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北端老梅風 學生放「箏」情

【記者洪祥祐/新北市報導】新北市石門區老梅國小為了讓當地國際風箏節與學校教育作結合,並讓學生們能夠了解屬於老梅的風箏文化,經由老師們共同發展出風箏特色課程,讓小朋友們親自製作風箏與放飛,如製作六角、八角、飛雪橇型、飛鑽石形等各式風箏,經由這樣的教學方式來使學生重新認識風箏與家鄉的獨特。

老梅國小位於台灣的最北端石門區境內,當時的石門鄉自一九九九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國際風箏節並自詡為「風箏的故鄉」。老梅國小教務主任蔡信義說:「雖然老梅以風箏聞名,但是與風箏相關的文化、觀光甚至於經濟產業並未成形,使得當地居民與小孩只是看見風箏節表面的熱鬧,卻忽略了風箏文化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學校思考將風箏當作課程的媒介,並決定以此為主題發展特色課程。」

風箏課程主要與藝文和自然領域的課程為主軸結合,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如低年級以學習觀察風向、套繩結和收放線為主。之後三年級開始讓學生們自行製作並放飛各類型的風箏,如飛甕形、八角形的風箏。到了六年級畢業時,學生們設計製作屬於自己的風箏作為課程的成果,像蝴蝶結風箏、機器人風箏和冰淇淋風箏都是小朋友們創意的展現。

風箏課程讓也讓師生之間留下許多難忘的回憶,蔡信義說:「講到這裡就想起了自己曾經帶過兩年的高關懷課程、陪伴著八個需要有人特別關心的孩子們在放學後玩了兩年的風箏,用自己和風箏之間的線的收放與互動來讓他們真實的體驗「情緒的收放與流轉就像他們手中的風箏一樣」,能夠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之後,才能真正的去瞭解與關心別人!也從這群孩子的身上看到在老梅這個偏鄉地區,需要老師們付出關心與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不過由於老梅國小地處偏僻,加上交通不便捷的困難環境,使得學校因位於偏遠地區所以不可避免的產生教師流動率高的現象。蔡信義表示,每隔幾年教師大幅度調動之時,課程架構雖然存在,但是課程內容卻必須從頭再來,不管是教師增能也好、對課程共識的建立也好,都必須一步一步重新起步。

石門風箏推廣協會總幹事李青田先生本身熟悉二線、四線技術風箏的放飛技巧,曾帶領石門國中的學生利用假日進行二線風箏的教學,培育技術風箏的種子小老師。而協會理事長鄭庚和先生更為學校引進許多風箏界大師的資源以融入現場教學。廣邀社區民眾一同參與,並四處奔走、募集經費,辦理「老梅心街箏藝術」的系列活動,企圖喚醒社區民眾對風箏之鄉的認同,凝聚更多力量延續風箏的生命力。這些都是學校與社區共同努力合作的案例。

蔡信義說:「因為風箏,老梅國小的親師生們看見了不一樣的世界,也因為風箏讓一切的堅持有了價值!只因為我們還願意看見風箏的好、看見風箏帶給自己與孩子們的成長,讓風箏的故鄉不再是冠冕堂皇的口號,而是一個可以透過教育實現的遠大理想與目標!」


老梅國小/提供


延伸閱讀

老梅國小

天空教室

國際風箏節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