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2日 星期三

早期療育 腦性麻痺的希望工程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已經三歲的小宇,戴著厚厚的眼鏡穿著定製的矯正鞋,吃力的站在站立架上,纖細的小手正以不甚協調的動作,將積木一塊一塊的往上堆。小宇是一個腦性麻痺兒,將近一歲時由於家長照顧的疏忽,使得尚未發育完全的腦細胞受到損傷,造成了視覺和肢體運動的多重障礙,也影響了小宇的學習狀況。

每天早上九點不到台北市的同舟發展中心附設腦性麻痺幼兒園裡,都會有好幾個類似小宇的小朋友由媽媽和老師為他們進行鬆筋,開始一天的復健課程。在親子班的團體課上,小智、心潔和義文在媽媽的陪伴下一起上課,老師拿著鈴鼓、黏土和圖片,訓練他們的聽力、握力和辨識力,其中心潔是狀況最輕微的所以也學的最好;小智則躺在地板上,不時要媽媽給他零食吃,否則就大吵大鬧;而義文則因四肢肌肉的高張而行動困難,早期治療老師廖心翊說:「你可以感覺到他想要拿東西,但手就是無法配合,他也常常因為這樣而生氣、沮喪」,但在這裡他們能得到最妥善的照顧。

一般人第一次看到腦性麻痺患者,常常以為他們就是智障者,但事實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不但智力正常甚至比一般人還高。他們只是大腦在未成熟前因感染或其他原因,造成運動機能或感覺發展上的多重障礙。因此同舟發展中心社工員林書瑜說,「社會大眾不應該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甚至排擠他們,這樣他們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平穩」。

由於心態上無法接受,所以當家中出現一個腦性麻痺兒時,有些家長會選擇逃避,將小孩關在家裡不敢帶出去見人,但是同舟發展中心主任葉玉玲卻語重心長的說:「三歲以前的療育和復育,一年的療效往往勝過三歲以後十年的療效。」因為此時小孩子肢體及學習都尚未成型,所以如果能在此時由專業的老師給予物理和感官的治療,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葉玉玲舉凱凱的例子說,凱凱是正在中心做治療的院童,已經四歲多的他在去年十月剛到中心時只會躺著,甚至連牛奶都不會吸只能用灌的,但是經由老師的教導,半個月後他就可以坐起來;三個月後已經可以吃稀飯;而現在不但會吃乾飯更可以讓人家牽著走路。由這裡就可證明腦性麻痺兒只要能在早期給予正確的教導,他門也會有很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她說:「孩子是有潛力的,只是家長不知道開發,一直把他們當嬰兒看」,也因為這樣使他們的發展更遲緩。

對於這樣的現象,廖心翊也說:「現在的治療不是復原的機會有多少,而是能充分開發他未來的潛能」,因此,給予腦性麻痺兒在早期一個專業而正確的治療,才是讓他們將來能活的更快樂的最好方法。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 台北市私立同舟發展中心 電話:(02)2781-8363 傳真:(02)2781-8362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126巷1號5樓之3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