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30日 星期三

中華鯨豚協會 訓練講師有撇步

【記者朱慧芸/生命力報導「咦,那隻寄居蟹怎麼會找到寶特瓶蓋當新家啊?」「因為海洋污染的很嚴重,所以寄居蟹常常一不小心就會把人類丟棄的空罐空瓶當作它的家了。」這是由中華鯨豚協會主辦的第一屆講師訓練營中,名為表演自然現象的遊戲課程。由一人扮演一隻在海中尋找新家的寄居蟹,學員則在旁觀察並提出問題。營隊講師劉冠妙說,在遊戲的過程中,學員藉著觀察台上逗趣的表演、提出發問,便進而懂得海洋污染、鯨豚保育等問題。

例如,叫一人蒙住眼睛,扮演海豚。一些人扮成魚群。這隻海豚只能發出逼…逼…的聲音,其他魚群就會回應它,也發出逼…逼…的聲音。這種聲音回應的關係,類似鯨豚的迴聲定位系統,鯨豚就是藉這種定位系統覓食的。之後這隻海豚就可以開始覓食,但是它可能抓不到魚,因為海洋受到污染、魚產量變的稀少。或是在抓魚的過程中不小心弄破人類撒下的漁網,使得海豚成為讓漁夫們頭痛的動物。學員就在觀看這樣的演出的同時,了解到海豚的困境。

劉冠妙說,這次營隊活動進行的特色是以「體驗自然」為主題,並依美國自然教育學家約瑟夫‧柯內爾的順流學習法的模式設計,藉著遊戲的運用,在過程中帶入保育的觀念,環境議題等。並發現老師傳統單向的授課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學模式。這些都是體驗自然活動所能為目前的生態教育帶來的新思維。而在訓練營結束之後,這些訓練過的學員將在今年的九月至十一月,到全台灣的國小,進行五十場講習,推廣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

在這兩天一夜的訓練中,尚有拜訪大自然、大地尋芳、我知道就是你等遊戲課程。劉冠妙說,這次的講師訓練營是在傳授一個教學的「方法」。讓學員藉親身參與遊戲的過程中,學得保育的意義,珍惜大自然的必要,和體驗自然的奧妙。在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後,學員們便有能力對其他人做宣導保育的工作─不只是鯨豚保育,而是整個自然生態保育的推廣。

以共享自然這個遊戲課程來說,學員李思儀表示,共享自然是最讓她難忘的活動。她說,這活動在天母運動公園進行。一開始兩個人一組手牽著手,在經過一道神奇之門後,就不能再說話。只能用肢體和表情與夥伴溝通。然後兩人要一起走過一段自然步道,並觀察步道中的自然現象。她說,觀察自然時,因為不能說話,所以會覺得其他感官,如觸覺、視覺、聽覺等變敏銳了。當自己不再嘰嘰喳喳時,就能去感覺到大自然的安寧,還有安寧中的生生不息。

劉冠妙說,在共享自然的遊戲中,學員們在觀察中發現自然之美就在自己身邊,如兩條青翠小綠蛇,隱身在大樹的枝幹。這時關於大自然的神奇體驗,就降臨至他們的身上。當學員們注意到這些美麗事物存在的同時,也才能懂得珍惜、保護。


延伸閱讀

中華鯨豚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