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藝術治療 畫出情緒的抒發口

【記者許文綺/台北報導】「當創作與經歷有關時,人們就容易去做連結,也會變得比較容易分享。」藝術治療師方美祈說。人類的記憶是從圖片開始的,對於小孩,甚至是大人也不一定能夠只靠語言,清楚的說出自身的感受。而如果有了畫面,畫面會影響人的情緒,進而比較容易去抒發或對話。

方美祈說:「藝術治療其實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相對於傳統的心理治療與治療師一對一的談話,藝術治療是藉由「創作」這種視覺上的方法去描述,讓個案能夠自己主導自己的創作作品,去決定自己想要傳達的東西,再藉由治療師在一旁的輔助與分析,形成一個情緒上的抒發管道。

前年八八水災發生後,方美祈就有到災區,為災區的小孩們進行藝術治療。方美祈說:「如果你問災區的孩童們『你怕不怕?』這種問題對於小孩來說他根本講不出來。」對於他們來說,害怕是甚麼?現在到底怎麼回事?家園毀了是甚麼意思?小朋友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也不會知道要如何去訴說此刻的心情與情況。因此,當給小朋友畫畫時,整張圖畫紙都是他的,他想畫甚麼就畫甚麼,能夠表達的東西自然也就比刻板的問答多很多了。

曾經有過一個癌症的個案,由於是癌症末期,連拿筆的力氣也沒有,因此顯得很沮喪,甚至嚎啕大哭了起來。於是方美祈就選擇先代替他動筆,圖畫裡的東西、位置都是讓個案指定,治療師做的只是依照個案的想法去描繪。當個案逐漸冷靜並開始進入到創作的思維裡時,治療師開始讓他去嘗試畫一些小東西。

一開始只是畫可以雜亂無章的草,漸漸的開始到了著色等很細部的地方。「這時候你會發現到,他可能還是無法好好的拿筆並且完美的完成,但與一開始沮喪、洩氣的負面影響不同,個案的情緒會變成比較正向,選擇會以鼓勵自己的心情去面對。」就如同在面對病情一樣,雖然要常常病魔的折磨、接受化療等都很痛苦,但都不可以洩氣,而是要以更積極、正向的態度去面對。

方美祈說:「藝術治療在美國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歷史,但在台灣仍然還沒有個完整的制度去規範,也沒有證照的認可。」方美祈本身是在紐約研讀藝術治療,並且取得了美國的藝術治療師證照回國的。現今台灣擁有證照的人仍然不多,而藝術治療已漸漸形成一種很重要的輔助治療,台大兒童醫院近期也開始了有關藝術治療的諮詢。因此,藝術治療在台灣未來的發展,仍有許多進步與成長的空間。


延伸閱讀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

藝術治療師方美祈部落格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