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雛妓救援影展盼重視情色犯罪

【記者陸家豪/台北報導】幼年時期所寫的日記裡應都是充滿歡樂的,但是少女Y(化名)的日記卻相反的充滿苦痛。這本少女Y的日記是在九○年代中期一次掃蕩妓女戶行動時,警方所發現的雛妓生活點滴。「為什麼爸爸媽媽不要我?」、「我好想回家…」,字裡行間透露著痛苦與悔恨,不僅讓社會大眾十分不忍,也更奠定了日後婦女團體對於雛妓救援行動的信念。

今年為國際婦女節制定滿一百週年紀念,台北市文化局協同財團法人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童顏無妓─台灣雛妓救援活動特展」。此展於台北市「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出,展覽內容帶大家回顧當年婦女團體對於雛妓展開的救援活動,並提出當代的色情議題,希望社會大眾能同心協力杜絕色情犯罪。

一九七十年代,政府為了管制性工作者人口成立公娼制度。不料卻因立法不周、執法不力等緣故,導致私娼氾濫、公包庇私的舉動層出不窮。一九八七年,婦女團體站上當時私娼寮遍佈的華西街進行遊行抗議。婦女團體以「稚女無辜,嫖客有罪」做為訴求口號,反對人口販賣、逼良為娼,在當時還在戒嚴時期的年代,此舉為台灣的婦權運動寫下歷史性的一頁;隔年再度舉辦的第二屆華西街大遊行更是日後具體法案的主要推手。這些抗議過程都在本次特展中完整呈現。負責這次活動的研發高級專員蘇慧捷表示,這次的展覽就像在紀錄婦女團體的努力成果,進而帶出色情現象的轉變。

經過一九九五年「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的訂定,以及婦女團體十幾年來舉辦的許多觀念宣導活動,現今的未成年性交易情況已減緩許多。但當代的色情議題已經轉向新移民性交易以及網路色情、網路援交等新面向。婦援會意識到這樣的新興議題,現也持續在進行「新世代不幸少女救援行動」,而其中最迫切的就屬新移民性交易問題。除了落實人口販運法以外,婦援會同時也在培育翻譯與法律人才,以便實行陪同外籍人士偵訊的服務。「新移民的性交易與之前的雛妓狀況相當類似,」蘇慧捷說:「因為她們對台灣法律和風土習俗不甚了解,所以時常被誘騙成為受害者。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陪同偵訊才能保障他們的權利不受損害。」

由於現在未成年人口的觀念轉變,性交易從以前的非自願轉變為當事人自願的行為,於是現在婦援會的努力方向從解救受迫人口逐漸變成觀念上的矯正,包括深入校園宣導、發行文宣教案以及與企業合作培養青少年正確金錢觀等。蘇慧捷表示雖然目前未成年性交易案件已獲得相當大的改善,但是新型態的色情犯罪仍需大家一同努力。蘇慧捷也希望透過這次的特展,能夠讓社會大眾正視現在的情色氾濫現象。

本展內容有「社會現象概述」、「為什麼要救雛妓」、「公私娼館介紹」、「案例血淚控訴」、「華西街大遊行」、「推動防治專案」、「當代色情氾濫現況」、「新世代不幸少女救援行動」等八個展區。展場播放美國紀錄片「十三歲的交換日妓」,影片內容記錄了許多被解救出來的未成年性工作者,重獲自由後接踵而來的艱難考驗,用外國的案例讓觀眾了解雛妓可能會遭遇的困境與問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