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台灣教會公報 社會公義的化身

【記者曾文萱/台北報導】《台灣教會公報》創立於一八八五年,是台灣的第一份報紙,也是第一份華文報紙,在台灣歷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而報紙最初的創辦人是長老教會英國籍牧師巴克禮。

當年許多在台的外國宣教士為台灣帶來許多現代化建設,其中也包括由馬雅各醫師所引進的第一部印刷機,然而當時台灣沒有人會使用,因此巴克禮牧師便特地返回蘇格蘭老家學習印刷術、撿字與排版技術。一八八四年回台後,開始印刷各式文件,一八八五年七月開始印行以羅馬拼音的台語所撰寫的《台灣府城教會報》,刊名歷經多次變遷,直到一九三二年開始以《台灣教會公報》至今。
《台灣教會公報》也是長老教會第一份獨立的新聞媒體,報導內容以「長老教會」為核心,與其相關的人事物都是被採訪的對象。其中第一版至第九版主要是長老教會新聞,如:重大議題、社論、專題報導、地方新聞、活動預告、國際新聞及地方教育。第十至十一版為言論廣場,其中第十版有個專欄名為「普世眺望」,是區隔前九版的一個過渡。從第十二版至二十一版是副刊,內容包羅萬象,但卻不脫以「長老教會」為主軸的敘事手法,最後三版,第二十二至第二十二版則是廣告刊登。

記者李信仁說,「我們秉持『台灣基督教』以及『長老教會』這兩個關鍵字詞,來做為報導的觀點」,只有聖經是唯一的,聖經代表社會公義,因此前九版新聞會針對主流媒體沒有處理的內容,甚至是一般人民沒有注意的事情去報導。例如:第3066期,專題報導的主題以「身心障礙者」為主軸,希望政府單位正視身心障礙者艱難處境,保障他們使用交通運輸工具的權益,以及將指紋建檔以提供人身安全。第3067期,則是因應十二月十日的國際人權日,而做了專題報導。第3069期,在聖誕感恩時刻,許多教會對於遊民、愛滋病患、出海漁民及受刑人辦了相關活動,教會公報藉此機會報導,也啟發大家反省自己在這一年當中的好與不好。

「我們有個組織,叫做『編撰委員會』」李信仁說,專門負責對報紙內容提出新聞建議和看法,這些委員不在報社任職,卻是長老教會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是若委員提出的建議有違新聞專業,公報的記者仍秉持該有的立場,堅持報導。如,真理大學校長不久前發生弊案,儘管真理大學是基督教大學,但是這件事是事實,起訴書白紙黑字,站在記者的立場就是該報導。

對李信仁來說,自己不是念傳播科系出身,但從大學時代就一直為公報寫稿,賺取稿費,他深知教會公報的組成也是人,人不是聖賢,基督教不代表道德最崇高;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基督教」對於記者出外採訪的方便性極大,特別是身在國外,畢竟督教信仰的人口非常多,西方世界非常重視教會媒體人,可以說比台灣四大報的記者證來的通行無阻。台灣教會公報能免費發行至今,主要是依賴各方信徒的奉獻,當然廣告也是重要的資金來源,其他還包括基督教相關出版物、禮品等。

台灣教會公報雖然是份教會報,但流傳極廣,對台灣的社會、宗教、教育和民主政治的啟蒙非常重要,在白色恐怖時期,教會發表「人權宣言」言論,主張台灣在國際上應有的獨立地位,在當時成為被查禁的報刊,但仍持續不斷散播民主種子,在民主發展史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經過一百多年,教會報依然持續有相同主張外,更是一份結合生活與藝術氣息的報刊,也顯示台灣多元地發展。


延伸閱讀

台灣教會公報

台灣教會公報歷史

2009-2010各期PDF檔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