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6日 星期日

墾丁原油污染 生態浩劫

【生命力記者/張方怡報導】墾丁國家公園龍坑保護區發生油污事件,使當地長達七公里的海岸嚴重污染。該地的海洋生物及海岸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某些地方的油污更厚達十公分,被油污覆蓋的海底生物便會很快地死去。

墾丁國家公園是目前我國唯一含有珊瑚礁海域的國家公園,同時兼備了海洋、丘陵、森林、草原、湖泊及河川等自然景觀,各類生物資源相當豐富。

保護區位於台灣最南新岬角之東側,自風吹砂以南至龍坑間之海底地形極具變化,區內軟珊瑚密集生長在礁石表面,尤其獨立礁附近,多各種大型魚類。由於沿岸海域海藻生長繁盛,更是各種魚、蝦、蟹、貝覓食生長的主要棲所。因此油污事件發生,被油污覆蓋的海底生物便會很快地死去。

一直專研墾丁珊瑚的海洋學者戴昌鳳指出,龍坑附近海底有豐富的軟珊瑚、石珊瑚,可能會造成珊瑚生長速度減緩、繁殖能力退化,尤其海砂如果大量流洩在海底,將造成當地海洋生物鏈的重大破壞,更將危及海域內形形色色生物的生存。

原本棲息該地附近的海鳥,很容易就沾粘上油污。海鳥的翅膀一旦遭到油污沾粘,飛行能力即受到影響,保暖身體的功能也會喪失,因而失溫而死。海鳥的食物的魚類等生物被油污污染了,加上海鳥為了打理自己而順毛、啄毛,也間接吃下沾粘於自己身上的原油。

中研院動物所研究員鄭明修指出,龍坑自然生態保護區更是瀕臨滅絕的椰子蟹在台灣最重要棲息地,該區同時也是國家公園野放椰子蟹地點。而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亦表示,在被汙染的珊瑚礁地區有一種瀕臨絕種的水沅花。在黏稠的燃料油覆蓋下,這兩種極珍貴的生物生存機會實在渺茫。

油污固然對龍坑造成重大的破壞,然而在救災人員搶救的同時,亦對珍貴的珊瑚礁造成二度傷害。國家公園組副組長林義野指出,珊瑚礁地形最值得觀賞的就是其尖端呈蜂窩狀的部分,這些部分形成不易,如雕塑品一般,各具姿態,但卻十分脆弱,遊客若行走其上就會大量遭到破壞,且難以復原。林義野他強調,國家公園管理處在龍坑生態保護區興建許多木製棧道以供遊客行走,就是不希望遊客走在珊瑚礁上,破壞當地裙礁海岸的自然生態。而然救災人員為了清除油污,卻直接在珊瑚礁上來回踐踏,對珊瑚礁造成的破壞難以想像。

此外,依內政部營建署對四年前出風鼻汙染事件的經驗,未來使用除油劑,礁石被染黑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原狀,以後要靠潮水每天上下沖洗兩次,大約四年才會恢復舊觀。

這次油污事件,因為人為疏失和輕忽,對生態環境慘遭破壞;政府卻未能作出適當的救難操施,及時搶救,導致生態環境付出沉重的代價。

一月十四日,三萬五千噸級希臘籍「阿瑪斯」輪於載運六萬噸鐵砂欲航往大陸南通的途中,在我國南部的墾丁國家公園龍坑生態保護區東北方近海擱淺,觸礁擱淺的貨輪在巴士海峽海象惡劣及盛吹東北季風下於十九日船裂造成油料外洩,污染海域。

延伸閱讀:

中時電子報「有話就說」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