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有愛無礙 遲緩兒需要正常的關懷

【記者王心怡/生命力報導 「這三個罐子,分別是三隻小豬的房子,我們一起來當大野狼,看誰先把小豬的房子吹倒。來,一、二、三,呼~~」一群父母親,很認真的跟著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易曼老師(見圖),學著如何用輕鬆的情境來與家中的遲緩兒互動。這就是大同育幼院為了幫助家有遲緩兒的父母,特地舉辦了一系列的早療親職教育講座。

兒童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個孩子依照相同的發展順序但是在發展速率上卻有個別的差異性。發展遲緩就是指兒童在發展項目上有一種或數種,或全面的發展速度或發展項目品質上的落後,有的是反應上的落後,有的是感官上的不足,更有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的。

透過瞭解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如:早期醫療介入孩子生理及親子關係的影響,孩子的體質、身體狀況、氣質及父母的成長史、人格特質、社會經濟教育背景都是因素之一。而作適當之早期介入,則能幫助孩子早日回歸社會。

因此發展遲緩的診斷還需要整合孩子整體健康情形及其發展和心理社會狀態,並追蹤至學齡,以排除感染、慢性疾病、退化性疾病及心理社會環境變差等因素影響而造成的發展落後。常見的種類有:認知發展遲緩、語言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社會情緒發展遲緩、全面性發展遲緩,及非特定性發展遲緩像是感官統合方面的遲緩。

一般人都是當了父母後才開始學做父母的,尤其是發展遲緩或是身心障礙兒的父母。養兒育女的喜悅早就被一連串的評估、治療及專家建議所淹沒,每天只記得「訓練」孩子,而忘了告訴孩子自己有多愛他。而且常會有不知道怎麼教孩子,或是對孩子的進展有限或不如預期,感到挫折。「不是我不愛孩子,是我不知道怎麼跟他互動。」這樣的話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對一般人來說,沒有回饋的付出,實在令人不知道該如何去愛孩子。

易曼老師認為,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換個另類的思考來看孩子,多去數算孩子的優點,欣賞孩子一點點的改變,不要老是愁眉苦臉的,因為快樂的父母才能養育快樂的子女。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正常小孩來看待,別給予過度的保護,讓他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放心地盡量將孩子帶去參加社區活動。易曼老師說:「相信你的孩子的能力絕對不會低於一個三個月大的孩子。」

講座中,更提到家長要如何與遲緩兒童進行溝通,在生活中多用肯定句,利用視覺的刺激去提示;盡量用清楚、明確、直接的語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說錯時,不是直接糾正,而是示範一次正確的給他看。千萬不要一次講太多、太快;要教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告訴他錯在哪裡,而不是一直在一旁喊「不行」、「不可以」,只要是講不清楚的部分,做一次給孩子們看一定比說十次來得清楚。   易曼老師的經驗中,教小朋友是不分埸所的,時時刻刻都可以教會小朋友他們該了解的事,像是洗澡的時候就是一段很好的互動時間,因為在這段期間,小朋友並不會跑給你追(就算會,浴室也就這麼一點大),而且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玩水,所以此時的警醒度是很高的,用段時間來教些事,效果也會比較好。

放下身段當孩子的玩伴,參與他的遊戲,了解孩子的能力,配合一些簡單的教具,以及朗朗上口的兒歌,來加強兒童學習的興趣。面對這些在某方面遲緩的孩子,就是要先找出孩子有興趣的活動,再從中教他一些比較難的事。無條件的接納包容孩子主觀的情緒,我們都會有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更何況是孩子,而且要記著,把孩子看成「孩子」,不要只看到他的問題和障礙,而忽略了他也是孩子的可愛。

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擔心自己的孩子堆積木只會往高的地方堆,教其他的都不會,模仿能力很差。老師認為這種狀況是階段性的,在他目前的情況是還不會仿排的,可以利用其他比較簡單的道具,來教他模仿,配合他有興趣的東西,製造孩子主動「需要」家長的機會,並且製造孩子去玩去模仿的動機。

另一個感覺統合障礙兒童的媽媽,所遇到的問題是,小孩一定要有伴才會玩,己經上小學了,如果沒有人陪著一起玩或一起做一件事,就是一直在發呆。老師的感覺是,有些孩子的活動力本來就低,警醒度也較低,比較需要強烈刺激幫助活動,或是給予感官上如,冷熱、聲音等刺激。要讓孩子養成責任感,告訴他,「你現在做一個什麼東西給媽媽,我煮完飯就給我看哦!」讓他習慣自己在時間內做完一件事,完成後給予鼓勵。或是教他做一些簡單的家事,有時,孩子並不是不去做,而是不知道要做什麼。

「家長一定要打破『趕上』、『變正常』的迷思,要趕到哪才叫做趕上呢?了解孩子的能力以及特質,識才而用,而非一直訂標準,不要一直拿孩子與他人比較。只要多嘗試,一定會柳暗花明的,沒有一個孩子是自己不努力的,只是我們的期待太高了,如果你不先肯定孩子,孩子又怎麼會肯定自己呢?」易曼老師殷殷地叮嚀。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