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5日 星期二

花園新城 居民親手打造的社區夢

【生命力記者/韋奇宏報導】風聲、水流激石聲、蟲鳴鳥啾聲、花草樹木的呼吸聲,在新店市花園新城的居民耳裡,這些天籟可不是各種世俗之音所能及於萬一。更重要的是,在對生活環境要求日益高漲的今日,花園新城的居民愈加珍惜這些天賦的生態資源,並在長時間的投入與關注下,逐漸凝聚出社區居民強烈的環境意識,成為當地的社區文化。

花園新城位於新店與烏來交界處的半山腰,屬於台北水源區範圍,佔地近七十坪,居民約一千戶,呈現地廣人稀的特性,尤其山路盤桓蜿蜒,若不仔細問路,還真不容易到達,宛如現代「桃花源」。但花園新城也因遺世而獨立的特性,而與其他強調文史為特色的社區不同,是以珍貴的生態環境為社區特色。

花園新城自民國五十八年開發以來,當地居民一眼到處都是高大而密生的原始樹林,低海拔山區的動植物又非常豐富,投身其中幾乎可以隨處體現自然之美。尤其當地居民慣稱為「四份子」的後山一帶,盛植油桐花,每當五月時節,可以欣賞到落英繽紛的油桐花雨景象,因此當地稱之為「五月雪」。而流經社區的「蘭溪」,水質清澈,成為當地的飲用水,尤其溪畔又不時可以發現台北盆地幾乎絕跡的螢火蟲的蹤跡。因此,「流螢,花雨」是當地居民最引以為傲的事物。

日常生活即與大自然為鄰,環境意識也就無形中在當地居民的心中萌芽。花園新城所在的新店市粗坑里里長詹松達就表示,很多居民視此一環境為上天所賦予的,不能忍受有破壞的行為發生,並有追求高生活品質的意識。尤其為避免危害螢火蟲等自然生態,社區嚴格規定禁止使用殺蟲劑、農藥以及螢光劑等,以放任的態度代替人為的開發。

社區裡另有部份的居民是原住民,他們對於生態資源更加重視。本身就是原住民且從小住在這裡的詹松達說,當地原住民土生土長,對於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大多與大自然維持良好戶動,因此花園新城附近的山區面貌,從他小時候到現在幾乎不曾變化。他舉例,在花園新城較靠「內山」裡,就有一塊近一百年未曾開發的處女地,保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而這些都是居民努力維持的成果。

三年前,花園新城為展現社區的特色,每年均舉行一次名為「新城花蟲季」的生態活動,以「流螢,花雨」的社區特色凝聚居民的環境意識。不過,花蟲季舉辦至今年,當地居民發現到蘭溪的螢火蟲有逐年減少的趨勢,為了保護稀有資源,當地居民結合了生態保育人士,正積極進行培育螢火蟲的工作。

另外,花園新城原則上不拒絕外來客的參訪,但為避免隨之帶來的破壞,均會要求訪客尊重生態。社區的管委會表示,每當花蟲季對外開放時,管委會會向訪客宣導不能以手電筒直接照射螢火蟲,而必須裹以紅色紙張,同時還必須輕聲細語,因為螢火蟲不喜歡有強烈光源且多音的環境。一旦訪客有破壞環境的行為,當地居民為維護自己的環境,大多以報警處理。

曾經,社區為了架設電線桿,而必須砍掉幾棵樹,居民聽了都相當痛心,因為平常居民就是習慣與花草樹木為伍,並以此裝飾社區的面貌。而一旦換上了冷冰冰、高矗的電線桿,並纏上糾結的電線,居民害怕整個社區的感覺便會頓時消失。因此,現在花園新城的居民都主張電線必須地下化。

特別的是,社區裡有一塊牆相當醒目,上面刻著「以家園環境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等字,可以說是社區文化的寫照。甚至走進花園新城裡,當地居民會勸說:「不要開車進入,步行就好」,在居民的眼中,即使是些微的汽車噪音或是微量的廢氣,只要會危及環境,當地居民都會起而拒絕。

幾個月前,花園新城經里長詹松達的爭取,而獲得新店市公所提撥八十萬元的建設基金,用來整建「蘭溪」以及後山「四份子」,進行挖淤泥以及鋪設柏油路等工作。但部份居民擔心即將落實的建設是否符合實際需求,而引起不同的意見。因此,社區在日前舉辦了一場公聽會,期盼以此方式整合居民意見,並促成居民與公家單位達成共識,由下而上串連社區理想,共同打造社區未來願景。

幾個月前,花園新城經里長詹松達的爭取,而獲得新店市公所提撥八十萬元的建設基金,用來整建「蘭溪」以及後山「四份子」,進行挖淤泥以及鋪設柏油路等工作。但部份居民擔心即將落實的建設是否符合實際需求,而引起不同的意見。因此,社區在日前舉辦了一場公聽會,期盼以此方式整合居民意見,並促成居民與公家單位達成共識,由下而上串連社區理想,共同打造社區未來願景。

走在花園新城,可以發現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社區、熱愛這片生態環境,居住在此,每人心底都有著沉甸甸的幸福感,因為這個環境非止於天賦,更是當地居民群策群力共同加以維護而來,這份感覺好比似現代版的「桃花源」。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