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0日 星期四

盲人重建院 開拓心靈的光明

【記者吳孟純/生命力報導民國四十二年,在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的協助之下,與中外熱心於盲人福利的社會人士,成立了盲人基金會,從事視障教育以及盲人重建工作,此即為基督教盲人重建院的前身。而在民國四十七年時,盲人基金會向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申請,正式立案為慈善救濟機構,在新莊成立了台灣第一所專為盲人設立的專屬學校。

盲人重建院一共約有教職人員三十人,而學生總數也不過四十至五十人,一切採小班教學,授課時間為兩年。學生如果希望可以進入院所內學習,就必須住宿於院內,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能藉著最親密的學習環境,達到最優良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和老師間有最完善的溝通模式。

盲人重建院為了使盲生接受較佳的訓練,提昇國內盲人師資的素質,所以會充分提供教師的在職進修,以及出國深造的機會,並且常常邀請國外盲教育專家來台灣舉辦各種的研討會,或是至院內指導、交換不同的經驗,以便提高師資水準,讓盲生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盲人重建院的業務教學內容,共可分為兩大方向,一是社會適應訓練,另一個則是職業重建訓練。社會適應訓練主要是教導視障學生日常生活上的一切事宜,並藉著心理上的諮詢輔導,讓盲學生培養自立更生的能力,和在社會上生存的自信心。再加上職業重建訓練,讓學生在畢業之後,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工作,並以貢獻社會為榮。
 
教師詹素端表示,平常除了一般的教學課程之外,也會不定期的舉辦各種演講以及研討會,來增加學員和外界的接觸,以適應社會上的實際情形,因為在台灣的社會,大部分的盲人多半只是待在家中,做一些靜態的活動,例如繪畫或是陶土,鮮少和人群有所接觸。不定期的舉辦活動,可以讓盲生漸次習慣和一般人的接觸,建立起失明後踏入社會的信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平日輔仁大學的學生,藉著社團(仁愛社)或是科系(社工系)的關係,往往都會義務性的來院所裡幫忙,長期的傳承下去,不僅成為一項值得稱許的傳統,也使得學生和盲學生間建立起良好的情誼。

盲人重建院從創辦以來,已經有將近八百位的畢業盲生畢業,而他們多會憑著在學校內所學的職業技術,在社會上立足。絕大多數的畢業盲生都擁有一技之長,多在按摩界為社會大眾服務,而少部分的人會在政府機關擔任總機的工作,有些則在擔任鋼琴調音師的職務。自從政府制定了定額僱用殘障者的法令,盲生就業的機會日亦擴大,但是仍然具有發展的空間,也希望業界和社會大眾能肯定殘障者的工作能力,並給予支持。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