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0日 星期四

用愛心和耐心 陪伴肌萎症病友

【記陳佳佩/生命力報導對許多肌肉萎縮症的患者及家屬而言,得知診斷的一刻往往在心中混雜著震驚、悲傷與絕望。當醫生宣布了診斷後,常常很無奈的告訴病人說,這種病目前無藥可治。病人的心理及調適大致可經過一個時期,初期的震驚與惶恐,疾病進行中接踵而來的問題所帶來的衝擊,最後就是疾病進入末期時的煎熬。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統計,肌萎縮症的罹患率估計是每十萬人當中有一百人會得病。臺大醫院神經部的楊志超表示,肌萎症指的是一種腦內科疾病,是因為腦神經細胞,或者肌肉本身出現毛病,造成肌肉無力、抽搐、顫抖、退化和萎縮等現象,逐漸引致肌肉的運動功能消失,終至癱瘓。嚴重者甚至影響說話、吞嚥和呼吸的能力,直接威脅患者的性命。雖然如此,患者的智能是正常的,他們完全意識到自己病情的發展。以最常見的杜顯氏肌肉萎縮症而言,約在五歲前發病,十歲出頭就須靠輪椅代步,而在二三十歲時大多因呼吸或心臟的衰竭而死亡,比較輕的肌肉萎縮症則可能較少部位受到影響,壽命也不會因而減短。

有人說「肌萎症家庭的成員都算是病人」,對此楊志超表示,因為整個家庭的成員都受到這個病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且,在病患的照顧當中,家庭成員對肌萎症病患的態度是很關鍵的因素之一。對於家屬和病患,在社會心理上的照顧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同時避免過度保護,並以坦誠直接的態度處理各種相關情緒上的問題。而鑒於肌萎症病人其對於心理方面的治療尚稱不夠,因此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就在八十五年二月十一日成立。據協會的志工黃淑美表示,起初成立協會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結合這些病患及親友的力量,也藉著團體的扶持,增加彼此對付病魔的力量。

除了在病理上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外,黃淑美表示,在心理上的調適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家中一旦有這種病患,對病人對家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打擊,但是面對事實及克服困難是治療此病最大的一門學問,尤其父母家人所付出的愛心與耐心,對病童是莫大的支柱及鼓勵。因此如何長久維持這種愛心與耐心,除了秉性的表現外,學習及外界借力也是非常重要。諸如參與病友俱樂部或相關的協會及團體,彼此互相鼓勵、學習及交換意見,使每個家庭能有信心地成長。

楊志超和黃淑美也提醒民眾,當出現以下幾種徵狀時,要小心是否患上肌萎症;它的初期徵狀通常有做直立跳躍有困難、步伐搖晃、由地上起身時有困難等現象。晚期的徵兆包括由椅子起身有困難、無法以正常的姿勢爬樓梯、寬步步履平衡困難。當出現這些症狀時,最好到醫院就診,早期治療復原狀況較佳。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