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蕭姐回首來時醒新路

【記者張雅婷/生命力報導】位於靜心堂的醒新社,依照不同性質的服務對象分為六個小隊,雖然獨立於焯炤館的體系之外,依舊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絲毫不受地理位置的干擾,這兩年更是蟬連北區社團評鑑獎,這樣的成績,除了同學本身的努力之外,指導老師的帶領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擔任醒新社指導老師七八年經驗的蕭姐回憶當時的社風是驕傲且自滿的,六個小隊間沒有太大的互動,每次召開團隊長會議幹部間形同陌路,在幹部的認知上出席會議除了保障隊上的既得利益之外,沒有其它交流的必要性。這些情況都看在蕭姐眼裡,她試著不直接批評,而是融入團體後再做一些改變。


為了加強六小隊間的交流,蕭姐藉著相關影片探討服務的本質,如為勵德隊選擇了「惡魔島」強調自由的可貴;為愛愛隊選擇了「早安孟買」了解窮人的生活,正式放映之前,蕭姐先與幹部看過一次,取得初步的共識,再開放隊員參加。

蕭姐回憶表示,當時經費根本不夠,機器方面只好向外語學院借,至於正版影碟在七八年前便索價八千的情況下,只好與店老闆情商折扣,可是老闆遲遲不肯鬆口,最後經不起蕭姐契而不捨的再三「糾纏」,悉數免費外借。蕭姐坦言當時說服對輔大學生持不良印象的老闆只有一個念頭,「如果學生都沒問題,社會不會如此」,所以絕不放棄。

此外,蕭姐憑著一股熱情,自己撰寫企劃書,邀請史英、孫越等人,到靜心堂演講、定期舉辦座談會,讓隊員有機會彼此對話,進而定訂組織章程、統整各隊資源,以互惠共享為原則。蕭姐強調,服務觀的養成、人人感受真誠的力量,使社務不僅止於技術層面,才是著重的焦點。

蕭姐強調,社團該是責任取向多於能力取向,也就是說只要掌握大方向,花在社團的時間是可以減少的,當然這些理念施行起來難免感到力不從心,比如開放隊會的構想,或讓新進隊員有六到八小時認識六個不同的服務對象,及培訓社員該具備的條件等,都因各隊的本位主義害怕向心力不足而作罷。蕭姐知道全社一家的感覺須要時間慢慢來,所以她肯定地說,會年年提出相關方案。

蕭姐一再表示,接觸服務對象只是入門,背後有更多面向需要思考,一旦少了反省,經驗是斷裂的。蕭姐補充說,學著陪伴他們是我們的福氣,這樣才能體驗出自己是多麼地幸運,因此她堅持「福」務性社團比「服」務性社團來得貼切。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