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眷村文化節 重現老台北風華

2006 【蔡啟賓報導】當斑駁圍牆上的「反共抗俄」,被嘻哈文化的街頭塗鴉所淹沒,那一張張刻畫著戰爭痕跡與歲月風霜的臉孔,也正消失在鋼筋水泥所構築的都市叢林裡,在關於眷村的一切,已逐漸被放逐至台北回憶底層的同時,十二月十六日到二十四日所舉辦的二OO六台北眷村文化節,要讓人們藉由心靈、雙眼、雙耳、甚至是味蕾,再次地重溫那段塵封的記憶。

事實上,「眷村」乃是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失利後,大批國民政府黨政軍人員、大陸各省居民被迫遷居台灣,政府以興建房舍、安排宿舍方式,將這些新移民群聚的特定區域;類似小型移民聚落的眷村,早期大多是位在市郊、台灣光復後遺留的日本人房舍,後期亦有利用公有地來新建的。眷村是台灣社會中極為特別的人文、族群現象,其生活習慣、文化與語言,極少受眷村外環境所影響,所以長期以來,始終擁有自成一格的文化脈絡。

因此,首屆台北眷村文化節,就選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即古眷村─四四南村的原址舉行,在這北市少數保存眷村風貌的場地,更能讓人感受到,這次眷村文化節強調的氣氛完整性,專辦此次活動的台北市文化局第四科科員林宜君表示:「台北都市更新速度快,眷村拆除的更快,保存根本來不及,目前僅剩的二十多個眷村,預估兩、三年後便完全消失,所以希望也能藉這地點、活動,喚醒大家對它的重視。」

此次眷村文化節的活動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有「眷村影展與文物展」,還有新奇有趣的「眷村媽媽私房菜」、「經典國語老歌之夜」,林宜君說:「這次文化節將以影像為主,加上文物展覽、老歌、美食,取代過往其他活動較常出現的生硬元素,以期更貼近大眾,吸引大家前來懷舊、同樂。」透過感覺、視覺、味覺、聽覺等不同感官層面的接觸,相信會使一般民眾對眷村有更多不同以往的體會。

蕭菊貞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落地生根─榮眷二代在台北的故事」首映會,將替十六日開始的本次台北眷村文化節,拉開序幕,一直到二十四日結束,為期九天的眷村影展,會以十一部紀錄片,輪流播放的方式,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來更認識眷村;而活動期間內的十七日、二十三與二十四日中午,更會邀請到美食烹飪名家傅培梅傳人程安琪,示範屬於眷村媽媽的私房菜,讓前來參加活動的民眾,一飽口福。

其中「眷村媽媽私房菜」,更是早在眷村文化節開幕的兩個禮拜前,就鼓勵民眾徵文投稿,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眷村美食,發起這構想的林宜君表示,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位投稿民眾回憶起,兒時家境不好,家裡常到巷口麵攤買麵條回家,再加入紅砂糖一起煮,那滋味總令他久久無法忘懷;這種食物感情和故事的結合,勾起了在那物質缺乏的時代,眷村人所擁有的共同回憶。

另外,眷村文物展也展示了,往返海峽兩岸的家書、砲彈檯燈、「一家八口一張床」與一張張泛黃老舊的照片,這些在在反映著在干戈欲動的時空背景下,眷村獨特的生活型態;事實上,本次展覽的文物皆來自,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第二代住民陳慶祥的家中,他說:「我年輕時是學建築的,所以每次看見展覽文物中那個木造的製圖工具箱,都會想起那時候,它是爸爸一點一滴用手工做出來給我的。」現場民眾李友也說:「現在搬進國宅了,以前住的眷村早就拆掉,看到這些熟悉的東西,又讓我想起過去那段日子啊!」

而這次眷村文化節活動中的最高潮,就是二十三日晚間舉行的「經典國語老歌之夜」,與會歌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如:謝雷、倪賓、張琪、孔蘭薰、于櫻櫻、金燕等人,前來參加眷村文化節的何老先生說:「這個機會確實難得,我下禮拜六晚上一定要再來,聽聽這些久未露面的老歌星唱唱歌。」

影響台灣有半個世紀之久的眷村文化,不僅在許多老台北人心中,代表著是一段難以抹滅的回憶,對其他地區老一輩的世代而言,它更紀錄著從移民到落地生根間的融合景況。自從一九九六年,「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頒佈後,全台一千多個眷村,都必須在二OO九年前完成遷移、改建,屆時,這個台灣重要的人文資產,也將隨之凋零,目前,中央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皆已積極合作尋求眷村文化的保存之道,甚至也在全台的北、中、南、離島地區,選定數個眷村規劃為「眷村文化園區」,住在眷村已有四十多年的楊老太太對此表示:「政府都努力挽留實體部分了,至於如何喚醒眷村精神與意識,就要靠我們自己每個人了!」所以還是得藉由一般大眾能夠發自內心地,衍生出對它的關心與重視,才能令眷村文化完整地保留下來,於此,這也正是此次辦理眷村文化節的台北市文化局,最期盼獲得的回饋。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