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十年工運史 創造新大同

【生命力記者/陳其育報導】一九八八年,台灣剛解除戒嚴,國人曾視為「民族工業」的大同公司,資方仍然反對勞工自組工會。一些大同員工逐漸想掙脫公司的管制,開始蘊釀籌組工會,以實現產業民主的理想。歷經層層的阻擾,他們終於以十年的青春歲月,贏得底層勞工的尊嚴。

「他們的成長,是這本書中最感人的地方。」大同工會奮鬥史的作者之一廖郁毓說。起初,大同員工在體制內,即使心有不滿,也不敢反抗,畢竟勞工與資方權力懸殊很大,員工最好明哲保身。因此在有限的資源和人力的支援下,他們從開始的懵懂、恐懼地對抗,到後來,他們就學會了依據法律和工人的持股,以智慧跟資方周旋。

此書的另一名作者鄭力軒表示,八○年代,工人意識抬頭,在風起雲湧的工運潮中,大同工會比那些激烈抗爭型的工運團體,更具韌性。他們的自主性很高,在他們剛開始與資方對立時,還需要「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的協助,幾年後,他們已經能獨立處理法律問題。

大同工會與資方抗爭的過程,曾經使用過「股票工運」的方式。由於大同公司規定員工必須認購該公司的股票,並要求員工將股票委託給公司管理,員工離職時才能取回股票。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卻以員工的股權代理人的身份,厚實自已的影響力,藉此掌握公司的運作。

大同工會的成員看準資方這個弱點,決定以股東的身份爭取出席股東會。此舉扭轉了工人地位的劣勢,由原來的「主僱關係」躍升為「合夥人」,徹底增加工人與資方對抗的資源。在這個戰略的逼迫下,後來資方果然做出不少讓步。

廖郁毓的父母本身就是大同公司的員工,因此在撰寫的過程中,她相當敬佩工會成員奮鬥的精神,才能讓其他員工享有應得的福利。令她感動不已是位工會成員───張照碧。

張照碧和公司內許多員工一樣,以安份的心態忍受公司的制度。工會運動崛起後,他逐步地投入工運。因為積極參與工會運作,張照碧遭到資方解聘;失去工作後的他,卻沒失去與資方搏鬥的勇氣,仍舊投身工會運動,與資方纏訟將近四年的官司終獲勝訴。

「我去訪問張照碧時,他中風住院,」廖郁毓說,「他人雖在醫院,心卻掛念著工會。她的家人說:『他連撘公車都會和司機談工會事務,宣傳工會的好處。真是拿他沒辦法!』從訪問他的過程,我看到了生命的感動。」

「這本書是由下往上看的歷史。」鄭力軒說。他近來在研究台灣社會的勞工運動,當年他在東海社會學研究所時,他深深地被E.P Thomposm「由下往上看」的史觀所吸引。

鄭力軒認為,台灣的社會,如果沒有這些勞工的堅持,不可能進步如此迅速,社會的進展不全然是政治的功勞,更多是底層的推動。

由於此書內容的人物和事蹟廣泛,架構龐大,對此,鄭力軒說,這本書以提供勞工運動教材為出版動機,希望以固定的體裁,方便讀者閱讀,並增添法律案例,可以補充勞工的法律知識。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