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李芸樺報導】「當時,感覺鯨豚是這麼的友善,但是與船隻會有溫暖互動關係的鯨魚和海豚,漸漸在減少當中,於是一群帶著瘋勁和傻勁的人,便組成海上工作小組來記錄與觀察他們。」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負責人廖鴻基說。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尋鯨小組在這樣的一個機緣之下動了起來,二年後,以關懷海洋台灣為宗旨的基金會在同樣一群人的熱誠中開始運作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五年多以來,對於在發現台灣鯨靈上努力不斷,其中最受到肯定與回響的,是發表「1996~1997台灣東部海域鯨類海上生態調查報告」論文,這項論文並榮獲亞洲海洋生物科學期刊錄用。廖鴻基指出,海洋文化泛指人類生活領域和海洋領域重疊部份所產生的一些經驗,而海洋資源是有限自然資源裡的一環,當人類使用這資源的程度超過她繁殖再生能力時,我們得反過頭來保護這項自然資源,如此海洋資源才算是被合理與有效的永續利用。而基金會便是以非營利方式落實海洋資源研究與教育工作,並且廣結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及財力資源,舉辦社教、訓練或各式各樣活動,以期達到這樣的目標。會以黑潮海洋為基金會的名稱,是因為黑潮在海洋中有著意義,廖鴻基表示,黑潮是一股流速、流量都相當穩定,溫暖清澈的洋流,黑潮靠岸流經台灣東部海域,她為台灣海域帶來豐盛的漁業資源、鯨類資源等等,也默默影響臺灣島上的地理與人文環境。黑潮海洋基金會的成立是因為我們自許是黑潮裡的游魚或鯨魚海豚,我們不單只關心鯨類動物,也關懷整體海洋環境、海洋生態及海洋文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一開始是在花蓮海域做鯨豚生態調查,不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