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文山報導》 偕社區走過三十餘年歷史

01
《文山報導》創辦人謝春波(右)、何其慧(左)目前在南投縣埔里鎮輔導社區報及經營民宿。夫妻倆在自家前涼亭喝茶,生活愜意。記者鄭穎暄/攝影

【記者鄭穎暄/南投縣、台北市報導】一九七五年八月創刊的《文山報導》周報,草創時期,部分國內傳播學者並不看好,甚至直說它活不過一年。而三十多年過去了,《文山報導》不但沒有關門,還見證了文山區的成長,成為台灣具代表性的社區報之一,報導大台北文山地區,包含景美、木柵、新店、坪林、石碇、平溪、烏來、深坑等八個鄉市鎮及地區。

《文山報導》由謝春波和何其慧夫婦倆創辦,兩個人都是從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今世新大學),也在《中國時報》當過記者。何其慧說,當時是物阜民豐、百業待興的時代,人民需要更多知識,但電視還不發達、廣播也因為重重山脈無法深入許多社區,且文山區有許多務農人家,需要更多農業新知和政策消息,因而創辦了《文山報導》。

《文山報導》創刊以每年一百元的訂閱形式發行,尋找訂戶時,何其慧說,她當時在世新兼課,看到不好好唸書的同學,覺得他們不想念書沒關係,至少要學會賺錢來養活自己,於是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請他們去推銷《文山報導》,順便讓他們賺零用金。

一群同學拿著訂單和收據宣傳到深坑時,何其慧心想他們一群外來人走在深坑偏遠地區很明顯,當地人對他們會較有警覺,於是在家裡守候,深怕漏接到他們的消息。果不其然,電話一響起,一群同學已經被警察當作可疑人士抓進派出所裡了。

02
何其慧和謝春波的女兒謝如珍為《文山報導》現任社長。記者鄭穎暄/攝影




何其慧跟警察敘述《文山報導》是想要帶知識給居民、記錄社區的生活、地方政府服務的績效,可以留給後代參考。警察問了訂一年多少後,豪氣地訂了一份。何其慧說,小地方居民就是大家都認識,「看小孩走得辛苦,居民都很熱情贊助,一個拉一個,推銷一個月,就拿到一千一百廿份。」

《文山報導》靠著訂戶和農會贊助開始發行了,當時身為《中國時報》記者的何其慧說,她把當記者的薪水拿來養《文山報導》的記者和打字小姐,而且一邊當記者跑文山地區的新聞,一邊寫《文山報導》的稿,同樣的題材寫兩篇不同角度的稿。

何其慧說,日報給大眾看,社區報就像給兄弟姐妹看,寫的角度是建議,而不是批判。例如亂丟垃圾、工廠亂倒廢水,日報寫危害面積、該檢討、負責的主管單位。對社區而言,汙染是立即的,社區報會寫政府來前的自救方式,成立守望相助的糾察隊等;寫到女孩遇害,日報會詳細描述過程,社區報則是呼籲預防的方式和遇上該如何面對。

03
《文山報導》和《淡海報導》都是謝春波和何其慧早期創辦的社區報,兩夫妻也到在埔里輔導社區報,《埔里報導》在今年四月中試刊。記者鄭穎暄/攝影


何其慧說,社區報題材特別重視人,以政治人物來說,如果要做廣告可以,因為同樣是為民服務,但錢再多也無法一人獨占所有版面。如果有大家都看好的政治新人出來,她甚至不收費,她說,好好服務居民就會有版面,她只寫好的一面、不寫壞的,頂多是「寫建議,不提人名。報導對事不對人,但有人去解決事,我就對人不對事。」

同樣發行至今的《淡海報導》是一九八六年《文山報導》擴及到淡水的刊物。何其慧說,文山區的北勢溪和南勢溪是淡水河的支流,文山區的先民也是從淡水跨黑水溝而來的,《淡海報導》的出刊,代表文山區和淡水區的人文、信仰、生態等連線,她說,為民服務,做任何事情,都要思考如何真正走進人心裡,而非流於形式。

《文山報導》除了出刊,也與地方上活動合作推廣地方特色,例如推廣深坑老街豆腐,因而至今頗負盛名。而舉辦「小小記者營」也是何其慧很得意的活動。通常五天的活動,與國中小合作,每天都有不同採訪主題,例如曾請到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處長報告工程、開記者會給小記者們問問題。何其慧說,處長還告訴她,這些小朋友問起問題比專業記者還兇悍!
參加「小小記者營」不但是免費的,如果表現很棒的小記者們,除了有獎學金、稿費,還可以擔任下一屆的輔導員賺工讀金。何其慧說,她曾經到新北市石門國小開辦「小小記者營」,特別針對石門區的核一廠請小朋友做生態環保的報導,每個禮拜一天的課程,最後把寫好的報導編成一份報紙,貼在牆壁上,她說,校長看到很驚艷,不知道小朋友原來可以做得這麼好。

「文山報導出去沒有不能做的事,只有不願意做的事。」是何其慧形容在《文山報導》工作或實習過的學生。進到文山報導,什麼都要做。行政、行銷、打雜、採訪、打字、編版等無所不包,許多學員遍佈各大報擔任地方記者、編輯,第一代總編陳正毅還曾任中央日報總經理,《文山報導》是許多優秀新聞人才的搖籃。

二 ○ ○八年,何其慧的女兒謝如珍接下來《文山報導》社長一職,因為在之前,何其慧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和心臟病等需要休養,兩年不能走路、更不能兼顧報社的採訪等業務,靠的是一位資深記者的義氣相挺,把報社撐了下來,何其慧說她原本也想過關掉報社或把報社給那位記者,只不過被婉拒了,然而,女兒卻願意接報社。

謝如珍笑說:「其實這些都是美麗的錯誤。」她當時只是考量到老人家電腦排版不行,而她大學時在美國讀新聞系公關組上過排版課,正好可以派上用場,所以才跳出來說要幫忙。她說:「結果媽媽老淚縱橫,以為女兒要接報社。」只好將錯就錯。相較於姊姊和妹妹,謝如珍鮮少接觸家中的報社業務,姊妹倆一聽到謝如珍要接報社,都稱讚她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膽量。

何其慧說,女兒謝如珍在美國的同學從事財務分析,跟她說做《文山報導》沒甚麼賺頭,叫她回去美國。何其慧跟她說同學說的是事實,但問她自己覺得如何? 謝如珍說:「外表的錢財是不多,但是無形的好像不是錢可以買到的。」因此決定繼續做下去。

原本以黑白呈現的文山報導,在二○○九年轉為彩色。目前分佈在文山、淡水的兼任記者有四到五位,加上一位美編及一位社長,兼任的記者有的是家庭主婦、退休的農會職員、曾當過記者的老師等。謝如珍說,現在正思考是否要訓練專任記者。

謝如珍還說,目前稿量不穩定,而且希望能有更多元的稿,更重要的是透過報導寫出對地方的情感,例如大學實習生進來報社,他們雖然受過專業的新聞訓練,但跟地方上感情連結不大,容易流於平鋪直述,這無關能力,而是用心不足,也不是對工作用心不足,而是對社區無法產生熱情,「對社區的感情是這份刊物最主要的內容。」

謝如珍還說,現在越來越多人關心自己的社區,不管是中生代提早退休或是銀髮族,大家還有能力做事,可以幫助地方發展,希望可以輔導這些人才。也希望自己可以慢慢卸下新聞工作,去思量更多對社區有幫助的計畫,例如幫深坑生態導覽協會上課,訓練他們寫稿;而文山區以觀光發展為主,她也依需要舉辦了地方觀光如何與有機農業結合等座談會。

座談會結束後,內容再用報紙呈現,謝如珍說,有心的政府人員就會看到,也知道是誰有問題、要找誰合作,而地方政府有甚麼難處,已經做了哪些處理也會出現在報紙上,《文山報導》算是一個橋樑,而且不藍不綠不中立,有好的就講,對地方上有幫助就報導。

何其慧說,現在為什麼需要社區報?因為大報沒辦法深入各地,日報養不起那麼多記者,且社區報不為薪水、深耕地方,是為了老百姓的福祉去做。

十多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後,何其慧便到埔里輔導災區報的成立。受地震重創的埔里後,災區報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何其慧說,但後來因為大家都各自做各自的,在欠缺團隊合作力量及沒有辦社區報的經驗下紛紛結束運作。現在她仍繼續在埔里輔導社區報經營兼調養身體,而在今年四月廿號,何其慧還輔導埔里地方人士創辦了《埔里報導》月刊。

何其慧說,社區報不寫怎麼殺爸爸、怎麼順手牽羊,而是報導好人好事,首重教育,希望對社會影響有良性循環。她說,大家都問她辦社區報會不會困難,她說:「登玉山也難,如果會覺得困難就不會做下去,這是一個挑戰,而不是困難。」


延伸閱讀

文山報導

淡海報導

愛家愛鄉小記者學習體驗營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