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9日 星期二

給我一小時 讓你瞭解原住民的一星期

【記者許偉琪/生命力報導】我們是站在原住民的立場,用原住民的觀點來報導原住民新聞。」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製作人童春慶說。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部是台灣少見的報導弱勢族群的媒體,它的特點是由原住民自己來報導原住民新聞,講求深度及確實,以有別於其他的媒體。

「我們原住民對新聞的認知和漢人是不一樣的。」童春慶說,「像我們習以為常的祭典,在漢人認為是新聞,但是都市人所熟知的資訊或科技,在原住民而言卻是新聞。」媒體市場長期以來以漢人的觀點和需求為主,因為不瞭解,許多有關原住民的報導常流於膚淺,甚至偏差。以酗酒問題來說,漢人常用「量」和「時間」來認定原住民酗酒,「事實上,漢人喝十杯算多,而對原住民來講根本不算什麼,我們常唱歌、跳舞、喝酒到天亮,喝酒是為了歌舞,並不單純是酗酒。」雖然這是原住民的問題之一,但漢人迥然不同的觀念及認知,使報導容易失真。而原住民記者瞭解部落文化,能避免這樣的問題,「我們對自己的部落有使命感,知道問題的前因後果,在作報導時可以從很小的例子來探討整個問題。」記者兀瑪芙‧巴辣拉費說。


原住民新聞部的記者共有十位,都來自不同的部落。記者嘎歷‧嘎辣嘿來自賽夏族,原本是桃園感化院的伙夫,卻走進了新聞這一行,「有一次我回山上老家,族人告訴我有人要找『照相』的人,當時我帶著酒意就隨口答應了,沒想到他們真的幫我報名。」就這樣,嘎歷通過考試,作了記者。而兀瑪芙是因為參與原住民反對運動,由長老報名參加的。

十名記者中,大多是高中、專科學歷,只有童春慶是世新畢業,曾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的。「原住民的人才本來就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原住民無法再繼續等待,我們必須馬上加入媒體市場,所以無法考慮記者的學經歷,只能用實務經驗來彌補。」童春慶說。每位新進記者必須接受兩個月的密集訓練,學習採訪技巧,其他部分就邊做邊學。「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我可以慢慢克服,但我們有語言上的優勢,而且對部落的事很熟悉,可以深入家庭,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採訪。」兀瑪芙說。但由於電視新聞的特性,記者常苦於不知如何用畫面表現題材,嘎歷說「我想探討賽夏族的姓氏問題,有很多歷史資料,就是不知道如何將它轉換到畫面,很怕變成學術報導。」

原住民普遍對媒體沒有好感,「當我扛著攝影機回部落採訪時,」嘎歷說「許多族人很排斥,他們認為媒體沒一個是好的,要我『小心點』。」這種不信任的觀念,是原住民新聞部需要努力改變的方向。「我們儘量讓記者回部落宣傳,這種事要慢慢來,做出成績才能有影響。」童春慶說。

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部採用深度報導,以新聞雜誌的方式呈現,每個星期一小時的節目,「我們規劃了深度報導、熱線新聞、追蹤報導、文化面向和論壇的單元,希望多面向的報導原住民生活。」童春慶說。原住民新聞部將收視對象定為原住民本身,真實的表現原住民的喜怒哀樂,總之,「給我一小時,讓你瞭解原住民一星期」童春慶最後如此說。八十六年十二月。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