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1日 星期一

安寧照顧基金會 推動癌末安寧生活

【記者陳力蓉/生命力報導「安寧歸去的觀念可以告訴我們,生死有如月亮的陰晴圓缺、四季的春夏秋冬,各有其美,這就是生命,這就是自然。生很莊嚴、很重要;死則亦然。成長的孩子需要人拉拔他,臨終的病人也需要人的協助。」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趙可式這樣說著。

台灣自一九八一年以來,癌症一直居十大死因之冠。而今日,大約每十個家庭中,就有三家需面臨癌症病魔的侵擾。有鑑於此,民國七十九年,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與雙連教會等多個熱心團體,共同發起成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為台灣的癌症末期病患,開啟了一扇窗,讓病患在人生最後的旅程中,瞥見更多的好山好水。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玉仕表示,「安寧療護」並不是「安樂死」,因為安樂死是拔除病患身上所有的維生系統,而安寧療護則否;「安寧病房」也非一般民眾認為的「安養院」。所謂的安寧療護(Hospice),始自英國,有住院病房、居家照顧及日間留院三種模式。「住院病房」與普通病房不同,它像家一樣,舒適溫馨。若病人不願意,也不需要住院,則可採取「居家護理」,由醫護人員到病人家中給予症狀評估、治療藥物及專業護理的照顧。而台灣目前尚在發展的「日間留院」模式,則是家人早上上班時,將病人送到安寧病房,下班再接病人回家。

安寧照顧基金會秘書李惠芝表示,安寧療護的醫療措施,目的在於不積極地延長瀕死期,但也絕不縮短生命,絕不用安樂死,而是將所有的症狀都減低到病人能夠忍受的程度。李惠芝說,許多人都不知道,臨終的癌症病患多半會有疼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大小便失禁等不適情形,只要有一個症狀不能解決,病人便難以得到安寧。也因此,為了讓病患能維持「無痛」的安寧境界和生命品質,安寧療護就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減輕病人身體上的痛苦外,安寧療護也希望能建立屬於台灣本土的安寧療護模式。李惠芝說,除了藥物治療外,中藥、氣功、針灸、食療、芳香療法等本土治療法,醫護人員會針對病患的需求而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

李惠芝表示,民眾都認為安寧療護的費用應該很高,其實卻不然。一般來說,安寧療護已納入健保給付,治療以及住院費用與一般情況相同,所以不需要擔心會負擔不起。同時,安寧療護的醫療團隊成員還包括社工師、宗教人員、義工等,在身體症狀的緩和醫療外,給予癌末病患與家屬生活中的各項支援協助和心靈上的支持慰藉。

目前,全台安寧療護共有四十八家合約醫院,其中二十一家則擁有安寧病房。李惠芝說,安寧照顧基金會在推展安寧療護多年過程中,曾碰到許多困難,曾因專業人員訓練不足、流動率大,而必須每年不斷重新訓練人才;曾因人們對「死亡」這個課題的忌諱,讓募款活動受到很大的阻礙;也曾因病床的不足、各單位照顧品質不一而感到挫折。

「最讓我們感到難過的,是大家對安寧療護的不瞭解,而不願讓病患或親人接受安寧療護。不過,越是這樣,我們越是知道要做的事情還有更多。在這十一個年頭中,我們感謝諸多朋友的支持,讓我們有勇氣再繼續走下去。」李惠芝這樣說道,代表著安寧照顧基金會一路走來的堅持與信念—讓癌末病患生命有尊嚴,臨終有品質,身心靈平安。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