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螢火蟲 陳燦榮的發光世界

【生命力記者/楊貞莉報導】看見滿坑滿谷的螢火蟲飛舞有什麼感覺?十年前的一個夜裡,螢火蟲工作者陳燦榮從事野外研究,在苗栗山區過夜時,無意間撞見了這令人不敢相信的一幕。「整個山谷都亮亮的」陳燦榮回憶說,而這美麗、驚喜的景象,深烙在讓陳燦榮的心中,讓他開始有了研究螢火蟲的念頭。

螢火蟲,台語稱為「火金姑」,客語稱為「火焰蟲」,而在大陸某些地區,則稱它為「亮光巴巴」﹔根據古書,流傳著一則「腐草化螢」的傳說,據說螢火蟲本是腐爛的雜草變成的﹔而有些老一輩的人,則認為螢火蟲是「死人的指甲」變成的。

從事螢火蟲研究十年的陳燦榮表示,有些種類的螢火蟲在化蛹期間,會在土壤中為自己築個「基地」,學術上稱為「土繭」,而這些土繭甚至有「門」讓螢火蟲進出,古人之所以會有「腐草化螢」的觀念,大概就是由於這些螢火蟲「打開門」出來,讓人有了錯誤的觀念。

而有一種稱為「台灣窗螢」的獨特營火蟲,則可生活在墳墓草堆中,燐火與螢火蟲的光交雜在一起,他說,老一輩的深信螢火蟲「是死人身體的某個部份」變成的,大概就是因為這樣。

在台灣,螢火蟲的生態研究遲至九零年代才起步,相關的書籍也相當稀少,而由於對螢火蟲的不了解,導致了對螢火蟲的誤解。目前從事螢火蟲研究的陳燦榮,則是全台全面進行螢火蟲觀察、研究的第一人。

退伍後就一頭栽進螢火蟲的世界,陳燦榮說,剛開始研究螢火蟲的時候,由於資料的嚴重缺乏,不僅研究備感辛苦,他還曾受到日譯螢火蟲書籍的誤導,誤以為所有的螢火蟲幼蟲皆是水棲,於是只要一到山裡,就急忙的尋找溪流,蹲在岸邊張大眼睛找尋螢火蟲幼蟲。

而後來,他才發現,其實在全台五十多種螢火蟲種類中,只有三種幼蟲是屬於水棲。陳燦榮說,螢火蟲喜歡生活在溼度高、沒有光害、化學藥劑污染的草叢中,因此在山區、郊區,以及沒有受到污染的都市空地裡,都可以看到螢火蟲。

陳燦榮表示,螢火蟲的卵、幼蟲、蛹都會發出螢綠色的光芒,而發光主要是為了求偶,同時也利用光頻及顏色變化,作為溝通的工具,例如螢火蟲受了驚嚇逃逸之後,會馬上發出急促明滅、顏色變化的光芒,彷彿在告知其他螢火蟲「敵人」的警訊。且不同螢火蟲種類之間,頻率、顏色也不盡相同。

螢火蟲的雄蟲在天剛黑時,會在天空追逐嬉戲,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時間。每年三月到五月的春夏之交,則為「台灣的螢火蟲季」。陳燦榮說,他曾在曾文水庫附近看到整株發光的「螢火蟲樹」,也曾在嘉義瑞里,看見成千上萬發亮螢火蟲鋪成的「地毯」,讓他記憶深刻。

螢火蟲是一種生態指標,陳燦榮說,螢火蟲的保育,需要長時期營造出適合的生活環境。目前有些住在近山地區的居民,在屋後留下一片空地,任草叢自然生長,久而久之適合當地生態的螢火蟲種類,即慢慢的飛舞在附近的空地上。而白河某地區的居民,在每年六月兩、三個星期的螢火蟲繁衍期間,關掉附近路燈、拉上居家窗簾,也達到了保育螢火蟲的目的。

成年螢火蟲只飲霜露維生,真正是「不食人間煙火」,而交配後則會在幾天內很快死去﹔陳燦榮說,透過螢火蟲保育觀念的教育深耕,「了解它,才會愛它、保護它。」

相關書籍:《螢火蟲之歌》、《台灣螢火蟲生態導覽》陳燦榮著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