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日 星期二

淡水社大 滬尾風華再現

【記者邱士峰/生命力報導淡水社區大學的主任秘書林素幸表示,淡水社大的獨特性在於,管轄範圍幅員廣大、對學生的需要服務到家、和社大的所在之地,本身就是一個文史資源豐富的地方。林素幸說:「淡水社區大學,提供了北海岸淡水、三芝、石門、八里四鄉鎮的民眾一個終身學習的環境,在社區大學中算是幅員很廣的,有別於一般的社區大學大部分都設在人口稠密的地方。」

只要學生人數夠,社大可以為居民聘請老師,到當地為居民上課,林素幸表示,社大除了現有的課程外,如果學生還想上其他的課,跟學校提出申請,社大將為其聘請老師,可以直接到當地去教學,解決交通的問題。

而文史資源豐富的淡水,更替社區大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很多課程都可以直接和當地的史蹟結合,由宋宏一老師所教授的滬尾風華文化這門課,就是一個充分利用當地史蹟的一個課程。

滬尾風華文化班的學生陳林富表示,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生長環境的歷史,就算歷史古蹟就在他家旁,人們也不知道它的來由,和它的意義,這門課可以讓我們親自去接觸歷史,更了解我們的鄉土。

而滬尾風華文化課的指導老師宋宏一指出,這門課分為現場上課、教室上課、和實際的參與三大類,現場上課方面,指的是讓學生們實際去參訪一些古蹟,教室上課上的是一些基礎理論的課程,而實際的參與,將帶領學生們作田野的調查。宋宏一表示,作田野調查是平淡的,成果短期內是不明顯的,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有可能會有所收穫。

而淡水文化基金會的董事謝德錫表示,滬尾風華文化這門課,由於上課的時間只有兩小時,所以性質比較類似深度旅遊的性質,藉由帶學生們實地去參訪古蹟,而將文化的概念,傳承給學生,而這門課,未來也將成為提昇整個社區營造的力量之一。實際的課程大概,謝德錫指出有紅毛城的探訪、鄞山寺探訪、中法戰爭古戰場區、北門鎖鑰、三芝田野風采、淡海新市鎮等課程。

當宋宏一被問到,這門課對淡水的影響時,他指出,可能的影響就是讓人們可以更加地了解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到底是怎樣,因為現在有太多人連自己所住的環境都不了解,只會空談一些虛話,那只會成為一種空談,所以一定要從自己的所在根本做起。

另外,由李永志老師開班授課的大屯溪流域社區總體營造課,也讓學員們能更加的了解大屯溪上、中、下游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提昇大家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共同認知。這堂課的上課模式採取室內課和室外課兩種,單數週老師和學員們在教室內上課,重點擺在傳授學生對於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性知識,雙數週則是帶學生到戶外作實地的訪查。

研究的課程大概有認識大屯溪溪口及海岸的自然生態環境、屯山里等社區總體營造與產業發展、中和里等的人文歷史、和興華村等的古蹟、民俗技藝觀摩與里鄰聯誼等課程,課程深入淡水鎮當地的鄰里,讓學員們更加的了解淡水這個社區,進而提昇大家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共同認知。

淡水文化社區報也是一個和當地社區結合的一個組織,它是由淡水文化基金會所辦的報紙,特色在於走入社區,深入的報導每一則的新聞,而且新聞的主題性也較強。淡水文化基金會的董事謝德錫表示,淡水文化社區報,為月刊性的報紙,總共有四個版面,分別為要聞、專題、論壇、生活四部分,謝德錫表示要聞方面,所著重的地方在於每個月地方上的大事,算是時效性比較強的版面。

在專題方面,走的是深入報的路線,有時候一個新聞,要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作實際的訪查,才能完成,例如深入報導捷運通車後,大量的遊客湧進淡水,淡水老街的居民,為了因應時勢,把古厝翻修重建的新聞,就是記者實際去訪問當地居民後才刊出的。

論壇的部分,重點擺在當期淡水鎮政策上的討論,如果當期沒有新的政令推行,論壇也會採比較偏專題報導的方式,報導淡水當地的社區問題。第四版生活版,報導的題材採多樣化方式,裡面有淡水鎮當地的傑出人物,當期所舉辦的活動內容,或是一些藝文性社團的介紹。

淡水文化社區報原本也有在社大開設課程,後來由於人數不足所以沒有開成,但社區報和社大有很深的淵源,因為淡水社大是由淡水文化基金會協辦的,所以了解淡水文化社區報也能對淡水社大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