所以也成了店內販賣的商品。另外也和大王菜舖子合作,成為台北的取貨點之一。
註書店裡有陳列小農商品

Peggy說現在的速食不健康,製作過程也會影響環境,她關心食物從產地到餐桌上的過程,提倡慢食生活,檢視自己吃的食物來源,不僅是因為個人的健康,還攸關我們生長的土地是否被照顧、保護。住在社區裡的王小姐說,很喜歡這樣的書店,讓社區裡有個能夠放鬆的地方,而且還能買到一些健康的小農產品。

不同的音樂讓書店有不同氛圍


書店就是自己生活的面貌
店內書籍類型很多,藝文類的如《唱片風雲》、《原舞者》;飲食類的如《自家味》、《慢食新世界》;自然土地類的如《一根稻草的革命》、《綠色推土機》;也有小說類的如《刺蝟的優雅》、《百年孤寂》,Peggy說,想要了解不同領域的事情,書籍是其中一種管道,她也很喜歡書,想分享自己喜歡、關注的書給客人。「最開心就是有買書的客人,表示這間店有他需要的書,會覺得開這間店是有價值的。」Peggy說。
飲食相關選書


在店裡所看到的樣貌,無論是書籍還是飲食就是Peggy的喜好,Peggy說:「其實我開店很任性,我吃什麼就給你們吃什麼,就是把我的生活攤開來,然後把它拿來做生意。」這樣的隨性、輕鬆、悠閒以及分享,這就是Peggy的生活態度。對於未來沒有太多的規劃,只要生活繼續,這間店就會一直存在。

對Peggy而言,開店有趣的是能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有些熟客就變成朋友,不定期就會邀請他們來店裡辦活動,註書店曾舉辦過音樂分享、展覽、藝文講座等。和Peggy認識很久的朋友陳鋕銘談到註書店,他覺得註書店像社區型的書店,能讓人安靜的待下來。Peggy則說,希望能和社區保持良好的住商關係。不打擾他們,像鄰居般融入社區中。





延伸閱讀

註書店官方臉書

草葉集概念書店4.0

大王菜舖子官方臉書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拿起相機 謝三泰重建弱勢的尊嚴

【記者陸柔萱、朱庭萱╱台北市報導】曾經三度獲得吳三連新聞攝影獎的謝三泰,放下攝影記者的工作,他拿起相機拍下為台灣勞工留下歷史見證,用攝影作品幫身障朋友完成志願;不僅如此,謝三泰還讓街友成為攝影師,在社區舉辦作品攝影展,使居民看見街友不同的一面。



街友攝影班 街友也是攝影師
基督教救世軍在二○○八年開始舉辦「記錄人生攝影班」,讓街友拿起攝影機當自己生活的攝影師,謝三泰也參與其中,成為指導街友的老師,但與其說是老師,謝三泰更像是他們的朋友。

在街友攝影班中,不談太多的技巧和技術,謝三泰想關心街友、了解他們的故事,卻不想碰觸他們內心深處的傷痛,只好透過他們所拍攝出來的作品,揣測他們可能的心境和心情,經由對於作品的討論,一點一滴的拼湊起他們的故事。

在街友的攝影作品中,有一張街友拍攝自己住所的照片,讓謝三泰震驚。在這張照片中除了一張單人床之外,什麼家具也沒有,但對於拍攝者來說,這卻已經是可以遮風避雨的家。謝三泰說,但不論他們的現狀如何,在這些作品中,謝三泰看見街友們的可愛、堅強的求生意志以及生命力的展現。


讓相機成為幫助他人的工具
如何開啟謝三泰想用鏡頭關心社會的契機,謝三泰說,在他小的時候有一種行業叫做「送藥包」,這個行業專門為一些偏遠的家庭運送成藥,看見這個行業的勞力付出,讓他對「送藥包」印象深刻,也開啟他想透過相機為台灣勞工階層留下身影的想法。

二○○五年,謝三泰舉辦「勞動尊顏」攝影展,他走訪每一個不同的行業,拍下每一位勞工值得尊敬的身影,謝三泰說,台灣經濟起飛之時,這些勞工被迫或認命的接受這樣的工作,他們無聲無息的埋頭苦幹著,卻在經濟成長時慢慢的被淘汰、不再被提起,所以他想用相機記錄下不同行業中勞工的模樣,讓他們在歷史中留下痕跡。

除了關心勞工階層,二○一一年中華民國殘障聯盟舉辦「我的志願~聽見夢想的聲音」,謝三泰正是這個活動的攝影師。謝三泰用一種彷彿要跟我們分享寶物的心情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患有象人症的朋友,雖然他是男生,卻在我的志願活動中,填下他要成為一位女僕咖啡店店員的夢想。

剛開始謝三泰很驚訝一個男生怎麼會有想要男扮女裝的想法,在準備過程中,還一度被女僕咖啡店拒絕租借拍攝,所幸還是借到衣服和場地。在拍攝當天,這位象人症朋友剛開始有點羞怯,因為第一次看見自己不同於以往漂亮的裝扮,但他看見在鏡頭中美麗的模樣後,重新建立起自信心,而且此後都以女裝扮相讓大家認識自己。這讓謝三泰覺得自己真實的用相機幫助了別人,那一份喜悅是深刻的,而掛在謝三泰臉上的是一抹滿足的微笑。


教學攝影 培養關心社會的種子
曾經是資深攝影記者的謝三泰,曾經在淡水社區大學、台北松山社區大學擔任過攝影班的講師,現在在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持續開班授課,謝三泰說,希望透過攝影班的教學,培養關心社會的種子,讓他們能夠關心社會不同的面貌和身邊的人、事、物。

在淡水社區大學任教時,謝三泰在紀實攝影班讓同學以淡水的改變為題,用一張張的照片說明淡水這十多年來的蛻變,並且舉辦「看見淡水紀實攝影展」、出版攝影集。印證了謝三泰說的「今天的照片,將成為明天的歷史」,將相機焦距對在有感覺的事物上,讓人產生共鳴,在照片中有文化在裡頭。





延伸閱讀

當代漂泊 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

數位島嶼名家櫥窗-謝三泰

謝三泰無名小站部落格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陶笛天使團 教育品格也撫慰人心

【記者李妘、林宜臻/新竹縣報導】五峰國小陶笛天使團將陶笛藝術結合品格教育,發展學生的特殊專長,也陶冶學生的性情,其中不乏家境清寒、家庭不和諧的孩子,演奏陶笛讓孩子重拾自信,優美的陶笛聲也撫慰了他們小小的心靈。陶笛天使團去過許多醫院、參加許多活動,讓充滿希望的笛聲傳到更多人耳中。





一人一陶笛 結合品格教育
五峰國小陶笛天使團於二○○八年成立,當初是世界展望會的藝術深耕計畫,以幫助偏鄉弱勢小學為目標,並請了有名的陶笛老師游學志到五峰國小教學,這讓已經在學校任職十七年的陳香蘭老師認為這是一個發展學生特殊專長的機會,再加上陳香蘭從小在教會長大,曾參加過教會舉辦的陶笛品格營,藉由學音樂吹陶笛的過程,陶冶身心,修練品格,因此陳香蘭將這個想法告訴朱義德校長,校長也大力支持,於是陶笛天使團開始籌備成團。

一開始在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五峰國小推動「一人一陶笛」計劃,發給全校共九十一位賽夏族與泰雅族的原住民學生一人一支塑膠陶笛,請學校老師協助教學,並在其中選擇二十位較有天分的同學成立陶笛天使團。朱義德說,陶笛體積小又攜帶方便,非常適合到各地去表演,最重要的是希望原住民學生可以帶著陶笛走出原鄉,不但能擴展自己的視野,還能展露原住民的音樂天分,校長更說,這是一個完全從無到有的計劃,從鄉、縣到跨縣市,希望藉由陶笛表演到更多更遠的地方。


重重困難 層層突破
籌備陶笛天使團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偏鄉學校相對來說資源較不豐富,所以陶笛天使團到處表演、募款,希望可以改善經濟問題,成團後的二○○九年,他們在全國性的陶笛比賽中得到獨奏優等、合奏冠軍的好成績,從此打開知名度,因而有更多的曝光機會,接受到更多的經濟支援。得到經費後,朱校長第一件事就是將全校學生的塑膠笛全數換成真正的陶瓷笛,並成立陶笛教育基金會,將募到的款項妥善使用,製作團服與購買更多音階的陶笛擴展音域。

除了經費問題外,學生在學習上最大的困難是看不懂樂譜,學生們是先聽音樂、將音樂唱出來、用陶笛吹最後才是看樂譜,用和一般學音樂順序相反的方式學陶笛,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下,才終於慢慢學著直接看譜吹陶笛。另一個問題是為了準備比賽,常常需要花到上課以外的時間練習,平日有愛心交通車的接送,但是到了假日,住在較偏遠地區的學生就會有無法回家的問題,於是,陳老師與朱校長自願開車送小朋友回家,才讓接送問題得到解決。


用帶著走的才能 給更多人歡樂
陳老師說,希望藉由陶笛來推動品格教育,教導孩子不要只是向別人伸手,也用音樂服務大眾、用笛聲感動觀眾,所以天使團在成團以來,去過許多醫院、參加活動,用歌曲像是「送你一對翅膀」和「眼中的彩虹」帶給大家希望,像是去年曾去林口長庚醫院為癌症病患演奏陶笛,並在飢餓三十的活動中與世界合唱團搭配演出,孩子們從陶笛中學習從受助者轉為助人,帶給更多人歡樂。

許多孩子在接觸陶笛後,都有了性情上極大的改變,有些孩子有家庭不和諧的問題,造成身心上的陰霾,吹奏陶笛給了孩子一種能帶著走的才能,讓他們找到自信,重拾笑容,陳老師說,有些孩子不喜歡寫作業,如果告訴他們寫完作業才能吹陶笛,他們就會很願意把作業完成,陶笛成為孩子生活的原動力。

現就讀五峰國小六年級的黃紫菱,三年級就加入了陶笛天使團,在學陶笛前,她的脾氣暴躁,與家人和同學常有摩擦,但是加入天使團後,她一邊吹陶笛,也一邊學做人處事的道理,她自己說:「會吹陶笛後,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比較不會發脾氣」,而她也跟著天使團去了很多地方,見到不一樣的人事物,拓展自己的視野。陶笛天使團今年暑假將至美國夏威夷結合當地的烏克麗麗演出,希望將笛聲之美傳到世界各地。





延伸閱讀

五峰國小陶笛天使團

游學志老師的陶笛異想樂園

台灣陶笛愛樂發展協會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回憶「香」伴 手工榻榻米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新北市報導】繁華的台北街頭,車水馬龍的新莊中正路上,有間滿是稻草香的疊蓆行,默默傳承五十年的手工堅持,做出一張又一張好品質的榻榻米。現任老闆謝志聰,原本無心接手父親的疊蓆事業,卻被爸爸硬扣著身份證讓他只能乖乖投降。沒想到謝志聰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也讓成功疊蓆行的手工技術得以傳承下去。


被扣身份證 接下疊蓆行
榻榻米最早緣自於中國,唐朝時傳到了日本,深受日本人喜愛並盛行開來。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隨著日本人統治,將榻榻米帶進台灣,影響台灣的住宅方式。四十五歲的老闆謝志聰,從小看著爸爸做榻榻米長大,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幫忙,體驗手工榻榻米的人生。當兵回來後,本來想從事房地產的他,被父親硬是扣著身份證,讓他哪兒也去不了,就這樣半強迫式的接下了爸爸的手工疊蓆行。

寬三呎、長六呎是傳統榻榻米的尺寸,但為了配合台灣房屋尺寸,謝志聰表示各式各樣的大小都要能夠適應。謝志聰說,做這一行基本的腕力要夠,才能裁切各式尺寸的榻榻米。做一張榻榻米的時間大約四十分鐘,但有時訂單的數量一多,一做下去就是好幾十個鐘頭,相當辛苦。

將蓆面與蓆底固定、裁切大小,再將蓆面與蓆底縫製成榻榻米,每個步驟在謝志聰的手中靈活操作著,不過謝志聰也透露,即使做了這麼多年,有時仍會不小心切到自己的手。謝志聰的三把工具刀都是從日本訂製經過特別設計,只能割、切,不能砍跟劈,讓刀子只用在有需要的地方上。謝志聰開玩笑的說,也沒用刀子劈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能劈。


光景不如前 逐漸式微的手工業
謝志聰感嘆現在的景氣不如從前,消費力和以前差很多,一九八○年彈簧床崛起,更是影響榻榻米的生意,與從前的榮景相比,現在的營業額只剩下三分之一。謝志聰說從前生意好的時候,還會請其他師傅幫忙,如今請不起師傅,各個步驟都是自己來。

問謝志聰有沒有想要轉行的念頭,他笑著說,現在年紀也大,想轉行也沒這麼容易,更何況自己也只熟悉榻榻米的工作。雖然謝志聰說的如此爽快,但或許就是這二十多年來的心血與精神,才是讓他堅持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謝志聰說,現在的手工榻榻米已經很少人在做了,也沒有人會想到要開手工疊蓆店,畢竟工作時數長又辛苦,年輕一輩的人不太願意接手這樣的行業。謝志聰也不諱言的透漏,若真的沒有人繼承,他會坦然的將店給收起。雖然如此,老婆仍默默的在一旁協助,表示會支持老公的榻榻米事業,平時也會幫忙縫製的部分,與謝志聰共同努力,堅守五十年的手工老店。


五十年不變的品質與精神
謝志聰說,現在榻榻米的品質越來越好,一張榻榻米用上八年不是問題,外表髒了也只要稍微擦拭就好,很好處理。謝志聰從小睡著榻榻米長大,除了有著淡淡的稻草香味外,榻榻米更能夠利用體重配合身型,改善腰痠背痛的情況,睡得舒適又健康。

住在隔壁的鄰居林太太說,從謝志聰的爸爸那一代,就跟他們購買榻榻米,五十年過去了,品質依舊很好,希望他們能夠一直延續這樣的手工精神,讓榻榻米的香味繼續傳送給下一代。




延伸閱讀

關於榻榻米

成功疊蓆行

榻榻米保養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響徹雲霄 製鼓達人王錫坤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新北市報導】從朱宗慶打擊樂團、優人神鼓,到台灣大廟佛光山、法鼓山,在台灣只要是需要鼓的地方,對「响仁和」的稱號一定不陌生。目前的老闆王錫坤,三十年前因為父親驟逝,手忙腳亂的接下响仁和這間店。剛開始,王錫坤連處理牛皮的水溫都不清楚,甚至把牛皮整個燙熟。經過不斷地努力和嘗試,現今的响仁和已是台灣製鼓業響亮的一塊招牌。王錫坤用他的努力證明,台灣人的熱血和永不放棄的精神。



一句話的刺激 決心衝出一番成績
响仁和,位於新莊中正路上的一間製鼓廠,在台灣製鼓業中相當具有名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响仁和所產的鼓,恰好可以說明這樣的道理。

目前的經營人王錫坤,回憶起當年繼承父親事業的歷程,仍然記憶猶新。在父親的年代,响仁和的名號並沒有像現在這麼響亮,製鼓這個行業只能勉強餬口。一九七三年,父親突然逝世,對當時剛考上淡江大學夜校,只有二十出頭的王錫坤來說,實在不知所措。正當王錫坤仍在思索是否該繼承父親家業時,因為舅舅的一句:「你沒有這個能耐!」讓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拼出一番成績。


起步才是挑戰的開端
剛起步的王錫坤,沒有客源、沒有經驗、沒有技術,一切幾乎從零開始。從挑選適合的木頭,到購買、處理牛皮,再將兩者結合製成鼓,從小看到大的簡單步驟,自己實際操作過後才發現根本沒那麼容易。就拿鼓面來說,必須先燙過熱水,才能將牛皮上的牛毛處理掉。但一開始根本抓不準溫度,牛皮不是不夠熱,就是熱得熟透了,跌跌撞撞摸索了幾年,王錫坤費盡一番努力後才體悟出箇中奧妙。

王錫坤製鼓的過程,就如同照料自己的小孩般,每一個步驟都細心呵護,不容有誤。因為鼓聲越是響亮,品質越是被其他人肯定,王錫坤的心中越是有說不完的驕傲。在响仁和工作七年的員工陳志煌說,王錫坤是一個很執著的人,對任何小細節都不放過,盡力要求做到最好。雖然龜毛的個性有時令他難以招架,但也因為這樣負責任的態度和毅力,才能做出符合响仁和名聲的優質鼓。


用心堅持 純手工的好品質
王錫坤很講究天然和人工的製作過程,不使用藥水浸泡牛皮脫毛,因此牛皮總會帶點土黃色。有一次一位客人登門拜訪,竟然嫌鼓的牛皮黃黃的,看起來很骯髒,讓夫妻兩人啼笑皆非。歷經幾年的磨練後,事業逐漸穩定,加上本身品質優良,口碑越傳越遠,客人也越來越多,一次的訂購起碼得等兩到三個月。

王錫坤也曾考慮用機器取代部分人力,但最後仍舊放棄了,他認為傳統工藝無法完全用機器替代,繼續堅持用手工做出最響亮的名號。雖然費時,但得來不易的純手工技術,客人也只能耐心等候。


創新與傳承 讓世界聽見台灣之光
王錫坤和老婆育有兩女一子,家中排行老三的兒子王凱正,本來想高中一畢業就留在家中幫忙,但王錫坤要求他先完成大學學業。王凱正說,當時叛逆的個性,為了跟爸爸賭氣,畢業後從事許多不同的工作,就是沒有回家幫忙事業。直到有一次從餐廳下班回家的路上發生了車禍,在父親百般細心的照料下,感動了王凱正,也重新萌生繼承家業的念頭。

王凱正說,製鼓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太多的技巧,比的只是用心及熟練程度。同時王凱正也察覺到,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光只有努力已經無法應付劇變的社會。目前與父親正積極將响仁和提升成文化產業,像是去年與輔大織品系陳亮運老師合作的五音鼓,利用不同的音色詮釋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個性,將鼓藝與染印結合,製成相當具有特色的鼓。另外,利用染織、撕畫、結合青花瓷等方式製成不同的鼓面,讓鼓不再只有打擊的功能,更多了收藏和欣賞的效果。

未來預計會有更多的跨界合作,像是目前正在與長庚大學籌劃,將琉璃與鼓面結合,呈現鼓的多元風貌。同時,也希望藉助政府力量,向外推動响仁和的鼓藝精神。今年六月的「2013新北市國際鼓藝節」,便以响仁和的鼓作為精神指標,結合鼓藝和舞蹈,傳承台灣傳統藝術之美,與國際鼓藝團隊共同切磋,讓世界一同見證台灣鼓藝的精神與魅力。

與輔大織品系陳亮運老師合作的五音鼓
結合青花瓷製成的鼓面




延伸閱讀

响仁和網站

响仁和鼓藝工坊

响仁和文化館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梁玉芳用現場故事 報導俄國大選

【記者陸柔萱、朱庭萱╱台北市報導】聯合報記者梁玉芳,二○一二年三月到俄羅斯近距離觀察他們的大選,做了一系列的深度報導,她說:「我就是要去做外電做不到的事情,我要用台灣人的眼睛去看。」,並在同年十一月獲得第十一屆卓越新聞獎的國際報導獎。

與外電區隔 做第一現場的報導

梁玉芳會到俄羅斯採訪,是因為當時的聯合報總編輯覺得二○一二年有非常多的國家都面臨重大的選舉,像是冰島、俄羅斯、法國、墨西哥、美國等,認為這是一個議題,應該要有記者在現場觀察,帶回第一手的消息。


但是因為簽證的問題,當時去俄羅斯與否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梁玉芳還是不斷的做功課,閱讀很多有關俄羅斯的資料,必須很快的瞭解俄羅斯政治的沿革,因為她認為:「你如果是當記者,你要把這個主題搞懂是很重要的。」

出發前,梁玉芳知道她必須跟外電做出區隔,要做第一現場,一定要帶回他們沒有看到的東西,所以她沒有申請克里姆林宮的記者證,而是在克里姆林宮的廣場捕捉人民的心聲跟整個國家的氣氛。

梁玉芳一開始也很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寫出與外電不同的新聞,因為她不是政治記者,但是她知道如果是寫票數、候選人等國際新聞都會做了,就不需要派一個特派記者到現場,所以她用現場的故事來寫新聞,帶回現場的聲音。

一個人採訪 有好處也有壞處

這一次去俄國採訪是梁玉芳一個人去,一開始她會擔心一個人要到那麼遠的地方,但是後來發現,其實一個人採訪也很不錯,因為之前去瑞典採訪的時候,帶著攝影記者跟製作影音的人,負責的事情就更多了,這一次覺得一個人採訪只要顧自己就可以了,想要做什麼可以馬上就安排。

但是沒有帶攝影記者一起去,相對的也是一大麻煩,因為對於相機不是那麼的熟悉,尤其是晚上的遊行,因為不會調燈光等等,所以常常拍了很多張的照片,千挑萬選只有一張能用。

近距離觀察 就像溫習台灣歷史

梁玉芳表示,在俄羅斯觀察他們的大選就像在溫習台灣以前的民主課程,不過他們多了一些新時代的元素,像是他們每個人到了反普大會的現場時,會拿手機出來拍照,直接放到臉書或是推特上面。

台灣以前反對勢力要集會都是靠祕密或是口耳相傳,現在則是靠社群網站,而且可以看出那些都是反普的民眾都是買的起手機、平板電腦的中產階級知識份子。


陌生的俄國 如何吸引台灣讀者
梁玉芳說,我覺得現場故事,或是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就會滿吸引人的,在現場要感受到人民的聲音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

寫稿時,扣著一個主軸,用故事串起整個新聞,把訪問到的話、觀察到的事物,寫在報導中,就會有引言、有現場、有人民的話,要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寫成報導,讓新聞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

雖然台灣讀者對於俄國不熟悉,但是梁玉芳用說故事的方式,寫出俄羅斯大選現場人民的聲音,讓讀者感受到俄羅斯現場的氣氛。




延伸閱讀

卓越新聞獎第十一屆得獎名單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暴動小貓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