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大理街 倒吃甘蔗重現社區生命力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緊鄰中國時報的萬華大理街社區,西隔淡水河與板橋遙遙相望,東接西門町商業核心。綠油油的甘蔗田,曾經是萬華大理街的整體景象。當時大理街大部份土地為沙質泥土,土壤鬆軟,適宜生產甘蔗;從清代開始,就有糖商在此設糖廠,以古法製糖。到了日據時代,日本政府便開始推動巨型製糖產業。光緒二十九年(日本明治三十六年,西元一九零三年),日人建設台北板橋道路,建設現今的西園路,接著又興建大理街才逐漸開始發展成為街市。

民國三十一年(西元一九四二年)日人開設的台北製糖所停閉後,台糖公司接手轉做倉庫使用。之後雖然印刷業曾主握社區產業型態一段時間,但後來因為租金上漲、印刷業退出此地,取而代之的則是成衣批發商與一棟棟的公寓住宅。就像台北市其他的老舊社區的環境一樣,經過了早年缺乏規劃且高密度的開發,社區內住商工混和、龐大的車流、狹窄的通道與公共設施明顯不足;都使得社區的生活環境日益惡化。

城鄉所學者林佩玲提到,近幾年由於萬華區商業機制的沒落且台北市成衣批發重心轉移至松山地區,使得大理街社區原有的服裝業盛況也不復見。在社區工業與商業機制均漸漸沒落的情況下,工業區粗陋的生活環境早就無法符合居住現代化的基本需求。

台北市政府為配合都市再發展的需求,並且希望能帶動地區經濟產業復甦提升環境生活品質,原先擬定將八‧三二公頃工業區變更為特定住宅用地,後又將範圍擴大至周邊的住宅區,使得整體大理街的地區價值都能有所提升。大理街附近早年接收台北製糖所、擁有大批土地的台糖公司,希望都市發展局能將未列入規劃區內的台糖鄰近土地,也能一併更新整建。當時都市發展局表示台糖可於倉庫用地興建二棟高樓型的商業用大樓,促進該區繁榮。

但是,就在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間,台糖公司打消了興建大樓的計畫,轉而將大理街內台糖倉庫用地出租給西園醫院興建大型療養院。消息一出,引起了大理街附近社區居民的反對與抗議。並組成「大理街附近居民權益促進會」進行抗爭,開始了大理街為社區要公園的故事。十八個月胼手胝足的共同抗爭,不僅社區居民的交流變多、辦過幾次的社區青少年種子營,更有了屬於大理街居民的社區報。這一切的進步與改變,除了各方的協助之外,居民本身的動員力與情感,才是真正讓萬華大理街有如老旦換妝一般,重新感染生命力的最大原因。

現在的大理街居民仍舊持續地在和台糖的土地奮鬥,但是,他們已經因為流過努力的汗水而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四個公園綠地。面對社區未來的規劃與發展,大理街附近居民權益促進會聯合週邊的社區組織,企圖共同將大理街推向特殊文化社區的方向。爭取台糖日據時代建築物「紅磚疊造古月台與倉庫」,能夠取得政府單位列為歷史性建築物的認同,進而紀錄日本殖民經濟前後,製糖產業在大理街的興衰史,這同時也是一部社區的歷史。大理街居民希望能建構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社區;其中,保存居民的集體記憶就是相當關鍵的工作。

透過歷史建築物的活化與再利用,大理街未來不僅可以與萬華新站、艋舺青山宮、祖師廟、龍山寺等既有的歷史建築做空間發展計畫的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圈,並為近乎失憶的台北城市,打造一個富人文歷史的地景;尤其當台北市的發展重心不斷東移,萬華艋舺做為台北城歷史起點的特殊位置,也將會擁有新的視野。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