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6日 星期三

瑞復益智中心 心智障礙者的天使

【生命力記者/阮怡瑜報導】二十五年前,在天主教普愛會工作的英籍修女安美麗,因教會工作四處走訪,也因此看到在台灣有許多心智障礙的孩子,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於是決定成立瑞復益智中心,以專業的角度來幫助這些孩子與家庭。 

從民國六十三年成立至今,瑞復歷經三次遷址,而創辦人安美麗也因身體欠佳返國調養,而在民國六十五年由美籍的甘惠忠神父接手,一直到八十一年甘惠忠調回美國,而改由瑞士籍的吳道遠神父接任益智中心的工作。

座落在台南市安平區漁光路的瑞復益智中心,現有二百一十位學生,除了對學齡期的孩子,加強生活教育及認知學習外,瑞復也從事早期療育、學前教育及成人的訓練,不過,瑞復益智中心主要是從事教育工作,並沒有收容心智障礙者,因為他們希望心智障礙孩子也可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家長的配合教養是非常重要的!」吳道遠說。

在早期療育方面,主要是針對出生至三歲發展遲緩的嬰兒,指導家長如何在家養育及教導其發展遲緩的子女,這些年來,已有部份兒童能在三歲以後進一般幼稚園學習。至於學前教育則對三到六歲、重度智能障礙的孩子,著重常規訓練,以遊戲方式啟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對於學齡期的學童,除了在教學上加強生活教育外,也注重認知的學習,為日後獨立生活儲備更多的技能,不過益智中心考慮讓這些學齡期的孩童回歸到校園,吳道遠表示:「因為於現在許多學校的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越做越好,而且,對孩子來說,校園的學習環境才是最自然的。」

雖然有許多學生的家長反對瑞復的決定,擔心自己的孩子到學校會被欺負或無法得到較好的照顧,但是吳道遠認為:「將心智障礙的孩子和世界隔離起來,對心智障礙的孩子不公平,對正常的孩子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樣讓彼此都沒有相處的機會,只會讓心智障礙的孩子難以走出來面對社會,也沒有機會讓正常的孩子學習如何看待心智障礙的孩子。

對於一些成年的心智障礙者,瑞復益智中心除了對他們進行職業陶冶外,也設立福利工廠,並提供支持性就業的服務工作,此外,瑞復也考慮成立「社區家園」,結合社區力量共同照顧這些孩子,訓練他們大約五、六人住在一起,獨立生活,因為心智障礙者的父母不一定可以照顧他們一輩子,所以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上可以照顧自己,是最重要的。

吳道遠說:「對心智障礙者來說,學會如何穿衣服、如何用錢,比教他們唸英文、背國文都更實際,對他們而言,基本的生活技能,才能使他們過的更好。」

吳道遠神父接著表示,其實一些歐美國家在心智障礙者的社會福利上,也經常遇到和台灣一樣的問題與困難,例如經費不足,缺乏社會共識等,不過,臺灣在許多方面起步較晚,所以無法一下做的像國外一樣,但是,像臺灣近幾年校園努力在做的「融合教育」,就進步很多。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腦性麻痺的學生,騎著腳踏車準備上學,在車後掛放著一輛輪椅,我猜想輪椅是他在學校代步的工具吧!」吳道遠很高興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因為他知道在臺灣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孩子,可以過更正常的生活,而這也是瑞復益智中心努力想要做到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