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耳背上的印記 詮釋外省人鄉愁

【記者王文萱/台北報導】一個人的舞臺,一個人的創作,三缺一劇團的演員賀湘儀一個人飾演多角,將她與父親的故事,藉由戲劇來呈現,戲劇名稱為《耳背上的印記》。「這齣戲是想要討論我和父親,我想要讓他知道我對他的感受。」她認為,對於父親強烈以及說不出口的複雜情感,她可以藉由戲劇來述說。團長李玉嵐則表示,這齣戲是台灣外省人最深刻的感受,可以透過戲劇更加了解外省人。

《耳背上的印記》於二○一○年首次演出,當時由於賀湘儀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因為受畢製作品影響,進而想藉由畢製這個機會來獨自演出。「我想要讓他知道,他太過自卑了,其實根本就不需要這樣。」她希望在父親看戲時能夠了解,父親過得太辛苦了,將自己束縛的太過嚴重。

賀湘儀認為,父親過得很自卑,總是將他人的名言掛在嘴邊,失去了自身的感受及意見,父親甚至不會切身反省自己的情緒問題,因而帶給周遭人非常大的困擾。「我只是想搞清楚,我的父親發生了什麼事,才會變成這樣。」

賀湘儀表示,在二○一○年的演出之後,她發現父親會變成如此自卑、情緒不定等的原因是由於外省人的影響。「外省人永遠在回憶他們的家鄉,他們把鄉愁傳承給下一代,導致外省人第二代仍然有複雜的情感。」她表示,台灣本土化興起之後,台灣人要民主,外省人變成威權的代表,最後演變為外省人背負起原罪的標籤。「而我的父親就是外省人第二代,從小就被灌輸自己是中國人的觀念。」

「他們不認識自己的家鄉,也不認識台灣,原本被灌輸家鄉的美好,卻在台灣被視為原罪。」賀湘儀說,外省人第二代有非常巨大的失落感,甚至不曉得他們的定位在哪裡,最後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從小的認同感卻在長大後被推翻,他們必須花更大的力氣去証明自己是存在的、有價值的。」外省人第二代傳承第一代的觀念與意識,不自覺的形成多種複雜情緒,「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是這個樣子。」

賀湘儀說:「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常常不知道發生什麼事,而我們是被這個社會影響、被這個社會教育,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我們。」她提到,今年的演出會更加深入,詮釋所謂的鄉愁對外省人第三代的影響,「『印記』即是指『被傳承的鄉愁』,但是鄉愁也會轉型,因為時代不一樣了。」她表示,今年的動機已經不同,已經是更深入、更完整的創作。「今年的重新詮釋,主要是『無家感』對於外省人第三代的影響。」

從小就生長在外省人的家庭環境下,並且受到外省人的教育,賀湘儀說:「我現在的生活方式,對愛情的看法,與我是外省人第三代有強烈的關係,『外省』這個詞聽起來非常的政治,但它實質上並不是政治,因為政治其實本來就深深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並不自知。」她表示,在戲劇裡並不會給觀眾一個答案,「我只會讓觀眾去了解外省人第三代所受到的影響是什麼。」

於二○一一年重新詮釋的獨角戲《耳背上的印記》,在六月十七日至六月廿六日分別於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以及新竹市的鐵屋頂劇場展開演出。


延伸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