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個人化輔具 創造無障礙空間

【記者吳雅惠/生命力報導 三十七歲的王豫中,在二十四歲那年的一場車禍,導致他重度肢障無法行動,這一躺就躺了十三年。「剛開始的時候曾經有過輕生的念頭,每天吃飽睡、睡飽吃,醒著的時候就一直看電視,只能躺在床上。」後來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社工人員到他家進行評估,建議在他家增設了移位機、輪椅、斜坡道這三項輔具。現在的他能夠藉著販賣公益彩券維生,「之前的十三年,我都白活了!」王豫中說。

「以使用輪椅的人為例,我們發現,將近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所使用的輪椅都是不適用的。因為大部分家裡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什麼才是最適合他的輔具,比方說今天有個人下半身無法行動,同時喪失了手指的功能,但是家人卻替他選購了一台只能用手指控制的電動輪椅,而這樣並不能解決他的問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社工老師陳壽麟說。

陳壽麟表示,「如果今天,能夠將一個吹氣管連接到電動輪椅的操作介面上,讓他可以用吹氣的方式來控制這台輪椅,這樣才是最適合他」。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成立『極重度肢障者居家環境控制輔具研發計劃專案』的原因。」他說,這個專案主要是到家服務肢障者,協助那些經過評估後發現,他們其實是有能力走出家庭,但是家裡不知道,以至於無法走出家庭的人。有些人在加以訓練之後,不但能走出家庭,也能增加自己的生產能力。

「極重度肢障者居家環境控制輔具研發計劃專案」目前是由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補助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協助對象是以重度以上肢體障礙者,以電動輪椅為例,低收入戶補助五萬元,非低收入戶補助二萬五千元。而個案的來源主要是透過社會局提供的名冊來聯絡,或者是由其他相關社會福利機構、醫療系統轉介,再來則是由個案自行轉介。

由復健工程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師等透過到宅服務,評估個案有什麼或是剩下什麼能力,來建議適合使用的輔具,一旦家人或個案接受提議後,再替個案量製合用的輔具或是在家中增設無障礙環境,最後則是訓練個案使用輔具,提昇獨立行動的能力。

陳壽麟也坦承地談到此專案所遇到的挫敗,當他們聯絡個案家庭時,常被誤認為是輔具的廠商在推銷,因為他們不知道有這項專案。也有的家庭已經習慣於以往照顧個案的方法,不想改變現狀。再來則是經濟的因素,有的家庭沒有能力購買輔具,而不得不放棄。也有的個案是因為後天性的受傷,本身心理沮喪,不想面對社會。

陳壽麟表示,由於大部分的肢障者在購買應用輔具時,大都沒有經過詳細的評估,很容易造成輔具沒有用或是浪費的情形,因此需要醫師或治療師能提供相關的建議。每個個案的身體情況不同,要配合研發的輔具自然不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將會在今年十二月初的時候,由內政部補助新一期的專案,繼續提供到宅服務,改善肢障者的居家環境。


延伸閱讀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