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海筆仔帳篷劇 撐起反省與驚喜

【記者陳葦庭/台北報導】海筆仔劇團於一月推出「台灣.濁水日月譚第二部-蝕月譚」,以某個無法明確指出所在地的工廠作為背景,可能是在台灣、大陸甚至是遙遠的非洲、印度,呈現貧窮勞工們的現實狀況。

導演助理林欣怡表示,整齣戲劇並不是以一個線性的故事去呈現,而是透過這個工廠內所發生的罷工、破壞的行動、女工、老人、商人們這些角色所表現出的痛苦與衝突去構成這部戲,希望能夠讓來看戲的觀眾對於我們存在的「現在」有所思考,看見資本主義的現實面。

值得一提的是,海筆仔劇團長期以來都是以帳蓬劇的方式演出,有別於一般劇場,帳篷劇是一九六○年代日本流行的抗爭劇場形式,十年前由日本導演「櫻井大造」引入台灣,透過在臨時場地搭建帳篷作為舞台,通常選擇在偏遠的區域,代表著邊緣人與政府對話的激進立場,也成為海筆仔劇團的特色,是一個提供給大家表達與反思的場所。

此次的演出,海筆仔劇團將帳篷分設兩個部分,由一個代表著台灣海峽或是菲律賓海域的水窪連接兩個帳篷,觀眾要進入觀眾席必須先經劇中所設定的「弦月工廠」,而到底帳篷的哪個部分才是台灣,則沒有確切的答案,一切都留給觀眾們在走出劇場思考反省,找尋自己的解答。

導演助理林欣怡說海筆仔將每一位來看戲的觀眾都視為是一種「遇見」,她透露有很多的觀眾在看完演出之後會因為自我的省思而漸漸加入他們的行列,訪問的過程中,林欣怡指著一個正在搭建舞台帳篷的人說:「像那個正在搭帳篷的人,他其實是我們上一場演出的觀眾,在看完演出之後,他就主動加入我們,參與我們的一些工作。」因為這樣的「相遇」,海筆仔讓這個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開始有了行動。


蝕月譚搭棚過程。陳葦庭/製作


蝕月譚演出預告。海筆仔/提供



延伸閱讀

台灣海筆仔

從「秦‧Kanokow舞踏」到「海筆仔」

關於《台灣Faust》行動計劃的經過和“新公共性”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