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3日 星期三

北原山貓 不只是原住民樂團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北原山貓』指的就是居住在北部的九族原住民,我們的成員有二十人左右,由來自九族的音樂老師以及音樂工作者匯聚而成。在目前所有的原住民樂團中,只有北原山貓出過專輯,而且我們只演譯有原住民味道的歌曲。」從事原住民音樂創作多年的吳廷宏笑著說。

畢業於國立藝專,擅長鍵盤、泰雅打擊樂及傳統歌舞教授的吳廷宏,是原住民音樂團體「北原山貓」的主唱者之一。同時身兼音樂製作人的他,對北原山貓這個「另類」的原住民樂團,有著不一樣的感情。

民國七十五年,他結合了不少旅居北部的原住民音樂愛好者,共同成立「山地樂師俱樂部」,之後改為「北原城市樂團」。民國八十五年取名為「北原山貓」,並與跨國企業合作,在短短三年中將樂團多年的成果重新整理,出版成六張專輯以及一張精選輯。

吳廷宏臉帶微笑的解釋著樂團與眾不同的地方,「專輯中的歌曲主要分為『國語傳唱』與『傳統歌謠』兩部分,我們不會厚此薄彼,九族的歌我們都唱,這張專輯如果收入了阿美族、泰雅族的歌謠,那下一張我們就唱卑南族、排灣族的歌曲。」

他接著說,一般人都以為原住民的歌謠都是以各族的母語為主,其實不然;像是國語傳唱部分,就是族人在工作中朗朗上口的歌曲,再經由樂團重新編曲,重新演譯。歌曲中呈現的是族人的生活、文化「演唱這些歌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讓漢人聽我們美麗的歌聲,從中了解族人的文化演進,並有助於學者研究我們的文化。」

就自己多年的創作與演唱經驗所得,吳廷宏說,「泰雅族的歌曲著重在族人對祖先戒律的遵守,就像是『祖先的叮嚀』;相對於泰雅族的嚴謹、單調,阿美族的歌曲旋律優美、華麗;卑南族的歌聲中則充滿濃濃的思念、期盼之情;而排灣族的情歌對唱最有名。」,瞭解各族的特色,在聆聽時就很容易分辨出是那一族的歌曲。

北原山貓的另一大特色在於九族傳統歌謠的演譯,因著沒有共通的語言及文字,使得團員在演唱某一族的歌謠時,就得先學會這首歌的歌詞。而為了減少學習上的困難,他們將這些歌詞以羅馬拼音來標示,間接使九族有了共通的文字。吳廷宏邊說邊在紙上寫著他的學習成果,「泰雅族的問候語是Lo Kah Su,阿美族則是ngay Ho,布農族是u ni nang Mi Ho Mi Sang。」

此外,目前樂團除了專輯的發行,更積極協助災區族人重建家園,為當地的小朋友作心靈建設,運送物資到災區。他們已計畫在十二月到南投、台中及苗栗災區部落作巡迴演唱,為族人募款。

作為族人音樂的希望,北原山貓期望在未來成立「山貓家族」,幫助對音樂有興趣的原住民青年實現他們的夢想,「他們也可以像動力火車這些原住民歌手一樣,唱屬於他們時代的歌曲。」在族人音樂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吳廷宏與團員們樂此不疲,他們對樂團的期許是,「不只是一個原住民樂團而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