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8日 星期二

許西祥 資深的生命線義工

【生命力記者/劉潔穎報導】瘦小的身軀,嚴肅的神情,五十幾歲的許西祥看起來精力充沛,在人群中像個孩子,看不出來,她已奉獻了十四年的光陰服務於生命線,且樂此不疲。

許西祥從小對人就很好奇,對觀察人的行為很有興趣,再加上後來孩子也大了,想要為這社會做些什麼,所以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在報紙上看到生命線正在徵選義工,就決定加入這個行列。「畢竟這年齡想要找工作也難,有技術的人實在太多了,而且我的人生的哲學在於如何自在的過生活,對於物質的追求並不注重。」


許西祥是一個主動又熱心的義工,她說生命線並沒有明確為哪一階層的人服務,在案例之中從幼稚園的小朋友到七十多歲的老先生都有,至於服務項目也沒有限定,不過根據統計,大半人數都因男女感情問題而打電話尋求輔導。「一個有效的輔導最好在一小時之內結束,因為諮商員的耐力和聽力有限,除非案例非常複雜,他人情緒非常高亢而很難去撫平,就會稍微延遲一點,但不會超過兩小時。」許西祥表示。

問她是否做了那麼久的諮商人員而因此比較容易與孩子相處,她樂觀的回答:「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像傳統社會裡,孩子是自己的骨肉就把他「拴在臍帶上面」。其實,自從進來這裡服務之後,我學習尊重我的孩子,她們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溝通很重要,而不應該用說教的方式。」她又表示:「要懂得尊重人,把自己的一些價值觀與雜念清理後,協助他,接受他。如果你否定一個人是有行為能力的話,並把自己的觀念加進去,那別人就會感覺沒被尊重,話也談不下去了。』 這是許西祥十幾年以來所得到的收獲。

講到這些年在生命線服務的挫折,許西祥顯得有些嚴肅,但她樂觀的表示,剛開始她會被個案的不能解決而遷罪自己,後來覺得個人的改變只能靠自己的決心,諮商員的角色只是表達一些看法,無法代替他們決定。她表示,諮商員是站在被動的立場,無法與個案主角直接聯絡,挫折感是難免的,但經過了十四年的磨練與服務,這些困難已漸漸克服。

「不過我們會有些不滿,一小時在電話中是不能做出完全的輔導,也就是說,雖然知道對方現在不是個健康、或是個願意改變的人,但之後又不知事情的後續發展,就算他有落實的改變,我們也不知道,如果能夠與那個人當面談一、兩次的話,這樣效果會更好。」許西祥這樣指出。

她說輔導工作會一直做下去,因為人的閱歷越多,經驗與感受也就越多,但因自己聽力漸漸衰退,而在這以「聽」為主的工作,繼續下去或許對那些需要輔導的人不尊重,所以如果該退休的話,她也不會再勉強自己。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