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嘉義鐵道藝術村 「啟動」新視窗

P1000414_1【黃莉喬報導】長長的列車慢慢駛過,轟隆隆的聲音彷彿訴說著昔日的繁華盛況,曾經也有熙來攘往的人潮,曾經也是二十四小時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然而當時空轉變,月台邊奚落的人,似乎代表著後火車站的繁華落盡,但一處新藝術場域的創立,居民記憶中隱藏的驕傲,又再度被喚醒。

以前的北港車頭在台灣光復初期,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起點,也台糖北港線載客小火車的終點,如今卻不再具有運輸功能。為了在困境中尋找出口,前台灣省政府文化處於一九九九年推行的「鐵道藝術網絡計畫」中,在台鐵的丸三倉庫推出另類空間展。二○○○年七月,文建會在找尋下一個展場地點時,嘉義從五個競爭的縣市中脫穎而出,成立全國第二個鐵道藝術村。

藝術村的硬體空間規劃包含室內與室外,戶外展演區作為大型藝術作品展出及小型表演活動場地。藝術村裡不定期的舉辦各種主題策劃展、表演和推廣活動,向民眾推廣藝術教育;暑期、青年節也有夏令營、學生作品展等活動。之前曾經與中正大學共同辦理的「異曲同工」夏令營,奠定了文教合作的新契機;以及「與藝術家有約」研習營,讓駐村藝術家跟居民互動。館長江培菁說:「就是要把它轉變成地區化、兒童化,成為一個社區發展的新方向,未來更要達到經費自給化、在地化經營管理。」

鐵道藝術村是「非傳統色彩、非正規標準」的大活動場,提供藝術家創作、交流、展演平台與藝術家交流區,像是「練功房」就是利用倉庫打造成專屬藝術家作品發表、表演團體不定向式的表演空間。進駐的藝術家來源廣大,從嘉義到台灣南北各方雲集,是藝術村的寶貴資源。二○○五年一月的「匯流‧再現」聯展,更邀集了歷屆駐村藝術家以創作接力展的方式,展現藝術生生不息的活力。

嘉義鐵道藝術村發展至今已達成初步目標,但發展為藝術家聚居中心的夢想仍未實現,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各項藝術活動,但若民眾如果沒有相對的文化素養,很難體會展覽作品的涵義。江培菁說參館的民眾素質參差不齊,「幾乎都是學生和親子家庭,也有做田的阿伯阿、賣羊肉的頭家…」,「人家如果要看名畫,到真正的大型博物館去看就好啦,何必來這邊!」他表示藝術品只是附加價值,鐵道藝術村尤難能可貴的是要讓嘉義民眾有個休閒空間。

然而當初政府的定位錯誤,加上缺乏長期的支持,藝術村未來還有一段很艱辛的路要走。江培菁對此表示,「不能一體適用,而是要落實在地化,結合休閒成為一個『社區園區』才是。」她認為藝術村應該要結合當地企業,擴大舉辦文化活動,如此不但經費較充足,更可以吸引更多人潮參與。藝術村內目前只有三個行政人員、工作人員總共也只不過六個,「大家都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館長笑著說。雖然人力少,但大家仍積極向企業尋求合作意願,「不能只墨守成規,也要去主動拓展。」目前藝術村核心區的倉庫南邊,已有委外經營的餐飲休閒空間。

傍晚的藝術村,音樂悠悠的響著,館長精心設計的燈飾也逐一亮起,人漸漸多了起來,有的是父母牽著孩子,或是三三兩兩穿著制服剛放學的學生。他們不一定是來觀展,但他們就是喜歡來這裡散步、休憩,這就是藝術村最寶貴的地方。本著「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精神,一處單純的空間,不斷求新求變,成為與社區緊密結合的精神象徵,以及優質的藝文休閒場所。

2 意見:

看了很感動
也很感慨
謝謝你們 培菁

您的肯定也讓生命力很感動,
謝謝您對生命力的支持與鼓勵。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