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5日 星期三

安寧療護 癌症病患的另一個家

【記者劉潔穎/生命力報導】人的生命是很寶貴的,即使已經走到人生的終點,也應該受到良好的照顧,讓時日不多的病患走的有尊嚴,是安寧療護的最大心願。癌症末期的病患和其家屬所希望的並不是侵害性且增加痛苦的治療,而是多照顧他們、減少他們的痛苦。讓病人能完成心願、安然的離去。由於這個原因,淡水馬偕醫院在去年成立了安寧療護中心,希望結合醫療及教育,讓安寧照顧發揮最大的功效。

馬偕是最早把安寧病房的理念引進國內的醫院。因著大環境的改變,淡水馬偕的安寧病房除了有安寧照顧的目的之外,也希望成為示範中心的功能,所以新構成的安寧療護中心,也有訓練醫療團隊的目的,給那些尚未熟悉此療護照顧且有興趣的單位,提供一個示範與教育訓練。所包括醫療團隊有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宗教人員、義工,其他則視病人之需求,加入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


新的安寧療護中心是在去年八月落成的,第一樓的平面圖包括了二十五張床,雖然不夠,但以後還會看情況增加,「像這間房才剛剛空出來,就馬上有新的病患住進,現在全部又滿了。」馬偕醫院安寧病房義工李昆楊說‧每個房間跟一般普通病房差異不大,但視野較好、而且都是電動病床、裡面設備齊全且易於照顧病患,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團隊在病人精神方面的照顧較用心,讓他們感覺有「家」的感覺。特別的是,每個房間都取了不同鳥類的名字,他們不想要以「這是什麼病房,那是什麼病房」來稱呼,避免病人的情緒受到影響。

示範中心也有為病患家屬設立的一些場所如:教育廳、咖啡吧台、小孩遊樂室等,主要是讓病人親友來探訪時,可以有個非常舒適的家庭聚會場所,而不像沉悶且藥味充天的一般場所,以此目標來促使他們多來探望的意願。另外有放置兩間「彌留室」,讓剛離開人世間軀體暫放,讓親人及朋友有緩衝時間做後續的儀式。

這裡的每個義工不會接觸到所有的病患,他們會被分配到較適合的工作,陪伴較能處得來的病人,如同李昆楊所言:「能不能陪伴他們,這也得看“頻率”合不合」,所謂的「頻率」代表人與人相處的互動模式。例如,三年前有個才十九歲成功中學的青年,之後考上了輔仁大學,得了汗腺癌,後來癌細胞擴散到骨頭與腦部。一開始。李昆楊每次去都覺得他很冷淡,因為他們之間的「頻率」不對,沒有找到可以溝通的共同話題,但後來因為病患的視力一直退步,越來越差,但他又很喜歡看NBA,所以昆楊每次去看他就會聊起NBA的賽事,跟他報告最新消息,而且只要他遲到,那病患都會問:「昆陽大哥來了沒有?」「這種關係是慢慢建立的,而且要特別觀察哪些病人比較寂寞,是否希望有人陪伴聊天。」李昆楊說。這位青年病患後來還是去輔大讀了不到一年的書,雖然時間不多,但他在臨終前也算是了了一件心事。

「這個世界有苦難,但我已經贏過這世界。只要我們彼此相愛,死去的只是生命,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李昆陽最後道出了他對安寧照顧的深刻感想,安寧照顧不但提供病患完整的醫療照顧,更要在精神上給予他們支持,讓末期病患的臨終路不再孤獨。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