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0日 星期日

葉神父 落地生根獻大愛

【記者陳力蓉/生命力報導「想自己越少就越快樂。」斑白的頭髮與服貼的落腮鬍,總是慈祥微笑的葉由根神父,用他那怪怪的「老外腔」台語,雀躍述說奉獻的快樂。生長在匈牙利,卻在中國的土地上生了根,並開花結果。葉神父說:「我在中國住了六十五年,除了臉孔以外,我是個道道地地的中國人。」

民國二十五年,葉神父至中國大陸行醫傳教,剛好目睹中國近代史兵荒馬亂、戰火連連的動盪時代,他一本宗教精神,在大陸醫療貧病。大陸淪陷後,葉神父被莫須有的罪名關入牢獄,歷經鬥爭、勞改,囚禁數年後,才在民國四十四年輾轉來台。

來台初期,葉神父見到當時台灣生活普遍窮困,於是在嘉義沿海地區設立「貧民醫院」,專為生病的窮人服務。醫院開了近二十年,台灣的經濟起飛,「大家有錢了,生病都上大醫院,我的小醫院沒人來,就關門了。」葉神父笑著說,開醫院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他樂於結束這個階段性的任務。

之後,葉神父來到新竹,無意間發現智障孩童流連街頭,因而刺激他對智障特殊教育的關心與重視,先後成立了「仁愛啟智中心」與「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等多個啟智中心。葉神父說,剛創立仁愛啟智中心時,因為找不到專門教導智障兒的老師,中心內收容十多名智障兒,他就親自一口口餵他們吃飯,一餵就是三年。也因為他不懂啟智教育,於是找來曾經教過美國總統甘迺迪智障妹妹的艾琳修女,幫忙訓練老師,來教育這些孩子。這些一般人眼中低能、無知的智障孩子,葉神父說:「他們都是無罪,都不應該被放棄。」

目前仁愛啟智中心收容了一百六十多名智障兒,已交給教會另一名神父負責;十六年來,葉神父傾全力經營華光,聘請的老師從個位數增加到現在的六、七十名,平均每二、三名智障兒就有一名老師照顧。他還聘請專家為院童做特殊教育及職業訓練,讓輕度智障的孩子有機會走進就業市場打工賺錢,甚至有能力請父母出國旅遊。葉神父非常注重與家長的互動,還鼓勵他們站出來替孩子爭取應有的權利。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主任吳富美說,從認識葉神父的第一天起,就常看見忙了一整天的葉神父,晚上還坐在桌前打字;聽見滴滴答答的打字聲音從房間傳出,她就知道,葉神父又在寫信向國外教會募款了。吳富美說,葉神父認為,只要有心,一塊錢也能做善事。因此,即使華光經費有限,他仍堅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與住宿環境,給老師合理的薪資,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盡全力照顧這群孩子。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社工彭秀月也說,因為葉神父凡事不考慮自己的個性,因而對院內同仁的要求非常嚴格,不論大家多忙,他只要見到孩子不夠整齊、乾淨,便會獨自生起悶氣。他堅持孩子的教育,絕不可因經費問題而中斷。

一位院生的家長,憶起一段難忘的往事時說道:「我住在新埔的郊外,從大路下車後仍要走一段約二十分鐘的田埂小道。家中有一位智障兼行動不便的十五歲男孩,體重相當重,每天背他往返田埂小道搭乘校車,即使年輕人都感到非常吃力。我的孩子很幸運,經葉神父勸導就讀仁愛啟智中心,且每天往返的車程都由葉神父親自接送,家人則在路旁等候,再背他回家。有一次農忙時,大家忙於田間工作,忘了孩子回家時間已到,葉神父等不到我們,竟不顧自己年紀大,背起孩子走這段狹小的田埂路。等到大家想起時,葉神父已是滿身大汗、呼吸急促地站在門前了。我們全家人看到都非常感激與感動,一生難忘。」

現在,九十一歲的葉神父,仍舊為智障兒而奔波著。葉神父說,他有個理想,就是要為全省智能障礙者,規劃一個與社會結合的社區,提供智障者人性化的生活空間,並也減輕智障者家庭的負擔,所以,他正全力推動建立「華光福利山莊」。在各界的贊助下,他們有了土地與政府的補助,但是,仍要自籌二億元,才能建造「華光福利山莊」。葉神父說,「這樣一群少了聰明、靈巧,卻擁有高貴靈魂的生命,想要用自己的雙手與汗水,耕耘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在這裡,自己靠自己。」但是,現實卻要考驗他們,如果可能,希望大家能伸出雙手,幫他們建立一個家,讓他們在這裡,能自己靠自己。

來華六十五年,葉神父總共回去過三次,第一次返抵家門是在他離家後的三十四年,幾經戰亂,家人也凋零殆盡。幾年前他去美國探望他的弟妹,才住了兩個月,就急著想回到台灣,他對弟弟說:「我不習慣這裡,我要『回家』。」問他想回故鄉匈牙利嗎?葉神父環顧著華光,用其一貫慈祥溫柔的語調說:「不走了,就在這裡了。」九十一歲的葉由根神父,早已在台灣,落地,生根。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