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7日 星期二

中華鯨豚協會 守護臺灣鯨豚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走進位於台大生命科學館六樓的鯨豚協會,滿室的相關書籍、救援資料映入眼簾,牆上貼滿不同鯨種的圖鑑,天花板上懸吊的皺齒海豚骨骼標本不時輕輕晃動,好像還在那片牠曾經生活過的遼闊海洋中泅游。

去年十月才正式成立的鯨豚協會,是個很年輕的組織,它的前身是隸屬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的鯨豚小組,主要目的是加強國內鯨豚資源調查及保育行動,並且推動擱淺和傷病的救援工作,向大眾推廣鯨豚保育的觀念。由於支持及加入工作行列的人越來越多,一九九七年五月,鯨豚小組擴大為鯨豚委員會,由台大動物系周蓮香教授擔任第一屆主任委員,並陸續成立義工及贊助兩個部門,義工部門之下又分為擱淺研究、海上調查、攝影、資訊、推廣教育及公關等6個工作組。

協會的會員葉建成說,最初是因為喜歡鯨豚這樣美麗的海洋生物,所以加入研究鯨豚的行列,他除了做鯨豚的生態調查,也拍攝鯨豚的記錄照片。從九六年當協會助理時,就參與拯救擱淺海豚的他表示,現在的鯨豚協會所建立的擱淺處理組織網,雖然尚未完全,還需要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比當初已好很多了。他提到,幾年前臺灣的鯨豚擱淺在通報方面很薄弱,鯨豚擱淺後常常到死亡、發出惡臭,才會有人告知鯨豚小組,因此到了現場通常處理的都是已死亡的個體。

葉建成形容擱淺後死亡的鯨豚個體處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因為牠們的屍體已經腐爛,那種味道、那種惡臭,一般人是不敢接近的。」他說,有一次和一位學姐到台南處理擱淺的海豚,因為必須當天趕回台北,他們在解剖處理完之後就直接上飛機。沒有帶換洗衣物、衣服上沾粘著腐敗的肉屑,習於這種氣味的他們不以為意,卻引來機上乘客抱怨「是不是有人踩到狗屎」,但是他們都不敢講話,因為味道實在太臭了,葉建成笑著說,他深怕因此被空服人員攆下飛機。

在鯨豚的救援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像是供海豚復健的海水池必須保持水質潔淨:包括海水的再過濾、抽取新海水;水中的泥沙、細菌含量不能太多,水位也不能太高,不能超過成人的胸部。協會的獸醫楊瑋誠說,失去行動能力的海豚,無法自行浮上水面呼吸,要有義工和獸醫二十四小時照顧、保持牠們不沉入池中,否則就算是淺淺的水池,也會讓海豚溺死。

目前鯨豚協會接受台東縣及宜蘭縣政府的贊助,辦理賞鯨活動,由協會培訓的專業義工負責解說。熱愛鯨豚的民眾,可以參加一年一次的志工訓練營,藉兩天的課程培養有志成為鯨豚協會義工的人,對鯨豚生理、行為和擱淺處理等的基礎知識,經過核定、頒發證書之後,就能成為協會的義工。想成為解說員的人則有實際海上實習、訓練的機會,要通過正式海上實習,才能擔任解說員。未來鯨豚協會即將出版鯨豚教科書,希望除了救援擱淺鯨豚,也能讓生活在海島台灣的人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豐富海洋資源有更多的認識、從而體驗海洋之美。

中華鯨豚協會

電話:(02)23661331轉12

延伸閱讀:

1.海的巨人與精靈(台大鯨豚研究室、中華鯨豚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