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引「京」「劇」典 傳承中國文化

【記者林伯驊/台北報導】手上舞著劍,配合京劇的鑼鼓點踏出步伐,一群熱愛京劇的學員,練習著京劇的身段。這是文山社區大學的京劇班,每個星期固定在木柵國中,學習傳統京劇的身段,從熱身階段的拉筋、走台步、繞著教室的跑圓場,雖然不是京劇的科班出身,每個人都確實做好每一個動作。

一開始上課,同學先抬腿拉筋,走台步、接著繞著教室排一排跑圓場。熱完身後,老師李光玉帶著大家練習這學期學的舞劍加上《霸王別姬》曲牌「夜深沉」。隨著轉身、揮劍,雖然大家動作不盡相同,但都緊盯老師,做到一致。李光玉說,三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學一段,學期末會有成果發表會。

此課程已經四、五年了,李光玉原本是國光劇團成員,現在任職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剛開始與國光劇團一起在社大上課,後來因成效好獨立開班,主要教導京劇的基礎身段。她表示,由於社大學員大多沒有京劇基本肢體語言,欠缺身段基礎功,先從此處加強,前後有教過彩帶、長槍,而這學期主要教舞劍,使用旦角(經劇中女性的角色)的身段。

李光玉解釋京劇是「程式化動作」,「每一個動作、每一首唱腔、每一段音樂、每一個鼓點子、都有它『專有名詞』,都是固定的。」她說,例如在角色上的「紅龍套」、「白龍套」,是不同角色的專有名詞,若排出「二龍出水」的隊形,則是一種程式化的動作。演員在舞台上的動作都是程式化串連成一場演出。

京劇擁有中國百年的歷史背景,最早可追朔到清朝,相較於其他表演,李光玉說,此類表演型式也提供別類「養分」,例如朱宗慶打擊樂的鼓,取材自鑼鼓點,其文化的重要性很高。

在此班級擔任班長的潘俊仁,原本大學主修美術,由於熱愛京劇,畢業後重新考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主修京劇,「其實美術和京劇有許多共通點,只是將其轉到表演藝術。」白天在學校上課,每周一晚上又在社大,憑著對京劇的一股熱情投入其中。

京劇和其他傳統表演藝術在文化上都有其重要地位,卻因時代推進,市場正在萎縮。李光玉說,國光劇團之前有舉辦「京豔之旅」,推廣京劇;國立台灣戲曲學校將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故事如三國的草船借箭,改編成京劇,並和國小合作來演出,藉此推廣。潘俊仁認為,京劇的推廣可從大學生出發,像自己的朋友經由介紹下,現在也會一起去看京劇演出。



記者林伯驊/製作


延伸閱讀

國光劇團

文山社區大學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