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我們同國 直探多元文化

Liu 【劉俊汝報導】不同的族群該怎麼相處似乎是無解的問題,由公共電視製播的紀錄片「我們同國」系列紀錄片,探討了多元族群的相互對話與傾聽,給了族群融合一個新的方向、不同的討論空間。

首部紀錄片「七年級生說族群故事」日前在台北舉行首映會,現場邀請了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製作人呂東熹與導演許伯鑫,現場互動良多,提問熱烈。

製作人呂東熹表示,在這個時間探討族群議題相當敏感且並不討好,但他希望以公視為平台,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理解,這部紀錄片並不預設答案,而是希望給觀眾一個全新的想法、不同的觀點。透過七年級生的眼睛,去看、去傾聽,經由影像與文字去了解多元族群的故事。「我們同國」強調的不是我族與他族的差異,而是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擦出的絢爛火花、互相依賴的「我們同一國」。

「我們同國」包含三段故事,第一段是原住民陳樹山與漢人太太的互動。從小生活在部落裡的陳樹山,提到剛讀小學的時候正在推行國語運動,那時候六個年級的狗牌都在他身上(狗牌上寫著「我要說國語」),自此他每天勤唸國語日報,練習發音。後來軍校時期認識漢人太太,經過一番波折,克服雙方家長的歧見才終成眷屬。

婚後兩人因為種族的差異與長年文化習慣不同,有過一段很黑暗的時期。陳樹山表示:「如果要再一次選擇原漢通婚,我選擇不要,太辛苦了」。他說,原住民把山當冰箱,沒有儲存的概念,因為「想要就到山上拿啊!」,而且有飯大家吃,何必分你我呢,類似這種文化差異導致爭執不斷,經過長時間磨合才找到相處模式。但陳太太看著陳樹山笑著說:「要不是樹山真的對我太好,我不可能會嫁給他」。現在陳樹山在原民電視台當主播,常常回山上關心原民教育。

第二個故事是滇緬國軍後裔的楊雲龍與高雄姑娘蘇愛婷對話,楊雲龍的父親是國共戰爭時撤退到緬甸的國軍,不久與當地民族結婚,後來撤退到南投清境,生下了楊雲龍。蘇愛婷則是生長在高雄都市,當初嫁給楊雲龍時,還受到父親的阻止,認為「給女兒完善的教育,最後竟然嫁到山上去」,後來經過兩人不斷努力,父親才慢慢接受。

生活在原住民居多的清境,滇緬孤軍後裔的楊雲龍與都市人蘇愛婷從來沒分過你我,他們一同替博望社區努力,現在社區致力於花卉栽種,每當收成時期,全村出動,不分你我。大家包花、分等級等。現在村民有人開民宿、種水果、製作手工藝品等,楊雲龍對於博望新村的文化意識與社區特色相當滿意,他也表示:「重點不是什麼人,我們對這塊土地都有認同感,我們都是台灣人」。

第三個故事是七年級兒子鄭國威描寫父親「大陳義民」鄭俊傑的故事,父親鄭俊傑小時後因家裡遭到變故而成為孤兒、流落街頭當乞丐,九歲的時候走在路上被國民黨拉去當傳令兵,最後國共戰爭部隊退到浙江沿海的大陳島,再撤退到台灣,因為幾乎是最後一波撤退的國軍,因此稱為「大陳義民」。

退休來到台灣之後,鄭俊傑一度熱中於政治活動,希望用自己的手讓清泉崗的忠義社區更好。他表示,曾經有幾次被陌生人指著鼻頭罵「外省仔,滾回去!」的經驗,讓他感到非常難過。但鄭俊傑其實有許多本省朋友,台灣話也相當流利,他不在乎省籍或族群問題,認為這只是,「被炒起來的」,鄭俊傑表示,他吃過很多苦,現在他只希望台灣能夠更好。

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表示,公視所企劃的「多元文化-族群議題」,我們同國紀錄片只是第一波,未來會有更多相關的議題與更多族群的討論,「希望大家可以以更開闊的心胸去多了解彼此」,知道「我們其實是同一國的」。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則認為,這社會缺少太多聆聽,希望民眾可以多聽,而不是一直喧擾。導演許伯鑫表示,他希望這部片可以增加互相了解,減少誤會的機會,有更多的包容,讓大家思考,公視提供了一個多元對話的平台,他期許有更多火花的出現。

3 意見:

謝謝Portnoy指正
我們剛剛訂正了
這回查核不嚴,出了錯,實在慚愧
以後我們會更仔細、嚴謹,避免再犯錯
也請Portnoy和網友繼續鞭策

太客氣了啦 這只是小問題,改了就好啦~^^應該要感謝生命力的優質好報導才是。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