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13日 星期四

科技形塑社會 理想與能力的拔河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隨著科技的日益提升,許多人現在幾乎已經相信,在未來的世界裡,或許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將會從實體的環境中搬移到虛擬的世界裡去進行。有人已經在網路上創立國家,也有人在網路上架設自己的社區。有人為了達成自己的訴求,用電子郵件灌爆對方的信箱,也有人藉著一人一信的方式,促使當局改變讓他們不滿的措施。而這些網路上風行的現象,的確也在非營利組織經營者的腦海中,掀起一陣漣漪。

但是,非營利組織是否真的有可能,光靠著網路消息的傳播就有可能產生社會力量呢?答案是:「有可能,但是很難。」

『崔媽媽服務中心』的秘書長呂秉怡就舉出崔媽媽自己的例子:「我們曾經在98年的基層里長選舉時,連同綠黨與都市改革者組織,用網際網路與電子郵件,來進行一場聯合的里長政見會。」呂秉怡回憶道,當時是由崔媽媽與綠黨、還有都市改革者組織一起在台北市北、中、南三區租下一間工作室,先由專業的都市改革者組織撰寫里長選舉時有關社區營造方面的新聞稿,然後傳給崔媽媽,再由崔媽媽豐富的通路管道來替都市改革組織向眾多媒體發表。「因為我們擁有共同關心的議題,所以這一次的合作才有可能實行。」呂秉怡說到,雖然『崔媽媽』曾經有過這一次與其他組織聯合引發社會話題的經驗,但這對目前的非營利組織而言,並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還是一樣,非營利組織什麼都缺。」呂秉怡表示,網路科技現在雖然很發達,但是對非營利組織而言,他們畢竟不是靠網路起家,所以網路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對外發生的管道而已,並沒有想像中好像要讓網路在未來的非營利組織裡擔任要角一樣。首先,非營利組織沒有金錢,沒有金錢,如何負擔得起這種高科技的消耗?其次,非營利組織沒有這方面的人力資源,所以就算在這種情況下擁有了高科技設備,但如果內部人員的思維或技術沒有趕上科技的發展,仍然無法永續經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現階段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多半都會選擇先把本分做好,至於網路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使用,則是行有餘力才為之。

「以我們網站的『溫州家園』與『生活大街』來講,她的內容就明顯的比崔媽媽的租屋搬家資訊要來得少,而且會上來瀏覽這些資訊的族群,也明顯的不一樣。」呂秉怡說,因為會上來瀏覽社區營造資訊的,很大一部份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或是從事文史工作的專業人士,但真正有時間有空閒從事社區家園贏造的人,多半都是些年紀大的人或家庭主婦。而社團組織在從事網路運用這一部份,能力與資源本來就比社區團體要來得容易的多,因為他們的領導人本來觀念就比較新穎。但是在從事社區組織的人中,「老人與家庭主婦平常就比較少接觸電腦,他們又要如何去藉由網路資訊的分享來達成社區營造的目的?」行政秘書鄭欣怡也說到。

「所以若要在網路上經營社區營造,還是要大環境的配合。但這一部份就不是我們非營利組織所能控制的。」呂秉怡說,也就因為如此,所以現在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寧願選擇先把自己的理念、訴求做好,行有餘力才再去考慮網路合作的事。同時呂秉怡也表示,非營利組織若要讓社會大眾聽到你的聲音,除非你可以聯合其它所有相關組織的幫助,否則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所以,即使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真的懂得要如何在網路上進行理念再造,「那也只是順著時代趨勢、或是搭財團的便車而已。」

但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非營利組織的這一場寧靜的議題結盟,仍正在加緊步伐的進行著,因為大環境正在變,而且變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的都還要快。因此非營利組織在網路上的議題聯合與經驗分享上,未來仍然有無盡揮灑的空間。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