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8日 星期二

研華文教基金會 潮流的領航者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基金會應該是一個潮流的領航者,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組織,而錢雖然很重要,但錢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真正解決問題是在專業!」。簡單的幾句話,研華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蘇治華,為基金會的目標下了一個清楚的註腳。

已經邁入第二屆的「TIC100科技創新競賽」,就是研華一項創新的活動,這是一個充分運用本身專業進行社會回饋的活動,此項比賽對象為大專院校、研究所以上在校學生,希望透過真實經驗的累積,帶動學校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培養學生實際產品設計與事業規劃的能力,並將電腦產業所累積的各種PC_based及WEB_based技術應用於各種產業領域,以帶動電腦產業的附加價值,進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系統與公益智庫。

由於獎金豐厚,而且優勝的隊伍可取得產品商業化和草創事業的資金能力,再加上經由比賽過程可具體體驗創業的種種挑戰,所以吸引了眾多在校學子的報名,今年一共有近一百六十支隊伍、五百五十名學生與賽,經過預賽的評審,最後共六十九隊進入決賽,角逐總獎金達一百七十六萬的各項大獎。

為了使參賽同學的創意構想能付諸實行,這次的比賽邀請了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工研院、政大、臺科大、雲科大、輔大共十七位教授,以及研華、研揚科技三十二位的經理和員工,業師總人數達四十九人。經由這些業師的座談對話、小組指導及發表評審,參賽的同學可以學習到寶貴的實務經驗。

但是,你可能很難想像,長達一年的競賽過程,以及如此龐雜的行政作業,卻只有一位專案人員在負責,因為研華充分運用網路迅速和互動的功能,基金會除了研發和維護競賽「公益智庫網站」所需各種硬體、軟體外,從報名、宣傳、註冊、配對、討論、評審、繳件、通知所有行政作業,完全透過網路來完成,並建立及時回應與聯繫系統,加強團隊通訊與數位辦公室的建立,充分達到減少人力加快速度的效果。

除了充分運用企業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帶動整體產業的進步外,促使「美滿人生」的實現,一直是研華基金會對企業及社會的期許,因此基金會長期贊助如紙風車、九歌、屏風、國家音樂交響樂團及吹笛人樂團…等十餘個單位,贊助藝文團體的發展。並且鼓勵員工參與藝文和公益活動,將人文的氣息帶入生冷的科技領域中。

去年九二一大地震就是研華參與社會公益的具體表現,基金會在親自到災區瞭解災民的需要後,規劃了長達二十一個月的認養計畫,基金會依據災區學校的申請,將每月每名學童三千元,匯入學校代收帳戶,由學校輔導老師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將經費做有效且彈性的運用。此外基金會亦發動員工進行認養活動,計有四十多名來自各部門的員工參與,以信件、電話聯絡或訪視的方式,陪小朋友慢慢走出痛苦的陰影。

對於基金會的經營,蘇治華執行長認為,「研華文教基金會」是一個「企業型」的基金會,而不只是一個「行善」的基金會。他認為傳統的基金會和從事基金會工作的人,往往把自己定位在從事慈善事業,而缺乏經營企業的的精神,以致於組織、目標和計畫鬆散不明確。所以他覺得:「社會工作者要向企業工作者學習,而企業工作者也要向社會工作者學習」,從事社工的人不應該把自己和企業隔離,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維持自主的情況下,引進更多企業的協助,讓基金會有更多的資源,從事想做的事。

投入教育的改造,則是研華的另一個工作重點,因為他們體認到教育的良窳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蘇執行長認為,台灣的教育政策有著太多的選舉考量,以致於到處充斥維持性的政策,缺乏長遠、宏關的規劃,學生也因而喪失了學習的機會和環境。

因此面對台灣惡劣的學習環境,蘇治華沈重的說:「當老師不再成長時,學生就不再有機會!」。所以六年前研華開始投入「多元活潑教學(ACT)」的研發,期望經由課程的改造,以及老師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提升,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進而掀起一股「教育創新運動」。

對於基金為未來的發展,蘇執行長信心滿滿的說:「 我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世界型的基金會!」因此除了力行本土化外,並朝國際化邁進,將台灣的經驗推展到國外,例如「多元活潑教學(ACT)」就已經在馬來西亞和香港推動,最後的目標是協助所有華人國家站起來。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