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台灣加油隊 凝聚《我們》的台灣意識

《我們》導演鍾權分享創作過程。
記者王湘綾/攝影
【記者王湘綾/台北市報導】 穿上黃色的上衣,手中揮舞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台灣加油隊」喊出「台灣加油!Let’s GO Taiwan! Let’s Go!」的加油聲,陪著台灣體育選手,征戰過大大小小的體育競賽,紀錄片導演鍾權說,藉著記錄這支「台灣加油隊」,想讓觀眾「從《我們》的角度,思考我們(台灣人)的問題」。

紀錄片《我們》,主要是敘述一支由台灣六年級生組成的運動加油團「台灣加油隊」,在國際各類運動競賽場合為台灣選手加油,二OO八年,這支由「卡神」楊蕙如和「溜鳥國手」李昆霖所帶領的加油團,想前進北京奧運為台灣選手加油,卻因為台灣總統大選,每個人對政治不同的立場,讓聯繫「台灣加油隊」隊員的愛台灣信念,在前進北京的路上,出現矛盾與衝突。


鍾權說,一開始跟公視合作拍攝這支紀錄片的出發點,是想觀察台灣人如何看待二OO八年由中國主辦的北京奧運,於是在網路上鎖定了這支由楊蕙如、李昆霖帶領的「台灣加油隊」,希望從運動場上得到答案。

鍾權說,「一開始的設定,沒有打算要有這麼強烈的政治性」,但在拍攝期間,加油團裡的角色,隨著二OO八年總統大選的到來,各自展現了藍、綠不同的政治立場,對照台灣選舉造成的統獨意識高漲,以及中國主辦奧運,帶動其國內的民族意識,於是兩岸對統獨和認同的問題,隨著導演對「台灣加油隊」的紀錄跟著被牽引出來。

片中「台灣加油隊」的隊長楊蕙如跟李昆霖,在總統大選之際,公開支持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使得不分黨派和立場只為體育的「台灣加油隊」,被政治染上色彩,當大選結束,楊蕙如和李昆霖,以「台灣加油隊」隊長的身分準備前進北京,為台灣選手加油、打氣時,卻因其政治立場被中國維安列為「恐佈份子」,還沒進入北京海關,就被遣返回臺灣。

看過《我們》這部片的觀眾王韻筑表示,依照自己以前的想法,會覺得體育的事情歸體育,而政治的事情歸政治,但看完這部片,主角因為個人的政治意識因而被中國遣返,才發現「生活中還是不可避免地要去面對〈國家〉認同的這個議題」。

片中有一段場景,當其他的「台灣加油隊」隊員順利入境,到球場上去為台灣選手加油,觀眾台上「台灣加油隊」一邊喊著「台灣加油」,另一側卻出現中國為台灣加油的加油團,喊著「中國加油!台北加油!」透過雙方加油團的對照,可以看出中國人和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主權性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王韻筑說,一般看運動不會去考慮背後的政治問題,但這部片對北京奧運這個運動場上的紀錄,卻讓人看到,在中國的國家教育下,中國跟台灣雙方對台灣這塊土地主體性的認知差距,藉著這部片「看到這樣的差距,是很有趣的事情」。

對於「台灣加油隊」的隊員,鍾權表示,其實他們很多人對於國家的認同,都比一般人更積極,加上他們很多人都在國外生活過,知道台灣人在國際上的困境。

片中記錄到,很多外國人只知道台灣,不認識中華民國,或者外國人可能根本就不認識台灣,「台灣加油隊」到球場為王建民加油,剪票員卻不曉得王建民來自台灣,「台灣加油隊」將誤認成日本人、韓國人,鍾權說,所以這些隊員願意自己掏錢,組成「台灣加油隊」,在運動場上為台灣人加油、吶喊,給台灣球員多一點支持,也讓外國人多認識台灣。

就像楊蕙如在片中所說:「因為我們是個寂寞的國家,我們的選手在外面比賽也很寂寞,我們想讓他們知道他們不寂寞」。

鍾權說,其實拍攝《我們》這支紀錄片,最終是希望大家能回到,「我們台灣人是一個共同體」,來自同一個國家,就像「台灣加油隊」在球場為台灣球員吶喊的加油聲一樣,「台灣意識的凝聚力,比什麼都更強大」。




《我們》預告片


延伸閱讀

《我們》紀錄片 官方部落格

訪台灣新生代紀錄片導演─鍾權:新生代看兩岸 我們有話說

新聞:國旗要馬賽克 《我們》不去大陸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