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海角天涯 探索女同志感情世界

【記者鄭于瑄/生命力報導「這是一部不一樣的同志電影,沒有了出櫃的掙扎,沒有了與異性戀間對立的痛苦,轉而細膩的呈現女同志與一般人無異的內在感情世界。」「海角天涯」導演陳若菲在電影座談會中說,海角天涯雖是一部同志議題的電影,但卻有更多的劇情專注在「人」這個角色,「如果人面對生命困境後,若心沒打開,一樣不會有任何結果與改變。」

陳若菲,一九八九年從文化大學影劇系畢業。在校期間,編導的作品「我的男朋友的女朋友」、「台北季節」先後獲台北電影節和金穗獎的肯定。畢業後,參與導演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及紀錄片等電影製作,熟悉電影製作的流程和生態。一九九二年赴美進修,在加州藝術學院拿到電影碩士後,以輔導金拍攝的十六釐米電影「強迫曝光」,細膩描寫男同志出櫃的掙扎。第二部獲輔導金的電影「海角天涯」,目光轉向了女同志的情感故事,跳脫了同志議題的侷限。

從描寫出櫃掙扎的「強迫曝光」,到著重同志間的情感的「海角天涯」,這之間的轉變,陳若菲做了這樣的解釋,「雖然自己本身是同志的身分,但是一個創作者在赤裸的呈現自己上是非常需要勇氣的,也會有階段性的障礙。」所以第一部作品選擇的議題是男同性戀,而非女同性戀的背景。

且隨著同志人權近年來的進步,「出櫃」議題已非同志關心的重點,而台灣又缺乏一部完全描寫女同志的劇情片,所以便想拍一部「女人拍給女人、女同拍給女同看的電影」。陳若菲再次強調,「海角天涯所要強調的並不是女同志的不同、異質化,反而是希望淡化社會折衝的部份,不去強調同志在社會的抗爭,回到個人內在自我探索的這個議題。」

為何會走上導演這條路?她說,從小生活在一個公教家庭,表面上是個溫文禮貌的小孩,其實有很多想法和意見卻沒說出來,也不反抗,但心裡就像有個小紅衛兵,對於約定成俗的價值觀質疑。「大學時,在文化念影劇系, 發現自己喜歡影像這種媒材所表現出來的東西。」影劇系中有一些課同樣具備演員、美術、聲音整合的元素。後來接觸到同性戀與雙性戀的問題,也曾拍了一部紀錄片「我女朋友的男朋友」,而「海角天涯」、「強迫曝光」這兩部電影,更是對這個議題的延續討論。

「我是一個屬於『凝視型』的人,」陳若菲訴說著自己拍電影的經驗與想法:面對創作時只想要表達劇本的意義,所以常凝視與專注在一個人身上。電影是導演很主觀的意見,就連紀錄片也是用真實素材來表達意見,但這都是個人詮釋。 「拍戲時看見演員的表現非常棒時,都會忍不住想要擁抱他,那時才明白常有導演愛上戲中主角的事,原來是移情作用作祟。」

「海角天涯」是描述兩位各懷傷心往事的女同志,於花蓮海邊偶遇的浪漫故事。陳若菲說,場景特意選在花蓮,是為了凸顯人和自然的關係非常重要。主角阿香對精神生活的孤寂個性,只表現在畫畫的行旅生活裡。小青則是一個標準的城市女孩,為情所困,所以也必須回到自然中,從自然得到啟發。 「人如何發現自己?片中的小青藉著旅行,不怕挫折打開心胸改變既有的想法,開啟了偶發的經驗,如果只是一直沈溺在自己的悲傷情緒中,不論到海角天涯都沒用的。」

她也表示,這部片對於女同志情感從壓抑隱晦到豁然開朗,描寫的非常細膩而真切。阿香第一眼見到小青,就知道這個女孩不快樂。當阿香畫小青時也有壓抑的個性表現,猶豫著她所喜歡的人-小青,該不該在她生命的畫布上畫下記憶。另一幕當她凝視著小青,而小青似乎也感受到了,兩人之間其實存在著不言而喻的默契。她看見小青在自然中旁若無人的裸著上身,他終於明白這個女孩已經和剛認識時不一樣了,此時兩人相互的瞭解與尊重,於是阿香默默凝視小青,兩個人對自然有所共鳴,彼此的心也貼近。

由春暉絕色影城、女書店、唐山書店、晶晶書店、國家電影資料館聯合舉辦的「2001純16影展」,十月六日至十九日於春暉絕色影城登場。


延伸閱讀

2001純16影展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