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顏志文以客家音樂現代詮

記者馬叔安/攝影
【記者馬叔安/台北報導】說起傳統客家戲曲,也許映入多數人腦海中的,多半悠揚於鄉野山林間的山歌與村笛。從小生長在客家文化中的顏志文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是全台灣最早期開始進行客家音樂創新的音樂家,同時也是「山狗大樂團」音樂總監,對他而言,音樂是要讓現代人瞭解傳統與過去。

「音樂是最抽象、最純淨的藝術。」顏志文說道,師大美術系畢業的他發現自己對音樂的興趣,於是遠渡重洋到美國波士頓柏克利音樂學院研習音樂:「那時候的動 機很單純,因為那時很喜歡爵士樂,但在台灣當時爵士樂並不發達,所以我想到美國去學爵士樂。」顏志文說。而這一學,學出了他的音樂人生。


「出國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會再踏回客家。」顏志文笑道,從美國學成歸來後,他開始進行音樂創作,直到一九九五年,導演侯孝賢邀請顏志文為其電影作品《好男好女》進行主題曲創作,那時顏志文突發奇想,開始用客家曲藝結合西方現代音樂進行創作。而這也成為了他創新客家音樂的代表作之一。

「我所做的並不是單純的沿襲傳統音樂,也不是將西方爵士樂理論硬套用在傳統音樂上,」顏志文說道:「而是以傳統客家音樂中特有的元素與特徵,使用在現代爵士樂的創作過程中,讓兩者相輔相成。」在作品<紙鶴>中他唱道:「一條長長介線,一張薄薄介紙。兩枝竹篾綁共下,做隻紙鷂飛上天;三條花花介尾,四四角角介圓身;五月時節來放紙鷂,飛到天頂來聊。南風輕輕吹過,吹過妳紅紅介面,花香陣陣飄過,飄過妳花樣介笑容」。以傳統客家社會中的生活元素配上現代音樂風個格,唱出年輕人的難譴春情。

由於生長在客家文化中,顏志文兒時記憶中存在許多現已失傳的傳統客家曲藝,由於曾經「活生生」地看過這些已經不復存 在的音樂,他比其他人更能從中取得創作元素及靈感。

一九九七年,顏志文和另外四位夥伴組成了「山狗大樂團」,同年出版第一張專輯《是誰在那兒唱山歌》,是全台灣最早期的客家音樂專輯,現在這個樂團已經逐漸承接給下個世代,經過十四個年頭,是台灣最資深的客家音樂樂團之一。

「現代的客家音樂環境其實不如十幾年前,因為大家的熱忱消失了。」顏志文說道,由於客家音樂在當今台灣音樂市場已經不是個新鮮名詞,所以不論閱聽人或唱作 者都漸漸失去了當年客家音樂剛出現在市面上時的熱情:「但越是這樣,越是要保持獨立音樂精神!我不為了錢唱、不為了錢創作!」顏志文說道:「只要場地好、觀眾好,就算沒錢我也會去唱!這才是獨立音樂精神。」


延伸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