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林宏昌:好山好水是最大的財富

【記者王鈞生/台北報導】迴鄉有機農場,由林宏昌與一群好友共同創立,他們共同的理念主打「自然」,藉由與環境共生,以順應環境的理想,在自然生態農法裡,尋找有機種植的方式;期待建立與環境間平衡的關係。這座位在苗栗銅鑼的農場,除了本身理念外,更想將正面能量帶給社會,除了與牧羊人之家合作輔導中輟生來實習農場外,未來還計畫接納更生人給他們空間學習農場方式。

場主林宏昌原本在南投埔里以使用農藥為栽種的農友,他笑說:「原本的收入非常好,甚至可超過科技新貴,但農藥過度使用,也讓自己的身體狀況亮起紅燈,像是在農務後不自覺昏睡等等。」他漸漸體認到農藥的傷害性遠比農作產值來得大,便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找到了苗栗銅鑼鄉,花了三年的時間復育土地,便開始了迴鄉有機農場。成立迄今六年,農場面積現在已高達二十五公頃、十五個廠區的多元化種植。


林宏昌表示,目前迴鄉農場的四大主軸,首先是自然堆肥,將一般的廢棄物、腐爛的葉子、果實、排泄物等,這些廢棄物放置半年至一年,中間加入些許的菌類,之後便是現成的有機肥料。其次是生態池培養自然食物鏈,規畫水池和渠道,藉此吸引到各式各樣的昆蟲與動物前來,讓生態鏈更加完整,在場區裡也可見到螢火蟲。
其三,與原本環境共生,將原本附著在土地上的雜草保留下來,並花一段時間觀察適合的農作物,林宏昌說:「許多農民會將雜草除乾淨,認為這些草會將地力吸收走,但其實不然,我們發現雜草頂多搶走十分之一的養分,而雜草的氣味能夠讓作物的蟲害降低不少,因為昆蟲是靠嗅覺來挑選食物,一但氣味雜昆蟲就不會大量聚集。」此外雜草除得太乾淨,對土壤也不易保濕。




場主林宏昌展示環境共生的小黃瓜。記者王鈞生/製作

最後他表示,適時適地配合作物屬性種植,除了各季節適合種的植物不一樣外,農場更會不定期的試種不一樣的品種,非本土化的作物會先進行適應力觀察,一年後再視其是否排斥,決定是否留下繼續栽種。

迴鄉農場除了環境共生的堅持外,更與牧羊人之家的合作,開設課程讓中輟生到農場進行一個月的實習。林宏昌說,從最初的四位到現在增加到十多人,其中大多是他們自己相互影響,課程結束後主動回來幫忙的。他說:「主要是肯放手讓這些少年去使用任何器材,滿足好奇心,也給他們一技之長的生活空間。」

另外在推廣上,市場上對消費者來說,有機只是一個大概念,鮮少有人能分辨真正的有機與背後栽植方法的差異。林宏昌說,有機栽種可分為裸地種植、網室、溫室等,產值與營養成分各有優缺點,但在價錢是推廣的最大障礙。但他舉例說:「像是小黃瓜它們賣一斤七十塊左右,一般小黃瓜差不多三十幾塊,但當颱風等氣候劇變時,可能會漲到一百多塊;而我們有機種植的價錢是全年均一價的,大多數人都會忽略這一點。」



記者王鈞生/製作


延伸閱讀

迴鄉有機農場

有機栽培技術

認識裸地種植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