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1日 星期一

實施合理門診量 基層醫療有話說

【記者陳佳佩/生命力報導針對衛生署計畫的合理門診量制,醫界發出強烈抗議。這項新制度未與醫界妥善溝通,即貿然實施,將危及病患權益,醫療資源也將被財團宰制,但政府方面表示實施合理門診量是為病人權益而推行,許多健保政策是為縮小財務虧損,而醫院若揚言退出健保,雖無法可管,但民眾自有選擇。

所謂的合理門診量就是合理限制醫師看診人數,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診察病人,使病人獲得較好的醫療照護,對醫師及病人都利多於弊,而健保費用的支出更是大為節省。早在健保實施之時,基層診所就開始實施這樣的制度,但一般大醫院並未實施,現在制度擴大,反遭醫界的抗議。據健保局的劉慧真表示,實施合理門診量的診所,過去三年間健保費用只成長百分支十二,而未實施的醫學中心則成長了百分之三十,換算成實際金額是一百七十億元比七十一億元,兩者成長差額高達九十九億,平均每一年醫學中心比診所多花了三十三億元,限制門診量制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

劉慧真並表示,合理門診量只是規定合理的門診人數,並非硬性強制醫師不能多看病人,萬一超額看診,健保局仍支付診察費,只是隨著人數遞增費用遞減罷了,並非不付診察費,反對者動輒高喊「新制將使醫院倒閉、關門」,並以此威脅健保局及民眾,企圖保住財源,實非智者應為。

基層醫療協會的許明峰表示,健保實施之初倉促上路,有轉診制度卻未落實,基層醫療院已被擠壓到負成長,以前可以看七、八十人,現在能有一半就不錯了。他指出,到醫學中心看病平均健保局要付出一千四百元的診察費,而診所一次約可拿到三、四百元,若連小病都到醫學中心就醫,健保財務虧損就愈大,而且這些虧損最後都落到民眾身上。他並表示,合理門診量是為病人該做的事,而醫院揚言退出健保,現在也有診所並未加入健保,因此退出健保雖無法可管,民眾自有選擇。

談及協會的運作情形,許明峰表示,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的前身是台北市立醫療協會,然而在幾位熱心的醫師因感於基層醫療逐年的萎縮以及醫療環境變化迅速,在八十二年十一月,成立台北市基層醫療協會。為了能爭取參加「健保」的各種發言機會,由「台北市基層醫療協會」的主要幹部,再結合全省各地的幹部,於八十三年九月成立「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許明峰表示,基層醫療協會在成立以來,一直秉持著五大主張,即醫療資源合理的規劃與分佈,他表示,目前台灣地區人口數與醫師比率已達五百比一,醫師是患不均而非不足,應該注重醫師人員的素質,以免造持醫療資源的浪費;落實轉診制度、醫院與診所應同時實施合理門診量、以及對健保改革的期許和醫療法及醫師法的修正等。他也認為,合理門診量制是改善醫療品質與拯救健保的良方。

他認為,台灣大部分基層診所,早在五年前就實施合理門診量制,因為看診人數趨於合理化,而使得醫師有更充分的時間與精神,為病人進行詳細而完善的診療工作,醫療品質相較於看診人數全無限制的醫院而言,絕對不低於後者,但診所花用的健保費用,卻遠比醫院經濟許多,此由健保實施以來,醫院與診所間的醫療費用成長呈現的巨幅差距可以證明。

其實新制度的實施,是想改善台灣現今健保制度,希望能夠共創健保局、醫師及病人三方皆贏的局面,才是醫界應該努力的方向。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