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9日 星期三

邱育慈 用英文替台灣環保發聲

【記者楊貞莉/生命力報導「當初日本引進焚化爐政策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好啊,地小人稠我們就不要蓋垃圾場嘛。」然而十幾二十年後,當西方正熱烈討論日本焚化爐的影響,像是新生兒死亡率、當地居民健康的時候,台灣卻還在跟著日本的腳步走,Taipei Times科技、環保記者邱育慈說。

環保議題常是全球性的,邱育慈表示,以焚化爐為例,台灣居民普遍對焚化爐的冷漠,和我們的媒體,沒有真正的把一些知識,像是「持久有機性污染物」累積的危險程度,或者是曾經在國外發生過的狀況,教育給大眾有關。而這些資料,政府並不會主動公佈,這時候就需要引進國外的東西,像是外電,讓大眾知道,國外發展的趨勢。

在科學先進的國家,科學、環保的報導比較深入,而且比較多元化,甚至有時候,還會藉機教大眾一些科學上的知識。邱育慈說,她當初就是嚮往到國外去念這些比較新的東西,後來進入美國紐約大學就讀,唸的就是科學及環境報導。畢業以後,隨即進入Taipei Times工作。

做為台灣的英文報,其實是希望從台灣的觀點發聲,而不是老是由西方的觀點,來詮釋「你這個國家是什麼樣子」。邱育慈說,她在美國唸書兩年,曾經看到陳水扁和馬英九選台北市長的時候,外電報導,「台灣的政見會都是口水的辱罵,完全沒有政策的討論,然後旁邊還要順便帶一大篇,說台灣的人民其實民主素養不夠,因為他們在政見會的場合,只會賣香腸,或者是騎著機車帶小孩來。」

這種場景的敘述寫的也沒錯,但它的影射在外人看來,會是什麼一個樣子,邱育慈說,如果你自己在台灣長大,就會知道,大家集合在廟庭前面,然後有什麼事情宣布,是用一個比較輕鬆的狀態,去關心一件公眾的事情,「這只是一個文化累積的『形式』而已,可是並不代表說大家不關心民主。」

用英文寫新聞,可以讓台灣的觀點,藉由英語的流通擴大到世界。然而,邱育慈說,有時候中文只要花半小時,或一小時就可以寫完的東西,用英文卻可能花上三、四個小時。而且專門的詞彙、人名,往往必須花費很多力氣去解釋、查詢。

「有時候會覺得很煩」,邱育慈說,但她知道國內外有些環保團體,會定期蒐錄Taipei Times的環保新聞,她就曾經看過自己寫的報導,在台灣、美國、甚至英國的網站上出現,這時候就會覺得,還滿有成就感的。

喜歡音樂,在家偶爾拉胡琴自娛,也很喜歡記者工作的邱育慈說,她其實還有個奇怪嗜好,就是很喜歡蒐集資料,然後編匯、分類整理;「你不覺得東西很雜很亂,然後拿來分類,以後能很快找到,這樣不是很有效率、很有成就感嗎?」而記者的這個特質,她說,剛好和她的個性相符。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