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踏花歸去馬蹄香 騎馬也能當復健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根據目前研究發現,馬術復健不但可以培養腦性麻痺兒童的平衡感、肌肉刺激及統合協調性;而更重要的是,馬術活動可以增加腦性麻痺兒童的自信心、建立自我的概念及自尊。

由「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及「中華民國傷康健復騎術協會」所共同主辦的醫學研討會,12月11日在台南成大醫學院舉行,內容是針對治療性騎馬訓練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主要是探討治療性騎馬對腦性麻痺兒童的影響。

與會講師有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廖芳華、成大腫瘤科主任梁永昌,以及新加坡傷健騎術協會會長Mari Parino,共同發表治療性騎馬研究的成果,並進行研討。參與的還有相關科別的醫師、職能治療師、馬術指導人員,以及腦性麻痺家長,共一百多人。

開幕致詞後,首先由梁永昌醫師針對騎馬復健做說明,他說,治療性騎馬訓練對腦性麻痺兒童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幫助。首先在生理上,馬術復健可以培養腦性麻痺兒童的平衡感、肌肉刺激及統合協調性。例如在騎馬時,身體必須保持直立的狀態,這可以訓練腦性麻痺兒童最欠缺的背肌力,而在馬上轉身、彎腰的動作,則能夠訓練他們的平衡感及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另外還有讓他們拿著東西放到指定的位置,則能夠促進眼手的協調度。

梁永昌所強調的,就是在心理層次,治療性馬術活動可以增加自信心、建立自我的概念及自尊,促進腦性麻痺兒童學習的意願,加強他們口語及溝通能力的表達、激起他們的鬥志及冒險精神。他說,腦性麻痺兒童在馬上會產生一種指揮的意識,有助於他們對自我的肯定;而在與陪騎員及馬兒的互動中,他們可以學習到溝通的能力;他舉例說,在腦性麻痺兒童接受課程一段時間後,都能夠到野外郊遊了,因為馬上的視野帶給他們新的刺激及新鮮感。

而來自新加坡的講師Mari則帶來新加坡發展的經驗來提供分享,她說一開始遭遇到的問題就是馬匹的不足以及新加坡民眾對這種活動的接受程度。由於她們都是外來的工作人員,在技術上沒有問題,因此在稍有成績之後,很快的在1987年就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包括場地的租借、馬匹的費用等等,都由政府一手包辦。

但這卻是台灣所面對的問題。政府並不能有效的發揮力量,而台灣各地的馬場都得面臨經營問題,並不能給予長期的幫助。此外,Mari提到專業志工的養成問題,如何保持義工的專業性,降低流動性是她們努力的課題,這也是志工組成幾乎全是學生的台灣所面對的困境。

Mari說,治療性騎馬最大的目的不是在看出兒童的障礙,而是發掘他們的潛能,再加以訓練。

在觀賞外國的教學影片後舉行了座談會,針對Mari所談到的問題,台上台下有非常熱烈的討論,幾位馬場的主人,都提到如果需要,他們願意支持。而針對這項活動所需不貲的費用,梁永昌教授提出了以健保卡給付的新建議。獲得在場家長的回應。

在廖芳華主任報告國內研究計畫的成果後,研討會圓滿落幕,許多職能治療師覺得,參加這次會議,比在課堂上聽講學到的更多。

西方發展治療性騎馬訓練已經40多年,這次配合國內剛起步的研究計畫,與國外人士交流,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希望透過此次活動,促進國內馬術體育與復健醫療的結合,推動治療性騎馬訓練運動的發展。正如梁永昌醫師所說:「希望未來能為我國拿下殘障奧運的獎牌!」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